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色電影觀後感200字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影片展現的新中國成立的艱難過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是多麼偉大,他們總是事事想著人民的利益,為了全國人民,為了解放新中國,他們不怕辛
⑵ 看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
看紅色經典電影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不畏生死,奮勇拼搏,為祖國的強盛,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大犧牲和巨大的貢獻,為如今百姓的安逸生活立下汗馬功勞。
通過觀看電影,重溫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引導社區黨員學黨史、感黨恩、永遠跟黨走,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和諧宜居社區建設。
所以說中國紅色經典電影所展現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奮勇的精神。對於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的想法,其實就是每個人向中國紅色經典致敬。
如今紅日已經升起,人民生活安逸,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要想讓紅日高掛不落,我們就應當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信不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思想、科技上不落後,鑄就更強更美好的中國。
⑶ 中國共產黨四十周年電影觀後感
嗨嘍!
1《建黨偉業》觀後感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又極其深遠的一幕幕。在「數星星」的同時,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在走出影院後,情不自禁去翻閱黨史。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尋找自己的坐標系,激勵自己,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
我看電影很少流眼淚,可是這部片子,卻總讓我的眼睛濕濕的,最後當12位共產黨人一起低聲唱著《國際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麼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黨是怎麼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觀的了解,每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都被演員活生生的演繹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著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沖動澎湃在我的胸中。
真的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甘願赴湯蹈火!真的很感謝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建立新中國!真的很感動先輩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這部青春熱血電影,讓我激情萬丈,也讓我為之沸騰了!我想發自肺腑的喊出來:中國共產黨萬歲!
2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通過看這次電影,我深刻體會到革命政權的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義士的鮮血換來的,是那麼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一切,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發揚黨的精神,堅信革命理想和信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並做好本職工作。在利益與金錢眼前、在困難、艱苦眼前,想一想為革命事業,在南昌起義總、在戰爭時期犧牲了的先烈們,想一想在和平年代裡英年早逝仁人志士們,難道還有什麼阻止不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嗎?
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
⑷ 黨史中的東方欲曉觀後感100字
黨史中的東方欲曉觀後感
依稀記得低年級的時候,在泰和電影院看過電影《霧都孤兒》,事隔經年,已完全記不清影片的內容,實際上,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那樣現實地描寫黑暗社會的電影也不能看懂,當時可能只記得一個大概故事情節吧,我之所以至今仍然記得它,也許是《霧都孤兒》的題目比較扣人心扉,也許是當時有一個畫面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霧都倫敦的街頭,一個衣著單瘦的少年,一雙憂郁的眼睛,而這憂郁的眼神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中。
前天,途經新華書店時,看到書架上擺放此小說,毫不猶豫地買回家,狼吞虎咽地通讀一遍,小說描寫的非常細膩,無論是人物心理,還是環境,狄更斯都描寫的很詳細,能夠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不由自主地對奧利斯悲慘的命運產生深刻的同情,因為是孤兒,無父無母,沒有任何親人的關心幫助,他的命運像一介浮萍飄忽不定,對他而言,生存就是最大的問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是生活的常態。
而後我又到網上搜索此電影,電影是04年拍攝的05年上映,已經不是80年代初期的版本了,電影非常形象直觀地將故事情節融入到場景中,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不過,由於影片時間及介質的影響,影片並不能很好地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相對於小說,這應該是所有電影的通病,影片的主基調是灰暗的,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灰暗的:灰暗的破衣爛衫,灰暗的牆壁,灰暗的窗簾,也許製片人是要通過灰暗色來抨擊19世紀的黑暗社會吧。只有到了影片的結尾主人公奧利斯被富翁解救後住到他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顏色才明亮起來。
⑸ 跪求看了紅色電影後的觀後感(大約1000字)
紅色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學院組織我們看了一場愛國電影——《金陵十三釵》。
整場電影的環境和氛圍都極其壓抑。日本軍人滿南京城的屠殺,沿街隨處可見全裸的中國女人和鮮血淋漓的男人。它講述的是舊中國弱勢群體在那個年代的悲慘遭遇:14個教會學生,14個秦淮妓女,一個神父的養子和一個洋人殯葬師,一起出現在了一個天主教堂。
這部電影拍的十分細膩,妓女豐潤扭動的翹臀、洋教士與妓女的調情、孟父親壓抑的偉大的父愛,李教官的隱忍痛心,妓女為救女孩不顧生死的血脈情……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是一場無聲的控訴。它想要宣洩,想要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愛找一個出口。什麼能夠讓難區人民逃離南京,什麼能夠帶領大家躲避戰爭?然而,在那個年代,有的只是殘酷。但是,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還有一樣東西:民族情。
從演員上,最讓我稱奇的便是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釵》是先在外國首映的,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響並不高,因為他們不懂得這種情懷,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妓女就比學生低賤,不懂得犧牲,不懂得隱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從一個貪財嗜酒的洋人殯葬師蛻變成為一個為靈魂祈禱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盡致,看著他為十三釵祈禱的背影,我真的願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願意相信最後的最後,大家都平安無事。
而從內容上,對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幾個國民黨軍人在即將走出南京城的時候為了保護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學生果斷的扳動了槍膛,發生了激戰,學生走了,正准備離開的時候卻引來了坦克,十幾個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沒有辦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體帶著手榴彈去近距離炸毀,一個小編隊,沒有防彈衣,只有浸泡過水的被褥,一條直線,前面的人一個一個倒下,最後一個炸破手沖擊到了坦克的面前,整個場面一直有槍聲在回盪,教室一片安靜。就是這幾個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和很多軍人一樣,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一種大愛,軍人特有的愛。
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是那群從「秦淮河」躲出來的風塵女子,誰說妓女無情,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不錯,她們是有自己的私心,進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隻不過是在那種情況下的本能反應。她們同樣也是有愛的,豆蔻為了為浦生彈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險,用生命與尊嚴做賭注,只為找回缺失的四條琵琶弦……更加可貴的是,這群被人們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卻個個穿上女學生的衣服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兵的慶功會。她們害怕死亡,更不知道會面對什麼,不知道結局,但是她們卻勇敢地走上了軍車,此時此刻對生命是一種震撼,她們或許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或許沒有機會去實現了,她們是偉大的,正是在大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抗爭和救贖。這部電影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感到震撼,因為它融入了國家的命運,表現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麗的五色花隨著硝煙飄落,花兒落在地上,牽起一片輕輕的嘆息,唯獨不變的是我中國兒女不屈的靈魂。
⑹ 電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觀後感(800字)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觀後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他辛勞為人民……」這首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是如何誕生,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幾天前,影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該影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1943年,日軍占據了我大半江山,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此時,國民黨政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但在宣傳上卻一再誤導民眾。蔣介石寫了一本叫《中國之命運》的書,其宣傳機器同時發表了白皮書,聲稱抗戰的主力軍是國民黨,「若沒有國民黨,中國早就滅亡了」,等等。對此,黨中央和毛主席針鋒相對地提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並在《解放日報》及時發表社論 ,宣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同時中央指示要將這一革命真理在解放區和抗日根據地積極宣傳,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當時,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群眾劇社年僅19歲的宣傳幹事曹火星,率領三人宣傳小分隊深入邊區的霞雲嶺堂上村,宣傳發動群眾,協助建立基層民主政權。同時採集民間音樂,開展文藝創作。在堂上村的日子裡,曹火星等人會同當地的黨員幹部,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群眾進行了基層政權的民主選舉,通過民主的形式解除了童養媳杏兒的包辦婚姻,並用血的事實對被國民黨蒙蔽了的抗日力量進行耐心開導,使其最終認同了共產黨的主張,並在與日寇的遭遇戰中成了真正的抗日英雄……。隨著故事的推進,曹火星身邊的戰友先後犧牲了,民主選舉產生的共產黨員、村長為了群眾的安全也義無反顧、慷慨赴死。一系列血與火的洗禮,極大地刺激著曹火星,最終,他終於將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個人的音樂才華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不朽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此歌,後來還有一些戲劇性的發展。當年曹火星創作出這一歌曲以後,很快便在各解放區和抗日根據地傳唱開來,並極大地鼓舞了我抗日軍民的戰斗積極性。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最有影響力和鼓動性的革命歌曲之一。1950年,在周恩來總理及民主人士章乃器等人的提議下,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了歌名和歌詞——在原歌名的「中國」前加了一個「新」字;將原歌詞「堅持抗戰六年多」改為「八年多」。此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一直傳唱至今,鼓舞、激勵了數代人。
從電影本身而言,這部影片講述的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可貴的是它所承載的卻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主題。它表現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追求民主、嚮往新生活的強烈願望,揭示了只有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這一深刻道理。它的故事情節雖然沒有恢宏壯觀的場面,也沒有領袖人物的運籌帷幄,但自始至終我黨的主張和追求無處不在。那種彌漫在影片中的濃郁的革命浪漫主義和激情非常具有感染力。特別是影片里表現出來的那種水乳交融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共產黨員心底無私、為了群眾利益毅然慷慨赴死的高尚情懷,對如今我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影片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曹火星等對魏國民展開的一系列工作,魏國民是一個投報無門、被假相蒙蔽的抗日愛國者,他苦苦尋求抗日救國之路,曾參加過國民黨、土匪,卻到處碰壁,找不到真理、看不到方向。曹火星等不因他過去的經歷而拋棄他,而是對他擺事實、講道理,用自已的言行舉止來說服感化他,使他看到中國共產黨雖然沒有強大的武器裝備,但是卻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為此不惜獻出自已寶貴的生命,從而點亮了魏國民的希望之火,堅定了人生的道路。由此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盡管他都還那麼年輕!當硝煙中,在隆隆的炮火中,優美而深情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曲子響起時,我的心也不禁潮濕起來。
這部影片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
記得小時候經常被學校組織我們這些新新少年兒童一起手拉手去觀看由學校包場給我們的那些反映革命時期、抗戰年代的教育影片。其中有好多如《開天闢地》《董存瑞》《小兵張嘎》《太行山上》及超一流的《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題的影片。其中首先讓我感到震撼難忘的尤其是表現1937年至1940年期間的中國軍民浴血奮戰,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根據地的那段光輝歷程的場面。
第一次感受到八路軍將領所特有的形象,也是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擊斃日酋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以及日軍的「鐵壁合圍」等,建立起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成為中華民族的脊背。。。影片中即使艱難但總會不斷勝利的八路軍,讓我記憶深刻,
除此之外,就是眾多革命歷史電影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一批年輕的中共黨人為主角的作品,使我們更加明白了在長期的中國革命中也不乏充滿青春活力的革命青年的推動作用。說句實在話,它們都和這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影片一樣使得那些年輕的革命身影得以現身,讓人知曉那慷慨激昂的,不折不扣的用於實現革命的青春夢想所激起的洶涌澎湃的革命浪花,也同樣翻騰於從事革命的青年人所創造的一方晴空碧海。
如這部片子中所表現出的以火熱的青春譜寫而成的革命歌曲力作,同樣是堪稱革命的後盾的。正如片中表現的,我敢打賭,毛主席之所以以這種振奮人心的歌曲來確定當時共產黨革命的主旋律,不僅僅是有很多人當時在聽到時會共鳴地唱出來,更是為此是凝聚了共產黨員的真情所譜就的歌曲;
我還敢打賭,當時肯定有很多人會熱血噴涌,因為你我同是共產黨員!以及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邁向新中國的革命群眾。你能感受到這首歌曲背後的力量。必竟熱血青年創作的這種熱血沸騰的膾炙人口的革命戰斗之歌,會讓你產生強烈的愛黨愛國沖動的!
我所看過的所有這些革命題材的影片包括《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將成為我一生中永被銘記的回憶!
⑺ 「跟著電影學黨史心裡有話對黨說」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寫一下黨的發展歷程,比如英勇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國,風雨如磐九十年,為廣大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等等。
正文:
「跟著電影學黨史」經典影片在1905電影網、西瓜視頻、華數TV、西影視頻等平台進行展映,每天上午10點上線當天展映的影片,24小時輪播。
影片放映之後,由中央黨校祝彥教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薛慶超教授和李蓉教授等黨史專家針對每部影片的特定歷史為孩子們講述背後的歷史故事及生動細節,讓孩子們能親近黨史、了解黨史,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愛國之情。
觀看之後,我想對黨說:偉大的黨啊,您是一輪火紅的太陽,我們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您的陽光照耀下,我們茁壯成長。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不知不覺,您已經九十歲了,我為您悠久的歷史、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深感自豪!
一大會址庄嚴肅穆,一件件陳列品都折射著您的光輝;一樁樁往事在靜靜地訴說著您的輝煌!
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您誕生了!這是中國革命開天辟的一件大事!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求是、英勇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反對政權,建立了中國,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從當家作主到進入嶄新時代。風雨如磐九十年,為廣大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經過蓬蓬勃勃的「春」,體會到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不朽;我度過繁茂有「夏」,體會到無盡的動力和時刻的鞭策;我走過蕭蕭的「秋」,體會到您面臨艱險的不屈不撓;我來到純凈的「冬」,體會到您心懷天下,情系人民……
一條復興的道路,曲折迂迴中才能引起心曠神怡的嚮往;一江輝煌的波瀾壯闊,潮起潮落時才能疊出驚心動魄的回響!
我們少年兒童,要心懷天下,放飛理想,共同憧憬新中國更輝煌燦爛的明天。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黨爭光,做一個熱愛祖國、無愧於時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