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個微電影賞析
《調音師》:微電影,大世界
文∕殺手裡昂Leon
這是2010年的一部時長只有十三分鍾的微電影。電影中出場人物寥寥無幾,場面平淡無奇,沒有豪華的明星,沒有炫耀的鏡頭,但就是這樣一部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帶給觀眾的震撼絕不亞於130分鍾的好萊塢大片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為人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導演對於影片懸念的設置和恐怖氛圍的營造上。為了增加影片的懸念,導演採用了倒敘的敘事方式,將影片的結局提前預設在影片的開頭,自始至終將觀眾的心懸在半空之中。影片開頭,伴隨著字幕的出現,優美的鋼琴聲在幽暗的空氣中飄盪,一位盲人似的男子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在彈著鋼琴,對於這種打扮的鋼琴演奏觀眾不禁產生好奇和想像。而對於那兩位聽眾,則顯得更為神秘莫測。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調來結構影片的話,那麼本片可以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影片的前半段色調明朗鮮亮,節奏輕快,對白睿智活潑,又不乏哲理意味,特別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哀傷中卻充滿了淡淡的浪漫氣息。而影片後半段的色調則明顯灰暗沉重,幽暗的光線,封閉的空間壓抑得讓人窒息,與前半段明朗鮮亮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如果說影片的前半段只是交代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為影片的劇情發展做好鋪墊的話,那麼影片的後半段才真正是懸念迭起,故事的高潮之所在。
當調琴師進入老婦人的房門時,隨著關閉房門時的短暫定格鏡頭,好戲才剛剛開始。昏暗的光線,幽閉的空間,當調琴師意外的捲入這起謀殺案之中時,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處遁形,只有假戲真做,繼續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這次一旦被識破,便會危及生命。從此,調琴師的命運便與觀眾那顆緊張的心緊緊的系在一起。其實,一部好的驚悚片沒必要非得搞得很血腥很暴力,也不需要那種虛張聲勢,輕浮虛誇的表面造勢。在這里,導演通過調琴師的內心獨白,鏡頭的調度來設置懸念,營造影片的驚悚氛圍。而片中「日程本」這一簡單的道具成為營造影片懸念與驚悚氣氛的重要物件。盲人怎麼可能會有日程本?通過調音師的這一疏忽,更是增加了觀眾對於其命運的擔憂。片中有一短暫的鏡頭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調音師一邊彈著鋼琴一邊擔心老婦人會從他口袋中翻出那本日程本,而在同一個鏡頭的另一邊老婦人在牆上的影子好像是在翻調音師的衣服。隨著緩慢而又清脆的腳步聲,鏡頭移動到調音師的腳下,這時老婦人的腳步停住,站在調音師的背後,緊張的氣氛凝聚在空氣中,一觸即爆。在男主角激烈的內心獨白之後,琴聲想起,導演這時又運用了搖鏡頭,將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一層一層的剝離給觀眾。透過牆上的那面鏡子,觀眾不禁會為調音師的命運捏一把汗,然而,影片就在這時以調音師優美的鋼琴聲謝幕。
或許,本片最高明之處便是影片開放式結局的設置。導演並沒有將調音師的生死明確的告知觀眾,而是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空間,讓觀眾自己去遐想。影片開頭那戛然而止的「砰」的一聲到底是槍聲還是開門聲,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自己的判斷。一部優秀的影片,觀眾肯定不會只看一遍,而是一遍一遍的反復揣摩,在看完影片之後還會饒有餘味的回味影片中的種種細節,鏡頭。
當我們試圖去欺騙他人時,我們自己可能也已經陷入了別人設置的陷阱裡面。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聰明。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正常人,卻要裝成盲人來為別人調琴。然而,他的這一欺騙行為卻博得了別人更多的同情,訂單比之前翻了一番。並且,偽裝成一個盲人,顧客在自己面前都摘掉了虛偽的面具,毫無顧忌的在自己面前穿著內衣跳舞,做面膜。這個社會的信任感只是建立在比自己弱勢的群體身上。而餐館的服務員卻因為調音師是個「盲人」而少找零錢。社會的冷漠,欺騙,虛偽都藉助調音師那黑黑的墨鏡放大出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僅僅十三分鍾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確是如此之豐富。微電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大世界。
(影評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B. 微電影影評
墨水心(inkheart)影評——文藝辯論與娛樂精神
同樣是半夜,我窩在被窩里例行每天的最後一項工作——看電影,寫影評。其實這個時間點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我一般都喜歡挑選一些比較「刺激」的電影,恐怖或者科幻動作是最好的選擇,最近剛火熱上映的魔幻片《inkheart》無疑是我今天最好的選擇。
我看過簡介,簡介忽略的介紹讓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還不錯,至少當你想到書中的人物一個一個跑出來,那就是一個驚喜和畫面感……並且《墨水心》的男主角莫是由布蘭登?費舍飾演的,這個傢伙當時演的《木乃伊》也是賊花哨好看。影片的開頭還不錯,一派家庭溫馨中,爸爸在給孩子念故事,我總是大愛這種溫馨的畫面,並且一定要有壁爐出現在畫面中,我才覺得滿意。爸爸念小紅帽的時候,外面天空隨著魔幻的配樂飄下一頂紅絲巾(為什麼是軟軟的紅絲巾?我一直以為至少也應該是稍微硬點的布料吧?軟趴趴的,怎麼當帽子戴,貌似中世紀歐洲鄉村流行這種和雨衣一樣的帽子?這個話題飄過……)這個時候我非常期待狼外婆一把把門推開,從此進行一系列魔幻之旅,可惜劇情跳了,我一直都沒明白,如果莫是銀舌頭的話,他所朗誦的角色都能從書里出來的話,那為什麼影片後來就一直沒有小紅帽出現?(小紅帽迷失在現實世界中?)並且後來影片中途交代的莫妻子消失的時候也是那個場景,姨媽外出,他們夫妻倆在,莫給孩子念故事,為什麼《小紅帽》就變成了後來惹是生非的《墨水心》?(看來我在小紅帽這個點上擰巴了,亂打了這么多字……)
回到影片中,莫帶著長大的女兒麥琪去尋找一本書,在集市上,導演特意帶了一筆這個小女孩也特別喜歡書籍,這為她後面遺傳天賦埋下伏筆。我非常喜歡這個場景,二手集市,小廣場,小小街道,甚至莫那輛不知名的小麵包車也是讓我感覺相當得有地中海味道和義大利風情,莫要找的書出現了,第一個魔幻人物也出場了,我不能不承認臟手指的造型還湊合,金色的長發,疤痕……標準的魔幻人物造型。這時,我們才知道莫把《墨水心》的臟手指念出來了,而自己的妻子卻被替換進到書里去了,而這么多年他到處尋找《墨水心》就是想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妻子念回來。莫很排斥臟手指,和女兒帶著書桃了,處在不好不壞中間角色的臟手指,於是就轉而投靠了由安迪.席克斯主演的反派人物山羊,山羊也是在《墨水心》里被莫讀出來的人物,他和他的手下迷戀現實社會的美好,而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有了一個城堡,幹些他們該乾的事情。他想抓住莫讓莫把他在《墨水心》里的爪牙影子惡魔念出來為所欲為……最後麥琪也繼承了他爸爸的銀舌頭,幾番鬧騰後救出了大家就出了媽媽,打到了惡魔……
故事的情節簡單,但節奏冗長到我都不愛轉述,我堅定地認為這部電影的造型師沒有什麼創意,幾個主人公的造型都是其它電影里能找到,臟手指像指環王里的人物,布蘭登·費舍飾演的男一號莫卻被《紐約時報》批評一再重復自己的銀幕形象,讓人感到厭倦,安迪演的反派造型居然像終極刺客里的造型……我直接雷到。並且影片中少數幾次能夠展示魔幻電影畫面的時候,卻都讓我失望,甚至那些故事裡出來的人物和東西都不如小時候看的魔幻電影那大象和其它森林動物呼嘯地從圖書館穿過的畫面感。唯一在畫面上讓我感過興趣的是莫的復古麵包車,備用胎放前面的,而且車窗戶有窗簾,還有《墨水心》作者的復古拉風敞篷跑車,看來《墨水心》雖然沒有印刷多少本,但是還讓作者賺了點小錢的,哈哈,題外話。
編劇使這個電影的節奏非常的慢而且不是非常嚴謹,除了那個小紅帽沒出現讓我耿耿於懷外,我還惦記為什麼要把女主角和阿里巴巴四十大盜里的最後被盜賊殺了的貪心小孩湊一起?難道這就是好萊塢的娛樂精神?
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改編的電影《墨水心》雖然舍棄了原著中關於現實與文學人物、角色掙脫、作者融入等哲學文藝辯論,但也沒有成為一部叫絕的好萊塢魔幻電影,在我看來,如果能跳出這么多年的好萊塢魔幻套路,這本是一部很有想法的小說,也可以變成一部很不一般的電影。《墨水心》原著的故事也不復雜,但構思很奇特,有評論說堪稱是超小說(metafiction)(現代小說流派或其作品,有意強調作者的媒介作用和寫作技巧,忽略傳統寫作中對真實性的關注)的代表作品。我決定忘記小紅帽,回頭找一本原著仔細誦讀下。
C. 微電影《鏡子》是怎麼拍出來的
製作花絮里交待了不少內容,看一看就知道了。可能有的朋友覺得眼花繚亂,我把一些關鍵信息解釋一下。首先,關於長鏡頭,這個其實是最容易的部分,鏡頭運動中留了很多剪輯點,一彎腰,一看手,就可以輕松切鏡頭了。最玄妙的地方,在於玩「鏡子」這個電影魔術。首先,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鏡子外和鏡子里的動作其實是不同步的,比如,青年戴戒指的時候,鏡子里已經戴到手指根部了,鏡子外戒指才碰到手指頭。中年去拿安眠葯的時候,鏡子內外手形不同。跟食指比較,中指的位置有明顯區別。鏡子外,中指內收;鏡子內,中指外伸。所以,真實情況是這樣的:「鏡子里的」其實是「洞里的」。那個位置並沒有鏡子,成片里,是角色扶牆。實拍時,布景是這樣的:中間一堵牆,在應該是鏡子的位置,挖出一個洞,以牆為鏡象對稱軸,牆兩邊的布景是一模一樣的。反而是拍攝測試的畫面更容易說明布景的方法……拍攝的時候,若牆算中間,出鏡演員在牆左邊,則牆右邊有一名(手的樣子和出鏡演員的手比較像的)演員跟出鏡演員做同步的動作(如上所述,其實也不是那麼同步)。對了,抱嬰兒的時候,鏡中人,也就是洞後面的人,也就是出鏡演員,抱的其實是一個假人。拍電影有時候真的是像在玩魔術。每一個鏡頭都需要仔細琢磨。
D. 《有的人》微電影影評
小A 2015-12-27 09:34:50
沙漠導演的作品看上去實在不像出自一個25歲的青年導演之手。《有的人》導演手法甚至比現今活躍在電視劇界的很多導演都要更老練。
我覺得一部戲看上去是否成熟有質量,很難用「每一鏡應該拍幾秒鍾」「下一個鏡頭的機位應該怎麼接」這種具體的問題來解釋。沙導演的作品裡該到突出演員表演的張力的時候,他所使用的節奏和鏡頭組合能順應情緒的需要,這就是對藝術表現力的掌控力。
男主角胡老師和校長吵架,校長說「我親自讓她轉學行不行」,此時觀眾很關注胡老師的反應,沙導演給胡老師安排了一個長鏡頭,沒有對白,只有一張怒氣的側臉。不敢說這個時點用一個長鏡頭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沙導演的手法把情緒傳達到了一個起碼的程度,能做到這一點的當今這些導演能有幾個?
沙導演的作品屬於個人風格強烈的類型片風格,這恰恰是我們的院線片最需要的。身邊的電影學院的朋友無論是喜歡東歐新浪潮的、還是自己拍片拍成伯格曼風格的,都對沙漠導演贊賞有加,可見沙導演將來很有希望成為一位雅俗共賞的類型片高手。
我以前對於電影學院的印象就是推崇歐洲藝術片的聖地,沙導演的出現稍微扭轉了一點我的印象。短片的評論別寫太多,留著給沙導演的長片寫。
簡單介紹片中音樂:
亨德爾《薩拉班德》;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arabande from Keyboard suite in D minor (HWV 437)
舒伯特《即興曲》;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B-Flat Major
《歌》,作詞: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翻譯:徐志摩,作曲:羅大佑,演唱:李文琦。
E. 微電影老男孩影評評視聽語言
套用最後那句話的縮寫版做標題,因為想說的實在太多了。 相當推薦。 42分鍾,不長。我在最後的音樂中哭了。 無關時代背景帶來的色彩,我們總要歷經一段類似的青春躁動期。 在社會和父母的高壓下,走著平凡的路,上學、混、考試。花大把時間學那些有的沒的,聰明清純乖巧的女生總那麼受歡迎。 為喜歡的人不斷磨練各種才藝籌碼,後來又因為得不到在乎的人的賞識而沖動地賭氣放棄,再後來發現自己真的喜歡就開始標榜自我:你們丫算個B。 喜歡別人的時候,喜歡傳很多很多字條、發很多很多簡訊、秀很多很多有的沒的她不一定喜歡的才藝。還會跟她說,我喜歡帕格尼尼和梵高,或者我打籃球踢足球都很棒,或者我是個rocker啊我是個dancer。 永遠不想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傷害了別人和自己了沒有。 有的時候我們折騰別人,有的時候被人折騰。打鬧不分輕重,想不到傷害和受傷。 有的時候,我們又變成了神,本能良心地去幫助和鼓勵。 仗義永遠是朋友的代名詞。球賽的加油聲總是很大。為了一點以後都記不起來的小事也能打群架。 哥們有難,第一時間帶著板兒磚沖過去。或者姐們墮胎,不惜背負當時的巨額債務也要減少她受到的傷害。 姐們的眼淚,無論多無理取鬧都抱著她哭,都認同她的道理,都盲目縱容她。 蠢蠢欲動的情慾,被壓抑在人手相傳的小黃書、小黃碟里。每個男生都想把手伸進女生的胸罩裡面。每個女生都有著和小男友的所謂的難言之隱,和姐們談論的時候都不好意思的夠嗆,總想帶著拚命解釋的語氣。 每一次,感覺自己要發光了,感覺自信心爆棚了,情境就突然會變得操蛋,總有些操蛋的細節。然後真相就是那麼的操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拽那麼酷那麼天下無敵。 自我最後還是被無情拋棄了。 然後突然,就這么默默地被迫長大了。 做著一份與自己想像中相去甚遠的工作。不管年薪是五千還是五千萬,一定都和一開始的想像截然不同。 逐年上漲的CPI,逐年上漲的房價,恆年不變的工資。 逐年上升的升學率,伴隨同樣上升的失業率。 要適當裝孫子,也要適當裝爺爺,就是不愛裝自己。 然後有一天,心中的偶像和標尺也坍塌了,現實的壓力也開始咆哮了。 然後有一天,曾經一塊折騰的人,開始變得不認識起來了。 然後有一天,你還是跟最初那個愛你你卻不愛的人走在一起了。 然後有一天,你曾經最愛也曾經在雨中向你回頭的女孩現在在別人的床上呻吟。 可是有一天,也許當我們學會了默默接受了平凡和麻木,學會了冷眼目睹生活扭曲變形、卑俗不堪的時候,卻發現年少時期默默關上的幕布又漸漸拉開了。於是當夢想照進現實,又何必管那個幕布又會在什麼時候默默地關起來。 我還記得那個想當守林員的律師。職場上指點江山的恢弘氣勢,職場下優質生活的優雅品味,可是她只想隱居深山,做一名守林員。於是她終於可以做了,她也哭了。 我們在找東西的時候,總是認真地找了好久都找不到,於是放棄,開始說服自己去過還算有點小意思但是沒有那個東西的生活,可是偶爾有一天它就突然自己冒出來了,於是欣喜若狂,不管它碎沒碎、變得操不操蛋了。這個時候冒出來的那個東西,和經典一樣,隨著歲月,變得更加彌足珍貴了。 前提是,你總需要前面那個心急如焚、不斷努力找東西的過程,以致這個東西最後冒出來了,才會引起你的注意,讓你更加珍惜。前提是,你需要真正的夢想。 世事如此,愛人如此。 姜昕唱:早就決定好了,做個做夢的人。 她還唱:有陽光到達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嚮往。 最後的音樂: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愛著的人啊 到底我該如何表達 他會接受我嗎 也許永遠都不會跟他說出那句話 註定我要浪跡天涯 怎麼能有牽掛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 是不是應該放棄 花開花落又是一季 春天啊你在哪裡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 只剩下麻木的我 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看看滿天飄零的花朵 在最美麗的時刻凋謝 有誰會記得這世界他來過 轉眼過去 多年時間 多少離合悲歡 曾經志在四方少年 羨慕南飛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 匆匆漸行漸遠 未來在哪裡平凡 啊 誰給我答案 那時陪伴我的人啊 你們如今在何方 我曾經愛過的人啊 現在是什麼模樣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 任歲月風干理想 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頭仰望這漫天星河 那時候陪伴我的那顆 這里的故事 你是否還記得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 改變了我們模樣 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 我有過夢想 如果有明天 祝福你 親愛的 我想再談一次穿著校服的戀愛,操蛋的、毫無技巧、肆意傷害,總要試圖隱藏無法無天的性慾。一起吃骯臟的小吃,一起淋雨然後發燒,一起放肆、不管其他。沒有人喜歡你性感,只會喜歡你學習好,喜歡你懂得欣賞他那點操蛋才華和虛無夢想,喜歡你給他帶吃的,喜歡你陪他聊天陪他玩。
F.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有哪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有:
1、用喜劇的手法來拍一部悲劇,你會發現最後笑得前仰後合,而眼裡卻掛滿了淚水。
2、明明是一個辛酸又殘忍的故事,卻拍得像童話一樣漂亮,看的時候會笑,可看完卻淚流滿面,這種感覺我不喜歡。
3、從她一生的行為來看不就是自取死路嘛。最後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你找什麼,最後就得著什麼了,很合理。
4、到底好看在哪,這樣的人生不都是她咎由自取么。
5、當松子捧著火一般的玫瑰卻被洋一打到在雪地輕聲自問到為什麼的時候,眼淚就無法控制,什麼讓一個女人如此絢爛如此悲慘。幸福就好象畫面里一樣處處花兒綻放卻如流星般稍逝即縱。
(6)微電影鏡子前的一生影評擴展閱讀:
影片介紹: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的129分鍾劇情歌舞片。該片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香川照之等主演,於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曲折的一生 。
G.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怎麼寫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如下:
人生大道理每個人都會說,但要真正領悟,多半還得當事者親身經歷一遭。一如現在雞湯散文滿街跑,人人都可以喝到,還可以自己燉雞湯。然而,能夠分辨雞湯好壞、摸清用料為何,更能細品其中滋味,大部分都是歷盡千帆的受傷之人,有的人可能將死之際方才理解。
一部深刻的電影,它是需要閱歷和時間去淬煉。前陣子和同事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哭到眼淚橫流、啜泣不止。只要談過幾次挫敗戀愛、和家人擁有長年難解的心結,你一定會理解松子的感受,因為她就是你。甚至,若說松子最終與自己徹底和解的年紀是在53歲,那我深信這世上必然還存在更多松子,她們終其一生都無法跟自己和解。
片中松子的黑道男友龍祥一在坐牢時從《聖經》得到啟示,驚覺真正的愛,是你必須愛你的敵人,方才明白原來松子的愛充滿神性,縱使自己傷害她千百回,根本就像敵人一樣,松子依舊飛蛾撲火、從未放棄自己。松子的敵人真的是龍祥一嗎?我完全不覺得,那隻是龍祥一時主觀這么想罷了。松子的敵人,導演在故事開頭與結尾就有揭曉,敵人來自她的原生家庭,且那個人還不是她的爸爸,而是她的妹妹。
正如《游牧人生》電影中的一句話: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你心中的依歸。家在你心中,愛也在你心中,你要先練習自己給自己。
H.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是多少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是如下:
1、用喜劇的手法來拍一部悲劇,你會發現最後笑得前仰後合,而眼裡卻掛滿了淚水。
2、明明是一個辛酸又殘忍的故事,卻拍得像童話一樣漂亮,看的時候會笑,可看完卻淚流滿面,這種感覺我不喜歡。
3、從她一生的行為來看不就是自取死路嘛。最後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你找什麼,最後就得著什麼了,很合理。
4、到底好看在哪,這樣的人生不都是她咎由自取么。
5、當松子捧著火一般的玫瑰卻被洋一打到在雪地輕聲自問到為什麼的時候,眼淚就無法控制,什麼讓一個女人如此絢爛如此悲慘。幸福就好象畫面里一樣處處花兒綻放卻如流星般稍逝即縱。
人物評價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用詼諧逗趣的方式,描述松子渴望愛的一生。故事用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豐富的色彩與豪華的特效讓人目不暇給。
夢幻到不像話卻又帶著淡淡心碎的故事令人難忘。中島哲也用童話手法拍攝,讓這電影充滿色彩濱芬的畫面和豐富的音樂,再用電腦效果製造出視覺藝術,再加入哲學元素,懂得欣賞藝術的人定必會贊嘆一番。
I. 微電影《特殊交易》影評
《特殊交易》是導演姚婷婷的一部溫馨感人,接地氣的作品。
《特殊交易》講述了一個年僅八歲失去媽媽的小男孩,用五百塊壓歲錢請一位陪酒女冒充他媽媽去開家長會,讓陪酒女做出回家陪孩子的故事。小男孩和奶奶共同守護著一個秘密,就是媽媽已經不在了。
其中兩個主要人物各具特色,通過幾個道具和對話導演塑造了一個堅強,有自尊心懂事的小波和一個外表冷硬內心柔軟的外地打工陪酒女的形象。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真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導演將故事放在熒幕上一是為了想讓社會中像小男孩和陪酒女的人們得到關注。二是想喚醒觀眾心中那片柔軟的部分,珍惜擁有的親情。
首先電影運用了一種順序的敘事方式,一開始的充滿疑問直到最後謎底揭曉。影片的開頭設置懸念,為什麼一隻稚嫩的小手要給一個陪酒女五百塊錢。小波在學校主動拉陪酒女的手陪酒女上課不顧他人接電話大聲喊叫,小男孩的主動和陪酒女的漫不經心形成鮮明對比。
但當兩個小時時間過去後,陪酒女被小波的老師叫住,事情開始出現了轉折。同時在學校小波與同學起沖突陪酒女上前拉開小男孩時,觀眾彷彿看到了一個母性爆發的野獸,以一種暴力的方式展示出母愛。
推動了整片故事的情節發展,也為後面兩人關系更進一步做鋪墊,其中打完架後在老師辦公室的時候也能體現出陪酒女內心的轉變,導演運用對稱構圖,將打架雙方分在屏幕兩側,一側是花錢雇來請開家長會但是孩子學習成績很好的陪酒女,一側是晚上出去找樂子但是熊孩子的父親,兩方實力差距形成對比。夜晚走在路上兩人的談話使情節漸漸達到最高點。
故事的高潮部分陪酒女在酒店讀信採用一小段插敘,伴隨著小波的信,交代了事情最初的起因,補充說明了人物背景,並通過作文拋出一個個小細節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小波對母親的渴望,對接下來陪酒女回老家重慶陪孩子做鋪墊的同時,也讓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