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祖秀蓮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公映
齊魯網2014年6月9日訊(通訊員 李成臻)由沂水縣委組織部、沂水縣委黨校等聯合拍攝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近日公映。這對提高全縣黨員幹部整體素質、加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黨校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的生動教材,為沂水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年初,針對沂水縣紅色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沂水縣委組織部和縣委黨校決定拍攝一部弘揚沂蒙精神的電影,並將其作為黨員幹部培訓的新穎教材。經仔細斟酌,電影最終定名為《祖秀蓮》。二三月份,校領導會同組織部等部門緊鑼密鼓的籌備電影的劇本、演員、裝備等工作,四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並開始拍攝,歷時近一個月,於四月底殺青。該片主要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嫂祖秀蓮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病員郭伍士,郭伍士復員後回到沂蒙山區奉養祖秀蓮終老的感人故事。廣大黨員幹部觀看此片後,深受觸動,深受教育,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及自身工作實際,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展現自身良好形象,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⑵ 紅嫂的精彩視點
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游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⑶ 乳汁救傷員是什麼電影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 2011年1月,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跡,記住她們生命中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⑷ 跪求電影《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一千字左右,,,謝謝了,,,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⑸ 紅嫂 點燃爐中火 歌詞
《點燃爐中火》
作詞:劉廷禹
作曲:劉廷禹
演唱:紅嫂
點著了爐中火放出紅光,青煙起火光閃閃不同往常
平日里只煮過粗茶淡飯,今日我為親人細熬雞湯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革命的紅旗高插在蒙山上,戰斗的情誼凝結在沂水旁
(5)紅嫂電影感人片段擴展閱讀:
歌曲《點燃爐中火》收錄在專輯《70年代紅色電影金曲》中,專輯由唱片公司中國唱片發行,發行時間為2006年06月01日,專輯收錄了15首歌曲。
其他演唱版本
歌曲《點燃爐中火》由歌手龔爽演唱,收錄在專輯《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第一期》中,專輯由央視發行,發行時間為2017年10月01日,專輯收錄了10首歌曲。
歌曲《點燃爐中火》由歌手童麗演唱,收錄在專輯《民歌童麗》中,專輯由禾信科技發行,發行時間為2017年06月23日,專輯收錄了13首歌曲。
⑹ 紅嫂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故事
《紅嫂》是沂蒙山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戰爭年代,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今天,這位紅嫂還活著,她是個聾啞人,一個看墳人的妻子。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著億萬人民大眾,才獲得了無窮的力量。
⑺ 紅嫂喂八路軍喝奶是什麼電視劇
紅嫂喂八路軍喝奶是電視劇《我的沂蒙紅嫂》。
《沂蒙紅嫂》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戰故事影片,於2016年2月18日開機拍攝,預計2016年8月上映發行。導演楊琳,軍事顧問李燕生、編劇王立芳、譚文,製片人劉熙宏。
導演楊琳說,此前對沂蒙紅嫂的了解僅限於「乳汁救傷員」,來到沂南才知道「沂蒙紅嫂」是一個「群像」,「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們很多都不是黨員,但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
(7)紅嫂電影感人片段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據了解,該影片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戰故事影片,講述了一個年逾半百的母親,在男人們參軍參戰上前線的情況下,帶領兒媳婦、女兒及村裡的婦女們,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撫養革命後代,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
影片緊緊抓住最摯熱、最純朴的人間之愛,通過「最後一把米充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唯一的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的感人故事,沂蒙紅嫂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表現了人性大愛的璀璨光輝。
影片以沂蒙紅嫂們的頑強斗爭揭示戰爭的殘酷,展現革命先烈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付出的巨大犧牲,啟迪後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詮釋,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
⑻ 沂蒙六姐妹 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⑼ 請問電影<紅嫂>中的主題曲及插曲名是什麼
<紅嫂> 沂蒙山小調
<紅嫂> 蒙山高沂水長
就可以找到下載地址啦
⑽ 革命電影里的餵奶是哪部
電影《紅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