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永德方言小電影

永德方言小電影

發布時間:2025-01-21 22:08:23

❶ 河南本土方言電影都有哪些

盲井 不是鬧著玩的 我叫劉躍進 雞犬不寧 給你一千萬 大電影之數百億

❷ 有關佤族的詩歌、資料

佤族的撤種歌
人們說
老年辭去,新年到來,
一年一度
人們都要在三月撒下旱谷,
自從我們離開葫蘆的那天
老人就定下了這條規距。
值此布穀鳥歡叫時節
我們殺豬宰牛
擇好吉日撒下谷種
因為谷種是小米雀傳下的
——來之不易。
願地里的雜草越長越少,
願我們的谷桿越長越壯,
願谷葉倒朝外
願谷穗彎回家。
願我們的穀子①
一蓬滿一省
一把有一馱,
家人背不完
眾人搬不動。
願它(穀子)未曬就干
願它未揚就凈,
地冬②全家吃
地傑③全寨吃。
山上一片金黃,
穀子處處熟透了,
是穀子養育我們長大成人。
既充滿了豐收後的喜悅心情,也流露了對穀子的感激心情。另一首唱到:
願我們的穀子
一蓬滿一省
一把有一馱
家人背不完
眾人搬不動
讓女人流汗
讓男人勞累
舊倉裝大米
新倉盛小豆
裝滿了竹倉
溢出了木倉
今天是吉祥之日
我們才為你們叫魂
向天神要回你們的魂
谷魂,小米魂
所有莊稼魂
谷魂呵
你們不要偏向上路
你們不要歪向下路
順著山間的直路
回到暖和的房裡
回到干凈的糧倉吧
哎,魂呵
谷魂,小米魂
叫你們一聲又一聲
你們就圍在簸箕旁
你們就站在飯桌前
我們要讓你們聽到好言好語
我們要讓你們恢復固有尊嚴。
我們?你們喝,煮你們吃
就是怕你們跟帶大籮的人去,
怕你們隨攜小筐的人跑
不能讓你們四處飄散
不能讓你們跌倒受驚。
我們點上了小米
我們撒下了穀子
讓穀子的蓬大
陡坡上也能發蓬
讓小米的葉長
石頭上也能生長
讓穀粒飽滿
讓玉米苞大
讓穀粒多如河沙
讓谷堆大如山包
一堆接一堆。
讓谷穗長如圍腰帶,
讓小米穗長如包頭巾
願穀粒大如牛頭,
讓小米大如樹樁。
佤族在2000年前就與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貢山和瀾滄江地區。先秦時「百濮」的一支。唐代稱「濮子蠻」,宋代稱「濮蠻」, 明代稱「古剌」,清代稱「嘎剌」、「哈瓦」。他們自稱「佤」、「巴饒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當地傣族與國外老族,撣族稱其為「佧佤」,「佧」在傣語中意為奴隸,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稱為佤族。佤族有獵頭的習俗,最後一次有記錄的獵頭在五十年代末。 佤族說他們獵頭是一個傣族騙子唆使他們。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1796年(清嘉慶元年),佤族與毗鄰的兄弟民族一道,為反對土司「連年苛稅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區首舉義旗,並一度佔領其轄地。這次起義斷斷續續堅持十年多,給清王朝和傣族反動土司以沉重打擊。

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開始侵入阿佤山地區。佤族人民堅決反對中英簽訂的《中緬未定界條款》,以永和部落為首,聯合其他部落,嚴懲槍殺佤族群眾的侵略者和叛國敗類,挫敗了帝國主義分子妄圖使佤族人民脫離祖國的陰謀。

辛亥革命後,佤族人民反對雲南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此起彼伏,終於在1940年後,擺脫當地反動土司的封建統治。

1934年,英帝國主義以武力威脅和金錢利誘,進入班洪、班志地區,妄圖掠奪阿佤山豐富的銀鋁礦。因此爆發震驚國內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寧肯戰死,決不投降」,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並聯合十多個部落的民族武裝匯集於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抗日戰爭時,佤族人民高舉抗日旗幟,組織了游擊軍,粉碎日軍進攻。

語言文字
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有布饒克、阿佤、佤三種方言,每種方言又有土語的差異。佤語與德昂語、布朗語有親屬關系,與傣語的關系更為密切,詞彙中大約有10%的傣語借詞。解放前,除部分地區曾使用過一種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外,佤語沒有文字。人們常用玉米粒、結繩、刻木等方法記數記事。由於佤族長期與附近的傣族、拉祜族、漢族交往,所以部分佤族學會了傣、拉祜和漢語。解放後,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三工作隊與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一起對佤語進行調查與分析研究並廣泛徵求意見,制訂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佤(當時稱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並經批准試行。1958年對草案又做了修改,繼續推進並出版了普及讀物。十年動亂期間,佤文試行工作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試行,並且出版了《佤漢簡明詞典》等一些讀物。佤文的推行,為佤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科學的記錄書寫工具,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歡迎。

文學藝術
佤族民間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有生動的神話和故事,有優美感人的詩歌,有歷史傳說。神話以《司崗里》流行最廣。「司崗里」有兩種解釋,一說「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另一說「司崗」是葫蘆,即人是從葫蘆里出來的。盡管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看作人的發祥地。這樣的神話還有《人類的祖先》、《大蛇吐東西》、《萬物的來源》等等。佤族人民還創造了許多口頭流傳的故事,用來歌頌善良和正義,抨擊背信棄義、虛偽奸詐等思想行為。其中以《老倌和鱷魚》最具代表性。詩歌十分豐富,內容主要反映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愛情和悲歡。

雕刻、繪畫和編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民族特色。佤族的古代崖畫已被陸續發現,著名的滄源崖畫,內容十分豐富,描繪了古代佤族人民狩獵、舞蹈和勞動的情景,人物、禽獸的構圖簡練、粗獷、奔放、獨具風格,對研究佤族歷史有重要價值,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服飾

佤族服飾
西盟佤族衣服,多為佤族婦女自己紡織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褲、裙、毯子、挎包、檳榔袋、包頭等,也有從外民族購買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裝飾品有銀、錫製作而成的頭箍、手箍項圈、耳環、手鐲,還有用竹、藤製作而成的腰箍、腳箍和成串的紅、白、藍等各色珠子串。搭配穿戴,形成西盟佤族獨特的服飾文化。

西盟佤族男性服飾,各村寨大同小異。過去男人頭頂上留一束發,打結或披散在腦後。多數成年男子習慣纏黑色或紅、綠、黃色布包頭,以黑色最為普遍。頭人、魔八、歌手、砍頭英雄和有名望的珠米、老人纏紅色頭。穿長袖無領或無袖無領緊身黑布短褂、對襟衣,富裕人家用銀質衣扣;貧困人家用布結扣,褲子多用黑色,短而寬大,褲腳下及膝蓋。習慣戴手鐲、項圈和珠子串,肩背挎包,腰佩小刀和長刀,手持梭鏢或弓弩,喜紋身。

西盟佤族女性服飾,款式多樣,因生活的地域部落民族支系不同,而產生較明顯的服飾區別。這種區別,可以從「勒佤」、「布饒克」、「佤」一個方言區的女性服飾中看出來。

「勒佤」方言區主要頒於莫窩、岳宋、新廠、中課等地,該區的佤族女性穿披肩或無領短衣,無領無袖短緊身褂,露臍,下系折疊開口長裙或短裙(一個裙可作長裙穿,也可作短裙穿,對折穿為短裙,對折處錯開距離為長裙。)留披肩長發,系銀質、錫質或篾制頭箍,戴耳環,頸帶項圈和若干串彩色珠子,腰系多道黑漆漆過的藤蔑腰箍和數串彩色珠子,手臂戴手箍,手腕戴手鐲,膝下腳腕戴黑色藤製腳箍,小腿裹布套。

「布饒克」方言區主要分布於圖地、打洛、阿佤來、永不落等地,該區的佤族女性纏黑包頭,戴耳塞或耳環,頸戴項圈和多串珠子,上穿長袖緊身衣,下系開口長裙。

「佤」方言區主要頒於翁嘎科、班同、永哈、王莫等地,該區的佤族女性頭戴錐形銀泡珠帽,耳帶大耳墜,戴項圈,腰部系數十條珠子串,上著長袖短衣,下系以紅色為主帶綠色和黑色條紋的筒裙,在裙子中間系一條帶。

佤族服飾簡潔、粗獷,圖案色澤明快大方,能夠充分體現人體的自然美,尤其是岳宋鄉的佤族服飾,已呈現逐步代表整個佤族服飾的趨勢,目前國內佤族歌舞表演者,往往都穿著這一地方的服飾款式。

歌舞

佤族歌舞
佤族喜愛歌舞,在佤族村寨,處處可以聽到他們的歌聲。每逢節慶,人們更是盛裝歌舞,日以繼夜,歷時數日。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米舞、背水舞。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幼,圍成一個圓圈,彼此手拉手或互相把胳臂搭在肩上,向逆時針方向轉動,邊歌邊舞。同時還有幾個男子領唱,眾人應和,歌詞常是即景編成。舂米舞和背水舞充分表現了佤族人民勤勞、樂觀的品格和熱愛生活的情趣。樂器有銅鼓、象腳鼓、響篾、笛子、三弦、木鼓和蘆笙等。

佤族民歌中,勞動歌、習俗歌、情歌十分豐富,多聲部民歌有「玩調」。

佤族的民歌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為骨幹音,音區偏低,音域較窄。終止式以同音反復特色。節奏以較規整的二拍子為主。結構多為上下句對應式的單樂段或兩對上下句構成的復樂段,並在此基礎上作小有變化的反復;有的則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襯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獨唱或一領眾和,其中領部的即興性輕強,和部的則地的固定。凡是喜慶和娛樂時就配以簡單的舞蹈動作和打擊樂伴奏。唱詞喜歡用比興手法而喜歡增鋪直敘。

1964年,在一次佤山軍民聯歡活動中,熱鬧、歡快的場面激發了駐西盟佤山部隊戰士楊正仁的創作靈感,寫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近40年來,《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

樂器

佤族木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神聖的器物,現已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木鼓舞」粗獷豪放、節奏鏗鏘,表現了佤族質朴的民風。

短笛:短笛,佤族吹奏樂器,流行於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部分村寨。竹製,管長約16厘米,設一方形吹孔,橫吹,開四個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時,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兩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兩孔。右手中指常快速開閉產生顫音。

當篥:當篥,用長18厘米,管徑1.5厘米的白竹製作。不留笛竹節,不用笛塞,無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設四個方形按孔。多為男子吹奏。

篥西:篥西,佤族婦女喜愛的樂器,用不帶節的竹管製作,長45厘米,直徑1.90厘米。上端邊緣 有 三角形吹口,無簧。管上有四個圓形按孔。當佤族男子遇到心愛的女子,先用當篥吹一曲山歌調引起注意,然後唱情歌表愛慕之情,若女子也有意,便用篥西回奏,隨後進行對唱。

嗯啾:嗯啾,質竹製作,按孔有圓形、方形兩種。無簧,多為佤族中老年婦女喜愛,長於表現悲哀之情,用於喪事。

宗教信仰
過去佤族信仰多神,對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廣泛,尤其是西盟佤族。這主要因為在很長歷史時期內,佤族生產力極其低下,不能科學解釋自然現象,又無法擺脫自然和疾病帶來的災難,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鬼神崇拜

在佤族人的觀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或「鬼神」。「鬼神」是漢譯之意,佤族對「鬼」、「神」及「祖先」並不區分,是同一概念。他們認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會給人們帶來安危禍福,於是就對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滄源佤族稱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萬物的最高神靈,是創造萬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動物,植物和人。佤族每年都要對它舉行宗教祭祀,以歌舞取悅於它。敲木鼓是為了使它聽到鼓聲下來受人供奉。新房子落成時還要搭竹凳清「木依吉」和眾鬼神幫助擺脫大自然和疾病所帶來的各種災難。「木依吉」掌握著人的生命。夢見它是吉兆,如夢見被它拉著走則是死亡的預兆。所以平時人的一舉一動不能觸犯它,否則就會遭到不幸。民間認為「木依吉」是最高神靈,它似光、似火、似空氣,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有很多兒子:管地震的叫「格拉柔姆」,管升天的叫「達路安」等等。這些鬼神有大小之分,但沒有任何統轄關系,只是各司其職,大者管大事,小者管小事。所以,發生什麼事祭什麼鬼,才能消災得福,而祭其他鬼神是無用的。如肚子疼只有祭「宏」,若祭「木依吉」也沒用。

祭祀

「喲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稱「膿凱鐵」日。傳說人類自「司崗」中出來後不會講話,不通道理,人類走到河邊洗了臉後才會講話,則這一天正是「膿凱鐵」日。所以後來佤族 不論遷徙到什麼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撈槽接水,於是形成佤歷每年一月三舉行接新水的活動。這天,全寨不下地或遠行。清晨,主管寨內祭水的小窩郎敲響木鼓召集全寨人。每戶帶著一碗米來到小窩郎家。身強體壯的男子扛著竹子跟著魔巴到水源頭修換水槽。魔巴將燒熟的老鼠做祭祈放在水源邊,並念念有詞。當新筧流水進村後,首先讓威望的老人接水送到管 水的小窩郎家煮爛飯給大家吃,而後各家各戶才能接水來用。

祭谷,是佤族最神聖的一種祭祀,以人為祭品即「血祭」的一種形式。祭祀全過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幾家剽牛舉祭外,全寨人都進入狂歡的時節,敲鑼打鼓,唱歌跳舞。至解放前,這種習俗在我國大部分佤族地區已被革除,現在已絕跡。

民居

佤族民居
佤族村寨,多居山嶺。過去,佤族有獵人頭祭木鼓的習俗,山寨之間互相砍殺,結仇械鬥,需要群體力量進行抵禦。因此,佤族的群體意識極強。他們往往以一姓或幾姓人家組成小者數十戶,大者數百戶人家的山寨。山寨四周設有寨壕、寨溝、二至四個寨門。寨溝,是進入寨門的甬道,約20米長,2至3米的深和寬。寨壕比寨溝還要深和寬,把寨子團團圍住,寨溝和寨壕兩沿,植有密密麻麻的荊棘,人、畜、野獸都極難跨越,只有從寨門才能出入山寨。

佤族房屋為竹木結構,茅草頂「干欄」式竹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畜或堆放柴火。住房設主門、客門、鬼門三道門。主門為主人家人日常進出的門。客門設於樓側,供客人出入。鬼門與主門相對,逢做鬼才用,平時忌從此門出入。樓內有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等三個火塘。主火塘是主人家做飯、烤火、睡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火塘。鬼火塘要做大鬼或家裡死人時才啟用。客火塘供客人烤火,客人住宿也在客火塘邊。佤族房屋建築工藝原始粗獷,接近自然。

佤族把自家剽的牛頭骷髏陳列在鄰主門一邊的牆上,以顯示自己的富有。把自己獵到的獸頭骷髏陳列到鄰鬼門一邊的牆上,顯示鬼魂保佑,出獵豐收。

編輯本段
佤族的生活習俗

飲食
佤族人以稻子、穀子、小紅米為主食,喜歡做雞肉爛飯、鵪鶉肉湯和牛肉酸菜等佳餚。在村社活動和宗教祭祀時,也有專門負責分飯的老婦人。她們有聲望,懂掌故,了解儀式規程,熟悉村社成員,分飯時能夠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公平分配,外來客人還會受到特殊的照顧。

爛飯:西盟地區的佤族,不分主食和副食,無論貧富幾乎都吃爛飯,就是把米菜和鹽巴辣椒煮在一起,做成較稠的稀飯。飯熟之後,全家老少都蹲在主火塘周圍,主婦把飯盛到木碗里,分給家人吃。一般一次分完,按各人的食量分。分飯時,外人在場,也可分到一份。佤族不喝開水,習慣於飲冷水。

苦茶:佤族煮苦茶,要用一口大砂罐,若無砂罐也可用大茶缸。茶葉,一般用粗製綠茶,或自製的大葉茶,煮一次茶放茶一兩左右。在火塘上象煮菜一樣慢慢地煮,要把茶葉煮透,並煮到罐中的茶水僅剩下三五口為止,所剩的這幾口就是苦茶。飲時習慣於把罐抬起來喝。在滄源糯良一帶的佤族,新煮出來的茶水,濃得幾乎成了茶膏,喝上半口也就足夠解渴了。這樣煮出來的苦茶,色如煨出來的中葯湯,喝時雖然味苦,但喝後覺得清涼,它對氣候炎熱,遠離寨子在田裡勞動的佤族人民,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泡酒:泡酒也是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飲料,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歲月,阿佤人不僅逢年過節要釀造泡酒,就是平日家家戶戶也釀有泡酒。賓客登門,主人將發酵的小紅米倒進酒桶,注入泉水,用筍葉蓋好,泡一刻來鍾,再將導酒管插入桶底,運用虹吸原理,把桶置於高處,酒就流出,引入竹筒杯中。主人先嘗第一口,然後依座次順序給客人們敬酒。泡酒在佤族風俗中,也是友誼的象徵。長期以來,流傳著互贈泡酒的習慣。寨子里有人結婚,同姓親友鄰居,均拿泡酒送給新人。主人則端出一桶桶泡酒供參加婚禮晚會的人們暢飲。

嚼檳榔:西盟佤族非常普遍的一種嗜好。男女老少幾乎每個人都隨身攜帶檳榔袋或檳榔盒。勞動後休息時或平日談話時,口中都含一塊檳榔。他們的檳榔並非樹上的果實,而是用麻栗樹葉和石灰煮成的。因製作簡單,大多數人都會做。這種檳榔嚼得時間久了牙齒就會逐漸變黑,且經久不褪色。據佤族講,這種方法不僅能將牙齒染黑,還能保護牙齒不被蟲蛀。唐朝在我國雲南西南部有「黑齒蠻」的記載,大概就是指佤族這種因嚼檳榔將牙齒染黑的民族。佤族人以牙齒黑,唇染赤為美,認為牙齒越黑越討人喜歡。

婚俗
佤族婚姻在一夫一妻制(歷史上個別富裕者亦有一夫多妻)的基本前提下,還有著同姓不婚、姑舅表婚和轉房制等特徵。佤族的婚戀比較自由,有「串姑娘」的習俗,小夥子到了十七、十八歲的時候,就開始「串姑娘」了,定婚後舉行婚禮。

佤族家庭屬下父系制,女子一般從夫居。佤族青年男女結婚前,男子要為女方家干一段時間的活,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以作為對娶走女方姑娘的補償。這種形式帶有從妻居到從夫居過渡的痕跡。

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在農閑季節:一是在農歷四月,即佤族舉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動到蓋木鼓房前這個月內;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間,從修完房屋曬台到祭祀水鬼這段時間內。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為她准備嫁妝。嫁妝主要有衣服、被蓋、紡織工具和生產工具。姑娘出嫁時所戴的銀器飾品一律不陪嫁,而是採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兩年後歸還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錢購買。

佤族的結婚儀式比較簡單,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各自請本寨的鄉親們來吃一餐酒飯。第二天,男方給女方家送去聘禮,聘禮中含有部分現金、部分結婚用品和送給女方家的禮物。第三天,父母牽著姑娘的手歡歡喜喜同迎親隊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來到男方家後,由魔巴殺雞看卦,並對新婚夫婦祝福。

歷史上,佤族部分地方保留有搶婚的習俗:男方乘姑娘在外勞動之機,邀約夥伴把姑娘搶回自己家裡,然後再舉行婚禮。這種習俗現已鮮見。佤族現在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也有多妻的現象,在一夫多妻家庭里,大老婆在家庭中沒有特殊地位,小老婆也不受歧視。

過去,佤族也有轉房的習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轉房給弟弟,如弟弟已婚,經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轉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願意轉房,也可另嫁,但必須由新夫家付聘禮給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離婚,但若為男方主動提出,則不退聘禮;若女方提出,則要退回聘禮。

佤族的戀愛形式「梳頭情話」
佤族人的戀愛形式「梳頭情話」非常獨特而且有趣,是一種融情、樂、歌、舞、禮、德為一體的特色風情,是佤族獨特文化的一種表現。
「梳頭情話」是佤族青年男女選擇意中人的重要內容。生活在瀾滄江、怒江亞熱帶叢林山寨的阿佤人,除了同姓不得戀愛婚娶以外,學會農作以後便可以談戀愛。司諾」(小夥子)與「崩格」(小姑娘)的戀愛,一般是在秋收時節和冬春之際進行。當月亮出山照亮竹樓之時,「司諾」換好乾凈衣服,肩掛挎包(裡面裝著給「崩格」的禮品和煙具等物),手拿樂器(木琴或蘆笙、笛子),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吹彈著樂器到「崩格」家去「串」,享受「梳頭情話」之樂,尋求人生的伴侶。
喪葬
佤族喪葬取土葬和風葬兩種方式。寨內正常死亡用土葬,寨外被獵頭或其它意外暴死用風葬。土葬棺材用整木挖鑿出槽加蓋子,下葬時用竹席包棺材。在家中死了小孩,停屍二日;死了成人,停屍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停屍三天以上。死屍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以繼夜地敲棺材,直至死屍入棺下葬。過去佤族有獵人頭或偷死人頭祭木鼓、旱谷的習俗,因此,寨子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在房前菜園子或房屋的曬台下,防止被盜。對在寨子以外補獵頭或其它意外死亡者,死屍不抬回家,而是在暴死之後用白布裹屍,搭一竹台,把死者置於竹台上,作風葬。寨中有人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勞動一天。若寨中有孕婦難產死亡或有人被獵頭等非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勞動數日。無論誰家死了人,親戚朋友,全寨各戶都送一碗米並出人幫助辦喪事。死人下葬那一天,要請本采(巫師)做鬼,剽牛殺雞殺豬,主人把豬、牛肉分送給親戚及寨內的各家各戶。

也有一些佤族寨子已經沒有獵人頭習俗,因此,不在寨子內埋人,而是有專門的墳山埋葬死人。

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人不能從火塘跨過,腳不能搭三角架上,也不能用柴棍敲打三角架。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家中婦女生小孩,忌外人進入。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雞蛋、胡椒;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忌:屬雞、狗、豬、牛、馬日不出買或宰殺上述牲口,但購進則吉。忌:白雞、老鼠肉、蜂兒不能待客。忌:第一碗酒或茶敬客人,要自飲以示無毒。忌:孕婦忌食因叫魂、獻神所宰殺的動物肉食品。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閱讀全文

與永德方言小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蛇傳說完整電影 瀏覽:410
什麼電影網有宅男 瀏覽:448
如何看上的電影 瀏覽:179
蘋果手機如何儲存到電影 瀏覽:993
北京哪裡有彈幕電影 瀏覽:629
在白沙鎮拍了哪些電影 瀏覽:94
雪國電影天堂 瀏覽:228
有哪些電影笑臉表情包 瀏覽:46
3d電影bt下載資源 瀏覽:626
木乃伊3電影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34
小馬寶莉大電影全集國語版 瀏覽:705
網路電視怎麼搜索不出來電影 瀏覽:919
如何觀看島國電影 瀏覽:418
看電影如何避開小孩 瀏覽:280
雲南經典電影有哪些 瀏覽:887
和現實生活時間一樣的電影 瀏覽:665
結果自己沒忍住是什麼電影 瀏覽:176
電影撕裂的天堂 瀏覽:155
聊齋2狐仙電影完整版 瀏覽:172
音樂之聲電影分析ppt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