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推薦幾部講精神病的電影
1,《飛行家》
本片根據Howard Hughes的生平改編,講述航空天才大亨的一生,推薦原因,好像應驗了上進青年熱愛當強迫症患者的理論,有強迫症的人,對於專業跟細節的追求,簡直變態!可人家最後....因連續工作、吸食毒品而精神錯亂,電影畫面很美,但也真的很神經病。
2,《雨人》
相當經典的自閉症主題電影,這類電影一貫的溫馨家庭情感路線,強調自閉症患者高記憶力甚至是高智商高想像力的光環,講述喪父的壞兒子為了騙取傻兒子繼承的遺產,接近自閉症哥哥,最後在純真的手足之情當中,找回真善美的正能量故事。
3,《驚魂記》
經典到不能在經典,一部明明是黑白片,還是1960年的老片子,莫名其妙55年後,依然可以把一票平常看多了重口味電影的年輕人嚇得哇哇叫,既然是驚悚片,那就別劇透太多了,只能說...扭曲黑暗的人性,比妖魔鬼怪更加令人毛骨悚然,此片還扯到了男權女權家庭教育影響,希區柯克的電影一如既往的充滿令人玩味的樂趣。
4,《搏擊俱樂部》
就不多說推薦理由了,我知道,很多人都看過這部片了,所以...........直接說這是部精分電影,應該不會有人想拿磚拍我說我劇透吧?
5,《禁閉島》
萊昂納多又是你!小李子同學真是專注演精神病二十年,為了個影帝,小李子也是夠拼了,不劇透不劇透,堅決不劇透,自覺智商不夠用的,請看兩次以上。
6,《飛越瘋人院》
Ⅱ 微電影製作存在哪些誤區呢
情節設計平淡,缺少戲劇張力。許多公益微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公益味有餘,電影味不足。如《三個兒子》講述三個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去養老院看望老人,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能讓人有所震撼的主要在於三位老人的「回答」,但是三個兒子的所作所為顯然表現得過於單調了——他們只是坐在老人面前,聽他們說話、幫他們理理衣服、擦拭眼淚……該導演的另一部作品《三個爸爸》,在創作手法上與前片如出一轍:爸爸們去福利院看望腦癱的患兒,給他們帶去很多玩具,並不時地抱起小孩們玩親親……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兒子」和三個「爸爸」的確就是這么做的,日復一日重復著簡單瑣碎卻充滿溫情的事情,但就藝術表現而言,這樣的情節顯然缺乏感染力和藝術張力,總給人缺點火候的感覺。也就是說,當這些真實的事件作為藝術表現的素材呈現在藝術作品中時,它必須有所處理,有所轉換,在真實的基礎上有一個藝術化的表現。正如著名學者陳曉雲所言,「所有媒介都有長處和局限。並非所有讓你覺得感動或震動或轟動的人或事都可以轉換或直接轉換成電影敘事。電影敘事的核心仍然與『戲劇』相關:外在的戲劇沖突,或,隱含的戲劇張力。」所以,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如果要通過影像藝術表現出來,「戲劇性」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對其度的把握至關重要,既不能流於形式,也不能過於誇張。
公益理念流於形式,缺少感人細節和實質性的努力。公益微電影《星星的孩子》是一部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微電影。拍攝手法比較簡單,實際感覺遠沒有宣傳得那麼感人,只是用字幕在反復強調「我們與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平行的,沒有交集」……片子在反復強調「他們」與「我們」的不同,卻缺少如何走入他們內心、真正讓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找到溝通點的努力,即片子太過於強調不同,而缺少了面對不同的態度。這使得公益的訴求流於表面,除了反復出現的藍絲帶和結尾放飛的孔明燈這些符號化的形式,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努力和作為,這是作為一部公益微電影的最大欠缺之處。這樣的問題在同類公益微電影創作中不在少數,包括一些獲獎作品。如同樣關注自閉症患兒的微電影《會唱歌的魚》,雖然總體風格比較清新,突破了人們對「公益」的刻板印象,但是整個片子節奏緩慢,細節也不夠豐富,展示母親為小魚的成長付出的艱辛和痛苦的場景少得可憐。所以這位母親最後情感爆發的段落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情感邏輯上看,難免顯得矯情和隔靴搔癢。我們無法指望觀眾花將近35分鍾的時間去堅持看完一部節奏緩慢、流於形式又缺少感人細節的公益微電影。這讓我想到常被人詬病的主旋律影片。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而降低它的審美標准,尤其是對細節和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才更需要有豐富的細節和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變觀眾對此類影片的刻板印象。與一般影片相比,它們的細節應該更豐富,故事性應該更強,在觀賞性上所下的功夫應該更多。
Ⅲ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電影
Ⅳ Hello!樹先生 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我怎麼看不懂求高人給解釋一下
鏈接: https://pan..com/s/13EBVmJQcWf3022XWhznvBw
《Hello!樹先生》是由博納影業集團、上海電影集團、西河星匯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賈樟柯監制、韓傑執導,王寶強、譚卓、何潔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講述了鄉村青年「樹」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能夠掙錢,過上城裡人的「未來生活」。在神奇的前景召喚下,他經歷了一段有趣的冒險,最後成了預言家的故事。該片於2011年11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Ⅳ 韓國2019最好看的電影是哪部
2019年剛剛到了4月份,個人覺得還不錯的幾個電影是這些,要說最好看的就是最後要介紹的《證人》啦
NO.1《逃組》
見人見己
當律師對上女孩,劇情以敵對的立場出發,鄭雨盛相信死者出於自殺,金香起則目擊死者被傭人所殺,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律師刻意的接近少女,去了解她眼中所看見的世界,並從中找出話里的破綻,哪怕是一場公益官司,金錢世界中的骯臟污穢越陷越深,是不懂還是不想面對。
這是最溫暖的案件,「信任」是電影的主題,「傾聽」是電影的回應,「良心」是電影的正解,在各自活下去的世界之中,我們曾經遭遇背叛卻還是相信,我們曾經面對困難卻還是努力,只因為對這個世界還有愛,愛人也愛自己。
這部電影目前是我覺得最好的一部韓國電影,不過今年會播出的韓國電影非常的多,後續一定會有更加優秀的,拭目以待吧。
Ⅵ 自閉症或語遲媽媽都是如何自我救贖
怎麼說呢?用「救贖」二字好像不太准確,很多母親自責,認為孩子得了自閉症,是自己的責任,其實自閉症不是母親的錯。
自閉症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很多相似發育問題都存在同類原因)。不僅家長存在疑惑,學術界也銷喚攜沒有一種理論能完美解釋其成因。
幾十年前,在人們對孤獨症還不了解的時期,有些人認為,大人撫養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患有孤獨症,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理論」,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育方法會使孩子患有孤獨症。這種說法已經被科學和事實推翻,研究證實孤獨症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與父母撫養方式無關。
既然與撫養方式無關,何談救贖呢?
說道自我救贖,可能存在另外一種情況。
家有自閉症寶寶,太難了!
寶寶的康復、教育是個大問題,重要的是背後的家庭也在擔負著不可想像的重壓!毫無疑問,當媽的最辛苦,幾乎需要一生的守護,從生理到心理都是極大的折磨,很多家庭因為負擔沉重,充滿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導致家庭關系破裂。而自閉症寶寶最終可能被遺棄,或送到孤兒院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真的需要「自我救贖」。
如果你看過《第十七次拋棄》這部公益微電影,一定深有感觸!
這部微電影只有8分鍾,但是卻把一位母親面對自閉症孩子的無奈與痛苦,演繹的淋漓盡致,因為數年的煎熬,看不到希望,決定遺棄孩子,但是每次都沒有成功,十七次的遺棄,十七次的自責,十七次的救贖,這就是一位自閉症母親的絕望掙扎。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如果有機會就把病治好了。還需要你經常不停地對他(她)予以關心和幫助,並且全部用寬心安慰的話語來和他(她)交流溝通。這就是很多自閉症孩子家庭最需要的 健康 心態和康復觀念。
心態很重要:
這個問題之前也困擾了我好久,因為易易兩歲了,說話還只停留在:爸爸,媽媽,這個,那個的階段,老母親真的焦慮了,一直在尋求解決方法,出門也是四處打聽同齡孩子語言發育,熬不住的焦慮,在網上查了下關於語言發育的 育兒 書。
《語遲的孩子也聰明》講的是一個關於語遲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兒子也是屬於語遲孩子,講了一些語遲孩子的案例。
其實大家都知道語言的輸出是需要一定量的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輸出。
這本書里有一個觀點我挺認同的,語言的發育是在大腦發育的後期,也就是說大腦發育完善後,語言才會輸出。這也符合大多數語遲孩子交流和思維能力都不錯的現象。
我的建議是,語遲應該盡早干預,但虧伏家長也不要過分焦慮,等待花開。
希望可以幫到你,我是易媽,分享有用的 育兒 經驗。
開始都是崩潰過的。十多年前,某專家,全國人大鏈森代表,說我兒子只能上特殊教育學校。我被N個學前幼兒園拒收。理論書籍看了一點就看不下去了,再往下看我就確定要自殺了。把破書賣了廢品。讓專家的話滾犢子。我沒錢,沒文化,沒理論,我就無知無畏了。白天孩子上正常幼兒園,回家我自己教。看到啥教啥,走到哪教哪,把自己磨練成唐僧。啥都講。因為有被學前班拒收的經歷,人大代表說他上不了小學。我就特別害怕,以上正常小學為目標努力。學前報了英語,認字,美術班,這幾個班是長期學的。有時候實在不知道教他啥了,我就教課本知識。我兒子學前認識2000多字,能獨立寫小短文,讀課外書很多,我家從來不愛看繪本,我也不喜歡繪本。我兒子愛看 歷史 故事和科學類書籍。數學基本到小學一年級下冊水平。英語基本有小學三年級水平,能和外國人簡單對話。畫畫我是覺得他畫的還不錯的,可惜後來上學後沒堅持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也就是基本表達自己的意思吧。可以寫成文,但是說不好。這是學前。到底在正常年齡上了正常小學。孩子明顯沒有其它孩子懂事。老師說話他不怎麼聽。上課也不聽講。老師第一天就給我留下談話了。我就跟老師保證哪不行我回家肯定努力教。勉強留下我兒子。老師第次找我談話就是「你兒子不聽課」給我也愁死了,他確實沒有專注力,但是有些知識真的在學校學的,不是我教的,我在家教的再多,不可能把學校知識都教到,他能學會還是聽課了。我就哄著老師,哄著學校,第一學期我兒子考了全班第四。才算勉強收下他,不勸退了。然後稍大點,能打點比賽了,什麼作文,英語的比賽,獲點獎牌,老師還挺高興的。自閉症孩子去打英語辯論賽,你們想像不到吧?管你對方辯友說啥,我就一句「你們說的都不對」開頭,然後就拿我強大的記憶詞彙量噴你們。管你們聽不聽得懂。反正在場外我兒子跟外國評委扯淡扯一個小時了。倆人從法國扯到葫蘆島。我文盲也聽不懂。最後得了個銅牌。小學階段靠著給學校爭點小光,磕磕絆絆反正混下來了。初中老師就找我一兩回,我兒子學習還行。初三孩子判逆,跟我幹了一年架,各種不聽話,不服我。成功的給自己干到普通高中去了。原來我還尋思考個重點啥的呢。高中以後就好了,也不跟我別扭了,自己也知道學習了。老師根本就沒約談過我。偶爾在路上碰到老師一回,老師說我兒子放哪都行,都放心。終於泯然眾人了。高中我兒子自己選的科,告訴我將來的計劃和理想。現在是高中第一個寒假,訂了自己認同的網課,安排自己每天做多少題,做幾科。就是一個普通學生了。到現在為止,最艱難的時候就是剛知道孩子有問題到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等到小學結束往後就是越來越好。我覺得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什麼自閉啊,遲緩啊,他只是一個啟蒙階段需要多教N遍的孩子,別人教一遍就懂了,他教10遍還迷糊呢。就是需要隨時,大量的教。另外不要把未來想的太難了。孩子學100以內加減法都費勁,將來可能哪也考不上。智力有問題。我兒子現在100以內加減法也費勁,也不耽誤他學二次函數啊。數學還挺好呢。另外中國話說不明白,還學外國話呢?對我兒子現在中國話說的也不咋地,中考英語108分。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初中以後也許會驚艷到數學和物理老師。不能總用我們的想法給孩子畫框框。你不行,不代表你自閉症的兒子不行。事實證明,我兒子就是比我強。這是我的自我救贖,還是孩子救了當年那個曾經絕望的我呢?
自閉症的孩子,兩歲之前很難發現,本來一個 健康 活潑的孩子,忽然一下被診斷為自閉症,一輩子都有可能離不開家人的照看,甚至不能自理,加上每月上萬的康復費用,和幾年、十年甚至一輩子都需要康復,這對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沉重的壓力和難以接受的現實讓父母的眉頭難以舒展開來。
既然事實已經存在了,家長就要從崩潰的狀態中調整過來,向前看,聽從醫生的指導和意見,陪孩子一同康復,一起努力學習進步,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相信一切都會慢慢變好,只要努力,就不會太差。
不管什麼樣的生活,有一種生活,叫享受,還有一種挑戰,叫每天……「來戰」。
加油,星星的父母們,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態度,努力,生命會有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