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你看完一部電影,如何評論這部電影
一、電影評論如何寫。
一般來說,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或者領悟,這都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寫一篇跟自己心情有關的日記,也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某個情節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還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所描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寫出任何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
二、寫影評前的准備工作。
在寫一篇影評之前,我的建議是:
1, 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評論前,評論者首先是觀眾,自己喜歡最重要。同時建議要多看電影,但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不要勉強看。
2, 電影要看三遍以上才可以評論。要尊重電影。
3, 盡量多的掌握一些電影評論分析的工具,盡量多的了解此部電影相關資料。
4, 搜集一下這部影片曾有哪些評論,以免重蹈前人說法。
5, 要勇於懷疑。
三、觀感與通過觀感進行對電影的初步分析
在觀看完影片以後,你的直接觀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最初評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事實上,對電影的最初分析已經在觀看影片時完成。當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向影片提出問題,「情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演員所說的台詞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電影進行中的每時每刻觀眾都會對影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觀眾會試圖從電影本身的解釋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也會時刻根據以往的個人經驗來審視著畫面的可能性。觀看好看的電影時我們會說,「是這樣啊」或者「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我們不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那種看著很虛假的不真實的電影,這種電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講的蹩腳謊言。當然,如何愉悅觀眾是電影製作人所要關心的,作為評論者來說,不但要找出電影好看(合理)的地方,還要試圖分析為什麼
⑵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2)電影在散文中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⑶ 如何將電影或戲劇的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到文學中去
戲劇文學的寫作就是台詞的寫作。戲劇與文學的關系如此密切就是因為戲劇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的,跟文學的語言藝術形式幾乎完全一致,這跟影視文學又是截然不同的。歷來人們對戲劇劇本人物語言即台詞的寫作要求極為嚴格。它首先要求台詞富有動作性,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強調的「言語動作」。就是說,台詞寫作一定要從人物的內心出發,受人物意志和願望的支配,說出非說不可的話語;而且說出來之後就要發生作用,就要引起一系列的反應。既推動了事件的發展,又進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這就是富有動作性的台詞。
⑷ 鄉愁散文:看露天電影
歲月就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留不住,也挽不回,偶爾有幾朵浪花掀起漣漪,讓人禁不住回想那時難忘的一幕幕,不管快樂的還是難過的都是最美的記憶,也是人生中不可復制的。有時候,我對一些已經老舊而且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的東西深懷眷戀,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麼的美好,而是我曾經經歷過、曾經擁有過。或許那一段時光在當時看來,都是稀疏平常的日子。其實它們已經悄悄地潛在我的骨子裡。時過境遷,當這樣的場景無意中再次出現在眼前時 ,潛伏在我心靈深處的那根記憶神經猛然被撩撥,心頓時變得無比的柔軟,雙眼就被淚水模糊了。
翻閱生活的日歷,有很多往事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淡忘,但童年時期看露天電影的情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兒時的記憶里,晚上能有一場電影可看,對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農村孩子來說,那感覺就像過節一樣熱鬧、興奮。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文化 娛樂 生活十分單調,村民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那時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場露天電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樂趣。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開始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娛樂 活動。
傍晚的時候,一家幾口,成群結隊,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三三兩兩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那時,有的家裡人口多,且有老人和小孩子,扶老攜幼極不方便,索性就把自家的架子車用上,鋪上毛氈,把老的和小的拉上。有些年老的父母一輩子沒有走出過生養自己的村子,兒女們只能滿足他們這一小小的意願,看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像和體會的。
夏天日子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冬天天冷,放電影的地方就得變了,改在村裡的當時最時髦的也最神秘的戲院裡面,那是一個能容納全村老小的地方,我依稀記得,裡面的牆壁上畫了許多畫,內容大多是向日葵,還有就是毛主席語錄。當然最後的衛生就由那些地主富農分子打掃了。
對於六零七零後,一提起露天電影,心底就會升起一股濃濃的懷舊味道:銀幕一經掛起,大人小孩就喜氣洋洋地搬來小板凳,都想坐在離銀屏最近的地方,聽得真,看得清楚,不想錯過一個極小的細節。在有晚風輕拂的夜晚,那一陣陣爽朗的笑聲中洋溢著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幸福。
星空之下,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
在我的記憶中,看過的這些電影印象深刻: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我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爭片了,那時還是黑白影片,《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白毛女》《洪湖赤衛隊》《雞毛信》《上甘嶺》……
小時候,村裡演電影,大都選擇在村中央的戲園子前一塊空地上,那裡足夠平坦敞亮,可以容納全村人觀看,也為調皮搗蛋的孩子提供足夠玩鬧的場地。
天還沒黑,小孩子就纏著自己的父母早點去那個地方,自己先佔地方,同時還要為沒來的小夥伴搶佔一個地方,故意把凳子距離拉開,擺放好板凳後,並不忙著坐下,大家就在戲園子周圍追逐瘋跑,在人群中竄出竄進,大人則怕跑丟了,扯著嗓子不時地叫喊著,整個場子亂做一團。
等待電影放映是最難耐的時刻,那時農村還沒有通電,發電用的就是汽油發動機,等看到放映員拉動那根細繩,發動機突突響起時就知道快了。焦躁等待好久,電影終於開演了,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下面的字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兩個膠片輪子輕微的吱扭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和音樂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那時放電影是一村一村挨著放的,前村完了後村的人就去接,消息靈通的人在頭天晚上步行四五里路,就在鄰村看了,所以在本村放映時他就噴著唾沫星子給大夥兒講。連演員的台詞都記得清,銀幕里剛說上一句,下面就接著對上了,有時候還立起來表演,大家有贊賞的,有罵他趕緊坐下的。
旁邊有小孩子坐在大人腿上,大人為他們扇扇子,看到害怕的鏡頭,一頭扎進大人懷里;有坐在大人脖子上,居高臨下,朝著周圍做鬼臉;還有的在人群里來回穿梭,引來大人一陣叫罵,不情願回到大人身邊。
一般一個月放映一次,一次放兩部片子,大家都特別珍惜這難得的機會,集中注意力觀看,有時發出"啊"的一聲驚呼,有時獃獃的一動不動,有時害怕到捂住眼睛,有時會罵電影的壞人。當聽到沖鋒號響起的時候,很多小孩子激動的立起來大喊"沖啊,勝利了"!
記得一次要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不知是什麼原因,人們在放映點等到夜裡十一點多了放映員和機器才從鄰村來到我村,我已經有了睡意,父親說孫猴子打妖精,特別好看,確實精彩,至今難以忘懷。
電影終於結束了,較小的孩子早已趴在大人肩頭睡著了,大人們招呼著家人,收拾凳子。我們扛著板凳,裹在大人們中間,看不清眼前的路,踉踉蹌蹌,深一腳淺一腳往家走。那個時代有一把手電筒就是最好的奢侈品。
歲月就是一把刀,一刻不停地刻畫我的面容和心靈。但童年那份美好,如今始終藏於內心深處,失意的的日子便拿出來,暖一暖自己,鼓勵自己繼續前行!
今天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 娛樂 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 娛樂 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在那個精神生活單調、極其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復復播放的片子覺得單調。現在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有時候做夢都想回到兒時重溫一下那時的美好時光。
⑸ 散文:露天電影,那一場場黑白電影,成了永久的回憶,你還記得嗎
人的一生中所經過的事有許許多多,有的隨風流逝,雁過無痕;有的縈繞腦際,唇齒留香。小的時候,我的老家農村接露天電影的事,至今仍駐足在我記憶的葉脈里,化作了心間的咖啡和唇間的蜂蜜,令我靜靜地回味。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在家收聽老式收音機外,再就是靠村部一年上頭接來幾場電影,在村部放映,豐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那時節,我們鄉里有三十多個自然村,鄉上的電影隊很走俏,先天晚上在鄰村放了一場電影之後,就輪到下一個村去接。我們村部如果不派人搶先把放映機箱和片帶盒接回村部,就會被別的自然村接走。要想再等來一次接電影的機會,又得等上一個兩個月的。
記得我在村部學校讀小學的時候,每每聽說村裡接來了一場電影,放學以後,我總要跑到村部的辦公室去看看,摸摸放映機箱和片帶盒子,直到看見有人到放電影的廣場上去栽木柱子,扯起幕布時,我才放心地跑回家去,催母親趕緊生火做飯。
村裡人對精神文化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聽說村裡接來了電影,家家戶戶都抓緊做飯吃飯。俗話說:「看戲不看頭,等於炒菜沒放油。」大家生怕看不到電影的開頭,都雷急火急地吃罷晚飯,關門閉戶,帶上手電筒,沿著泥巴村路,高一腳低一腳地往村部趕去。
電影開映之前,村部一般都要利用放電影的機會,在銀幕上播放一兩個村裡工作的通知,比如水稻、棉花防治病蟲啦,興修水利要求民工上工地啦,接著便播放一個科教片什麼的,然後再放映正片子。這時,村裡的後生子就會在耳朵上夾著紙煙,或嘴裡叼著一支紙煙,在銀幕前穿來穿去,張揚自己的風度;妹紙也會三三兩兩地從銀幕前走來走去,曬曬自己的靚麗;而我父親卻肩上掮著我弟弟,一手牽著我,在放映場上尋找我們看電影合適的位置。
有的時候,小弟在父親的肩上,看著看著,就開始打哈欠,來瞌睡了。這時,父便會把小弟放下肩,脫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把小弟包裹好,避寒避露水,並抱在懷里,讓他睡覺,自己卻帶著我繼續看。一直看到電影挖了台腳,銀幕上出現「再見」的字幕,我和父親才打著手電筒,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地走上了回家的泥巴村路。此時的村路上,人聲鼎沸,笑聲不斷。村民們亨受了一陣子精神文化生活後,忘掉了白天勞作的辛苦,有說有笑的好開心。一束束手電筒的燈光,像閃閃發光的星星,照亮著大家前進的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由童年進入了少年時代,對電影更有了一種特別的渴望,每每看完一部電影,都為片中的人物命運和故事情節所牽心和回味,天天翹首以盼,期望村裡能夠接來電影。
時光飛逝,指間凝香。一轉眼,離農村接露天電影,放露天電影的時代過去了好幾十年,農村的舊貌變新顏,換了人間。村村不但通了光潔如鏡的水泥公路,而且村民們家家戶戶都進入了電燈電話和廣播電視的時代。村民們看電影,學科技,找致富信息,不用出門啦,坐在家裡就能夠看到哈。如今,盡管我身居城市,村裡接露天電影的事已經遠去了,但至今想起來,還是蠻溫馨的呢!
致讀者:如果您比較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點贊、收藏……
點關注,更豐富,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⑹ 什麼是散文詩電影
20世紀20~3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與詩電影相對而言的藝術流派和電影樣式。蘇聯散文電影的主要代表..'" 尤特凱維奇、..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認為電影藝術的中心任務是塑造「能夠使觀眾喜愛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相互關系」;「形像只有通過與其他人們的相互關系、與事件的相互關系,才有可能創造出來」。主張電影「向散文學習」。代表作品有《夏伯陽》、《列寧在十月》、《馬克辛三部曲》等。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領袖形像,或描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發展和性格成長,它們通過敘事結構和對人物的心理刻劃,表現了時代環境,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以及歷史上的豐功偉績。40年代以後被認為與「戲劇電影」相對而言的散文電影,以美國影片《公民凱恩》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為開端。這類影片不遵循傳統的戲劇結構形式,不採用貫串完整的情節沖突,而是通過多種敘述手段,用多側面、多層次、多聲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來形態,以造成親切可信的藝術效果。但這類影片並不排斥戲劇性,而是從自然的日常生活與鬆散的散文結構中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戲劇性
⑺ 品評散文詩是電影:花開如夢,風過無痕
在老師放映的多部影片著作中,之所以傾心選擇《花樣年華》這部電影,是因為我覺得那種沒有太多沖突的悠悠情愫、欲說還休的淡淡哀愁是我內心中所嚮往愛情的古典模樣。在一片類似於舊上海的紛聲嘈雜中,那份感情純粹、含蓄、自然。
《花樣年華》的內容並不十分繁瑣。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在報館工作的周慕雲與太太和在公司擔任秘書的蘇麗珍和丈夫共同搬進了一座公寓。他們相遇了,本身並無交集。但他們的伴侶卻背著自己出軌走在了一起,那個不忠的事實將兩人推到了一起。他們在一起訴說著,傾吐著、回憶著、想像著,卻沒料想到暗暗得在心裡埋下了愛慕的種子,雖然嘴上說著「我們不會像他們那樣」卻恁得阻止不了對對方的感情。兩個人在愛與不愛,在理智與情感中徘徊著、糾結著,最終都沒有跨過那道橫亘的灣。兩個人就那樣的分開了,她只能默默流淚,他只能將愛永久地埋在吳哥窟里。看完後,讓人想輕嘆口氣,心中有一絲凄涼、一絲吐露不出的苦澀。
《花樣年華》的情節很簡單,總是淡淡的;沒有太多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人物沖突,更沒有許多的場景轉換。好像一個說故事的人,自顧自地講述著、表達著,不理會旁人。日子一天一天在走,兩人每一次的見面都是情節的進一步發展,發覺伴侶不忠、兩人見面證實、兩人再次約會吃西餐、一起在秘密的2046談論武俠小說、一起在周慕雲的房間吃糯米雞,然後愛情在生活接觸的點點滴滴中發芽叢生。看似平淡如水,卻也水到渠成。一個略微通俗簡單的愛情故事在娓娓道來之時讓王家衛裝點得氣質非凡。而每一個情節的推進又有著音樂做牽引,那種美感與特殊又凸顯出來。人物方面,主人公周慕雲與蘇麗珍都是中產階級,他們懂理有文化,在香港那樣一個半開放的環境中,他們雖踏出感情那一步卻又不能在身邊廝守,一個背景中的'他們最終做出那樣的選擇其實也是可以料到的。而兩個人在合適的年華,一個英俊儒雅,一個清麗脫俗;這也為兩個人心靈最終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礎。毋庸置疑,蘇麗珍和周慕雲是片中的主角,但雙方的家屬也是不容忽視的一角。在處理這兩個角色時,王家衛玩起了心機,如同《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老爺一樣,「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另外,無論是周太還是陳先生的每次出鏡,都被擠壓在畫內空間的角落上,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增加了影片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暗示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見不得人」。這兩個見不得人的人,恰恰卻是推動劇情的關鍵。謊言,提包,郵件??他們的私情浮出水面,這才有了周慕雲和蘇麗珍之間的「同病相憐」。他們開始溝通,玩角色扮演,無非是為愛人的出軌找一個自我的借口。他們一直相信,「我們不會跟他們一樣」,原來愛情來的時候都一個樣。
影片主題表達的很含蓄,似乎在故事講完了,我們沉浸在淡淡的傷感中時會回過頭來想影片到底只是想講一個故事還是真正要表達什麼。其實自己體味,卻發現導演把想訴說的那種情感那種時代的不幸悲哀暗藏在每一個角落,融入每一個鏡頭、畫面,溶解在每一個詞句音符中,這樣含蓄的表達正是一個優秀的影片所應做到的。
記得老師說過《花樣年華》是一部旗袍秀和音樂秀,那我們先談談旗袍。張曼玉秀氣修長的身材將二十六件旗袍襯得格外好看。無論是素雅的還是艷麗的都是剛剛好的度,在這么美艷的旗袍下藏著的卻是女主人公一顆落寞無比的心。她得不到丈夫全心全意的陪伴與關愛只能讓旗袍的美來掩蓋來裝飾,繁華之下更對比出丈夫出軌對她的傷害。她又是有教養的,善良的;她不能像沒有文化的婦女撒潑罵街,她只能端著自己,甚至在丈夫去情婦的門口她都要守著自己的自尊,只能用看似靚麗的裝扮來支撐自己。對於影片的音樂,更是一個極大的亮點。浪漫的爵士樂、富有節奏感的三拍子為整部影片增添了曖昧古典的氣質。《花樣年華》的主題音樂《Yumeji』sTheme》由日本配樂家梅林茂作曲是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曲調簡單卻悠揚婉轉,特別符合懷舊古典的氛圍。每一次音樂響起時都牽引著男女主人公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兩次約會的背景音樂,不同的爵士樂與影片的氣氛和其他配樂相交合呼應。周璇《花樣的年華》與中國古典戲曲都在將我們帶入那個時代,以他們的心理言行去體味他們的情懷。說到音樂就不能不提影片中人物的語言。導演似乎怕過多的語言打擾了影片的意境,很吝嗇台詞的使用。使得每一句話精到到每一個詞都高度凝練,簡單的幾筆勾勒將情節感情就交代妥當。但總有幾句忘不了,似乎讓人疼到心裡。「我們不會像他們那樣」「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影片中的特殊鏡頭使用的也非常多。移鏡頭的使用在《花樣年華》中非常突出,整部電影都似乎在隨著鏡頭的展開娓娓道來,徐徐展開,一副充滿懷舊、傷感、寂寞的畫卷就此展開。而移鏡頭最主要的作用是過場,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或從黑場平移到新的場景。這部電影基本在室內拍攝,狹窄的空間,黑暗的樓道,昏暗的面攤,搖曳的路燈,還有那一套套繁花似錦的旗袍,借著鏡頭的移動完成了轉換。還有一個作用是渲染情節,影片中幾個經典鏡頭都是藉助移鏡頭來完成的。在周慕雲和蘇麗珍第一次約會喝咖啡的時候,是兩個人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所不忠,所以找對方來驗證一下。一開始是周慕雲小心翼翼的試探,問哪裡可以買到和蘇麗珍一樣的皮包,蘇麗珍話里有話的回答,都是鄰居,一樣的皮包會不喜歡。這時候鏡頭在兩個人間的移動依舊很慢,而當蘇麗珍說,我也有一個問題要問你的時候,鏡頭移動的速度突然加快,製造了緊張的氣氛,更是讓人感覺到兩個人面對情感變故的壓力和心痛難耐。另一個移鏡頭是在兩人在賓館寫小說的時候,鏡頭不斷的移動,而鏡頭前面出了周慕雲與蘇麗珍還有一個三面鏡,鏡頭在三者之間不斷移動,塑造了一種真實虛幻若即若離難舍難分的的情景反應了兩個人糾纏不清不敢承認又互相牽掛的感情。還有很多固定鏡頭的使用,表現人物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的整個過程。比如在拍攝一段周慕雲上樓梯和他走進出租賓館的情景,並沒有像一般的拍攝手法那樣跟著人物走,而是讓鏡頭固定住,先是拍腿,再拍樓梯,再又近及遠拍到全身。固定鏡頭給人一種客觀的感覺,回顧整部影片沒有主觀鏡頭都是固定的客觀鏡頭,每個觀眾都好像一個窺伺者靜靜地看著他們的愛情故事,使整部影片的氣氛基調完好。還有拉鏡頭的使用,在拍攝周慕雲或蘇麗珍上樓而逐漸後退的鏡頭,表現兩個人獨自一人承受孤單、背叛,寂寞心酸生活的隱忍悲痛。遠遠消逝,隨著時光,漸行漸遠。
《花樣年華》中蒙太奇的使用也很傳神。王家衛用隱喻蒙太奇和重復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題含蓄而又自然傳達出來,在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的同時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真實現狀,賦予影片時代色彩和社會意義,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價值。隱喻蒙太奇是表現蒙太奇中的一種藝術技巧。隱喻蒙太奇是「把表現不同形象的鏡頭畫面加以連接,從而在鏡頭的組接中產生比擬、象徵、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能給人一種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的感覺。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多次運用隱喻蒙太奇這一手法對影片的細節上的處理,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還有影片中反復出現主人公周慕雲和蘇麗珍各自走過狹窄的樓梯,從家到小面攤和從小面攤到家的畫面。這一畫面反復出現,表面上是對主人公生活的表述。這就是重復蒙太奇的技巧。兩種蒙太奇的搭配使用,讓整個影片更有深蘊,有藝術氣息。
花開如夢,風過無痕。在花樣的年華里,他們曾經相愛過,即便不能相守,也如花開一季之美好,當風拂過,不留一絲痕跡。
⑻ 如何寫好電影電視劇影評
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
1、歷史方法。
在批評電影中,歷史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運用這種方法時,會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以便更好理解影片的復雜性。
2、民族性格。
評寫電影時,也可以從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這種方法背後的假設是,電影文化通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
3、類型。
類型是種類的意思,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類型的討論經常是檢視一部電影如何組織故事和觀眾期待的有效方式。
4、作者論。
它通過將影片和導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相聯系,來定義和檢視一部電影。
看電影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享受,讓人緊綳的狀態緩解一下,也可以了解生活之外的許多事情。可看完電影,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准確分享給別人,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我經常會用「好看極了」、「太吸引人了」這樣的詞把一部好電影介紹給朋友。
從來沒有從專業的角度客觀地評論過一部電影。
5、形式主義的種類。
主要是關於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或是有些電影技巧是如何在電影中呈現和組織起來的。
⑼ 寫散文可不可以將電影片段簡寫,再寫自己的感受
規則由心生,但是功力不足反會弄巧成拙。建議不是駕馭文字自如的朋友不要做。一般都是大家或暢銷書作家才會這樣概括。再就是功底特好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