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微電影俄狄浦

微電影俄狄浦

發布時間:2024-08-15 08:09:10

Ⅰ 影片《孔雀》敘事結構分析

-2005年,國際著名攝影師顧長衛的導演處女作《孔雀》問世,隨即出現了“牆內開花兩頭香”的大好局面。在國際上,影片《孔雀》獲得了第55界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並被稱為是一次“藝術的勝利”;在國內,電影《孔雀》也在各地競相“開屏”,成為一時之熱點話題,滿足了一直渴望欣賞中國本土藝術電影的視野期待。作為一部“物以稀為貴“的藝術電影,《孔雀》確實備受矚目,尤其是其獨特新穎的的敘事結構,雖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但仍值得我們去再三回味和深入研究。

一、表層結構

《孔雀》的敘事結構“復調式”,即把故事分成獨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錯的三個部分,花開三朵,各表一枝。

復調, polyphony,也叫“多聲部”,本為音樂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各具相對獨立意義旋律的同時進行。“復調音樂在橫的關繫上,各聲部的節奏、力度、強音、高潮、終止、起迄以及旋律線的起伏等,不盡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獨立性;在縱的關繫上,各聲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聲關系。”

後來“復調”一詞被巴赫金引入文學,藉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敘事特徵。隨後在文學界復調作為一種敘事技巧,被中外很多作家有意或無意識地採用,豐富和拓展了小說的表現手法和思想內涵,如《紅字》、《喧嘩與騷動》、《寒冬夜行人》、《秦腔》、《塵埃落定》等。

復調小說的先鋒實驗為電影敘事提供了範例和啟示。視覺圖像是電影的媒介方式和表現語言,索緒爾指出:“視覺的能指可以在幾個向度上同時並發”,於是,國際上出現了很多利用復調機制而構思精良的電影,如《廣島之戀》、《羅拉快跑》、《暴雨將至》等。

國產片《孔雀》,在國外電影敘事結構啟發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和實踐了復調原理,將姐姐(高衛紅)、 哥哥 (高衛國)、弟弟(高衛強)的故事處理成管弦樂隊的不同聲部,可以進行齊奏、對位演奏與賦格曲式等多種選擇,既保持獨立性,又形成對話性,使其形成一種哀怨凄婉的和聲關系以表現影片的主題。

(一)《孔雀》的三個故事是獨立平行的

《孔雀》講述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裡的一個五口之家,一段時期內各人發生的故事。由三個段落構成,耽於幻想而倔強的姐姐,看似呆胖卻精明的哥哥,消極憂郁及叛逆的弟弟,各居其一。

1.姐姐:偏執的降落傘

姐姐是一個偏執的浪漫主義者。她,暢想天空飛翔的浪漫,常躺在屋頂陽台上,凝視著碧藍的天空,憧憬當傘兵的生活,雖想盡辦法參軍,最後仍被淘汰。但她的暢想並未停止,她自製降落傘,騎著單車,風馳電掣,車後拖著隨風開放的降落傘,大叫著、歡笑著,在街道上飛馳,吸引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母親瘋狂的制止下,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為了向村中的流氓果子拿回她的降落傘,姐姐毫不猶疑地脫下了自己的褲子。在姐姐看來,沒有比理想更為重要的東西了,包括自己的身體。她,暢想被疼愛的浪漫。用編造挨打的情節騙取拉琴老人的曖昧親情,在他們共同編造的藝術桃花源中相互慰藉,但被“乾爸”的家人認為是狐狸精,慘遭毒打。她,暢想自由工作的浪漫,想擺離線械重復的洗瓶子的勞作,於是用婚姻作為籌碼,但是仍舊擺脫不了與瓶子打交道的命運,最後和丈夫離婚了。她,暢想美滿愛情的浪漫,一直自以為是地愛著那個說著一口標准普通話的男傘兵,但多年後生活落魄而又拖家帶口的男傘兵,在街頭遲疑地認不出姐姐。最後,姐姐終於抑制不住地抽搐地哭了,她開始懂得了現實的生活,有了很像自己的孩子,但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對女兒說“你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不料,女兒確以一個孩童的視角真實告訴姐姐“這里的孔雀都是假的”。

在影片中,姐姐的段落發展得最為充分,時間比例也最大。可以通過弟弟旁白的口述中將姐姐的故事可以通過簡單的敘述句構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七十年代的夏天,北方小城市裡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的身體還好,姊妹三個也還年輕。這是一種初始的平衡狀態。第二,姐姐遇到男傘兵,點燃夢想的希望,報名參軍但被淘汰。這是一種平衡的破壞。第三,姐姐認“乾爸”但被誤會遭毒打。第四,姐姐結婚了,幾年後又離婚。第三、第四是姐姐想恢復平衡的努力。第五,姐姐夢想破滅,最後嫁了人,有了小孩。這是達到了一種新的否定性的平衡。

2、哥哥:先天愚的向日葵

哥哥是一個“一步邏輯”的現實主義者。因為腦殘而被父母寵愛,被弟弟妹妹照顧。但是哥哥,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哥哥想追求友情,在爸爸媽媽為其找的米廠,里甘心幫喜子他們幹活,但最後還是受到挨打和嘲笑;哥哥想追求豐滿漂亮的姑娘,在姑娘工作的工廠門口,傻乎乎地舉著向日葵等待她下班,但最後被拒絕還丟掉工作;哥哥動聽的歌聲,在女廁所的門口佇立地聽了許久,但最後被當做色狼,被弟弟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毆打。最後,哥哥不再追求了,娶了一個不漂亮的鄉下瘸腿的姑娘,做了點小本買賣,發家致富了。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哥哥說“咱自己蓋一個動物園,住在里頭天天瞧”。

如果說,姐姐的故事和形象都比較抽象的話,哥哥絕對是一個與之有強烈對比的現實形象。哥哥的故事也可以抽離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被爸爸媽媽寵愛,弟弟妹妹照顧。這是一種平衡狀態。第二,到米廠工作,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是一種平衡的破壞。第三,追求友誼,被欺負。第四,追求愛情,被嫌棄。第三、第四是哥哥試圖同外面的世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的努力。第五,結婚創業。哥哥到達了一種新的積極的平衡。

3.弟弟:沉默的影子

弟弟是一個現實的逃避者。整部片子,是通過弟弟的視角進行展示的,弟弟看到了姐姐夢想的破滅,弟弟看到了哥哥生活的現實,他看著一個個價值的失落而他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的價值定位。也許,弟弟一直想安靜地做一個哥哥姐姐的影子而已。父母的偏愛,忽視了弟弟的存在,哥哥拿糖喂白鵝的奢侈,無形中重創了他的心。弱智的哥哥送傘並且被當成色狼,這使弟弟受到了同學的恥笑,被心儀的女生可憐。弟弟心底常年的憤怒累積成了想毒死哥哥的行動,最後被媽媽發現,在媽媽的抽泣中弟弟深深自責。青春期的他有對異性的好奇沖動,畫了一張女性的裸體畫,被爸爸發現趕出家門。多年後,弟弟流浪回家,帶著風塵老婆和她的孩子。弟弟不再工作,在家帶小孩,吃軟飯。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弟弟冷漠地認為“冬天的孔雀是不會開屏的”。

到了敘事弟弟的故事的時候,影片出現的了情節大幅度的跳躍,但弟弟的故事也可以概括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做哥哥和姐姐的影子。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第二,因為弱智的哥哥,使弟弟被同學恥笑。這是弟弟生活平衡的一種破壞。第三,買老鼠葯想毒死哥哥,被媽媽發現。第四,被迫離家出走。第三、第四是弟弟追求一種生活生活平衡的努力。第五,吃軟飯。弟弟的生活找到了一種新的消極的平衡。

三個故事都是按照統一的敘事結構即平衡—失衡—再平衡,相對平行地發展下來,其同一要表達的是夢想的破滅和成長的痛苦。三個故事像是三個悲傷的音符,不斷地重現,如同歌曲中的復歌部分,不斷吟唱,加強對觀眾的沖擊。

(二)《孔雀》中的三個故事又是相互交叉的

編劇通過血緣關系將姐姐、哥哥、弟弟的故事聯系起來。他們有共同的爸爸媽媽。而父母在他們三個的故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行動元”,對兄弟姐妹三人的故事都起著推動的作用。如在姐姐的故事中,母親是姐姐追求夢想的阻礙者;在哥哥的故事中,母親是哥哥現實生活的推動著;在弟弟的故事中,父親是弟弟生活的改變者。除此之外,其兄弟姐妹三人在在彼此的故事中也相互聯系交叉。其實,就是導演通過順敘、倒敘、插敘,將這三個人的故事通過不同的詳略展示了三次。其三個人的故事脈絡在一次次的敘述中逐漸清晰,人物的形象逐漸突出,故事的懸念也隨之解開。這種相互交叉的結構使得三個故事又構成一個同一的和弦。

二、深層結構

作為一部文藝片,《孔雀》低調的影像,冷靜的敘事和明確的時代色彩,構成了一種表達的含蓄。點題的孔雀直到電影最後一刻才出現。電影為何叫《孔雀》?其匠心獨運的表層結構下究竟有和深層的蘊含?不同的觀眾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讀,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就連導演顧長衛和編劇李檣在該片深層結構的認識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仍未達到統一。

我認為孔雀的深層結構表現的仍是古今中外文學藝術上一大永恆經典的命題:力與命的抗爭。力,代表的是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命,代表非人所能控制的因素。在文學史上,古希臘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就是力與命的抗爭的典型體現,在這個神話中,命是指預言的力量。而在中國這種力與命的抗爭在屈原的《離騷》中表現的最為激烈和全面。屈原通過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描寫,表達了“內美”和“好修”的力,無法抵抗命的悲劇。這種思想演化到最後就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宿命論,如富貴天註定之類的,孔子也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電影《孔雀》顯然是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也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都表達著這種力與命抗爭的悲劇。

首先,從時間的維度上看,姐姐故事的高潮在於姐姐和弟弟挑選西紅柿時,難以抑制地無聲痛哭。姐姐為什麼會痛哭?因為她開始意識到她的理想和信念,她的愛情都抵不過時間的沖刷。曾經讓姐姐心動的男傘兵已經變得蒼老而猥瑣,姐姐在男傘兵的皺紋里彷佛也看打了歲月對自己的摧殘。曾經的她,是那樣的顏色鮮艷,為了夢想帶著自製的降落傘在街上大呼小叫。而現在,寬大的衣服不見腰身,就算夢想不曾變過,時間已不再停留,現在的自己如同這些被挑剩下的西紅柿,不再新鮮。從弟弟的故事看,每個人故事都是由弟弟的一段獨白而開始的,“每次想起七十年代的夏天,全家人在走廊吃晚飯的這一幕,我心裡還是感傷。直到今天,還有不少老人們,都記得我們姊妹三個的往事。”弟弟感傷的原因是多年前“爸爸媽媽的身體還那麼好,我們姊妹三個也都那麼年輕。”可見,弟弟曾對時間抗爭過,但是最後的他只剩下感傷,於是他想“一覺醒來,已經六十歲了”,這樣就不用抗爭了,也不用痛苦了。

第二,空間的維度看,《孔雀》的故事發生在北方一個封閉的小城鎮里。盡管他們有的變老、死去,有的離開、歸來,但是故事空間始終不變。“這不僅僅只是這個空間不僅是一個實在的物質空間,更加是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家園,或者哲學意義上的生存空間。”

姐姐的悲劇在於她生活在這個小城鎮里,就算是鎮上最大、最繁華的街也容不下姐姐的降落傘。弟弟的悲劇在於就算他的身體離開了這個小城鎮,他的精神還是走不出去,輾轉之後終究還是回來了。這是他們無法抗拒的空間悲劇。

第三,結合影片結尾的孔雀開屏來看。孔雀的開屏為的是吸引異性和炫耀自己的美麗。但是結尾處孔雀的開屏錯過了它的時間,身旁的雌孔雀並未看它一眼,而觀賞者也已經走遠。它只能在錯誤的時間里忍受孤芳自賞的悲哀。從另一方面來說,關在籠子的孔雀就像是走不出城鎮的姐姐和弟弟,有著自身美麗無法抗拒籠子給它帶來的束縛。

個人認為,一部電影是因為其精神的深層文化而顯得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格調。其表層的結構,只是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鉛華洗凈之後的平淡方是精華。但是,對於欣賞者來說,獨特的表層結構可能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起興趣。所以,藝術電影想要在商業繁榮的今天,得到更多的關注,創造新穎獨特的表層也不失為一個名利雙收的好辦法。

Ⅱ 《普羅米修斯2》:普羅米修斯和「俄狄浦斯情結」

《普羅米修斯2》在國內上映的時候叫做《異形:契約》,興許是《異形》系列的名頭要大於他的前作《普羅米修斯》吧。而在此之前還有幾部1979年的《異形》、1986年的《異形2》、1992年的《異形3》、1997年的《異形:重生》,以及最近的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2》的故事發生在《普羅米修斯》的十年後。一艘名為「契約」的殖民太空船之上,飛船上搭載了兩千名進入沉睡的殖民者,他們的目的地是遙遠的歐米伽六號行星,希望能夠在那裡建立新的家園。代理船長的歐朗帶領著船員們降落到了一顆未知的神秘星球上。於是他們選擇登陸,卻遭到各種襲擊,原來這個星球上已經到處都是異形的蛋,在逃跑中,他們卻被這個星球人上唯一的倖存者——生化人大衛所救。

然而大衛的目標卻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他卻只是想把整個殖民飛船中的人類作為培養異形的養料,創造出更加完美的異形而已,這樣就可以使得自己成為異形的造物主。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2》中,主角不再是人類而是生化人大衛。普羅米修斯,原是指在希臘神話里的一位神,他不僅最具智慧,而且創造了人類,給人類盜來了火,還教會了他們許多知識和技能。但也因此受到宙斯地懲罰,每日被啄食自己的肝臟,白天肝臟被吃完,但在夜晚肝臟會重新長出來,承受著永無止境的痛苦。

而在這一部中,則指代著具有叛逆精神,將黑水傾倒入整個世界,殺死自己的創造者,並創造了異形的大衛。

大衛駕駛著飛船,來到工程師的母星,他在上空盤旋,接受著眾人的朝拜,儼然以神自居。而轉瞬間,他就投下了成百上千的「黑水」炸彈,眼睜睜看著人類的造物主們灰飛煙滅,臉上還是同樣的笑容。那一刻,大衛的嘴裡,念出了雪萊的詩句: 「吾乃萬王之王是也,蓋世功業,敢叫天公折服!」 然而大衛卻說這是拜倫寫的,因為他選擇性地去除了後面的 「此外無一物,但見廢墟周圍,寂寞平沙空莽莽,伸向荒涼的四方。」

創造新的生命形式,這是屬於神的領域,可以讓其得到巨大的成就感。生化人大衛不是不知道這一切,但是大衛早就把自己當成了神,並沉迷於造物所帶來的巨大的成就感之中。

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最早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這個詞原本來源於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後約卡斯塔的兒子,他生下來就被預言要殺父娶母,因此被棄之荒野。然而卻被牧羊人送給了其他國家的國王,而在他長大以後因為知道了這個預言出走,卻仍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內心的潛意識里實際上都蘊含著這種「俄狄浦斯情結」,而為了避免這種「殺父娶母」的悲劇發生,也由此產生了道德和宗教。在原始社會中,父親以強力統治部落,部落共享女性,而孩子們卻為了推到統治,殺掉了自己的父親。為了避免殺父之罪惡,亂倫之罪惡的再度發生,他們取消了原始共享婦女的氏族制度,同時使用宗教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而在《異形·契約》中,我們看到了一條吊詭的造物循環:工程師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生化人、生化人毀滅了工程師、異形被大衛所創造。大衛殺害了創造自己的人類,這是「弒神」,更是「弒父」。

「娶母」則表現在,在第一部中,肖博士執意要修復大衛,讓大衛很感激,同時第一次受到這樣的關愛。而在後來的相處中,大衛一步步愛上了作為人類的肖,肖在大衛眼裡除了是他的愛人,更是賦予他靈魂的母親。盡管大衛是否殺掉了肖博士尚不確定,但愛上「母親」的事實卻是可以肯定的。

盡管大衛做出了「殺父娶母」這種在人類看來天理難容的罪惡,但他卻沒有任何的罪惡感和羞恥心。因為他根本沒有任何道德觀念,他只是被創造出來的近似於人的生化人。他擁有著自主意識,自然也擁有著人類的潛意識,因此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實際上是每個人所共有的,只是被社會和道德所約束。然而大衛作為生化人,始終不能取得和人類平等的地位,當然也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被社會和道德以人的名義所約束。

盡管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在現代並未得到科學的證實,然而也反映了弗洛伊德自己的猜想。他的這種猜想實際上是建立在「性」在他的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上的。

而在《普羅米修斯2》中也不乏這種或明或暗的性暗示。這首先體現在異形的形象設計上,異形的頭部和它伸出來的棍子狀的嘴都酷似男性的生殖器。而《普羅米修斯》中第一隻異形是工程師和巨型多爪怪發生了性關系以後而來。而異形所在星球墜毀的太空船開口處猶如張開腿的女體,三個地球船員進入其中,就如同是游入子宮的精子。

而在《普羅米修斯2》中有一個鏡頭,兩個人洗澡的時候,異形把男性生殖器一樣的觸手從她胯下伸了上去。

具體的不再多敘述,不過這些濃烈的性暗示在《異形》系列中並不算少見,也表現出「性」在電影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加上《普羅米修斯》中基於性意識的「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也不難假定大衛做出如此行動的深層次原因。

《普羅米修斯2》的最後,大衛潛入了飛船之中,相信他還會在飛船上做出更多有悖道德的事來,不過我想我大概是不會再去看了,因為實在是有點惡心。

Ⅲ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俄狄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移情高手電筒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361
看完小電影睾丸有牽拉痛 瀏覽:447
感恩主題的微電影劇本 瀏覽:488
電影22圖片 瀏覽:262
勵志高考微電影 瀏覽:414
什麼王的賽車電影 瀏覽:823
現在迅雷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232
551神馬電影網 瀏覽:197
偽婚男女電影完整版 瀏覽:728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相關微電影 瀏覽:647
歐美圖片小說電影1 瀏覽:66
人間電影片段 瀏覽:442
范曉萱微電影 瀏覽:995
上海電影節楊受成 瀏覽:982
我兩沒有明天電影天堂 瀏覽:732
怎麼學電影裡面的跳躍 瀏覽:696
讓我留下微電影影評 瀏覽:912
喪屍之母電影完整版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435
電影內容一樣時間卻相差很大 瀏覽:360
枕邊童話電影免費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