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大抗日小英雄有哪些
王二小、張嘎、海娃、雨來、李愛民、謝榮策、石寶芹、王朴、周銀海、馬秀英。
1、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942年10月25日),河北省淶源縣人,抗日小英雄。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2、張嘎
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嘎子的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連長鍾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地區隊伍。在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
後來,人小鬼大的嘎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用木頭槍繳了胖墩翻譯的「真傢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了老鴰窩里,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嘎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傷在老鄉家裡修養。游擊隊攻打敵人崗樓時,他偷偷從老鄉家裡跑回參戰,不幸在進城偵察時被捕。在敵人面前,嘎子剛強不屈,並在戰斗中逃了出來,他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了鍾亮。
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嘎子,獎勵給他一支真正的手槍。嘎子高興極了,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嘎子的家鄉也解放了!
5、李愛民
李愛民是太行山區的一個抗日小英雄。1942年春天,11歲的李愛民擔任抗日兒童團團長。有一天,八路軍的鍾營長讓他穿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一件「火急」信。李愛民二話沒說,回家趕上心愛的小毛驢,帶了草繩和鐮刀,把信裝進襪筒子里出發了。
一路上還算順利。眼看就到敵人的封鎖區了,他忽然發現前面不遠的土堆上有個端著槍的人影在晃動。不好,鬼子的流動哨盯上他了。
怎麼辦?李愛民靈機一動,抓起一把稀牛糞,塗得滿身都是,然後把小毛驢趕進了草坡里,彎下腰割起青草來。「八格亞路,舉起手來!」冷不防,已繞到身後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領。另一個日本軍官直盯著愛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來!」
「我是來放驢割草的。你們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驢嗎?」李愛民機智地回應。鬼子看他滿身是糞,像個放牲口的窮孩子,一腳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幾句,調頭而去。小愛民忍著劇痛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趕著小毛驢直奔小道,順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務。
第二天深夜,鬼子在這里的臨時據點被八路軍14團戰士和聯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這個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為保護鄉親落入敵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歲。
② 想免費看《我們的父輩》,哪裡有
網路網盤免費在線播放:
鏈接: https://pan..com/s/1CLeMPCEEfKcNn5zkm4OaTg
③ 《我們的父輩》:戰爭中的人生百態
講述二戰故事的電影和書籍有很多,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狂怒》,《巨人的隕落》等等。很多電影和著作都是從二戰的受害國角度出發,描寫戰爭的殘酷,但是《我們的父輩》這一系列電影,是站在二戰發起國家之一德國的角度,通過年輕人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戰爭中的人生百態。
《我們的父輩》系列電影一共有三集。豆瓣評分9.6分。由菲利普·卡德爾巴赫導演,由沃爾克·布魯赫,湯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莉安·斯坦恩,路德韋希·特萊皮特主演,於2013年3月1日在英國播出。獲得第2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電視電影/迷你劇獎。
《我們的父輩》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1941年到1945年,五個生活在柏林的普通年輕人,因為戰爭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這五位年輕人是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威廉信仰納粹黨,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征入伍,對戰爭充滿自信和激情。費里德,威廉的弟弟,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不喜歡戰爭的殺戮。夏洛特也響應號召入伍,成為一名女護士,在前線救助傷員。維克多是猶太人,在戰爭中遭遇迫害,四處逃命。格里塔,維克多的情人,一直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女歌星。
五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好朋友,因為戰爭而發生了變化,讓我們一起看看戰爭所來帶來的人生百態。
1 .麻木與逃避
威廉和弗里德是共赴前線的兄弟,但是兩個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完全不同。一開始威廉積極投身戰爭,帶著信仰上的狂熱參與殺敵,勝任中尉,沒有對戰爭過多得思考。弗里德則不喜歡戰爭,面對任務時總是採取消極的態度,逃避殺戮,因而常常受戰友的排擠。
而戰爭會把一個人最惡劣的一面展現出來。弗里德的改變從軍中好友被地雷炸死之後發生,他開始變得麻木不仁,殺人不眨眼,他利用手無寸鐵的敵方農夫來引爆地雷。戰爭已經使他變成了麻木的殺人機器。
而威廉的改變截然不同。在一次佔領電台的任務中,被坦克炮彈擊暈的他,醒來後逃到了一間遠離戰場的小木屋裡。威廉在見識到戰爭的殘酷之後選擇了逃離。他在木屋前擼著貓,享受著片刻的寧靜。原本美好的生活已經被戰爭摧毀,彷彿這一刻他才開始思考戰爭。戰爭使他成為膽小的逃避者。
戰爭使勇敢的哥哥選擇逃避,讓善良的弟弟變得麻木。
2.背叛與救贖
同樣抱著報效祖國的心願加入戰爭隊伍的夏洛特,在戰爭中也面臨了沖擊。
夏洛特作為前線的護士,一開始就從士兵們血肉模糊的身體,慘絕人寰的呻吟中就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但她對國家的信仰和忠誠讓她堅持了下來。真正給她帶來沖擊的是身邊出現了猶太人醫生莉莉亞。
莉莉亞是夏洛特在一群婦女中選擇出來幫自己的一名助手,她隱瞞了自己猶太人的身份。莉莉亞在工作過程中給夏洛特提供幫助,看起來是個善良的人。但是夏洛特還是發現了莉莉亞猶太人的身份。莉莉亞請求為她保密。但是本著對國家忠誠的原則,夏洛特在猶豫再三之後還是選擇了相信國家,舉報了莉莉亞。莉莉亞被帶走了。夏洛特在戰爭中選擇了背叛。
後來德國戰敗,猶太人莉莉亞成為了蘇聯紅軍政委,面對曾經出賣過她的夏洛特反而伸出了援手,救了夏洛特,放她回柏林,給了夏洛特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
戰爭讓夏洛克經歷了背叛和救贖,也讓她對國家正義和道德信仰產生了深思。
3.接受與反抗
作為猶太人的維克多無疑是二戰中最慘的一群人之一。他沒有犯過任何罪,卻要被拉去集中營接受死亡。原本要繼承裁縫店家業的維克多在戰爭中變成了受迫害的人。
一開始,他還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對自己猶太人的身份惶惶不安。在被送去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火車上,他還是漠然接受著自己的命運。而當另一位同樣在火車上的蘇聯人提醒他集中營意味著死亡之後,維克多終於選擇了反抗,打算擺脫自己的命運。
維克多從火車地板下挖洞跳車逃出去,從農場逃出去,從士兵手下逃出去,這個無辜的人當他決定反抗命運的那刻起就開始走上逃亡之路。他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少年,背負的卻已遠遠超過他能承受的。
4.墮落與屈服
格里塔活潑美麗,歌聲動人,這個既不參軍又不是猶太人,只是一心想當歌星的女人似乎與戰爭並沒有什麼聯系,但是戰爭卻沒有放過她,依舊改變了她整個人生軌跡。
起初為了給猶太人男友維克多弄到通行證,格里塔無奈地與軍官發生了關系。後來格里塔為了成為一名歌星,選擇了和軍官保持情人關系。她的墮落也換回了她的成功。她的確成功了。成為一名歌星,發表了唱片,甚至去戰爭前線慰問軍官演出,在戰火紛飛的時代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意味。
格里塔是個悲劇的人物,她在戰爭中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她出賣肉體獲得的,而她卻逃不過出賣肉體的命運,因為看上她的軍官不會輕易地放過她,她只能選擇當情人,屈服與命運,沒有其他路可以走,而這種方式也將她拖向了死亡。
戰爭讓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更容易去選擇便捷的道路,從而一步步走向墮落。
《我們的父輩》從五個德國青年的角度,講述了二戰中人生的千姿百態,有對殺戮的麻木,有對戰火的逃避,有對信仰的懷疑,有對命運的反抗,有對現實的屈服。就影片而言,二戰毀了一代德國年輕人。但是戰爭總是能毀掉一代人的,不管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傷害不止此。願世界永遠和平。
④ 《我們的父輩》在哪可以看到
網路網盤高清視頻在線觀看:絕毀租嫌
鏈接: https://pan..com/s/1cyb8QSNziQm5rSPWOiyICQ
⑤ 我們的父輩
即使是第二次重溫我們的父輩,但我的內心並不比第一次看的時候平靜,而是再次被這不神作所震撼。整部片子的五個朋友鮮活地給我們呈現出戰爭的殘酷與民眾的無力。
五個朋友中,最不幸但又最幸運的算是維克多了,不幸的是他生來就是猶太人,無法改變與生俱來的血統,遭受排擠,遭受謾罵,遭受迫害,但是,他又是幸運的,他遇到愛他並且願意付出一切的格雷塔,碰到一個可以相互協助的波蘭女孩,碰到放他一命的游擊隊隊長,最後維克多在納粹的鐵蹄下得以倖存下來。但是,影片末卻讓他對現實再次失望,「在沒有干凈的水之前,是不會把臟水潑掉的」,曾經的迫害者沒有得到應該的懲罰,多麼可笑,多麼諷刺,可是事實如此。
格雷塔是個天真的女人,她相信等價交換,所以她出賣身體來獲取維克多的證件和她的歌星夢,如此天真簡單,但是她卻不知道在某些人的字典裡面就沒有等價交換,他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只有權力和控制欲。格雷塔離戰爭最遠,沒有體會到殘酷的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她懷拽歌星的夢想,想去巴黎演出,但不幸的是,被送到了戰前鼓舞士氣,正是這個轉折,她近距離與現實觸碰,當她收拾好行李卻找不到與她同行的軍官,當她看到血淋淋的士兵倒在擔架上,當她看到夏莉面不改色地搶救傷員時,格雷塔意識到她之前是生活在城堡中,生活在希特勒的謊言中。電影裡面有一幕讓我極為心酸,溫特兄弟,夏莉在格雷塔房間相聚時,格雷塔以為戰爭很快就能結束,其他三人卻心知肚明,這是一場必輸的戰爭,但是他們並沒有戳破,用無力的笑容舉杯慶祝,他們不願意再拉一個人下來承擔他們難以承擔的痛苦,他們呵護著格雷塔。
夏莉,可以說是二戰中的典型,天真爛漫,期待著愛情並為愛而戰的姑娘。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她的愛國顯得幼稚可笑,同時戰爭讓她的愛情無放安放。她沒有獨立思考,她認為大多數人呼籲的就是她應該做的,所以她去舉報了莉莉婭。在當時的德國,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夏莉,他們沒有思考,或者說被禁錮思考,所以他們不顧正確與否,就執行了統治者制定不合理的規則命令,盡管違背自己的良心。他們是統治者的玩物,是統治者的工具,是那個年代的犧牲品。
弟弟弗雷德漢姆,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歡的,弟弟是理智的,一開始他就看清楚了戰爭的本質,戰爭會暴露出我們最丑惡的一面。在戰爭面前,不是殺敵人就是被敵人殺,因為在戰爭的狀態下,矛盾是不可調解的,兩個陣營,各持立場,無法共存,除非戰爭結束,才能破除這種對峙的局面。糊塗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幸福的,但是弟弟卻不是一個糊塗的人,弟弟的睿智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他不願打戰,但卻被父親「強硬」送上戰場。一開始,他在用消極抗戰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來對抗這場錯誤的戰爭,被戰友恥笑為懦弱膽小,但是,憑他一人單薄之力,根本對這場錯誤的戰爭起不了作用,就像一滴水對大海的影響,微不足道。同時,他不願自殺(我覺得他是捨不得哥哥),所以他不得不接受現實,在第二集裡面,他的確如哥哥一開始所說那樣「成長」了,他變得堅強,盡管自己的世界觀被踐踏蹂躪,還仍然堅持活下去(我覺得他是希望有一天戰爭能結束,錯誤的世界總會有一天會結束,我要等待那一天的到來),但是成長的代價是如此沉重,戰爭逼著他拋棄自己的人性,不把自己當做人,而是把自己當做了一台執行軍令的殺人機器,他提議讓蘇聯的平民的探地雷,他射殺了奔跑的男孩,他拉下了屠殺的站板。當他負傷返家休病的時候,他得不到父親的關心,看到的確實年少狂妄的熱戰分子,我覺得當時弟弟已經對這個世界絕望了,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不顧母親的挽留,回到戰場,回到那個不把自己當人看的戰場,因為這樣,他的內心才能好受一點。但最後,他放棄了,他放棄了多年的等待,也許是為了多挽救幾條年輕的生命,但更多的是,他無法面對自己在作為殺人機器時所犯下的罪孽,他無法面對自己,他沒有信心在戰爭結束後活過來,把自己活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台機器。所以,他選擇了自殺,選擇了贖罪,也選擇了逃避。弟弟不容易啊,糊塗的人總可以活得輕鬆快樂,但是弟弟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但是卻無法改變,堅持到戰爭結束的前三天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哥哥威爾漢姆,一開始意志堅定,威風凜凜,認為戰爭會使人成長,他在血淋淋的生命前逐漸開始分清楚什麼是對錯,結果發現自己是錯的,弟弟說的才對,他被告知是時候和想像中的世界告別了。一開始他是為了祖國而戰,到了後來,開始懷疑這一點,他為戰友而戰,但是最後他卻要帶著自己的兵去打一場無人生還的戰爭,看到戰友一個個在戰火中倒下,他原本的世界徹底坍塌,他身心疲憊,選擇逃兵這條路。盡管哥哥最後活了下來,但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癒合,戰火已經把他徹底摧毀了。
戰爭是一個大熔爐,把所有的國民都卷進去,戰爭吞噬人性,摧毀理想,滋生罪惡。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戰爭的影響卻揮之不去。五個朋友,只剩下三個,當他們再次回到約定的酒吧里,舉杯之間,再也沒有當初的笑容,再也沒有當初的心境,有的只是累累傷痕,有的只是憔悴滄桑,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再也找不回來,有些事情一旦發生,就再也無法忘記。戰爭影響的是一代人。
我看這部影片時,一直很揪心,最後,我要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溫馨的鏡頭,哥哥和弟弟在雪地上打架時,他們笑了,我覺得他們那一刻是遠離了戰場的,彷彿他們回到了戰爭之前,兄弟間相互嬉鬧。可惜,這種溫馨幸福的時刻太短了。
我相信現實的戰爭會比影片更加殘酷,以一代人的生活為代價才換回來的和平,實在來之不易,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