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我國民族團結表現在哪些方面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表現在:
1、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
2、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
3、善於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全社會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
4、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5、創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
6、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
7、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
(1)微電影怎麼體現民族團結擴展閱讀
多民族共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一些民族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要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區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體制機制,把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
要緊扣民生抓發展,重點抓好就業和教育;發揮資源優勢,重點抓好惠及當地和保護生態;搞好扶貧開發,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加強邊疆建設,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對外開放。
⑵ 影響民族團結因素有哪些
1、由於各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使彼此間產生誤會。主要體現在各民族群眾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相互了解不深、不透,分不清哪些是民族風俗習慣,哪些是正常的宗教活動,哪些是應該被弘揚的精華。致使彼此間出現誤會。
2、沒有能全面正確的把握黨的民族政策。平時一提民族團結就上升到政治高度,主要體現在把民族團結作為一種硬性政治任務,視為一種政治行為,更多給人的是思想上的緊迫感,沒有把民族團結和日常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僅僅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做為一項任務去完成,沒有把此項工作做為具體生活的一部分,缺少自發性和自覺性。
3、由於語言障礙,相互交流、交往、交心不夠深。因為語言不通,致使同民族幹部在本民族人員中交流的較多,和其他民族人員交流的少,日常性的溝通也少。在落實「三個離不開」思想時只停留在表面和書本中,而在生活細節中的小事上體現不多。
4、個別幹部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不高。有些窗口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看人辦事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來辦事的群眾態度好,對其它民族來辦事的人員態度冷漠,存在熟人好辦事,不熟的人不好辦事等情況。
5、土地、農業用水等公共資源的佔有率不平等。由於公共資源佔有率的不均,使得貧富差距拉大,主要體現在土地承發包上和農業用水分配上,由於土地承發包糾紛和灌溉爭水的問題,使各民族群眾之間糾紛不斷,矛盾難調解。
6、由於網路、通訊的發展,使影響民族團結的手段更加隱蔽。主要表現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路發布非法音頻、視頻,通過這些視頻的滲透,使一部分思想激進的年青人迷失了生活重心,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1、擴大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覆蓋面,提高幹部的法制意識。通過各種媒體,廣泛深入宣傳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民族團結方面的模範人物和先進事跡,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
2、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教育各族幹部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對來辦事的群眾一視同仁,樹立窗口服務單位好形象。
3、加強溝通了解,尊重各民族間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要客觀、冷靜、平和地對待民族間的差異。尊重各民族間的風俗習慣,對於保障民族平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風俗習慣是構成民族特點和民族差異的重要標志,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就是尊重民族感情;尊重民族感情,必須尊重民族風俗習慣。
4、增強民族團結力度和民族認同感。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和愛國教育,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只有文化上的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共嗚,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安居。
⑶ 《好人是鹽》的觀後感怎麼寫
好人是鹽,因為這個世界不能沒有鹽。」5月10日下午,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民族團結一家親系列微電影《好人是鹽》在烏魯木齊舉行首映禮,影片不僅反映了全國道德模範劉乾坤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展現了新疆各民族群眾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時代風貌。
《好人是鹽》是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阿迪·艾沙」民族團結一家親系列第四部微電影。影片講述了原水磨溝區葦湖梁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劉乾坤與女兒劉青青以及白力克孜·亞森一家之間的感人故事。
「別人的爸爸是糖,我的爸爸卻不是,爸爸有時候是澀的,有時候是苦的,我想他是鹽。」影片以劉青青對爸爸的評價拉開序幕。一次意外車禍,劉青青的眼睛受傷急需救助,但劉乾坤沒有能力承擔手術費用。危難時刻,曾經被劉乾坤幫助過的白力克孜·亞森賣掉自己的房子,為劉青青籌集醫療費。那些曾經受過劉乾坤幫助的人也紛紛響應,匯聚愛心幫助劉青青重獲光明。也是因為這次受傷住院,劉青青才知道父親為戰友遺孀捐贈房屋的往事,了解了父親助人為樂的大愛精神。
時長約23分鍾的影片,多處感人細節戳中觀眾淚點,500人的觀影現場有不少人數次抹眼淚。市民劉鶴在觀影後久久不能平靜,她說:「劉乾坤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很打動人,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觸動。」
當天,影片的導演和主演也來到現場與觀眾們分享感受。該片編劇和導演李儂說,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一種大愛,這種愛可以跨越民族和血緣,傳遞的是付出、信任、溫暖、責任,更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最好體現,影片體現了這種愛。
在片中飾演劉乾坤的演員桑宗忠說:「在拍攝過程中,為塑造形象我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他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
片中白力克孜·亞森原型人物的兒子伊力亞爾·扎依提,也一直被劉乾坤當做自己的兒子看待,作為神秘嘉賓,他也來到了現場。「影片真實地還原了劉乾坤爸爸幫助我們一家的事。這么多年來,我們秋天一起掃落葉,冬天一起掃雪,逢年過節在一起慶祝,我們就是一家人。受他的影響,我也會幫助別人,將互幫互助的民族團結精神傳承下去。」伊力亞爾·扎依提說。
水磨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祖海峰說,「阿迪·艾沙」獎是水磨溝區最具影響力的民族團結進步獎項,從2017年起,水磨溝區陸續將「阿迪·艾沙」民族團結先進人物典型事例拍攝成系列微電影,包括《寶貝別怕》、《同心樹》和《阿依寶塔的心事》,把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搬上熒屏,走進大眾視野,傳遞「阿迪·艾沙」精神,以影響更多的人。
據介紹,阿迪·艾沙是原烏魯木齊化工廠的技術工人,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病逝前,阿迪·艾沙將1000元存款捐獻出來,希望用於獎勵工作積極、民族團結的先進個人。同年底,當時的烏魯木齊化工廠設立「艾沙民族團結獎」,1992年,水磨溝區委、區人民政府將此獎擴展到全區。至今,水磨溝區已連續舉辦15屆評選活動,共選出500多個先進集體和個人。
⑷ 如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1、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課堂主渠道
在具體教學中,貫徹"以教材為主,突出常識,聯系實際,生動有趣"的教學原則。突破教材的結構局限,結合學生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從少數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講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為,成吉思汗馳騁疆場,圖爾扈特決心東歸,劉伯承元帥在長征路上與彝族領袖小葉丹的"彝海結盟"使紅軍順利經過彝區,黎族領袖王國興率部主動投奔解放軍、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等。結合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理,向學生介紹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使學生體會到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學生精神飽滿地體味收獲知識的喜悅。
2、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要常抓不懈
用民族精神育德依據民族校的特點,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做民族知識講座,每年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各民族》錄像帶,主題班隊會評優,舉辦《愛我中華》民族知識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教育,加強社會實踐。學生們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統計對比,辦手抄報,使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優良傳統,組織漢族學生到蒙古族村民家中,組織蒙古族學生到漢族村民家中,調查訪問了解民風、民俗,學習民族禮節,以及對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解,使學校成為團結友愛的民族大家庭。學校現有蒙古族學科骨幹教師7名,真正起到了學科帶頭的作用,我們共同研究蒙語教學的新方法、新路子,自編蒙語校本教材,結合我鄉實際情況,提高了蒙語授課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漢族學生學習蒙語的興趣,為"三語"教學改革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加強蒙古語文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新課程標准,強化口語教學,切實提高蒙古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學校為教師搭建平台,讓蒙古族教師走出去學習,同時還邀請專家來我校講學,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走出自己民族特色之路。
3、開展多種課外活動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有趣的活動是最能吸引學生的。如何設計和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他們在參與中體味教育的內涵並且受到鼓舞,這是我們一直關注並努力探索的重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體現在黨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民族風俗習慣的傳播中,更多的應體現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民族團結教育實驗活動中,為此,我們應該努力抓好民族團結教育與民族傳統節日、民族體育、民族藝術之間的結合。我們每學期都在蒙古族中小學生中開展蒙古語演講、詩歌朗誦、講故事等競賽活動,"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隻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歌聲在校園經常聽到,歌聲既是心聲。要求每個學生每個學期要學會唱三首蒙古族和漢族歌曲,會背誦三首蒙古族和漢族詩歌,會講三個蒙古族和漢族故事。我們還要繼續組織好學校的"馬頭琴"和"安代舞"表演隊,在"六一"、"國慶節"等節日為學生表演,來豐富我們的校園生活。
在班級教學活動中,我們開展"四講"活動:一講祖國悠久的歷史;二講祖國壯麗的山河、豐富的物產;三講祖國燦爛的文化,是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璀璨的文明;四講各民族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各班每學期結合本班實際召開一次主題班會,辦好一期"民族團結"牆報。組織以"民族團結大家庭"為主題的手抄報和"講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4、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活動
利用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經過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促使學生把認知轉化為情感和行為,開展課題研究。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關鍵在人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能否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直接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關繫到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能否後繼有人。
⑸ 求 體現民族團結的話劇 劇本
"弘揚民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這句話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從"人文出祖_黃帝,到堯舜禹的克己愛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次在外國人面前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由得感到自豪起來,滔滔不絕的說著祖先們的那些精神,說什麼要向他們學習,可是誰又做到了呢?沒有,都沒有,我們是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我么的國家,我們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麼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揚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車上,我們可以給那些老弱病殘孕讓位,過馬路時,可以扶那些老人過馬路,還可以不亂丟,亂塗,亂扔……那不就沒有什麼人得病了嗎?不就使得環境受到了保護嗎?不就使得我國變得更美好嗎?
一個祖國的建設不僅僅只靠一個人,要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雙手來建造,聽說過「三個臭皮蛋頂一個諸葛亮」的彥語嗎?連三個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頂一個諸葛亮的智慧,這不就說明團結力量大嗎?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建設祖國和弘揚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強了,所以,我們青少年弘揚名族精神的責任佔全國任命弘揚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們身邊不就又很多這樣的例子嗎?如在1988年的奧運會上,我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們戰勝了對方後,使我國獲得了參加奧運會以來的第一塊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為了我國的國球,這不就是在建設祖國嗎?還有就是在今年的奧運會上,在男子110米蘭冠軍劉翔在直徑跑道上戰勝了黑人,為我們全亞洲爭了光還為我國爭了光,這不也實在建設祖國嗎?……
弘揚民族精神,全國人民人人有責,誰都不能丟下這個責任!
弘揚名族精神,愛我錦綉中華
⑹ 關於民族團結的電影有哪些
1、《阿詩瑪》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音樂歌舞故事片,由劉瓊執導,楊麗坤、包斯爾主演,從1964年開始曾在小范圍內放映,於1979年元旦在中國大陸公映。該片根據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民間敘事長詩改編,講述了美麗的姑娘阿詩瑪與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錢權勢,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
2、《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製作的音樂愛情電影,由王家乙執導,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一見鍾情,次年阿鵬走遍蒼山洱海尋找金花,經過一次次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3、《紅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影片講述了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的故事。
4、《劉三姐》是1978年由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影片。由吳永剛、陳正鴻聯合執導,傅錦華、張青、岑漢偉、羅亮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劉三姐以歌聲為武器與封建統治階級作斗爭的故事。
5、《冰山上的來客》於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由趙心水執導,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講述了邊疆戰士和楊排長一起與特務假古蘭丹姆鬥智斗勇,最終勝利的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
⑺ 關於民族團結的 電影的觀後感
團結的神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無不說明團結的神力,團結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結晶,是實現宏偉目標的源泉。
曾有人問哲學家:「一滴水怎樣才不會干?」哲學家回答說:「把它放到大海里。」這句簡短的話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個人離不開集體,只有團結互助的集體才會有無窮的力量,反之如果沒有團結,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會枯竭。
人們都羨慕球星,球星在一個球隊里的作用可謂大矣!但是如果離開團結的球隊,他們又將怎樣呢?美國大名鼎鼎的「籃球巨人」率「公牛隊」四奪總決賽冠軍。人們都說是「飛人」喬丹創造了公牛隊,喬丹卻說:「是公牛隊隊員的團造就了我。」是啊,離開了籃球隊員的團結,球星不僅個人不能發揮作用,而且連隊員也不能成為了。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集體團結的力量。智勇雙全的張良,若不是投靠了劉邦,單靠單槍匹馬的行刺,能實現宏圖大志嗎?離開了笛卡爾的啟示和普里斯特等人的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牛頓能提出「牛頓第一定律」嗎?
單靠一朵美麗的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個人只有融入團結的集體才能實現宏偉目標。
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精誠團結,才能自立於世界,才能謀求進步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這些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應該學會團結,這樣才能立足社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