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妄念微電影主題

妄念微電影主題

發布時間:2022-07-09 22:04:49

① 七宗罪的影片評價

經典黑色驚悚片
《七宗罪》是一部經典黑色驚悚片,劇情與天主教中的七種死罪緊密相連,但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機械性的將這七宗案件羅列在一起,而是從兩名警探的視角出發,逐漸的推理向案件背後的真相,而凱文·史派西扮演的連環殺手不但以自首的方式讓案情峰迴路轉,第六、第七宗案子的完成更是出人意料(網易評) 。
《七宗罪》的電影場景被導演大衛·芬奇布置得像後現代裝置藝術的展覽場,比如饕餮罪現場讓人作嘔的黃光色調義大利面、淫慾罪現在的紅色血腥場景、驕傲罪里潔白房間顯現的恐怖感,以及懶惰罪里污穢黝暗的綠色光影,當然混沌和黑暗才是影片的主調(《信息時報》評) 。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大衛·芬奇不但打破好萊塢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框,還不斷把驚喜帶給觀眾,使這部看似是警匪驚嚇片的電影比其他同類製作的電影還要出色和震憾。另一方面,片中的美術指導與攝影技巧也是同樣的嚴謹細致(新浪網評) 。暗色調的渲染、不停下雨的城市,昏暗的燈光和明暗處理,不論何時似乎都籠罩著一層詭異地面紗。不同如《十二宮》那種似有似無的迷霧效果,《七宗罪》的畫面都是清晰的、殘酷的乃至血淋淋的(戴威評) 。
具有社會意義
《七宗罪》因為深刻反映了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而廣受好評(新浪網評) 。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嚴肅地探討了有意義的暴力與無意義的暴力的差別,同時也激起了觀眾的「原罪」意識(好萊塢影評人希弗·紐曼評)。影片中的七樁案件忽隱忽現,若明若暗,不時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對犯罪心理學做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終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魏楚豫評)。
獨特的電影語言
《七宗罪》的電影語言獨特,並且與正統分道揚鑣。大衛·芬奇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人性與社會的黑暗之處,影像風格強有力而且震撼人心。首先從電影的敘事結構上來說,七個案件、七項罪過,導演並沒有分段拍攝,而是以兩位偵探的視角為出發點,逐漸深入。影片絕大多數的劇情都是靠兩位主演來支撐,影片的反角其實僅在影片的最後一幕出其不意地露面,但在其出現後立馬加入大段獨白,從而順利地烘托其從頭至尾無處不在的「幻感」。這部影片完全打破傳統驚悚片的套路,給反角以前所未有的大段台詞。雖然影片的宗旨是對人性中原罪的探討,並且以七個匪夷所思的案件為依託,但導演在其中加入了大量麥爾斯與妻子、他妻子與沙摩塞的對話情節,這些看似與主題沒有太大聯系的情節,最終都成為烘托結局的絕佳素材,也從側面突出了主題(戴威評) 。
其次是影片角色與人物的契合。弗里曼的豁達睿智、布拉德·皮特的血氣方剛,都使得他們非常適合所扮演角色的個性。而編劇也在該片中創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反角:約翰·杜精通古典文學,他所作一切的出發點竟然是要向這個邪惡世界挑戰。他為每一宗原罪都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在他出場後的大段對白中,並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論,但卻句句發人深省(戴威評) 。
《七宗罪》開創了一種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影片的電影語言,片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他是憑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是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也許他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某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叢峰評)。

② 佛教有沒有消除妄想幻覺的方法

有妄想的人,一定會顛倒,看事情都不一樣。一個人離開了妄想,吉祥順利才會來臨。所以,在世間的一切都不要去幻想,因為人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永遠沒有長久的,生住異滅,我們生出來了,住在人間,開始變樣了,最後死了,滅掉了,人卻執著於得失,得失心,而生妄想心。
我們在這個有形世界裡的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空的幻覺,這叫視像。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你看的時候覺得有形有像,當你把電視機一關,什麼都沒了。一個人的眼睛像電視,看這個世界,等到他一關,睡覺了,這個世界什麼都沒了。等到他哪一天沒電了,躺在床上永遠關掉了電視,這個世界對他來講就永遠什麼都沒了。所以,把世界看成是幻相,那是智慧。

把世界看成是假的東西了,你還會真的跟人家去爭斗嗎?有人會講師父不好,師父怎麼會去跟他們爭呢?每個人看出去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通過視覺,通過你自己學習的東西,和接觸的地方、來源,什麼都不一樣,你怎麼可能讓他接受你、你接受他呢?全是幻覺啊,這么一想,你就不會生氣了。
既然不是真的東西,就要放下,要看破。

以為自己的頭發是真的,每天左弄右弄,弄到後來全部掉光了。在馬路上有很多年紀大的女人,看看她們就知道眼睛開過雙眼皮,等到年紀大的時候,眼皮塌了下來,眼睛不自然了,那她也就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功夫看上去很漂亮。其實單眼皮也是自然美啊,也挺好的。所以,要看穿這個世界,不要去爭,不要去搶,有什麼好爭的?人傻得不得了,爭過來、斗過去,找律師搞來搞去,等到哪一天在法庭上看到自己的老婆、老公哭啊,「哎呀我不應該啊」,神經啊,這些人都是腦子壞掉了。因為他把這個虛幻的世界看成是真的了,所以才會在虛幻的世界中去尋找真實,猶如在電影中要尋找真實的世界一樣
世間的一切全都是幻化的。今天你認為對的事情也好,不對的事情也好,它全都是在夢幻般的變化。也就是說,你今天所得到的不等於你明天所擁有的,你今天所擁有的並不代表你明天不會失去,這就叫幻化無常。大家知道,學佛經常講到「無常」,「無常」就是什麼事情都不是長久的。你的年齡沒有長久的,你的錢沒有長久的,你的房子沒有長久的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長久的,這些無常卻給你帶來的都是痛苦,都是虛幻的。因為它沒有長久,所以就是虛的東西,是假的,不是實實在在的。當你擁有了這些無常的東西之後,實際上你就進入了你的幻夢世界,夢幻世界就是像做夢一樣。幻覺是怎麼來的,就是今天做過的事情,明天沒有了,這就是產生幻覺。比如今天明明還擁有他,但是明天他死了,這就叫幻。幻就是不實在的東西。所以生住異滅。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出來之後,和他能夠住足在這個世界當中,異滅就是變化的毀滅。生住異滅就是都是會滅掉的,都是會沒有的。你今天吃的飯,明天就沒有了,明天又要吃了。你今天家裡所擁有的一切,說不定過幾天都沒有了。所以生出來常住在這個人間都是處於異變。

人因為執著得失而產生妄念。然而人是怎麼會注重自己的得失而產生妄念的呢?因為這個妄念是由你的得失而來的。比如你今天賺了一點錢了,你覺得你得到了,你就開始有妄念產生了。什麼妄念呢?我要用這點錢去賺更多的,這就是妄念。今天有人說「你還很年輕,實際上你還可以去選美呢」,她就產生妄念了。實際上她已經是很老的人了。因為人家講了幾句,她就覺得自己很年輕,還要去選美,最後人家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給。因為她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麼的。因為你的思維得失、你的幻覺,夢幻妄念就開始來了。比如你失去了孩子,你就想「我應該怎麼樣怎麼樣」;當你失去了老公了,你想「我應該怎麼樣怎麼樣」……都是由一種心的變化,一種妄念而產生的。什麼叫妄念?妄念就是本來應該沒有的事情,被你硬想出來的。因為你的得失心重,今天失去了,你就開始亂想了;因為你得到了,你也開始亂想了。所以得失都不要太當回事情,你就不會有妄念產生了

③ 什麼叫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的8條標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類健康的新標准為兩個部分:
首先是機體健康的「五快」。
「五快」指的是:①食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頓飯而不挑剔食物。②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泄大小便,而且感覺輕松自如。③睡得快。上床能很快人睡,且睡得深沉酣甜;睡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證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功能協調,且內臟無病理信息干擾。④說得快。語言表達准確,說話流利,表明頭腦清楚,思維敏捷。 ⑤走得快。行動自如轉動靈活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什麼是身心健康?
然後是精神健康的「三良」。「三良」指的是:①是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盪的胸懷與達觀的心境。②良好的處事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③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以上就是身心健康的兩個部分,而心理健康又具備五個明顯的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什麼樣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什麼是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者通常具有五個顯著特點:
①能正確地面對現實。對人對事具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困難和矛盾,能以切實的方法予以處理,處處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
②了解自己。不僅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弱點,而且能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個性愛好與情趣,據此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進而在學業、謀職及戀愛諸方面做出正確的抉擇,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③與人為善,樂於與人交往。對別人滿腔熱情,能與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態度(尊重、信任、喜悅)多於消極的態度(嫉妒、懷疑、憎惡)。
④自尊自重,謙而不卑。在社會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又不退縮畏懼。在行為上獨立自主,既有所作為,也有所不為。凡是有益的、上進健康的,就主動去做;凡是有害的、低級庸俗的就能自我剋制,縱有外界誘惑亦不為所動。
⑤情緒樂觀,心胸豁達,情緒穩定,熱愛生活。對工作、學習不是視作一種負擔,而視為是一種樂趣,努力把自己的才智在工作、學習中發揮出來,對未來充滿希望,遇到逆境或煩惱時,能自行解脫。

④ 誰能告訴我電影《七宗罪》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天主教中有七種死罪,然而一場離奇的連環殺人案,受害者都是死於這七宗罪其中的一種。經驗十足的警探Somerset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將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命案屢出頭緒,五樁命案過後,兇手下一個目標是誰?在何處?沒有人可以預見。正當警方不知所措之際,兇手奇跡般的自首了,此時兇手的「七宗罪」還差兩宗,難道他會就此罷手?他又為何會自投羅網?兇手宣稱自己的「偉大傑作」仍會完成,在警方的嚴密看管下,插翅難飛的殺人犯又能做什麼呢?結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慾」。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札,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沖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為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為「嫉妒」,米爾斯成為「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游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幕後/花絮 經驗豐富的老探員薩默塞特再過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輕的警察米爾斯是他最後一個搭檔。兇案發生了,罪犯在現場分別留下了「貪婪」、「饕餮」等字樣,這正是《聖經》中所講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個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將米爾斯誘至荒野,但米爾斯沒想到在郵包中竟找到了自己愛妻的頭顱,狂怒的他開槍射殺了多伊,並最終完成了「七重罪」兇殺。 「饕餮」、「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暴怒」這七項原罪貫穿了整個影片,但擔任審判者的卻是個為了不留下指紋連自己手指都砍了下來的變態殺人犯。開場鏡頭就是寒意凜冽的雨天,而此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犯罪現場更是讓人感到一種虛無的恐懼。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關於罪犯: 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 兩個警察: 這是兩個典型的警察形象:年輕的警察血氣方剛,沖動易怒,老警察沉著穩重,機智耐心,而且孜孜以求,心地善良.他們之間從抵觸,到理解,再到互相關愛,屬於一條溫馨的線索.年輕的布拉德皮特就像一個沖動小野獸一樣,他自尊自信,不容許別人懷疑他.他有著美好的願望,於是他和他的美麗妻子來到了這個危險的地區.老警察摩根弗里曼是一個經驗老到的長者,他關愛年輕人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很高興的看著這兩個人一起研究案情的樣子,更像是父親帶著兒子一起走向成功的終點.他們本身的正義感驅使他們發揮出所有的能力,於是他們可以在第一次合作就這樣默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越是可以完美的發揮出來. 關於演員: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衛芬奇會選擇凱文斯潘塞扮演罪犯的角色,但是我知道這個決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凱文的表演充分展現了這個殺手的一切:冷靜,睿智,彬彬有禮,偏執......當他微笑著對布拉德皮特說:"你們一直在找我......"我覺得我看到了上帝.他是那樣的勝券在握,來自首明顯是出於自願,以至於每個人都知道最精彩的肯定是這之後.在審訊室里他還是那樣的坦然自若,裝著紅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裡玩來玩去.然後,最精彩的就是他在汽車里的那段對話了.他平靜的看著遠方,令人震驚的理論就這樣坦然的說了出來. 和他相比之下,其它兩位男演員的表演也毫不遜色,性感迷人的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年輕警察一定會讓所有的女觀眾著迷,血氣方剛的臉上是抹不去的希望.一局"Iamalloverready"帶著諷刺的語氣說出來,於是這個人物的特徵就這樣可在你的記憶里再也揮之不去.相比之下,摩根弗里滿的沉默讓人充分體會到金子的感覺,而他偶爾說出的一句話,或者睿智,或者威嚴,或者幽默,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這個角色的內在要求. 關於影片: 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⑤ 驢得水片尾有一句話 是什麼

過去的如果就這么過去了,以後只會越來越糟。這是結尾孫校長的女兒孫佳說的一句話。很多人在錯誤面前都選擇逃避,避而不談。他們希望事情就這樣慢慢的悄無聲息的過去,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

《驢得水》是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5)妄念微電影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出一個故事:一個缺水的地方,有個 學校養了一頭驢挑水,可誰都不願意出養驢的錢,於是校長便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教師,用「呂得水老師」的工資來養驢;當上級領導來檢查,要見這位呂老師的時候,大家只能編造各種借口搪塞。

飯局只是隨性一聊,周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故事題材,於是當天便與創作夥伴劉露一起討論,並決定將其拓展成了一個電影大綱。2010年,周申完成了《驢得水》電影劇本的文本,並申請了文字著作版權。

2011年,一部名叫《驢得水》的微電影出現在網路上,短片借鑒了部分劇本的內容,但並沒有拍出精髓,這讓周申意識到必須馬上把真正的《驢得水》立起來。然而相比較拍電影,排一個話劇顯然要快得多。2012年,戲劇導演專業出身的周申和劉露,又著手將《驢得水》改編成話劇劇本。

2012年話劇《驢得水》火了,周申和劉露從2013年又開始籌備電影版。走了一年的彎路,2014年在參加開心麻花一個演員的婚禮時,碰到開心麻花張總,發現他們也做電影,於是開始了拍攝電影《驢得水》的合作。

2017年12月2日第十四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上,電影《驢得水》當選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電影。

⑥ 電影《菊次郎的夏天》的影評。詳細的!

1.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關於夏天的電影。」 「一個不快樂的中年人,不希望看到一個不快樂的小孩子。是因為想起自己不快樂的童年,還是因為什麼?」 很多人起先都以為那個木訥內向又孤獨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後來到結尾處北野大叔笑著說出「是菊次郎啊!他媽的,走啦!」大家才恍然大悟,明白為什麼片名叫「菊次郎的夏天」。 這DVD我找了很久一直沒能找到,前幾天一朋友從南京幫我帶了一張回來,終於才得以不用整天聽著原聲OST流哈剌子了。 這部作品和《千里走單騎》的主命題都很相似:親情、尋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後者不緊不慢的緩緩道來,卻比前者急匆匆的刻意為之要更令人難以忘懷。 帶著久石讓溫暖而輕快的音樂,一個大叔和一個男孩的旅程就此上演,盡管此前就做好了充分被打動的准備,但在看片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帶入了那帶著陽光、向日葵、牛蒡葉和玉米地味道的夏日。 北野武大叔渾渾噩噩、神神叨叨的痞子樣,初看去,除了給我們帶來無奈的笑聲外,就是反襯出沿途遇到的各色人情世態:變態基佬、無辜又好心的賓館服務員、性格迥異卻同樣熱情的戀人、周遊全國的流浪詩人、收保護費的黑道打手、面惡心善的飛車族……世界並不完全純潔,卻正因此而美麗。 不學無術、無所事事、欺軟怕硬、斤斤計較、氣量小、愛報復、愛佔小便宜……菊次郎就是這么一個隨處可見的中年大叔,因為賭博輸了錢而不得不徒步搭順風車去東京,明明沒什麼背景卻要弄一個可笑的紋身,明明不會游泳卻又愛裝腔作勢,被人拒絕搭順風車就偷偷砸車玻璃報復,偷拿別人的食物、為了攔車而在路面上放釘子、在廟會上為了佔小便宜幾近耍賴而被人揍…… 而就是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憐的大叔,卻在千里迢迢的旅途中從未發出過後悔的怨言,僅僅為了幫小男孩圓一個看看媽媽的夢想。 很多人對兩人被拋在廢棄的公車站兩天兩夜,卻沒人願意停下載他們一程的那段經歷贊不絕口,說這表現出北野一直被壓抑的孤獨感與疏離感,這也是影片的中心正式展開之處。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他們辛辛苦苦找到媽媽住的地方後,卻發現媽媽早已改嫁,有了一個新的幸福的家庭,一個小男孩完全無法插足的家庭。 土古實在《廢柴同盟》中對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唉呀,媽媽也不在這里,她可能去了很遠的地方哪,我們繼續去找吧!一定,一定會找到的!」 北野大叔為了安慰小男孩,幾乎用威脅的方法騙來了一個天使之鈴,說這是媽媽搬走以前留給他的,只要搖搖鈴鐺,天使就會出現保護他。正男搖了鈴鐺,天使卻沒有出現,男孩卻沒有放棄,他不停的搖著,天使之鈴象徵著希望。 影片並未就此結束,小男孩的尋母之旅告一段落,大男孩的旅途再次展開。整部片子最令我感動之處不是北野大叔因為在廟會上坑蒙拐騙被人打了之後,騙正男說從樓梯上摔下來那一幕,而是他突然跑去敬老院找自己的媽媽,找到後卻只隔著玻璃窗遠遠看了一眼就離開的眼神。那個玻璃窗後的,不到1秒鍾的眼神,簡單、純粹、真誠、執著……就是這樣一個眼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迅速超過了高倉健那些高大的背影。 作為一部公路片,影片中的景色無可挑剔,從水中蘆葦上的青蛙,吃著菜葉的毛毛蟲,到蔚藍色的大海,閃爍的星空,草香蟬鳴,漫山滿眼的綠色,加上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群,這是一出孩子眼中的夏日風情畫。不知是為了補償小男孩,還是為了補償自己的童年,菊次郎和另外三個男人:好人先生,肥佬,光頭佬,四個同樣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開始陪小男孩肆無忌憚的玩耍。 「只是集合了一群無聊寂寞的大人,以小朋友為借口自己玩起來而已。」北野武自己是這么解釋的。 頭頂藍藍的天,身邊清清的河流,八爪魚先生、外星人先生和印第安大哥哥,一起,在北斗七星的照耀下玩「一二三,木頭人」。 男孩笑了,笑得很開心,他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菊次郎也笑了,笑得很開心,他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 天使的翅膀抖呀抖,小男孩一步一步往家中跑去,踏著輕松的音樂,踏著灑滿公路的陽光。 「希望是有的吧。北野武用了天上的北斗七星,用了那個天使之鈴,用了瘋茂的綠,用了片尾正男輕快的步子,菊次郎逐漸慈愛和有內容的笑,來表示自己對人生的一種希望。 走不完的公路,看不到頭的旅程,終點會回到起點,卻在這個夏天的旅程里,兩個「男孩」,開始成長,開始,回家。」 看完《千里走單騎》以後,我一出電影院就立馬把那些刻意而為的純朴和深沉給拋腦後了,包括麗江的景色,在家看完《菊次郎之夏》的DVD後,很長時間都沉浸在那片夏日的陽光中,渾然忘記窗外正值寒風趔趄。這就是感染力的差距吧。 「菊次郎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是的。生前好象和他沒有說過話的記憶。可是現在回想起來,他真的有點寂寞。這一次的電影主題有點像掃墓孝親的感覺,這也算是供養。(北野武)」 2. 據說這部片本來不叫《菊次郎之夏》,打算叫什麼《正南找媽媽》一類的開門見山的題目。縱然,這個片子有大片大片的綠色,久石讓的配樂,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個題目,實在得讓人汗顏。這條找媽媽的漫漫長路上到底是正南的學到了更多還是菊次郎呢,到底是孩子的快樂大本營還是成年人的幡然悔悟呢,似乎是後者 又逢六一,兒童節的大好時光。六一國際兒童節,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根本算不上一個節日,原因很簡單,學校不會放假,媽媽也不會因為六一兒童節給我買什麼東西。像兒童節,清明節這種,歡樂主體沒有能力自己過的節日里,那些不再是兒童的人誰會管你過得怎樣...不知道我是否表達清了自己的意思...其實我就是想說,小孩在這種情況下和死人真是差不多了,自己沒有能力胡作非為翻天覆地,就只能等待他人為自己慶祝了。反正,當時的我,很不滿意這個冠冕堂皇的兒童節。 似乎當我已經完全脫離開童真的時候,我又開始了假惺惺的試圖蹭過兒童節的努力了。開始纏纏綿綿的呼喚自己逝去的純真,好像是自己的疏忽把彼得潘弄丟了,實際上人家本來也沒覺得我有資格心靈夠美麗能去neverland。 電視節目,影視作品,文學創作,大凡是關於孩子的,不成功也很難走向失敗。拿電影為例,《白氣球》《小鞋子》《美麗人生》《中央車站》《菊次郎的夏天》《天堂電影院》《再見童年》《狗臉的歲月》,這名字數不勝數,綿綿長長無絕期……哦對還有《看上去很美》 到底有幾個孩子能在童年就懂得這些個影片之中所蘊含的深意,有幾個孩子懂得追跑打鬧其實是一件只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促成的大快樂,有幾個孩子不想趕快長大,有幾個孩子明白何謂童年,何謂純真……寥寥無幾,反正我當年一無所知。 兒童節,不過是成年人以兒童的名義追悔自己逝去的東西,這看起來可悲,其實不然。就像《士兵突擊》《阿甘正傳》,講的是笨人的故事,拍出來確實給聰明人看的。善良正直,盡職盡責,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生道理,這就跟我們應該純真,應該富有童心一樣。只是聰明人都在成長的過程中,狗熊掰棒子,把那些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早早的扔掉了,等到老了才追悔莫及,人生的痛苦,我覺著,莫過於此 最後回到這個影片,菊次郎,北野武扮演的那個游手好閑的大叔,在幫正南找媽媽的過程中,到底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反正這個夏天即是正南的,也是菊次郎的。而我相信,只有菊次郎的夏天,才有所謂童真與快樂,因為正男的夏天充滿了失去媽媽的悲痛和被壞叔叔騙的苦楚,雖然回家的路上壞叔叔也跟他一起玩一二三木頭人,給他買吃的,帶他逛游園會,但這個過程中,收獲真諦並為之改變的確實那位壞叔叔,菊次郎。 以兒童的名義,祝成年人朋友們兒童節快樂 3. 聽了一首歌,心裡愉悅而安全,不再對幸福存疑,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磕磕碰碰也是一種滿足。不妄念,不磨折。 它叫做《菊次郎的夏天》。 看了一部電影,輕輕的畫面,沒有冗長乏味,沒有濃墨重彩,不拿捏不造作,一切剛剛好,剛剛好打中你內心最溫暖的地方,比水更細膩,更守柔。 它叫做《菊次郎的夏天》。 { 孤獨} 什麼是孤獨? 當一個小孩坐在一個安靜得連塵落下的聲音都能夠提及的房子里,捧著小小的飯碗在大大的飯桌前獨自咽菜時,味同嚼蠟的感覺就是孤獨。 那是一種環境的孤獨,狹促而密閉的屋子裡,心的容量也會被潛移默化,對眼前的種種變得錙銖必較,不幸的事情無限放大,快樂的影子漸漸模糊。 正男的孤獨,就是這類的孤獨,眼望別人的爸爸媽媽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去海邊旅行,想到自己只能一個人坐在家裡,甚至連爸爸媽媽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混沌地過這個暑假,內心又如何能夠釋懷? 羨慕,嫉妒,孤獨,自憐的情緒一步步逼近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內心,久經不散。 當一個大叔正值中年卻一無是處,只能坐在橋邊與婦孺一起等閑事非,情何以堪? 那是一種年齡的孤獨,隨著而立的過去,不惑的到來,人生的高峰卻不知出處,他只能做一些痞子的行為來滿足內心的不安。 一個孤獨小孩和一個孤獨大叔因為一個契機,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人生的夏天,聽起來有點玄妙,但卻情理之中,命運雷同的人兒,上天會眷顧他們相遇,彼此都心照不宣對方的內心想法,有一個人能懂總比沒有人懂來得強,活得更有意義一些。 {慈眉善目的好人} 正直無辜的酒店服務員,他總是很驚愕於大叔的怪誕行為,眼神里常充滿疑惑,雖然他無法參與這個小孩和這個大叔的奇遇歷程,但他卻很誠懇地把他們帶上一路,給予一點積蓄,補足自己的小小遺憾。 熱情滑稽的情侶,他們四人一起坐在草地上拋橙子,玩機器舞,不亦樂乎。雖然只是送了短短的一路,但是學我所說,每個人都有各自要走的路,分岔路口,人們總有說不清的無奈,所以也只能在那個地方,輕微地作別,然後相忘於江湖。起碼也曾相遇,起碼也曾在彼此的內心中汲取過點點的快樂,以不至於遺憾。 四處漂泊的詩人,他沒有責怪他們的惡作劇,並且熱情地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他把他們送到了終點,又把他們送回了起點,在這次旅途里有始有終,在汽車旁與惡作劇的大叔相遇,在玉米地里偷玉米與大叔相遇,在湖邊與大叔相遇,說不清的緣分,道不盡的情誼。他跟小孩說的北斗七星,我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好聽的故事,因為有漫天的星星為盟為證,讓夜幕下的人們沉醉於此。 {面惡心善的好人} 大叔,頭上就刻了壞人兩個字的人,他斤斤計較,他低言俗語,他一無是處,他愛裝酷愛擺闊,愛佔小便宜,賭車,騙人,惡作劇,無所不用其極,但是我敢說,他是我這輩子最想遇見的人,因為他的內心並不比譏笑他的人低俗甚至高尚。他的壞只是他也是一個被媽媽拋棄的兒子,他也有他的苦衷和他的反抗,他拯救小孩的肉體不被侵污時,告誡了小孩無能再跟陌生人走;他分了兩個飯團給小孩吃的時候,他是告訴他大人要照顧小孩子,他告訴小孩要乖乖的,好好照顧婆婆,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爸爸教育兒子的話,從他的口中換了一種方式傳達下去,綺綺縵縵,同有娓娓道來的感覺。 大叔最後一句把全劇推到了高潮:「菊次郎,他媽的,滾吧。」是他會說的話,也只有他說才不那麼刺耳以至於溫情。 重磅先生,光頭佬先生,對不起,剛開始我也認為你們是壞人,但後來發現你們居然可以如此可愛,都是為了孩子,所以你們會幫助正男弄玩具,幫助正男認識什麼是魚,什麼事外星人,可憐的沒有吃飯的外星人,一直在草地里等著小孩,一直在背台詞,卻被大家悄悄地遺忘。可憐的重磅先生,掉進屎坑裡還沒有忘記自己裝土著時的小鼓,這些彷彿都與他們的外形恰恰不入,但是他們純潔的內心深處同樣希冀別人的認同。 我愛你們,很愛很愛。你讓我學會了惡的背後,是更善,惡只是你們的裝甲,脫下武器後的你們顯得比好人更有人情味,更難能可貴。 {面惡心陋的壞人} 猥瑣老人,收保護費的惡人。 林子大了,什麼人都有。有了他們,才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好人。 {小天使} 一如娟所說,這部是一部治癒系的電影,而天使也剛好是治癒系的代表人物,它們不驕陽跋扈,而是妥妥帖帖地存活在每一個人的心裡。許多話還沒說出,就已經抵達。 小孩到了最後還是沒能夠與媽媽相認,但又何妨,強迫相認可能只是帶來四個人的不幸,而現在卻是五個人的幸福,小孩的翅膀還有天使的鈴鐺,我看到,我也相信,在以後莫大的天空里,他一定會展翅飛翔,一定會宛如鵬鳥一樣,扶搖而上,飛往心中的天池。 還是要活下去,即使傷心失望,被迫回到起點重新再來,也要活下去。這就是天使的初衷。 {幸福} 整部片子,處處都有蛙叫蟲鳴,浮雲朵朵。處處都有心靈棲息的驛站,充滿了綠色與美好的旋律,充滿了大家的歡聲笑語。 我只想說,幸福不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

⑦ 急求:《末代獨裁》電影的影評 2000字左右

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然而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常常有種接近於讀小說的感覺。很細膩,很安靜;就算這並不是一部講著細膩以及安靜故事的電影。 類似於這種用第一人稱視角講敘第三人稱的故事,不論在小說或者電影領域其實都並不少見;可是很少有一部作品,可以像這部電影一樣,如此讓人贊嘆。或者說,這是一部名人傳記式的電影;只是,這部名人傳記並且是我們常見的勵志類的積極主題,而是一部揭示真實的殘暴政權的人文主題。 這部電影所蘊含的政治隱喻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的青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弗雷斯特·惠特克在這部電影里的表現讓人贊嘆;當然,也無法否認這依舊是一部讓人感觸頗深的電影。可是娛樂依舊服務於政治,這似乎是永遠無力改變的無奈。 更大的無奈是這部電影背後讓人冰涼的政治陰喻,或者說是這部電影對人文悲劇的冰冷預言。《末代獨裁》,只是我們知道,在戰爭頻繁的年代裡,非洲這片荒涼富饒而國際關系復雜的大陸上,也許,永遠沒有「末代」的獨裁。 正如尼古拉斯帶著青春特有的沖勁和熱情來到烏干達時在阿敏極具煸動性的演講之後和莎拉的對話。 「Obote也曾講過同樣的話,最後還是把國家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噢,拜託,給他一個機會。」 「我很認真,在這里呆上幾年你就會知道。」 這樣的對話也許僅僅只是兩個朋友在茶餘飯後最稀疏平常的聊天,可是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對話其實是年輕的理想與洞悉世故的碰撞。 用一個小人物的視角,放置在一個大環境里來詮釋復雜的政治環境和國際關系,這樣的對話在電影里顯得尤為重要。以小見大,用細膩的最平常的平民百姓對待政權的看法來放大和投影整個復雜的社會環境,這就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然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冰涼的隱喻。年輕、朝氣蓬勃的理想和對新任總統的狂熱,以及在這個地方呆了幾年已經對政權完全失望的疲憊,這兩種東西的碰撞除了夢想的破滅和讓人絕望的現實,最大的悲涼是對這個新生政權的無奈預言。 尼古拉斯;年少氣盛的外援醫生。阿敏;烏干達新生政權的獨裁領袖。這兩個人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基本的人物關系的構建,這樣的構建並不顯得復雜。從一種真摯的朋友關繫到一種從屬的工作關系再到最後那種利益關系,這樣的轉變,是用了一種最簡潔的方式來投射復雜的大環境以及從側面完成了對阿敏這個人物多種人格的完美描繪。 這一點在這部電影里顯得非常成功。或者說,尼古拉斯在這部電影里成了一個參照物,他總是用他那善良而美好的渴望想在這個對他來說也許完全陌生的國家裡盡他的能力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美好。可是,因為他總是保持著他的善良和美好,於是,他成了人性上一個固定的參照物。他和阿敏兩者的關系轉變,阿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成了最關鍵的基礎。兩者對比;鋪墊、反差、側繪以及不停變化的關系,這樣所塑造出來的阿敏要遠比直接的描繪來得更生動更豐滿也更完整。 阿敏在這部電影有些時候看起來非常的無奈。作為一個推翻舊政權的來自於貧民的新領袖,他不得不把自己更好地保護起來,而為了自我的保護,他變得殘暴似乎並不是自我的意願而僅僅只是一種祈盼安全的手段罷了。 扼殺一切對自己威脅的最好辦法是,在威脅還沒真正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掐死在襁褓里。這成了他殘暴的最直接的成因。 然而他也必須給自己營造一個親民的、先進的、親善的、有承諾的以及有成效的、有思想以及有理想的領袖那美好的公眾形象。他必須確保自己的安全,而後確保他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新生政權。於是在他聖潔的表象下,他不得不殘暴地把一切反對他的政府的一切反對言論和人們鎮壓和扼殺。 Power;Control。也許只有這樣,他才能在非洲這個混戰連年的大陸上確保住他的政權,以及那個看似廉明進步的新政府。 並不能否認他的政權充滿了血腥和殘酷的屠殺和輿論鎮壓。可是身處在那樣的政治環境里,阿敏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多疑、善變、冷酷、殘忍、偽善、瘋狂、擅於心計、深沉而且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望。這也許是電影最後給阿敏刻畫出來的最終形象。然而在此之前,這個深埋在深處的人物形象是如何一層一層剖開的呢。 在這部電影的大部分鏡頭流逝去的時間里,我們也許像尼古拉斯一樣更願意給他一個機會,也更願意給自己一個虛妄而美好的願望。我們願意相信他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將把烏干達帶往富強之路的並且將會有卓越政績的親民領袖,像他自己曾經向他的子民所承諾的那樣,有自由、有房子、有錢、有田地、有所有幸福生活的一切。甚至在他懷疑自己是否被下毒暗殺的那個夜晚,在他害怕以及擔憂的眼睛不停地閃爍著悲涼的光亮的時候,我們曾給過他憐憫並且跟著他一起忐忑不安。 這在電影的最後給我們留下的強烈的反差。 一個美好的妄念最終殞滅了。在非洲烏干達的政治舞台上,從英格蘭人的鏡頭里飛進了法國巴黎電影院的首映銀幕上,透過了美國好萊塢的頒獎典禮而最終定格在我們DVD的屏幕上。 直接刺穿了我們最脆弱的那根神經其實是這部電影里背後那些冰涼的絕望。我們也開始跟著一起全身冰涼。 浪漫的愛情並不屬於這個戰亂頻頻的美麗國度,於是這部電影里有關的浪漫情懷最終也都無疾而終;善良和美好聖潔的情感也並不屬於這個政權交替頻繁的美麗國度,所以尼古拉斯空有的那一腔的抱負和一廂情願的熱情也都付諸東流而愴惶地逃離。 這是一部很讓人絕望的電影。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沒有美好、沒有熱情和祈盼。徹底絕望。 因為阿敏之後,是不是還有另一個阿敏呢。如果不換射到現實中來,在電影里,我們看不到這樣虛妄的希望。暴行將繼續;血腥和屠殺將繼續;獨裁,末代的獨裁之後,還會有另一個新的總統和國王,一切將繼續前行。 我喜歡這部電影。音樂、色調、鏡頭、風景、人物,這一切我都很喜歡。可是我不喜歡這部電影這種鮮麗的色調背後那種陰涼的死寂。 奧斯卡的暖風吹響了非洲大陸上的最後戰歌,我在想,但願如電影的名字先預言的一樣,《末代獨裁》之後,天下太平。被驅逐的亞洲人將回到那個他們熟悉的國度里繼續生活,繼續支持起那個國家的經濟;被驅逐的蘇格蘭醫生將回到那個地方,醫治那些貧苦的人民。死去的愛國的衛生部部長也許不可能再回來了,可是他將永遠被人記住,而不是人間蒸發而永遠消逝在人們的眼球里。浪漫的愛情、聖潔和偉大,這一切都將回歸,不再殺戮也沒有殘暴和鎮壓。 這樣的願望是否虛妄;我不知道。也許,我應該慶幸的是我們自己有的這種和平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安靜地享用著咖啡和熱茶,以及這些讓人悲憫的電影。於是,我們很幸福。

⑧ 貼近生活的青春懸疑片《怪談》,值得一看嗎

《怪談》是一部劇情很刺激很豐富,評價很高,細節處理得不錯的奇幻恐怖片。值得一看。

本片分為四個故事:《黑發》講述京都武士為脫離貧窮而拋妻棄子,後被妻子黑發纏殺的故事;《雪女》講述年輕的伐木工遭遇能用吐出的白色氣息殺人的雪女的故事;《無耳芳一》講述專講平家物語的盲琵琶師芳一,遇鬼掉耳的故事;《茶碗中》講述武士關內由於喝了碗中的人影而引來許多武士造訪的奇怪經歷。

故事往往用這樣驚悚的結局收尾,耐人尋味又細思極恐。

⑨ 七宗罪 影評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慾」。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札,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沖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為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為「嫉妒」,米爾斯成為「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游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關於罪犯:
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

關於影片:
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⑩ 如何電影《怪談》值得一看嗎

電影《怪談》是一個多意思的詞,取名為怪談的電影有中國2015年李治廷主演的大陸驚悚片,也有2007年日本尾上菊之助主演的恐怖愛情片,還有日本1964年拍攝的恐怖奇幻電影。作為恐怖片,這三部電影的水準參差不齊,都值得一看。

故事往往用這樣驚悚的結局收尾,耐人尋味又細思極恐。總的來說,日本《怪談》的恐怖感、詭異感都非常恰到好處,細致如斯,難怪是能夠造出框架不同的電影,非常值得一看。

閱讀全文

與妄念微電影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剪輯電影怎麼不算違規 瀏覽:623
豬仔妹是哪個電影 瀏覽:835
交響樂中國電影主題曲 瀏覽:400
感官世界電影日本在線觀看 瀏覽:46
二戰日本臭名昭著的暴行電影 瀏覽:680
好看外國老師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68
好像告訴你電影資源 瀏覽:722
橫店電影城電影票怎麼在網上買 瀏覽:458
法國電影丁度全集 瀏覽:44
電影波斯語課哪個網站 瀏覽:693
電影信任講了什麼意思 瀏覽:374
五分鍾的微電影劇本 瀏覽:840
光頭佬演過哪些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02
鳥的電影網站 瀏覽:148
電影戰爭片名稱大全2014 瀏覽:259
陽光之下同題材的電影 瀏覽:574
愛國題材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瀏覽:668
小王子電影推薦手抄報圖片 瀏覽:28
天空之城是哪個電影的曲子 瀏覽:329
馮小剛電影歷屆票房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