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製作電影打板過程詳細,材料說明
買一塊有機玻璃(化學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黑色或者白色的,按布局做好圖紙(就是導演、攝像什麼的)用激光刻字刻張不幹膠出來(圖文店一般能做),把刻出來的不幹膠貼在有機玻璃上,把字的部分撕下來,然後塗上丙酮或氯仿等有機溶劑(溶劑會腐蝕未貼不幹膠的表面),過一會放清水裡洗干凈,晾乾後塗上相反顏色的油漆,凝固後再把不幹膠撕掉,字的部分就被腐蝕出來了,這樣上面的字就會比較美觀和工業產品差不多了,關鍵要掌握溶劑腐蝕的時間。
場記板 (SLATE)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這塊長方形條紋板叫做「場記板」,英文名稱叫 sla te,上面用粉筆寫了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上緣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脆的響聲。場記板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拍攝每一段膠片的標記,便於後期剪輯時識別。
我們知道,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
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
既然場記板的作用是做標記,那為什麼還要「啪」的敲一下呢?這是因為電影不僅有圖像,而且還有聲音。假如一部影片中的人物在說話時,聲音與口型不一致,那麼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別扭。在拍電影時,場記在舉起場記板的同時將拍板上的木條「啪」的一合,發出清脆的響聲,攝影師將敲擊聲與場記鏡頭同時拍攝下來,這個聲音就成為後期錄音的同步記號,可以使編輯人員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由於場記板與電影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為電影事業的標記和象徵。為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周年而興建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整體造型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場記板。 1996年,法國為戛納國際電影節 50周年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附圖),郵票上就有這塊場記板。
Ⅱ 電影定焦鏡頭場記怎麼打板
首先場記要事先安排好自己入畫和出畫位置,不要擾亂其他工作部門的人員。然後要事先看好鏡頭的大小,鏡頭一般標准配備是10、12、16、24、32、50、85、10倍或者會有12倍鏡頭。在這些鏡頭使用的時候會有一個最適合的距離擺放場記板。建議在機器停拍的時候多訓練,記住大概距離,到實拍的時候可以一次到位。至於像135或者更長焦的鏡頭可以選擇小點的場記板。另外注意觀察機器抬頭的角度,以便更准確的把場記板遞上去。對於大部分對話戲來講,場記板可以放在人物中心位置,一般以擺放在演員臉部為准。出於禮貌以及場記板發出的聲音不是那麼悅耳所以可以放的稍微偏一點,或者前一點。最後,如果遇到大場景,機器吊威亞或者是上炮夠不著機器時可以用燈腿夾住場記板在伸過去要不就補錄。打板一定要放好板面,不得有光線反射。在拍板之前不要亂動要保持一秒靜止時間,板面不要隨著打板結束然後向下滑走。
Ⅲ 拍攝電影時什麼叫打板
「打板」是一個動作,是幫助電影後期聲畫同的。打板的那個板子叫「場記板」,動作叫「打板」。場記板是做鏡頭記錄的。
因為電影拍攝時,畫面和聲音是分開記錄的。打板時會發出咔噠一聲,其目的是為了在後期剪輯時將分別錄制的聲音和畫面同步。同步點就是畫面上場記板合上的那一格和聲音素材里咔噠那一聲。
補充一下,場記板上是記錄著本條鏡頭的素材信息的。用於剪輯時的素材管理。另外還有聲畫同步的功能俗稱「合板」。
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3)電影場記板怎麼製作擴展閱讀:
打板的由來: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
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這樣做的作用:
1、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2、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後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3、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Ⅳ 場記板是什麼
買一塊有機玻璃(化學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黑色或者白色的,按布局做好圖紙(就是導演、攝像什麼的)用激光刻字刻張不幹膠出來(圖文店一般能做),把刻出來的不幹膠貼在有機玻璃上,把字的部分撕下來,然後塗上丙酮或氯仿等有機溶劑(溶劑會腐蝕未貼不幹膠的表面),過一會放清水裡洗干凈,晾乾後塗上相反顏色的油漆,凝固後再把不幹膠撕掉,字的部分就被腐蝕出來了,這樣上面的字就會比較美觀和工業產品差不多了,關鍵要掌握溶劑腐蝕的時間。
Ⅳ 電影打板
那是場記板唄!
場記板 (SLATE)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這塊長方形條紋板叫做「場記板」,英文名稱叫 sla te,上面用粉筆寫了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上緣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脆的響聲。場記板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拍攝每一段膠片的標記,便於後期剪輯時識別。
我們知道,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
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
既然場記板的作用是做標記,那為什麼還要「啪」的敲一下呢?這是因為電影不僅有圖像,而且還有聲音。假如一部影片中的人物在說話時,聲音與口型不一致,那麼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別扭。在拍電影時,場記在舉起場記板的同時將拍板上的木條「啪」的一合,發出清脆的響聲,攝影師將敲擊聲與場記鏡頭同時拍攝下來,這個聲音就成為後期錄音的同步記號,可以使編輯人員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由於場記板與電影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為電影事業的標記和象徵。為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周年而興建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整體造型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場記板。 1996年,法國為戛納國際電影節 50周年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附圖),郵票上就有這塊場記板。
Ⅵ 拍電影在前頭前" 卡" 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叫:
場記板 (SLATE)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這塊長方形條紋板叫做「場記板」,英文名稱叫 sla te,上面用粉筆寫了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上緣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脆的響聲。場記板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拍攝每一段膠片的標記,便於後期剪輯時識別
Ⅶ PS繪制電影海報場記板
場記板
步驟1
首先用圓角矩形工具畫矩形並填充黑色線性漸變,然後用矩形工具(快捷鍵M)
添加一個矩形。
步驟2
現在繪制矩形上的條紋。用矩形工具(快捷鍵M)繪制矩形,直接選擇工具(A)移動錨點到正確的位置,按住Alt並拖動的形狀創建一個副本。
按住Ctrl+D重復上一次操作,創建更多的條紋使用剪切蒙版,隱藏不必要的部分。
步驟3
使用橢圓工具(L)創建一個橢圓,填充銀色到白色線性漸變,使用路徑查找器工具剪切,設置混合模式為濾色,創建一個光滑的表面。
步驟4
選擇條紋使用鏡像工具(O)水平軸,創建另一半。
步驟5
我們要調整左邊上的直角,此時用直接選擇工具不太方便。這里我們將使用Adobe
Illustrator腳本,你可以從這里下載。選擇你想要平滑的角運行腳本(Ctrl+F12並選擇腳本所在的文件夾),,設置半徑為7。現在你可以得到漂亮的圓角形狀!
步驟6
讓我們添加的連接條紋的接頭。首先,用多邊形工具畫一個三角形狀,畫一條線用路徑查找器中的分割把三角形成兩部分,最後將所有的角導圓。
步驟7
創建一個簡單的螺絲,加點亮光。
添加兩個螺絲。
最後,在合適的地方添加了幾條線。
讓我們一起把所有做好的東西,組成一個簡單的組合。
Ⅷ 如何自己製作場記板,急!!!
場記板是電影中最常能見到的物件。電影的製作過程相對比較復雜,通常不會按劇本發展的順序拍攝,有時候開機的第一天就會拍攝結局的戲([穿普拉達的女王]即是如此),或者季節顛倒地拍攝,夏天拍冬天的戲,冬天拍秋天的戲。為了確保電影的完整和條理性,避免後期剪輯時出現混亂的情況,場記板於是應運而生。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場記板的結構很簡約,一塊長方形的板,外加上緣的一根拍板。早期的場記板由簡單的木板製成,隨著電影工業的不斷發展,材料由原先粗糙的木材改進成較為優良的木質,或是半透明的有機玻璃。相比普通的木頭,有機玻璃最大的便利之處在於,無論拍攝環境選擇在室內或室外,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它無需燈光的照明就能使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清楚地看到板上的字跡。場記板通常採用黑色或白色作底,也是出於這一原因的考慮。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場記會將拍攝場景的具體細節書寫在場記板上。在美國,場記板的記錄內容包括出品的電影公司、拍攝日期、片名、導演和攝影師的大名、以及該場景的具體信息。場景的細節有:場景的序號、攝影機的機位和場景的拍攝次數(簡單的說就是演員的NG次數)。而在歐洲,場記則會將機位和場景拍攝次數合在一起寫,比如take
3C。通常情況下,一些拍攝周期短的電影短片不會採用場記板。編劇負責決定哪些場景需要使用場記板。口頭形式的場記板被稱作「聲音板」(voice
slate)或是「通告」(announcement)。
場記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場記,隸屬導演部門,雖然報酬少、工作量大,卻是劇組中最能學到東西的職位,像田壯壯等許多知名導演都是場記出身。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場記板上記錄的攝影機機位、場次序號等具體信息是為了方便後期剪輯時尋找和對應,以免在場景順序上出現錯亂。至於為何要有「拍板」的動作,是因為電影在記錄影像的同時,也需要標注聲音。在每一個場景開始前,場記用場記板完成「拍」的動作,攝影機將場記板的鏡頭和敲擊聲同時拍攝下來,後期配音時,音效師據此可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可見,小小的場記板在電影製作過程中起到多麼舉足輕重的作用。2004年,[異形]中使用過的場記板在英國克里斯蒂拍賣行舉行的電影道具拍賣會上拍出不菲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