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黨偉業》主要內容概述50字
《建黨偉業》主要內容概述:從1911年到1921年10年間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
《建黨偉業》是一部為建黨九十周年而拍攝的獻禮片,與《建國大業》《建軍大業》一樣,同為紅色題材的愛國主義影片。
該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和中共建黨。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具有史詩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將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的歷史清晰明了的展現出來。
㈡ 建黨偉業給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片段。
影片《建黨偉業》是一部重現辛亥革命後到中國共產黨正式建黨這十餘年時間裡面發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歷史事件的恢宏巨制電影作品,同樣也是一部絕對官方政治色彩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文獻紀錄片。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和修飾,客觀、真實就好。
影片《建黨偉業》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之橋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片尾代表們在紅船上開完會以後站起來合唱著《國際歌》時,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滿著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還有就是劉德華飾演的蔡鍔在火車站告別小鳳仙時的那句「七尺男兒」的經典對白。
影片《建黨偉業》裡面著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情感故事。我以為,這也是出於對毛主席和楊開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兩人簡單結婚,當晚並肩坐在床頭有些經典的對白。歷史證明,楊開慧同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13名代表,五十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90年艱苦輝煌,60餘年國運昌隆,氣壯山河,聲震寰宇!9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後,《建黨偉業》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
120分鍾時長的歷史大片,我區區百餘字還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走進影院去細心品味和重溫那段歷史,使我們不斷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堅定和鏗鏘有力!
㈢ 《建國大業》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
1、《建國大業》最令人感動的鏡頭就是當聽說淮海戰役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毛澤東感嘆地說到:「從今以後長江以北從此以後再無戰役」。
這一嘆讓我們看到了勝利來得是多麼的不容易,是多少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影片最開始的音樂就是從鍾聲敲響起徐徐展開。
鍾聲一敲,預示著新的開始了。影片中最有感覺的背景音樂當屬淮海戰役勝利的時候慶祝的時候由敲鑼打鼓的歡樂聲轉向了哼唱的深沉背景音樂。深沉的背景音樂給人心靈一震,勝利的來之不易不感而知。
《建國大業》賞析:
《建國大業》從人物形象上,由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還是一如既往的好,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懼困難,思想充分的偉大領袖形象,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晚上寫東西,開會時摸黑,勤儉節約,這樣的小細節讓人看到感覺很溫暖,給人很好的視覺效果。
由張國立扮演的蔣介石最值得令人稱贊,因為他和蔣介石本身形體上有很大的差別,卻讓我們看到了蔣介石該有的狀況,包括他的喜怒哀樂,還有他否定劃江而治,不願成為千古罪人,其實也是一個有擔當的人。還有周恩來,宋慶齡的扮演者表現得都很令人震撼。
㈣ 《建黨偉業》的精彩片段、精妙語言、人物角色、觀影感受
觀大片《建黨偉業》有感
近日看了電影《建黨偉業》,感慨頗多,影片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涵蓋了孫文創立同盟會、溥儀退位、袁世凱稱帝,簽訂二十一條、張勛復辟、蔡鍔討袁、顧維鈞巴黎和談遇阻、陳獨秀、李大釗領導五四運動,發動工人罷工、青年毛澤東成長、共產國際成立、共產黨核心領袖留法直至共產黨成立……,這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了上百名重要歷史人物,展開了一段紛繁復雜、風起雲涌的史詩畫卷。影片大場景大製作大氣魄,的確不凡,光觀眾熟知的明星就有上百位,有的只有一兩句台詞一兩個畫面。而這些大牌明星的加盟,不僅將更多的觀眾吸引進電影院,更是解決了歷史片中「小角色大人物」的尷尬——歷史影片中的小角色也許只露了一面,卻常常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這種不一般的配角隨便找個小演員來演實在壓不住陣腳啊。
憑心而論,影片確實拍得很不錯,尤其看到最後五四運動學生上街那一段,愈加感慨,差點感動得熱淚盈眶,實在是很久沒有的感動了。
但還是有幾處細節,讓我在感慨之餘又大感遺憾。
首要一處就是影片中陳獨秀等新文化干將對於封建勢力以及舊觀念的論戰,說實話,馮遠征成功地塑造了陳獨秀,吳彥祖飾演的胡適也基本成功,可惜的是,這一切似乎都讓編劇的台詞給毀了,因為靜下心來聽論辯各方的思路和表達,實在讓人尷尬:正面人物,或者說站在歷史進步一面的言論實在是情緒大於理智,嘩眾取寵大於以理服人,反之,守舊退步一派的言辭倒是邏輯清晰,條理清楚,甚至在今天聽來也促人反思,乃至發人深省。
試舉胡適與辜鴻銘在北大圖書館的辯論為例分析,當時兩位才俊在圍繞文言與白話展開辯論,實則是談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優劣勢,深層次也談到了該堅持孔學還是師從外國的問題,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干將,自然是進步積極和正面的,這已經為歷史所證明,無庸再多言,但究其辯論本身卻恰恰相反。
先看辜鴻銘的言辭,「陳(獨秀)先生大言不慚,借推崇新文化,埋葬舊文化之名,將國人近代之磨難,歸罪於孔家舊學。試問,兩千年前之孔子何罪於今人哪?」這段話沒什麼分析和理論,看不出水平高下,但提出的問題即使今天看來也是發人深思的——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近兩百年的屈辱,難道真的都應該歸罪於孔學儒教嗎?
接下來,有學生提出「孔子之學已經難以用於今日,對這一狀況難道視而不見嗎?」針對這一問題,辜鴻銘的表述就大見出彩了。他回答:「孔子教人之方法,就如數學家之加減乘除,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會三三得八,自家算術不精,將題目算錯,卻怪發明之人,毫無道理。」這番話,不得不承認比喻精當,邏輯清楚,很難辯駁,而且聯系今天的社會現實,我們即使多了近百年的經驗和智慧,也不得不承認這番話基本是正確的,今天國學熱一再重現,孔子學院全球開花,甚至領導人還提出「以德治國」的理念,總不能說都是歷史倒退的表現吧。因此,影片中陳獨秀也評價「雖是詭辯,但也難掩其才華」。
然後影片中的胡適先生就站起來與之論辯,原以為才高八斗的適之先生要三言兩語揭示其「詭辯」之所在,給學生黃鍾大呂堂堂之音,可結果,唉。
請先看胡適先生的言論。「文化總該革新的,因為時間總在前進。有人講文言文文雅古樸,白話文粗鄙不文。我們說科舉誤國,誤在八股。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學,便不堪實務,不會做事,只會考試。我們的國家急需實務人才,腳踏實地,強健國力。」
通篇觀點眾多,思路不斷跳躍,從文化革新到文言白話,再到科舉八股,最後談實務人才。除了第一句說因為時間前行,因而文化也當革新,好歹有點因果邏輯之外,通篇基本沒有分析只有口號,而且很多話跟辜鴻銘先前的論題毫無關聯。尤其是批判八股那段,指責不通新學只會八股的人「不會做事,只會考試」,話倒是不錯,不過倒更像在批評我們當下絕大多數大學專業的學生現狀,最後文章落筆「腳踏實地,強健國力」,固然振聾發聵,但似乎不是在談論新文化舊文化問題,而是在對影片中台上台下的老師學生做自我批評——我們有空在這坐而論道,不如早點腳踏實地做點實事,此之謂「少談點主義多研究些問題」?
後面一段,針對漂亮女學生關於文言和白話的問題,吳彥祖飾演的胡適,的確明星范十足,優雅俊美風流倜儻,但作為學者來看,學養似乎就差好大一節了。影片中的女學生認為文言比白話更簡潔,並舉了「無能為力」一詞為例。老實講,在已經普及白話文的今天來看,這個女學生的觀點基本沒什麼問題,文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確比白話更言簡意賅,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女學生的話有瑕疵或者漏洞的話,應該在於她舉的例子,「無能為力」實為成語,而語言中是否運用成語,其實並不是文言和白話的分歧或者說核心分歧,因為文言中固然成語良多,白話文中也可以大量使用成語。結果,影片中的胡適先生,不但沒指出這一問題,卻要非要為一展口才而顛倒黑白,硬說白話其實比文言更簡潔,並充滿小聰明地說,同樣的意思白話只要三個字就夠了,那就是——幹不了。這番言辭居然還引起一陣掌聲和女學生的愛慕崇拜,實在讓人困惑。其一,「幹不了」能替代「無能為力」的全部意思嗎?比如,我們說,現在社會風氣不正,看著社會上很多不和諧的行為,雖然明知道不好,但除了發發牢騷外,真的是無能為力。請問,這里可以換成「幹不了」嗎?恐怕有些為難吧。「無能為力」,意指不能施展力量。不能者,常常有兩層含義,一是無力而不能,二是有力然也不能。「幹不了」只能表達第一層意義,第二層意思就真的無能為力了。
更要命的是,還是這位英俊帥氣的胡適先生,在大貶語言中的成語作用之後,在後面的情節中自己反而大量使用,比如「亦步亦趨」「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無濟於事」等等成語,如此出爾反爾,大打自己耳光,實在讓人尷尬。
憑心而論,編劇在寫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這些新文化干將的台詞時,一定也是煞費苦心,大感為難,並非他們的思維多麼高深難以復制,而是當時這些文化干將大才們的很多觀點很多言論,以今天的眼光客觀來看,其實是大可商榷,甚至是有失偏頗的。當然,原因並不在於我們今天多麼有高明,而當年的陳獨秀、胡適等水平不夠,關鍵在於魯迅先生關於開窗戶和拆牆的理論,也即是矯枉者必過其正,否則根本糾正不過來,因此,魯迅先生打過這個比方,說你要在牆上開個窗戶,所有人都反對,你也開不成,但如果你說要把牆全拆了,大家嚇一跳,經過商討,牆是不讓你拆的,但可以開個窗戶,因此,在中國,你要開窗戶就一定要說成拆牆,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來,當時的新文化干將的很多言論和觀點,今天看來的偏頗,其實很多並不是他們水平的問題,很多是有意為之的結果,目的在於可以在當時的中國開一個窗戶,批判文言是如此,批判孔學也是如此,但今天我們通過影片反映當時的情景,來表現他們的積極正面和進步,似乎在選擇言論觀點時要更加註意取捨,少選擇一些本來就過激的言辭,避免適得其反,褒獎變貶低,讓我們今天看這些原本應該出色進步的人士時,反而為這些台詞而尷尬,懷疑,甚至哭笑不得。
㈤ 建黨偉業的精彩片段描述
建黨偉業的精彩片段,關於建黨偉業,你可以使用優酷查看建黨偉業相關電影,來了解這檔網頁是什麼樣的
㈥ 求 建黨偉業的影評
建黨偉業影評》簡介:
假使我們能暫時忘記現實社會中種種不和諧的現狀,想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諸多「偉業&rdq
《建黨偉業影評》正文開始>> 假使我們能暫時忘記現實社會中種種不和諧的現狀,想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諸多「偉業」,再和過去的政治電影和歷史觀點縱向比較,那麼《建黨偉業》不失為一部內容相對客觀,情感十分充沛的電影。所謂獻禮,是給受祝者唱贊歌的行為,自然是不能給受祝者添堵的,否則就不成其為「獻禮」,那叫搗亂。中國歷來都有講求人情世故的傳統,因此既然是為我黨生日獻禮,因此在關於《建黨偉業》的議論上,咱乖一點,「搗亂滋事」的行為就不搞了。
除了看熱鬧的人之外,我想能夠真正從心理上接受《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類獻禮片的觀眾,絕不是從中發現了我們偉大光榮和一貫正確的黨的新的「歷史功績」,那些事基本上我們每個人從小都開始知道。個人以為,《建國》和《建黨》兩部電影「巨無霸」最積極的地方在於:在中國復雜的歷史進程和現實狀況之下,在事關執政黨的歷史問題上,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昔日的政治死敵和被打倒的歷史人物,基本擺脫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這倒也不失為一種進步。
這樣的電影的前提自然是政治正確。在中國,過去的相當長的時期內,「政治正確」是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很多人曾受累於此,家破人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個問題上是開不得半點玩笑的,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在獻禮片中也開始加入了娛樂元素,諸多的娛樂明星的加盟自不必說,不少細節中也注意製造喜劇效果。在事關執政黨臉面的問題上,不再是一本正經地照本宣科,乏味無聊地說教。這可以看做是這兩年主旋律電影的積極方面,《建國》和《建黨》都在這么做。如果以平和的心態對看,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如果說《建國大業》給了蔣介石以更多的正面色彩,那麼在《建黨偉業》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在教科書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國賊」袁世凱的形象的顛覆。當然袁世凱的歷史問題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拋開他賣沒賣國和賣了多少國的問題不談,單是搞復辟帝制就是開倒車,哪家歷史都不會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關鍵在於,袁世凱的政治問題和他作為一個人存在形態是兩回事,不能因為他復辟帝制和做過損害民族利益的事情,就否定他個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氣神的,否則電影就生動不起來,而《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就是一個有精氣神的反派。在表現袁世凱迫於壓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條時,重點表現了他的憤怒和無奈,更值得肯定是這一情感表達不是從民族和國家這種抽象層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諸如「伊藤博文活著也不敢這樣威脅老子」的台詞來表現,是很符合這種稱霸一時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徵的。相比較而言,片中以青年毛澤東為重點的中國共產黨眾多的創始人雖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於歷史和現實因素,實在無法再做更多的突破。顯然這一點依然受「政治正確」和「政治必須正確」的束縛,這是在短期內無法更變的事情。
同樣的亮點也出現在出場不多的,和「打爛舊世界」的偉大時代潮流分道揚鑣的辜鴻銘、胡適等人身上。這兩個人物,過去我們都曾經批判過,但是回顧歷史,特別是在我們大談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時,再重新審視此二人的某些觀點,不免心生此一時彼一時的感喟。辜、胡二人彼時的政治觀點和文化觀點既有抵觸也有重合。在對於新文化運動上,辜鴻銘做了「保守派」,胡適做了「激進派」,而在學生運動問題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當我們今天習慣了李大釗、胡適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的便利成果時,很難理解辜鴻銘的守舊。然而,當天安門廣場上再度豎起孔子像時,或許我們就能多少認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時宜」了,說到底他們是單純地從文化上進行取捨的,而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考慮的是政治問題。當所有的一切都被拋入歷史的長河之中時,很難說清說哪一方更對一些。所幸的是,在《建黨偉業》中,在關於這些過去屬於非黑即白的問題上,影片給這些人物足夠的空間,點到為止,不做批判。這既留給我們思考,也為增強了影片的娛樂性。
「點到為止」是本片的一大亮點,但影片在技術上的最大問題也在於此。由於《建黨偉業》的時代背景過於龐雜,人物又繁多,因此在兩個小時的片長中,眾多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都以片段式的方式匆匆而過,使得本片更像一部聲情並茂的紀錄片。但是,這不妨礙對歷史政治感興趣的觀眾從中品味出一些別樣趣味。如果,單純地從這個角度去看,《建黨偉業》值得一觀。
很多時候經是好經,但是歪嘴的和尚把它念歪了,聰明人都懂這話是說給誰聽的。
㈦ 如何評價《建黨偉業》
有一個片段。
一大,陳獨秀和李大釗沒有去。
影片中描寫,兩人認為自己對於現行理論的認識和一大的中心思想有出入。
如果要講能讓人聽懂的歷史真相,要單拍一部電影。
本片沒有規避真相,只是給了觀眾他們可以知道的。
㈧ 視屏鑒賞《建黨偉業》的賞析
《建黨偉業》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
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 。
(8)建黨偉業電影片段描寫擴展閱讀
電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現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重溫了老一輩革命先烈們為了解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為了拯救危難中的國家和民族,歷盡千難萬險和不懈抗爭,終於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艱辛歷程,對我們這些出生在新社會、沐浴在黨恩下的年輕人,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盪」、「巨變迭起」。雖然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但整部電影刪繁就簡,詳略得當,節奏合理。
㈨ 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小學四五年級水平
今天7月1日,也是黨九十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和媽媽走進電影院觀看《建黨偉業》,重溫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影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具體描寫了清帝退位,袁世凱稱帝,工人。學生罷工罷課。隨著劇情的起伏,我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和沖動影片中看到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我很自豪;看到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想滅我中華,瓜分我我國領土,我憤怒;看到袁世凱稱帝,我恨不得一槍斃了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毛澤東,李大 釗、周恩來、陳獨秀等一批中國共產黨員誓死保衛祖國,中國共產黨在這時誕生了,它的
誕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影片結束時,我意猶未盡,以前我對歷史並不了解,但看了《建黨偉業》,激發了我愛黨、愛國的熱情,他們的精神鬥志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如今,我們身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那些飢寒交迫、戰火紛飛、提心吊膽的日子,今後的路上會有失敗,但和那些革命先軀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在我看來,中國共產黨,你就如一位母親,如果沒有您,我就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過美滿幸福的日子;如果沒有您,我就不能長成參天大樹,我不會讓壞思想腐蝕我幼小的心靈,
我要學習黨的優良傳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建黨偉業」觀後感
——慶祝建黨九十周年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雲,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90歲的生日。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為黨,我們共同的母親祝福——生日快樂!
憶往昔崢嶸歲月,百年史浸滿多少屈辱的淚水,數十年抗爭又流盡了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滿腔。九十年前,一艘嘉興市南湖上的紅船從黎明中駛來,中國革命放射出第一縷絢麗的曙光。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航向。黨以七月的名義,呼喚八月的南昌風暴,呼喚秋天的井岡星火,呼喚長矛、大刀和紅纓槍。九十年風雨兼程,說不盡的坎坷滄桑;九十年風雲巨變,道不完的偉業輝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凱歌嘹亮。在無數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黨旗上,翻卷著的是推翻舊社會、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濤,流淌著的是為保衛祖國而澎湃的血浪。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斬關奪隘,歷盡風險奪取勝利;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艱苦奮斗,建設家園,奔向小康。
我,生在紅旗下,沐浴著黨的雨露,度過幸福的童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進知識的海洋,黨把我從一個無知的孩童,培養成為一名XX工作者。在孩提時代,我心目中的黨是神聖而偉大,可親又可愛。我學會唱的第一支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支歌伴隨我長大,並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內涵。當我從一名少先隊員成為一名共青團員時,共產主義成為我的理想信仰,她猶如心靈的翅膀,催我奮進。加入共產黨成為我的人生路標,她猶如夜航的明燈、天空的星鬥引導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為之努力,我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滿意義,唯有奮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實。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因為我知道在這片充滿青春活力的土地上涌現出無數個黨的優秀兒女,留下過無數個讓人敬仰的事跡!我知道有個「拚命三郎」,把一切語言都變成了行動——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之所以引起轟動,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熱議,正是因為XXX同志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踐行黨的理想信念,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把理想信念執著地寫在工作中,寫在退休後的綠色山林里。正是這些黨的優秀兒女義無反顧,大公無私,捨生取黨義的精神使百善日月變新天。是他們帶領百善從單薄走向厚實,從年輕走向成熟,不斷鑄造出輝煌。
此刻起,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長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黨,在百善的大集體中奮斗,心靈獲得充實,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在這個優秀分子輩出的海洋里,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我因追求進步而來,是為追求進步才來。裹足不前就意味著落後,落後就意味著被淘汰,唯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㈩ 建黨偉業的影評600字,幫幫忙了啦,急急急!!!!!!
靈魂附體
——評《建黨偉業》的劇情設置
一聲聲炮響拉開了《建黨偉業》劇幕,故事就從辛亥革命的爆發講起。任何事情都有其源頭,《建黨偉業》可謂從建黨思想的啟蒙開始,經歷了傳播、認同、深入人心,從一次次的戰爭到人們漸漸的覺醒,當人們對英、美、日等西方列強國家的制度的比較、借鑒、實施、認為不適合中國這一個5000年文化古國時,新的思想,新的嘗試開始慢慢傳播在這個文明古國。當俄國革命的勝利傳遍世界,布爾什維克傳播中國,於是建立新的政黨運動開始了。
影片循序漸進的講述著新思想的傳播、歷史的發展、世界的變遷、建黨的開始以及共產黨改變的中國。這些小的劇情設置把影片分成了四大塊,全都是圍繞著建黨這個主題展開,那麼《建黨偉業》的劇情設置就在這四大塊中有選擇的進行敘述, 集中了靈魂,展現了精髓。比如辛亥革命、巴黎和談的失敗、五四運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共產國際代表來華參加建黨大會以及影片最後由講述人簡述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劇情的設置緊湊而不失規律,真實而深入人心。
總攬《建黨偉業》全篇劇情給人的感覺是鼓舞人心。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先給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