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斯卡評獎時間和流程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2012年2月26日PST17:30,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好萊塢的好萊塢和高地中心劇院舉行,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旨在表彰2011年最優秀電影作品的頒獎晚會。本屆頒獎典禮通過美國廣播公司在美國直播,一共頒獎了24座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學院獎),男演員比利·克里斯托擔任主持人,這也是他第9次擔任主持人。克利斯托曾於1990年首度主持奧斯卡頒獎典禮,他上一次主持是2004年的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2011年6月14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主席湯姆·謝拉克(Tom Sherak)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為了進一步增強獎項的吸引力,2012年的奧斯卡獎將根據投票結果選擇5到10部角逐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而不再沿用以往的固定5部提名作品方式。2011年11月12日,藝術與科學學會在好萊塢和高地中心的宴會大禮堂舉行了第3屆學院主席獎頒獎典禮。2012年2月11日,米拉·喬沃維奇在比佛利山的比佛利山威爾希爾酒店主持頒發了奧斯卡科技成果獎。
中文名
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
外文名
The 84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頒獎地點
美國洛杉磯柯達劇院
頒獎時間
2012年2月27日
主持人
比利·克里斯托
基本資料
頒獎時間:2012年2月26日(美國)
頒獎地點:美國洛杉磯好萊塢高地中心(原為柯達劇院)
電視直播(華語地區):香港無線電視明珠台、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衛視電影台、星空衛視
時間安排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湯姆·沙瑞克(Tom Sherak) 公布了第84屆奧斯卡(The 84th Annual AcademyAwards)日程表,頒獎禮將於2012年2月26日(美國時間)在柯達劇院舉行,與2011年差了一天,仍舊是星期日。本次典禮直播將由ABC電視台承辦,典禮之前依慣例將會有90分鍾的紅毯秀。
2011年12月1日(周四):提交演職人員正式名單截止
2011年12月27日(周二):提名選票寄出
2012年1月13日(周五)下午5點:提名選票截止
2012年1月24日(周二)下午5:30分:公布提名名單(塞繆爾·高德溫劇院)
2012年2月1日(周三):最終選票寄出
2012年2月6日(周一):提名者午餐會
2012年2月11日(周六):奧斯卡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
2012年2月21日(周二)下午5點:最終選票截止
2012年2月26日(周日):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奧斯卡頒獎典禮一般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但卻盛傳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有意將頒獎典禮提前至1月底,這樣一來,奧斯卡才會和年初舉行的金球獎等其他頒獎典禮聯系更緊密,形成互動。奧斯卡獎的主辦方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卻出面辟謠,頒獎典禮日期不會提前,而學院會衡量這一提議的利弊並進行討論。
奧斯卡的評選和頒獎流程大揭秘
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提名」(Nomination)的做法是從第一屆起就採用的。據說,這樣的評選也是為了尊重新聞界和公眾的意見。提名名單一般是在頒獎儀式前的一兩個月內公布。最初,被提名最佳影片的,並未規定限於五部;至於個人,只要有多少部影片參加拍攝,就可獲得多少個提名。例如一九三六年之前,有幾屆最佳影片的提名總數都在十部以上。但從一九三六年起,除了最佳影片一項獎外,其餘各項獎規定只能有五個提名。後來到了一九四四年度,連最佳影片的提名數也限制在五部。
蓓蒂·台維絲是奧斯卡獎歷史上唯一非原定提名者都得到正式提名的個人。一九三四年度,學院許多會員和新聞記者認為她在《孽債》里的出色表演應該得到提名,可是在提名名單里並沒她的名字,而到投票時,許多人都投了她的票。為此曾引起一場騷動。後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規定禁止在最後投票時選非原定候選人(即未提名者)。
各項獎提名的前期,學院下屬各部門應列出一個包括所有有資格參加評選的影片的片目錄,送給各製片廠審查核實,然後分發給各投票者。片目表內如有誤排或遺漏,那就由製片廠負責。上述各部門將該部門的評選細則提請學院理事會審批,取得其認可。然後,各部門讓下屬的會員們用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獲票數最多的五部影片或五位個人,作為提名影片或個。每項獎的五部提名影片和五位提名個人在頒布時,均按字母順序排列。而且在最後投票用的選票上,也是按同樣的的順序排列。不過在最佳表演獎的提名名單里,除聞片名外,還要列出演員的姓名。
最後投票
在第二屆之前,不論提名還是最後投票,一概由審查委員會成員掌握。但從第三屆開始,改為學院的所有會員投票。在第十屆即一九三七年度,凡是電影界人士均可參加最後投票,當時的票數計有一萬五千張。在第三十屆即一九五七年度之前,習慣的做法是提名投票凡電影界人士均可參加,而最後投票限於會員。在第三十屆以後,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所有會員參加最後投票(無記名方式),這一做法沿襲至今。
最後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開票及其統計工作,由學院院長指定的一家公認的會計事務所進行。對提名以外的影片與另一票是與自己專業(即部門)有關的一項獎。
密封的名單
奧斯卡獎的獲獎各單是高度保密的,它由專人根據投票結果統計出來,存放在用紅色蠟封印的信封里。
保管此密封名單的是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該公司將學院用保價掛號寄來的投票結果先放在保險箱內,由警衛守護,然後請四名公認的會計加以統計,將各項獎的獲獎名單分別封入各個封信內。統計用紙全部燒毀,事先知道獲獎者及順序只有上述四名會計。他們嚴格保密,對該會計事務所與學院負責。所以評選出來的最後結果只有頒獎當天晚上才揭曉,而且正是在司儀拆開密封信封的一剎那間。此刻,他以慣用的套話說道:
"Andthewinneris………"
(現在宣布,優勝者是……)
頒獎儀式的會址
奧斯卡獎的頒獎儀式,早期是在一些大飯店裡舉行的,除了頒獎,還有晚餐與跳舞等。第一屆是在好萊塢大道的羅斯福飯店內舉行的,參加的人數僅二百名。第二、三屆則在威爾謝爾大街的安帕薩德飯店內舉行。第四屆--洛杉磯商業區的巴爾的摩飯店。第五屆至第十五屆,就一直在安帕薩德飯店或巴爾的摩飯店內舉行。這兩家飯店都設有可容納上千人的大廳。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國內厲行節約之風,頒獎儀式上的盛大晚餐全遭到禁止,於是要求一個大型會場。從第十六屆起,頒獎儀式就改在格勞門中國劇院內舉行,它擁有2048個座席。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度的頒獎式則在洛杉磯市內的一些公共會堂舉行。一九四八年,因財政困難,只好在學院本部的劇場(950個座席)內進行頒獎活動。從一九四九年起,在十一年間,一直在"雷電華公司"的潘特吉斯劇院(內有2812個座席)內舉行。其間,從一九五十年起,為那些不在好萊塢的獲獎者轉播實況,如此二元化的轉播一直延續了五年。後來潘特吉斯劇院改建,座席劇減。故從一九六0年起,就遷往聖莫尼卡公共會堂(2558個座席)舉行。但它遠離好萊塢三十公里,這給好萊塢人士參加頒獎儀式帶來不便。一九六八年,洛杉磯音樂中心建成,其內的多蘿西·錢德勒大廳(3250個座席)就成了奧斯卡獎頒獎儀式的永久會址。
舉行過頒獎典禮的地點:
安帕薩德飯店(AmbassadorHotel)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籌建委員會的三十六名人員在此集會,討論建院事項。該旅館內的"椰子林"大廳是電影界人士薈集之地,第二、三、五、六、十二、十五屆頒獎儀式就在該大廳內舉行。該飯店的地址在威爾謝爾大街3400號。
格勞門中國劇院(Grauman'sChineseTheatre)
它原稱"門氏中國劇院",是發行大王西德·格勞門一九二七年在好萊塢大道興建的一幢中國風格的大型劇院,內設座席2048個,從第十六屆起,連續三屆在那裡舉行頒獎儀式。在該劇院入口前的廣場上鋪有許多水泥板,上面印有歷屆奧斯卡獎獲得者的手印、腳印、簽名等。現已成為好萊塢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聖莫尼卡公共會堂(SantaMonicaCivilAuditrium)
該會堂位於洛杉磯西面、太平洋沿岸的聖莫尼卡。第三十三屆至四十屆奧斯卡獎頒獎儀式就在那裡舉行。
多蘿西.錢德勒大廳(DorothyChandlerPavilion)
這是一座展覽館式的現代風格建築物,位於洛杉磯市政廳街的西側一號街上。它是洛杉磯市的文化設施群中最大的一個,內有座席3250個。從竣工的一九六八年起,直到現在為止,奧斯卡獎頒獎儀式一直在這里舉行。在該大廳的四樓有一個攝影室,它專供新聞記者拍照用。獎主們在這里的一尊高大的金像前擺好姿勢讓拍照。
潘特吉斯劇院(PantagesTheatre)
它位於好萊塢大街,離中國劇院十個街區,是一座大型劇院,內設2812席。從第二十二屆起,奧斯卡獎頒獎儀式有十一屆在這里舉行。後來改建,現成為經常表演歌舞的場所。
羅斯福飯店即好萊塢羅斯福飯店(HollywoodRooseveltHotel)
它位於好萊塢大道,中國劇院的正對面,現是一座舊式旅館。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近兩百名好萊塢人士在該旅館內舉行第一屆奧斯卡獎頒獎儀式。不久,學院本部設在其內,地址是好萊塢大道7000號。
頒獎儀式的開幕時間
在第二十四屆以前,頒獎儀式的開幕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八點或九點。從第二十五屆開始,由於電視轉播,考慮到美國東、西部的時差,頒獎儀式改從晚上七點半開如。現在都是從晚上七點鍾開始的。
頒獎儀式的整個進行時間一般在一、二小時以上。但第一屆頒獎儀式,由珠安排晚宴,實際上只佔用了四分二十二秒。第三十二屆則是一小時半。另外有幾屆各化去二小時半。
頒獎儀式的日期
第一屆是在五月份舉行的。第二屆則在四月份舉行。這兩屆評選的影片都是到以上一年度七月底為止上映的影片。第三屆至第五屆又改在十一月份舉行。後來,由於評選獎制採用了日歷年,即上一年一月起到十二月底上映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頒獎儀式就大都在其後四個月內舉行的。現在基本上則習慣於每年三月或四月里舉行,而且以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這段時間為最常見。
以第五十屆為例,一九七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分發提名投票用選票。二月十日下午五點正,提名投票截止。二月十一日頒布提名影片與個人的名單。從二月二十五日起,在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本部大樓的塞繆爾.高德溫放映大廳開始輪流放映提名影片。三月十八日分發最後投票選票。三月二十九日上午九點正,最後投票截止。四月三日舉行頒獎儀式。
頒獎儀式的順序
每屆頒獎儀式、即所謂的"奧斯卡之夜",基本上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的,開始是一些不太重要的獎項揭曉,其間穿插余興節目,而高潮放在最後:令人矚目的最佳影片獎揭曉。以一九七六年第五十屆為例,整個頒獎儀式的順序如下:
在音樂伴奏下,大會開幕;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致開幕辭;
第一司儀上場,啟開密封名單,依次宣布男配角獎、服裝設計獎、短片獎、紀錄片獎、歌曲提名者甲、特技效果獎、美工獎;
第二司儀上場,啟開密封名單,依次宣布歌曲獎提名者乙、女配角獎、剪輯獎、音響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歌曲獎提名者丙、攝影獎、歌曲獎提名者丁;
第三司儀上場,啟開密封各單,依次宣布外國語影片獎、電影配樂獎、作曲獎、歌曲獎提名者戊、歌曲獎;
第四司儀上場,啟開密封名單,依次宣布導演獎、創作劇本勻與改編劇本獎;
第五司儀上場,啟開密封名單,依次宣布男主角獎、女主角獎、影片獎;
致閉幕辭,閉幕式。
頒獎儀式的經費
早期頒獎儀式的經費由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共同承擔,後來因費用劇增,各電影公司,覺得難以支付,便由美國與洛杉磯當一些大企業出錢資助。他們將錢付給電台(廣播電台或電視台),再由電台抽出一部分錢付給學院本部。在剛開始作電視轉播時,播放費為十萬美元,其它費用為三十五萬美元。現在的播放費則為一百萬美元,其它費用為一百萬美元,合計兩百萬美無以上。至於頒獎儀式上的演出都是無報酬的。
頒獎儀式上的致謝答辭
從第一屆開始,每位獲獎者在領到金像獎座後,便要向與會者們致謝辭。起先對致辭時間並沒限制,獲獎者們幾乎都是即興發言的。但在一九四二年,因《米尼佛夫人》而獲最佳女主角獎的葛麗爾.嘉遜,由於激動,竟說了長達一小時的感謝之類的話,令全場震驚。後來,致謝答辭都限制在兩三分鍾內。自從電視轉後,答辭的時間更短。例如第五十七屆上就規定每位獲獎者的發言不得超過四十五秒鍾。
頒獎儀式上的余興節目
按照規定,在每屆頒獎儀式上,總有第一流的藝術家表演的余興節目。從一九四五年起,由於作天線電實況轉播,余興節目已成為頒獎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一九五二年開始作電視轉播,余興節目有所增加。到一九六五年作彩色電視轉播,余興節目越來越多。近年來,開幕式是以豪華的歌舞場面進行的,在頒獎過程中,不時穿插最佳歌曲獎提名作品的演唱,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作品的時裝表演等。
頒獎儀式上的演出班底
由於從一九四五年度起頒獎儀式作實況轉播,歌舞演出成了頒獎儀式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開始組成演出班底。現在,該班底同舞台上的歌舞劇一樣,由總指揮(監督)、導演、編劇、音樂設計師、舞蹈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等組成。
以總指揮而言,一九四五年度是專為亞斯泰--羅傑斯的歌舞片執導的馬克.桑德里奇,但他在排練過程中驟死之後,由導演魯本.麥姆里安代替;
一九五0年度是劇作家理查德.布林;
一九五三年度是導演米契爾.萊森;
一九五七年度是製片人傑里.沃爾特;
一九六0年度的總指揮是亞瑟.弗里德,導演是文森特.明尼里,他倆都是米高梅公司的歌舞片的名匠;
一九六六年度是製片人喬.帕斯塔納克;
一九六八年度是舞蹈設計師加瓦.錢比恩;
一九六九年度是製片人邁克.弗蘭柯維奇;
一九七0年度是導演羅伯特.懷斯;
一九七一、一九七三、一九七五年度都是霍華德.W.科奇;
一九七二年度是製片人小傑克.海里;
一九七六年度是導演威廉.弗里德金。
(其餘各屆從略)
頒獎儀式上的司儀
第一屆至第三屆頒獎儀式上是不設司儀的。第四屆則由著名的性格演員勞倫斯·格蘭特首次擔任司儀。縱觀奧斯卡獎歷史,擔任司儀次數最多的是喜劇大師鮑勃·霍普,他妙話連篇,富於幽默感,單獨擔任司儀一共有十五次,中繼司儀六次。歌星兼影星弗蘭克.西納屈拉--單獨司儀一次,中繼司儀三次。從第四十一屆起,凡中繼上場擔任司儀的不只限於一個人,於是出現了第二、三、四、五司儀。在一九七七年度,鮑勃·霍普又恢復一人主持到底的單獨司儀。
授獎人員
授獎人員又稱發獎者(PRESENTER)指頒獎儀式上專門授獎的人。在第二屆之前,概由學院院長授獎的。第三屆是演員勞倫斯·格蘭特。第四屆是上一屆的獲獎者、演員瑙瑪·希拉。再往後的各屆均讓各部門有關人士上台授獎。按照規定,上一屆的獲獎者往往就是下一屆的授獎者(最佳主角獎與最佳配角獎則由男、女演員交叉進行),但缺席者與雖出席但拒領者例外。一九五八年度是讓各部門的男女各兩名輪流上台授獎。到一九七六年度又恢復一名授獎者。
奧斯卡金像獎轉播
奧斯卡金像獎轉播(OSCARCAST)是指頒獎儀式通過無線電和電視作實況轉播。
頒獎儀式的無線電轉播是從第二屆開始的,由洛杉磯的KNX電台轉播。到一九四五年改為由ABC(美國廣播公司)的全國廣播網轉播。自一九五二年起,頒獎儀式則通過電視作實況轉播。由NBC(全國廣播公司)負責這一轉播。但都是黑白電視轉播。從一九六五年起,改名彩色電視轉播。負責轉播的各公司是輪流的: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九年是NBC;一九六0年至一九六九年是ABC;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四年是NBC;從一九七五年起一直是ABC。
上述轉播的費用,在早期為十萬美無,但自從作電視實轉播後,已超過一百萬美元。至於收聽或收看人數,以美國計算,早期為五千萬人,現在則為七千五百萬人;以全世界計算,約在五億人以上,因此說,奧斯卡獎轉播是視聽率甚高的節目之一。
2. 奧斯卡的電影獎項是誰評選的,怎麼選的
每年的11月,來自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下屬17個機構的6000多位成員會對奧斯卡獎項送審影片進行評選。通常的做法是評委們在每一個獎項中,從最佳導演到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挑選出5部自己認為最好的影片。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都是電影業現役或退休的專業人士,他們有的是備受敬重的資深從業者,有的是往屆奧斯卡提名獲獎人。每位學院成員,只能提名自己專業范圍內的候選影片。比如說,一名編劇人員,不可以提名最佳音響效果的候選影片。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負責統計學院成員的投票情況。事務所採用的計票方法類似於英國選舉使用的「排序復選制」。計票時,首先依照選票上的第一選擇來計算候選影片的得票。如果某一部影片能夠在此輪達到規定票數,便可以獲得一個提名。得票最少的影片將被淘汰,然後將其得票依第二選擇重新分配給其他候選影片。如此類推,直到最後有5部候選影片達到規定的票數(最佳影片獎除外,這個獎項需要10部候選影片)。如果某部影片獲得絕大部分評委的提名,那就沒有必要再為該影片投票,學院會啟動類似於滲透效應的機制,使用分數衡量方案進行得票次高影片的篩選。當每個獎項的候選影片都達到規定的得票數量後,學院成員會進行第二輪評選。這一輪會簡單一點,成員只需要在每個獎項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候選影片。在本輪成員可以評選自己專業以外的獎項,不過學院還是建議成員避免評價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一些人質疑這套評選制度的公正性。評委們是否在排序之前將所有影片觀看一遍才作出評價,這是一個問題。但是,更大的問題在與學院的人員構成缺乏多樣性。2012年的一項報告指出,94%的學院成員屬於白人,而超過77%的成員是男性。不過,據著名製片人兼學院成員格萊斯·烏文[2]表示,上述情況正在改善。然而實際上有待提高的方面還很多。比如今年參選的關於馬丁·路德·金的傳記電影《塞爾瑪》,在上周的評選中只獲得兩項提名。對此有人不滿,也有人對於學院成員的評選偏好不屑一顧(因為歷年奧斯卡獲獎人大多是白人)。
3. 奧斯卡是怎麼評選的,講簡單點,普通人可參與嗎
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奧斯卡評審規則由兩部分組成:評審機構規則、評審獎項規則。
4. 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評選出來的
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是由專業人士來評選。
5. 奧斯卡電影獲獎電影評選的標準是什麼
奧獎的研究范圍不限於奧斯卡獎作為一種藝術現象,還應涉及其所包含的社會政治、文化時尚、商業營銷等因素。每年頒獎典禮上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涉及社會政治的事件,主持人或一些頒獎人會乘機拿美國政府及其政策或國際大事開涮,會場外又有民權團體等舉行示威,抗議墮胎、種族歧視等。近幾屆會場內外都發出一片反戰之聲。小金人作為美國文化的符號,已深入全球各個角落,美國文化和美國價值觀通過電視實況直播向世界各國傳播,這是不是法國人所指出的「文化侵略」?入圍或中獎影片里人物的穿戴和星光大道上明星的穿戴,都會作為流行標志帶出一股時尚熱。像《斷背山》和《藝伎回憶錄》就將給今年春夏的國際時尚界帶來粗獷、狂野的牛仔衫褲風和花朵織錦緞加腰帶的和服風。還有,影片什麼檔期發行入圍奧斯卡獎的機率更大?如何拉票才能勝出?須知,一旦獲得最佳影片或最佳外語片,票房就可以增加1200萬——2000萬美元,演員獲獎的話,片酬也可增加300萬——400萬美元。難怪好萊塢各大公司都有一批專門搞「奧斯卡競選」的高手。總之,對奧斯卡獎的研究應該是全方位的,從藝術、社會、政治、文化、時尚、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
對奧獎的研究還應該包括對奧斯卡獎「潛規則」即所謂的評選標准等研究。眾所周知,奧斯卡獎常常爆出冷門,讓權威預測者跌破眼鏡。曾兩次獲獎的捷克裔名導米洛什·福爾曼說過:「學院獎是奇妙的游戲,不過你要是認真對待它,那就麻煩了。」該獎是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5800多名具有投票資格的會員票選出來的。他們大都是富裕的白人,中老年為主,思想傾向和審美趣味比較保守,深信美國夢和美國價值觀。經過70多年的投票已形成一系列不成文的「潛規則」。知名奧斯卡獎專家約翰·哈克尼斯在《學院獎手冊》里就例舉出以下幾條:其一,在最佳影片上厚「大」薄「小」,亦即史詩片或具有史詩規模的影片奪魁最多,迄今77部最佳影片中就有21部屬於此類型,它們都很長,平均為152——156分鍾。另外,小金人偏愛正劇片。科幻片、驚悚片、動作片等都不受青睞;而得過最佳影片的喜劇片或音樂片內中定要有較多的「戲劇份量」。其二,在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上厚「重」薄「輕」,亦即凡飾身心殘廢者、精神變態者等「重型角色」的演員總是勝率大,像《雨人》的達·霍夫曼、《我的左腳》的丹·戴——劉易斯、《阿甘正傳》的湯·漢克斯等以及《沉默的羔羊》的安·霍普金斯、《危情十日》的凱·貝茜等封帝封後皆因小金人厚「重」。反之,歌舞片巨星弗·亞斯泰、喜劇泰斗鮑·霍普從未捧過金像而終生遺憾。其三,飾真實的名人角色也容易得獎,例如《甘地》的本·金斯利、《莫扎特》的墨萊·亞伯拉罕等。其四,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獎,但這是安慰性質的,例如1982年一屆4座表演獎得主都年過七十。另外,口音特別也是獲獎一個要素。知名女記者珍妮·貝金格在一篇報道中還補充了以下幾條:其一,偏見,好萊塢過去很歧視黑人而偏愛親猶太人的演員。像伊·泰勒兩次封後只因她在埃以戰爭中同情以色列。現在黑人得獎略多起來,但黃種人仍無一例,另外,「作者電影」的導演作者如希區柯克、奧·威爾斯等也遭冷落。其二,驚奇。如果轉型得叫觀眾大吃一驚,像女星反串男角或相反,笑星改演正劇角色,風流小生轉飾正義漢子等,也常常會得獎,例如《雷》的傑·福克斯、《鐵面無私》的肖·康納利等。其三,偏愛,「重型角色」范圍擴大到自殺者、兇殺者、告密者、聾啞者、雙重人格者、酒精中毒者、虐待兒童者等等,可見只有扮演性格復雜或心理憂郁的角色才有望得獎。至於最佳外語片,根據我多年的觀察,評選標准似乎是厚「小」薄「大」,不青睞大片而青睞小片,亦即規模不宏大,但拍得很精緻、內心戲十足、溫馨有人情味的小品。
「金球獎是娛樂;奧斯卡獎是商業。」曾獲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的著名影星兼導演沃倫·比蒂如是說。的確,奧斯卡獎的商業味十足,且不說每屆頒獎典禮要耗資數千萬美元,電視轉播每30秒鍾廣告費高達百萬美元,就連報名參加後要獲提名,也必須投入巨資,在報上登大幅廣告,給5798名投票人寄禮品和DVD,設宴款待他們等。一些小公司的小製作因無錢公關,落選是必然的。當年《大紅燈籠高高掛》競逐最佳外語片失敗就是因為忽略了造勢與公關。
6.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怎麼評出來的
呵呵,別說《The love of Siam》了,就連加勒比海盜也沒被提名過,具體看下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
對參評影片的評選資格的限制
1、長片電影時間長度長於40分鍾,用35mm或740mm的膠片或是非錄像帶公開放映過。
2、要在洛杉磯的某家商業院線放映過,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上映的時間必須在2003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之間。
3、在洛杉磯上映前也還要在美國之外的商業院線首映過,影片的公開首映若不是在劇場放映的(如廣播、有線電視及家庭錄像片和互聯網等),將無資格參加奧斯卡評選。首映後的六個月之內不可以在除影院之外的媒體上公映,六個月之後才可在非院線媒體上映。
4、在獎項規定截至日期前提交。
5、提交的時候要附帶全面而真實的電影可靠的電影製作職員名單以及影片被放映的洛杉磯院線名稱及放映日期。
6、送交理事會參評的影片不能於2004年1月31日收回。
7、理事會將最後確定評選資格,理事會不會受任何人為障礙約束干擾,它會為獎項評選做出自己的獨立決定。
8、如果發生任何爭執,理事會有權保留獎項直至爭議解決再作評定。
9、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協會主席宣布某部電影或相關電影資料的奧斯卡獎項的提名資格,既說明該項目入圍奧斯卡該項目角逐(既是獲得提名,是否獲最終學院五項提名並與頒獎禮當天與柯達劇院宣布其提名及是否獲獎,由美國電影學會及IMDB另行評判)
7. 中國三部電影去評奧斯卡,全部落選,奧斯卡評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中國有三部電影參加了奧斯卡獎的評選,但最終全部落選,很顯然,奧斯卡獎評定的標準是以西方電影文化為主流的。
奧斯卡電影獎的前十強名單里,沒有華語電影的影子,韓國高口碑電影《寄生蟲》入選,它成為亞洲電影奪取小金人獎的唯一作品。十強影片中,有八部來自於歐洲,評委如此青睞歐洲電影,是因為華語電影在奧斯卡評委那裡,往往被當作奧斯卡獲獎名單里的陪襯和配角。
歐洲電影的獲獎率就很高,這和評委的文化背景有關。
一心想著讓西方評委認可東方電影的表現形式,不可取。因為這樣做往往會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東施效顰,因此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那劃不來了。
8. 奧斯卡獎項是怎麼來的分為幾個項目多長時間頒發一次什麼人有資格獲這項獎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名稱的來歷】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還有,著名演員蓓蒂·台維絲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於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里的一場戲。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奧斯卡,要香煙么?」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這引起了鬨堂大笑。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象徵著慾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於是他在報導中寫道 :「 凱瑟琳·赫本以《驚才絕艷》里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因為蓓蒂·台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到於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為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奧斯卡金像獎獎座】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奧斯卡金像座的尺寸、重量、結構及價格在早期和現大都有所不同。
高度:早斯為十又四分之一英寸,現為十三又二分之一英寸(約等於34.3厘米)。
重量:早期為六點七五磅(約等於3.1 公斤)現為十一磅(約等於5公斤)。
結構:早期為錫銅合金(錫佔92.5%,銅佔7.5%),外敷金箔;現在為錫、銨合金,磨光後敷10K金箔,然後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層塗發光漆。
價格:早期每個獎座價值30美元,現在價值350美元。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頒布了奧斯卡獎的所有權法,規定金像獎座不得買賣或抵押,如有發生,學院本部將向出售者索回相當於獎座價格的賠金。還有,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那麼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
自一九四三年開始,由於錫、銅等金屬系重要的戰略物資,奧斯卡獎的塑像在連續四年內均由石膏製成,外而塗金。到戰後,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屬塑像換回。
凡獲獎者,均可得到一條金像項鏈,送給自己的親人。這項鏈上面鐫刻著該親人的名字,項鏈懸著一枚有3.5公分長的奧斯卡金像。
9. 奧斯卡獎是怎麼來的
奧斯卡獎的來歷
說起奧斯卡獎, 就不能不先提到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這個機構成立於1927年, 致力於推動電影製造業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技術方面發展, 而為了表彰在這些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將向他(她)們授予代表著電影業至高榮譽的Academy Awards(學院獎).
為此, 就必須先得創造一個能象徵電影成就的獎座. 當時, MGM(米高梅電影公司)的藝術總監塞德里克•吉邦斯(Cedric Gibbons)負責設計了這個現在在全世界都知名的小雕像--一個手持寶劍站立在電影卷軸上的騎士! 而來自洛杉磯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George Stanley)有幸的成為了這個小雕像的製作者.
該學會的第一次頒獎會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Roosevelt)酒店舉行.
這個高13.5英寸(早斯為10.25英寸), 重11磅(早期為6.75磅)的小雕像起初是由青銅做成的. 二戰期間,由於資源匱乏, 改為用石膏製成.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小金人是由錫、銨合金磨光後,敷10K金箔,經過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層塗上發光漆而製成的.
本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將這個獎的正式名稱叫做學院獎(Academy Awards), 但實際上世人對這個獎項的更多的認識卻是對它的另一種稱呼—奧斯卡獎(Oscars). 而對於為什麼會把學院獎稱之為奧斯卡獎, 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
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 學會的一個名叫瑪格麗特•赫麗克(Margaret Herrick)的圖書館管理員兼執行董事的女士認為小雕像很像她那名為奧斯卡(Oscar)的叔叔, 所以, 她就以此來稱呼它. 之後, 學會內的人員都開始以奧斯卡來作為小雕像的昵稱.
在1934年的第六屆頒獎大會後, 好萊塢的專欄作家西德尼• 斯科爾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那篇關於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文章中, 第一次公開使用了奧斯卡(Oscar)這個稱謂.
到了1939年, 學會也認可了奧斯卡(Oscar)這個名字, 並且開始正式的使用它. 從此, 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 自至今天.
因此, 我們現在通常所稱的奧斯卡獎(Oscars)實際上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頒發的象徵著電影業最高榮譽的學院獎(Academy Awards)的另一種習慣叫法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