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微電影拍攝高度

微電影拍攝高度

發布時間:2022-07-02 17:39:18

微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對於微電影你了解多少呢

如今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萬事萬物都講求高效、迅速。消費也是如此,微博漸漸取代了博客,微信成為大眾通信的首選。人們的時間越來越零散、破碎。微電影正是如今這個快餐時代的一個產物。

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代發展,相比需要湊兩個小時的時間去看電影,更多的人願意把生活中零零散散的時間投入到短視頻、微電影中,這些十來分鍾,甚至幾十秒的短視頻中。

最後,在信息數據的大風口上,微電影與短視頻不再單單是一種娛樂消費,而會成為一種營銷手段。作為自媒體的一部分,在未來的5G時代或許會從自媒體中獨立出來,形成一種全新的行業。

微電影在未來的發展上,必然會與短視頻靠近,他的成長性是十分巨大的,或許它呈現出來的形式會有些變化,但是視頻傳播必然是今後媒體傳播的主流形式之一。

Ⅱ 怎麼拍攝微電影

第一章:關於錄音時電平標準的闡述

眾所周知,錄音時的電平非常重要,錄大了會破,錄小了,又會給後期縮混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由於提升原有的電平而產生雜訊。那麼,什麼是好的錄音電平呢?

在這里,我從兩個角度來說:

1、經過調音台錄入電腦活多軌機: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的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調音台電平的問題。調音台作為信號輸入的初始設備,要使其做到在電平不過載的前提下,電平盡量的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調整調音台上信號輸入軌的增益電平,挑選所輸入信號強度最大的一段作為測試,要使輸入電平的峰值接近但不突破0db,然後就是輸出電平的調整,那麼,由於輸入電平的調整,輸出電平衰減器(也就是信號輸入那一軌的推子)保持在刻度0的位置即可(注意!0不是最低,而是使輸出電平和輸入電平保持一致。最低是-oo,負無窮大)。第二,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或多軌機之間的電平關系。如果是多軌機,則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其各軌的電平是廠家調校過的。或者是數字調音台與數字多軌機以ADAT或T-DIF相鏈接,那就更不用擔心音量的問題了,肯定是和調音台上保持一致的。那麼,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之間的鏈接。首先,如果是數字調音台連接音效卡的ADAT、SPDIF等數字介面,則無需調校,數字信號的傳輸是一定能夠保持原有電平的。那麼,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音效卡的模擬介面的連接。如果是數字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音效卡的模擬介面連接,則需要在調音台上的電平與音效卡的電平讀數一致,也就是說,用標准1khz進行測試的時候,當數字調音台的輸出電平讀數為0db的時候,計算機中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也應該是0db;如果是模擬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電腦的音效卡模擬介面連接,那麼就需要進行如下調校。用模擬調音台發出一個1khz信號,並將其輸出電平調整至0db,此時電腦內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應為-18db或-14db,否則有可能會出現電平過載的情況。

2、經由音效卡的模擬輸入介面直接錄入計算機,這樣就簡單多了,方法和調校調音台的輸出電平方法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保持聲音信號被轉為數字信號不過載的前提下,盡量提升錄音電平即可,不用怕因為提升雜訊,因為你將每一軌的電平都錄到最大,縮混的時候肯定要降低,這樣,反而會起到降低雜訊的作用。

3、補充一句:電腦內測試音效卡輸入電平讀數的最佳軟體根據個人經驗推薦SOUND
FORGE。

第二章:錄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術流程

首先,讓我們先明白什麼是錄音。顧名思義,錄音就是記錄聲音(廢話!),那麼記錄聲音都需要什麼呢?最簡單來說,需要一個收集聲音並把聲音轉變成電信號的東西,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話筒了;還需要一個記錄聲音的東西,那也就是錄音機了。以上的道理估計是誰都明白的。

那麼進一步說,我們現在的錄音的基本過程又是如何呢?現在我在下面進行一個簡單的羅列:

1、拾音過程

2、聲、電轉換過程

以上兩個過程由MIC完成

3、聲音調節過程(包括前期的EQ、壓限、音量等等),這實際上是對電流的調節。

4、聲音的記錄過程:通過多軌機,電腦、錄音機等進行記錄。

5、聲音的處理過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縮混過程(mixing)

即使再復雜的錄音也是這幾個過程完成的。有些friends可能會問,知道了這幾個過程又有什麼用呢?請記住,這些過程不是拿來讓你死記硬背的,而是讓你學會應付錄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的。

比如說:你把設備全部打開後,話筒也接好了,但就是聽不到聲音,那麼就跟我來檢查一遍,第一步:話筒是否有開關?是否打開了?第二步:話筒與調音台的連接線是否正確?連接線是否完好?(可用萬用表檢查)第三步:話筒是否需要幻象供電?調音台的供電開關或者話放的供電開關是否打開了?第四步:調音台的增益電平是否開的太小了?或者調音台上的預衰減開關是否被打開了?如果以上四個步驟均檢查無誤,而調音台上依然沒有輸入信號顯示,那麼試著把話筒插在調音台的另一路上,如果依然沒有信號,那麼換一個其他音源或話筒來進行試驗,如果這樣還是不行的話,基本可以斷定調音台的設置可能出現了某些問題,那麼至於出了什麼問題,各個調音台的情況不一樣,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前四個步驟檢查無誤,然而換了一個話筒後,就有聲音了,那麼基本就可以斷定是話筒出的問題。在這里,我想請大家記住一點:不要相信任何設備會永遠任勞任怨的為你工作,哪怕那設備再昂貴,再穩定,也會有出問題的時候。

那麼,通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了解錄音的技術流程,將為排除錄音過程會產生的各種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排除問題的能力不是靠書本上交來的,而是靠經驗得來的。但記住一點,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設備出現了問題,都不要慌,那樣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問題既然已經出現了,那我們要做的只是解決他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嗎?

第三章:拾音技巧

大家經過上節課,都已經知道了拾音就是把聲音收集的過程了吧。那麼現在,我來大概說一下拾音過程中的技巧。

一、單個人聲拾音:最簡單的人聲拾音是用一個MIC錄一個人的聲音,把MIC調為心形,或超心形指向,讓人的嘴直接對著話筒即可。話筒與嘴的距離大概分為如下幾類:

1、最通常的錄法,嘴離開MIC大概20厘米左右,而且叮囑歌手,唱的時候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這樣,對於一些沒什麼太多錄音經驗的歌手是很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唱整首歌曲時音質統一。

2、錄具有親切感的人聲:上面所說的拾音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說,錄出來的聲音有些偏冷,因為與MIC的距離不在MIC的近講效應的范圍之內。

在這里,我首先講一下什麼是近講效應。簡單的說,聲源離MIC的距離越近,MIC所拾取的低頻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說,你唱歌的時候離MIC越近,你所聽到的聲音的低頻就越豐滿,但是,如果你離MIC太近的話,就會使MIC產生過多的低頻諧波共振,從而導致低頻的變形、失真。

但是,在不使聲音過渡失真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有效的利用這種「近講效應」,使得拾取的聲音更加豐滿,並且具有一定的親切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是這樣的話,等聲音錄制完畢以後,在後期處理的時候加一些低頻不就行了,干嗎還要在拾音的時候改變與話筒的距離呢?對於這個問題,回答如下: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樣的聲音,那就盡你一切所能在前期錄音時得到與之更加接近的聲音,否則會給你的後期處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後期作出來的聲音和前期錄出來的效果是有區別的,你很難做到前期錄出來的聲音效果。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個問題,無論你要如何錄制人聲,一定要給MIC加上防撲罩,加防撲罩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防治人聲撲話筒,而且,對於你話筒的防潮,也是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的。

3、拾取美聲唱法的人聲:錄制美聲唱法,不需要什麼親切感,美聲唱法最關鍵是要使人聲流暢、干凈,並且盡量減少呼吸的聲音。那麼,錄制美聲唱法時,嘴與MIC的距離在40~50厘米都不過分,只要你的MIC有足夠的拾取能力,並且你的錄音環境足夠好的話。

4、拾取更加具有細節感的人聲: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在一個非常好的拾音環境內,否則的話,細節沒錄進來,雜訊倒是會增加不少。具體的做法,在這里我只作粗略的講述,因為追求不同的效果,會有不同的MIC拾取方法,無法一一講述。在一個有優秀拾音環境,並且,拾音空間不少於15平米的環境下,可以給一個人聲擺放2支或以上的MIC來拾取人聲的不同細節,我比較通常的作法是:用一支MIC對著人的嘴,用另一支MIC對著人的喉頭或以下部分,這種拾取方法,有可能產生的弊病是相位抵銷,這就要通過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摸索,來獲得最佳的MIC擺位。當你獲得一個成功的MIC擺位的時候,呵呵,你會聽到完全不同以往的人聲效果。

二、和聲演唱拾音或合唱拾音:我所說的這種情況,多數指伴唱的拾取。這個時候,應該有最少3個人同時發出聲音,那麼,就要把MIC調整至全向指向,以能錄清除沒一個人的聲音。當然如果你有三個MIC分別給三個人,那更好。但是,如果你這樣做,除非你的錄音室有寂靜端分割處理,否則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產生相位抵銷。但是,如果你把三個人分開的話,伴唱歌手之間的交流就沒有了,不利於錄到具有高度默契感的和聲。所以我建議,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用一支MIC拾取伴唱各聲部的人聲。

在拾取伴唱的時候,伴唱歌手與MIC的距離最重要的不是三個人相同,而是三個人的聲音在拾取之後的音量比例要均衡。那麼,你要作的就是在控制室中根據你自己的耳朵作出判斷,並且,藉助對講MIC給錄音室內的伴唱歌手下達指令,調整他們之間沒一個人與MIC不同的距離,以獲得均衡並且渾然一體的伴唱聲音。

三、簡單的常用樂器拾音:

1、吉它:MIC對准吉它的共振孔,距離20厘米左右即可。

2、小提琴:MIC從側面對准琴箱以及琴弦的方向,距離30~40厘米即可。

3、長笛或竹笛:MIC對准樂器,距離2米左右。

4、二胡:MIC對准腔體,距離50厘米左右。

當然,以上講的只是一些最簡單的樂器拾音方法,如果想獲得豐滿的單樂器聲音,大部分情況下,要用4、5支以上的MIC來拾取同一件樂器。關於這種拾取方法,不方便在這里一一講述,如果想知道的話,來電話,或者發EMAIL給我吧。

第四章:話筒放大器的使用

話筒放大器,簡稱「話放」,是對話筒輸入的信號進行放大的設備。

無論我們把話筒插在調音台上,音效卡上,或是卡拉OK機上,這些設備都有一個(或多個)話放,那麼,還有一種是獨立工作的話放,他只負責把話筒信號放大並且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然後變成線路輸出信號再輸出出去。這種獨立工作的話放一般來說是比較全面並且專業的,我在這里只講這種話放,以及數字調音台上所帶的話放。

這種話放通常帶有以下功能:1、壓限器;2、EQ;3、撲聲消除器;4、嘶聲消除器;5、雜訊門。我個人比較偏好使用其中的壓限器和嘶聲消除器,其他的都在後期縮混時再作。

首先,我們先將話筒線與話放連接好,並通過正常的聲音測試調整話放輸入電平。以人聲為例,讓歌手跟著伴奏正常的演唱,並調整輸入電平,使聲音峰值不超過設備的截斷電平即可。

第二步:調整壓限器,壓限器的工作原理驢兄已經給大家將過了(參見「學歷與研究」中的《動態神功》文),我這里只是向大家說明壓限器在針對人聲以及一些簡單樂器時的使用原則。

最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壓限器的目的不僅僅是壓縮聲音的動態,使其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豐滿度,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壓限器的使用不能讓聽眾聽出「痕跡」,也就是說,一首歌,或者一件樂器,如果你錄出來以後讓人感覺到聲音出現以後有一個被壓縮的過程,那麼,就是你使用壓限器的失敗。

那麼怎麼做到不被聽眾聽到壓縮的痕跡呢?我仍然以人聲舉例:

當歌手演唱的是一首慢歌,那麼聲音的要求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流暢,穩定。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降低啟動時間,增加恢復時間,降低閥值,並且增加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60ms左右,恢復150ms左右,閥值-20db左右,壓縮比為4:1或6:1。當然,這個數字不是一定的,不同的人聲、不同的設備等等不同的條件,都會產生不同的壓限器調節,這要靠大家自己去實踐。

當歌手演唱的是快歌的時候,需要的是聲音爆發力強,並且干凈,不拖泥帶水。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延長啟動時間,減低恢復時間,提高閥值,並且使用更加大的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150ms左右,恢復50~20ms左右,閥值-8db左右,壓縮比為8:1~10:1。

在前期錄制人聲的時候,沒什麼可能把聲音的動態一次性都調整好,在後期縮混的時候肯定還要繼續調整。

至於嘶聲消除器,大部分的話放上比較簡單,只需要設定門限和消除量即可,嘶聲消除的重點是要使聲音不因為處理而變的渾濁就可以了。

至於錄其他的樂器,在調整壓限器的時候把握一個重點就是:所有的聲音經過壓限器的處理之後都盡量不要帶有壓縮過的痕跡,都要流暢,才好。

第五章:話筒放大器使用的高級技巧(一)

上節課,我講了話放的基本使用方法,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話放在使用中的一些技巧。

一、錄音環境不同:

1、大型帶自然混響的錄音棚:這種錄音棚的拾音區面積大概在100平米以上,並且擁有良好的聲學反射條件。在這種錄音棚里錄音,是要根據需要來收錄反射聲部分的。那麼在使用話放的壓限器的時候,就要盡量降低其壓縮比,也就是說,如果壓限器的壓縮比太大的話,當聲音的音量達到閥值時,壓縮器就會把超出的電平很大程度的降低,那麼隨之而來的早期反射聲也會同樣的被降低,那麼,得到的聲音就不能正確的原始的空間感,這種情況下,最好把壓縮器和擴展器同時使用。就能防止某些聲音電平過於小的問題。另外,因為降低的壓縮比,那麼,過大的音量電平可能會使聲音失真。這樣,我們就要適當的降低閥值,讓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就開始動作,並且保持柔緩的壓縮過程,但是,要記住的一點是,不要過分的減少壓縮器的啟動時間,因為在硬體壓縮器或者某些仿硬體的軟體壓縮器上,減少啟動時間會導致雜訊的增加或者聲音的失真。

2、小型吸聲型錄音室:這種錄音室通常面積不是很大,但是吸聲作得非常好,在這種錄音室里,不用考慮反射聲的錄制,所有的聲音的空間感,都要靠後期的處理來得到,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話放上面的壓縮器,在這種情況下,所要注意的只有一點,就是盡量不要使聲音帶有太多壓縮器處理的痕跡。

上次,我說過這個話題以後,有朋友問我,壓縮器的處理還會有痕跡嗎?怎樣避免呢?回答是這樣的:首先,壓縮器從原理上來講,通常是不會給聲音的處理帶來痕跡的,但是,由於人的聽覺神經的特性,導致人耳在很多情況下能分辨出來壓縮器處理的痕跡的。大家都知道,人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遠遠大於對低頻聲音的敏感度。那麼,當壓縮器工作的時候,雖然對聲音的高低頻進行了同等程度的壓縮或降低,但是,在我們聽起來就會感覺壓縮器對高頻的衰減比對低頻的衰減要大,那麼,就會導致我們感覺,聲音經過壓縮器的處理以後變得有些「悶」或者「癟」了。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一個聲音的電平超過壓縮器我們設定的閥值以後,壓縮器會在啟動時間到達的時候准確的開始動作。但是,從聲音電平達到閥值到壓縮器識別出這個電平達到閥值是需要一個瞬間的,這個時間雖然非常短,但卻是絕對不可以忽略不計的,尤其是數字壓縮器,這個問題就更明顯。那麼在我們的耳朵里聽到的就是聲音在「出來」以後又被「打」了回去,更增加了那種聲音的那種「悶」的感覺。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然,用更好的話放或話放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例如「紅條」、「藍條」之類,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錢買那麼好的話放怎麼辦呢?我們只好從現有的設備來想辦法解決了。下面我就把我在使用中的一些經驗說說,首先是盡量避免使用過大的壓縮比,這樣,聲音在達到閥值以後,就不會被很大程度的壓縮,而導致聲音「悶」,如果一定要使用大壓縮比的話,那麼最好適當的降低閥值,使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開始動作,然後盡量使用軟拐點。使聲音的壓縮過程盡量「溫柔」一些,其實說了半天,上面這句話才是關鍵,我們要使壓縮器動作溫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降低閥值,延長啟動時間,降低壓縮比,使用軟拐點等等,結合使用各種手段,並且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們自己設備的處理方法。我說的這些方法在後期縮混的時候作壓限器處理的時候也同樣適用,具體的,我到講縮混的時候再講。

不知道哪些對你有幫助,但是還是看看吧。

參考資料:愛微電影

Ⅲ 微電影拍攝技巧有哪些

一、好的劇本是關鍵


劇本的挑選非常關鍵。好多人拍微電影就憑著一腔熱心,一閃而過的靈光,這是不可的。微電影雖然時間短,但它也著重動聽的情節,因而,在拍照前必定要寫出一個可操作的劇本,劇本不易太過雜亂,由於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劇情襯托,但必定要吸引人、打動聽,一起還要考慮自己的資金、器材、演員等問題。


二、選景不可少


拍照前,要選好拍照的場所。挑選的場所要適合劇本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做到情、景、劇相交融。可以挑選當地比較知名的景點或校園、公園之類的進行拍照;如果資金答應的話,也可以進行布景拍照。


三、運用必定的拍照辦法使作品富有靈性


拍照辦法一般包括平攝、俯攝和仰攝。微電影拍照中,平攝辦法使用的比較多。所謂平攝就是保持水平的角度來進行拍照,使畫面顯得平和安穩,平攝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視角。俯攝就是使攝像機的高度高於被攝物體,拍照的角度是從上往下。


四、運用搖攝和移攝,使畫面富有變化和節奏感


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照者本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照辦法。由於當咱們觀察停止或運動的物體時,頭部和眼睛都會做水平或筆直搖動,而“搖攝”就是模擬了咱們的這種運動。


五、好好利用光線,使你的作品更富變現力


光線的把握對拍照非常重要。為了節約本錢,首要應該學會好好利用自然光。白天拍照,如果太陽的光線太強,可以用泡沫遮光板和擋光板進行遮擋;如果是晚上拍照,可以挑選比較廉價的節能燈、白熾燈,還要好好利用路燈。

Ⅳ 微電影拍攝技巧,微電影拍攝有哪些技巧

很多喜歡電影的朋友,現在紛紛投入到了微電影的行業裡面,可見,現在微電影越來越受歡迎了。但是又很多人在拍攝微電影的過程中抓不住拍攝的技巧,所以拍出來的效果自然不理想。趣編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微電影拍攝技巧,希望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到大家。
方法/步驟
微電影拍攝技巧——打燈的技巧
給大家介紹一些非常實用的打燈技巧:
硬光,直射光從來都不討人喜歡;想想你的背景;空間不夠? 提高燈位;觀察主光位置;沒有紗幕、紡布反射;看起來太無聊?試試燈光膜;讓你的房間沒有反射;了解你的主體;給演員撲粉;背景虛化。
微電影拍攝技巧——拍攝前觀察環境攝像前要先注意周邊的狀況
這樣在視頻拍攝時就可以考慮哪些場面用多長焦段的鏡頭,另外,視頻拍攝時可千萬不要大意,時刻不可忘記周邊或是身後的狀況,特別對背後的溝渠、馬路等要引起重視,不要腳踩空或來往車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趣編網認為很多經驗豐富的拍攝老手,都常常會因為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被拍攝的景物及人物上,而沒有留意到其他的危險狀況,在移動位置的過程中發生了摔跤、碰撞甚至跌落深處的意外。
微電影拍攝技巧——移攝抓拍人物
「移攝」是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移動攝像的方法拍攝的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用數碼攝像機進行移動拍攝非常方便。移動拍攝可以使用畫面框架始終處於運動之中,畫面內的物體不論是處於運動狀態還是靜止狀態,都會呈現出位置不斷移動的態勢。移攝一般分為前後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以及上下移動拍攝等幾種方法。
微電影拍攝技巧——變焦拍攝注意定格
平時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畫面,鏡頭對准一個廣闊和場景,漸漸地鏡頭推進,最後聚焦於某個細節,這種方法經常運用於花卉、燭光、小動物等細節的拍攝。看上去顯得很專業,不過我們一樣可以用普通的家用DV拍攝出來。DV的焦距可以通過焦距撥桿來調節,將旋鈕推至T那方,可以拉近並放大遠方的景物;如將旋鈕推至W那方,拍攝的范圍則會擴大。拍攝變焦鏡頭時,需要注意在對准目標後要保持靜止5秒鍾左右,趣編網的經驗來說是以便後期編輯,另外,在一組畫面結束時也要把圖像定格5秒鍾,給人有始有終的感覺。
微電影拍攝技巧——場面宏大搖鏡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當視頻拍攝的場景過於宏大,如果用廣角鏡頭不能把整個畫面完全拍攝下來,那麼就應該使用「搖攝」的拍攝方式。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軸(鏡頭橫向或縱向移動)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畫面叫搖鏡頭,搖攝一般有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兩種方法。趣編網覺得很多人在應用搖攝時往往把握不好轉動的速度和角度,使畫面抖動不順暢,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住搖攝的要領。
微電影拍攝技巧——了解拍攝手法
一般包括仰攝、俯攝和平攝。微電影拍攝中,採用俯攝並配合全景和中景,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俯攝與仰攝的效果相反,俯攝會削弱人物的氣勢,使觀眾對畫面中的人物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因為畫面中的人物又矮又胖。在微電影拍攝中,保持水平角度來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才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其符合大眾的審美視角,畫面也更平和、穩定。

Ⅳ 單反拍攝微電影怎麼調參數

首先單反拍微電影,你需要調整什麼參數,在我看來,一般我們拍的時候看現場環境和光線,隨後適當調整ISO 快門速度 色溫,一般光圈不怎麼調都開始開到1.4-2.8,廣角大場景除外

Ⅵ 微電影的製作流程

基本流程
step1劇組組建
包括導演(大佬、總負責人),編劇(劇本作者),攝像(拿鏡頭的),後期(各種剪輯和錄入),劇務(劇組的爸),場記(記錄鏡頭),後勤(劇組的媽)等。
step2成本預估
預估拍攝成本及集資,眾籌或拉贊助。如果是自己想做一部作品,眾籌比較快捷和合適。
step3准備劇本
很重要的一環,要讓觀眾在30分鍾內對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微成本拍攝的微電影,絕對需要以劇情打動人。
step4 劇本修改
依據核心劇本/劇情,編劇修改和完善劇本。
step5分鏡頭腳本擬定
分鏡頭劇本簡單來說就是把鏡頭畫出來。它的作用,就好比建築大廈的藍圖,是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師進行後期製作的依據和藍圖,也是演員和所有創作人員領會導演意圖,理解劇本內容,進行再創作的依據。不要少看一部微電影的分鏡頭,海量。
step6拍攝前准備
後勤、劇務列出道具和場景需求清單,然後考察場地。根據劇情,需要用到的場景不會少於10個,可以免費拍攝的場地會被優先選擇,然後在鯨魚易租里租借些符合主題或增加亮點的裝飾品。
攝像組准備攝影器材,單反,滑軌,小斯,腳架,錄音器材,打板器等等。
導演和編劇選演員,長得好看普通話過關就行,又沒片酬,賣個臉而已。
step7開拍
攝像組開始忙,攝像機,單反,小斯,滑軌,調色溫,調這個那個,跟著分鏡頭腳本拍。
拍攝時錄音建議錄同期音,因為演員不專業,後期配音情緒很難表達到位。
重要提醒:吃飽了再拍,現場的三餐根據進度來,吃飯得在拍完後。
step8後期處理
交給專業的人用ae做,各種剪輯、色彩、聲音和畫面的學問。
step9發布作品
大多數作品是提交至各大視頻網站,當然部分精品也可以交由電影發行公司操作

Ⅶ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7)微電影拍攝高度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Ⅷ 微電影應該如何拍攝

一、要重視劇本創作


劇本應敘事干凈利落,語言通暢明白,詞句短小簡潔,語言力求口語化、形象化。人物性格、腔調、語氣都要為作品表述服務。


二、要注意表現細節


電影所記錄的人和事,只有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才能達到表現情、蘊含理的效果,細節是表現人物、事件、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單位,典型的細節能以少勝多,以小見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要注意表現背景


背景,又稱為環境,是電影的基本構成因素,也是專題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運和事件賴以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據和基穿。


四、要注意構思


微電影的構思一要完整,二要新穎,三要科學,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微電影構思精巧、製作精良,才能製作出內容、形式俱佳的微電影。才能為大眾所接受。

Ⅸ 微電影怎麼進行物視角的拍攝

微電影拍攝物視角的拍攝: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准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再如,一個正蹲在地上幹活的人,要表現他看來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應降低高度(與蹲著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攝來人的腳部,然後再慢慢向上移動鏡頭進行仰攝,最後到達臉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攝,這樣才符合常理。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面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面場景的距離。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拍攝高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家輝經典電影片段五年惡搞 瀏覽:5
媽媽的朋友1泡泡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541
現在淘寶上沒有小電影了 瀏覽:392
老班長微電影 瀏覽:785
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電影 瀏覽:394
8西電影網天堂 瀏覽:982
孫悟空全集牛魔王的女人電影 瀏覽:920
19屆上海電影節鍾漢良獲獎視頻 瀏覽:895
小香蕉在線電影 瀏覽:316
蘋果如何共享屏幕一起看電影 瀏覽:968
印小天獲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是什麼電影 瀏覽:331
蘋果11pro下載的電影怎麼看 瀏覽:330
微電影有的人主題 瀏覽:255
群星城電影院早上怎麼進入 瀏覽:358
電影剪輯解說怎麼卡點 瀏覽:940
黑道之家迅雷種子電影天堂 瀏覽:360
神馬電影夏目彩春六度影院 瀏覽:673
不輪之愛電影完整版 瀏覽:149
怎麼手機看電影好卡 瀏覽:744
黑色夾克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