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在別處》誰寫的
作者介紹:米蘭·昆德拉(1929~ )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
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8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㈡ 張揚的演藝經歷
1997年執導電影處女作《愛情麻辣燙》,該片由高圓圓、徐靜蕾主演,影片展現了當代城市人的愛情生活畫卷 ,張揚也憑借該片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 。
1999年張揚執導的第二部電影《洗澡》是以北京一個普通的老澡堂為背景,反映鄰里百態和父子、兄弟親情,是一部具有濃郁北京特色、充滿溫情的當代都市生活倫理片 。張揚憑借《洗澡》在西班牙第4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銀貝殼獎」 ,同時影片還入選了鹿特丹國際影展、西雅圖國際影展、塞薩洛尼基影展和多倫多國際影展 。
2001年拍攝完成電影《昨天》,此片被譽為「年度最勇敢電影」。該片獲得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藝術探索特別獎 ,在第四屆曼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翼獎」 。
2002年與徐靜蕾、耿樂主演導演張一白的電影處女作《開往春天的地鐵》 。
2005年張揚執導帶有自傳色彩的電影《向日葵》,影片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視覺去反映整個社會在三個時代間的風風雨雨 ,並獲得2005年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
2007年張楊執導並聯合王要編劇,趙本山、宋丹丹聯袂出演公路電影《落葉歸根》 。影片在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獎 ,以及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
2010年7月2日張揚首度嘗試的商業類型片《無人駕駛》上映,影片以都市愛情為主題,基調輕松溫馨 。
2012年5月8日母親節檔張揚執導老年人的「青春勵志片」《飛越老人院》上映 ,影片由新中國電影史上的老藝術家們:許還山、吳天明、蔡鴻翔、王德順、李濱、田華等出演 。張揚也因此片提名第11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導演 和第4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導演獎 。同年執導的微電影《老人願》是電影《飛越老人院》的前傳故事 。
2013年張揚執導的青年導演扶植計劃第一季「逆襲」系列微電影收官之作《生活在別處》上線,影片以平實動人的手法記錄大理的生活圖景,描寫藝術家生存現狀 。
2014年張揚執導由雪佛蘭紅粉筆計劃發起的公益微電影《大山裡的聲音》 。
2015年擔任霍猛執導青春喜劇電影《我的狐朋狗友》的監制和製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