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詳細解釋一下黑格爾的哲學理論「正反合」!謝謝!
先給你舉個例子:
上課時,我放了一個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當然也絕對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講辯證法。
"請你自己對這個屁作一下判斷,"教授說,"它好還是不好?"
我只得說:"不好。"
"錯了,"教授說,"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麼說它好也不對了?"我問。
"當然。"教授說。
"它既好又不好。"
"錯了。你只看到矛盾雙方對立斗爭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統一的一面。"..........
有點心虛了吧,你真了解哲學嗎?
我只好認真看待這個嚴肅的問題,仔細想了想說:"這個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處於主導地位。"
"錯了。你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的雙方會相互轉換,今天處於主導地位一面,明天一定處於次要地位。"
"你是說明天全人類會為了我的這個屁歡呼雀躍嗎?"
"不盡如此,但不能否認這種發展趨勢"
我愣了好大一會兒,只得硬著頭皮說:"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會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許會不好。"
教授聽得直搖頭,說:"這是徹底的懷疑論,不是辯證法的觀點。"
就這樣,僅僅因為放了一個屁,我就成了一個懷疑論者。
教授接著講課:"辯證法的威力不僅在於能夠輕而易舉地駁斥任何觀點,而且他能夠輕易地為任何觀點找到理論根據。"
"可是我的屁就沒有任何根據。"我抗議道。
"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其實很簡單,它是你肚子里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必然結果。"
我啞口無言。
教授說:"下面我們不談屁,談一個更復雜的問題:一個西瓜,一粒芝麻,無論你怎樣選擇,都有理論基礎。"
我趕緊說:"我要撿起西瓜,丟了芝麻。"
"很好。"教授說,"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說,你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那我就撿起芝麻,丟掉西瓜。"
"先有量變,才能達到質變。你解決問題的順序十分正確。"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過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
"我既要砸爛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新事物就是對舊事物的否定。一切舊的事物必然滅亡。舊事物的滅亡是新事物產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爛西瓜。既要撿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個西瓜,一粒芝麻,怎麼辦?"
"你這才算對辯證法入了門,重要的是:矛盾的雙方不僅對立,而且有它統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當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爛西瓜,也並非不合理。只有將二者統一,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斗爭。"
我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可是,你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教授笑著說:"辯證法不解決任何問題,它的用途在於首先把人變成傻瓜——如果還有人不是傻瓜的話。"
"你是說『首先'?"我問。
"是對,然後再從傻瓜飛躍到學者。"教授開始整理講義,"關於辯證法為什麼不解決問題,如何把人變成傻瓜,以及怎樣實現從傻瓜到學者的飛躍,這是下一節課的內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課:
教授說:"下面我們講一下辯證法的用途。我們要舉一個更加復雜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我說:"那一定要用辯證的觀點。"
"對。我們有許多大牌的辯證法學者,他們會充分利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下筆萬言,緊繞主體。最後給你得出一個結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辯證法不是很有用嗎?"
"以前我也這樣認為。直到我見到一隻喪家的野狗——它改變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後有個垃圾堆,有一天來了一隻喪家的野狗。它對其他東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塊骨頭。"
"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會這樣。"我說。
"不錯。問題是對於狗來說,這塊骨頭就是『精華',垃圾堆里除了骨頭以外,還有磚頭,鐵塊,破水桶等等糟粕,他為什麼只要骨頭這個精華呢?他怎麼知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它已經充分理解了大牌學者們的論述了嗎?"
"好像不會。"
"肯定不會,所以說大牌學者們通過精確的論述,得到的精妙結論,其實是連一隻喪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東西。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為他們喝彩,對他們崇拜呢?"
"是啊,為什麼?"
"唯一的解釋就是:辯證法已經成功地把你變成了一個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後一定要問:你說的沒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誰都知道。問題是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對,看他怎麼說。"
"你難不倒他,他又會充分利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下筆萬言,緊繞主體。最後給你得出一個結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認為:這不僅是無聊,無用的問題,已經近於無賴了。"
"這怎麼說?"
"難道世界上有人會『具體問題,抽象分析'嗎?那隻喪家的野狗,來到垃圾堆前,難道會象亞里斯多德一樣,先把各種東西分門別類,搞清其內涵和外延,再通過歸納演繹,最後確定它是吃磚頭還是吃骨頭嗎?這可能嗎?"
"不可能。那樣的話,他連吃磚頭都有可能。"
"對,孺子可教。沒有人會『具體問題,抽象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句話,等於沒說。不過辯證法學者倒是喜歡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體問題。因為辯證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隻吃磚頭的狗,千萬不能小視,它可能是一個著名學者。"
教授又收拾好講義,說:"辯證法的根本在於使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象所有的謊言一樣,這話聽起來很顯真理。下一節課講辯證法的淵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學的關系。
什麼叫辯證法: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被哲學家們定義為哲學的基本問題,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對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與理性的同一決不一樣:知性同一性把世界兩分,把兩部分看成兩個獨立事物,雖然有聯系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當成一個事物,認為事物的兩個側面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離性思維,理性是整體綜合性思維,所以在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上,知性認為思維有思維的規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規律,老子高於世人的地方就在於認為二者同一,規律只有一個,自然之道即是思維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講思維規律也是自然規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間,只能看到對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理性的優勢就在於它遠在知性之上。什麼是辯證法?全面地、整體地、聯系地看問題的就是辯證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離地看問題的就是形而上學對立性認識方法。全面和片面、整體和局部、聯系和分離這三對哲學范疇所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空間狀態,因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間重力場,萬物歸一,不是歸到虛無飄渺的物質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空間概念。道法自然,主觀去反映客觀,人類思維也必須學會使用空間概念,能以空間形式說明萬物的,即是正確的、科學的,反之,則是不科學的、錯誤的。一分為二為什麼不是辯證法,因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合二而一,講同一為什麼是辯證法,因為你可以把這紛亂的世界統一起來。今天我們紀念愛因斯坦,紀念相對論發表一百周年,不僅要學習愛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創新精神,反擊一切否定相對論的言論,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學對立性認識方法搞統一場失敗的教訓,按黑格爾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統一場,去創立新理論,把物理學和人類認識向前推進。
世界的統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講一句「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並不能作結束語,因為人們還把物質和精神對立著,仍然是被分割的兩個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則,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思維都是同一的,這世界只有一個,不分物質精神,不分存在思維,「二者同出而異名」。當你從具體現象來看時,它是存在、是物質;當你從抽象本質來看時,它是思維、是意識。你把人類社會分成兩大陣營,就沒有全球化;而放棄對立和平共處,就走上一體化道路,物與事同理。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上,辯證法從同一性出發,認為一定條件下的相對真理就是絕對真理,世界上存在絕對真理;形而上學從對立性出發,認為相對真理無限發展,只要這發展不完結,世界上就不存在絕對真理,實際是不承認有絕對真理的。哲學范疇對應存在,否認這一個,另一個等於也被否,馬哲也承認范疇的依存關系,不能分割開來認識,這就叫同一性。可我們的相對真理論者又死死維護著某些理論,不允許別人突破或反對,真是矛盾得很。還不如就和方悟一樣,來個「階級立場鮮明」,可反的就允許人家反,不可反的就當絕對真理看待,用這些絕對真理統一形形色色的科學理論,建立大統一場體系。
有人認為對立和對應有什麼區別,不都講兩方面嗎?《老子.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成他們說明對立統一的範例。其實知性與理性的差異就在對立和對應的差異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關系而言,對立者以人勝天,對應者以人合於天;就歷史創造而言,對立者講人民創造,排除其他,對應者講合力,承認所有的人都參與歷史創造。看事物,對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兩個,對應者眼中只有一個。從系統論講,宇宙是金字塔結構,多可合為一,所以老子講「一」與「多」(二、三、萬)的關系,而現代哲學中沒有「一」與「多」的范疇,缺乏整體觀念。統一場規律如何去找?就是從金字塔底層開始逐級同一直至頂層,頂級規律就具備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你用頂級規律去演繹,無往不勝。名稱概念都描述對象特點,反映一物與他物的區別,所以老子才說「有名,萬物之母」。你想要獲得同一嗎?忘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吧,忘記男和女的區別吧!把它們當作一樣的社會、一樣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獲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級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華——同一之道。我們怎樣擺脫對立性思維?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繹過程反過來變成歸納過程,從金字塔底開始逐級同一,使萬物歸於三,再歸於二,終而抱一,此即入眾妙之門要訣。也可把原公式逐級下分的過程略去,直接獲得「一生萬物」、「道生萬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從普遍規律——大統一規律,所以從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萬物為道所生,為統一場所生。
老子哲學思想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現代哲學家們都把它歸入唯心主義中,僅說老子有樸素的辯證思想。實際老子及與其思想相近的黑格爾從不認可兩大派的劃分,黑格爾講知性、理性,老子講常道、非常道。黑格爾通過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達同一,老子則直接從對應產生同一。人們釋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麼。一般人不理解哲學的抽象性,把理論抽象——「道」看成是無法理解和不可認識的。有人說是自然規律,有人說是社會規律,也有人說是思維規律。為什麼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個大一統的規律,「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江南狂客。」(劉克庄《賀新郎》)須知「抱一為天下式」!一般人為什麼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為他們都把對應關系看作對立關系,對立者相分割,對應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別遠,對立、對應莫混一談。」
為什麼我們在敬畏問題上各說各話?因為雙方都是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世界觀出發看問題的,所以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斷言,最後的結果是雙方仍各自堅持固有立場,那麼,這場爭論的意義何在?它的意義在於爭奪中間群眾,沒有固定立場和固定觀點的中間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贏了。當然,歷史會做出最終評價,遺憾的是,這一過程中,人類還要付出極大代價,這代價是贖買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賣力鼓噪也沒有用。
『貳』 脾虛胃寒是什麼症狀 中醫理論中,脾虛胃寒症狀有哪些及其原理。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我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胃寒的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叄』 你的生活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大學里學到的專業理論
by 小西瓜啊
作為一個新聞傳媒專業的同學來說,在生活中遇到的和專業相關的理論實在是太多了,傳媒專業的相關理論簡直是無處不在。
當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聞把關人」這個理論。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個「把關人」理論,我再來說一下我自己遇到的那件事情。
在傳播學中,「把關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起著決定繼續或中止信息傳遞的作用。把關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傳播媒介是全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
(來源:網路)
很多人看完影片後就自動成為「自來水」將影片推薦給身邊的人,因而形成一種「口碑營銷」,即自己在接收到正面的媒介信息內容之後,覺得自己受到的影響和感動很大
從而認為更應該讓他人感受得到,所以主動向其他人積極傳遞,最終形成萬眾叫好的局面。當然,我也是《大聖歸來》的「自來水」大軍之一~
『肆』 西瓜理論
一個西瓜生產的效益一般是有種瓜的人,收西瓜的中間商,賣西瓜的水果攤位4部分組成,其中最大的收益肯定是收西瓜的中間商,接下去是賣西瓜的,然後才是種西瓜的人。其實這個和現在很多的行業一樣利潤最大的都是中間的環節,然後是頭尾環節。不是養豬的不如賣豬的,賣豬的不如收豬的道理一樣,你說是吧。
希望我的內容可以幫助你,謝謝!
『伍』 什麼是理倫片
倫理片(ethical movie )
是指以倫理為主題的電影,它是對社會道德規范的探討。與其他片種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倫理的精神幾乎體現在每一部影片之中:愛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溝、社會問題等等都可以在倫理的范圍之內,因此倫理片有著比其他片種更為廣闊的領域和更模糊的邊界。
『陸』 營養相剋的食物
民間有不少關於食物「相剋」的傳說,流行較廣的有螃蟹不能與柿子同吃,花生不能與黃瓜同吃,大蔥不能與蜂蜜同吃,紅薯不能與香蕉同吃,綠豆不能與狗肉同吃,松花蛋不能與糖同吃等,否則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對於各種食物「相剋」的傳說,由來已久,這種傳說究竟科學不科學呢?
解放後,我國的營養學家和生物化學家都曾對所謂食物「相剋」的問題做過比較詳細的科學試驗。他們把相傳是「相剋」的食物配合在一起,用來對白鼠、狗、猴子進行試驗,長期觀察,結果,在動物和人的生理上、行為上都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和異常感覺,更沒有引起中毒和死亡。筆者也曾多次試吃過上述幾組傳說中「相剋」的食物,實踐證明,同樣沒有發生任何不良反應。
以上列舉的幾組食物,都程度不同地合有一定量的營養素。如螃蟹肉嫩、味道鮮美,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鈣、磷等,柿子里除含有豐富的糖、果膠、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外,還含有較多的單寧酸。這兩種食品除含營養素略有不同外,本身不含有任何毒素,即使同吃怎麼會發生「相剋」呢?前人流傳下來螃蟹與柿子不能同吃的說法,可能是一種巧合。如吃了尚未成熟的柿子,或吃柿子時不講究衛生,同時又吃了未經燒熟煮透的螃蟹,結果引起了急性胃腸道疾病;另外,柿子內含有大量單寧酸,螃蟹富含蛋白質,如果同食,又吃得過多,單寧酸與蛋白質在胃腸內結合後, 很容易形成胃柿石。胃柿石長期存留在胃內,必然腐敗變質,產生毒素,使人頭昏腦漲,全身酸困不適,腹瀉腹痛,甚至嘔吐等一系列的症狀。人們就牽強附會,將飲食不當算在食物「相剋」的賬上,長期流傳下來。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相信食物「相剋」呢?這多半是由於把過去生活習慣上不常放在一起吃的東西,偶爾吃一次,又吃得過多,引起「暴食傷身」;或者體內已有潛伏性疾病;或者恰巧這兩種食物中有一種不衛生,沾染了病毒、病菌、寄生蟲卵;或者有某種食物已經腐爛變質;或者有人在同食這兩種食物之前,有胃腸道、膽道或胰腺方面的疾病,或因其他過敏性疾患而引起中毒,此後,凡遇到這類食物就以「相剋」加以解釋,在科學文化不普及的情況下,一傳十,十傳百,慢慢流傳開來,而其實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目前市場上出現如此眾多的有關食物相剋的「理論」,唐教授認為應該辯證對待。首先,食物相剋沒有那麼「厲害」,正常體質、身體健康的人,吃食物應該是沒有禁忌的。其次,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某兩種食物同吃營養可能相互抵消,這也是很多人推崇「食物相剋」的主要原因。唐教授說,不同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或化學成分在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確實存在相互影響,導致某些營養物質不能充分吸收與利用。如茶葉中的鞣質可干擾食物鐵的吸收,菠菜中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鈣的吸收,但是這種相互間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現象。即使同時吃菠菜和豆腐會對鈣的吸收有一定的影響,但也得看是草酸吃得多還是鈣吃得多,退一步說,這餐鈣的吸收少了,並不一定就會缺鈣,下一餐鈣佔了上風,就會補回來的,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衡的狀態。
不過,唐教授也認為,如果是體質不好或是缺乏營養的人,應該有針對性地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選擇,否則不利於健康的恢復。貧血的人,就不要吃影響鐵吸收的食物,比如喝茶。
比起「食物相剋」理論,兩位專家都表示,平衡膳食原則更為重要,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多吃,否則其危害性一定會大於傳說中的「食物相剋」。
總之,只要我們吃的食物都是無毒的(沾染農葯過多除外),不管如何搭配,怎樣混吃,從營養與生化的角度來分析,都不會出現傳說中食物相剋而發生中毒的現象。至於個體差異、食物變質、沾染農葯或其他有毒物質等因素引起食物中毒或過敏,則是另一回事,應作具體分析。總之一句話,食物不會「相剋」。
揭開食物相剋的虛實面紗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發表日期:2006-1-11 10:07:00
今天,人們在菜籃子豐富和重視營養健康的同時,有關食物相剋問題不時成為左鄰右舍的話題,相關的知識在電視上吸引著無數全神貫注的眼球,相關書籍上了新華書店暢銷書的排行榜。其中在一種食物相剋書的封面上寫著「國內首部營養健康類暢銷書一年10次再版,暢銷超過60萬冊」。這是喜還是憂?
居民調查告知大眾
作者通過訪問家庭、網上問卷以及親朋好友等60位家庭主婦,在給出的下面三個問答題中,關於「你了解食物相剋的說法嗎?」的回答都說了解一些;關於「你知道食物相剋是怎麼回事嗎?」一題,有37名主婦即61.7%的人知道;關於「你經歷過食物相剋引起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嗎?」的回答,60位家庭主婦都說沒有經歷過。然而,作者又走訪了有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了解到,在他們以往一些年經歷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中,還尚未發現過一起是由於食物相剋引起的類似食物中毒的事件。由此看來,所謂食物相剋在百姓家常的一日三餐中並不存在。
是否存在食物相剋
在我國東漢時代的大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提到有48對食物不能放在一起吃,如螃蟹與柿子、蔥與蜂蜜、甲魚與莧菜等。這些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比如說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要是二者同食,雙倍的寒涼易損傷脾胃,尤以素質虛寒者反應明顯。從醫學營養學來說,螃蟹中的蛋白質是比較多的,而柿子中的鞣酸(所含的澀味)也很多。當蛋白質碰到鞣酸就會凝固變成鞣酸蛋白,不易被機體消化並且使食物滯留於腸內發酵,繼而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類似食物中毒現象,古人即根據這種現象作出了螃蟹與柿子相剋的結論。
因而所謂食物相剋,其實是由於混食兩種或兩種以上性狀相畏、相反的食物所產生的一種腸胃道不良反應症狀。
食物相剋產生的原因
單純並且大量食用兩種性狀相反的食物,可能引發以下3種情況:
⑴營養物質在吸收代謝過程中發生拮抗作用互相排斥,使一方阻礙另一方的吸收或存留。如鈣與磷、鈣與鋅、草酸與鐵等。又如豆腐不宜與菠菜同吃,這是因為菠菜中含有草酸較多,易與豆腐中鈣結合生成不溶性鈣鹽,不能被人體吸收,但並無臨床症狀出現。當然,如將菠菜在開水氽泡以破壞掉大量的草酸,也就可以用菠菜燒豆腐了,並成為是一道家常名菜。
⑵在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中,進行不利於機體的分解、化合,產生有害物質或毒物者,如維生素C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與河蝦同食過量,可能使河蝦體中本來無毒的五價砷,還原為有毒的三價砷,而引起一定的砷中毒現象。
⑶在機體內共同產生寒涼之性或屬溫熱之性,同屬滋膩之性或同屬於火燥之性的食物。如大量食用大寒與大熱、滋陰與壯陽的食物,較易引起機體不良的生理反應。
食物相剋其實就是一種食物拮抗作用
前面所說的食物相剋現象,再從各種食物所含不同化學性狀分析,其實就是食物拮抗作用的緣故,而引起食物拮抗作用的原理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化學締合 使食物中的某些營養素形成不易被機體吸收的物質,如植酸與磷、鋅、銅、鐵等形成金屬締合物;脂肪與鈣作用產生不溶性鈣皂等。
(2)相互作用物爭奪配位體 食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同屬一個轉移系統的礦物元素,由於彼此爭奪配位體,以及它們與配位體的親和力不同,就會發生拮抗作用。即進入體內的某一種元素特多時,將使另一種元素從同種配位體的結合點上被排斥出去,同時阻礙了被排斥元素的吸收。
(3)腸道外因素 如高蛋白抑制銅在肝中的貯積;高濃度無機硫酸鹽能阻止鉬透過腎小管膜,限制了鉬的再吸收,因而增加了尿鉬的排出。
食物的拮抗作用在消化吸收與代謝過程中,將會降低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率,久而久之導致體內某些營養素的缺乏,產生相應的營養缺乏症,繼而影響到機體的正常功能及其新陳代謝。
平衡膳食就不會存在食物相剋
總而言之,根據有關醫學理論分析、中醫辨證論治,以及個別患者的腸、胃道反應症狀說明,在人們日常飲食中的確存在食物相剋現象,並不是無稽之談。
然而,有關學者從眾多的相剋食物中,選擇了混合進食機會較多的相剋食物如花生與黃瓜、牛肉與栗子、蜂蜜與蔥蒜等,作了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觀察,結果也安然無恙。
由此來看,人們只要在日常膳食中注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樣搭配的平衡膳食,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偏食、狹食、狂食某幾種食物,一般不可能會發生食物相剋現象。因此,對於食物相剋現象,我們既不可全盤否定,也不要人雲亦雲。
今天,我們了解了食物相剋的一般現象,以及各種食物之間可能存在的一些制約關系,有利於在家庭日常食物采購中趨利避害,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安排,能有效提高食物營養素在體內的生物利用率,促進食物在體內發揮更高的營養價值,一舉多贏。
相關影視作品
食物相剋真能殺人嗎?
「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男人的心」,就像《大長今》引發了一場美食養生熱潮一樣,最近上映的電影《雙食記》,則用「美食等於毒葯」,狠狠地考驗了一下觀眾的承受力:原來利用食物相剋原理,美食還可以做武器,殺人於不動聲色中。
「天天健康」最近就接到不少讀者的咨詢電話,都是看了《雙食記》的「心有餘悸」一族,他們表示,營養學家歷來強調飲食「品種多樣,營養均衡」,一天當中我們會進食幾十種食物,如果這些食物中有「相剋」的種類,豈不是「自絕於人民」?別說一般的觀眾,連扮演空姐的江一燕拍完片子後據說還留下了「後遺症」:現在每次吃飯時,她都會考慮這些菜餚會不會相剋,每次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她都會擔心是不是食物中毒了?
美食真的可以殺人?食物相剋真的如此厲害?記者請教了星城多位營養和食療領域的專家。
故事梗概
《雙食記》中,妻子(余男飾)發現老公(吳鎮宇飾)背著自己和一位年輕漂亮的空姐(江一燕飾)談戀愛,於是千方百計地接近空姐,教對飲食一竅不通的情敵六道佳餚,利用食物間的相剋原理,暗害不忠貞的丈夫,最終使其掉眉毛、掉頭發,最後死在相剋的食物中。電影中的這幾道致命晚餐中有椒姜滋補羊排煲、麻辣田螺、火爆腦花、番茄芋頭牛肉羹等,根據劇情分別可以讓人壯陽之後大傷元氣,最終傷害胃、肝、脾、心等臟器。
專家觀點一:現代營養或相關學科專著中並無「食物相剋」一詞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營養科專家唐大寒教授表示,食物相剋是中醫食療的一種說法。在現代營養或相關學科專著中並無「食物相剋」一詞。
湖南省葯膳食療研究會會長、營養專家譚興貴介紹說,中醫食療理論認為,食物也與中葯一樣具有寒、涼、溫、熱四氣和咸、酸、甘、苦、辛五味等食性;而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如果將食性完全相反的兩種食物同時食用可能會相互抵消其食療效果。
例如溫、熱性的狗、羊肉就不能與寒、涼性的綠豆、西瓜同食;不同體質的人吃不同食性的食物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脾胃虛寒的人吃苦瓜、西瓜、綠豆等寒涼性食物時可能引起腹瀉拉稀;相反,體質偏熱者若進食生薑、胡椒、酒等溫熱性食物,則無異於「火上澆油」;此外,不同疾病患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也有一定講究。這些都是中醫食療配方中應特別注重的原則,與中葯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同一個道理。也充分體現了中醫的「葯食同源」理論基礎。
因此可以看出,食物相剋也是五千年中華養生文化的組成部分,來源於食療保健養生實踐和生活經驗總結。
專家觀點二:很多食物相剋傳言屬於「以訛傳訛」
盡管食物相剋有其理論基礎,但在科學技術不發達和缺乏可靠研究方法的古遠時代,並不能保證其每一種說法或經驗都准確無誤,因而就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食物本身毒素、食物污染、食物變質、食物過敏、暴飲暴食及過度偏食等飲食失節及某些偶然巧合所發生的飲食問題,都有可能錯誤地認為是食物相剋。
食物過敏是飲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食物過敏系免疫變態反應,但在中醫食療養生中,也屬廣義上的食物相剋。
唐大寒教授說:「民間有很多飲食禁忌傳說,如雞蛋、糖精同食中毒、死亡;豆腐、蜂蜜同食致耳聾;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紅糖同食脹死人;狗肉、黃鱔同食則死;鯉魚、甘草同食則死亡;狗肉、綠豆同食則漲破肚……其實這都是誤傳,倘若真會產生傳說的那些結果,中國也不知有多少冤死鬼。」
專家觀點三:有些食物的營養成份在吸收時會相互影響
湖南紐瑞孚培訓中心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熊輝說,不同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或化學成分在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確實存在相互影響,其結果是影響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
如茶葉中的鞣質可干擾食物鐵的吸收,菠菜中的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鈣的吸收,鈣、磷、鐵、鋅等元素之間在消化道的吸收相互間也會存在一個適宜比例等等。
但是,某種營養素偶然增多或減少,打破了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只是暫時的,機體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如動用儲備、減少排泄、增加代謝效率來保證器官功能的正常。所以,健康的人在平衡膳食的原則下,各種食物的相互搭配可以隨心所欲。
如果是健康本身有問題特別是存在營養缺乏或患有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病人,則應有目的和針對性注意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選擇,否則不利健康的恢復,但也不至於導致中毒或死亡。
「吃蝦後不能吃維生素C,二者相遇會產生致命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雙食記》里醫生這么解釋丈夫中毒的原因,吃蝦後大量吃維生素就會中毒致死?那我們平時在吃蝦時喝鮮榨橙汁不就等於徘徊在死亡邊緣?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譚興貴教授和唐大寒教授都表示,吃蝦同樣可以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正常的一次飲食就能中毒是無稽之談。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專家也表示,後人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養生文化的時候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柒』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意圖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准》是語文教學的准繩,其中規定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要落實到各冊教材、各個單元及各篇課文之中.每篇課文要教給學生什麼,須認真仔細地推敲.任何體裁的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從語文知識的傳授到語文能力的培養,可教的東西很多,教師備課時要勤加鑽研,盡量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的鑽研所得傾囊相授給學生,應有盡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課不然是模糊一片,重點消失,學生難以掌握.每篇課文的教學,每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目的作一番認真的剪裁、取捨,要確定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分解疏導.
『捌』 電影理倫片的網站是
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