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元日這首詩繪治了古人過年時的活動有
元日,農歷正月初一,當今世人稱之為春節。古時元日又稱「歲日」「上日」「正朝」等。那麼,古人在這一天會幹些什麼呢?他們怎樣慶祝這個一年一度的假期?詩詞中的元日為您揭曉答案。
[清]徐揚《萬事如意立軸》
插桃枝、立桃人、掛桃符,驅邪避凶
桃符,又稱「仙木」,戰國時是削桃木為人的桃梗,六朝時是插在門兩側的桃板,隋唐稱其為桃符。五代前的桃符,往往是在桃木板上繪郁壘和神荼的像或寫上他們的名字。後蜀後主孟昶做了創新,要求人們在桃符上題寫祝福的話,「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貞』四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從此,桃符在驅邪鎮鬼的同時,添加了祈福的功能。宋朝時,桃符又有了進一步的變化,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卷5記載,宋人將桃木薄板削至長二三尺,寬四五寸,板的上部繪上狻猊、白澤之類神話中的瑞獸,下面左寫繪郁壘,右寫繪神荼,有的還會寫春詞或祝禱的話。可見,宋時的桃符承載著今天年畫(求祥瑞)、門神(避禍事)和春聯(賀新春)的三重功能。此時,還出現了以紙張代替桃木板的現象,稱為「春貼紙」。明太祖將題寫聯語的方式固定了下來,並將其正式命名為春聯。陳雲瞻《簪雲樓雜話》:「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今天膾炙人口的聯語「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就出自明人林大欽之手。
放爆竹、做炮仗、燃鞭炮,恭賀新春
「爆竹聲飛」,自古及今,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賀新春的習俗。
唐前,人們用火燒竹節,使之爆裂炸響,為的是「避山臊惡鬼」。據東方朔《神異經》載,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臉猴身的怪物,身材高大,丈有餘,不怕人,但人被它攻擊之後會生一場忽冷忽熱的大病。好在山臊懼怕爆竹的聲響,故以爆竹驅逐之。唐以後,人們開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葯,發出的聲響更大,產生的煙霧也更濃烈,稱為「爆竿」。來鵠《早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自宋代始,人們卷火葯於紙中點燃,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之「炮仗」,亦作「炮張」。為使響聲連貫,人們將多個小爆竹串聯起來,引燃後,畢畢剝剝,連續爆響,是為「編炮」或「鞭炮」。宋時的爆竹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品種不下百餘種,連響、雙響、單響、二踢腳,不勝枚舉,且質量上乘,《東京夢華錄》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清]郎世寧等《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宋時的爆竹文化仍承載著驅除邪魔的美好心願。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結柳送窮文,驅儺嚇鬼,爆火熏天謾兒戲」。同時也因聲響大,能為節日增添熱鬧喜慶的氣氛,成為辭舊迎新、恭賀新春的重要文化符號。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爆竹是狂歡的聲音,是新年的味道。
元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爭插新桃換舊符。
這首七絕清新曉暢,簡易的幾筆勾勒出元日的熱鬧、喜慶。人們在歡樂的爆竹聲中除舊歲、迎新歲,暖暖的東風吹進院落,帶來春的消息。太陽初升,破除黑暗,灑下萬丈光芒,千家萬戶都沐浴在陽光里,舉國上下也欣欣然,爭先恐後地將新的桃符換上,迎接美好生活的到來。整首詩就像是一個賀歲微電影的剪輯,精確地捕捉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且都是新年節慶文化符號中的典型。全詩無一字體現「歡樂」之意,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喜悅。這喜悅來自新春場景,也來自詩人的內心。詩人的另一身份是政治家,故而此詩又別有深意。細讀整首詩,有一個核心意念就是「變」,有時間的變,有風向的變,有晝夜的變,有事物的變。恰值新政初行,詩人借元日的萬象更新喻國家破舊立新。詩人躊躇滿志,內心希冀革除時弊、變法暢行,像迎接新年一樣,迎接一個嶄新、政通人和的時代。
滿
庭
芳
元
趙長卿
爆竹聲飛,屠蘇香細,華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經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歲還新。驚心事,安仁華鬢,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須苦苦,役慕蹄輪。最難忘、通經好學沉淪。況是讀書萬卷,辜負他、此志難伸。從今去,燈窗勉進,雲路豈無因。
這首詞對儒生來說頗為勵志。上片爆竹聲聲、推杯換盞、歌舞昇平,詞人寥寥幾筆勾勒出節日的喜慶。而這喜慶的情緒在一個「催」字後戛然而止,「催」可以是「催促」,也可以是「催逼」,春天不是自然而然、款款而來的,春節已過,而春天還遠。元日里,年近半百之人最易嘆老,似乎這是人生的一個節點。《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有一義,即為年老。詞人感嘆人生百年,已迫近一半,說明此時的他應是個中年人。詞人驚訝地發現青春倏忽而逝,雙鬢已添白發,而自己仍失意潦倒,功名未成,落寞的內心與喧鬧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下片詞人滿懷新年願景。人生本過客,何必苦苦追求仕途,為碌碌功名羈絆?通經好學、讀書萬卷本就讓人著迷,更何況壯志未酬?尾句詞人發下新年誓願,決心要再接再厲,可見其對前途充滿信心。趙長卿之詞以文辭通俗而著名,通讀整首詞,詞人彷彿與讀者相向而坐,時而低語,時而激昂,娓娓地說著新年的心事與心願。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元日: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的隆盛時代,統治者深知民意民風對治國的重要,遂將制定禮儀制度、導引民情風俗納入朝綱。從《貞觀禮》《顯慶禮》到完備的《大唐開元禮》,都對朝堂內外的節日禮俗做了規定,「正俗調風,莫大於此」。元日前後是法定假日,朝中官吏均有七天假期。假日期間,宮中會舉行隆重的賀歲儀式,皇帝、官員、民眾集體狂歡,辭舊迎新。
元日凌晨,東方未曙,百官早已身著朝服紛紛入朝,皇帝、皇太子、皇後和太後要在這一天接受大臣、命婦的朝賀。賀歲慶典隨著破曉的微光正式拉開,「赫奕儼冠蓋,紛綸盛服章。羽旄飛馳道,鍾鼓震岩廊」(唐太宗《正日臨朝》)。
元
仗
張祜
文武千官歲仗兵,
萬方同軌奏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
丹鳳門開白日明。
這首詩描述的是唐玄宗元日坐含元殿,舉國賀歲的場景。整首詩時空交緯,有空間上的拓展,從內宮到市井;有時間上的延伸,尾句一個「開」字帶出東方既明,萬丈光芒噴薄而出的畫面感。詩中善用數字,由首句的「千」、句二的「萬」,道出了朝堂人才濟濟、四海晏清的開元盛世;句三的「一」,則將詩歌的氣氛推至肅穆。張祜擅作宮體詩,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稱其「千首詩輕萬戶侯」。
歲
作
顧況
不覺老將春共至,
更悲攜手幾人全。
還丹寂寞羞明鏡,
手把屠蘇讓少年。
此詩為顧況晚年作品,其晚年詩中常以「悲翁」自稱。歷經仕途的落拓,而今寂寞歸隱,又恰逢歲序更替、老之將至,難免生出蹉跎之感。這種對身添一歲、年華老去的悲傷情緒在時令節日尤為強烈,正如劉勰所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物色》)首句「不覺」道出了詩人對衰老的猝不及防與不情願;句二「幾人全」的悲嘆,來自於迫促焦慮的生死之思;句三一個「羞」字說明生老是自然法則,一切企圖顛覆自然法則的事終將徒勞;尾句情緒一轉,有一種悲傷面對後的隨遇而安,但「讓少年」的達觀中也流露出些許無奈。此詩嘆惋人生,情真意切,極易引發讀者情感的共鳴。
宋代的元日: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
宋時城市經濟相當發達,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格局的束縛,居民區與商業區均為開放式,商業空前繁榮。隨著以商業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意識的覺醒,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接觸、互動,正統、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突破等級觀念,化「雅」從「俗」,用於消遣娛樂的民間文化漸為主流文化認可,從「俗」入「雅」,包括一些原本肅穆的、充滿宗教神秘意味的禮儀活動,也逐漸向功能化、娛樂化的方向轉變。
[宋]蘇漢臣《貨郎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朝的元日禮俗承接前朝,儺祭、守歲、放爆竹、掛桃符、元日大典、飲酒聚宴,如此種種。但新時代賦予了節日新的意義。如宋代民間驅儺儀式形式更加簡化,常由三五人組成一隊進行表演,演變成為民間稱為「打野胡」「打夜胡(狐)」「打野雲」等賣藝者乞錢謀生的手段,而儺戲面具也已成為市井流通、供民眾玩樂的商品。
鷓
鴣
天
丁
巳
元
姜夔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三茅鍾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閑伴老來身。嬌兒學作人間字,郁壘神荼寫未真。
創作這首詞時,詞人年逾五十。漂泊半生,新年伊始,難免生出對居家生活的渴望。上片有顏色,有聲音,有酒香、人影,有賀歲的祝福、破曉的鍾聲,有初升的太陽,喜慶安詳。詞中「隔籬」「鍾動」,道出了屋內的安靜,詞人坐在西窗旁,慨嘆雙鬢添白,不覺間又是新的一年。詞的下片描述了詞人的新年願景。慵懶、遲緩、悠閑,皆說明詞人年歲已高,已為垂老之身。故而,一切節奏慢下來,與友人交、與花為伴,兒女承歡膝下,看著他們讀書寫字慢慢長大,歲月靜好,深居簡出,恬淡生活。「嬌兒」一句妙趣橫生、詼諧情味,與辛棄疾「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異曲同工。
瑞
鶴
芳
元
朝
回
史浩
霽光春未曉。擁絳蠟攢星,霜蹄輕裊。皇居聳雲杪。靄祥煙瑞氣,青蔥繚繞。金門羽葆。聽臚唱、千官並到。慶三朝、雉扇開時,拜舞仰瞻天表。榮耀。萬方圖籍,四裔明王,贐珍寶。椒盤頌好。稱壽斝,祝難老。更傳宣錫坐,鈞天妙樂,聲遏行雲縹緲。逗歸來、酒暈生霞,此恩怎報。
這首詞當為紹興年間所作。詞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展現了元日朝廷朝會、天子受朝賀的宏大場面。按史書記載,高宗南逃至臨安,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因此,偏安一隅的皇朝有如此壯觀的慶典活動不足為奇。詞的下片贊頌皇帝的豐功與榮耀。四海歸心,外夷賓服,朝堂上一片節日歡慶。臨到歸來時,人已似醉微醺,試問該如何報答聖恩?毋庸諱言,這首詞為沒落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而作,結合詞人生平或許可以理解其中滋味。詞人出生於北宋沒落的時代,皇帝沉湎於藝術,政治昏庸,戰事四起,內外交困。加之史父早亡,家境日處貧困,作為長子長孫,年少的詞人便背負起家庭的重任。詞人堅韌不拔、勤奮好學,三十九歲進士及第,入仕途,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詞末「此恩怎報」順著前文的頌豐功,「祝難老」似是一句對皇帝的恭維客套話,卻真真正正地道出了詞人勉力為政的憂國之心。
(本文摘自陳樹千著《節日里的詩歌盛宴》,有刪改)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