Ⅰ 怎樣用手機拍電影
1、首先要有良好的電影寓意,有創意,有獨特視角,能引起觀眾共鳴等。
Ⅱ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的拍攝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商業大片,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協作才能最終完成。一般來說,電影拍攝離不開前期准備、現場拍攝、後期製作三個步驟。
最後就是後期製作,現在的電影很多場景和特效都要靠後期來完成,所以這部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現場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聲,那也得處理現場的雜音等等,做到聲畫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還要補拍補錄等等,特效團隊負責做影片中無法直接拍攝出的特效,這都是非常繁復的工作。
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這些事情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其實也只要有經驗的導演統籌調度,嚴格執行片場制度,各部門人員很快就能適應,然後就是默契配合,尋得最佳的拍攝效果。
Ⅲ 電影拍攝手法
1、麥格芬手法是一種電影的表現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的推銷員謀殺案。
2、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3、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
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3)手提電影拍攝怎麼拍的好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特指用兩台攝影機同時以一定間距和夾角來記錄影像的方式。
立體特效可採用正投、背投,平面、環幕,主動、被動等多種實現方式。
目前大多數立體電影製作還停留在電腦三維的虛擬繪制狀態,實拍因為兩台攝影機雲台的同步對焦,同步變焦,同步角度調整需要幾個人同時同步作業,非常難以協調,這也是觀眾最終在電影熒幕上看立體效果時間長會導致雙眼疲勞和難受的原因.此問題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在後期剪輯時也可以校正。
Ⅳ 如何拍好一部電影
拍好電影要素其一:前戲。前戲就是電影的開端,就是你展現一切東西的鋪設。
還有劇本,一部電影的基礎,非常重要。當然,有些大神導演可以把一個爛俗的故事拍的很棒,化腐朽為神奇。但畢竟這樣的神來之筆很少、這樣的導演很貴。
演員表現,對電影很重要。
剪輯,非常重要的一環。希區柯克說過,相比拍攝,真正讓他無與倫比的是他的剪輯魔力。
鏡頭的運用及場面調度如此可以出彩的一幕應該讓它一路順滑下來,一氣呵成。效果絕對更好。
光影色彩的運用,成片時不同調色處理,可以進一步表達影片的情緒。
細節處理。來自群演的優秀細節。
配音。
服裝道具,重要道具是推動劇情或預示劇情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Ⅳ 小成本電影如何拍才能顯得不廉價
小成本電影要拍出好的效果,顯得不廉價。首先需要在選取題材上,選取一個比較有深度的題材。其次在拍攝的角度上,要使用到很多獨特的拍攝電影的方法。最後在電影的表達方式上,要用到各種電影的表達方式。從這些方面入手,才可以拍出一部有質感的小成本電影。
Ⅵ 電影的拍攝比電視劇更加困難,那你知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拍出一部精彩電影
編劇記得之前看過一個黑澤明的采訪。他說,一個年輕人想做導演,就先寫劇本。因為寫劇本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了。在寫的過程中,你會知悉電影的結構,人物,情節等各種內在的秘密。所以我覺得,對於零經驗的人,想要拍一部短片,首先學會寫劇本。在寫劇本的過程中,帶著樓上提到的景別思維,來用畫面講故事,中間調動聽覺。
剪輯完成後,再把視頻素材交給其他人來進行其他後期處理,比如對視頻調色,也就相當於「加濾鏡」以及後期特效,如片頭片尾,字幕,或三維cgi特效。
Ⅶ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一般的拍攝手法如下: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幾種特殊的攝影方法:
1、變速攝影:在拍攝時使膠片的速度高於或低於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產生「慢動作」和「快動作」的畫面效果,在現在的電影中是一種常用的攝影方法。
2、逐格攝影:也稱為分格攝影。使用「逐格電動機」驅動攝影機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逐格拍攝。如要表現花開、細胞分裂、日出等。
3、顯微攝影:將光學顯微鏡放大的影像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到膠片上。廣泛用於微觀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攝影:用航空飛行器對景物進行電影、電視等的攝影方法。
5、水下攝影:將攝影機和人潛入水下進行拍攝的一種攝影法。
6、紅外線攝影:用紅外線為光源和用紅外線膠片的攝影方法。
(7)手提電影拍攝怎麼拍的好擴展閱讀
電影攝影,電影是連續的畫幅,一個隨著一個在銀幕上出現而成的,觀眾們則由這些畫面再加上對白(或旁白)和聲音效果的幫助,把握了整個連續畫幅的「視覺暫留」的錯覺,按照發光速度與發聲速度的比例,這些連續畫幅進行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畫幅。
電影攝影,通常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首先要看它的主題表達方式和觀眾對象來決定題材而拍攝。
文藝片,對於光和影的格調要柔和高雅,攝影機運動率按主體方位變化應宜緩慢,帶有詩情畫意的深度感和節奏美。
武俠片,動作快速強烈,多用特寫短鏡頭,光與影的比差盡量顯著,色調對比宜強硬,處處描寫富有力與美的表現。
傳記片,畫面構圖要平穩;光、影、色與音效要有氣氛效果,以刻畫出劇中人物的形象、事物和發生的問題。
神怪片(包括鬼怪片),每一鏡頭按情理需要配以燈光色紙或濾光鏡改正,再加上特殊化妝及布景道具,以構成科幻神奇效果而增加恐怖氣氛。
歌舞片,鏡頭運轉宜輕松活潑;對於俯、仰、搖、跟、推、拉等運動取景,都是旨在表達主體韻律美,處處表現運鏡的開朗。
電影在進行攝影之前,攝影師應與導演、燈光師、布景師和特技師。(包括化妝師)先行協調,分工合作,任何人均應詳研劇本內容與中心意識,而後共同探討建議改進再來攝制。原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電影攝影》。
Ⅷ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用手提拍攝鏡頭的比例
4:3的比例。由於4:3的比例是標準的手提拍攝鏡頭比例,所以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是4:3的比例。《辛德勒的名單》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艾伯斯·戴維斯等主演的戰爭片。
Ⅸ 電影院怎麼拍照片好看
電影院以前拍照片拍的好看一點的,我盡量拍的前景一點。把整個那種電影院的那種最美的細節拍出來,而且最好是把裡面的那種兩邊還有整個電影的那種美美的把你拍出來。
Ⅹ 如何拍電影啊拜託了.
如何學會自己拍電影
sjwxl 發表於 2006-7-25 17:34:03
如果你想通過自學學會拍片子。那麼在自學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千萬別聽那個教員講的影片分析。電影是什麼,千萬別聽那些騙子的話:只有從美學的角度,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電影藝術神奇而巨大的魅力……(電影)跨越時空的魅力……使它們(電影劇本)有清晰的節奏,使它們有耐人尋味的想像餘地,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
我們簡單地來分析這幾句高深的詞句:從美學的角度?電影是什麼他都不知道呢,連似動現象都沒有聽說過,電影美學從哪裡來?那神奇的魅力是什麼?再看:跨越時空的魅力,難道只有電影的結構是時空結構?文學沒有時空結構,戲劇沒有時空結構,給畫沒有時空結構,音樂沒有時空結構?時空怎樣跨越?他連相對時空都沒有搞清楚呢。如果不懂得電影的由光波和聲波來體現的相對時空關系,如何使電影劇本有清晰的節奏,有耐人尋味的想像餘地,如何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不又是胡言亂語嗎?從這些胡言亂語中你能學會拍電影嗎?
連那些騙子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地,都說了一句大實話。他們說:
事件是一個,可是解釋是千千萬萬的。
那也就是說,他對一部影片的解釋就是那千千萬萬中之一。
那有什麼價值呢。在這兩天的教學中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解釋一部影片。不論你問他什麼問題,答案總是一種解釋。這種千千萬萬的解釋之一能有助於你拍影片嗎?拍片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學會怎麼拍。非常具體的,那可不是千千萬萬的一種。所以我提出來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不準談「意義」,不準談虛的。比如說,巴頓的那兩句話與音樂的關系是什麼。不準說兩者之間是和諧的。音樂傳達了他那兩句話的感情等等。那是作曲家在作曲時所需要考慮的。你必須看到和聽到。一、那光線是早上流進屋子裡的光,二、那說話的聲音,和音樂的聲音是平衡的。三、每句話都開始在音樂的重音上,如果我要求你說得更具體的話,你就應該說,它們是跟定音鼓一起出來的。第一句的開始是在定音鼓的鼓點上,後半句依然是在鼓點上,他的第二句是完全用氣聲說出來的,依然是出在鼓點上。如果我問,那勤務兵給巴頓戴上的鋼盔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應該回答說,原來是擺在窗下的一條短凳子上,鋼盔上面的牆上的衣架上掛著他的馬鞭,短凳的右邊是一個天主教的念經台。念經台的右邊是一個大衣櫥,從花紋來看,是當地的阿拉伯式的衣櫃。那是一個徵用的旅館的房間。如果你問學生,為什麼是旅館的房間。他就必須回答,可是洗臉池也在房間內。這是西方小旅館的一般布局。如果是住家,那總有一個洗澡間,不論是大是小。學生還得說,這一小段是這一場戲里,第三次出現巴頓的房間,從副官叫醒巴頓到他著好裝,天是在漸漸地亮,所以這第三次的光應該是已經很亮了。第一次副官司進來時,室內是很暗的。學生必須看到這些,因為那音樂是一直持續來來的,這音樂不僅跟那幾句話有著節奏的關系,而且跟光的變化,人的運動的節奏,鏡頭的長短,有關系,比如說,第二次出現的巴頓的房間的那一段只是一個鏡頭,可是它比第三次出現短一半。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呢,根據那音樂一奏了一句就切了,而第三次,音樂奏了兩句。如果我這時給他聽那中譯版的配音的話,他就會說,配音的話的毛病一、聲音的距離不對頭,原片是在半身景的距離,而配音的聲音是在話筒前十公分,二、配音的音量蓋住了音樂,那譯製片的導演和配音演員根本沒有文化,連對話與音樂的簡單關系都聽不出來,三、配音演員念的台詞是裝腔作勢,惡心,四、配音演員不會用氣聲說話。整個沒有感覺。如果你能說得這樣具體,你就是學會了導演在拍片子時是怎麼考慮的。非常非常具體的設計。你那老師可以天花亂墜說說了一大通意義和弗洛伊德,可是上面的那一段分析,他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你從他那裡是學不到拍片的方法的。如果你學會我介紹的學習方法,你自己就能學會拍片。
二、看影片時,第一遍是象普通觀眾那樣看,我把這叫傻看。象個傻子那樣,看得嘴都張開了,還流口水。看完第一遍後,回想一下,那一段最能感動呢,或者你模模糊糊覺得哪一段最好。你再去看一遍,是不是哪樣。然後,把那一段的內容全部都去掉,著手分析它的形式。不準考慮含義,純形式的分析。等把機位,鏡頭角度,高度,動和靜,色彩,聲音,音樂等等都分析透了。並且看到了這種用法的各種可能性後,再把內容擺進去。這下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你會受到感動。是什麼因素,是那一點讓你感動的。這樣你就不會落套子。你就不會抄人家的具體拍法,而是抄人家所使用的規律。抄規律不會有錯的。個個土木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都用應力學,可是每個人蓋出來的房子都不一樣。有好有壞。這種分析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的。初做時會掛一漏萬。回過頭來再分析。隨著你的分析能力的提高,你會越來越有長進。
三、電影的元素就是光、聲、時空。在他人影片中就看這四個素。
四、如何選擇影片,不要管明星是誰,包括演員在內,你看明星對你的表演暫時不會有什麼幫助。也不要看導演,因為他是一名不動手的主創人員。你只有學到一定程度才看導演。我到現在也不太看導演的活。那看什麼呢?看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比如說,你喜歡KOLTAI的作品,那你就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看完。背熟。不知道他的作品嗎?到網上的IMDB去查。把他的名字打進左上邊的方框即可。IMDB是一個電影寶庫。應有盡有。然後到市場上去把光碟買到。有一天你發現,你最喜歡的攝影師非常贊許某位美工師,你就到IMDB去找出那位美工師的作品。這叫順藤摸瓜。我很討厭一些年輕人滿口的這個導演,那個導演的,那是趕時髦。好象能說出幾個怪才導演的名字就是內行了。就是專業家了。如果你能說出一大串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名字以及他們各自的一系列作品,那你才是入門了。作為初學者,你沒有資格寫電影劇本,你沒有資格研究導演。你老老實實地腳踏實地地研究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作品吧。我敢說,全中國沒有人能比得上我對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熟悉程度。我只有研究他們的作品,我才能講出實的東西來。要知道,攝影師,美工師是導演的眼睛,錄音師和作曲家是導演的耳朵,剪輯師是導演結構的助手。研究他們這是竅門,研究導演,那是取巧和趕時髦,花架子,樣子貨。
五、既然電影是一種心理活動,那就要勤讀心理學的書,讀書切忌好高鶩遠,只需看普通心理學即可:感覺,知覺中的視覺和聽覺,運動知覺;記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