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奪冠比賽是真的嗎
本該於今年春節上映的,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陳可辛導演執導的劇情運動片《奪冠》於9月25日正式上映。國慶假期的第一天,我早早起床奔赴電影院,看完了這部讓我期盼已久的作品。
由於春節檔的夭折,多部大片都集中在了國慶檔上映,對於有選擇困難者的人來說,這么多大片擺在面前,到底該看哪部好呢?本期影評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奪冠》這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
這里的翡翠原石,礦區直供,無中間商,一件也是批發價
廣告
這里的翡翠原石,礦區直供,無中間商,一件也是批發價
前排提示,以下內容會涉及部分劇透!
劇情簡介:
《奪冠》作為一部劇情運動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和陳忠和教練為主視角展開,兩個多小時的劇情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場比賽三個故事:
第一場比賽:1981年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陣日本隊
講述了老一代的中國女排,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為中國贏得了第一個三大球世界冠軍的故事。
第二場比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隊對陣美國隊
講述老一代女排的主將郎平遠走美國執教,與成為主教練陳忠和在北京奧運會交手的故事。
2016年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中國隊對陣巴西隊
講述了郎平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帶領新一代女排重回巔峰的故事。
演員陣容:
《奪冠》的演員陣容非常豪華,主演是鞏俐、黃渤、吳剛這樣的實力派演員,還請來了朱婷、惠若琪、張常寧等中國女子排球隊的隊員們傾情出演。
鞏俐所飾演的中年郎平可謂是氣場十足,逆境時的沉著冷靜、改革時的堅定不移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將中國女排第一人「鐵榔頭」郎平的形象塑造的十分生動。《奪冠》對郎平的著墨極多,球員時期的刻苦訓練、教練時期的心態變化都花了大量的鏡頭刻畫。
黃渤所飾演的是中國女排的功勛教練陳忠和,由於一些原因在劇中被隱去了名字。如果說鞏俐所飾演的郎平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嚴母的話,那黃渤所飾演的陳忠和就是個慈父的形象。兩人亦師亦友,一紅一白的給新一代女排隊員們傳遞著女排精神的真諦。
吳剛所飾演的是中國女排的另一位功勛教練袁偉民,與陳忠和不同,袁偉民教練在劇中是個標準的狼性教練,執教風格極其嚴格,練哭隊員簡直是家常便飯。但在訓練結束後,教練與隊員們的對話又體現出了他溫情的一面,著墨雖然不多的,但形象刻畫得還是非常立體的。
最讓我驚喜的當屬影片後半段新一代女排隊員們的出場了,
2. 《奪冠》主演名單是什麼
《奪冠》主演名單是鞏俐、吳剛、彭昱暢、白浪、羅慧。
1、鞏俐:
在《奪冠》中鞏俐飾演的郎平是中國女排總教練,人稱鐵榔頭 「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郎平背負著國人重振國風的期望,一次次帶領中國女排站上世界之巔。在中國女排的歷史上,郎平是唯一一位作為運動員和主教練都獲得過奧運金牌的人,是當之無愧的女排第一人。
2、吳剛:
在《奪冠》中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是中國女排的奠基人,19歲時加入江蘇省男子排球隊,23歲時加入國家男子排球隊,擔任主力二傳。退役後,留在了體育局並成為國家女子排球隊的主教練,用科學的方法嚴格訓練中國女排。在他任教練期間,中國女子排球取得了「三連冠」的歷史性突破。
3、彭昱暢:
在《奪冠》中彭昱暢飾演的青年陳忠和22歲被調到國家女排任陪打教練。每天需揮臂上千次完成扣球。為幫助女排隊員了解對手,他將日本名將江上由美,美國名將海曼等各國主力模仿得惟妙惟肖。後又成為創造女排中興時代的英雄主帥。
4、白浪:
在《奪冠》中白浪飾演的青年郎平18歲加入國家隊。1978年,曼谷亞運會第一個比賽日,郎平便被選在這場比賽中擔任主攻手,她頻頻強攻,讓中國女排速勝韓國女排。那天,是郎平的18歲生日,也是她第一次代表國家隊在國際排壇正式亮相。
5、羅慧:
在《奪冠》中羅慧飾演的80年代女排隊員是副攻手,極具天賦,16歲才接觸排球,20歲就入選國家隊,因城牆般的攔網獲贊「天安門城牆」,更是促成郎平1995年回國執教的功臣。
3. 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國慶榜最棒的電影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近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奪冠,到失去冠軍地位,再到重回冠軍寶座。
誠然,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會輕易激起觀眾的求勝心,勾起所有人的熱血神經。單從這種冠軍失而復得的劇情,就可以輕易地打動所有人,更不用說其中的奮斗歷程何其艱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體體現了比賽現場的激烈戰況。決勝局我方落後的情況下,隊員們相互搭著肩膀,聽著教練的鼓舞:“如果不獲全勝,我們叫什麼世界冠軍?”隨後,姑娘們在場上緊綳著神經,誓死捍衛每一個球,一記暴扣之後終於扳回一分時,那因為激動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時激動的嘶吼,都早已經刻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
有人說,電影里煽情戲份太多;還有人說,電影里背景性講述戲份太少。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電影里文戲武戲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戲讓人更能觸及人物內心情緒的流動,武戲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緒的爆發,二者穿插進行剛剛好。
遺憾,是另一種完美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遺憾。
比如,很多戲份被刪掉,很多台詞重新配音,提檔又撤檔,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
經由這么多曲折坎坷,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帶著一身的“傷病”。
影片前半段,因為刪減的緣故,觀眾們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暢演的是年輕時的陳忠和,不知道吳剛演的是袁偉民,以至於討論劇情的時候只能說“那個老教練”,“那個陪練”。電影中從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叫過他們的名字,後來才發現這是刻意為之。
在對戰日本東道主隊的比賽前,其實女排已經贏下了很多場比賽。但電影中並沒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總決賽的對局,顯得有些跳脫,沒有顯露出姑娘們刻苦訓練的豐碩成果。
對陳忠和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帶領女排贏得冠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講述。
這些客觀原因帶來的小問題,並不能把這部電影的優點抹去。全片淚點燃點交替出現,非常密集,對觀眾的情緒調動非常到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冠軍,大漲中國士氣,點燃愛國熱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真實再現了許多真摯情感,觀眾帶入感很強;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事情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講述,取捨有度,情節張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說存在遺憾才是完美,我想《奪冠》就是如此吧。
反觀《我和我的家鄉》,全片強行升華主題的地方過多,有淚點和燃點,但較為鬆散。縱使一眾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線,也沒辦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尷尬”感。五個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當然,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奪冠》來說,被比下去了。
4. 電影奪冠有沒有哪個場景是非常好的
我覺得有一個場景挺觸動我的心的,就是新女排在漳州基地夜宿,然後陳導來看他們。給他們看了牆,講了老女排,帶他們對著牆打球。這之後大家的心態有了轉變,可是因為什麼呢?女排精神,導演一方面可能希望你去品,一方面也有可能不太敢大聲說出來,那就是愛國,為國爭光。我認為,確實應該比以前更關注運動員的自我意識,但也不能忽略家國意識。在為了實現自己的同時為了更高的目標去奮斗。電影說出現在不需要女排了,我好難過。中國人真的不需要女排了嗎?不,我認為需要,長期甚至永遠都需要。
郎導一直就有著全民號召力,所以當年也是廣為關注。老隊長賴亞文,孫玥就是那一代女排的代表人物。中國女排也是從低谷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二。96年奧運亞軍。只是那時的古巴就像08年的巴西一樣,難以逾越的高峰。女排拿了好幾個世界亞軍,無法奪冠。但郎導已經做到了當時最好。
5. 電影《奪冠》演員有哪些
一、郎平演員鞏俐
中國女排總教練,人稱鐵榔頭「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
二、陳忠和(中年)演員黃渤
2001年陳忠和上任中國女排主教練,提拔新人,陳忠和指導是開創了中國女排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冠軍主帥,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女排走出沉寂17年的低谷,接連奪得2003年女排世界盃冠軍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冠軍。
三、袁偉民演員吳剛
1974年,袁偉民開始出任國家女子排球隊主教練,助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上首次取得三連冠的歷史性突破。在沒有專業場地,幾乎沒有醫療保障的年代,袁偉民親手打造出了一隻所向披靡的女排隊伍。
四、陳忠和(青年)演員彭昱暢
1979年,22歲的陳忠和被調到國家女排任陪打教練
五、郎平(青年)演員白浪
主攻手,創下單場扣球102次的奇跡,成為家喻戶曉的「鐵榔頭」。
六、孫晉芳演員陳展
中國隊隊長,曾忍著腰傷打封閉上場,賽後卻疼到無法站立,憑借鬼斧神工的傳球,一人獨得最佳運動員、優秀運動員、最佳二傳手三大獎項。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影片評價
《奪冠》用敘事的「真」和修辭的「誠」書寫了一場中國女排的奮斗史,心靈史。它以一種集體敘事,喚起了一段溫暖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
影像之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這部更加註重展現女排群像的影片中,觀眾既唏噓於這股集體精神的流動與傳承,又能清晰地從中看到群體內每一位個體所具有的鮮明特點。
6. 外界對電影《奪冠》做出了什麼點評
《奪冠》這部電影自上映之後一直處於評論的高峰期,除了普通觀眾之外,就連不少演藝圈圈內人士也對此電影贊語連連,由此可見在口碑方面《奪冠》可以說是得到了不小的成就的。不少人可能對外界對《奪冠》的評價到底是什麼,而我在了解之後根據受眾群體大致可以將這些評價劃分為三類,其一是觀眾對於電影的評價,其二是娛樂圈圈內藝人的點評,其三便是郎平總教練對主演鞏俐的演技評價。
除此之外,郎平作為這部電影主角的原型,也對劇情以及鞏俐的演技表達了不小的稱贊。郎平作為當年女排奪冠事跡的原型,無論在哪個方面她都是最具有評價資格的,因為她在數年之前親身經歷過,而即使是她都對電影有著極高的評價,說明這部電影的拍攝還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