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花引來百花開 意思相仿的句子
一花引來百花開 梧桐棲得金鳳來
『貳』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意思
應刪繁就簡,使如三秋之樹,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也就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
原文:
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閑事養精神。
過眼寸陰求日益;關心萬姓祝年豐。
階下青松留玉節;夜來風雨作秋聲。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白話譯文:多多誦讀一些古人的書籍能夠開闊眼界,不去理會時間繁雜的瑣事自然精神抖擻。時光匆匆從眼皮下流過,(應該)每天有所收獲。關心民生(的人)祝願(百姓)每年豐收,日子過得富裕。應刪繁就簡,使如三秋之樹,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也就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
此文出自清代·鄭燮(鄭板橋)《贈君謀父子》
寫作背景: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書齋里掛著的一首詩,同時也是他藝術創作的一種心得。在這詩中,鄭板橋總結出「刪繁就簡」、「領異標新」兩個創作規律,而前者又成為後人常用的成語。
據揚州作協主席、《揚州典故與成語》副主編杜海介紹,揚州八怪紀念館的楠木大殿前的抱柱楹聯上就寫著「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相傳這是鄭板橋寫給學生韓鎬的。
清聖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時,鄭板橋出生,其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拮據。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時隨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讀書。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歲又失去繼母郝夫人。乳母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朴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板橋細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歲從鄉先輩陸種園先生學填詞。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鄭板橋首次赴北京,於漱雲軒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真州之江村設塾教書。
『叄』 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是達摩大師的遺囑偈語。其義苞羅始終,涵藏千載,實乃禪宗法脈之概括也。前輩雖有種種界說,但後學不敢苟同,藉此俯陳陋識,仰冀方家督鑒。
一花
達摩說一花,既非一花,是名一花。當年釋迦佛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咐囑迦葉。」並授以衣缽。迦葉即為禪宗一代開山祖師,衣缽為信,代代單傳。傳至二十八代達摩時,印度本土佛教日漸衰微,傳人難覓。於是,達摩托衣缽,航海東來。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終於等到了意中傳人慧可,親授了如來衣法。猶如一枝紅杏出牆來,得到了中華文化沃土的培植和綠葉的扶襯。
世尊在法會上拈花示眾,其意義僅止於當時嗎?其花豈是曇花一現?其眾,又何止「千二百五十人俱」?
微笑播下菩提種,拈花引來百花開。
靈山一花是緣起,達摩移來帶土栽。
「五葉」
花紅還須綠葉扶,達摩面壁等來者。來者誰?衣缽傳人也。當時東土有一神光大師,學識淵博,精通玄理。他慕名拜師達摩,立雪斷臂,捨身求法,感動了達摩。達摩即傳予如來衣法,親賜法號「慧可」。唐德宗又御賜謚號:「大祖禪師」。此乃禪宗東土第一傳人也。
達摩滅度後,慧可即托衣持缽,一路尋訪,來到大別山最南麓,在司空山和獅子山重開道場和禪堂,並傳衣缽於僧璨。嗣後,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即傳慧能。
弘忍傳授衣法時謂慧能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東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咐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如來衣缽至此未傳。
東土五位衣缽傳人,從慧可至慧能,兩個「慧」字,首尾照應,智慧圓滿,葉肥花紅。「慧可」乃達摩親賜法號;「慧能」又相傳二異僧「為安其名」。
「結果」
佛住世說法三百餘會,會會有經。唯獨靈山法會拈花示眾,無經於世,是一奇事;千百年後,慧能大師於寶林寺開壇說法,「鈔錄流行,自曰《法寶壇經》。」祖師之言稱經者,古無二人,世人奇異;還有一奇:「梁天監元年,智葯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示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其實並不奇,慧能大師受佛慧命,乘願再來,正是為了釋迦佛當年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未有經典傳世這一大事因緣,續如來當年未竟之業,開教外別傳一代宗風。欲托中華之沃土,開五葉之法脈。
為何當時佛未說法?因為禪乃佛之「正法眼藏,涅 妙心」,拘於當時語言環境之障礙,社會無明之障礙,人心愚迷之障礙,難以言喻,只好教外別傳,以心傳心,暫不立文字。
為何該慧能說經?禪之法門,已單傳三十三代,歷千百年之世事滄桑,特別是中華文化之沃土的培植,五葉相續,禪宗思想漸臻成熟,已成體系,又「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當初佛祖睹明星而悟道,說:「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這正是佛所開悟的根本真理,亦是佛的「正法眼藏,涅 妙心。」
《壇經》開宗明義:「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全經實為直指人心,自了成佛的如來心旨,實相非相之不二法門,亦是以心地為道場的標新立異。
《壇經》是佛祖之真血脈,靈山法會的延續。正如《壇經》中雲: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教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自 然」
禪從自然中來,還到自然中去。本來無此物,自然便是禪。當年,釋迦牟尼於尼連河畔,接受了兩名牧牛女子的乳麋,覺得「今食飲食,得充氣力。」復而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於是,他來到一株高大茂郁的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那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現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萬生萬物,洞見三界因果,翌日凌晨,明星朗耀,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的智慧從大自然中來,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盡的禪機、禪理、禪的妙諦。
自迦葉至慧能,三十三代單傳,先多拘泥於打坐,禪定,並以一部《楞嚴經》相傳。而慧能則以《金剛經》為主,主張自心是道場,世事為度門。而大師則標新立異,不拘一格,開一代禪風。俟後,「五家七宗」,歷代公案;呵佛罵祖,脾睨宇宙;當頭棒喝,機鋒峻烈;更有那趙州茶,雲門餅;舉拂,瞪目,豎指;以及禪詩、禪詞,禪畫等等,眾彩紛呈,萬象森羅。
明暘法師在記述五家宗派的主要特點時說:「五家在度生方便,隨機接物的風格上,略有不同,而歸根到底,同出一源,本無差別。」他又引用了圓瑛老人揭示曹溪門下禪風的一首詩,曰:「轟轟烈烈似雷霆,棒喝交馳不暫停,迫得頂門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明暘法師在論到歷代公案語錄時說:「我們能夠不於言中擷取,要在言外知歸。所謂『陽春布德,香漏泄於枝梢;素月流輝,波印透開於潭底。'這一舉一動,片言半偈,揚眉瞬目,豎臂擎拳,在在處處,無不是本地風光,和盤托出。」
趙州和尚答人「祖師西來意」時,隨口道來:「庭前柏樹子。」這不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祖師西來意從那裡來,還到那裡去。你識得庭前柏樹子么?識得它與自然一合相嗎?那麼,你即能識得祖師西來意,亦能識得佛祖拈花示眾意。
當今盛世,禪風盛行。台灣耕雲先廣布「安祥禪」幸福生活;大陸凈慧法師力倡「生活禪」以利群機。殊途同歸,叉手應唱,其宗風心旨,皆出於「一花開五葉,結果之自然」也。
耕雲先生說:「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的共相和永恆相。」「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樣地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還是這樣地過活,不需要你改以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在,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安祥禪只要求學法者遵守一戒,即「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斷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
北大樓宇烈教授說:「安祥禪既是禪的生命,就應當是活潑潑的,而不是死寂寂的。所以,一個學安祥禪的人應當是一個入世的人,一個投身社會的人。」
凈慧法師在闡述「生活禪」時說:「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彩。」又說:「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於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後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說:「從自然現象來說,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鬱郁黃花是禪;滿天星斗是禪,浩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春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雨無聲是禪。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從心理狀態來說,安祥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偽是禪。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的追求是禪。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超越是禪。……」
生活禪不是今日才有,佛陀、祖師們沒有一人不是在生活中參禪、悟禪。釋迦牟尼佛食乳糜而得氣力,沐浴洗衣而得清爽;睹明星而悟道,拈金花而傳正法;每次法會,皆從吃飯,洗足說起,因為吃飯,才發現阿難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之事。當年慧可大師傳法於僧璨後,不拘泥於「壁觀」、「打坐」,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韜光混跡,變易儀象」,從容順俗,自我調心。慧能祖師則與獵人同居十六載,常食肉邊菜。「眾生為凈土,雜居止於編人;世事是度門,混農商於勞侶。」百丈大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源律師問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眠。」
如今社會進步了,科學發達,經濟繁榮,眾生之心在這金錢社會里沉溺、懸浮,尋尋覓覓。生活禪的內容又有所不同,其存在形式更為普遍,其凈化人心之功能更易發揮。人類科學的發達,生活的提高,必將帶來生產力的進步,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必將使愚昧,不講科學、不講衛生等不良習氣得到改變。社會要進步,人類要升華,物質是基礎。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在禪的境界中,二者同為一合相,又是永恆的。正如凈慧法師說的:「我們說的生活禪,如果就生活本身來說,應該是從迷失的生活到覺醒的生活這個過程是生活禪,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從生活的覺醒到生活的超越是生活禪。」
達摩說「自然」,即為生活禪。
「自然」得究竟,智慧自圓滿。
「成」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最後一個「成」字,一字千鈞,含藏千年、萬年、億萬年,無量無邊,光壽無量。
從字面上解,「成」是形成、完成,可以,夠了,定形了。但這都不能表達和解釋達摩祖師說的這個「成」字。
如來拈花,祖師西來,為了什麼?為利益眾生故,為使眾生覺醒故,為滅度一切眾生故。成者,醒也。成是究竟,成是圓滿。眾生覺醒,眾生究竟,眾生圓滿。佛法與眾生皆在「成、住、壞、空」四大變化之中,有個形成過程。但這成者的東西,究竟的真理,圓滿的智慧,卻是眾生「個個具有」「本來清凈」的,「成」就是返樸歸真,還其自然,一切顯現,而不是發明,不是創造。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1994 年,北京第十屆世界合唱節期間,佛教文化研究所與台灣「安祥禪合唱團」舉辦了一個聯歡晚會,會上,我作過這樣一種比喻:人類從原始社會進步到今天,其間就是由個體證悟,到群體證悟,到全社會證悟這樣遞次發展而來的。例如,原始社會人不知羞恥,男女混交;後來,建立了家庭,出現了一夫一妻制,並有倫理思想的教化。由生食到熟食;由裸體到服裝世界;對電的迷惑不解到家喻戶曉,電器普及全社會;如「乘法口決」,由聖人發明,到婦孺皆知,等等,都是由迷到悟的過程。
如今有許多和和睦睦,教養有素的家庭,許多文明單位、文明地區,都是群體覺悟和全社會覺悟的縮影和雛形。
「當今商品世界,人心沉溺,懸浮,覺悟何來?」有人會這么說。
依照佛教觀點看世界,皆是萬物一體,無垢無凈。商品既非商品,人心既非人心。人心追求享受,同時愈加希望和平,希望安定,希望祥和,希望永恆。這些主觀上的願望,就是一種覺悟,這種覺悟的社會總和正在一天天加大,大到一定極限時,便是全社會證悟了。今日力倡之倫理、道德准則,那時已成人們的生活習慣,習慣了便成了自然。
「人的根器、素質能達到如此一致嗎? 」 根器和素質是經驗、道德、智慧的總和,而這些並不是從父母遺傳而有的,而是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我們這一輩人出生時,對彩色、冰箱、電腦、網路,連名也沒聽到過,現在的小孩子剛懂事就能使用開關,遙控和滑鼠。今天,每家的孩子都必須背著書包上學去,不遠的將來,孩子坐在家裡便可以接受教育。《法寶壇經》雲:「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看看當今學佛信眾的分布比例:大城市比小城市多,小城市比縣城多,而縣城又比農村多。且知識層面又有別:農村多是老太婆求神祈福消災的迷信妄念者多;而城市中,大多是深入經藏,明教理,得智慧者多。更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層面的人們,身在佛門外心在佛法中。有一位體育界知名人士在給我的信中說:「我對佛教實在是太缺乏認識。」然而他的思想作風,道德品質,精神境界,已遠遠超過了眾多的佛教徒。當年青人超過他時,他「大度地歡迎他們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當他在香港參加那令人咋舌的盛宴時,,他心裡在說:「做富人難,做窮人自然就難上難了。」;當他獲知自己癌症的確診時,他臨危不驚,而是想到如何完成這人生的最後一搏。結果,他成功了,超越了自我。這等上根之人,一旦聞了佛法,便會頓悟明了,徹底覺悟。
「那要等到何種時日呢?」在悟者人眼裡,無壽者相,住世百年是一生,只活一天亦是一生,這一天與一年的時間差異簡直如電腦數數,一眨眼便從一數到了億。蹲在監獄的人,度時如年;生活在精神空虛中的人,不知今夕是何年;生活在責任和義務中的人,廢寢忘食,只爭朝夕;明白了生死事大的人,則更是珍分惜秒,如救頭燃,時時擔心一念之差而墮地獄,一時之誤而廢百世。在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邊無際的時空里,人之境界不同,時間的長短有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一人覺悟,為使眾生覺悟,拈花示眾,衣缽相傳,千百年後,三十三人覺悟。自慧能至今又是千百年,已經是「沾甘露味,入聖超凡者,莫記其數;悟佛心宗,行解相應為大知識者,名載傳燈。」豈是「千二百五十人俱」?而是億萬人俱,億億萬人俱……前五百年個體悟,後五百年群體悟,再再後五千年、五萬年、五億年,眾生全悟。
「末法已至,何談證悟?」否!人說末法,既非末法,是名末法。佛法因眾生迷而不覺,「而為說法」,又將因「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滅度者」,而「實無有法。」是幸也,悲耶?喜也,憂耶?歡呼也,恐慌耶?「末法」者,眾生之共證也!
「與時俱進!」一句偉大的話頭,十三億人民同參共究的總話頭。一切向著經濟建設,建設經濟,聚精會神謀發展。這不是一種全體覺悟的表象嗎? 「與時俱進」是一句全社會的總話頭,是全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總趨勢,總體的步伐。
「與時俱進」!十億人民十億禪
『肆』 鄭燮的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翻譯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這是畫家鄭板橋的書齋題聯,意思是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以少許勝多許; 同時又自辟新路,似二月之花,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創造 與眾不同的格調。
鄭板橋簡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伍』 「一朵小花」的賞析
人生並不象這朵小花,它可以被人遺忘.因為它早已謝世,但生命即使消失,你也許無法忘記他(她)的真誠和善良或者是虛偽和陰險.
普希金《小花》
我最初接觸俄羅斯文學大概是十三、四歲的時候,那是文革時期,課外讀物幾乎沒有,不知怎的,我有了閱讀的渴望,那時閱讀文學書籍是籠罩在一種神秘氣氛里,怕人知道了會出事的氣氛。那時我時常看到我姐在讀文學書,我就苦苦央求她等我讀了再還,這就要求她壓縮自己的閱讀時間,必須是夜以繼日地看,然後我是手不釋卷 地讀,吃飯時也不放下書,就這樣也有時等不及我讀完書就被人家要走了。我記得就在那時,我從我姐的一個筆記本上看到了一首詩:
小花
[俄]普希金
我在書里發現一朵小花,
它早已乾枯了,也不再芬芳,
因此,我的心裡就充滿了
許許多多奇異的遐想:
是哪一個春天,在哪一處
它盛開的?開了多長時間?
誰摘下的?是外人還是熟人?
為什麼放在這書頁中間?
可是為了紀念溫柔的相會?
還是留作永別的珍情?
或者只是由於孤獨的散步
在田野的幽寂里,在林陰?
是他還是她?還在世嗎?
哪一個角落是他們的家?
啊,也許他們早已枯萎了,
一如這朵不知名的小花?
這首詩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我彷彿一下子發現了美:一朵小花竟然會那麼美麗,那麼富於感情色彩,而且它的美麗是可以長久的、可以傳遞的、可以珍藏的,它有那麼強的生命力!我反復吟誦這首詩,並在我最好的一本筆記本上認真地抄下這首詩!
我由《小花》結識了普希金,結識了這位俄羅斯偉大的抒情詩人。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好似著魔一樣迷上了普希金,我四處尋找他的詩集,借到了《普希金抒情詩集(一)、(二)》,我先是手不釋卷地讀,然後夜以繼日地抄,抄了好幾本筆記本。這幾個本子是我最初的一筆珍藏,曾有友人跟我借閱,被我婉拒了。接著,我又陸續看到了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上尉的女兒》、《杜布羅夫斯基》等作品。普希金筆下的俄羅斯美麗風景和優秀的婦女形象,點燃了我青春的詩情和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培養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強化了我性格中善良、堅貞的一面。同時,普希金也培養了我對俄羅斯文學的熱愛,從閱讀普希金擴展到閱讀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高爾基、瑪雅可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名家名著,可謂是「一花引來百花開」,使我擁有了一座「俄羅斯文學百花園」,它滋養了我的思想情感和對高雅文學的愛好。
不過,尋思起來,還是《小花》給我的影響最大。這朵「小花」從闖入我眼簾的那一刻起就融進了我的生命里,甚至,它刻畫我的性格,美化我的人生,塑造我的情感。
那是我在筆記本上書寫下這首詩以後的一個清明節,我和同學們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在緬懷了先烈的英雄事跡後,我從墓旁的楓樹上摘下一枚鮮紅的楓葉。回家後,我把那枚楓葉夾在了《馬恩選集》里,鮮紅的楓葉是烈士鮮血的印記,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人們要永遠記住他們!前不久,我搬遷新居,整理書籍時,翻到這本《馬恩選集》,又看見了這枚楓葉,已經殷紅殷紅了。這枚楓葉就是我的一朵「小花」!
『陸』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要這句話的意思)
直譯:我們做事應刪繁就簡,就像三秋之樹一樣,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像二月花一樣,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
異譯:我們應主張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以少許勝多許。比如畫蘭竹易流於枝蔓,應刪繁就簡,使如三秋之樹,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要「自出手眼,自樹脊骨」,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也就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
(6)一花引來百花開微電影擴展閱讀:
1、這是鄭板橋題書齋聯,並且在《贈君謀父子》也有提到。原文如下:
贈君謀父子
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閑事養精神。
過眼寸陰求日益;關心萬姓祝年豐。
階下青松留玉節;夜來風雨作秋聲。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2、
鄭板橋是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幾個階段。其中,有兩個階段都提到鄭板橋在揚州曾以賣畫為生。
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曾自嘲「實救困貧,託名風雅」。不可否認的是,鄭板橋在書畫上的造詣確實是獨樹一幟的,他擅畫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描寫民間疾苦頗為深切。
杜海表示,聯系鄭板橋平素最擅長繪制的蘭竹而論,「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中提出對於最易流於枝蔓的蘭竹,要去掉其繁雜的部分,使之趨於簡明,從而使其繪制出的效果如同三秋之樹,沒有細枝密葉。
在下聯中,鄭板橋則主張要以創造性的思維,自辟新路,體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格調——就像二月之花,一朵鮮花的盛開,便可以引來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景象。
「如今,八怪紀念館內有很多關於鄭板橋的蘭竹墨寶拓印,市民可以隨時感受板橋『刪繁就簡』的畫風。」王燕笑言。
參考資料:網路-刪繁就簡三秋樹
『柒』 求一首歌歌名 開頭是念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後面有一句詞好像是那年桃花美如什麼
《那年那月桃花開》
作詞:汪玲
作曲:張義平
錄音/混縮:魯曉鋒
演唱:段娟
那年那月桃花開
一縷素香伴君來
紡機奏響和諧樂章
彩虹織出金色夢想
堅定信仰是你的魂魄
無私奉獻是你的品格
助人為樂是你播灑的愛
高尚情操引領一代代
一花引來百花開
萬紫千紅春滿園
美麗芬芳雲天外
夢桃精神代代傳
那年那月桃花開
奼紫嫣紅報春來
金梭銀梭織錦綉
織出人間七彩夢
一面旗幟從古城升起
一幅畫卷從這里展開
心系紡織情似海
模範榜樣激勵一代代
一花引來百花開
萬紫千紅春滿園
美麗芬芳雲天外
夢桃精神代代傳
一花引來百花開
萬紫千紅春滿園
美麗芬芳雲天外
夢桃精神代代傳
夢桃精神代代傳
『捌』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意思
這是鄭板橋題書齋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上聯主張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以少許勝多許。比如畫蘭竹易流於枝蔓,應刪繁就簡,使如三秋之樹,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下聯主張要「自出手眼,自樹脊骨」,不可趕浪頭、趨風氣,必須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來百花開,生機勃勃。也就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格調。
『玖』 「一花引來百花香」,求詳細解釋及出處。
是宋代詩人陳亮寫的《梅花》,意思是指指梅花從含苞到開放的變化。
出自:宋代陳亮的《梅花》
原文: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譯文:
一朵花忽然開放,之後上百朵花共同綻放,想要傳達春到來的信息,不怕被雪埋藏。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陳亮上書孝宗抗金之後,表達內心的雄心壯志。
陳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書孝宗,反對苟合偏安,痛斥宰相,倡言恢復,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的政論、史論,如《上孝宗皇帝書》《中興五論》《酌古論》等,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等革新圖強言論,無不以功利為依歸。
其哲學論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是永康學派的代表。他提倡「實事實功」,有益於國計民生,並斥責理學家空談心性,譏諷為「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他還與朱熹多次進行論辯。所作文章,說理透闢,筆力縱橫馳騁,氣勢慷慨激昂,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可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