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阿波羅13拍攝失重環境時是如何拍攝的
1995年是阿波羅13號發射25周年紀念。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災難,幾乎導致三名宇航員命喪太空。但同時它又是一次奇跡,三名太空人終於憑著自己堅韌的毅力與不懈的斗爭在地面人員的幫助下成功了返回了地球,活了下來,創造了航天史上「雖敗猶榮」的光輝時刻。
影片《阿波羅13》就是以這一次空難為題材拍攝的記實性巨型影片。
該片可以說是一部驚險片,自始至終,觀眾時刻關注著遠離地球二十五萬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運。懸念層出不窮,飛船上的事故一個接一個出現,而人們卻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當地面指揮站中的電腦屏幕上那些閃爍的光點和變化的數據告訴人們阿波羅13號處於危機時,觀眾的心情立刻被緊緊抓住了。沒有槍戰,沒有謀殺,犧牲發生在不可測驗的太空,人們只能看著而無能為力。驚險性來自於對命運的抗爭,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脫離危險,打敗死神。影片重現了1970年的壯舉,高度贊揚了宇航員們勇於挑戰厄運的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非常實在的教育意義。
** 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攝制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攝實景,並且將一部波音707改裝成航空飛船,用於演員們飾演宇航員時體驗失重狀態。拍攝時是採用了零度重力的狀態,演員們在阿羅波13號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來回體驗失重與正常的情況,嘔吐是必不可少的。
但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主角吉姆·弗洛爾由兩屆影帝湯姆漢可斯扮演,他進行了長期的閱讀與實驗准備工作。正如他願,他的演出讓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爾也大為贊賞。漢克斯又再次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❷ 科幻片里的失重場景一般怎麼模擬出來的
拍失重的話大類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類是實拍,一類是虛擬。
實拍的話有幾種方式,有吊威亞、機械臂,還有一種方式是利用載具,比如飛機,還有風洞,這幾種方式都可以模擬失重的狀態。舉幾個例子,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一下。有一個著名的MV就是用失重飛機拍的,OK Go 樂隊的 《Upside Down & Inside Out》,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下;成龍大哥的《十二生肖》就是用風洞拍的;電影《地心引力》是機械臂拍的;但《流浪地球》基本都是用吊威亞和轉輪來拍的。
虛擬的部分就是說CG動畫,我們的片子也用了一部分這個,幾乎所有這類的片子都會有虛擬輔助。會實拍一部分中近景別的鏡頭,來力保演員表演的生動性,以及服裝道具的細節質感。以目前的特效技術來說,要把畫面在這個級別上,做到接近實拍的效果是很難很難的(當然也是很貴很貴的)。
然後當中近景拍攝完成之後,特效部門會根據這些鏡頭來做全景。思路和常規拍攝特中全的順序是有些相反的。匹配了實拍鏡頭中的動勢,材質,光線之後,特效就可以製作全景的鏡頭了。
另外,在實拍完成的中近景里,除了把威亞擦掉,綠布或藍布補上,還會用CG輔以一些失重狀態的懸浮物,來增加真實感。例如《流浪地球》中,宇航員在艙外太空中,身邊環繞飄動的安全繩。
❸ 尋找一部電影的名字,幾個人在太空上漂浮``最後一人拖掉氧氣面罩自殺了
《火星任務》
網路http://ke..com/view/256465.html?wtp=tt
版本1
當人類首次向火星進軍的載人太空飛行遭遇了神秘的、災難性的事故時,一支太空救援隊出發前去調查這一悲劇性事件,並且要救回任何可能的倖存者……
版本2
《火星任務》是一部反映探索火星的美國-科幻片。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人類首次載人火星探測計劃突然遭遇神秘的事故,一支救援隊出發前去救援、調查事故;當他們歷經艱險到達火星後,發現造成事故的原因是遠古火星人留下的遺跡;他們解開了火星人遺跡的秘密,進入遺跡內部,發現火星人原來是地球生命的始祖;最後,一位航天員乘坐火星人的飛船飛往了遙遠的星系,其餘的航天員返回了地球。
《火星任務》採用了寫實的手法來拍攝。影片拍攝的全過程都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作為技術顧問,從宇宙飛船的外觀與內部陳設,全觸摸式的交互界面和自動化程度很高的飛船操作系統,直到種種火星探測儀器,都以目前空間科學的研究、模擬做參照,創作出的畫面令人十分震撼。為了求得真實感,影片還花費了大量資金用於拍攝失重場面,在這些場面中甚至還包括了一段失重狀態下的太空舞蹈。
除了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外,影片還著力刻畫宇航員的生活:他們的風趣幽默,職業的高度風險,嚴格的紀律要求,以及他們擁有的科學態度和奉獻精神。影片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飛船遇難後,船長伍迪為救大家,冒險隻身前去掛接補給艙,雖然救得了大家,但自己最終飄落到太空里,最後為了不讓他的妻子作無謂的犧牲,他勇敢的摘下了自己的頭盔,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❹ 電影里表現宇航員失重的種種細節是如何在地球上拍出來的呢
有的是用電腦弄出來的。
就算可以。
不過不會去花那種功夫去弄失重吧?
在急速下降的飛機中可以體驗失重,但是那個過程不長。還有個常見的方法,就是在水底。但是拍電影顯然兩種都不是。
多半就是用電腦合成的,吊鋼絲做動作。然後插上背景,至於水,可以在真正的失重下拍攝,然後截取那個,放到背景中,現在科技來做,不是難事。
❺ 一部美國電影,講的是宇航員回到地球時出現意外,他們必須以某種角度才能回到地球而電腦崩潰了。
阿波羅十三號
主演:湯姆漢克斯
1970年4月,太空船正在執行登陸月球的任務,但控制中心忽然收到太空船在20萬5千英里外傳來的訊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這句話如洪水般擾亂了中心內所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心,這是他們最不願聽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場爆炸,導致阿波羅13號失去氧氣、動力還有導向功能。這一瞬間,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維爾、佛瑞·德漢斯、傑克·史威吉特要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們必須把握僅有的4天時間重返地球,每秒鍾對他們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它的一切都得靠他們自己,他們不願拋下妻兒成為太空中的孤魂,勇氣、信心、及毅力支持著他們奮斗下去。
這是一部取材真實事件的災難片,腳本的依據是當事人的回憶錄《與月球失之交臂》。那次登月飛行雖然失敗,但飛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國太空探索史上卻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該片可以說是一部驚險片,自始至終,觀眾時刻關注著遠離地球二十五萬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運。懸念層出不窮,飛船上的事故一個接一個出現,而人們卻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當地面指揮站中的電腦屏幕上那些閃爍的光點和變化的數據告訴人們阿波羅13號處於危機時,觀眾的心情立刻被緊緊抓住了。沒有槍戰,沒有謀殺,犧牲發生在不可測驗的太空,人們只能看著而無能為力。驚險性來自於對命運的抗爭,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脫離危險,打敗死神。
影片重現了1970年的壯舉,高度贊揚了宇航員們勇於挑戰厄運的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非常實在的教育意義。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攝制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攝實景,並且將一部波音707改裝成航空飛機, 用於演員們飾演宇航員時體驗失重狀態。拍攝時是採用了零度重力的狀態,演員們在阿波羅13號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來回體驗失重與正常的情況,嘔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主角傑姆·弗洛爾由兩屆影帝湯姆·漢克斯扮演,他進行了長期的閱讀與實驗准備工作。正如他願,他的演出讓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爾也大為贊賞。漢克斯又再次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阿波羅13號》的高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這是個真實故事,情節和結局在美國無人不曉,如何營造戲劇懸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對外行來說猶如天書,如何避免為冒充內行而賣弄高科技語匯?
《阿波羅13號》以微調的方式和剋制的姿態,精心處理從編劇到表演的每一個細微末節,為我們再現了發自靈魂深處的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❻ 太空電影名字 masa 太空失重訓練
《登月第一人》是達米恩·查澤雷執導的傳記片,由瑞恩·高斯林、克萊爾·芙伊領銜主演。
該片劇本改編自詹姆斯·漢森的傳記作品《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人生》,講述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的生平故事。
該片於2018年8月29日作為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片亮相,同年10月12日在北美正式上映。
❼ 女演員好像是詹妮弗勞倫斯,場景是在有重力系統的太空船上游泳,突然飛船故障重回失重狀態,請問電影名字
太空旅客 Passengers (2016)
導演: 莫滕·泰杜姆
編劇: 喬·斯派茨
主演: 詹妮弗·勞倫斯 / 克里斯·普拉特 / 麥克·辛 /勞倫斯·菲什伯恩 / 安迪·加西亞 / 更多...
類型: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7-01-13(中國大陸) / 2016-12-21(美國)
片長: 118分鍾(美國/中國大陸)
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那時的人類乘坐太空飛船進行星際旅行,准備前往另一顆星球,然而電腦的一個小故障讓一名本該再沉睡90年的乘客提前從冬眠中醒來,為了不讓自己在長達幾個世紀漫長的太空航行中孤獨終老,他喚醒了另一位女 乘客並與她墜入愛河。
❽ 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拍攝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