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封神,國內被罵,西瓜視頻解讀《星球大戰》43年IP不火原因
對國外電影最具爭議的就是《星球大戰》系列IP了,這部在國外被封為神作的「星戰系列」,在中國卻始終無法生根發芽,甚至一度被人視作文化糟粕。在西瓜視頻創作人電影核心的作品《【核心雜談】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星球大戰》?》中,他詳細解讀了這個問題。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星球大戰》能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觀眾不接受它呢?這位西瓜視頻創作人給出了詳細的解讀。
在作品的開始,作者藉助多年前人民日報的一則報道為《星球大戰》開了篇。報道中,當時的中國媒體並不看好美國在特效的高投入,認為這會讓美國的電影事業身陷囹圄,但結果告訴了我們,好萊塢發展的很好,只是《星球大戰》卻被當時的媒體一語中的。藉助新四部《星球大戰》系列的票房分析,不難看出一部不如一部的IP黃昏正在來臨。
中國觀眾對於影片的包容度是極大的,並沒有國外所說的那衫叢么狹隘和偏見,無論是特效大片、戰爭、巨獸、文藝等等,中國觀眾的欣賞水準一直處於前列,因此影片不火的原因不應該是從觀眾身上發現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在影片本身。
《星球大戰》系列的人物造型過於低齡、劇情的倫理化、布景方面的簡單和粗糙以及角色設定的種種問題,都是被人詬病的原因。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去回顧其同時代的影片,確實是難逢敵手,但是對於《星球大戰》在國內的環境而言,它一直都是落後一個時代的。
在1977年《星球大戰》第一部上映的時候,中國正百廢待興,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國外正在迎來《星球大戰》熱潮的時候,我們正在埋頭為建設祖國做貢獻,誰有那麼多的精力來看電影、賣電影呢?中國影迷正式與國際接軌的時間在80年代,許多的電影製片廠落地,才開始真正的迎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期,這個時期許多的國外優秀電影才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而《星球大戰》早已經三部曲完畢,也就是說中國影迷並沒有真切感受到80年代初《星球大戰》的劃時代魅力。等到1999年《星球大戰》的傳記電影在國內上線,中國影迷已經不是1977年的「萌新」了,《終結者》施瓦辛格的暴力美學,以及《黑衣人》等一系列硬核科幻的洗禮下,中國觀眾的品味愈發的高了,對於一個陌生的《星球大戰》還是個傳記電影,又有多少人會很感興趣呢?
說到陌生,就不得不提到《星球大戰》這個系列的電影龐大的世界觀,我們從美國影史來看,世界觀越大、越復雜、越恢弘的電影,他越難得到認可,甚至到了2020年掙不開這個設定。比如大火的《哥斯拉》系列、漫威系列等等,無一不是設定簡單,連著名的喪屍IP的設定都僅限於打怪獸、救世界這個橋段,反觀《星球大戰》,你如果不是從最開始就跟進了解,突兀的看電影你會非常的無法理解,然後被勸退。
除了同代其它優秀電影的競爭與影片本身的觀影難度問題,這部電影的觀影順序也是讓人極其無語。如果你先看後拍的前傳,那麼你一頭霧水下先不說看不看的明白,就是你先優後劣的影片體驗你就受不了,要知道正傳的《星球大戰》特效來自於幾十年以前,你能指望它有多出色?
而且在近些年迪士尼依舊沒有放下《星球大戰》的IP,推出了幾部外傳,如果你真的願意從頭看到尾的來瀏覽整個封神IP《星球大戰》系列,那麼你第一部要看的就是「星戰」著名爛片《游俠索羅》,從第一部你就會毫無興趣,這又怎麼能吸引中國觀眾呢?因為70年代時候中國觀眾的錯過,以及90年代競爭時期的落寞,《星球大戰》系列始終無法在中國觀眾心中大范圍的生根發芽,少部分星戰迷們此時已經不再年少,就如同國外1997年成立的501軍團一樣,大家早已是年近中年了,威廉姆斯那震撼人心的樂章響起的時候,留給我們的是旋律,而留給他們的,是回憶。
正如這位西瓜視頻創作人電影核心所說,電影的核心,是電影,和心。我們無法確定中國錯過《星球大戰》時代是一種遺憾,還是中國能自行孵化電影文化的幸事,畢竟在電影史上這樣的遺憾並不在少數,比如當年的《沙丘》如果真的被拍了出來,或許歐美的電影市場迎來的將不是「星戰時代」,而是沙與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