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的姐姐好看嗎
好看。《我的姐姐》是春天3月以來,最好看的一部電影,感人、催淚,觸及社會熱點和痛點,有姐姐的人,更值得去看一看這部電影,一定會共情和流淚,情到深處的感觸,感同身受的溫暖,都會擊打在你柔軟的心上。
❷ 我的姐姐豆瓣評分多少
7.2分。《我的姐姐》在豆瓣的評分是7.2分,這部電影有著很高的觀看熱度,不僅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可以看到姐弟情深的場面,把當今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顯露的很真實,另一方面就是姐弟情深了。這部電影有著深度的內涵,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現如今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而且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和那種無法割捨的血緣關系,但是每一個人看後的感受是有所不一樣的,內容讓人深思。
❸ 為什麼《我的姐姐》給人的觀感這么不好對此你怎麼看
由於這不是每個「姐姐」想要的結局!假如你站在姐姐的視角,站在女人的立場,你會發現姐姐的憤恨有理有據!父母生了弟弟和姐姐斷的挺潔凈,姐姐本人掙學費生活費,基本就是曾經獨立了,這個泥潭一樣原生家庭,她原本曾經快要掙扎著進來了!在弟弟出生這件事上,姐姐也是無辜的!
其實從這里我們可以猜想的出,姐姐安然最終是把弟弟交給了撫育人,她去追逐幻想去了。看完本視頻不同閱歷的人會有不同的結局猜想,但不論是哪一個都是共情的激起。不少觀眾看完電影都覺得在故事中很多點都是和本人或者和身邊人很像,這種情感的共鳴滋長了大家的淚點。本故事沒有彩蛋,大結局也是開放式的,留給觀眾很多想像,將結局交給觀眾也算是一份驚喜,這也是本視頻一個精彩的中央。
❹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3] 。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25] 。(社會學家李銀河評)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 [23] 。(澎湃新聞評)
影片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它或許不能也無法解決,但由此引發的思考,對「姐姐」這一身份的審視,對女性困境的正視,對重男輕女的透視,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更深刻 [24] 。(紅星新聞評)
該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對於人的復雜情感的准確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後的相處中那種雙向的靠近,原本受傷害有怨氣的姐姐在糾結中對於親情的絲絲體會,一切繁復微妙都被創作者細膩准確地呈現給觀眾 [25] 。(中國新聞網評)
該片是對於青年女性成長經歷一次深刻剖析,並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26] 。(新華社評)
電影後半部分感受親情血濃於水,在撫養和放棄之間的掙扎抉擇是非常直戳淚點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都非常立體出彩。導演和編劇做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展示,讓觀眾看到,這種困境中的女孩真實經歷的痛是什麼。這是對特殊語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孩們的縮影折射。
❺ 《我的姐姐》好看嗎
好看。
1、電影評分高。《我的姐姐》感人、催淚,觸及社會熱點和痛點,會共情和流淚,情到深處的感觸,感同身受的溫暖,電影評分高,很好看。
2、票房高。《我的姐姐》是殷若昕執導的劇情電影,一經上映票房就突破了七億,票房高,很好看。
❻ 《我的姐姐》好不好看,不重要
引子
3月份就看到不少聲音,預測《我的姐姐》會是後春節檔的第一個國產爆款。
說實話,我個人映前的感受是:
看完預告和MV,對電影本身的期待值其實並不高,但對它所承載和由此延展的話題討論空間,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昨天看完,大概也印證了我的這個判斷。
豆瓣開分是7.7,現在掉到 7.3 ,基本算是一個客觀中肯的分數吧。
看了很多評論,稱贊的、批評的,都有不少,包括李銀河老師,也從 社會 學角度肯定了電影對 中國女性困境 的呈現。
從昨天看完到現在,我一直在想,到底該怎麼評價《我的姐姐》?直到反復想起影廳里的一個畫面,我終於找到了那個方向:
我看的是早場,所以上座率一般,大概十幾個人,女性為主,算上我有四個男的。觀影中不時前後傳來女性抽泣的聲音,與此同時,兩位男性則全程捧著手機打 游戲 。
現在回想,總覺得這個畫面,就是這部電影最好的注腳。
所以,盡管我對這部新片有一些失望之處,但它出現的時間節點,和試圖表達的主題,都註定讓《我的姐姐》成為今年最重要的國產電影之一。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
1.
槽點
不妨先從電影的那些槽點聊起。
《我的姐姐》之所以有現在這樣一個還不錯的票房和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選中了一個非常當下的痛點話題,也就是女性困境。
而它被吐槽的那些問題,也大多和這個主題息息相關。我大概掃了一下豆瓣評論,下面這幾條基本囊括了差評的主要方向。
比如,設計感太強,台詞表意太過直白。
設計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張子楓這個人物,她和她的生活,簡直就是當代中國女性困境大集合:
親情困境 ,父母重男輕女,把她拴在身邊不說,24歲了還有個壓根不熟悉的6歲弟弟,而在父母車禍身亡後,所有親戚都覺得養弟弟是她的責任;
愛情困境 ,有個交往五年的男友,是個家境不錯但優柔寡斷的媽寶男;
職場困境 ,想做醫生而不得,做護士被走後門的關系戶醫生穿小鞋,個人理想更是被從天而降的家庭責任束縛;
生存困境 ,在醫院工作,見證女性被當做生育機器,「保小不保大」,為生男孩不惜豁命;姑媽當年也曾為弟弟做出巨大犧牲,放棄個人理想,一生蹉跎。
再了,就是弟弟這個人物,同樣過於工具和刻意。
他的變化弧線,從蠻橫到可憐到理解,全程配合著姐姐的成長;他的台詞,說著一些諸如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只有你了」這樣明顯是拿來點題的金句 (當然張子楓說了更多不太自然的點題金句) ,等等等等吧,可以說編劇在這個人物身上的存在感非常之強。
包括「我的姐姐」這個片名,電影其實並不是以弟弟的視角敘事。 「我的」倆字已經挑明了,它就是在直白地和所有觀眾做互動和共情。
再比如,結尾過於煽情、乃至三觀不正。
很多觀眾吐槽結尾,我很能理解。
因為拋開女性獨立的時代潮流,電影在一開始還給張子楓設置了一大堆的甩鍋理由,比如父母重男輕女、親戚爹味十足+吃相難看,自己和弟弟毫無感情基礎,以及,她是一個如此渴望靠自己過上理想生活的現代女性。
這些加在一起,讓張子楓的觀眾緣變得非常之強。
從類型片的技巧,這個人物是要自帶主角光環的,也就是最後必須要打破身上的枷鎖,獲得自由和新生,使觀眾得到情緒釋放的快感。
所以,當看似開放的結尾,預示著張子楓還是放棄了個人理想,決定成為「扶弟魔」時,可以想見觀眾預期落空、情緒沒能釋放後的那種失望和憋悶。
以上這些問題,我都能理解,也或多或少有些同感,但是呢,《我的姐姐》作為一部電影的那個致命傷,壓根就不在這。
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
倆字, 視角 。或者說,問題還是出在創作出發點上。簡單說就是:
導演和編劇有意無意地,把一個 社會 問題,拍成了家庭倫理。
事實上,一個多數人可能壓根沒來及想的問題是:
為什麼這個6歲的孤兒,必須要由他的姐姐撫養呢?
從銀幕外的觀眾,到故事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如此,我們都覺得,這就是身為姐姐的責任和義務。
那麼電影本該討論的就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孤兒撫養是個很大的 社會 問題,難道就應該由姐姐一個人承擔嗎?
電影里,張子楓也的確反復發出這樣的詰問,為什麼是我?
但遺憾的是,編劇完全沒有試圖去更深入、更復雜地探討這個 社會 議題,而是將重心完全放在了親情撕逼上。
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姑媽,姐姐和舅舅,可以看到,電影在這三對核心人物關繫上花費了大量筆墨。
當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孤兒,每個 社會 都有各自的一套標准救助流程。而只有在 社會 救助介入的基礎上,去談論姐姐所面臨的困境,才能真正呈現女性所註定無法走出的困境。
但這部分,《我的姐姐》是完全缺失的。
我們看到的,就是無解的、翻來覆去的中國式親情扯皮。
有人說,人家就選擇拍成家庭劇,不行嗎?中國老百姓就愛看這個。
當然可以,但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迴避現實、放大狗血,的確會更安全、更有賣相,但也終究讓電影淪為 廉價的煽情 ,藝術價值打了不少折扣。
在我看來,這有些可惜。
2.
價值
說了這么多問題,如果歸結到一點其實就是:
現在的國產電影,雖然越來越多在嘗試觸及現實主義題材,但多數其實還停留在「偽現實主義」的層面,更多是靠賣慘和煽情博取流量。
但對這部《我的姐姐》,說實話,我思來想去,還是不願意把它和「賣慘」、「偽現實主義」這些詞放在一起。
不管有多少問題和遺憾,電影都切切實實傳遞出了中國女性長久以來的那個困境。
單這一點,它的現實意義,就值得肯定。
一個很微妙的現實是:
不知道是不是重男輕女這樣的觀念,在中國過於根深蒂固了,以致於願意去認真探討的國產電影,一直沒有多少。
所以,當《我的姐姐》做了這樣的嘗試,哪怕是剛才提及的一些問題,在我看來也都是可以原諒的。
比如設計感太強,話題太滿。
考慮到電影的整體表達就是傳遞女性困境,雖然父母雙亡這種設定過於戲劇性,但極端的矛盾下,那種 走不出去的困境 感才更扎心。
包括姐姐和姑媽的兩代女性形象,一個認命,一個硬剛,看似刻意,其實也是一個更全面的呈現視角。
兩人吃西瓜那一場戲,我很喜歡,展現女性困境之外,女性之間的和解與相互扶持更是動人。
比如結局太煽情,甚至三觀不正。
如果真的能做到共情就知道,現實中姐姐或許可以離弟弟而去,但電影是一定不能這么拍的。所以當結尾張子楓抱著弟弟哭泣時,我更願意理解為:
她的淚水是,是 五味雜陳 的。
愛弟弟,發自內心地想要撫養他;卻也因此明白,自己的命運亦將由此徹底改變。
關於女性對這部電影的共情,我想是無需多言的,也正因為此,我更想說的是:
更該去看看《我的姐姐》的,是廣大男性。
或許有男的會不喜歡電影中幾乎全負面的男性形象塑造,或許更多人就像我看的那場,那兩位全程打 游戲 的老兄一樣,對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話題,不感興趣,甚至漠不關心。
有時候我也在想,男性是真的不知道、不理解、不關心那些女性困境嗎?
可能,也不是。
一方面,身為男性,從小到大就生活在那樣一個重男輕女的環境當中,你說是習以為常,也沒問題;
另一方面,身為既得利益者,很多男性即便意識到了,也的確很難去做出什麼實質行動。
雖然一部電影不可能改變什麼,但在當下這個男女平權的大思潮下,《我的姐姐》不失為其中一個很好的補充,除了女性自己的參與與呼籲,如果有更多男性願意做出一些改變,哪怕只是看過電影後去 做一些思考 ,這部電影就沒白拍。
3.
現實
關於兩性平權話題的討論,倒是可以多聊幾句。
剛才說了兩個男性對女性困境不聞不問的潛在理由,習以為常和不願改變。轉念又多想了想,覺得真正的現實,不可能這么簡單。
難道問題的根源,就是女性可憐,男性傻逼?
就像之前楊笠被男性各種圍攻,看了很多力挺楊笠、大罵屌絲男的文章,也覺得,事情不可能是那麼非黑即白的。
在談論兩性平權的話題時,我們似乎天然將討論對象,單純劃分為男性與女性,但我必須提醒大家的是,現實比這個復雜得多。
真要劃分,也應該是,精英男、普通男、精英女、普通女,四個群體。
換言之,兩性平權不僅是一個性別議題,更是一個 階級議題。
這裡面的邏輯,復雜就復雜在:
不管是哪個群體,大家都覺得,自己太慘了。
楊笠調侃男性「小腦袋瓜」,「普通卻自信」,我這個自詡理性的普通男,雖然不至於被冒犯,但也不會多麼喜歡。這背後的邏輯就是,我把楊笠作為一個居高臨下的精英女來看待了。
所以很多男性的怒氣,我想不止來自於被一個女人調侃,也有被一個精英調侃的不爽。
於是,很多男女對立背後,更多的,我想還有一個階級對立的問題存在。
正因為如此,我對當下的這個女性平權思潮,舉雙手支持的同時,卻也沒有那麼樂觀。
當很多對話發生在精英女vs普通男,或者精英男vs普通女之間,多數討論的結果,只會是雞同鴨講,一地雞毛。
因為階級的差別,大家的思維是不在一個維度的,所以對話也註定是無果的。而這一切,跟性別的關系,其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而現實,遠比階級矛盾更為復雜。看看最近的兩個新聞:
成都女生因為在飯店要求鄰桌男性不要吸煙,不僅被罵還被潑不明液體,隨後甚至遭遇網暴炸號;
清華姚班中年男網上徵婚,沒見有什麼過分要求,結果還是被網友噴成了篩子。
你們說,這些男對女、女對男的網暴,和階級矛盾有關系嗎?
說白了,就是 底層互掐 。
於是,現實是什麼樣子呢?
精英和普通人之間是沒法理性對話的,而普通人之間,更是沒法理性對話的。
最後,只剩下一群精英自嗨。
這就是現實。
結語
回到電影。
面對復雜無解的現實,電影選擇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密集矛盾,背後則是滿滿的如履薄冰。
但必須承認,這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電影。
裡面的很多細節,現在回想——比如多次出現的足球——都是很精妙的隱喻。
以及,很多人不喜歡電影對死去父母和舅舅的洗白,我大概能理解創作者的苦衷,畢竟,國產電影不管談論什麼沉重話題,最後終歸都要回到正向上來。
借用同檔期另一部新片的片名就是:
明天…會好的。
❼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寫好作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大家對這個題目都深有感觸,關於這個節日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好作文並不是抄來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我的姐姐作文,看完就快動筆吧!
留著一頭長發,一副清秀文靜的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就是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勤奮學習,成績優秀,是一個關愛他人的女孩。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她總會很耐心地教導我,幫我解決難題;在生活上,她對我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
還記得那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到千燈湖散步。那天天氣非常涼爽,一陣風吹來,使人神清氣爽。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突然,颳起了大風,天空中烏雲密布,好像即將下雨了。我穿著一件單薄的衣服,被凜冽的寒風吹得直發抖,艱難地走著。爸媽看見我這副模樣,問道:「宇燕,冷嗎?」我點了點頭。媽媽走來拉著我:「跟媽媽走,媽媽給你擋風。」可是,我還是感覺到非常冷,打著寒顫。這時,一件大衣披在了我身上,緊接著就聽到了姐姐那親切的'問候,「燕,冷嗎?我出門前穿了大衣,現在給你穿著,姐姐不冷。」於是,便拉著我,跟我一起走。
披上大衣後,我感到溫暖極了。「咦,姐姐的手怎麼那麼冰冷,是因為冷嗎」我想,我感覺到了姐姐的手的冰冷。「姐,你冷嗎?」我問道。姐姐微微一笑,擺著拉我的手,說:「不冷。」走在路上,姐姐雙手不停的摩擦,雙腳也直發抖,看著姐姐這樣,我說:「姐姐,你一定冷吧,我還是把大衣給你披吧!」姐姐聽了,害怕我把大衣脫下,焦急地說:「我不冷,不用了,大衣你披著吧!不然你會感冒的。」路上,我曾一次次地想還姐姐大衣,但她都依依地拒絕了,要我披著。
第二天,姐姐感冒了,我對他說:「姐,你是因為我才感冒的,我真得很感謝你!」姐姐欣慰地說:「為自己的妹妹犧牲一點又值得什麼呢?」我感動極了。
姐姐總是那樣的關愛我,如今,我已經上中學了,她還是那樣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我,我感謝我的姐姐,我也為有這樣一個姐姐而自豪。
我的姐姐是一個類似駱駝性格的人。就拿他坐火車的事兒來說吧。我的姐姐在哈爾濱讀大學,每次放假的時候,她就會乘坐火車回來和家人團聚。
別人,人家上了火車,是和臨床的夥伴打個撲克兒、吃個泡麵之類的,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嗨!上了火車……
一不吃,二不喝,坐在鋪上,一動不動,我姐姐說,這樣能很好的保存體力,減少新陳代謝。我就真那夢兒了,從哈爾濱到呼和浩特市27個小時,27個小時不吃不喝,會是什麼感覺?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就靠兩袋QQ糖,就回來啦!其中一袋還是回來以後我「替」她吃的,真是不可思議!
駱駝在沙漠里走的時候,半個多月不吃不喝;我姐姐也是,坐在火車上,27個小時不吃不喝。雖然比不上駱駝,但也夠牛的哦!
我的姐姐除了行為上很像「駱駝」,但是品質上也有點像。駱駝能沉得住氣,慢慢的嚼,總會吃飽的,慢慢地走,總會到達目的地。從來也不著急,走一步是一步,很穩當,很淡定,偶爾遇到近期時刻,說不定能跑上兩步。我姐姐也是,說話、吃飯、做事也都很沉穩;不像我,一有個什麼事兒,喳喳呼呼的,特別的激動,而我姐姐呢?嗨!跟我那是個截然不同。干什麼事兒都有條有理的,一點一點的,不是很快,但是質量很高。
再舉個例子吧!我能在十天內把一個假期的作業全部「搞定」;而我姐姐卻說:「著急什麼?一個假期,50多天,一點一點寫,既不累,有能很好的鞏固知識。」切!我才等不及呢!
有的時候,我看見她一點一點的做事,都快要憋死了!乾脆我替他做了得了,省的看著姐姐心癢癢。所以,我姐姐的事大多數都是我幫她完成,比如說下樓買袋兒醋,沒等姐姐穿好衣服,我就已經把醋買回來了,一般這樣的事情都是我搶了風頭。
但是,當姐姐去哈爾濱讀大學的時候,我還真有點兒捨不得,捨不得我這個「駱駝」姐姐。
❽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總地來說,故事的取材很真實(那又怎樣,這么多年各種家庭倫理肥皂劇翻來覆去拍,題材也僅僅是貴在真實、早就不新穎了),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極其生硬。演員彷彿是導演的提線木偶,更別提6歲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現,彷彿就是導演搶了這么一個小孩的身體在念台詞。
女主面對著本就親情斷裂(從小打罵的爸、背著自己改高考志願、大學之後就沒花過一分錢)的原生家庭、一年沒見過幾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說陌生的6歲弟弟,很多行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獨生子女,我們差點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醫學生,我們差點就買賬了。
女主就算18歲高考畢業,護理專業讀了4年或5年,考證參加工作,按照在電影里的表現怎麼也得有一兩年的工作閱歷了,這時候至少也25歲了。這還是假定女主是本科護理。如果是專科,還要先專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歲吧。
你說你是性格原因不願意說話也就算了,電影前半段小孩再怎麼搗,女主要麼是躲躲躲,要麼就說的話幾乎沒幾個字是在點上的。正常人面對一個這樣沒有教養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該,「你爸媽已經死了,肉包子?自己買去。敢鎖門?反手把你關門外面,你鬧去?」
熊孩子敢來搗電腦鍵盤?這個動作至少重復了六七次,一開始是用手搗,女主就換位置,換姿勢,然後是爬到沙發上用腳搗,左腳搗完右腳搗……我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不巴掌甩臉就算好的了。對這個情景中的姐姐來說,小孩不能碰別人東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後他還使勁煩你。你指望著平白無故就把6歲小孩感化了?得虧這是在電影里。
看到有別的答主說,女主缺愛,是弟弟給了她愛。敢問弟弟給了她什麼愛?6歲,幼兒園都沒畢業,跟姐姐一起過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穿鞋子系鞋帶,還是依然那麼鬧騰,你說他懂燒水泡姜?
6歲的小孩會說「我就想你陪我?」說「我想去那個叔叔家玩玩具」還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幾聲姐姐,就心軟了?跟弟弟的互動戲,還有跟父母的懷念戲,壓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礎,硬是發展起來了。
男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的貢獻是讓觀眾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頂多也就是想著趕緊結婚,給生個兒子罷了。剛跟家長見第一面就說起兩米二的大床和嬰兒房了,這也有點太司馬昭之心了。
且不說舅舅是怎麼精準定位到女主是從哪個單元門走出來的,舅舅指示小孩跑過去叫媽媽,是個什麼動機?6歲小孩懂不懂什麼叫男朋友什麼叫談戀愛?這一段除了讓觀眾看到小孩的令人討厭、舅舅的無厘頭和女主回家之後又雙叒叕沒有爆發的悶炮,對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結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謂的「開放式結尾」——自己好生備考考研,孩子都給別人家養了幾個月了,結果你考上了,機票買好了臨走前一天了,才來簽協議,然後你又不捨得了?又把孩子從別人家帶走去踢球?
這如果也能說成是「去養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別」——導演好不容易煽情,給了那麼久的慢鏡頭看子楓妹妹如何把眼淚憋出來,手顫顫巍巍了那麼久愣是沒簽下字,然後一聲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捨不得,出去瘋跑一圈又給孩子送回來了,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還說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說什麼不影響追夢,真是搞笑,6歲的小孩,完全撫養成人還需要多久?12年,前面說過女主已經至少25歲左右了,25+12=37,女主怎麼自己帶?更何況現在還是6歲,就算賣了房子有點錢,就一定能比養父母給他更好的生活嗎?將來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會有「你當初為什麼要帶走我?你能給我什麼?你能當我爸媽嗎?你算老幾憑什麼管我?」這樣的問題出現。這壓根就是異想天開。
❾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
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
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