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奧斯卡獎影響力日漸式微
不論奧斯卡獎的評選標准你是否信服,也不論它的影響力是否真的式微,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放眼當今全世界影壇,依然沒有一個獎項能夠超過奧斯卡的重要性,在電影圈內和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完全可以說是無可替代。
這是因為:首先,美國是全球電影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好萊塢的製作水準和創作技法,是無可爭辯的第一流。而在此范圍內優中選優的奧斯卡獎,自然會是業界學習借鑒的平台,也是電影觀眾不可錯過的饕餮盛宴。
第二,和歐洲與其他國家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節比較,奧斯卡電影最起碼接地氣,不太小眾,和主流觀影群體不脫節,這也是他備受關注的強大群眾基礎。
第三,你說奧斯卡日漸式微,但是同樣規模的電影獎項,全世界又有幾個?哪個關注度超過了奧斯卡呢?
第四,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中國市場迅猛發展,國產電影單片收入可以達到50多億人民幣,似乎沒有奧斯卡我們照樣可以玩的很嗨。但是,奧斯卡評選出的各個獎項,卻依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業最高標桿。
票房飛速增長,市場份額擴大,並不是輕視奧斯卡的理由。因為奧斯卡評選的是好電影,而不是在搞票房排行榜。
② 《式微》刻畫了哪些形象
代表著是電影裡面的電影,一看就知道了,所以看就是電影啊!代表著深刻的形象
③ 是什麼原因導至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一. 生產程序的制度性缺陷:
香港電影習慣邊拍邊寫,邊拍邊改;電影生產流程中的首要環節「劇本創作環節」,之於香港電影工業,卻是可有可無。許多香港編劇的收入、地位,甚至不如武術指導。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操作中,劇本作為一部影片的開始和基礎,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日本著名編劇兼導演新藤兼人認為「沒有劇本就不能拍電影。要想拍電影,首先必須寫劇本。」奧斯卡給劇本設了兩個金像獎,美國電影界對劇本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韓國導演鄭胤澈認為:「韓國電影的最大危機源於有價值的劇本太少」。電影投資人劉沙白也認為投資要素的第一序位是劇本,「如果劇本不好,再有功夫再知名的導演也做不出成績。」日本著名導演市川昆導演過很多影片,但凡不是和田夏十的劇本都拍得不如人意;因為市川夫人和田夏十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編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總之,一部好電影是少不了一個好編劇的。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香港影人依然故我;沒有意識到忽視劇本的危害性。而任何社會組織形態,無論黨政軍工商,如果內部沒有自省和批判的力量存在,那麼,它的動搖和式微將無法避免。
「劇情梗概」較之以劇本,作品的走向和最終形態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香港明星即使具備職業操守,也會出演一些庸俗的影片。於是,香港電影在推行「明星制」的同時,又以大量「明星爛片」,破壞本以演員知名度增加電影商品價值的「明星制」。
二、類型片的非類型傾向:
好萊塢的電影,喜劇、恐怖、寫實、科幻、實驗等多種題材分門別類,界限分明,即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又根據觀眾的心理特點,在一定時期內,以某一類型作為重點,進行「熱潮更替」。
香港社會由於缺乏主導文化傳統顯現出駁雜的文化取向,表現在電影製作方面,就是類型片的元素駁雜,搞笑、功夫、煽情、血腥、怪誕、情色共冶一爐,集合了所有的「影片賣座元素」;結果是類型片的非類型化,成為「什錦電影」。但是,咖啡和清茶混在一起便成污水,國畫和油畫畫在一起不倫不類,美酒加咖啡可能取人性命。即便好的東西在一起,有時也許更完美,有時卻互相破壞。以《非誠勿擾2》為例,它的硬傷在於,無法彌合影片中愛情和死亡兩個板塊間天生的分裂感;災難和歡樂是完全不同的情緒,本質上無法融和,有如陵園里,沒有歡樂的歌。
從早期的黃梅調,到武俠功夫片、黑幫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喜劇片,「香港電影的發展史,無非是從一種類型過渡到另外一種類型的歷史」。但現在的香港電影則不然,混雜手段的泛濫,使得香港電影面目同一地「什錦」化,類型片非類型化;1988年香港實施電影分級制後,更是無論何種類型,大都勾兌以「情色」的內容。
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恆古不變的,股市也罷,時尚也罷,政治也罷,社會總是在變遷,觀眾的審美情趣在漂移,娛樂標准也在變化著。集「XX/ XX /XXX於一身」的香港電影,違反了類型片創作的基本原則;「事物一旦發展到集大成,就距離終點不遠了」。善哉斯言!
類型混雜的不協調感及千篇一律,是香港電影式微的又一因素。
三.創作理念和創作態度上的偏差:
世間上所有的成功,或政治或商業或藝術,皆由正確的理念和方法造就。「拍電影是商業行為,不是(玩)藝術」、「只要賣座和賺錢就行了」,這種 拜金主義」理念和市井功利心態,造成香港電影人文精神和藝術品格的缺位。缺乏思想,缺乏「誠意」,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對觀眾起碼尊重的商業極致化,使香港電影常常表現出平庸爛俗的品質。
電影固然是商品,但卻是有別於一般物資商品的精神商品;具有商業、藝術和宣傳三大特性的結合體。幾個世紀前的作曲家亨德爾曾說:「如果我僅僅提供他們娛樂,那我將感到遺憾,我希望使他們變得更好」。電影亦如音樂,不僅要滿足觀眾感官層面的需求,更要滿足其精神層面的需求,對人們審美情趣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華有所助益。
創作態度亦是電影市場成敗的構成因子。香港電影的拍攝周期全世界最短;「經典」的例證是,香港某導演竟然15天拍了3部電影;若申請「吉尼斯」記錄,一定榜上有名。好萊塢的影片,通常一部要拍1000多個鏡頭,而香港電影僅區區300鏡頭左右;3:1的比差。素材的多寡,加之用心的深淺,二者剪出的影片,品質孰高孰低婦孺皆知。回觀內地影片,馮小剛拍片是一年一部,《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的攝制周期均為大約兩年。姜文的《子彈》更是用了2年去改劇本,大的改動達9次之多。《阿凡達》的空前成就基礎於卡梅隆12年的千錘百煉。可知真正的藝術精品,不僅需要才華,亦需時間的滋潤。「遺憾的藝術」電影更是如此。
橫向環視,韓國人的電影創作態度就相當認真,其投資標准都是在劇本、導演、演員已確定的情況下才得以形成。比較之下,「不拘一格」的香港電影就相形見絀、等而下之了。
四、 「無厘頭」文化的負面影響:
所謂「無厘頭」, 乃「故意將一些毫無聯系的事物現象等進行莫名其妙的組合或歪曲,以達到搞笑或諷刺目的的方式。」,其時,香港社會隨著「九七」的臨近,政治焦慮、社會焦慮日益濃厚,電影文化也陷入混亂迷失和自我沉溺的狀態;「無厘頭」電影因而應運而生,它以游戲、解構傳統的方式,消解其時港人的「身份焦慮症」,滿足觀眾的心理宣洩和慰籍需求。究其本質,它是一種「無奈文化」、「亂文化」。它不考慮劇情的合理進行,現實生活的邏輯,情節間的勾連,線索的明晰有序;這樣莫名其「妙」的「無厘頭」電影,理論上只能存在於一時,不可「復制」、亦無法「持續」。果然,隨著無厘頭「文化」幾年後的消退,「無厘頭」電影亦隨風而逝。
無奈香港電影就此養成了「亂搞」的習慣。現在的內地,由於社會各方面存在著許多非「公平和正義」的現象,因此客觀上存在心理宣洩的需求;除了網路主渠道(「主動式」渠道)以外,銀幕也是渠道之一(「接受式」渠道)。不過,隨著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由浮躁回歸理性,這種需求將逐漸減弱或消失。就此而言,「無厘頭」電影不僅在它的的「老家」香港,在內地亦將行之不遠。更主要的是,「無厘頭」電影本身形式上的錯亂無解,和內容上的貧乏無聊(可簡易定義其為「精神病式映畫」),是它「生命周期」短暫的根本。
除此而外,在拍攝資金的使用,拍攝周期的規劃、「影片質量均衡系統」的確立、演員的酬金比例和上限等等方面,均未形成制度。總體上,香港電影工業表現出一種「不崇尚制度,甚至逃避制度」的形態。如果以相對成熟的美國電影工業作為標桿的話,(超越需要以學習、借鑒為基礎),香港電影在工業形態的標准化方面存在著相當差距。
綜上所述,香港電影的衰敗是諸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政治、社會生態的變動而外,香港電影工業自身存在的種種產業弊病,使其走向末路成為不可避免。實際上在其燦爛如花的時候,早已潛藏著今日枯零的伏筆。
④ 港片式微是什麼意思
就是香港的電影漸漸沒落了的意思
⑤ 關於史詩電影
史詩電影可說是隨著電影的興起而興起的,默片時代曾一度涌現了大量史詩片,眾多電影大師身體力行,其中格里菲斯拍攝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就是史詩片中的不朽之作。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也都頗具史詩電影的格局。而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史詩電影主要是為了抗衡電視的普及而復興的,當人們被電視所吸引,電影能將人們重新拉回到影院中的,唯有依仗豪華盛大的場面去打爭奪戰了。事實上,這一時期也正是史詩電影的黃金時代,自1953年首部寬銀幕影片《聖袍》誕生以來,地密爾的《十誡》、威廉·惠勒的《賓虛》、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斯》、大衛·里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等一批「重磅炸彈」相繼問世,它們大都從聖經和古羅馬歷史中直接取材,以高成本大明星作號召力,一時來勢洶洶。這股史詩片熱的餘威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其間人們耳熟能詳的佳作有科波拉的《教父》和《現代啟示錄》。
而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史詩電影漸趨式微,佳作更是寥若晨星,人們記得住的恐怕是貝爾托魯齊的《末代皇帝》,黑澤明的《亂》,此外還有《與狼共舞》和《勇敢的心》,有趣的是執導這兩部影片的特斯特納和梅爾·吉普森分別是演而優則導修成的正果。而到了近幾年,拜電腦特效和CG之賜,斯科特的《角鬥士》因逼真地再現古羅馬昔日的輝煌,使史詩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至少人們知道,以後拍史詩片再不必勞師動眾就可再現千軍萬馬的壯觀了。隨後出現的吸引全球目光的奇幻史詩片《指環王》,已叫人難以分辨究竟是影片本身還是特效帶來了那份震撼。
3給史詩電影定義
史詩電影雖然人人都看過,但對於其認定歷來都是爭議巨大的,自電影誕生以來,誰也沒有為史詩電影的標准下過嚴格的定義,抑或一個硬指標。這也造成史詩電影認識的困難和概念上的混亂。人們對一部電影具有了宏大的氣勢和格局,都喜歡冠上史詩字樣,例如戰爭史詩、平民史詩。例如新近上映的《天地英雄》對於本片的屬性,就特別難以界定,有人說是武俠片,有人說是動作片,而該片的導演何平卻堅持認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
但是縱觀影壇上的經典影片,我們在認定一部史詩片時卻似乎沒有這樣的困難。例如《賓虛》、《阿拉伯的勞倫斯》、《斯巴達克斯》、《日瓦戈醫生》都毫無爭議地被一致公認為史詩電影中的佳作。即使一些有獨創性的影片,認定起來也無多少爭議,《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人類對於未來思考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科幻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人和戰爭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人物傳記片。
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並非無章可循,它還是一把有形或無形的標尺。
首先它們必定有史的成份。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歷史題材都能成為史詩電影,有人為此確立了一個時間概念,跨度一般不能少於10年,若能橫跨幾個時代就更好了。影片長度也不能太短,可以三五小時不等,但一般以二小時為宜。在這個長度里濃縮一個時代抑或幾個時代的歷史或事件,它可以「橫的移植」,也可「縱的移植」,可以展現人物群像,也可以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凸現單個人的命運。
它必定是高投入的大製作。電影史上不少片廠往往將史詩電影作為「重磅炮彈」拋出,期望「一片救活一個片廠」,成功的例子便是《十誡》,當年投資1350萬美元,卻賺了近4300萬美元。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重磅炸彈」差點砸了自己飯碗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63年拍攝的《埃及艷後》,投資為4400萬美元,票房僅得2600萬美元,使投資該片的福克斯公司賠了個稀里嘩啦,幾年都未緩過氣來。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不是誰想拍就可拍的片種。
翻開奧斯卡的記錄,不難發現史詩電影也是小金人的寵兒,除了上面提及的大部分影片外,還有《亂世佳人》、《環游地球80天》、《桂河大橋》、《甘地》、《巴頓將軍》等影片均榮膺過最佳影片的桂冠。若論獲得提名的影片,則更是不可勝數。這是可以理解的,動作片難登大雅之堂,文藝片也是愈來愈「小眾」,而史詩片則兼具大眾性和傳奇性,再說製作者也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評委怎麼也要投它一票了。
4著名的有:
<圓明園>
《勇敢的心》
《角鬥士》
《亞瑟王》
《華氏911》
《阿拉莫之戰》
《珍珠港》
《愛國者》
《拯救大兵瑞恩》
《最後的武士》
《邊城英烈傳》
《現代啟示錄》
《勇士傳奇》
《阿拉伯的勞倫斯》
《西部往事》
《亂》
《黑潮》
《賓虛》
《戰狼》
《美國往事》
《匈奴王》
《2001太空漫遊》
《英國病人》
《刺殺肯尼迪》
《十誡》
《埃及艷後》
《辛德勒的名單》
《墨西哥風暴》
⑥ 黑幫最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黑幫電影對男人的誘惑通常是致命的,那是男人的天性,是我們所不知的世界,對於未知神秘的領域,總是有著嚮往和好奇心。
⑦ 將式微寫成微電影
將是危險電影拍成微電影,這是很好的一個題材,成本低
⑧ 微電影自己怎麼拍
微電影 (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 策劃 和系統 製作 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 自拍微電影 指南: 1.寫劇本:自己編寫或找朋友代編。故事可以是兩人的戀愛過程,也可以來點穿越,比如拍兩個人的前世「孽緣」(梁祝、白蛇傳、史密斯夫婦,隨你YY)。甚至有網友建議直接在電影里把自己的婚姻演繹了,不用真的舉行婚禮,也不必真的拿證,就在電影里實現這一切吧。 2.准備設備:看你拍哪種微電影而定。普通的至少需要攝像機一台(網上參考價:專業攝影機日租金250元),想製作更精緻點的可以加上燈光、收音器、輕型滑軌等。 還有一種節省成本的照片式微電影,可借鑒在網路上走紅的驚悚微電影《LOST/落跑驚魂》,幾個大學生用單反相機+創意,200元就搞掂一部「神片」。不過這類比較考驗後期加工以及創意,否則很容易淪為電子相冊。 3.找齊劇組人員:基本配置是導演1人,攝像1-2人,錄音、燈光各1人,建議在身邊的朋友中搜尋有此類經驗的。實在湊不齊,你還可以學馮小剛自編自導自演,其餘的場記、道具、服裝、化妝,也自己兼任吧。至於群眾演員,是時候考驗人品了。 4.尋找拍攝場地、布景:也視情況而定。如果只是回顧近兩年的戀愛過程,隨便找個漂亮的街心公園、風景區,或者室內場景。想玩穿越又有足夠資金支持的,可以考慮一些影視基地(比如橫店)。若要節約成本,也可以玩下山寨布景——步驟1.在網上找到合適的美圖;步驟2.列印成牆紙;步驟3.貼在自己家的牆上,完畢。 5.對台詞,磨練演技:在家可對鏡練習表情,若有煽情戲,多回憶往事醞釀情緒。 6.後期製作:此環節直接影響影片的最終效果,建議找專業人士或專業設備解決。
⑨ 香港的電影產業為什麼衰敗了
其實在90年代已經開始式微
大部分原因歸咎於翻版
因為買翻版容易沒人去戲院看電影了
其次因為以前娛樂方式少
不去看電影沒甚麼好玩
現在當然不同了
這不止是香港
全世界也一樣啦
電影式微之後香港很多演員都有繼續拍電影
只不過沒有戲院上映只發行DVD罷了
⑩ 怎麼拍微電影
一、拍攝設備
DvcPro、DvCam、BetaCam、DigiTalBetaCam等不同檔次的前期拍攝設備
燈光、吊臂、軌道等拍攝輔助設備
有廣播級的影視編輯設備及先進的動畫製作設備、數碼音樂合成製作設備
專業演播室
二、拍攝准備
1、三腳架。
三腳架是初級拍攝中重要的工具,在很多場合它都能起到穩定的作用,從而使你拍攝出穩定的畫面。市面上的三腳架林林總總,價格從幾千到十數萬不等,根據影視公司能力選擇。
2、使用手動對焦功能。
自動對焦是數碼攝像機的一個很實用的功能,適合初學攝像的朋友們使用。對於專業的微電影拍攝來講,必須使用手動對焦,這是專業攝像的前提;很多時候還需要手動對焦確定前景、後景的景深位置與效果。
3、遮光罩。
鏡頭遮光罩在逆光、側光拍攝時,能防止非成象光的進入,避免霧靄;在順光和側光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散射光進入鏡頭;在燈光攝影或夜間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干擾光進入鏡頭。使用遮光罩可減輕光線經過鏡頭折射後在CCD影像感應器上所產生的光斑,可以更好的表現拍攝主體,減少雜光對主體的干擾,使夜景拍攝的畫面顯得比較純凈。
4、白平衡的調節。
攝像機的感光元件CCD沒有辦法像人眼一樣會自動修正光線的改變,所以我們要重視白平衡的調節。選擇不同的白平衡,將直接影響到影片的色調以及所表達的意境。一般來說不要選擇自動白平衡,這樣會影響到燈光固有的顏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溫感覺,使用一本校色譜進行白平衡的調節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5、防抖功能。
開啟防抖功能可以有效地減少拍攝畫面的抖動和脫尾。
三、拍攝要領
平 :指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攝影機的水平。如果畫面沒有保持水平,畫面中的固定狀態的水平線和垂直線的被攝體如房屋、電線桿、人物等將歪歪邪邪,不僅給人的視覺效果不舒服,而且給人造成心理上的不穩定、動盪不安的感覺。用三角架拍攝時應調好水平儀,手持或肩扛拍攝時應隨時調整尋像器中的水平狀態。
准: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的畫面起幅和落幅的焦點要准確、構圖要准確,拍攝時注意跟焦點的技巧。搖畫面時要按照落幅站好位置,再從起幅開始搖,這樣既可以保證搖攝的速度均勻,又可以兼顧拍攝過程中的畫面構圖的准確性。
穩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的畫面要保持穩定,不能搖晃,否則會給人一種頭暈目眩的感受,從而造成心理的不安情緒。手持拍攝時應盡量在一個鏡頭中屏住呼吸或者讓身體找一個依靠點和支撐點,盡量運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可減少攝影機的晃動。要做到這點是很難的,也是基本功
勻: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攝影機的運動速度要均勻,不可忽快忽慢。用三角架拍攝時應調整好三角架的阻尼,手持拍攝時掌握好拍攝要領,運動的起步和停止要有加力和減力過程。
(10)逝微電影擴展閱讀:
鏡頭組接
主體物在進出微電影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2.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
3.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每個鏡頭的停止時間長短不一,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觀眾的接受能力決定,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演員的內心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
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無需很長的時間來讀,所以需要的時間要短。
4.鏡頭組接的節奏把握是很難控制的,電影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精彩到位的表演,鏡頭恰到好處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外,組接手段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該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調整鏡頭順序,去除冗雜的枝節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