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喬家的兒女》南京話怎麼說
跟普通話很接近,只是帶有腔調。
喬家的故事的開篇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南京城,因此劇中有相當數量的「南京元素」,夫子廟、玄武湖、中山陵、雞鳴寺、浦口火車站舊址等眾多南京地標性建築都在劇中「閃現」。
此外,「幹麼事」「擺的不得了」「算活拉倒」「腦袋滑絲」,劇中角色一口標準的南京普通話,也讓人倍感親切。為了還原最地道的南京味兒,不少演員在進組之前還特意學習了南京話,當劇中角色將這些熟悉的方言掛在嘴邊,他們鮮活得彷彿就像是你我在這南京城裡的身邊人。
角色介紹
1、喬一成
演員白宇
喬家大哥,他善良剛毅,卻也有著被生活逼迫出來的堅強、吝嗇和偶爾的冷漠。他的家庭里媽媽去世得早,爸爸冷漠且缺失責任感,他只能承擔起長兄如父的角色。他對內是弟弟妹妹的保護傘,時刻沖在前頭為他們遮風擋雨;但對外又有自卑怯懦的一面。
2、喬四美
演員宋祖兒
喬家最小的女兒,敢愛敢恨,她有著無限熱情,敢於拼盡全身力氣追求自己所愛,是活在夢幻里的女孩子。對待顏值有很強烈的要求,所以見到長相帥氣的戚成鋼就義無反顧的去追求,為了見到戚成鋼不惜親自跑去西藏。最終和戚成鋼結婚,後離婚,獨自撫養女兒。
3、喬三麗
演員毛曉彤
喬家的大妹妹,她平凡但個性堅韌獨立,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努力,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著生活的智慧。在技校認識了靦腆的王一丁,後與之結婚並育有一子,二人生活過得平淡樸素,但又幸福。
⑵ 電影里有有講南京話的電影有哪些
南京南京
⑶ 金陵十三釵的南京話怎麼怪怪的
解放前的老南京話就是現在的六合話,也就是明清時期的南京官話。南京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應該說的是吳語,但大明國建都南京後,因為朱元璋是安徽人,所以從北方來了大量的移民融入了當時的「南京都市圈」,包括現在的南京市區,六合,浦口,江寧,溧水等。由於統治階層說的都是江淮方言,南京的吳語最終消失了,僅在現在的高淳還保留著。雖然南京的吳語基本都消失了,但在現在的六合,浦口,江寧,溧水等地的方言當中,任然會發現吳語的痕跡,比如「去」讀作「key", 「哥哥」讀作「guoguo"。 我們現在所聽到的「南京話」是近些年的產物,完全被「普通話」了,已經失去了南京本來的特色。那是因為南京市區現在的80後有很大一部分是北方(如滿洲,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移民的第二代,這些人的父母來到南京市區後將普通話與老南京話相融合就出現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南京話。由於這種新南京話非常好學也更容易懂,所以大家也都跟著說了。但如果爺爺奶奶都是從小在南京長大的話,他們的孫子輩應該都能聽得懂電影中的老南京話,但移民的二代很有可能就聽不懂了。電影中的老南京話仍然流行於現在南京夫子廟,六合,浦口,江寧一帶。
⑷ 電影金陵十三釵里的獨白是南京話嗎
是的 ,應該算南普。
⑸ 南京話怎麼說
用南京話說普通話的字面不太合適,應該結合意思用南京話的方式說出來,注意南京話大部分都是平音,一句話最後一個字是升調。
我說說看,只看發音:你好,西萬能有過機會貨你貨做,我會努力滴,西萬你能給我藉此機會乃,謝謝奧。
⑹ 看完金陵十三釵,感覺電影裡面的南京話好好聽啊!大家有同感嗎
是南京話,本人安徽的,臨近安徽的馬鞍山和蕪湖話就和南京話差不多了。看此片是很親切
⑺ 想聽民國時代的南京話
南京,(東)吳(東)晉故都;南京話理所當然地應是標準的吳語。然而,我們現在聽到的南京話卻是地道的江淮土語。為什麼吳國的都城不說吳語,地處江南的南京卻說起了江淮話?
要回答這問題只能到近代南京的百年歷史中去尋找。
從1853年到1938年,85年的南京經受了三次滅絕性的屠殺,老的、原生原長的說吳語的南京人在這三次屠城中被殺光了(少數未被殺掉的逃走了),吳語失去了傳承的載體。
1853年,太平天國佔領南京,這是太平軍攻克的第一座大都市。出於對清朝統治的憤恨,或出於對將要成為都城的政治上的安全的需要,太平軍從攻城到進城一路清洗;清人對此的一些記述可能有些誇張,說太平軍在南京「日屠萬人,旬日不絕,」南京人「為避長毛而溺江者屍被江面十里無水」紜紜;被淹死的南京人的屍體真的把長江蔗的十里路看不見江水,那情景還了得呀!但當時的南京被殺掉了幾萬人是可能的,而更多的是逃走了。------這是南京近代史上的首場浩劫。
11年後,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天京)。南京隨之經歷了新一輪的屠城。因太平天國不剃頭,清軍入城後見到留發的男人格殺勿論(城陷之前亦不敢剃頭,剃了頭太平軍見了也要殺頭)。曾國藩的日記里就有「轍斬長毛首十萬級」。從邏輯上分析,清軍屠戮的人數比太平軍要多的多。-----這是南京近代世上的第二次浩劫。
南京在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浩劫便是眾所周知的日軍「南京大屠殺」。
短短的85年時間,南京就遇上了如此悲慘的劫難,能有幾個人活下來?僥幸活下來的人有幾個還敢繼續留在城裡而不逃亡外地?
同樣的原因使南京的人口組成發生了變化;太平軍入城帶來了大量的外地人,清軍陷城後又把大量的湘軍、淮軍留在了城內;後來,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又引入了大量的外地人,更主要的是,由於幾次浩劫,使南京的人口銳減,大量的操江淮土話的江北流民或被組織、或自動的就近湧入南京,成了南京今天語言形成的成因。
通過對南京方言變異的探討,能否管窺我們這個多災多難又動盪不安的民族之一斑?
⑻ 不知道有沒有以南京方言為主要語言的電影
電影沒有,南京地方台自己搞的電視劇和
談話類節目
倒是有
⑼ 常見的南京話有哪些呀
南京方言
一 生活類方言
衣 穿衣磨鞋:泛指穿衣穿鞋,為家庭生活中的常用口語,如「你這娃兒穿衣磨鞋真費。」褂子:泛指上衣,長大褂,即長衫。單鞋:布鞋。
食 館子:即餐館、飯店。陽春面:調料齊全,但不放各種菜、肉的面條。金剛臍:類似麵包,有五隻角,五十年代前多見。油球:油炸食品,外裹糖麻醬或果醬。麻們:米粉裹以糖心或芝麻醬,外表沾芝麻,入油鍋炸成的食品。干飯:米飯。粥:稀飯。蒸飯:糯米熟飯。夾裹油條。角魚:甲魚。鯤子:即一種魚,如青鯤魚、草鯤魚。口條:豬舌頭。核桃肉:鹵菜,即豬嘴兩側的球狀瘦肉。蘆蒿:一種野生植物根,可炒食。菊花澇:春夏季做湯的萊。秋油:醬油。吃下周:即中餐與晚餐之間的零餐。茶食:糕點的通稱。抬石頭:打牙祭,改善伙食。筒子面:掛面、面條。乾麵:麵粉。。
住 房干:堂屋的東、西兩間。廂房:堂屋外東、西兩房。房東:房主人。房客;租住者。
用 褥單:床單。手勒兒:手帕。剎鞋:拖鞋。鈕子:鈕扣。籮:裝米、菜的竹編製品。筷兒筷子。極吸板兒:木拖鞋。杌子:一種方板凳。煤基:蜂窩煤。腰圍子:做飯時用的圍裙。紙頭:紙。條把:掃帚。戳簸:掃地裝贓物的簸箕。銀顆子:硬幣。戒箍子:戒指。
行 桿子車:自行車。小包車:小轎車。泥巴路:土路。老虎灶:街頭燒開水處。鬧海:洗澡。老痕:身上的臟灰。
醫先生:看病時指醫生。現已改稱醫生、大夫。抓葯:買中葯。煨香茶:熬中葯。
娛 瞧戲:看戲。玩城樓:上城牆去玩。五月節:端午節。八月節:中秋節。
二 生產類方言
糖坊:舊指糖稀作坊。豆坊:舊指豆製品作坊。開店:店鋪開門或新開張。老闆:廠主、店主。帳房生兒:算帳的人。小開:舊稱老闆的兒子,如大開、小開。作生活:干工作、作工。打:灌,如打酒、打油等。揍:打。茶食店:製作、賣售茶食處。夠味:夠朋友。講義氣。銅板:銅錢。進館:舊指上學。過:洗衣、菜時用清水漂。
三 交際類方言
洋盤:神氣、得意的樣子。摳:吝嗇。胎氣:大方。漏臉:出風頭。興:神氣十足。無歹:差勁,多用以形容人品不好。賴白兒:賴皮。我閣:差意。歹:多。一豆兒:少。兮兮:助詞,如神經兮兮、二五兮兮。甩料:罵人語,指亂出風頭或辦事缺德,或反映。行動遲鈍。能豆兒:逞能意,南京人多以「二畝地就出你這個能豆兒」語譏諷人。二糊:笨。刷刮:辦事利索、快當。古漆:意指深色,不發亮,如「看你身上臟的,古漆多厚的」。拿喬:拿架子。如「看你拿喬的嘔!」犯嫌:討厭,如「這個人真犯嫌」,即這個人真討厭。討喜:被人喜歡。蠻好:正好、很好。打腳骨拐子來氣:很生氣。來氣:一般生氣。來事(發絲音):會出點子、想辦法。興得一頭核子(核發戶喜):得意忘形。哈:阿臾奉承意,如「他就會哈老闆」。濃冬:笨、累贅,如「這個人真濃冬」。雷堆、雷大媽:均指笨。蓋得勃兒:好。通吃:統統、全部都好的意思,如「你這次考試如何?」「通吃!」邪頭八角(角發旮音):指言行不端。二五郎當:馬虎。臟污:蠻橫無理。少一竅:不聰明。豬頭三:飢人用語,稱胖人。蘆柴桿兒:形容某人乾瘦。老白兒:朋友。挺屍:懶,不肯起床。死;口語中用「死」字時,多表示「非常」、「特別」意,意為到了極點。過世:人去世、死。翹辨子:貶語,指人死。光郎頭:光頭、禿頭。耳朵毛子:舊指婦女剪的一種短發型。巴巴頭:婦女的一種發型,即把頭發梳攏,打結於腦後。哪塊:哪裡。這塊:這里。老車(發菊音):老練、純熟。如「他做事真叫老車」。拉呱:臟、邋遢。異怪:令人作嘔。玩把戲:耍手腕。馬即:立刻、馬上。出:奸滑,如「這個人太出」,即這個人太奸滑。小奸小壞:形容人耍小滑。孬好:好和壞,如「不管孬好,能用就行」。歹怪:巧合、巧遇、碰巧。裝(發腫音):貶義詞,指貪吃。行瘟:無精打采。夾巴螺絲:亂插嘴。燒包:賣弄、炫耀。咂味:取笑。篤定:即穩拿,很有把握。糊里巴塗:糊里糊塗。沓:說,如「隨口一沓,他就信了」。喪德:缺德。嘀嗒:交往、羅嗦意。透鮮:適意、愜意。砸鍋:壞了事。樓:差、不行。哨:咕叨、誇誇其談。邪頭邪屍:刺頭,不走正道的人。花干兒:沾花惹草之徒。搬家家:一種兒童游戲。癩蟆古子:蟾蜍。惡癩:惡心、不好看。刮白兒:拉家常。抄:急。須:急,如我「須死了」,即「我急死了」。十達:不正經,如「你少十達」。胖兮:長相好看,輕佻語。刷:打。刷色:丟臉,如「這事真叫我刷色」。牙疼話:即無關痛癢的話。二哥:貶義詞,六十年代中期較流行,專用對農民的戲稱。挑高籮的:收破爛的人。雞頭果:小,小東西,如「這孩子真象個雞頭果」。顆顆:疙瘩。十三拳頭高:形容人矮。謄嘴:接吻。嗇:吝嗇、摳,如「阿狗爹嗇死了」。不成猴子耳朵;不象樣,如這個人做事簡直不成猴子耳朵」。翻秋:沒事找事做,譏人語。翻屍倒骨:貶義詞,意為閑的無聊而滋事。和尚道士:無正經事,游手好閑,如「張三一天到晚和尚道士的」。老混:耳光,如「打了他個老混」。揉(發四聲):買賬、理睬,如「我揉都不讀你」。二根:打小報告,如「他來個二根,夠你受的」。救火龍:救火、消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