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孩不聽話怎麼辦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
在我們的眼中,年幼的孩子就像個天使,總是可愛有加,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尤其是孩子進入到了青春期,家長就開始抱怨,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認為現在的孩子真的很難管教。而對比自己當孩子的時候,都是很順從的,基本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搞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是不聽話,老是跟父母頂嘴,還經常討價還價。
相信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但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了。時代一直在進步,但是父母們還是想沿用上一代的教養模式來教養孩子,自然是行不通的。
一方面,現在教養孩子的大環境已經改變了,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越來越追求平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認為自己跟成年人是平等的,他們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也想要有平等的話語權。因此,以往的那種命令和掌控的教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時代的孩子了。
另一方面,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跟過去也不一樣了。在以往的時候,可能父母覺得只要孩子可以生存下去,健康長大就好了。但是現在,我們希望孩子不但要身心健康,還要自信獨立有責任感,這比以往的期待都高了不少。
想要更好地管教孩子,讓孩子既要聽話又要獨立,擁有自控能力,那麼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提出的「學徒型教養模式」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學徒型教養模式三支柱
1.與孩子建立真誠聯結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認為:當一種管教方法無效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沒有先做好聯結。
如果親子關系很僵硬,孩子不相信父母,覺得父母處處都在控制他,親子之間沒有聯結,那麼再好的方法也無濟於事。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里,患有閱讀障礙症的小男孩伊夏,因為無法用正常人的方式跟同學溝通,學習成績也不好,而且還經常闖禍,在老師和父母的眼裡,他就是一個問題孩子。最後,父母覺得實在沒辦法了,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而被強行送到寄宿學校的伊夏,難過得只能趴在牆上哭泣,每次接到來自家裡的電話時,他都沉默著不開口。父母的行為讓他產生了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他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心的聯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機會都可以跟孩子建立聯結:
在孩子放學之後,可以跟孩子聊聊,今天在學校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對於孩子的提問或者回答,時不時做出回應;
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帶著同理心說兩句安慰的話;
開家庭會議;
安排親子互動時間,保持專注、高效陪伴孩子。
真誠聯結是締造強健親子關系的第一要素。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反而是他們最需要與家長建立連接的時候。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就想去糾正他,而是要先跟孩子建立聯結。
2.積極溝通
作家畢淑敏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說自己這一輩子,從沒打過人。結果,孩子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孩子的話,讓畢淑敏回想了教育孩子的歷程:
在孩子很小很幼嫩的時候,自己沒日沒夜、無怨無悔地為孩子操勞,盡一個母親的所有力量保護著孩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淘氣、惡作劇的時候,自己也能理解和原諒孩子的這些行為。
但是當孩子漸漸懂事,言行不符合社會公認的標准時,為了讓孩子能夠記住並遵守這些規則,畢淑敏煞費苦心地做了各種努力。
「你就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嚮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並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後,我被迫拿出最後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我們總是在孩子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期望,常常會為他們的錯誤和不足感到焦慮,總是長篇大論地教育孩子或者強制他們聽從我們的話,其實本質是是要求孩子服從我們的意願,是一種命令的模式。
❷ 6歲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此時,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便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較健康。而一個一切聽從大人安排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樣是有問題的孩子。 三、正確冷靜地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 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1)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 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場里,孩子一定要買一個上百元的變形金剛,而家裡已有不少類似的玩具,這時家長不要直接回答買還是不買,可以引導孩子:「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趕緊去看看。」孩子一般會相信商店裡還有更好的東西,這樣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邊走邊看邊講解,孩子很容易會將剛才的事情忘掉。 (2)預先提示 在家長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 任性的發作。如:每次帶孩子上街,經過小商店總是哭鬧著要買雪糕吃,應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說好:「今天上街經過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帶你出去。」 (3)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 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 東西後都習慣不擦嘴巴,還任性地說:「我不喜歡擦。」家長可以說:「你不是說你像白雪公主的嗎?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凈。」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 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嘗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我獨占」、「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❸ 別人看電影老影響我休息 說了不聽怎麼辦
如果你勸說他不行的話,兩個方法,一個爆發一下,發脾氣,很大的那種,讓他知道你確實很生氣,但是不要動不動就斷絕關系,不太現實,也太沖動,度要把握好。另外一種就是買隔音耳塞,網上自己去找,這個方法比較被動,但是效果很好,也不至於讓你們關系鬧僵。其實我傾向於將你心中的苦惱跟他說一下,兩個人開誠布公的說或許效果會更好,如果你那個表兄稍微正常點會理解你,如果不理解你的話,這種表兄不要也罷,什麼垃圾人!
❹ 我看電影小孩不聽話老是摸鍵盤 怎麼打都不管用怎麼鎖住鍵盤
沒辦法,你可以買套無線鍵盤滑鼠,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❺ 孩子老是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找出原因對症下葯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比如說,孩子心裡受了什麼委屈,心裡不痛快,又說不出來,無法釋懷,就借機向父母發泄,事事和父母對著干。這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將內心委屈釋放出來。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心裡難受,但大人沒有發現,還按照常規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犟」。
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齡,都要經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說怎樣,他偏不怎樣,這就是不聽話。遇到這樣的孩子,要耐心說服,說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將事情擱下來,做點別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過一會兒,再去引導說服孩子,也許效果就好多了。
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
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清楚地告訴他:「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氣了,要告訴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來。」或者「別忘了,在停車場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從這些規則時有問題(每個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辦法。比如,如果他因為感覺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麼就讓他幫忙給妹妹喂飯或洗澡,然後為他安排一個可以和你單獨在一起的特別時段。如果他因為怕黑而從床上溜下來,那就在他的床頭櫃上放一把手電筒好了。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范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寶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3、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展,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幹了,所以「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能打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們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1、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准,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❻ 帶1歲半的小朋友去看電影結果太過鬧騰也管教了小朋友可就是不聽還遭到工作人員的謾罵
這種情況就是家長平時太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不聽話,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情況應該把孩子領出電影院 然後找員工領導投訴,畢竟你是花錢了。
❼ 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啊怎麼教育啊,怎麼管教啊
當孩子情緒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評、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愛的玩具損壞了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家長要給予安慰,鼓勵或者指導。教孩子自己動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們諒解夥伴或主動與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解除了各種煩惱,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什麼都願意給父母講,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讓孩子當父母的助手和參謀,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商量家裡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謝謝他,即使做壞了也不要嫌他幫了倒忙,而要告訴他怎樣才能做好。 西安凱翔青少年素質拓展學校主要從事青少年行為習慣調整和矯治的研究與應用。是國內一家專業從事「問題青少年」科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專業學校,也是國內第一家將學習作為重點、全程跟蹤輔導,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問題」的學校。 沉迷網路、抽煙、喝酒、打架、逃學、厭學、早戀、離家出走、對抗父母、夜不歸宿、自閉、抑鬱、心理交流障礙。
❽ 孩子四歲迷動畫片不聽話很倔強怎麼辦
四歲也算小叛逆期了,叛逆期的孩子,會對家長的命令表現出很反感。盡量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說話。
另一方面要思考一下家長的要求是否合理,對於不願意做的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如果別人強迫你做不願意的事情,你也會表現出不聽話的。
對於不聽話的處理也要分情況:
如果一般問題,可以由著孩子的意願來做,不然過多限制會抑制孩子天性發展。
對於安全、品行方面的問題要給他定規矩,講究原則,讓他知道什麼不該做,做了有什麼後果。管教他不是為他不犯錯誤,而是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平時要注意家長的言傳身教,做好表率,孩子的行為很多都是父母那的反映。家長的品行端正,耳濡目染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