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德勒爾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多德勒爾,1896年9月5日生於維也納附近的韋德林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騎兵軍官,1916年被俄軍俘虜,在西伯利亞俘虜營待了4年。這時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發生興趣。
1920年,多德勒爾徒步穿過吉爾吉斯草原,回到維也納。1921~1925年在維也納攻讀歷史和心理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曾短期參加當時在奧地利還處於非法地位的納粹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法西斯空軍,任上尉。戰後回到維也納研究歷史,後來成為職業作家。他於1966年12月23日在維也納去世。
多德勒爾於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小巷與風光》,此後還發表過心理偵探小說《每個人所犯的一種謀殺》(1938)和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小說《彎路》(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完成長篇小說《斯特魯德霍夫梯道,或梅爾策和年代的深度》(1951)。這部小說以1911~1925年間的維也納為背景,描寫了將近30個人物(包括管家、男爵、女傭、總領事、小販和廠主)的命運,相當廣泛地反映了維也納各階層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斯特魯德霍夫梯道建於1910年,聯系兩個高度不同的城區。多德勒爾試圖把它象徵為時代和人類命運的橋梁。
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惡魔》(2卷)於1931年開始創作,1956年完成。從主題來說可以認為是《斯特魯德霍夫梯道》的續篇。它以1927年7月15日維也納電氣工人罷工並與警察發生沖突縱火焚燒司法大廈這一事件為中心,展示了1926~1927年間社會生活的圖景,描繪了近50個人物的命運。由於這兩部小說對維也納社會作了廣泛而深入的描寫,多德勒爾被譽為「維也納社會的編年史家」和第二個馮塔納。
多德勒爾的重要作品還有諷刺小說《燈光明亮的窗戶》(1951)、荒誕幽默小說《梅羅偉恩一家人或大家庭》(1962)、《斯盧尼的瀑布》(1963)、《界林》(未完稿,1967)。
2. 法國總理的歷任首相、總理
蘇利公爵(Duke of Sully)1589年8月2日—1611年1月29日
尼古拉·德·紐夫維爾(Nicolas de Neufville)1611年1月29日—1614年
昂克爾侯爵(Concino Concini)1616年—1617年4月24日
黎塞留樞機(Cardinal Richelieu) 1624年8月12日—1642年12月4日
馬薩林樞機(Cardinal Mazarin)1642年12月4日—1661年3月9日
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1661年3月9日—1683年9月6日
職位空缺(路易十四絕對統治 1683年9月6日—1715年9月2日)
杜布瓦樞機(Guillaume Dubois)1715年9月2日—1723年8月10日
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三世(Duke of Orléans)1723年8月10日—1723年12月2日
波旁公爵路易·亨利(Duke of Bourbon)1723年12月2日—1726年6月11日
弗勒里主教(Cardinal de Fleury)1726年6月11日—1743年1月29日
職位空缺(路易十五絕對統治 1743年1月29日—1758年12月3日)
舒瓦瑟爾公爵(Duke of Choiseul)1758年12月3日—1770年12月24日
勒內·奧古斯坦·德·莫普(René Nicolas Charles Augustin de Maupeou)1770年12月24日—1774年5月14日
莫爾帕伯爵(Count of Maurepas)1774年5月14日—1781年11月21日
韋爾熱訥伯爵(Comte de Vergennes)1781年11月21日—1787年2月13日
艾蒂安·夏爾·德·洛梅尼·德布里安(Étienne Charles de Loménie de Brienne)1787年2月13日—1788年8月25日
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1788年8月25日—1789年7月11日
路易·奧古斯特·勒通內利耶·德·布勒特伊(Louis August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1789年7月11日—1789年7月16日
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1789年7月16日—1790年9月3日
蒙莫蘭伯爵(Comte de Montmorin)1790年9月3日—1791年11月29日 貝尼文托親王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1815年7月9日—1815年9月26日
第五代黎塞留公爵(Duke of Richelieu)1815年9月26日—1818年12月29日
德索勒侯爵(Marquis Dessolles)1818年12月29日—1819年11月19日
德卡茲伯爵(Élie, c Decazes)1819年11月19日—1820年2月20日
第五代黎塞留公爵(Duke of Richelieu)1820年2月20日—1821年12月14日
維萊爾伯爵(Jean-Baptiste de Villèle)1821年12月14日—1828年1月4日
馬蒂尼亞克子爵(Vicomte de Martignac)1828年1月4日—1829年8月8日
第三代波利尼亞克公爵朱爾·奧古斯特·阿爾芒·馬里(Prince of Polignac)1829年8月8日—1830年7月29日 職位空缺(1830年7月29日—1830年8月13日
第三代布羅伊公爵-維克托·德布羅伊(Victor de Broglie)1830年8月13日 1830年11月2日 奧爾良黨
雅克·拉菲特(Jacques Laffitte)1830年11月2日—1831年3月13日 奧爾良黨
卡西米爾·皮埃爾·佩里埃(Casimir Pierre Périer)1831年3月13日—1832年5月16日 奧爾良黨
職位空缺(1832年5月16日—1832年19月11日)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大元帥(Nicolas Jean-de-Dieu Soult)1832年19月11日—1834年7月18日
熱拉爾伯爵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元帥(Étienne Maurice Gérard)1834年7月18日—1834年11月10日
巴薩諾公爵(Duc de Bassano)1834年11月10日—1834年11月18日
特雷維索公爵(Édouard Adolphe Casimir Joseph Mortier)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
第三代布羅伊公爵(Victor de Broglie)1835年3月12日—1836年2月22日 奧爾良黨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836年2月22日—1836年9月6日 奧爾良黨/運動黨
莫萊伯爵(Louis-Mathieu Molé)1836年9月6日—1839年3月31日 奧爾良黨
職位空缺(1839年3月31日—1839年5月12日)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大元帥(1839年5月12日—1840年3月1日
路易-阿道夫·梯也爾(Adolphe Thiers)1840年3月1日—1840年10月29日 奧爾良黨/運動黨
達爾馬提亞公爵尼古拉·蘇爾特(Nicolas Jean-de-Dieu Soult)1840年10月29日—1847年9月19日
弗朗索瓦·基佐(François Guizot)1847年9月19日—1848年2月23日 奧爾良黨
莫萊伯爵(Louis-Mathieu Molé)1848年2月23日—1848年2月24日 奧爾良黨 臨時政府領袖
雅克-夏爾·杜邦·德勒爾(Jacques-Charles Dupont de l'Eure)1848年2月24日—1848年5月9日 共和主義者
弗朗索瓦·阿拉戈(François Arago)1848年5月10日—1848年6月24日 共和主義者
路易-歐仁·卡芬雅克將軍(Louis-Eugène Cavaignac)1848年6月28日—1848年12月20日 共和主義者
部長會議主席
奧迪隆·巴羅(Odilon Barrot)1848年12月20日—1849年10月31日 秩序黨
奧普爾伯爵(Alphonse Henri, comte d'Hautpoul)1849年10月31日—1851年1月24日 秩序黨
職位空缺(1851年1月24日—1851年4月10日)
萊昂·費雪(Léon Faucher)1851年4月10日—1851年10月26日 秩序黨
職位空缺(1851年10月26日—1852年12月2日) 職位空缺(1852年12月2日—1869年12月27日)
埃米勒·奧利維耶(Émile Ollivier)1870年1月2日—1870年8月9日
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Comte de Palikao)1870年8月9日—1870年9月4日 軍人 國防政府主席
路易·茹爾·特羅胥(Louis Jules Trochu)1870年9月4日—1871年1月22日 軍人
部長會議主席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1年2月19日—1873年5月24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第四代布羅伊公爵(Albert, c de Broglie)1873年5月25日—1874年5月22日 君主主義者
歐內斯特·庫爾托·德西塞(Ernest Courtot de Cissey)1874年5月22日—1875年3月10日 獨立人士
路易·布菲(Louis Buffet)1875年3月10日—1876年2月23日 君主主義者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6年2月23日—1876年12月12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朱爾·西蒙(Jules Simon)1876年12月12日—1877年5月17日 左派共和
第四代布羅伊公爵(Albert, c de Broglie)1877年5月17日—1877年11月23日 君主主義者
加伊坦·德·羅切布埃爾(Gaëtan de Rochebouët)1877年11月23日—1877年12月13日 保守主義者
朱爾·阿曼德·斯坦尼斯拉斯·杜弗爾(1877年12月13日—1879年2月4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威廉·亨利·沃丁頓(William Henry Waddington)1879年2月4日—1879年12月28日 獨立人士(溫和共和派)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79年12月28日—1880年9月23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茹費里(Jules Ferry)1880年9月23日—1881年11月14日 左派共和
萊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1881年11月14日—1882年1月30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82年1月30日—1882年8月7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夏爾·杜克萊克(Charles Duclerc)1882年8月7日—1883年1月29日 左派共和
阿爾芒·法利埃(Armand Fallières)1883年1月29日—1883年2月21日 左派共和
茹費里(Jules Ferry)1883年2月21日—1885年4月6日 左派共和
亨利·布里松(Henri Brisson)1885年4月6日—1886年1月7日 激進共和主義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86年1月7日—1886年12月16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勒內·戈布萊(René Goblet)1886年12月16日—1887年5月30日 獨立人士
莫里斯·魯維埃(Maurice Rouvier)1887年5月30日—1887年12月12日 共和機會主義者
皮埃爾·蒂拉爾(Pierre Tirard)1887年12月12日—1888年4月3日 獨立人士
夏爾·弗洛凱(Charles Floquet)1888年4月3日—1889年2月22日 激進共和主義
皮埃爾·蒂拉爾(Pierre Tirard)1889年2月22日—1890年3月17日 獨立人士
夏爾·德·弗雷西內(Charles de Freycinet)1890年3月17日—1892年2月27日 左派共和
埃米勒·盧貝(Émile Loubet)1892年2月27日—1892年12月6日 左派共和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892年12月6日—1893年4月4日 左派共和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3年4月4日—1893年12月3日 左派共和
讓·卡西米爾-佩里埃(Jean Casimir-Perier)1893年12月3日—1894年5月30日 左派共和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4年5月30日—1895年1月26日 左派共和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895年1月26日—1895年11月1日 左派共和
萊昂·維克多·奧古斯特·布爾茹瓦(Léon Bourgeois)1895年11月1日—1896年4月29日 激進共和主義
朱爾·梅利納(Jules Méline)1896年4月29日—1898年6月28日 獨立人士(中間偏右)
亨利·布里松(Henri Brisson)1898年6月28日—1898年11月1日 激進共和主義
夏爾·迪皮伊(Charles Dupuy)1898年11月1日—1899年6月22日 左派共和
勒內·瓦爾德克·盧梭(Pierre Waldeck-Rousseau)1899年6月22日—1902年6月7日 民主共和聯盟
埃米爾·孔布(Émile Combes)1902年6月7日—1905年1月24日 激進社會黨(左派聯盟)
莫里斯·魯維埃(Maurice Rouvier)1905年1月24日—1906年3月12日 民主共和聯盟
斐迪南·薩里安(Ferdinand Sarrien)1906年3月12日—1906年10月25日 激進社會黨
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906年10月25日—1909年7月24日 激進社會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09年7月24日—1911年3月2日 共和-社會黨
歐內斯特·莫尼(Ernest Monis)1911年3月2日—1911年6月27日 激進社會黨
約瑟夫·卡約(Joseph Caillaux)1911年6月27日—1912年1月21日 激進社會黨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12年1月21日—1913年1月21日 民主共和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13年1月21日—1913年3月22日 共和-社會黨
路易·巴爾杜(Louis Barthou)1913年3月22日—1913年12月9日 民主共和黨
加斯東·杜梅格(Gaston Doumergue)1913年12月9日—1914年6月9日 激進社會黨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914年6月9日—1914年6月13日 民主共和黨
勒內·維維亞尼(René Viviani)1914年6月13日—1915年10月29日 共和-社會黨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15年10月29日—1917年3月20日 共和-社會黨
亞歷山大·里博(Alexandre Ribot)1917年3月20日—1917年9月12日 民主共和黨
保羅·潘勒韋(Paul Painlevé)1917年9月12日—1917年11月16日 共和-社會黨
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激進社會黨
亞歷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1920年1月20日—1920年9月24日 獨立人士(民族集團)
喬治·萊格(Georges Leygues)1920年9月24日—1921年1月16日 民主共和黨(民族集團)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1年1月16日—1922年1月15日 共和-社會黨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22年1月15日—1924年6月8日 民主聯盟(民族集團)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馬紹爾(Frédéric François-Marsal)1924年6月8日—1924年6月15日 共和黨聯合會(民族集團)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24年6月15日—1925年4月17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保羅·潘勒韋(Paul Painlevé)1925年4月17日—1925年11月28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5年11月28日—1926年7月20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26年7月20日—1926年7月23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26年7月23日—1929年7月29日 民主聯盟(民族同盟)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929年7月29日—1929年11月2日 共和-社會黨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29年11月2日—1930年1月21日 民主聯盟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0年1月21日—1930年3月2日 激進社會黨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30年3月2日—1930年12月13日 民主聯盟
特奧多爾·斯梯格(Théodore Steeg)1930年12月13日—1931年1月27日 激進社會黨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31年1月27日—1932年2月20日 獨立人士(保守主義)
安德烈·塔爾迪厄(André Tardieu)1932年2月20日—1932年6月3日 民主聯盟
愛德華·赫里歐(Édouard Herriot)1932年6月3日 1932年12月18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約瑟夫·保羅-邦庫爾(Joseph Paul-Boncour)1932年12月18日—1933年1月31日 共和-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3年1月31日 1933年10月26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阿爾貝特·薩羅(Albert Sarraut)1933年10月26日—1933年11月26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3年11月26日—1934年1月30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4年1月30日—1934年2月9日 激進社會黨(左翼聯盟)
加斯東·杜梅格(Gaston Doumergue)1934年2月9日1934年11月8日 激進社會黨(民族聯合政府)
皮埃爾-埃蒂安·弗朗丹(Pierre-Étienne Flandin)1934年11月8日—1935年6月1日 民主聯盟
費爾南·布伊松(Fernand Bouisson)1935年6月1日—1935年7月1日 共和-社會黨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35年7月1日—1936年1月24日 獨立人士(保守主義)
阿爾貝特·薩羅(Albert Sarraut)1936年1月24日—1936年6月4日 激進社會黨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36年6月4日—1937年6月22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人民陣線)
卡米耶·肖當(Camille Chautemps)1937年6月22日—1938年3月13日 激進社會黨(人民陣線)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38年3月13日—1938年4月10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人民陣線)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938年4月10日—1940年3月21日 激進社會黨
保羅·雷諾(Paul Reynaud)1940年3月21日—1940年6月16日 民主聯盟
菲利普·貝當(Philippe Pétain)1940年6月16日—1940年7月11日 軍人 菲利普·貝當和皮埃爾·賴伐爾(Philippe Pétain)1940年7月11日—1940年12月13日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Pierre tienne Flandin)1940年12月13日—1941年2月9日
弗朗索瓦·達爾朗(Franois Darlan)1941年2月9日—1942年4月18日
職位取消 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1942年4月18日—1944年8月19日
職位取消 費爾南·德·布里農(Fernand de Brinon)1944年8月19日—1945年4月22日
貝當在1940年和1942年既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事實上的1940年和1942年之間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被稱為「委員會副主席」(Vice-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6日 無黨籍
費歷克斯·古安(Félix Gouin)1946年1月26日—1946年6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喬治·皮杜爾(Georges Bidault)1946年6月24日—1946年11月28日 人民共和運動
臨時 樊尚·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1946年11月28日—1946年12月16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22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保羅·拉馬迪埃(Paul Ramadier)1947年1月22日—1947年11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1947年11月24日—1948年7月24日 人民共和運動
安德烈·馬里(André Marie)1948年7月24日—1948年9月2日 激進社會黨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1948年9月2日—1948年9月11日 人民共和運動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48年9月11日—1949年10月28日 激進社會黨
喬治·皮杜爾(Georges Bidault)1949年10月28日—1950年7月2日 人民共和運動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50年7月2日—1950年7月12日 激進社會黨
勒內·普利文(René Pleven)1950年7月12日—1951年3月10日 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亨利·克耶(Henri Queuille)1951年3月10日—1951年8月11日 激進社會黨
勒內·普利文(René Pleven)1951年8月11日—1952年1月20日 民主社會抵抗聯盟
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1952年1月20日—1952年3月8日 激進社會黨
安托萬·比內(Antoine Pinay)1952年3月8日—1953年1月8日 獨立者與農民國家中間黨
勒內·梅耶(René Mayer)1953年1月8日—1953年6月28日 激進社會黨
約瑟夫·拉尼埃(Joseph Laniel)1953年6月28日—1954年6月19日 獨立者與農民國家中間黨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 France)1954年6月19日—1955年2月17日 激進社會黨
代理 克里斯蒂安·皮諾(Henri Queuille)1955年2月17日—1955年2月23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1955年2月23日—1956年2月1日 激進社會黨
居伊·摩勒(Guy Mollet)1956年2月1日—1957年6月13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Maurice Bourgès-Maunoury)1957年6月13日—1957年11月6日 激進社會黨
費利克斯·加亞爾(Félix Gaillard)1957年11月6日—1958年5月14日 激進社會黨
皮埃爾·弗林姆蘭(Pierre Pflimlin)1958年5月14日—1958年6月1日 人民共和運動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這是第一次使用「總理」(Prime Minister)一詞,而不是「部長會議主席」(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反映了與共和國總統新的權力分享,他在此之前只有國家元首而沒有政府首腦。
米歇爾·德勃雷(Michel Debré)1959年1月8日—1962年4月14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62年4月14日—1968年7月10日 保衛新共和聯盟
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1968年7月10日—1969年6月20日 國防共和聯盟
雅克·沙邦-戴爾馬(Jacques Chaban-Delmas)1969年6月20日—1972年7月6日 國防共和聯盟;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皮埃爾·梅斯梅爾(Pierre Messmer)1972年7月6日—1974年5月27日 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74年5月27日—1976年8月26日 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
雷蒙·巴爾(Raymond Barre)1976年8月26日—1981年5月21日 獨立人士(附屬於法國民主聯盟)
皮埃爾·莫魯瓦(Pierre Mauroy)1981年5月21日—1984年7月17日 社會黨 弗朗索瓦·密特朗
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1984年7月17日—1986年3月20日 社會黨
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86年3月20日—1988年5月10日 保衛共和聯盟
米歇爾·羅卡爾(Michel Rocard)1988年5月10日—1991年5月15日 社會黨
埃迪特·克勒松(Édith Cresson)1991年5月15日—1992年4月2日 社會黨
皮埃爾·貝雷戈瓦(Pierre Bérégovoy)1992年4月2日—1993年3月29日 社會黨
愛德華·巴拉迪爾(Édouard Ballar)1993年3月29日—1995年5月18日 保衛共和聯盟
阿蘭·朱佩(Alain Juppé)1995年5月18日—1997年6月3日 保衛共和聯盟
利昂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1997年6月3日—2002年5月6日 社會黨
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2002年5月7日—2005年5月31日 人民運動聯盟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2005年5月31日—2007年5月17日 人民運動聯盟
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2007年5月17日—2012年5月15日 人民運動聯盟
讓-馬克·埃羅(Jean-Marc Ayrault)2012年5月15日—2014年3月31日 社會黨
曼努埃爾·瓦爾斯(Manuel Valls)2014年3月31日—今 社會黨
3. 微型月季花這個時候該怎樣修剪
微型月季修剪方法:
首先在微型月季的開花期,花謝時要連同花朵下枝條剪去8-12厘米。春季發芽前還需要重剪,一般保留3-4個主枝,每枝基部則需要留3-5厘米。
其次,注意及時剪除微型月季殘花,這是必須的工作,能夠集中養分,促進花多、花期長。否則緊靠在殘花下的一些腋芽容易萌發,進而產生弱枝,不僅消耗了植株的養分,還破壞了株形,開出的花多是畸形或較差的小花。
4. 二戰德國最後一次勝利
阿登反擊戰——二戰德國精銳的最後一擊(圖文)
戰爭進行到1944年秋,盟軍已從三面逼近德國本土(其中東線為蘇聯紅軍,西線和南線為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德軍形勢嚴峻,為扭轉不利戰局,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次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戰役代號為「萊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敗美英軍隊,扭轉西歐形勢,使之有利於德國,以便抽出德軍兵力去同蘇聯作戰。德軍計劃在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上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和那慕爾地域強渡馬斯河,在戰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衛普,分割並殲滅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盟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英軍第2集團軍、美軍第9和第1集團軍)。
1-1.jpg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的美第1集團軍(司令員為霍奇斯)和美第3集團軍(司令員為巴頓)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由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5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轄有第67軍(第272、第326國民擲彈兵師)、「黨衛隊」第1裝甲軍(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裝甲師,第12、第227國民擲彈兵師,第3傘兵師)、「黨衛隊」第2裝甲軍(黨衛隊第2「帝國」、黨衛隊第9「霍亨斯道芬」裝甲師)。共有4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團軍(司令曼特菲爾上將指揮),轄有第66軍(第18、第62國民擲彈兵師,元首護衛裝甲旅)、第47裝甲軍(第2裝甲師、第26國民擲彈兵師、裝甲教導師、元首擲彈兵裝甲旅)、第58裝甲軍(第116裝甲師、第560民擲彈兵師)。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戰集團軍(司令布蘭登堡),轄有第80軍(第212、276國民擲彈兵師)、第85軍(第352國民擲彈兵師、第5傘兵師),共轄3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進攻集團計有官兵25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飛機800架,火炮和追擊炮2617門。德軍為在阿登地域實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達成戰役目的。法西斯德軍指揮部打算在進攻過程中從西線其他地段及德國本土增調部隊到阿登地區。突擊集團所需要的油料僅能保障到達戰役縱深一半的行程。
1-2.jpg
阿登反擊戰中右翼總指揮、「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
1-3.jpg
突破盟軍防線的德軍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美英軍指揮部認為,阿登地域不適於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因此在寬115公里的地段上與法西斯德軍集團對峙的只有第12集團軍群(司令官為O.布萊德雷)的美軍第1集團軍所屬的5個師(83OOO人,242輛坦克,182門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門火炮)。從而導致了戰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麒麟」的作戰計劃。組織了一支由黨衛隊特種部隊及第150裝甲旅兩部分組成的,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隊中校斯科爾茨(即1943年9月率領一小群傘兵,乘滑翔機突襲義大利北部的一座險阻的山頂,救出被義大利政府軟禁的前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揮。突擊隊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未能實現。
德軍於1944年12月16日拂曉分三路開始突然進攻。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美軍遭到突然襲擊,損失很大,未能組織抵抗就紛紛退卻。在中路,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日,曼特菲爾第5裝甲集團軍的先鋒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克。但第47裝甲軍只留下了第26人民擲彈兵師攻打巴斯托克,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卻饒道前行,錯過了不費力氣佔領巴斯托克的機會;右路進攻的狄特里希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也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里。其先頭縱隊「派佩爾戰斗隊」抵達並佔領了馬斯河渡口。然而,這只縱隊在斯塔佛洛市過夜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大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漠然視之,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左路布蘭登堡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為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至12月20日,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4.jpg
阿登戰役中的著名照片:黨衛隊機槍手
1-5.jpg
被俘的美軍
直到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克——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美101傘兵師則馳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採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12月23日,天氣好轉,適於飛行,盟軍航空兵開始積極行動。
12月22—26日美軍第3集團軍對敵軍進攻集團的南翼實施了反突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克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麥考利夫兩個字回答:「苯蛋!」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當天,德軍向巴斯托克發動進攻,但進展緩慢,直到聖誕節也未能拿下這個重鎮。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託。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第2戰斗群殺開一條血路,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克的包圍,與美軍空降兵第101師的部隊會合。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
1-6.jpg
阿登戰役中被俘的德軍
德第5裝甲集團軍之第47裝甲軍所屬的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饒過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軍第1集團軍進攻。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於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這時,天氣已經好轉,美軍立即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裝甲部隊進行猛烈轟炸,使其無法在白天活動,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軍第2裝甲師與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
至12月25日,德軍集團突破了戰線,並向縱深推進90多公里。其先頭坦克部隊已抵迪南地域,距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軍指揮部為加強阿登地區的軍隊採取了堅決措施,從戰場其他地段向這里調來了若干個師。
至12月底,德軍向馬斯河的進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軍指揮部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1944年12月31日夜,德軍開始在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進攻美軍第7集團軍。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機場進行了突然襲擊,炸毀盟軍飛機260架。法西斯德軍航空兵損失飛機約300架。但盟軍的情況仍很嚴重,德軍地面部隊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向阿爾薩斯北部發起了進攻。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克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爾向斯大林求援。蘇軍當時正在准備新的戰略進攻,尚未就緒。但為履行同盟國義務,蘇軍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於1月12日實施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由於蘇軍的進攻,希特勒指揮部被迫減少西線的積極行動,並把兵力從西線調往東線。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調往蘇德戰場13個戰鬥力最強的師,其中包括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8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以及其他技術兵器。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在英美軍的追擊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發陣地。阿登戰役中雙方的損失(包括死、傷及失蹤)為:盟軍約7.7萬人,德軍約8.2萬人。
1-7.jpg
美軍檢查德軍戰俘的屍體
1-8.jpg
阿登戰役中的巴頓將軍
此戰,德軍的作戰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如果不是兩線,或許能夠成功,但是他沒有。德國在阿登地域進攻的失敗,意味著希特勒德國領導集團妄想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的冒險企圖遭到破產,意味著他們迫使美英政府拒絕同蘇聯就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進行軍事政治合作的計謀完全落空。阿登戰役是西線作戰進程的頂點。德軍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調往蘇德戰場,他們在阿登地域遭受損失以及缺少預備隊(從1945年1月起至戰爭結束時止預備隊都調去補充同蘇軍作戰的軍隊)——所有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線的德軍,而促進了美英法軍隊在以後各次實質上是追擊退卻之敵的進攻戰役中獲勝。此次作戰,德軍傷亡81834人,損失戰車324輛、飛機320架。盟軍傷亡76890(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損失戰車733輛、飛機592架。德軍損失雖與盟軍相當,但是盟軍能輕易地補充他們的損失,而德軍不能,而且德軍已投入了他們最後的精銳部隊,此後,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擋盟軍的進攻了。
阿登戰役又命突出部戰役。諾曼第登陸成功後,由美、英、加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猛攻。經過六 個多月的激戰,戰線移到了德國邊界附近 地區。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為扭轉戰局,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孤注一擲,集中兵力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的阿登山 脈地區發起了地場大規模的進攻戰。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希特勒對阿登戰役寄於了極大希望:「堪稱本戰區甚至可能是 整個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 攻,將成為可能」。最後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兵」的詳細作戰計劃交給倫斯德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有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6SS黨衛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化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如果就它在盟軍中造成的巨大而驚人的混亂而言,這個名子取得十分恰當。德軍組織了一支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善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獄搭救出墨索里尼。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對於德軍將在四年前(1940年)發動了「閃電戰」,使喚英法這戰線迅速趨於崩潰的阿登地區 實施一場新的攻勢,盟軍高級司令部茫然 無知。蒙哥馬利說,「目前敵軍在所有戰線上都在打防禦戰;他們的處境已不可能使喚他們發動大 規模的進攻戰了。」盟軍司令部非常樂觀 地制訂著下一個萊茵河地區的進攻計劃。
12月16日,德軍在深霧的掩護下發起了進攻。第6裝甲集團軍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軍防禦 後,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進攻受到了美軍的頑強抗擊,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間,德軍為配合正面進攻部隊達到突 破,在第6裝甲集團軍的第1黨衛隊裝甲軍 進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區空降了一支千人的傘兵隊伍,企圖向東推進與正面攻擊的部隊會合。但美 軍第5軍立即殲滅了這股空降部隊,避免 了正面防禦部隊腹背受敵情況的發生,使喚其能補入堅強防守,遲滯敵裝甲師的進攻。戰斗至12 月18日,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 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第5裝甲集團軍的右翼第66軍突破了美軍第106師和第14騎兵大隊防守的陣地,並在17日 發起的一次鉗形攻勢中,圍殲了美軍第1 06師的兩上團,使喚美軍遭到了1944至1945年歐洲戰場上的最嚴重的損失。德軍第58 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在第66軍的南側 進攻。17日,第47裝甲軍的第2裝甲師在克勒伏火車戰突破了克勒夫河,進展較快,美軍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第7集團軍 使用了4個師實施進攻,其右翼戰鬥力較強的第5傘兵師也在17日越過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進攻的各師,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 前進緩慢。
20日,第5裝甲集團軍佔領的烏法利茲,諾維爾。而兩側的第6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的攻勢 行動遠遠落後,整個戰線形成了一個凸角 態勢。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交給哈。馮,曼陀菲指揮的第5 裝甲集團軍,企圖迅速攻佔馬斯河畔要地。
美軍在阿登防線上只有第8軍的四個師防守。然而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里,還並沒有完全意識 到問題的嚴重性。第1集團軍仍意圖以第 5軍加緊對德軍北面戰線上的魯爾水壩地區發動攻勢。直到18日晨,發現德軍第1黨衛隊裝甲師 已穿過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團軍司令 部,第1集團軍才迅速後撤指揮機構,調整部署以加強防禦。同日,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也將 兩個後備師派往前線。具有決定意義的 是,後備的美軍第101空降師19日晨到達了巴斯托尼,並成功地粉碎了德軍德勒爾裝甲師和第 26師的進攻,頑強地扼守著陣地,促使 這個地區以後變成了盟軍發動決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軍第9集團軍的第7裝甲師隨第30 師南下聖維特進行增援,第3集團軍的第 10裝甲師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到20日,當面防守的美第1集團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南 北兩個「肩膀」上的進攻行動,而巴頓將 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和美軍的第9集團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上向戰場接近。盟軍戰線垢重新 調整,使自己開始逐漸擺脫了被動不利的 局面。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的左翼部隊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和 第9裝甲師後,德勒爾裝甲師和第2裝甲 師又繼續向巴斯河沿岸的紀韋與迪囊方向發展進攻。22日,德勒爾裝甲師佔領了聖於貝爾,第2 裝甲師也攻佔了烏特維爾,德軍使用預備 隊第9黨衛隊裝甲師和第15裝甲榴彈師在烏特維爾及以東地域加入戰斗,以加速沖處巴斯河畔。 第66軍和第58裝甲軍在聖維特及其以 南地區發動了新的強大攻勢,迫使南下增援的美軍第7裝甲師和繼續堅持防守的第106師的部隊 後撤。德軍第6裝甲集團左翼第1黨衛隊 裝甲師力圖從南麵包圍列日,陰孤軍突進,到達了斯塔佛洛地區。其先頭縱隊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爾戰斗隊」,它在向前推進中執行希特勒 的所謂掀起一個「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機槍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 民。這種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這次戰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只有右翼的第5傘兵師在20日後能繼續向前推進, 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
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從12月22日起進行反攻。其第12軍擊退了當面德軍的進攻,並迫 使德軍第7集團軍的第80軍轉入守勢。 第3軍指揮所屬第26、第80步兵師和第4裝甲師,積極地執行巴頓發出的「迅猛前進」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圍。從整個 戰役來看,德軍如果攻佔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並及時向突破地區增調能征善戰的部隊,那麼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團軍各裝甲師所達到的 有態勢繼續發展。一旦德軍到達了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喚落後的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等調頭北 上,重新運動起來,構成戰役的新突破,增 大對盟軍的壓力和威脅。美軍第3軍在雪地里奮力北進,24日開始向包圍巴斯托尼的德軍外圍陣地實 施進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區的地形易守難 攻,德軍第5傘兵師、第26師進行著頑強抵抗,辛奪取每一個村莊,每一片樹林。25日,美軍發 現納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軍抵 抗較弱,於是,集中第4裝甲師在西南至東北軸線方向實施突擊,26日下午,第4裝甲師所剩無 幾的謝爾曼式坦克終於突破了德軍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線,與堅守部隊勝利會合。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指揮部隊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進,並晝夜與敵在叢林 與房屋地區激戰,就是反映的這一史實。
在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突擊正面上,美軍建立了由第2、第3裝甲師和第75、第84步兵組成 的攻擊集團,由綽號「閃電手」的美軍少 將柯林斯指揮,向進攻的德軍先頭部隊進行反擊。23日,美軍從北面向德軍第2裝甲師發起了攻 擊,使喚其被迫分成兩部分組成防禦,並 阻止了德軍第58裝甲軍和第9裝甲師的進攻。24日,德軍的德勒爾裝甲師在推進到馬斯河畔的 迪囊以東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轉入 防禦。這一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喚 德軍供應機構幾乎癱瘓。
德軍在巴斯托尼的失敗對於羅什福爾與馬斯河之間的這一作戰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使喚突出的 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陷入無 力發展的被圍境地。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 地區投入攻城戰,兵力曾一度達到兩個軍 部,9個戰斗師。第6裝甲集團軍也被迫將部分兵力撥給第5裝甲集團軍。至此,德軍的阿登戰役 進攻計劃遭到徹底失敗,巴斯托尼防禦戰 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1945年1月3日,盟軍在整個西線上開始了新 的進攻,摧毀了德軍對斯托尼的攻城行 動,並最終加速了西線戰場上的德軍瓦解。
美第3集團軍和德軍至1月29日的傷亡情況:
第3集團軍 德軍
陣亡 14,879人 擊斃 96,500人
受傷 71,009人 擊傷 296,000人
失蹤 14,054人 俘虜 163,000人
非戰斗性傷亡 73,011人
總計 172,953人 總計 582,500人
阿登戰役-----德軍計劃
集中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在長達125公里的正面上實施進攻。第6黨衛隊 裝甲集團軍擁有9個師(其中個裝甲 師)在右翼、第5裝甲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在左翼實施突擊,突破由美軍第1集 團軍的第99、第106、第28師防守 的、從艾弗爾山到蒙紹的縱深不大的防禦陣地,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 立橋頭堡,爾後再通過布魯塞爾攻佔安特 衛普港,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第7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1 個傘兵師),將進攻盧森堡 地區,抵抗 來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擊,保護兩個擔任突擊的裝甲集團軍翼側;另以6-7個師但任預備隊。整 個戰役企圖完成殲滅盟軍25-30個師 的任務,製造第二個敦記得爾克,穩定西線形勢。盟軍仍然不能使用安特衛普港,他們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線的企圖也告失敗;所以,希特勒現在開始為他夢寐以求的西線攻勢制定詳細計劃 [ 註:據威爾莫特說,10月8日,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關於11月底阿登地區向阿姆斯特丹發動攻勢的計劃草案。 ] 。首先,他估計對了,盟軍擁有七十個師,不可能在將近五百英里長的戰線上處處都堅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氣能結束敵人享有的絕對空中優勢,或者至少在德軍發動攻勢時能大大削弱這種優勢。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趕在冬季開始天氣轉晴、敵軍恢復空中優勢之前,發起進攻。他沒有徵求西線部隊司令的意見——事實上也沒有跟他商量,就跟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一起定下了進攻的基本原則。
由於進攻必須在現有部隊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因此就有必要選擇一個敵軍地面部隊——無論是第一線部隊還是預備隊——比較薄弱的地段。突破後還要繼續擴大戰果,直到整個西線局勢轉而對德國有利。在對西線部隊作了徹底的檢查,並經過周密准備之後,希特勒關於從西壁防線陣地向敵軍防線薄弱地段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計劃已很有眉目,終於選擇了艾弗爾為突破地段,安特衛普港為最後目標。
十一月三日,約德爾代表希特勒,在莫德爾陸軍元帥司令部向西線部隊司令、B集團軍群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布指令時解釋說,攻勢必須在現有部隊肯定能夠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他接著告訴他們,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艾弗爾)已被選定為最適合進攻的地段,因為那裡的敵軍已在過去的正面進攻中蒙受了重大損失,力量比較薄弱。而且,該地段的敵預備隊已調至第一線附近,補給情況也朝不保夕。因為這個地段敵軍的防守兵力相對較弱,又加之敵軍不會料到德軍會在這里發起進攻(即使真的料到也會不以為然),所以只要進攻完全出敵不意,天氣又不利於空中行動的話,德軍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將使德國裝甲部隊贏得主動權。爾後,這些部隊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立橋頭堡,再通過布魯塞爾向西邊的安特衛普港快速挺進。可想而知,德國裝甲部隊只要一渡過馬斯河,就可切斷那些經由馬斯河流域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德國裝甲部隊一到達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地區,英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也會受到威脅,要是安特衛普港失守,這些交通線同樣會被切斷。
敵軍還沒有完全整頓好這個效率很高的港口,雖然它對敵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只是個時間問題。到那時,他們僅憑著通過安特衛普港運進來的人員、武器、補給品,就能摧毀德軍防禦 [ 註:梅里安寫的《阿登戰役》(以下簡稱梅里安著作)第208頁:攻勢的開始時間取決於希特勒的憂慮,即:盟軍可能很快恢復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人員、物資上的優勢。正是由於這種憂慮,希特勒才將攻勢的開始時間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奪取60年前,
5. 野外求生的電影有哪些好看的
野外求生的電影有哪些好看的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總是那麼讓人震撼和直擊人心。以下的幾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讓人對生存、生活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與理解。想熱愛生活,首先從熱愛電影開始吧。
【電影介紹】
①《荒野獵人 The Revenant 》 2016年
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編劇: 馬克·L·史密斯 /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 邁克爾·龐克
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湯姆·哈迪 / 多姆納爾·格里森 / 威爾·保爾特 / 福勒斯特·古德勒克 / 更多...
類型: 劇情 / 驚悚 / 冒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電影就是小李子的個人賣慘秀,包括與熊搏鬥、脖子破洞、瘸腿、兒子被謀殺、吃生肉、冰河漂流、流血、殺戮、躲在馬的屍體里取暖、各種骯臟的場景.....
個人覺得小李子已慢慢的主動的除去了偶像的光環,剩下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完全沒有了泰坦尼克號中的青澀與奶油味,更像是一個可以拯救世界的男人,非常強悍,出色的搭檔,完美的劇情。
回顧整部影片,小李子的台詞不超過20句吧,完全利用眼神,肢體,表情和動作來詮釋荒原野人的內心世界,而且在這種極端的氣候中,如此敬業,真心不容易,堪稱他的巔峰完美之作,拿到小金人,我想也是情理和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吧。
將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也是他一個人的電影,當然關於這部電影也是充滿爭議,有人說電影本身靠血腥為賣點,還有人質疑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演技,流於形式的表演,沒有到靈魂,只是皺眉和苦大仇深狀.......
各種聲音都會有,至今沒有一部所有人都滿意的電影,因為有爭議,才是真實的。我想作為演員,只要做好劇本交代的事情即可,其他交給觀眾吧。希望這不是小李子的最後一個奧斯卡金像獎,希望他能有更大的建樹吧。
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2012年
導演: 李安
編劇: 揚·馬特爾 / 大衛·麥基
主演: 蘇拉·沙瑪 / 伊爾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海珊/ 塔布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奇幻 / 冒險
這部電影,真的是有幸能看到如此優秀的電影。無論是劇情還是畫面,都是頂級的優秀。
除了這些,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隱喻,對人生和人性的拷問,充滿了各種殘酷和不忍。
所以多刷幾遍,會有不同的收獲。
在看電影的同時,我想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壯觀、驚喜不斷的冒險之旅,關於這個夢,如果可以,寧願長醉不醒,因為一醒來就要面對殘酷的世界,還是躲起來安全一些,其實人生到頭來就是不停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沒能跟他好好道別……
李安導演用最豪華的視效和最細摯的情感打造他內心深處的故事,用各種隱喻來提醒觀眾,來撞擊人們的內心世界,恍惚間讓人感覺那個少年就是李安,或者覺得那個少年處處閃著自己的影子,恐怖而又真實。
關於劇情,不想多說,一方面是不想劇透,另一方面主要是電影里充滿了很多晦澀難懂的片段,網上也是有各種解說,有不同的理解,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定會讓你腦洞大開,充滿好奇。
在我眼裡,這是一部充滿「黑暗」、「華麗」、「恐怖」的電影,震撼人心,久久無法平靜。
③《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2007年
導演: 西恩·潘
編劇: 西恩·潘 / 喬恩·克拉考爾
主演: 埃米爾·赫斯基 / 馬西婭·蓋伊·哈登 / 威廉·赫特 / 吉娜·馬隆 / 布萊恩·H.德里克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丹麥語
看這部電影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後,沉思良久,總覺得這種逃避現實的做法,有點矯情和做作,不推崇,追求自由和回歸原始,是兩回事情。
但是不管如何,還是佩服男主角的勇氣,這種不顧世俗,不顧一切,只追求內心想法的精神。那麼問題來了,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裡?自由的范圍有多大?怎麼樣的自由才是你希望的自由?
這些古老而又嶄新的話題,常常都在,每每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就會在腦海里出現,深奧而又沉重。忽然想到了詩人海子,喂馬劈柴清晨上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能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其實我們人生來就是要奮斗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與生活抗爭,與命運挑戰,與自己對抗,不斷的提升自己,消極和墮落是全世界最簡單的事情,誰都可以,唯有努力的生活才是最難的課題,才是勇者該做的事情;
想到這里,電影里的男主其實也是生活的勇者,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對抗,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才是生活的本質。逃避,終究還是會繞回來的,你可以暫時逃避生活,但是生活會一直來麻煩你。
有空的話,安安靜靜得看下這部電影吧,它給予你的,會比你想像中的要多。
④《127小時 127 Hours 》 2010年
導演: 丹尼·博伊爾
編劇: 西蒙·博福伊 / 丹尼·博伊爾 / 阿龍·羅爾斯頓
主演: 詹姆斯·弗蘭科 / 麗茲·卡潘 / 凱特·瑪拉 / 愛波·塔布琳/ 克蕾曼絲·波西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一個壯士斷腕的故事,一個求生勵志的故事。
有點俗套的情節,卻拍出了新意,包括劇情和配樂,讓人耳目一新。還是要強調下色調,本片的色調真是太酷了,雖然已經是8年前的電影了,但這不妨礙它成為經典。
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大片大片紅橙黃的山峰岩石和無邊無垠的岩石山丘,而在被困時多為陰森冷暗,不見天日,即便有光也是一閃而過,時間非常短暫,烘托出那種陰暗壓抑、無處可去的絕望感覺;
在後半部分擺脫危險後,傾斜而下的日光及閃爍著粼粼波光的游泳池都給人一種暖洋洋的感覺,充滿溫馨,充滿希望。隨著劇情的深入,情節的發展,整個電影的色調和配樂都是跟著變幻著,非常經典。
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但卻處處閃爍著不簡單的人生哲理,經歷過死亡,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我們常常說要堅持,要堅持,但是你說的這種堅持,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到底可以持續多久?
這部電影,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和聯想,讓你對人生中遇到的問題,會有新的認識和想法。
⑤《一切盡失 All Is Lost》 2013年
導演: J·C·尚多爾
編劇: J·C·尚多爾
主演: 羅伯特·雷德福
類型: 劇情 / 災難
一個老頭對抗整個大海,整部電影全程都沒有講話,我竟然看著看著也把他給看完了。
回看整部電影,整個劇情中絲毫沒有交代這個海上獨自漂流的老頭的前程往事和目的地,他是誰?來自哪裡?要去哪裡?家裡是否還有親人?有孩子嗎?等等充滿各種各樣的疑問,不過隨著劇情的深入,對於這些疑問,你會慢慢淡忘,甚至你會覺得不需要這些問題。
我想導演在導一部開放式的電影,沒有姓名、沒有對話、沒有前因後果的交代,沒有目的地,也沒有出發地,把所有的想像留給觀眾,包含了導演的一顆巨大野心,這是一部屬於任何人的電影,有很強的代入感,讓人想到在人生海洋中的孤獨和漫長,是那麼無助和無力,一次次的努力,又一次次的失望和絕望。
最後亮點還是開放式結尾,當最後火燒盡氣墊船的時候,感覺整個電影就結束了,老人的生命也結束了,也和過去的一切告別了,個人還是傾向於老人最後沒有獲救,因為電影名稱為all is lost....這里的all當然也是包括生命。
當然老人也有可能獲救,結局是完美的。其實,整個航程就是我們自己一生的縮影,all is lost 是一生的歸宿。不管我們是誰,要去哪裡,和誰在一起,最終終將走向死亡,所有的一切也都是會離我們而去。
一艘渺小的船,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深入去看,你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會,定會受益匪淺......
⑥《北壁 Nordwand》 2008年
導演: 菲利普·施特爾茨爾
編劇: 克里斯托夫·西爾伯 / 菲利普·施特爾茨爾
主演: 本諾·菲爾曼 / 弗洛里安·盧卡斯 / 約翰娜·沃卡萊克 /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 / 烏爾里希·圖庫爾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歷史 / 冒險 / 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奧地利 / 瑞士
首先,這是一部根據發生在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爾卑斯山北壁最後不幸身亡的真實故事改編的片子。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爾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劇,事件發生在1936年德國奧運舉辦前夕,當時的德國政府為了替奧運製造聲勢,號召國內登山好手征服阿爾卑斯山最為險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僅氣候不穩定、時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達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頂,卻已經發生過幾次登山者遇難的事件。
當時四名登山家在號召之下出發登頂,結果因為天氣惡劣而發生山難,其中兩人墜崖,一名遭繩索勒斃,剩下的一名獨自苦撐等待救援......
震撼韓人心,拷問和批判了德國納粹的瘋狂盲目、漠視人命的醜陋,也襯托出人道主義的光輝,一部沉重的電影,一段厚重的歷史,希望在這個和平幸福的時代,不要再出現這樣的事情了。
6. 美國的哪個地方最好
約塞米蒂谷,位於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洲,這里被譽為美國景色最優美的地區。也被視為現代自然保護運動的安祥地。
世界上幾乎沒有幾個地方像約塞米蒂谷這樣一個小地方內能有這么多壯大觀美景,它是一個12公里長的大自然傑作,這里景緻各異,美不勝收,難怪偉大的博物學家約翰繆爾感嘆道:「上帝似乎總是在這里下功夫裝扮美景。
約塞米蒂谷安卧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中部,是許多輝煌壯麗的自然美景之家。高山的山地風光、高大的美洲杉的樹冠的特殊的山谷景緻,所有的一切使約賽米特蒂成為一處罕見的自然景點。自
然主義者約翰.繆爾曾這么描述此地的美景:「只有用手建成的廟宇才堪與之媲美。」約賽米特蒂是用冰築成的,在冰川季晚期,巨大的冰床被削鑿成光突突的山峰、陡峭的山崖和巨大的獨石。平平的山谷由冰雪融水匯成的巨大湖泊經沉積作用而形成。
現今,輟滿鮮花的草地覆蓋著山谷,周圍是奇特的瀑布。地理的演化仍在進行中,湖泊仍在淤塞上升。生物的自然進化、適者生存的道理由高大的美洲杉可見一班,美洲杉非常耐火,周期性的火災對於美洲杉來說,是很必要的,火可以清除地面稠密的植物,使幼杉得以成長。高低錯落的自然風景具有驚人之美,區內生長著大批動物和植物。這里有默塞德河以及一些瀑布,包括位於739米高處的約塞米蒂瀑布,這旨世界第三長瀑。景觀中有許多美麗的圓丘和山峰,有世界上最大、最宏偉的岩壁——基中最令人約翰繆爾使約塞米蒂成為美國人所關心的一部分,況且,對於美國森林保護政策的建立他也是個關鍵人物。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漫遊山區——尤其是約塞米蒂——描寫那裡的自然奇觀之上。
偉大的美國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成功地扮演了山區荒原宣傳者的角色,他拍攝了約塞米蒂及當地環境的各個不同季節和不同基調的黑白照片。
難忘的是埃爾卡皮坦岩壁,這是一個由谷底垂直向上高達1099米的花崗岩壁。約塞米蒂谷實際上只是面積為3080平方公里的約塞糧蒂國家公園的一小部分。 1864年,谷地成為美國第一個州立公園;1890年,其周圍地區被指定作為一個國家公園;1906年,國家公園合並了州立公園。在公園的南入口附近,馬里波薩叢林里長有巨大的紅杉樹,樹齡有數千年。其東側是受歡迎的圖奧勒米草甸高地,這里巨大的石圓丘聳立在鬱郁蔥蔥的草甸上,湖水清澈,未受污染。越過圖奧勒米草甸是3031米長的泰奧加山隘,它是該公園的制高點,有一條險峻的路徑向下通過內華達山脈東側的因約國家森林。其北部是很少有人參觀的約塞米蒂高山區,包括圖奧勒米河的大峽谷和1913年建造的赫奇赫奇水庫,它灌溉著一個幾乎可與約塞米蒂谷媲美的谷地。
直到1851年,約塞米蒂才為美國西部人知曉,當時馬里波薩營部的志願兵們進入谷地追尋大批被派去建立一個印第安保留地的阿華尼契印第安人。公園的名字來源於當地印第語灰熊一詞。
幾年之內,觀光團逐漸迷戀谷地下方的景色,這些景色與人們今天從瓦沃納隧道處看到的同樣優美:隧道左側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雄偉的埃爾卡皮坦岩壁;其右側是189米高的優美的布賴德韋爾瀑布,它從卡西德勒爾岩的脊部直瀉而下,又有似乎堅不可摧的哨兵岩,其正前方是半圓丘的冰蝕面。對
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攀岩者來說,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是此項運動的聖地。谷地提供了各種攀岩類型:裂隙、冰穴岩壁、懸岩以及人工輔助物和不同的攀登角度——攀岩者需要的任何一種攀岩方式。約塞米蒂最壯觀的攀岩是攀登15天才能完成的巨大谷壁和小徑:如在半圓丘、哨兵岩、皇家拱門和巨大的埃爾卡皮坦岩壁——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岩壁之一。
約塞米蒂成為美國五六十年代攀岩運動的中心,當時羅亞爾羅賓斯、伊馮依納德和沃倫哈丁進行了以前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第一次攀登,羅賓斯、傑里加爾瓦斯和邁克謝里克於1957年成為征服610米高的、陡峭的半圓丘西北坡的首批攀岩者。翌年,哈丁、平恩梅里和喬治懷特沃首次沿埃爾卡皮坦的諾思路線(Nose Route)攀登。新一代的攀岩運動員擁有許多技術優勢,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約塞米蒂攀岩人物包括貝伊約翰遜,她是最偉大的女性攀岩運動員之一 約賽米特蒂國家公園佔地1200平方里,保護自1890年圈定的塞拉.內華達山中部一帶區域。山峰海拔2000英尺到13000英尺不等,主要景緻集於此處,有琦麗的自然風光、三處美洲杉樹林和冰川作用而成的約賽米特蒂山谷,山谷中瀑布、懸崖攝人心魄,岩石奇形怪狀。
7. 隨機遊走的其他類型的無規則行走
高分子的形狀類似於無規則行走,把高分子想像成由N 個單元排成的長串。每個單元都由一個完全柔軟的鉸鏈與下一個單元相連,就像一串回形針。熱平衡時,這些鉸鏈全部處於隨機選取的角度,高分子每一時刻的形狀都會不同,每一時刻都是一個無規則行走。如果合成的高分子由不同數量的單元組成,線團尺寸的增加正比於其摩爾質量的平方根。
如果單元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吸引力,高分子將不再採取無規則行走構象而是密堆成一個球體,例如血清球蛋白。可以通過比較高分子的體積和假設所有密堆占的最小體積,將高分子分為「緊密型」和「舒展型」。即使高分子不坍縮為團,單體也並非真正處於任何位置,兩個單體不可能占據空間同一點,這是自迴避現象。這樣標度指數(線團尺寸的增加正比於其摩爾質量的指數)就由0.5 變為其他值,所以這個值往往略大一點。不管精確值是什麼,高分子運動的復雜性可涌現出簡單的標度關系。
梅爾(B.Maier)和雷德勒爾(J.Radler)首先構建了一個帶正電的表面並讓他吸附帶負電荷的單鏈DNA 然後對被吸附的DNA 分子不斷變化的構象進行連續快照(DNA 帶有熒光染色)。DNA 分子可以是自交叉的但每次出現這種情況都是一個消耗結合能的過程,在交叉點處那條帶負電的鏈並不與帶正電的表面接觸,而是被強迫與另一條帶負電的鏈接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線團尺寸遵從二維無規自迴避行走標度律,標度指數為0.75。一旦結合在平面上,DNA 鏈就開始各種蜿蜒構象間的變化,梅爾和雷德勒爾計算出了高分子鏈的回轉半徑與首末端距離的均方有關,標度指數0.79 接近於理論的0.75。(更多內容參見菲利普·納爾遜的《生物物理學:能量、信息、生命》) 股票市場由無數的亞單元即投資者構成。每個投資者為個人經驗、感情和不完全信息所左右,其決策立足於其他投資的的決策以及匯總的信息中的隨機事件,在經濟學上研究這樣的決策叫做博弈論(game theory)。當然單個投資者的行為不可預測,但長期來看,股票價格作某種帶漂移的無規則行走。驅動這個行走的包括投資者的突發奇想、自然災難、公司倒閉、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新聞事件。為什麼行走會是隨機?假如一個分析員發現12 月末股價會上揚,到1 月初在下跌,一旦這種規律被市場參與者得知自然人們會選擇這段時間內拋出股票,這一行為導致了股票下跌,消除了這種效應的可能。股票的公平原則即要求公開信息資源,使得一個投資者沒有更多戰勝其他投資者的有用信息。在信息完全公開的情況下長時間的股票曲線應該近似於一維無規則行走。
任何無規則行走者所帶的守恆量都各自對應著一個擴散運輸定律。比如粒子數守恆對應物質擴散,能量守恆對應熱傳導定律,熱傳導定律可以看成另一條菲克型定律。
8. 1896年雅典奧運會的獲獎情況
近代奧運會期間,都會有專門用於統計各國代表團獎牌成績的所謂獎牌榜。不過這並不適用於1896年的首屆奧運會。為了與以後的奧運會獎牌成績有所對照,曾出現過很多對於首屆奧運會獎牌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並不都一定準確。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本屆奧運會並沒有金牌。另外,以國家為單位的奧運代表團剛剛出現。除了希臘和匈牙利,更多的運動員僅是代表他們所在的俱樂部或本人。此外,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下列國家都實際存在。例如當時的澳大利亞還沒有從大英帝國獨立出去,而奧地利和匈牙利都同屬於奧匈帝國。以下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對第一屆夏季奧運會獎牌的官方統計。 名次 國家或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1 美國 11 7 1 19 2 希臘 10 19 17 46 3 德國 7 5 2 14 4 法國 5 4 2 11 5 英國 3 3 3 9 6 匈牙利 2 1 2 5 7 奧地利 2 0 3 5 8 澳大利亞 2 0 0 2 9 丹麥 1 2 4 7 10 瑞士 1 2 0 3 - 總計 44 43 34 121 大項小項金牌獲得者銀牌獲得者銅牌獲得者射擊男子25米手槍速射(60發)弗蘭古迪斯·喬尼斯(希臘)喬治奧斯·奧爾法尼迪斯(希臘)赫爾格·尼爾森(丹麥)射擊男子25米軍用手槍約翰·佩因(美國)薩·佩因(美國)穆拉基斯·尼克勞斯(希臘)射擊男子50米手槍(60發)薩·佩因(美國)赫爾格·尼爾森(丹麥)弗蘭古迪斯·喬尼斯(希臘)射擊男子200米軍用步槍卡拉塞夫達斯·番特利斯(希臘)帕夫利迪斯·帕維洛斯(希臘)維格·簡森(丹麥)射擊男子300米軍用步槍喬治奧斯·奧爾法尼迪斯(希臘)弗蘭古迪斯·喬尼斯(希臘)維格·簡森(丹麥)田徑男子100米跑伯克·托馬斯(美國)弗里特斯·霍夫曼(德國)弗朗西斯·萊恩(美國
)
謝克斯·阿拉喬斯(匈牙利) 田徑男子110米欄柯蒂斯·托馬斯(美國)古爾丁·格蘭克利(英國)田徑男子1500米跑弗蘭克·愛德文(澳大利亞)布萊克·阿瑟(美國)萊米西奧·阿爾班(法國)田徑男子400米跑伯克·托馬斯(美國)賈米森·赫伯特(美國)格米林·查理斯(英國)田徑男子800米跑弗拉克·愛德文(澳大利亞)達尼·南德奧爾(匈牙利)戈列米斯·德米特利奧斯(希臘)田徑男子馬拉松路易斯·斯彼利德(希臘)瓦西拉科斯·卡里勞斯(希臘)克爾涅爾·戈爾拉(匈牙利)田徑男子鉛球羅伯特·加勒特(美國)古斯科斯·米爾蒂阿迪斯(希臘)帕西傑里斯·喬治奧斯(希臘) 田徑男子三級跳遠詹姆斯·康諾利(美國)蒂菲爾·亞歷山大(法國)約安尼斯·彼薩基斯(希臘)田徑男子鐵餅羅伯特·加勒特(美國)帕拉斯克沃普洛斯·帕納吉爾蒂斯(希臘)韋西斯·索蒂利奧斯(希臘)田徑男子跳遠克拉克·艾雷利(美國)羅伯特·加勒特(美國)詹姆斯·康諾利(美國)田徑男子跳高克拉克·艾雷利(美國)詹姆斯·康諾利(美國)羅伯特·加勒特(美國)田徑男子撐桿跳高霍伊特·威廉姆(美國)阿爾波特·泰勒(美國)達馬斯科斯·伊凡格洛斯(希臘)
約安尼斯·希爾德羅普羅斯(希臘) 體操男子雙杠德國(11人,並列)希臘(4人,並列)
路易斯·朱特(瑞士) 希臘(4人,並列)體操男子跳馬卡爾·舒曼(德國)路易斯·朱特(瑞士)赫爾曼·魏因加特納(德國)體操男子爬繩安德里亞科普洛斯·尼科勞斯(希臘)托馬斯奧斯·凱納基斯(希臘)弗里特斯·霍夫曼(德國)體操男子鞍馬路易斯·朱特(瑞士)赫爾曼·魏因加特納(德國)體操男子吊環米特羅普洛斯·約安尼斯(希臘)赫爾曼·魏因加特納(德國)皮特里斯·彼薩基斯(希臘)體操男子單杠德國(12人,並列)弗拉托夫·阿爾弗雷德(德國)網球男子雙打博蘭·約翰/特勞恩·弗利艾德利卡斯達格里斯·蒂奧尼斯奧斯/彼特羅科基諾斯·德米特利奧斯弗拉克·愛德文/喬治·羅伯森網球男子單打博蘭·約翰(英國)卡斯達格里斯·蒂奧尼斯奧斯(希臘)帕斯帕迪斯·康斯坦蒂奧斯(希臘)
托帕維扎·莫米克斯洛(匈牙利) 游泳男子100米自由泳哈約什·阿爾弗雷德(匈牙利)奧托·赫什曼(奧地利)游泳男子100米自由泳水手賽馬洛金尼斯·約安尼斯(希臘)哈薩皮斯·斯彼利頓(希臘)德里瓦斯·蒂米特里奧斯(希臘)游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哈約什·阿爾弗雷德(匈牙利)安德勒爾·喬尼斯(希臘)科洛法斯·艾弗斯塔塞斯(希臘)游泳男子400米自由泳尼曼·保羅(奧地利)彼帕諾斯·安特尼奧斯(希臘)科洛法斯·艾弗斯塔塞斯(希臘)自行車 男子場地自行車100公里 利昂·弗拉芒(法國) 科列蒂斯·喬治奧斯(希臘) 自行車 男子場地自行車10公里 保羅·馬松(法國) 利昂·弗拉芒(法國) 阿德爾弗·施馬爾(奧地利) 自行車 男子場地自行車12小時賽 阿德爾弗·施馬爾(奧地利) 基平·弗蘭克(英國) 自行車 男子場地自行車1公里計時賽 保羅·馬松(法國) 斯塔馬提爾斯·尼科洛普洛斯(希臘) 阿德爾弗·施馬爾(奧地利) 自行車 男子場地自行車爭先賽 保羅·馬松(法國) 斯塔馬提爾斯·尼科洛普洛斯(希臘) 利昂·弗拉芒(法國) 自行車 男子公路個人賽 康斯坦丁尼迪斯·阿里斯蒂德斯(希臘) 格德里希·奧格斯特(德國) 巴特爾·艾德伍德(英國) 古典式摔跤 公開級(不分體重) 卡爾·舒曼(德國) 齊塔斯·喬治奧斯(希臘) 克里斯托普洛斯·斯特凡斯(希臘) 擊劍 佩劍個人賽 喬基亞季斯·約安尼斯(希臘) 卡拉卡洛斯·特列馬切斯(希臘) 赫爾格·尼爾森(丹麥) 擊劍 花劍個人賽 格拉夫洛特·亨利亨利(法國) 卡洛·亨利(法國) 皮拉科斯·皮利克勒斯(希臘) 擊劍 花劍個人職業賽 皮戈斯·利昂(希臘) 佩羅內·馬利斯(法國) 舉重 雙手舉 維格·簡森(丹麥) 埃利奧特·勞斯恩特(英國) 韋西斯·索蒂利奧斯(希臘) 舉重 單手舉 埃利奧特·勞斯恩特(英國) 維格·簡森(丹麥) 亞歷山大·尼科洛普洛斯(希臘)
9. 多德勒爾的作品有哪些都描寫了什麼
多德勒爾於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小巷與風光》,此後還發表過心理偵探小說《每個人所犯的一種謀殺》(1938)和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小說《彎路》(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完成長篇小說《斯特魯德霍夫梯道,或梅爾策和年代的深度》(1951)。這部小說以1911~1925年間的維也納為背景,描寫了將近30個人物(包括管家、男爵、女傭、總領事、小販和廠主)的命運,相當廣泛地反映了維也納各階層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斯特魯德霍夫梯道建於1910年,聯系兩個高度不同的城區。多德勒爾試圖把它象徵為時代和人類命運的橋梁。
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惡魔》(2卷)於1931年開始創作,1956年完成。從主題來說可以認為是《斯特魯德霍夫梯道》的續篇。它以1927年7月15日維也納電氣工人罷工並與警察發生沖突縱火焚燒司法大廈這一事件為中心,展示了1926~1927年間社會生活的圖景,描繪了近50個人物的命運。由於這兩部小說對維也納社會作了廣泛而深入的描寫,多德勒爾被譽為「維也納社會的編年史家」和第二個馮塔納。
多德勒爾的重要作品還有諷刺小說《燈光明亮的窗戶》(1951)、荒誕幽默小說《梅羅偉恩一家人或大家庭》(1962)、《斯盧尼的瀑布》(1963)、《界林》(未完稿,1967)。
10. 銀河系怎樣形成
還沒有定論
人類發現黑色星系 銀河系形成之謎將破解?
如果室女座星系不存在恆星之說得到證實,銀河形成之謎有望迎刃而解
本報綜合報道即將於2月26日出版的《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說,有大量的證據表明,距地球大約5000萬光年的室女座星雲不存在恆星,是一個「黑色星系」。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證實,銀河形成之謎也有望迎刃而解。
黑色星系:理論與現實之間的橋梁
據報道,室女座星系由一個巨大的氫雲和奇異的暗物質組成,裡麵包含的物質足以產生數百萬顆恆星,但是某些因素阻礙了恆星的產生。科學家此前預測,宇宙中的確存在這樣的「黑色星系」,並且其數目可能是一般星系的100倍。但是室女座星系是第一進入人類視野的。
室女座星系的發現為天體物理學家探討銀河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英國諾丁漢大學的邁克爾·梅里菲爾德說:「如果宇宙中沒有黑色星系,物理學將失去一個重要的板塊。」幾十年來,通過計算機模擬,科學家預測,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小星系,比如在我們所處的星系群中,除了巨型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還可能存在上百個侏儒星系,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35個侏儒星系進入了人類的視野。科學家推測,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不能觀測到的侏儒星系很可能是「黑色星系」。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里卡多·喬瓦內里說:「尋找這些黑色星系很重要,因為銀河系形成理論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天文學家:一直在仰望星空
2004年12月11日,《新科學家》雜志披露說,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一個侏儒星系,裡面沒有一顆年齡超過50萬年的恆星。這個星系要麼是最近才形成的,要麼之前一直是一個「黑色星系」。
試圖解開銀河形成之謎的科學家從這個發現中大受鼓舞。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羅伯特·敏辛又帶領一支國際科學家隊伍,利用敏感的拉威爾無線電天文望遠鏡在曼徹斯特大學的約德勒爾天文台尋找室女座星系附近的「黑色星系」。最近,他們發現了一個編號為「室女H21」的旋轉星系,除了裡面的小星系,它所包含的氫氣足以生產1億顆太陽大小的恆星。此前,科學家用高性能光學望遠鏡觀測發現,黑色星系內也有恆星。敏辛和他帶領的科研小組用2.5米艾撒克-牛頓光學望遠鏡在西班牙的拉-帕爾馬觀測到的結果卻是,黑色星系內根本不存在恆星。「這是第一個我們可以確定是黑色星系的天體。」敏辛說。
室女H21:是黑色的但不是侏儒
但是,這樣的發現還不足以回答所有的問題。即便「室女H21」星系的確是「黑色的」,但也未必就是天體物理學家所期望的侏儒星系。
如果這些星系是由一般物質構成,它們的旋轉速度將把它們撕得粉碎。像這樣大的星系,必須有強大的重心牽引力才能把裡面的天體約束在一起。科學家推測,這樣強大的重心牽引力很可能來自「黑色物質」。敏辛帶領的科研小組對「室女H21」的旋轉速度進行了測量,他們發現「室女H21」包含的「黑色物質」應該是銀河系「黑色物質」的1/10.如果此說成立,它包含的氫氣應該是實際觀測到的100倍。這樣一來,「室女H21」顯然就不是一個侏儒星系,而是一個巨型星系了。
對於敏辛及其科研小組的觀測結果與理論之間的巨大差異,諾丁漢大學的邁克爾·梅里菲爾德認為,敏辛及其科研小組觀測到的可能根本就不是黑色星系。「他們的觀測結果充滿矛盾。我猜測,他們可能被兩個經過的氫雲愚弄了。」梅里菲爾德說,一個天體從另一個天體身邊經過會影響後者的旋轉速度。
但敏辛堅持說:「據目前所知,(室女座附近)沒有氫雲,兩個氫雲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認為,他們很可能低估了黑色星系中氫氣的含量。如果遠方類星體釋放出來的紫外線使大量氫原子發生電離,無線電天文望遠鏡捕捉到的氫氣肯定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