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戛納電影節怎麼投稿
投稿?
⑵ 戛納廣告節的節日流程
戛納廣告節的節日流程如下:
星期一:直效廣告獎、促銷、公關、媒體、戶外、廣播、平面獅子入圍名單揭曉;
星期二:網路、設計獅子入圍名單公布;促銷,公關和直效獅子優勝者揭曉;
星期三:媒體,戶外和廣播三項獅子宣布優勝者;
星期四:平面、網路和設計獅子優勝者揭曉;
星期五:影視、鈦獅和綜合獅子名單公布;
星期六:影視、鈦獅和綜合獅子優勝者揭曉。
1954年由電影廣告媒體代理商發起組織了戛納國際電影廣告節,希望電影廣告能象電影一樣受到人們的矚目。節日來源於戛納電影節,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戛納廣告獎。1954年後,戛納同威尼斯輪流舉辦此項大賽。1977年戛納正式成為永久舉辦地。
1992年組委會增加了報刊、招貼與平面的競賽項目,這使得戛納廣告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國際大獎,也使戛納廣告節更加惹人注目。
⑶ 如何報名參加戛納電影節
1978年吉爾斯·雅各布接手戛納電影節之後,改變了之前的選片方式:由各國相關部門挑選年度佳作送審參賽改為自主選擇影片。
戛納由此放開了以前嚴格的官方選送的方式,逐漸形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報名參加的。
現在,個人可登陸各個電影節的網站報名,也可以通過withoutabox進行報名。withoutabox是一個編劇、導演與電影節之間的溝通平台,也是一個便捷的國際電影節報名的網站。
已經有除奧斯卡、BAFTA以外全球5000個左右的電影節向withoutabox.付費注冊其信息。
個人在這里注冊後,可以獲得withoutabox推薦的、適合參賽的電影節的信息,並可以獲得在線打包報名服務、報名費打折優惠等等。
一部影片要參加幾個電影節,只用填寫一次相關資料,非常方便。目前,withoutabox是全球獨立電影人通用的網路報名方式。
⑷ 哪位知道如何報名戛納國際電影節
沒找到報名方法,但是找到比較詳細的介紹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財務因素,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戛納電影節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
在短短雙周之內,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上映,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個人獎,如:「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等。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24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一般不參與競賽。
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⑸ 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是怎麼選出來的
組委會根據電影人威望選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世界四大A類國際電影節中,相比奧斯卡只有一個「最佳外語片」的獎項,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對外國電影可以說是相當包容。而這其中,又以戛納為最,甚至可以說,戛納是最有「中國情結」的國際電影節。
國產電影首次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是在1959年,由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拍攝的《盪發與聖女》首赴戛納。1962年,台灣導演李翰祥的《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93年,陳凱歌率《霸王別姬》劇組奔赴戛納,一舉摘得「金棕櫚」大獎,也成為國產電影在戛納的最高成就。陳凱歌,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
⑹ 電影節策劃書要怎麼寫啊
首先要確定電影節的名稱,一般主要是以開辦地的地名稱呼的,比如上海電影節、戛納電影節。
然後確認開辦地點、開辦時間、主辦單位、協辦單位、贊助單位
再就是具體的策劃項目:
1、電影節的舉辦宗旨:如為了豐富廣大群眾的娛樂生活、提高本國或本地的電影質量等;
2、電影節的目的:希望達到什麼目標,如提高本國本地的電影在世界影史的地位等;
3、受邀參展影片都有哪些,寫明參展影片的拍攝國、主創人員、參與競賽單元;
4、電影節開幕式、過程、閉幕式的策劃:
(1)開幕式的步驟:如開幕式晚會的形式、主持人、受邀嘉賓、表演節目、電影評委、獎項的內容及重要領導講話;
(2)電影節過程:包括參展影片的播放順序、評審過程、評分標准、一些重要影片的公開放映時間、記者采訪過程(包括影片主創人員的采訪、評委的采訪時間、內容),還有期間一些需要大眾參與的活動
(3)閉幕式的步驟:閉幕式頒獎晚會的過程。
5、電影節期間的廣告措施,比如平面媒體和紙面媒體的廣告內容、簽訂的廣告協議、廣告收入的使用,電影節需投入的資金來源以及開銷的項目等等。
⑺ 大學生用 5000 元的影片入圍戛納電影節,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很簡單,單純的依靠夢想和自己具備的能力,就能做到。而這也是現在物慾橫流的影視業最缺的精神。
先來說一下事情緣由。
近日,河北一位24歲的大學生畢業作品《地兒》入圍戛納電影節。該作品導演李家和對此回應稱,「我畢業於河北科技大學影視學院設計系,2021年剛剛畢業。據悉,該影片為6個人團隊僅花了5000元成本拍攝完成。
熱愛!除了製作者的心態上能夠保持單純的熱愛,同時作品的本質才是讓評委們臣服的真正原因,一個優質的作品必定是有靈魂的,有思想的,有內涵的。為什麼現在的電影我們看完之後不痛不癢,因為電影的門檻越來越低了,演而優則導,寫而優則導,唱而優則導等等。
頭部明星,除了自己拍戲代言跑綜藝,還總想著把手伸進別的鍋里再多吃一點。
自己當導演拍電影,成了很多頭部明星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並沒有當導演的天賦,拍出來的電影也是慘不忍睹。
所以對於大學生用低成本拍片入圍,讓我看到了中國影視業的希望,未來可期,加油吧。
⑻ 如何攜作品參加國際電影節
明確報名要求,參考評審團偏好,合理安排時間
首先,在參加任何電影節之前,必須先完成的是背景調查。投遞影片跟投遞簡歷一樣,盲投不會增加成功的概率,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背景調查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明確報名要求和評審團偏好研究。
大多數電影節是對所有影片開放申請的,對於電影本身無特別的要求。但是部分電影節會存在特殊規定,比如需要影片必須是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前三部作品,或者影片的時長不能長於3小時,影片沒有在其他地方展映過等等。在確定申請之前,一定要明確這些報名要求。
另外,不同的電影節有特定的審美口味,或者評審團成員對某一類影片有偏愛,在做了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電影節。你可以分析歷史獲獎影片甚至展映影片的類型和風格,如果提前知道了評審團成員,那就了解每個人的審美偏好。
時間安排上,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就可以考慮報名參加電影節。根據影片的預計完成時間和上映檔期,結合電影節舉辦時間,合理安排電影節的申請。
為了獲獎而調整電影檔期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比如,2002年《上帝之城》在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敗北之後,選擇了將影片在影院放映時間延長到54周,從而利用規則上的漏洞獲得了2004年四項奧斯卡提名。
提交影片,利用首映權與邀請函來謀求最佳主場
確定了要參加的電影節後,接下來需要的是提交影片,這個時候要注意截止日期,還有參賽費用和首映問題。
關於參賽費用,其實有時可以申請豁免,當然這要看參賽電影的情況和與電影節的既往關系。
而首映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顯而易見,一部電影只有一次全球首映的機會,如果影片質量很高,那麼對於電影節來說,拿到全球首映權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首映的選擇可以作為籌碼,同最想去的電影節或者想進入的競賽單元協商。
另外,在申請電影節時,需要先對所申請的電影節進行分類。一種是申請起來希望不大的電影節,一種是或許會入圍的電影節,還有一種是可能保底的電影節,這樣可以保證一部電影憑借盡可能少的申請入圍其中的某個電影節。在收到某個電影節的邀請後,還可以作為與其他電影節商談的籌碼,去爭取更有分量的邀請。
准備階段:與電影節聯系,做好媒體公關
在獲得了一個或多個電影節的邀請後,就可以准備起程前往電影節現場了。
在准備過程中,你的影片會被告知是進入了哪個單元,競賽單元還是展映單元。進入競賽單元的影片將由評委會成員觀看評選,評委會成員由評論家,學者,電影從業人員以及觀眾組成,一同觀看完影片後他們會討論出獲獎結果,並在頒獎典禮中公布。
那麼在前期准備中,媒體公關就成為獲獎與否的重要環節,大型商業製片公司通常會以巨額的公關費用,通過操縱媒體引導輿論以達到獲獎目的。
TWC的老闆、的創始人哈維•韋恩斯坦就是個中翹楚,他的常用手段就是選擇更符合奧斯卡口味的電影,在電影節評審期間發布大量通稿,塑造影片的正面形象。並同時舉辦私人晚宴和明星慈善晚會邀請評委參加私人觀影會,以達到影響評委傾向的作用。
據說,在面對呼聲高的競爭對手時,韋恩斯坦還會不惜通過媒體以及私人關系抹黑競爭對手,來確保自己推舉的電影可以成功獲獎,這也是他在好萊塢經常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參加電影節:觀眾,評委,媒體與商業的四重考量
電影節的組成通常包括一系列電影展映,專題研討會和頒獎典禮。電影市場可能是附屬於電影節,也有可能單獨舉辦。你需要做的,並不只是按照官方團隊的安排參加放映那麼簡單,幾個重要的事項需要特別下功夫:
a)觀眾交流
一般電影節官方會在參展電影放映結束後做一個15-30分鍾的問答,分享拍攝影片的過程。利用問答時間與觀眾分享主創最想表達的內容,與觀眾在觀影結束後進行各種交流,都會對影片的口碑造成影響,所以一個良性的觀眾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b)媒體采訪
如果影片進入了電影節的重要單元,電影節官方會為主創准備媒體采訪的時間(專訪或群訪);如果官方沒有給你安排媒體采訪,你可以在參展之前提前主動聯系當地媒體和國內媒體,讓行程相對有序。畢竟,增加曝光度是每個主創團隊或者發行方都想要的結果。
c)認識電影節選片人
電影節的選片人對電影至關重要,他直接決定著影片是否入圍,幸運的話,通過選片人會可以與更多的業內人士結識,這是電影持續走向更多電影節的有效路徑。
d)認識買家
在電影市場中,是一個認識買家的最好機會,全球的電影內容采買和銷售,對於獨立製片和小型的區域性發行公司,都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電影節會是一個擴展可能性的優質場所。
比如戛納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位於戛納電影宮的地下一樓。每天下午兩三點,交易市場里隨處可見眉頭緊鎖、嚴肅交談的買方和賣方,在這里每天都有大量電影成交,推動電影產業的商業發展。
⑼ 戛納如何投票
我猜應該是每個評委投票給自己認為有實力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吧
少一票為什麼會是平分呢?少一票當然是票數比別人少的意思啊
也有花絮說當年被一個有個性的評委投了最佳女主角。。。
但我認為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是兩場不同的投票 互相是不影響的
⑽ 怎樣參賽國際電影節(柏林、嘎納)之類,九大電影節都是何時接受申請中國有沒有組織者
怎樣參賽201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