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門神和春聯的考察報告最簡單的
為您奉上,請參考:
一、和春聯有關的資料: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成對出現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風俗: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後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裡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發展
滿族尚白,清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但滿人入關久遠,深受漢文化影響,此風俗在民國後漸漸消失。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
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
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二、和門神有關的資料:
添加義項
?
門神 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共5個義項): 展開
守衛門戶的神靈
2010年出版楊衛華所著圖書
足球運動術語
紅薯扮地瓜創作小說
2014年中國劉雨霖導演電影
門神 - 守衛門戶的神靈 編輯詞條
舊時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門神
神話體系
道教
所屬
天神
司掌
守衛門戶的神靈
象徵
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目錄
1基本介紹
2歷史來源
3史料記載
4門神分類
5其他相關
6人物列表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舊時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1]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門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民間流傳的「貼錯門神」)門神的習俗。
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製門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門神繪制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過春節在家門貼上門神的習俗已經流傳了數千年。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來源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蒼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凶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干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徵,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雲:「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鍾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岳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岳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郁壘、鍾馗、秦瓊、尉遲恭了。
2、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 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歷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後畫兩神像於門上。逐為門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於神荼、郁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郁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於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後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B. 劉雨霖的介紹
劉雨霖,著名作家劉震雲的女兒,現就讀於紐約大學導演專業研究生二年級。《門神》(Door God)是她編劇並執導的首部微電影。該片入圍了30多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了8個國際獎項,其中包括奧斯卡學生最佳敘事片。這次她的作品同樣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Short Corner」單元。劉雨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我之所以要拍攝《門神》,是因為這個中國鄉村小姑娘的悲傷被大家忽略了;她親人的悲傷也被大家忽略了。像這樣被忽略的情感,在我的故鄉有很多。我想把這些被忽略的情感,告訴大家。」2016年1月,劉雨霖執導的電影《一句頂一萬句》殺青。
C. 有哪些有名的電影導演實力都如何
有很多。比如說鄭正秋先生,被稱為是中國電影之父,是中國電影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應雲衛先生,電影藝術家。費穆先生,我國傑出的電影導演,電影藝術大師。吳永剛先生,著名電影藝術家。石揮先生,著名電影演員,導演。卜萬蒼,我國著名的電影導演。黎民偉先生,香港電影開拓者。朱石麟先生,程步高先生,著名導演。謝晉,著名電影導演等等。
D. 劉雨霖的故事介紹
劉雨霖的23分鍾電影短片《門神》講述的是河南農村的一個故事。7歲的小姑娘天天在家盼著媽媽的回來,家裡人對她說過年貼門神的那天媽媽就回來了,而最終,回來的這個女人不是媽媽。「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每個人都盡了全力,都是因為愛而付出,然而面對現實卻又無能為力。」劉雨霖介紹。
這個劇本源自劉雨霖小時候的記憶,跟著爸爸回老家時常看到的一個場景,鄰居家的小男孩等媽媽的畫面給了她故事的基點進行再創作。「從世界的角度拍農村的意思是,我在海外生活的經歷讓我了解到西方人對家庭對愛的觀點是怎樣的。其實每個人的悲歡離合感情是共通的,對愛恨的感知能力是一樣的。我創作電影的時候希望能創作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感情,我想『tell stories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並不是只拍中國人感興趣的故事。」盡管海外生活給了劉雨霖更多的創作空間,但是她堅定會執著於中國題材的拍攝,並且將這樣的中國電影竭盡全力地往國際上推廣。
這個短片電影從准備到拍成用了劉雨霖半年的時間,也是她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作業。但是她的拍攝團隊非常「給力」,這源自她研究生2年級的「gap year」。她在研究生2年級時休學一年,回到國內參與《一九四二》的拍攝,擔任場記,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她結識了一些特別能乾的年輕的電影人,在攝影、美術領域,發展了一個年輕的團體,成為她的電影成功的關鍵。
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劉雨霖已經帶著她的《門神》走過了30多個電影節,獲得了8個國際獎項。「走一圈電影節,我不是為了獎而去的。我想感受一下電影節的觀眾對我的短片是什麼反應,包括這次我來戛納,也不光是帶著我自己的片子,我想在戛納這個世界上最盛大的電影節上,看看影院里的觀眾反應,包括被選入電影節的片子有什麼異同,這對我以後拍攝長篇電影都有很大幫助。」
E. 劉雨霖的個人簡介
劉雨霖劇並執導的首部微電影《門神》在其老家延津縣王樓鄉老莊村正式開機。該片在老莊村的拍攝時間共8天,片中的小女孩由2003年7月出生於商丘的古典小美女牛欣欣出演。
F. 劉雨霖 出生於
劉雨霖,作家劉震雲之女,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中國內地女導演、編劇,攻讀於紐約大學導演專業,研究生學歷。2014年憑借微電影《門神》入圍了30多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了包括第41屆美國奧斯卡(學生單元)最佳敘事片在內的8個國際獎項,因而受到關注。
G.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大多取材於劉震雲的小說
馮小剛說,電影有個渠道,主要是從小說里來。打個比方,文學是枝繁葉茂,可能其中也有些枝枝杈杈。電影就成了「文學大樹」上結出的果實,每場戲就是一個果實,由於電影的局限性,很難像小說表達的那樣豐富,但卻很凝練。
針對圈內的「快餐式」電影創作,馮小剛直言:「現在很多編劇都是臨時從老闆那裡領個任務,不過一周時間,一動筆就成,那是『化學勾兌』,不是『釀』出來的,不應該這么弄。」
劉震雲提出,無論是寫作還是拍電影,尋找好故事已成為中國創作群體中一種普遍的焦慮。他說:「有比尋找故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培養人的見識。一個導演、一個作者能否講述一個好故事,不僅是講故事本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的見識。」劉震雲分析道,一個電影故事的膨脹和飽滿程度,內涵的寬度和深度,都與創作者的見識有關。「小說和電影中的見識,實際來自於創作者在生活中的見識。對生活中每個細節的態度,反映了他的胸懷和見識。」
劉震雲認為,中國電影需要有遠見的創作者,而這樣的遠見卓識仍待逐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