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二戰軍艦造價
二戰中德國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沖鋒槍,V1V2飛彈,BF109戰斗機,ME262噴氣戰斗機,多拉卡爾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點就是質量好了產量卻始終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產量不到100,ME262噴氣戰斗機性能非常優異,據說在空中只被擊落過一架,但是只造了幾百架。相反,蘇聯的東西性能雖有差距,但是產量驚人,T34坦克整個二戰中造了十萬零三千四百輛,波波沙沖鋒槍製造了八百萬支,各種口徑的迫擊炮超過三十萬門,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性能上的不足。
二戰期間的6年間,世界各國共生產並裝備了約29萬輛坦克
===================================
歲月輪回,斗轉星移。幾十年的世事滄桑,往日的敵人成了朋友,昔日"一個戰壕的戰友"又成了敵人,令人大有"30年河東,40年河西"之感。
歷史就是這樣翻開了一頁又一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中的一批英美等國的坦克,成了歷史的見證。
歷史不會忘記這一頁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蘇聯,用列寧同志的話說,是"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法西斯軸心國的崛起,使蘇聯和英國、美國等國家變成了同盟國,成了"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根據二戰期間的戰時租借法,蘇聯從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中,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筆者在這里,較全面地介紹一下二戰期間西方援蘇坦克的史實。盡管歷史的車輪已經駛過半個多世紀,留下來的、珍貴的歷史照片已經泛黃。但是,在戰勝德國法西斯57周年的今天,回顧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根據史料記載,二戰期間,美、英、加拿大等國向蘇聯提供了228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其中的1981輛在海運途中損失掉,美英的運輸艦也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付出了裝備和人員的代價。這就是戰爭!運抵蘇聯的20000多輛外國坦克裝甲車輛,佔到二戰中紅軍坦克裝甲車輛總數的20%。
1941年,英美啟運了第一批援蘇坦克,包括:487輛"范倫泰"、"提特拉奇"等英國坦克以及182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等美國坦克。這批坦克參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對德軍的作戰。要知道,當時是蘇聯最困難的時期。在"巴巴羅薩"作戰中,蘇軍損失了18000輛坦克。這批援蘇坦克,數量雖然不多,但確是"雪中送炭"之舉。
1942年,海運的數量更大,包括2487輛英國坦克和3023輛美國坦克。雖然當時有一部分單獨用軍援坦克編成的坦克部隊,但是多數軍援坦克是和蘇制坦克混合編成的。例如,1942年,蘇軍第38坦克旅中,有30輛"馬蒂爾達"坦克和16輛蘇制T-60輕型坦克。1943年,蘇聯紅軍的坦克旅中,完全裝備蘇制坦克的佔61%~68%,混合裝備的佔19%~22%,單獨裝備英美坦克的佔10%~17%。1944年~1945年中,援蘇坦克中主要是美國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
二戰期間,援蘇的卡車和軍用汽車等,數量更為巨大。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嘎斯"等軍用汽車343624輛。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都知道,解放初期街上跑的蘇制"嘎斯"51汽車,用的全是木質蒙皮,鋼材等作戰物質的匱乏可見一斑。而美國援蘇的軍用汽車和卡車就有501660輛。其中包括:77972輛吉普車,151053輛一噸半軍用卡車,200662輛兩噸半軍用卡車。在二戰後期,這些軍援卡車在運送作戰物質和兵員方面,比蘇制卡車發揮的作用更大。
在如何看待軍援坦克發揮的作用上,蘇聯學者和英美學者有著微妙的差別,當然是在戰後。蘇聯的史學家認為,英美援助蘇聯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數量上有限",質量上也不如蘇聯的T-34坦克。而英國的史學家則認為,由於援蘇,英國軍隊得不到更多的坦克,況且英國的"范倫泰"和"馬蒂爾達"坦克不僅遠遠優於大量裝備的蘇制T-60坦克,也比得上1942年以後裝備的T-70輕型坦克。蘇聯學者還認為,美國的M3中型坦克"不怎麼樣";而美國的學者則認為,M3中型坦克在北非"幹得很出色",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比T-60和T-70輕型坦克要強得多。美國的學者更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性能上和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而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卻要強於T-34中型坦克。看來各家都說"自己的西瓜最甜"。我們不想評論這一場"唇槍舌劍"的是非曲直,歷史自有它公正的評價。盡管不能說援蘇的外國坦克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幾萬輛坦克和幾十萬輛卡車,決不是一個小數目。這些裝備在關繫到蘇聯生死存亡的戰爭中,同樣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歷史將記住這一頁。
援蘇坦克一瞥
下面,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援蘇的英美坦克的有關情況。
"范倫泰"步兵坦克
它是英國援蘇數量最多的一種坦克。其中,英國援蘇的"范倫泰"坦克為2394輛,作為英聯邦成員國的加拿大援蘇的"范倫泰"坦克為1388輛。也就是說,英國生產的"范倫泰"坦克的29%援助了蘇聯,加拿大生產的"范倫泰"坦克幾乎全部用於援蘇。蘇聯紅軍往往把"范倫泰"坦克上的2磅或6磅火炮換裝為76.2mm火炮,以增強火力。但是,由於"范倫泰"坦克的炮塔較小,裝上76.2mm火炮後,炮塔內顯得十分擁擠,這項改裝不算很成功。
"馬蒂爾達"步兵坦克
在援蘇的英國坦克中,"馬蒂爾達"僅次於"范倫泰"坦克,達1084輛。不過,"馬蒂爾達"坦克的機動性較差,尤其是在冬季。紅軍的坦克兵不太喜歡它,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丘吉爾"步兵坦克
英國從1942年起,援助蘇聯"丘吉爾"步兵坦克,總數共301輛。"丘吉爾"坦克的性能比"范倫泰"和"馬蒂爾達"坦克要強得多,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有35輛"丘吉爾"坦克參加了戰斗。
"提特拉奇"空降坦克
1941年,英國經伊朗向蘇聯提供了20輛"提特拉奇"空降坦克。由於其數量有限,僅起到宣傳作用而已。
通用裝甲輸送車
援蘇的通用裝甲輸送車共2656輛。其中,英國提供的1212輛,加拿大提供的1348輛,美國提供的96輛。由於它的履帶中心距較窄,雪地行駛的性能較差,它發揮的作用不如美國軍援的半履帶式裝甲車,一般用於輸送人員和物資、偵察及戰場聯絡。
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美國從1941年起向蘇聯紅軍提供了1676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紅軍的坦克兵不喜歡它的"高大的外形輪廓"和"不便使用的前機槍",但北非的英國坦克兵卻視它為"沙漠情人"。它的總體性能要優於T-60/T-70輕型坦克。
M3"李"中型坦克
美國軍援總數為1386輛,為M3A3型。另有以M3中型坦克為底盤的M31坦克搶救車115輛。蘇聯的坦克兵不喜歡它那高大的外形輪廓,常常謔稱為"6個坦克兵的活棺材"。
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
它是美國援蘇數量最多的坦克,總數達4252輛,包括裝75mm火炮和裝76mm火炮兩種類型以及少量以M4中型坦克為底盤的自行炮架、坦克殲擊車等。應當說,在二戰的最後階段,蘇軍的"謝爾曼"坦克和T-34坦克一道,在向德國老巢的進軍中,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半履帶式輸送車
美國援蘇的半履帶式輸送車包括M2/M3/M5/M9裝甲輸送車和M15A1、M17多管迫擊炮車,共2278輛。由於半履帶式裝甲車的越野性能和通行性能遠優於輪式車輛,這些半履帶式裝甲車在蘇德戰場上獲得廣泛應用。蘇聯人還將M3半履帶式裝甲車加上Su-57火炮,改裝成T-48坦克殲擊車,用來對付德軍的輕型裝甲車輛。
M3A1偵察車
這是一種4×4的小型偵察車。美國援蘇的M3A1偵察車共3340輛。作為偵察、警戒、指揮和通信聯絡用的小型偵察車輛,它是蘇制BA-64裝甲車的重要補充。
回眸半個多世紀前的歷史事件,援蘇坦克,易北河會師,雅爾塔會議、波斯坦公告......,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http://www.e-zine.com.cn/dayall.asp
右欄分類對比查詢
二戰輕型坦克 二戰中型坦克
二戰重型坦克 二戰坦克殺手
二戰自行火炮 二戰裝甲車輛
❷ 五一自駕游宜昌,在冷門景點葛洲壩,發現一件塵封已久的豐功偉績
五一自駕游三峽,第一站是位於宜昌市區的葛洲壩。
和人潮洶涌的三峽大壩以及西陵峽景點相比,葛洲壩的遊客寥寥無幾,顯得十分冷清。
不過這樣也好,可以靜靜地欣賞風景,看輪船過船閘。餓了就可以到附近的葛洲壩中心市場吃點好吃的。
01
看到一艘大船,引出一段往事
在葛洲壩岸邊吃西瓜的時候,看到從三峽里駛出一條裝滿了 汽車 的大船。
這艘船算是我們在葛洲壩看到的最大的船了,就拍了一些照片。
當時就覺得這船叫民朴,名字起得很有文化啊。
旅遊 回來後,好奇就查了一下民朴號貨輪的情況,結果網上信息很少。但卻發現了一段塵封的 歷史 ,一項由宜昌人民在抗戰時期創造的豐功偉績,也是深刻影響了四川的一件大事。
而曾經的民朴輪就是這場豐功偉績的締造者之一。
02
長江大撤退的收官之戰
1937年10月26日,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撤退。這標志著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已經無可避免。
11月19日,國民政府宣布重慶為陪都,顯然在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的大戰略之下,長三角地區包括首都南京的淪陷,也已成定局。
而在此之前,沿海的各種戰略物資和人員已經開始向四川轉移。
這就是長江大撤退。
那時四川與外界的交通,只能依賴長江航運。這樣一來,扼守三峽峽口的宜昌,就成為了咽喉要道。
1938年6月11日武漢會戰爆發,更多的物資和人員湧向宜昌,並在宜昌形成了大面積的擁堵。
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8月23日上書蔣介石,稱在宜昌積壓7萬余噸貨物。到了10月下旬積壓的貨物已有9萬余噸,且有10餘萬難民滯留。
長江大撤退到了關鍵時刻:宜昌作為收官之地,不僅僅面臨日本侵略者的壓迫,長江枯水期在12月份就將到來,屆時航運將停滯。
能否成功讓這些戰略物資和人員安全撤離,為中國保留更多實力,為抗戰贏得更多勝利砝碼,宜昌成為大撤退成敗的關鍵。
03
險灘難過,無法完成的任務
雖然直到上世紀中葉,長江水道依然是進出四川的主要途徑,但是這條路卻是異常艱險困難的。
天然河道不可能一路平順,礁石、險灘,成為航運的最大阻礙。
特別是在三峽地區有著三個著名的險灘,它們是整條航道的瓶頸。
湊巧的是它們都在宜昌境內,從宜昌向巴東方向數,依次是崆嶺灘、青灘、泄灘。
長江航運枯水期無法行船的關鍵,就在於險灘難過。
而三險灘中,又以青灘最為難行。
木船時代,幾乎每天都有船在青灘翻沉,杜甫入蜀所乘坐的船就在此被礁石刺穿船底,想必當時也是驚心動魄。
杜甫為此在《入蜀記》中稱,青灘為「峽江最險處」。
在機械動力船時代,過青灘同樣是高風險。比如峽江第一艘中國人運營的蜀通號輪船,就曾在此觸礁傾覆。
險灘的存在導致長江上游和中下游的運輸能力存在巨大落差,因此大量物資和人員滯留在宜昌。
據估計,1938年10月下旬,積壓在宜昌的物資和人員,運輸到重慶,最少需要一年時間。
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0天左右。
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04
眾志成城,創造奇跡
早在1937年冬天的枯水期,一名叫段崇高的船員就提出了三段航行的建議:
這樣做可以大大增加船舶的使用效率,從而增加貨物周轉速度。
不過分段運輸方案遭到兵工署反對,軍用物資需要直接運送到重慶。
再加上隨著局勢吃緊,大量人員聚集在貨運處爭搶船舶倉位,港口的運輸工作受到極大幹擾。
這才導致大量物資和人員積壓在宜昌。
1938年10月23日盧作孚受命到宜昌督辦運輸事宜,他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停止交涉」以便「辦理運輸」。
盧作孚連夜召集相關人員開會,制定了嚴密的運輸計劃。
在這一系列有效的舉措之下,在宜昌長江沿岸上萬工人的努力之下,到12月初枯水期來臨之時,宜昌積壓的物資和人員已經撤入峽江。
雖然後續從長江沿岸運往重慶還是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終歸是完成了。
而宜昌人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僅民生公司就有177人犧牲、76人傷殘,22艘輪船中有16艘受損或被毀。
宜昌大撤退也被人稱為是「中國實業的敦刻爾克」。
另外需要記住的是,宜昌從1938年4月到12月,共轉運難童1.5萬餘人。
而專門接收、養 育兒 童的保育總會旗下,共有兒童保育院61所(包括延安兒童保育院),1938年時共有兒童29486名。
05
歷史 是一條持續流淌的河
據記載,民朴輪就曾參與當年的宜昌大撤退,是民生公司的二十二艘船之一。不過更詳細的信息就無從得知了。
2019年,三峽樞紐累計通過旅客16萬人次,貨運量1.47億噸。
三大險灘隨著三峽大壩蓄水,而沉入了深深的水底。昔日艱險的長江航線,已經變成了坦途。
三峽沿岸的城鎮也全部改變了模樣,有些甚至徹底消失在 歷史 長河之中。
長江大撤退的結果,也間接塑造了如今的四川和重慶。
當年中國沿海地區的工業、文化的精華與精英大多沿長江入川。雖然很多在戰後離開,例如西南聯大的開設和停辦,但也為蜀地留下了豐厚的遺產。
例如,最後的四十天搶運的物資當中,就包括後來的瀘州化工廠、重慶鋼鐵廠等現代工業設備,成為四川現代工業體系的基石。
歷史 是一條持續流淌的河,沒有一個片刻是相同的,不變的是永恆的流逝,但是有些事物不應該被忘記。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相逢就是緣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