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結合電影,談談色彩在電影中的符碼作用
在格林納威的影片《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色彩是被編碼了的,這種符碼化通常包含一種整體性:藍色--停車場,綠色--廚房,紅色--餐廳,白色--衛生間,黃色--醫院,金色--藏書間。在一些訪談中格林那威已談到了這些顏色的隱喻意義。可是色彩在運作時整個跟誤察錯看有關。例如,影片開始時艾伯特罵喬治娜穿什麼黑衣服,她說穿著藍衣服。事實上在餐廳里她穿的是紅的,而在白色的衛生間她的衣服又變白了,還帶著黑色的羽飾(她看起來象是《去年在馬里安巴》里的德爾芬o塞麗)。這種"運作"跟雷奈另一部片子《天命》里的色彩編碼相反,在《天命》里克勞德和索尼亞的廚房是黑白相間的,而卧室、床單、酒以及跟寫東西的克利夫o朗安(吉爾居飾)有關的所有東西都是紅的。在格林那威這里玩笑是邁克爾在餐廳是棕褐色,在衛生間也一樣。而且在影片最後,里夏爾說了一大通話,為東西是黑色要價較高,說是因為"吃黑的食物就象是消費死亡",而被煮熟的邁克爾依然是棕褐一片。在格林那威的《一個Z和兩個O》里,動物園里的各種外來動物以表示色彩編碼和隱喻色彩斑瀾的巨嘴鳥和極樂鳥,代表被肯定的生活,而黑白條條的斑馬,代表死亡和不可思議之物;在《畫師的合同》里,奈維爾的黑白色的素描,相對於被畫物的華麗色彩,其功能意義亦是一樣的。可是在《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那威彷彿是自言自語:很好,我將把色彩予以編碼,這會把懶惰的觀眾騙過來讓他們輕易地混入敘事,然後我會破壞這種編碼,開個把玩笑,和他們逗逗樂子。塔倫蒂諾的《落水狗》顯然也有這種傾向,一夥"職業的賊"策劃了一起搶劫,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姓名、來自何處,他們所在的倉庫和車內都被刻意地塗成了白色,他們之間互相的稱呼是"褐先生"、"藍先生"、"金先生"、"白先生"、"橙先生"和"粉紅先生"。
B. 電影中色彩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及其作用
給你一篇我寫的影評做例子吧,,
有涉及一些,看看有沒有用。
一曲佳人,生死隔
——《十面埋伏》影評
白茫茫的雪,還在飄落。嫩綠的衣裳,鮮紅的血液。一曲佳人,悲戚的響起。親愛的愛人,你讓我情何以堪?我如何能坦然,接受你已經逝去?
《十面埋伏》是由張藝謀導演,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宋丹丹主演的愛情劇情片。獲得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技術獎,且是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本片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金城武飾演的隨風,游戲一場;劉德華飾演的劉鋪頭,在朝內應;章子怡飾演的小妹,裝盲起舞。整一場故事,處處暗藏玄機,幕幕都是轉折。一段註定無法善終的愛情,每一次的轉變,都觸動著我的心弦。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沒什麼吸引力,可當我耐著性子看下去的時候,我竟沉浸在這段凄美的故事中,變得無法自拔。一開始著實以為,小妹是裝的,可過了很久,漸漸也相信了,就如隨風一樣,相信了一切。可最後竟還是出人意料。
小妹和金鋪頭隨風,第一次在花海中歡聲笑語時,盾牌兵的突襲,還有那個神秘人出手相救,到最後,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笑。因愛生恨,原本不顧一切保護的人,最後卻死在了自己手上。劉德華這次扮演的角色,悲哀的或者,他沒有擔當,他輸不起。小妹最後那一飛刀,並沒有殺他,是為了回報他的多次相救吧。張導在這,展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種輪回相報的思想,因為你救了我的命,那麼我可以再次將生命隨還給你,哪怕,是那麼不合乎情理。
電影《十面埋伏》秉承了張導一貫的風格,注重色彩。小妹所在的飛刀門,一身生機盎然的鮮綠,卻是手染鮮血。小妹孤身一人,穿著紅色調的男裝,在竹林間與盾牌兵奮戰。綠意猶在,殺氣襲來,轉瞬即逝,一切皆如夢。當小妹放走隨風後,站在一片火紅的樹中間,葉片起舞,小妹那一抹綠,在深秋的林中,是那麼鮮艷、那麼顯眼、那麼孤單。
影片的背景樂,佳人曲,讓我難忘。看完了電影,我便一直反復地聽,這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原本是小妹起舞的一首曲子,到最後,竟真是,佳人難再得。金城武渾厚的嗓音,讓這段悲戚唯美的愛情就此落幕。
明明心中有愛,為何總是深藏著陰謀?明明不願舍棄,為何還要狠心的離去?
我們總是如此,總以為自己贏了,總以為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所進行著。殊不知,命運總是那麼差強人意。金鋪頭說過那麼句話,我等你三年還不如他陪你三天?有時候,真是如此。愛情沒有先來後到,沒有原理可講,我就是變了心,我就是愛上了那個男人,又能如何?愛情像一陣風,你只有感受得分,無法觸摸。愛情又像是一片沼澤越是想要掙扎,卻越是陷得深。
人們總是在對另一個人心動的時候,對這一個人心有很愧疚。我想,如果小妹夠灑脫,答應跟著隨風一同浪跡天涯,便不會有最後那無可奈何的結局,便不會有那生死兩隔的盡頭吧。可是,這樣的唯美,這樣的悲戚,才是電影,才足夠讓人對此有所觸動吧。一場游戲一場夢,到頭來,只有輸。是是非非,生死難料,怎知一切都早已註定。
我覺得可以從視覺震撼,對環境的渲染,人物內心、性格的塑造及凸顯,色彩對比等等~
希望對你有用~
^.^
C.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某一橋段的色彩分析,200字左右
止毛童降世鍾某一橋段的色彩分析,哪吒是因為生化人物,他是正義的化身。
D. 以熟悉的電影為例談談色彩和聲音在電影中的意義
麻煩給點個贊,謝謝!
E. 電影對色彩的運用及作用
什麼是你所理解的電影語言中的色彩運用?請找出一-部你認為色彩印象突出的片,試分析它運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F. 簡述影視藝術對色彩的應用
一.引論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人們更願意用一種直觀而簡易的方式獲取信息,因此,與文字一樣可以承載、記錄信息的圖像和影像成為人們重要的視覺消費品,所以,有人斷言「讀圖時代」已經來臨。
其實新世紀伊始,影視作品就越來越成為人們視覺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它有其獨特的造型語言——是一種視覺符號,而並非文字。人的生理特徵決定了由這些視覺符號形成的視覺感受比其他感官要強烈得多,而這些視覺符號中最為重要的,我認為,應該歸於色彩,色彩可以讓觀眾直接感受到影片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可以引發觀眾各自的聯想。影視作品的畫面通過色彩暗示,留給觀眾無窮的想像空間。由此,便產生一個問題,色彩應該如何在影視作品中運用?
二.色彩設計、色調與影調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明白幾個概念:色彩設計、色調、和影調。所謂色彩設計,就是從人們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按照一定的規律去重新組合和構成,創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由此可見,色彩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美的創造過程。色調是指以一種色彩為主導而形成的色彩傾向,而影調,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傾向,從造型角度上講,是指畫面的黑白傾向。每一種色彩給人的心理感受都各不相同,所以不同色彩引發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因此,把有主觀意識的色彩設計合理歸於影視作品的畫面中,應該可以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
三.色彩語言的獨立性
在電影美學的理論體系中,幾乎對常見色彩的感情及其象徵意義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在大量的電影里,我們都可以見到那種帶有象徵意味的色彩,比方說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裡面那鋪天蓋地而且含義豐富的紅色,有的影評人甚至詳細地記錄每一處場景的色彩、色調及其反映出來的人物心理活動,不難看出,從剛開始象徵生命力的、如火一般溫暖的紅高粱,紅襖,紅鞋,紅蓋頭,到最後恢宏壯烈的血紅色,這種紅色調是被導演精心設計過的,並且與故事情節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很自然地形成了全片的感情基調,這種設計色彩的運用,比語言和動作更有力度,更具感染力。
說到影調的處理不得不提《陽光燦爛的日子》,整部影片在表達對逝去的、五彩繽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贊美和懷念的時候,採用的是明亮的彩色畫面,基本上是一種暖調,而影片快結束的時候,當年調皮的孩子都已成為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影片卻用只用黑白兩色來表現。這種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很大的震撼。在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當中,表現父親母親年輕時純潔的戀愛過程,用的是具有詩意的飽滿的彩色,而表現現實中父親去世後母親的悲痛的心情時,用的是黑白畫面,通過色彩的轉換表現出對純潔愛情的緬懷。這兩部影片都不約而同地利用了色彩和影調的轉換來凸現影片的主題,而且都達到了相應的效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色彩作為影視作品的一種造型語言,它具有獨立性,它可以產生其他造型元素不能實現的視覺效果,可以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感。
四.色彩語言的依賴性
影視作品屬於視覺藝術,由於它的影像可以理解成一種動態圖像,所以在色彩的運用上,它比靜態圖像更具優勢,也更容易利用色彩的連續性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在此,我還要拿出張藝謀的作品進行分析,張藝謀導演的片子一直都在對色彩設計的應用進行嘗試,比方說《英雄》中依據情節的需要,用五種不同的色彩,區分五個段落,大面積的純色應用,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青灰色——棋館大戰、紅色——無名的謊言、藍色——秦王的假想、綠色——飛雪和殘劍年輕時、白色——刺秦的真像,大膽用色彩來詮釋故事,在中國影視界,張藝謀可以說是首創。
但是不少影評人對這種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記得當年學習色彩寫生的時候,老師曾說過,下筆時的每一筆色彩都是用來塑造形體,調節畫面氣氛的,不能離開畫面,單純追求空洞的色彩表現。我想,張藝謀的新片《滿城盡帶黃金甲》飽受質疑的原因,也大抵如此。「我們迷惑的是,色彩,這個影片中的形式,已經完全的凌駕於內容之上了,他打造了一個華麗的宮殿,一片迷離氛圍,一場盛大的表演,可就是少了一段婉轉的故事。」張藝謀在這部影片里,的確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他對色彩的駕馭能力,他把色彩的形式感運用到了極致,但是,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的目的,除了獲得視覺審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獲得心靈的共鳴和情感的滿足,缺少了好的故事,電影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五.色彩造型語言的合理運用
色彩的確在影片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影視作品本身大都是在講述故事(故事片)或記錄某些事件(紀錄片),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和文學性的特點,色彩造型語言並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要依附於人物造型,畫面構圖,場面調度等其他的電影構成要素,才能生成飽滿的視覺造型。
比《滿城盡帶黃金甲》早幾個月上映的故事片《雲水謠》似乎在色彩的處理與故事情緒的有機結合上,做得比較到位,陳秋水和王碧雲初次相遇,畫面是明黃色的,透著快樂的氣息。陳秋水和王碧雲在台灣鄉下重逢,畫面又變成了青色,傳達出青澀的感覺。 陳秋水和王碧雲離別的雨夜,畫面又轉換成銀灰色的,流露出了失落與無奈。而縱觀整個影片的色彩,在整體的暖色系下隨著陳秋水和王碧雲兩人矛盾的情感歷程也進行著有節奏的變化。
巧妙的運用色彩,可以輕松的傳達出劇本中那些只可意會無以言表的情緒。但是,要實現的前提必須是色彩設計要首先依附於劇本。如果對色彩符號過分主觀的強調,使其凌駕於敘事的結構之上,不但會傷害電影的藝術完整性,而且會破壞觀眾的審美感受的連續性。
現在,觀眾所說的「好看」,有兩層含義:一是優秀的故事情節,二是優美的畫面,一個是內容,一個是形式,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無法創作出一個令觀眾滿意的作品,所以,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合理運用技術手段有助於提升影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而如果單純的依靠畫面色彩來替代影視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學性特徵,必將無法形成一部優秀的作品。
結論
總之,色彩造型語言在影視作品中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必須依附於故事主題和故事情節,如果說影視作品畫面的構圖,人物造型以及場面調度等構成了視覺造型的主體,那麼色彩設計將是視覺審美的靈魂,因此,利用設計性色彩形成一種與故事主題和故事情緒高度統一的影片調子,應該成為色彩設計在影視作品中比較合理的利用法則。
G. 結合電影談談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
摘要】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觀眾的日益挑剔,無論是在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中,還是在形式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的影片中,色彩變成了無可取代的電影藝術語言,既傳遞情感,又表現思想,既烘托氣氛,又體現風格。色彩成就了中外電影人的夢想,提升了觀眾的審美層次。色彩是影象時代和歷史進程中的催化劑,有了它,電影世界及世界的電影才有了看不盡的主題。
【關鍵詞】視覺語言 情感主題 色彩基調表現
1927年,電影藝術由無聲跨進了有聲時代,使電影藝術更富有現實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術首次在美國馬摩里安執導的電影《浮華世界》中運用,使電影由黑白兩色到彩色。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更為電影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電影色彩簡史回顧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彩色技術在電影中得到進一步完善,能夠靈活、有區別地用彩色反映現實,但受繪畫的影響。攝影主張對現實對象進行藝術加工、修飾和改造,強調視覺造型形象的象徵性和寓意性,追求畫面氣氛和意境,使銀幕圖像更接近繪畫的要求。五六十年代,電影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人們開始追求真實可信的銀幕效果,加之這一時期,電影移動攝影的廣泛應用,充分發揮了「照相本性」,彩色膠片的大量生產,為電影豐富的色彩表現提供了條件,促使電影藝術向「再現現實、接近生活」方面發展。自七八十年代始,電影技術已經成熟。表現手段日臻完善,中國電影人也開始認識到色彩的重要性,電影的色彩觀念也隨之進入了中國電影人的視野,並很快被付諸於實踐。1979年,電影《小花》和《生活的顫音》率先對電影色彩的運用進行了有意識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個回憶性的黑白片斷插入彩色片中,導演意圖通過畫面色彩上的對比和交叉來完成影片的敘事。《生活的顫音》同樣在藝術形式上敢於突破,導演幾乎把當時能看到的比較新鮮的電影技巧都用了個遍。例如現實和回憶交叉的敘事方式,升格攝影和定格等。這兩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現了人物的意識活動,也在劇作結構上作了一次嘗試。當今。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電影藝術也在順應著時代的潮流。滿足著人們的需求與渴望。色彩也在為電影藝術的進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經說過:「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徵生與死的沖突一樣。」張藝謀也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認為在電影的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我自已認為。從生理上說,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波動。」的確,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視覺語言。色彩作為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除了能還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時。還能傳遞感情,表達情緒:色彩不但可以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體現時空轉換、創造情緒意境,烘托影片氣氛,更是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當然,由於人們對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紅色——
紅色是太陽和火焰的色調,象徵著溫暖、熱量,是愛情、熱情、沖動、激烈等的感情象徵。紅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熱烈而活躍,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覺。
紅色是最強有力的色彩,在電影中偏愛紅色。把紅色的表現推向極致的當數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他的影片《紅高梁》中紅紅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大紅燈籠,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掛在牆頭上的紅辣椒,都構成了一種視覺張力,象徵著一種熱情的生命活力。
紅色還象徵著躁動、革命。在電影《活著》中。紅色被作為影片突出的飾物和象徵性的幕景。紅色的皮影戲、掛著大紅燈籠的賭場、紅色的標語、紅色的毛主席畫像、紅袖章、紅寶書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國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紅色是主色調,象徵著喜悅、吉祥、慶典。
黃色——
黃色給人以明朗和歡樂的感覺,常常被用來象徵幸福和溫馨。黃色因明度高,容易從背景中顯現出來。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觀者視線的力量和條件。
在我國歷史傳統中,以黃色為神聖、權貴、至高無上的皇權的標志。義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使他的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攝影)彌漫在撲朔迷離的黃色中,這是熱情、慾望和瘋狂的象徵。在他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攝影)中,又用明亮的紅與黃拍出了中國皇宮的金碧輝煌,給人以華麗隆重的視覺感受。
藍色——
藍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冷的感覺,所以象徵著寒冷。蘭色還包含著抑鬱和憂傷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論》中曾經談到,藍色是一種能量。它處於負軸,最純粹的藍色是一種奪人的虛無,是蠱惑與寧靜這對矛盾的綜合體。最能感受到藍色調的是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電影之一《藍色))。影片籠罩在憂郁的藍色之中,藍色的游泳池,藍色水晶樣迷離的玻璃串燈飾,既為女主人公營造了一個獨特的心理背景,又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的愉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張藝謀的影片《千里走單騎》中有大量展現原生態天空的鏡頭,那種純粹青透的湛藍有一種震人心魄的美麗,延續了一種回歸質朴與本真的風格,以水面無波、平鋪直敘的方式,反映了親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綠色——
綠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紅色的對比色,有一種平靜、穩定、希望的感覺,是一種最適宜人眼睛的色彩。綠色象徵著和平,代表著春天。在武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與地、人與物,整個畫面凝合成一片壯觀的綠色海洋。那片綠看得讓人心動,讓人神往。
黑色與白色——
黑色與白色是無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樣,也起到表達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聯想到死亡、憂愁,易產生失望、黑暗、陰險、罪惡的感覺:白色使人聯想到光明、清晰、神聖,易產生純潔、淡雅、穩定的感覺。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緒又具有低沉、凝重、庄嚴等感覺,白色具有虛無、冷淡、和平等感覺。但由於個人或國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會形成差異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純潔愛情的象徵,婚紗是白色的:而在我國則常常以白色為孝服,西方參加葬禮穿的是黑色服裝。在我國傳統戲劇中,紅色是忠良的標志,黑色表示正值威嚴,白色則表示是奸詐刁滑,傳統戲劇臉譜都按此規律描繪。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現了秦王朝的威嚴與冷酷。前蘇聯的著名導演安德列·塔爾可夫斯基的《潛行者》,所有的空間都以黑色為基調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廢墟,就連潛行者身上的著裝,也是一身黑。黑色
http://cache..com/c?m=595bb72fc7171080de34&p=91759a44d49e01fc57e8c112135c&user=
H. 影評分析色調萬能句子
影評分析色調萬能句子:
紅色:象徵著生命、血、朝氣蓬勃、愛情、暴力、革命……
黃色:象徵著陽光、歡樂、溫暖、享樂……
綠色:象徵著生長、生命、青春……
紫色:象徵著高貴、犧牲……
藍色:象徵著冷靜、平和、純潔、高雅、憂郁、浪漫……
寫影評用的萬能句
一般來說,寫正規一點的影評一定要分析的有——故事線,敘事風格,鏡頭語言,配樂。上述四點,你截取任意亮點作為敘述就可以。
比如:本片在敘事手法上運用了倒敘的手法。把結局先給觀眾知曉,然後再慢慢地將整個故事的長卷拉出來。本片的主線故事主要陳述了……
電影的配樂主要由XXX完成,這位電影配樂人曾製作過XXX的電影原聲。在這部電影中,他的配樂充分展示了他作為XX類型電影的頂級配樂師的才華。
當然,除了整個人類對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應之外,不同的民族由於其文化傳統的不同,他們對色彩可能也會有他們獨到的反應。如中國人對黃色有一種他們特有的情感。
I. 怎樣對一部電影的色彩進行分析怎樣寫影評
這是我們當時一個山東大學博士講課的內部資料
網路上沒有
貢獻給你吧
祝你取得好成績
電影講課的安排
基本理論:
一、什麼是電影,什麼是電影評論
1、電影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想像自身與世界關系的產物。影像和聲畫表現的意識形態性和藝術性。從口頭語言文化,到文字語言文化,到以音像為特點的影像文化。
2、電影的兩大類:紀實風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盧米埃爾,中國早期電影)
戲劇風格(受舞台劇的影響,場面,情節和明星)
3、電影的類型化:這是電影與意識形態生產,加藝術生產的必要要求,工業美學和商業倫理的要求。意識形態的要求(例如反特片的形成)市場的需求(西部片的興起。新反特片的興起)
三個階段:一是類型形成期(火車大劫案)
二是類型經典化期(搜索者,教父,美國往事(萊翁內)具有了巴贊所說的超類型的特點)
三是類型反類型的改寫和戲擬、雜耍。(例如好萊塢的《驚聲尖叫》系列,佐藤浩市,佐藤英明,伊勢谷友介,香川照之主演,三池崇史導演的《素喜燒》對於西部片的改寫)。
4、電影評論:(定義)一種藝術活動,是實現電影的三重價值,藝術的,社會的,經濟的重要手段。從狹義上講,影評是針對一部影視藝術作品或者一種影視現象在專業理論指導下的一種研究行為,它需要系統地掌握中外影視發展史,影視技巧,影視批評學和新聞傳播理論的方面的基本知識。而專指寫作而言,則是一種特殊的論說文。
電影鑒賞,形式研究,文化批評。三大類型。
5、目前,現階段電影評論寫作的要求:
1)通順而優美的語言。
2)理解電影的主旨
3)掌握基本的電影形式特點和技巧特徵。
4)能夠敏感地把握幾個細節。(例如,對於場面調度的分析《和你在一起》、《霸王別姬》中化妝對於文革批鬥一個場面的作用)。
5)好的文章構思和結構。符合論說文的要求。
電影的基本技術:
1、 蒙太奇:montage原指 結構組裝的建築學用語,剪輯與組合的電影表現手法,4頁
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
有的說是鏡頭的組接,有的說是聲畫的組合也是蒙太奇(如傅正義)
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格里菲斯最後一分鍾營救,愛森絲坦熬德薩階梯。
2、蒙太奇的分類和效果。
(敘事蒙太奇,表意蒙太奇)
普多夫金試驗:(一把槍和一張笑臉和一張驚懼的臉的不同順序的組合變化))
庫里肖夫效應:(在一個沒有任何錶情的演員的特寫後面接上3個不同的片斷,第一個是一盆湯,第二個是躺著女屍的棺材,第三個是抱著玩具的女孩)。
敘事:講述故事的方式(平行蒙太奇(《董存瑞》的分手後不同的敘事),交叉蒙太奇(《一個國家的誕生》),叫板蒙太奇(說曹操,曹操到,《五十一號兵站》中的無縫鋼管。與叫板相反的是錯覺蒙太奇(如《五十一號兵站》中特務被地下黨人打,接著的鏡頭是特務頭目抬起頭來)復現蒙太奇(《鄉村女教師》中的地球儀))夾敘夾議式蒙太奇(如《傷逝》),夢幻蒙太奇(在不同的時空中跳躍))
表意:抒發情感,象徵或者隱喻。(對比蒙太奇(《一江春水向東流》張忠良和王麗珍的跳舞鏡頭和日本兵的馬靴),象徵蒙太奇(《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犧牲鏡頭),愛森斯坦雜耍蒙太奇《發條橙》)
敘事(雙旗鎮刀客,鄉村女教師,51號兵站,三國演義,傷逝,一個國家的誕生,董存瑞,牛虻)表意(一江春水向東流,小花,英雄兒女,白毛女)
3、 長鏡頭理論:巴贊, 對一個運動畫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的表現,保持運動畫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強調電影要反映生活的真實,鏡頭在30秒以上的畫面。(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侯孝賢。特呂佛)空鏡頭(寫景,寫物,有情節,無情節)
1)場面調度和變焦景深鏡頭的出現,為長鏡頭理論打下了技術基礎。
2)理論上,則是新寫實,新浪潮運動對於寫真實的追求。
具體而言:
一是反映生活常態和混沌多義的真實。
二是反對因果效應的戲劇效果,反對蒙太奇對人的敘事精神的控制。
三是時間和空間的深度加大,表現生活和人性更為細致。
4、場面調度:溫斯汀:一方面,它表示舞台表演手段的全體(表演,服裝,布景,音樂,燈光,傢具),另一方面,包括為了一個劇作或者主題,這些表現手段在空間和實踐上的安排。
一般而言,指演員和鏡頭調度的綜合,如「打地位」。
演員的調度,指演員的出入場,位置變化,姿態變化。
鏡頭調度:多機位和分鏡頭拍攝。
《末代皇帝》中「戴眼鏡的細節」:
1、 小全景:庄士敦走到內務府大臣隔壁的房間,隔著窗口對內務府大臣說:如果不讓皇帝戴眼鏡,我就辭職。
2、 大臣,摘帽子:很遺憾,我們已經決定了。
3、 庄士敦:明天我要向全中國的報刊公開發表
4、 大臣走到門口,你要怎樣?
5、 近景:庄士敦走近大臣:皇帝沒有自由。
6、 跟鏡頭,近景:皇上是中國唯一不能走出家門的人,他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孩子。
7、 庄士敦被甩出畫。近景,大臣一邊迴避,面部不為所動。
8、 畫外:如果皇上失明,有些人就方便了。
9、 大臣大驚,停下,方便?
10、 庄士敦入畫,再次走到大臣身邊:他看不到宮中的花銷,看不見養著的1200名太監,350名宮女,180名廚師,
11、 大臣走,庄跟著,緊逼:看不見一個月買120張貂皮,一個星期買3000隻雞的花銷。
12、 大臣驚恐,庄繼續說,這些人就是撈更多油水。
13、 大臣繼續走,冷笑:你可真會算帳,大臣繼續走,庄出畫。
14、 大臣來到屏風,大臣說:雖然皇上退位了,回頭:天威未散!
15、 庄再入畫,站到大臣前:我要不是這樣想,我就不會來了。
16、 二人對峙,成中景,大臣:您到底想要什麼?
17、 庄士敦:一副眼鏡。
18、 大臣不解地看著他,鬆了一口氣。
古惑仔《戰無不勝》中,生番和山雞的一場斗爭戲,一鏡直落,利用鏡頭移動和景深處理,巧妙地揭示了內在矛盾和斗爭。
演員和鏡頭的綜合調度:
《小城之春》,章志忱第一次來到禮言的卧房,戴秀唱歌。戴禮言,玉紋,章志忱,戴秀,兩組三角關系:戴禮言喜歡玉紋,而玉紋喜歡章,但章喜歡戴秀。 鏡頭將之分為兩個陣營:秀和章始終在一起,而玉紋時常游離,又時常回來參與。而當禮言參與三者談話的時候,玉紋又回到了病床前。玉紋的三次出畫,預示著她在兩個男人之間的矛盾心理,以及對戴秀的嫉妒和反感。
4、 電影剪輯的作用:《傷逝》、《太陽照常升起》、《鬼子來了》、《羅拉快跑》的無縫剪輯技巧。快速剪輯,希區柯克《驚魂記》瑪瑞亞浴室被殺,45秒,剪輯了70個鏡頭。
5、 光線:(《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女囚洗澡的鏡頭、《太陽照常升起》抓流氓鏡頭的鏡頭和手電筒光的運用,)《驚魂記》的浴室中的殺人影子
6、 色彩:(主體色《紅高粱》、《英雄》,《黃土地》,《末代皇帝》,《殺死比爾》,)色彩突出,《太陽帝國》中的吉米的紅色衣服在日軍的黃軍裝中。《沉默的羔羊》中的女警察在男警察人群中。
7、 聲響:旋律音《茉莉花開》、《紅河谷》中寧靜被殺前唱的歌,《黃河絕戀》,《東方不敗》中的嘯傲江湖曲的不同時候出現的作用,如在野店和任我行等的分別,浪人營看到任熒熒,任熒熒在野店想令狐沖,東方不敗死亡,畫外音《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的旁白,雜音(鬼片中的運用,《幻影凶間》)
8、 場面調度:《小城之春》,表現三角戀愛關系。《漢江怪物》中哭祭女兒的鏡頭
9、 鏡頭:中景,近景,遠景,大全景,特寫
10、 鏡頭動作:推(新龍門客棧中,群俠在莫言的帶領下,在懸崖下救人),拉,跟《閃靈》的跟鏡頭,《暴走羅拉》的跟鏡頭,《有話好好說》的跟鏡頭搖晃,搖(真實感的出現《沉默的羔羊》中女警察尋找屍體),移,俯拍《紅河谷》中的高原,仰拍(《大話西遊》中的鐵扇公主出場),升降,正攝,快動作(暴走羅拉),慢動作(武打片與動作片,比如《英雄本色》中突出周潤發的發槍,吳宇森的專利),反動作(飛身上牆),變焦距鏡頭(拉滋之歌,拉滋在遠處發現愛人被挾持)
11、 造型:物體造型(如《英雄》中的宮殿,雪山,瀑布,沙漠《大話西遊》),人物造型(《荊柯刺秦》中的小盲女,《英雄兒女》中的王成)
12、 構圖:(什麼是趣味線,縱的和橫的,都可以分成三份,其中的兩條為趣味線)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搭配關系(哭祭諸葛亮,)(邊緣位置(西拉里陪柯林頓在國會道歉),中央位置(《菊豆》中的家族會議)上下關系,《巴頓將軍》、《黃土地》,)對稱關系(《英雄》中的宮殿和山水),非對稱關系(《戰爭與和平》醉鬼眼中的世界)。面積法則(突出主體(《激情燃燒的歲月》石光榮進城),主體前置《越戰中的士兵》照片,)淡入與淡出(《大話西遊》中的開頭和結尾)
13、 道具與化妝、煙幕(《大話西遊》的化妝與盔甲、《三國演義》化妝與盔甲、《英雄》中的化妝與盔甲,《倩女幽魂》中的道具和化妝,《東方不敗》中的各種民族風格的化妝,《霸王別姬》中的化妝作用,台前,台下,文革被批鬥,《鐵皮鼓》中的鼓的作用、《漢江怪物》中在煙幕中殺死怪物。)《午夜凶靈》中的電話,《火車怪客》中的被殺女子的墨鏡,透露出兇手的信息。
14、 場景與動作:《開往春天的地鐵》、《兩個人的車站》、《沉默的羔羊》中的監獄、《閃靈》中的大飯店、《見鬼》中的醫院,《女校怪談》中的學校,《午夜凶靈》中的海島和古井
15、 動作:《東方不敗》中的武打動作,與《卧虎藏龍》、《東邪西毒》中的武打動作的差別,《黃土地》中的腰鼓。
16、 人物對白
一、 影評寫作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1、 什麼是評論?什麼是電影評論?有的同學,容易寫成日記,散文,隨筆。注意要有評有論。注意電影的藝術特點。
2、 看電影過程中的准備。
3、 電影評論的三大內容:電影思想內涵,人物,技巧。三者的鐵三角關系。
4、 結構:一般是三段或者四段式結構。總-分-總式
題目的重要性:主題和副標題(千里走單騎)
第一段, 引領全文,點題,並為下文的展開打下鋪墊。
第二段, 分論點是什麼,注意上下文的承接關系。
第三段, 最後再次點題,升華並引起思考。
從思想內涵出發的設計:
從人物出發的設計:
從綜合考慮的設計:
不要怕重復,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
5、 語言:要有分析性語言,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拙劣的,好的好在哪裡,不好不好在哪裡。條理清楚。
同時,要有文採的語言,不要寫成鏡頭分析。
最後,要有一定理論性的語言。
J. 1.舉例說明色彩在電影中的運用2.舉例闡釋人物塑造的原則和方法3.舉例分析細節創造的方法
文學與電影····臨大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