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說兩句吧,為賈樟柯驕傲,這話不是「老鄉見老鄉」那種庸俗的套路,而是因為他拍出了給這激盪的時代做注腳的另類電影。
其實單論賈樟柯電影的技術細節,我覺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下意識地感覺用兩個關鍵詞就能概括——「長鏡頭、原生態」,這就是賈樟柯電影在攝影方面的最大特點,有人要說了,如果就這么簡單的話,隨便一個學影視攝影的都能成為賈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談,又被冷落到無人提及的角落,描述這些角落的電影,又怎麼可能是華麗的呢?所以他的電影,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靜至無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長到令觀者略微焦慮的長鏡頭、隨意調度到刻意隨意的構圖,只有如此,才能用無聲動人,當然,動的是有心之人。
至於其他的特點,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哈。
要說的真是太多了。
Ⅱ 賈樟柯的電影怎麼樣你怎麼理解電影中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
賈樟柯的電影好不好,用獎項來證明。
1999年,《小武》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國際化。同時個人的風格也逐漸明顯和區分開來。關注小人物的境遇,關注底層百姓。成為賈樟柯電影中的中心點。人們也樂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對於故鄉的懷念。
當然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也同樣出現了很多之前電影中的相同場景。例如天空中出現的極光。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和「致敬」。
賈樟柯的電影描繪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後卻覺得心裡很安靜,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過去了。只是當電影中出現蹦迪的音樂時,你會隨之起舞嗎?
Ⅲ 在賈樟柯的電影里你能找到哪些視覺隱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賈樟柯對「江湖」的興趣由來已久。
無論是小時候看的《水滸傳》,還是初高中在錄像廳看的香港黑幫片,這些文字和影像所展現出來的世界一直吸引著他:
一群人因著各種原因,選擇離鄉背井,在四海為家的漂泊中尋找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尋找感情。
這樣的生活方式里包含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危機四伏的現實處境,非常地打動人心。
Ⅳ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
「大家對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評價如何?」針對這一問題,我整理了一篇問答精選,供大家參考哦~
對於ID為「孫舒瑤」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贊支持,他是這么說的:
賈樟柯是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獨特的電影風格成為國內電影的另類,但在國際上備受推崇,其作品在國際主流電影節上屢獲大獎,成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一張嶄新的名片。作品闡述賈樟柯個人生活經驗對他的藝術傾向的影響,並結合巴贊紀實美學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理論對賈氏電影風格做了概括分析。賈樟柯的凝視,即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他偏愛於長鏡頭,他認為,這是一個特別民主的電影語言,給人一種真實感,讓觀眾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賈樟柯的電影里,全都是偏於紀實風格的沉穩而不張揚的敘事。在楊瀾訪談錄里他自己講,他要拍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在中國當時的電影屏幕上看不到與自己這種小人物有關的東西。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在他的《什麼是好電影》這本書中,闡釋了好電影的定義。
你贊同哪位網友的觀點呢?
Ⅳ 如何賞析賈樟柯的《小武》和《站台》
1997年,從電影學院畢業的賈樟柯回到家鄉汾陽。看到家鄉新建的歌舞廳,聽到兒時朋友們對他們生活的吐槽,他在腦海中生成了《站台》的雛形,產生了急切的創作沖動。1979年到1989年,是1970年出生的賈樟柯生命中最難忘的十年。拍一部電影,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待,這成了壓在賈樟柯心上的一塊石頭。但彼時的賈樟柯還是一個來自小縣城的窮小子,剛剛因為短片《小山回家》的獲獎而有了點名氣,哪裡來那麼多錢拍這樣一部群像電影呢?於是先有了預算很低的《小武》。拍不出群像,那就先拍一個人的故事,表現個體在社會的變化中的如何自處和處世。起初,賈樟柯把主角定義為一個手藝人,比如裁縫或者木匠之類的。後來,一個當了警察的同學和他聊天,說他們以前的一個同學當了小偷,現在在牢里,沒事還找這個警察聊哲學。賈樟柯忽然有了靈感:小偷不也是一種「手藝人」嗎?他當時還沒意識到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德·西卡和布列松的熏陶,後者分別拍出了關於小偷的偉大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和《扒手》。《小武》當時的預算只有20萬,實際拍攝21天,最後花了38萬。投資人是賈樟柯在電影節上認識的香港青年電影人,後來跟過來一個攝影,餘力為。除此以外,電影工作人員全是賈樟柯的同學、朋友,還有隨便拉來的路人,比如在電影中飾演小武父母的演員,就是臨時從村裡挑的老頭老太太。全部非職業演員,還是德·西卡的方式,可見這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大師對青年賈樟柯的影響。所以,《小武》很粗糙,但這種粗糙中透發著真實的張力。這不僅在於王宏偉對於小武這個人物形象精準的把握上,不僅在於餘力為在攝影時刻意製造的糙感,還在於賈樟柯的調度,場景或是聲音上的。當時在做後期時,為了把街道上嘈雜的聲音全部加到聲軌上去,賈樟柯不惜和學院派的同學大吵一架,最後兩人因理念不同而不歡而散。
Ⅵ 從《小武》看賈樟柯的電影特色
當我第一次看完影片《小武》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有一些話需要說出來,可是一時之間眾多的情緒和表達的慾望都在體內蠢蠢欲動,我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於是我決定去看看別人對《小武》的評價。結果一看嚇一跳,網路上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論嚇得我一愣一愣的。什麼社會斷層,什麼底層生活,什麼城市剖面。一位外國朋友(著名的法國的夏爾·戴松)對影片的鏡頭和技術做了細致的分析,最後,甚至有人把影片結尾牽扯到了「看」與「被看」的問題上,與魯迅先生比較了起來。
看過那些評論我便再也不敢寫什麼了。可是,那個嘈雜、破敗卻受到新文化侵襲的小縣城,那個穿著舊西裝和雞心領毛衣的男人一次次闖入我的腦海中。而每當看到那些場景,耳邊想起那些歌聲,我的心中總被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緒堵塞著,我因此而傷感起來。於是我再次看起這部電影來。當我第五遍看完這部模糊的影片之後,我終於知道我要說什麼了。我拋開那些技術理論和象徵意義,發現兩個字便可以概括我的真實感受,那就是「熟悉」。
熟悉,是的。作為一個在小縣城裡度過少年時光的人來說,電影里的場景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實,我們的記憶是如此的不謀而合。那些站在公路邊等車的人們,臉上浮現出漠然的表情;那個穿著舊西裝,把衣袖挽起來的男人;鬧哄哄的街道和不斷宣傳政策的廣播;街邊的檯球桌和傳來的槍戰片聲音;土洋結合的電視台和給親友的點歌。這些事物貫穿於我的少年時光,他們是如此的真實,真實得讓我重新回到了小縣城裡讀書,讓我重新坐在縣城的錄像廳里看著港台片。這種真實讓我迷戀,它們是小城鎮少年的集體回憶,讓我們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武說他「只是個手藝人」,說他自己老實,笨。《小武》的畫面同樣顯得粗糙和模糊,我相信這部片子是老實的。我相信導演只是在用畫面展示他的回憶和故事,那其中並不含有更多的隱喻、暗示和象徵。夏爾·戴松並不能理解中國的卡拉ok廳里用50元便可與小姐共度一段時光。可是對於我們,這太容易理解了。《小武》並沒暗示什麼,但導演是如此的熟悉我們的生活,他隨意的選擇一幅場景一個畫面,便表現了我們真正的生活。
在《小武》里,我們幾乎不會有一個場景覺得牽強,沒有一個情節覺得突兀。裡面的人物是如此等同於我們在現實中接觸的人。改行後賣煙開舞廳,在電視上衣冠楚楚的講話的小勇不正是那些「農民企業家」的一員么?舞廳老闆娘圓滑的處事和說翻臉就翻臉的作風和江湖上的風塵女子有什麼兩樣?而每每小武的出場,總是讓我想起當年我那在街上走過的五叔,他擁有和小武相同的發型和表情,他穿著不合身的舊西裝,捲起衣袖,沿著牆根,斜仰著頭,搖搖晃晃的走向檯球桌或者錄像廳。
不僅是人物,影片中的人際關系、相處方式同樣真實可信。小武給小勇送禮時兩個人的沉默和尷尬;小武和胡梅梅在街道上的暗暗較勁以及他們的愛情;小武的父親要小武和大哥一人出五千以資助貧窮的家,保護二哥的親事;還有那位年長的警察和小武,他對小武如同長輩一般的溫情;還有小武的朋友對小武的勸告與幫助。這些從沒出現在其他中國電影中,但它們卻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符合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它們隨時發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它們已根深蒂固地紮根於社會生活中,紮根於我們的社交方式和習慣。一旦把它們搬上電視,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在上面表演,便只能受到感染,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動和體會。
熟悉而真實的人物與故事讓我沉浸其中,沉浸其中的我跟隨著導演達到了情節的高潮。這樣的高潮來自於《愛江山更愛美人》那一段。外國朋友也許並不知道這個場景的意義,可是對於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來說,這一個時刻彌足珍貴。我們如同小武一樣沉默壓抑的生活,只有在那些特定的時機,我們的壓抑才會瓦解,我們的心中充滿豪氣,我們要在卑微的生活、平凡的身份中維持著這份豪氣。《愛江山更愛美人》這首歌本身便是江山美人的豪情瀟灑,這首歌體現著孤單的個體能夠獲得的虛幻的幸福。小武得到了這種幸福,他拿著舞廳的假花獻給胡梅梅,接受著胡梅梅把他當大款來傍的要求,舉起酒杯很豪邁的喝酒。在音樂的烘托中卑微的人終於獲得了男人的尊嚴。
而我是如此的熟悉這樣的時刻,那種虛幻的英雄夢想充盈在每個男人心中,可是現實中我們卻不得不低賤的生活,受盡打擊,沉默而脆弱。我見過很多個男人在喝醉後狂亂的放縱,我見過他們炫耀著他們值得或不值得炫耀的經歷、才能、家產、事業、人際。小武,這個被朋友背叛,處於社會轉型期內動盪不安的平凡人,這個在小縣城的夾縫中維持著生存與尊嚴的小偷,終於在這一時刻獲得了虛幻的自尊和滿足,獲得了左手江山右手美人,獲得了豪情大丈夫的假象,他舉起酒杯大口喝酒,他摟著他的女人風流倜儻,他擁有他的兄弟酣暢淋漓。他在這一刻獲得了釋放。
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感動於導演終於拍出了我們的真實。屏幕上已充斥太多功成名就的正面形象,太多令人生厭的和平景象。看到這樣真實的自我滿足,平凡人能夠獲得的短暫的幸福,我們不能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便是真實的賈樟柯,這便是他帶給我們的真實和感動,這個個子不高的男人擁有一種真實的生活態度,雖然學習了眾多理論,但他保持著誠懇的面對生活的態度。在閱讀了他的一些訪談之後,我發現了他對生活的迷戀。他用老實的、坦誠的、物質的畫面給了我們回憶中熟悉的場景,然後讓我們穿越這些物質性的場景,看到他真正要表達的生存的拘謹、夾縫中的悲苦、動盪社會的不安,以及平凡人虛幻的感動。
而正是這種生活態度,使他才能獲得最真實的生活的剖面,才能對生活中各種人、各種人際關系了如指掌,才能明白生存中的壓抑和放縱。他才能拍出《小武》,讓這個不被政府允許卻讓我們同情的小偷如此的鮮活,如此的貼近生活。這便是老實的《小武》所具有的力量。
這種老實不屬於戴著墨鏡營造情調的王家衛,不屬於被色彩和票房迷住眼睛的張藝謀,不屬於擅長在宏大背景中進行敘述的陳凱歌。這種老實的特質,它只屬於真實生活著的賈樟柯。
Ⅶ 賈樟柯是一位怎樣的導演
賈樟柯是一個真實而戀舊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很貼近生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都是一些文藝作品,作朴感人,而且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別人的作品都是弘揚真善美,而他卻是披露現實,他說這就是現實生活,賈樟柯敢說真話,敢做自己,雖然它的票房都不怎麼可觀,但是這么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導演。
Ⅷ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8)賈樟柯電影經典片段分析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Ⅸ 賈樟柯的電影對聲音運用非常獨特,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體現在採用現實鏡頭里或外實際發出來的聲音
這種方式讓賈樟柯的電影對聲音的運用表現的比較獨特
Ⅹ 以賈樟柯的《小武》為例談談「第六代導演」的電影特點
關於這樣的問題,其實可以在很多電影評論書籍,文章中找到線索,有專業人士的較一般觀眾而言更加深入而廣博的分析,而且要找到這樣的材料也很容易,網上有大把的材料。
作為一般觀眾,我們當然可以談談我們個人化的感受,卻很難很全面而正面地回答你的問題。因為要談6代的特點,就必然要了解他代的特點,而大多數觀眾是很難這樣全面地把握的(當然,我可能只是說了自己的情況而已)。作為一個只看過,沒研究過的觀眾,我說下我的認識。
大致上,伴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政Z的略微開放,就如生活中的人們的代際區別一樣,後代總意味著更加開放與Z由,前代則更加傳統與保守;後代更著力於M主Z由,關心個體情感,前代則更多體現一種集體情懷與傳統美感。這是一個非常籠統而基本的感受,更多的區別,我還是以小武來說吧。
首先,以小偷這樣的社會角色為影片主角,我不曉得能不能代表新代的一個特點。我認為新代更加敢於打破傳統的角色定位,置人物的所謂社會「職業」於不顧,專注於關照人的情感,認定無論是從事於高尚或下賤的活路,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對於美好而純真的友情,愛情,親情的認可與或許並不一定算努力地追求,至少都知道這樣的情感是「好東西」。可貴的是,6代能夠把這樣的個人情感與國家的發展進程緊密結合起來來探討他們的相互影響。
第二,我覺得是表達方式的不同。這里的「表達方式」並不是一個形式,它某程度上就是內容。新代更追求真實呈現現實,或許老代也追求現實,但新代更加細膩而敏感地捕捉到了我們身邊的現實人是怎樣表情的,怎樣地行為動作的。比如,我看到小武的樣子,我就會內心一笑,覺得「我C,這SB這樣子真他媽到位」,簡直符合這個角色的自然,不帶有任何樣板式的感情表達。他在澡堂唱歌的一幕,是非常經典的表達。我認為老代在運用細節呈現真實上,不如新代。
第三,包括小武在內的好些新代電影是禁P,why。新代更加反叛一些,或許根本就沒有主動反叛什麼,只是按自己想法來拍,而被列為禁片,就說明有什麼東西沒對。6代的社會認可跟5代差遠了,原因有很多,當然直接體現就是,5代的作品大眾覺得好看,6代更小眾,這取決於導演把自己定位於是文化順應者還是一個批判者。(其實這樣簡單地說也是不妥的,只是一個籠統的把握,彷彿把5代說得很沒種,是不是真的沒種,不知道,都是相對而言)
下面我想談談對前面那位朋友的回答的看法,幾點有不同看法:
文藝與商業的劃分不科學,什麼是文藝片,什麼是商業片,很難界定。我試著簡單化地來劃分:文藝片是從創作者個人的內心需求,推及為認為大多數人也有這樣的內心需求,作為本片的市場需求的基點的;商業片是向外歸納大眾需求,瞄準了之後,量身打造出來的。這樣分的話,其實就是選擇跟觀眾擁抱,還是選擇舔觀眾屁股的區別。這樣分也不妥,太絕對。況且商業二字的最佳狀態是只作為一個傳播力量和經濟支撐,這樣的話,可以非常專業而商業地去運營文藝片,不去影響創作過程。
如賈,王,婁者,我想,大概不是因為糊口的原因才希望被大眾接受。而他們當然是希望被大眾接受的,因為電影就是拿給人看的,況且他們並沒有什麼孤芳自賞的資本,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玩味普通人的情感。他們當然沒有5代有錢,然而可能還真不缺飯錢,聽說國外版權就可以賣很多錢,雖然在國內放的時候生意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