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電影產業怎麼那麼落後
我想可能和文化有關吧,由於島國那方面文化的發展,現在好多年輕人都選擇單身,導致老齡人口劇增,新增人口減少,在日本,多胎是受鼓勵的,並且還會有額外的補助。電影產業,都體現在AV上了。
Ⅱ 日本電影現在在世界是一個什麼地位為什麼日本人的電影拍攝的內容差異那麼大
日本電影,領先亞洲的水準,其中不乏一些好片可以和奧斯卡獲獎影片競爭。也許那些所謂的特效大片不如國外,但是日本的電影勝在劇情。可以說如果給世界家庭感情電影排名,十名裡面有四名是日本的影片,不是開玩笑的,不談之前老派導演,就是是枝裕和拍的幾部情感片,很少有人能做到那種平凡之中不乏溫馨情感,也不會讓人覺得有視覺疲憊的效果。
Ⅲ 日本電影業衰落的原因
日本獨特文化難以取得共鳴
電視劇製作發行主要靠電視台,很少開拓對外發行的渠道
與美國的娛樂影視有較大距離
Ⅳ 日本的電影業為什麼那麼差
日本的電影業是空白???這位童鞋你知不知道全球有多少位大導演在自己的影片里向日本的導演致敬過啊???有一部電影叫做「尋找小津」,是向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作品,中國,就是亞洲能稱得上大師的又有幾人??侯孝賢,楊德昌算兩個,中國的,包括香港的導演我就不說了。。。
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導演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超過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今村昌平,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大島渚 ,甚至中島哲也哪一個手裡沒有響當當的作品??連岩井俊二這種現在在中國都有一眾粉絲了。日本電影界的大師現在是死得差不多了,但不代表是空白啊,至少有段時間那是相當的輝煌的~
可能是日本電影的風格你不太喜歡,不過還是有相當多的追捧者的。。。。
再說了,恐怖片誰能拍過日本??好萊塢不還是乖乖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買版權翻版嗎??結果呢??錢砸進去不老少,沒一部超過原作的。還有青春片,日本在亞洲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什麼台灣青春片,那是拾人牙慧好不好
+++++++++++++++++++++++++++++++++++++++++++++++++++++++++++++
過去的不代表是不存在的,你說日本電影業是空白,這就是你說錯了。
我已經說過了,日本電影界的大師是死得差不多了,但是有過輝煌的時候。你把我說過的話重復一遍是什麼意思?
而且你吧日本曾經有過的輝煌叫做一點點星光,我看我還是沒有和你爭論的必要了。至於你說你是日飯,你指的是動漫吧~
並且,李安是我很喜歡的導演,偏偏你提名的綠巨人是我認為他拍的最差的。
看來我們沒有共同語言。。。。另外小朋友,火氣不要太大,老伙是你們的方言嗎?還是你想說「老傢伙」??我思想是不是停留在20世紀不用別人來揣測,至少我尊重別人過去的輝煌,而不是隨隨便便用一句「空白」就抹殺了人家的歷史
Ⅳ 日本電影電視動畫產業的發展概況
日本動畫已有七十年的歷史,其可分為六個階段: 一、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為此類。但是這也造成了戰斗、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二、戰後探索期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到1947年為止。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像1968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成為後來高水準動畫的基礎。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像1970年《無敵鐵金剛》就是一部典型的爛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劇情很差,這帶給了日本動畫不良的影響。 三、題材確定期 題材確定其(第一次動畫熱爆發)--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為止。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該片在電視上播出後,造成"松本零士旋風"。後來並有《冱屺宇宙戰艦》,《永遠的大和號》及《宇宙戰艦完結篇》等三部電影,壽命長達十年。在該片後,松本零士另有《銀河鐵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歡迎的作品。繼松本零士後,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機動戰士》在1979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復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該片後來的三部電影非常賣座。但自些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四、畫技突破期 畫技突破期(第二次動畫熱爆發)--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由於人們追求視覺享受成為風潮,因此動畫畫技力求突破。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Z》和《機動戰士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現。如1982到1984年的《超時空要塞》;1984年《風之谷》;1985、1986年《機動戰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亞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答案補充
五、路線分化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如《古靈精怪》;電影《機動戰士GUNDAM-逆襲》及《王立宇宙軍》;和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獲得1988年日本動畫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該年排行第一是《聖鬥士星矢》);另外還有《天空戰記》,《機動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戰記》曾獲得1989年動畫排行第一名)。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製作年齡路線。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以致於造成目前日本電視上找不到幾部好片,而電影幾科部部精彩的情況。答案補充
六、風格創新期 風格創新期--自1993年到現在。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沖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松的風格,陰郁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彷徨與孤獨相呼應。答案補充
在1983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辟了一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名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OVA自1983年至現在,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戰區》,《幻夢戰記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銀河英雄傳說》系列、《五星物語》、《古靈精怪》等。
Ⅵ 日本影視業已經衰落了中國影視可以取代嗎
感覺還是有難度
Ⅶ 《花木蘭》日本檔期再次調整,電影行業在疫情影響下有多大的損失
電影《花木蘭》是由迪士尼拍攝,劉亦菲等主演的一部電影,但是由於疫情的出現,電影《花木蘭》的檔期不斷推後,不僅是在日本檔期被調整,而且在中國這部電影都還沒有放映。由於數碼技術的轉向正在如火如荼發生,著名的電影學者在經過多方面的論證下得出結論:“電影死了”。早些年間,她還只是說電影已經成為夕陽產業,或者說電影正在死亡,但是目前電影行業的確形勢不容樂觀。那麼,《花木蘭》日本檔期再次調整,電影行業在疫情影響下有多大的損失?
因此,以《花木蘭》日本檔期再次調整為例,電影行業在疫情影響下的損失是很大的。
Ⅷ 為什麼今年引進那麼多日本電影細算下來到現在足有十來部,這在往年是絕無僅有的。
特徵一:引進的日本電影數量成倍地增長
可以說,2016年在中國上映的9部日本電影,已經呈現出了大幅增長的態勢。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來源於電影市場的變化。
從中國電影市場的大環境來說,表現疲軟的電影市場似乎已經將潛力透支殆盡,2016全年突破600億票房的目標已經難以實現。此外,截止2015年,中國影院數量已經超過6000家,銀幕數量超過3萬塊,高速發展的電影行業也導致了對內容的巨大需求。
在今年引進的9部日本電影中,除《墊底辣妹》之外的8部電影均是與二次元有關。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在電影行業不斷膨脹的大背景下,以日本電影為代表的細分領域開始獲得了市場的關注,更多的二次元相關的電影也自然地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特徵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內容
這些被引進的日本電影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在中國都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有製造市場話題討論的潛力。
目前在中國的電影熒幕上,已經集結了火影忍者、航海王等知名日本動漫作品,這些作品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它們早已被中國的年輕觀眾所熟知,根本無所謂二次元還是三次元。有消息指出,像《機動戰士高達》、《銀魂》等名作的劇場版動畫,也已經有公司想要引進。
特徵三:低成本和低風險並行
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目前仍然是以好萊塢為主,這些日本電影在被引進的過程中,引進方顯得非常的謹慎。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這些被引進的日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個「老電影」。《火影忍者博人傳》、《墊底辣妹》、《聖鬥士星矢:聖域傳說》、《寄生獸》、《櫻桃小丸子:來自義大利的少年》、《龍珠Z:復活的F》,這些電影其實早就在日本上映並發售了BD/DVD,不少粉絲也早已通過各種盜版資源看完了這些電影。
「老電影」的好處有二。一是早已經過市場的驗證,幾乎所有引進的電影票房均在20億日元以上,這個成績在日本電影市場中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二是因為早已在日本下映,BD/DVD這類實體光碟也銷售得差不多了,引進價格其實相當便宜。
有趣的是,正常情況下批片的指標是每年大約30個左右,然而有消息指出,由於今年日本電影的批片申請太多,有關部門正研究是否要給新申請的日本批片放行。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日本電影在中國上映,而這種市場結構的改變,不僅對中國的二次元們是一個利好,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
Ⅸ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的發展
日本電影起步萌芽時間歷程(1896年~1918年)1896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影鏡」傳入日本,而真正的電影是從1897年由稻勝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後引進了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開始的,其時,小西六兵衛也購入攝影機。在這一兩年間輸入了放映機和影片,並在全國巡迴放映,稱為活動照相,並沿用這一名稱至1918年。
1899年日本本土攝制影片,以紀實短片為主。《閃電強盜》將當時社會上流傳廣泛的新聞話題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最早迎合時尚的故事片。橫山運平遂成為日本第一個電影演員。
1903年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東京淺草的電氣館。最早的製片廠是1908年由吉澤商行在東京目黑創建的。《本能寺會戰》(1908年,牧野省三執導)為日本第一部由解說員站在銀幕旁用舞台腔敘述劇情的無聲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稱為「日本電影之父」,但這類影片只是連環畫式的電影。
1912年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公司)成立,拍攝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舊劇」電影。松之助原是巡迴演出的歌舞伎演員,1909年被牧野省三發現,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盤忠信》問世後,使他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武打演員,有「寶貝阿松」之稱。1914年,天然色活動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活)成立,最初以攝制彩色電影為目的,但因僅有兩種顏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電影,並且仍以拍攝「舊劇」影片與日活相抗衡。當時日活的向島製片廠已在拍攝現代題材的「新派劇」。
在日本電影黑暗的二十世紀40年代,青年導演黑澤明以處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處女作《熱鬧的碼頭》(1943年),沖破種種不利條件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