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兒微電影《破釜沉舟》殺青
10月29日,由華宇衛視、河南臨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內黃城事視頻中心聯合攝制的少兒微電影《破釜沉舟》在內黃縣殺青。
本片由內黃縣李雨坤、李文天、都志江,李世博、李文闊、李文軒、劉憲錦等小朋友本色出演。《破釜沉舟》故事發源在內黃楚旺、宋村一帶,講述的是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內黃縣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的故事。
據本片製片人李平軍介紹: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華宇衛視影視中心、河南臨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內黃城事視頻中心聯合打造的國學傳統文化百集系列微電影,將以新穎獨特的風格,通過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詮釋成語蘊意的深刻內涵。以微電影為媒介將這塊藝術精華以熒幕藝術形式呈現了出來,通過廣泛參與既讓孩子們形象直觀地了解了成語發生的時代背景,又讓孩子們深入淺出地了解了成語的豐富內涵。並為孩子保留一份兒時的珍貴記憶。深入挖掘中華國學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孩子們真人表演予以闡發,展現傳統文化魅力,傳遞跨越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
本片拍攝過程中得到了承德老酒內黃總代理、嶗山礦泉水內黃總代理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2. 合肥男孩與山村小學情緣「結晶」電影 師生本色出演展現皖風皖韻
8年前,天柱山旅遊途中的一個「小插曲」,讓合肥一個三口之家與「白雲生處」的天寺小學結緣;8年後,長大成人的兒子以那所學校、那群師生、那片鄉土為原型,創作劇本、拍攝電影。在這部名為《水吼》的電影短片中,天寺小學校長、僅有的兩個學生、充滿演藝情懷的小學教師、幾個村民「本色」出演,「串」起一場戲,為他們與這個三口之家的8年情緣,「寫」下最美的「注腳」。
城市男孩與山村小學 8年情緣「結晶」電影
《水吼》編劇、導演名叫徐培原,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四學生,來自合肥。
徐培原自幼喜歡文學,愛「碼字」。高考時,就讀於合肥一中理科班的他選擇「藝考」,以全國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影導演系,就是為了「做能表達自我,抒發內心情感的事兒」。很奇妙,從「文學小童」到與「白雲生處」小學結緣,再到編劇、導演《水吼》,《江淮晨報》「見證」了徐培原一路成長。
2006年,父親徐放發給友人一首詩,朋友評價:「有點淺白」,罩拆遲他問:「若是出自10歲孩子呢?」原來是徐培原寫的!朋友很驚喜,建議向報社投稿,於是,有了《江淮晨報》副刊版上的一首童趣小詩。
2010年,徐培原上初二,一家三口去天柱山旅遊,偶遇一位鄉村教師,隨其去了半山腰上的天寺小學。全校僅有學生60餘人、老師7人,和城市小學一個班的學生數差不多。山路崎嶇難行,老師們每天都要接送學生上學、放學,有個細節讓父親徐放至今印象深刻,「每個班級的黑板上都貼著『教師接送排班表』,這在城裡學校是不可能看到的。」
掩映於青山中的教學樓,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琴棋書畫不輸「城裡娃」的才藝……從未見過的山村小學景象讓徐培原深感震撼,也深深吸引著他們一家。回合肥後不久,他們又組織9個合肥家庭重返天寺小學,那一天,響徹山谷的琅琅讀書聲,震住了所有來自城裡的孩子。
今年,徐培原以那所學校、那些師生、那片鄉土為原型,編劇、導演的《水吼》開機,記者又來了,聽他講述與天寺小學的8年情緣,談他的電影夢。
劇本獲青影廠贊助 全校僅20個
徐培原長得挺帥,稜角分明,高高大大的,在人群中很扎眼。和娛樂八卦中常聽說的「脾氣大」「愛罵人」的導演形象不同,徐培原性子溫和,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浸染」了幾分京腔的渾厚嗓音很是悅耳。唯一「御慧出賣」他「藝術范兒」的,是腦後扎著的小辮子。
「《水吼》是畢業聯合作品,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一樣,是檢驗大學四年學業成果的作業。」徐培原說得輕描淡寫,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自當年結緣,天寺小學就在徐培原一家心裡「紮根」了,之後幾年,他們一直和師生保持聯系,時常書信往來、寄禮物。大一暑假,徐培原剛回合肥,又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出發去天寺小學。天柱山風景如昔,崎嶇難行的山路、半山腰上的2層小樓沒怎麼變,可校園里的熟面孔卻沒幾個了。
村裡的孩子大多跟著父母做「隨遷候鳥」了,只剩下2個學齡兒童。身為「村小」,天寺小學里自然只有2名學生,配備3位老師。而不久之後,另2位老師也將離開,僅留校長堅守。徐培原又一次被震撼了,「『一人學校』,我聽說過,卻是第一次見到。」他住了下來,舉著攝錄機「跟拍」3天,這次,看到了更多。
兩個學生,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和所有的小學生一樣,他倆也鬥嘴,搶著回答問題讀課文時比誰的聲音高。但他們又比普通同學更親密,「我去的第一天,女孩兒生病沒有上學,小男孩一整天的情緒都不高,和他說話也不愛搭理。第二天,女孩兒來上課了,男孩也有精神了,搶著回答問題,很活潑。」想起那一幕,徐培原笑了。
他們又很苦惱,沒有更多的玩伴,只能相互陪伴,溫暖彼此孤獨的童年。家裡只有媽媽或是爺爺奶奶,保護他們的「爺們」都沒有,每天上學、放學還是靠老師接送,「老師是師長又像親人,彌補他們缺失的物李父愛。」徐培原說,這3天的所見所聞,很多都被「搬」到《水吼》里了。
回到學校後,徐培原萌生了創作劇本、拍攝電影的念頭,一部「通過反映鄉村留守兒童教育、生存狀況,表達教育人文深層內涵,展示皖山皖水壯麗秀美、皖城皖人風土民情的電影。」大三時,徐培原作為「交換生」留學美國,學習編劇課程後開始動筆。先寫英文劇本,回國後翻譯成中文劇本,又多次修改,耗時近一年,終於定稿。
確定畢業聯合作品時,徐培原交出這份精心「打磨」的劇本,廣受贊譽,經評審獲得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贊助。今年,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內的北影2018屆畢業生,僅有20個作品獲得贊助。按照慣例,這些作品大多會送到國內、國際電影節參選,北影往年碩果頗豐。
師生「本色」出演,保證皖風皖韻「原汁原味」
自小,徐培原就是那種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初二考到鋼琴十級,還在各類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
「小時常跟著爺爺奶奶到處跑,去過神農架、見過大草原、游過大江大河,看得多了,自然就有傾訴的慾望。」考入北影導演系,徐培原的「傾訴」有了更具體的目標,「把文字轉化為影像,打動觀眾」。
10月份,北影舉辦第三屆學生導演獎頒獎典禮,大一新生徐培原也到現場觀看。時隔近4年,他仍記得導演系教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鄭洞天說的話:「做個不恰當的比方,一般的微電影是可以群發的簡訊,而我們的專業影片像是用筆帶著自己的體溫寫在紙上的情書。學生的作品不表態,但其中自然包含著作者的態度……」
「有感情、有態度」,大學期間,徐培原一直用心揣摩這幾個字。他很「幸運」,第一次編劇、導演就是一個有感情的作品,「和天寺小學結緣8年了,我們不僅和那裡的人有感情,對那片熱土也充滿嚮往。我要用鏡頭傳遞這份情緣,展示那裡的風土人情。」
正是這樣的情感,讓徐培原決定回到天寺小學,最終選擇附近的水吼村拍攝,並將影片命名《水吼》。除了男主角之外,其它演員都由當地人「本色」出演,天寺小學校長、2位小男生和小女生、有演藝情懷的小學老師、幾個居民,他們說著當地方言,就這么拍起來了。
「我第一次執導,他們更沒有表演經驗,有的對著鏡頭都犯怵,難度非常大。」徐培原說,寧願面臨挑戰,也要保證《水吼》皖風皖韻的「原汁原味」。好在演員們「上手」挺快,尤其是兩個小演員,常常帶給主創人員驚喜。不到30分鍾的短片,十餘天拍攝結束,殺青時,徐培原挺開心,「起碼演員的表現不會差」。
記細節、翻監控,生怕有「穿幫」
身為「電影控」,徐培原也喜歡一邊看電影一邊「挑刺」。拍攝《水吼》時,他一直給自己「挑刺」,「一要劇本情節合理,二是不能穿幫」。
大一下學期,恰逢班主任夏鋼拍攝《穆桂英掛帥》,全班26名「未來導演」全進組實踐。徐培原做場記,除了敲著小板子喊「**場**次開始」,他最重要的任務是記住每場拍攝的內容、錄音碼、服裝和道具細節等。「這么說吧,你們看到的『穿幫』鏡頭,幾乎都要場記來『背鍋』。」這段經歷,讓徐培原見識到了名導的嚴謹、認真,對這次自己「執導」也很有幫助。
《水吼》拍攝現場,為了防止「穿幫」,徐培原和其他主創人員極為嚴苛,甚至有些「變態」。「比如說給孩子戴紅領巾,必須記住是系在脖子上還是壓在衣服上。如果某處沒有記住,就必須翻監控,重看當時的片子。」雖然耗時耗力,但是年輕的主創人員們都不嫌麻煩,拍攝10天,始終堅持。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只有好的電影才會讓觀眾印象深刻。我想,有內容、有思想、認真嚴謹的電影應該是一部好電影吧。」徐培原說,他想在導演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無論是否成名,他都希望自己拍出的電影能讓觀眾記住,而不是只能帶給人短暫的歡愉。
未來,徐培原一家還會繼續關注天寺小學,關注那片鄉土,將這份難能可貴的善緣延續下去。徐培原還想再深造,也想出國學習,當學成歸來,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他或許會再拍一部關於「白雲生處」的電影,這次一定會公映,我們都能看到。
3. 幸福花兒開微電影原型
微電影《幸福花兒開》由淮陽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理事李濤根據真人真事編劇,主要講述了貧困家庭春花一家三口在「幸福工程」的幫扶下逐步走上幸福道路的故事,該片所有演員均是本色出演,主人公由類似生活原型一家三口飾演。
4.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5. 薛凱琪演過的微電影有哪些
基本就這些參考資料:網路薛凱琪吧 早熟,新紮師妹3 ,學警雄心 ,這三早熟女人本色最喜歡這三部她還演過摯愛 時光倒流的話別的電影都是客串人間
6. 八零後的那些事的關於《80後的那些事》:
這是我們的第三部微電影,前兩部分別為《本色》、《記憶咖啡》。《本色》是一部諜戰劇,《記憶咖啡》是愛情劇。在《本色》播出後,就有人告訴我們,我們離臨沂人太遙遠了,《記憶咖啡》也只是稍微接了點地氣。所以,我們希望拍攝一部要真真正正地接地氣屬於臨沂人的微電影。《80後的那些事》,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臨沂80後成長的故事,具有臨沂鮮明的特色。劇組6月初便開始招募演員,雖然是義務出演,但還是有300多人報名,分小兒組和成人組,比第一部電影還多了100多人,我們從中選出合適的演員,然後進行培訓。
《80後的那些事》在蘭山區東關社區拍攝,由於東關社區即將進行舊城舊村改造,所以7月開機以來,我們必須跟著改造賽跑。其中一處取景地 - 小井巷就是一條保留著幾十年前的風貌的巷子。巷子很窄,最多隻能兩人通過,巷子的牆是用青石磚砌成的,中間用石灰粘結,已經風化,一摸就掉渣。我們所做的不僅是要用微電影的方式拾回80後的記憶,還要向那片曾經生活過的臨沂的老城老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