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健康微電影觀後感
今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
❷ 心理健康相關電影
心理健康相關電影推薦
覺得心理有點不正常了?以下是心理健康相關電影推薦給你,拿去閱讀!
《隱藏人物》
你表現正確,那你就是正確的。
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結局十分顯而易見——1961年的美國,三位服務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黑人女性,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為美國宇宙飛船首次繞地球軌道飛行作出了傑出貢獻。本片的高明之處,是拒絕過渡煽情,無需添油加醋,用細節堆砌出的真實揚起反種族歧視和女權主義的大旗。拋棄嘩眾取寵的噱頭,細致展現三位主角偉大的貢獻和各自平凡瑣碎的生活,安靜的呈現出時代黑幕下,雖微弱卻永不泯滅的抗爭。但我們不屈不撓的尊嚴,不正是在種種黑暗的映襯下,才如此清晰奪目嗎?
《瑪麗和馬克思》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街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
電影是一部講述兩個古怪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動畫作品,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怪異卻純真。片中的瑪麗和馬克思,看起來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存在,但同樣渴望愛與關懷,她們跨越了性別與年齡,從1976年到1994年一直維持著筆友關系,期間各自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通訊也幾度中斷,但最後仍是彼此無可替代的摯友。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無論看起來多麼奇怪,多麼孤獨,但無論是誰,都能在世界上找到另一個與ta相似的靈魂;但即使是另一個你,也都需要理解和關懷,才能長期維持彼此親密的感情。即使人生滿是裂縫和煙頭,也值得過這一生。
《心靈捕手》
“成功的含義不在意要取得什麼,而在於你從那個奮斗的起點走了多遠。”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少年,他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中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一段合適的親密關系可以對雙方的生活軌跡帶來多大的改變,“一兩次失敗、哪怕是一百次失敗,都不會讓人變成一個壞的、不值得愛的或者無能的人”,沒有人一個“意外”,所以相信自己、接受他人,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天分。最後插句嘴,小鮮肉時期的呆萌真的是顏值感人!金發碧眼的美人(大霧)
《末路狂花》
“When she says no, she means no.”
披著公路電影外衣的女權主義電影。講述生活不順的家庭主婦塞爾瑪和同樣孤獨的女友路易斯在旅行途中,不堪男性騷擾將其槍殺後,一路逃亡的故事。一路狂飆揚起風塵,同時也釋放了兩顆被現實磨礪與壓迫的心。牢不可破的友情下,是她們對於自由的追尋和靈魂的二次解放與成長。現實逼著他們走向末路,但她們卻用不甘與倔強的一躍,打了所有人一個響亮的耳光。
《成長邊緣》
每一次破碎,都是通往改變的開始。
由美國年輕導演凱莉·弗萊蒙·克雷格自編自導的處女作,講述了正值青春期的孤僻少女娜丁,在父親意外去世後,又接連發現自己唯一的朋友與哥哥交往的現實,陷入孤獨的她所經歷的種種迷茫和痛苦。相信每個人都能從娜丁身上看到自己中二的少年時期,堅信“我很特殊”、“我與其他人不一樣”,從而獲得滿足感;但這種特殊有時候卻代表著“我很孤獨”、“我一無所有”。有些人通過嘗試和改變,踏出了舒適區,得到了成長與蛻變;但有些人卻逐漸讓這種痛苦成為了自我價值感的唯一來源,用遺世獨立的態度來掩蓋自卑和懦弱,不斷重復這種惡性循環。生活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接受它,然後擁抱它吧。
《頭腦特工隊》
悲傷也有意義。
《頭腦特工隊》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合作出品,是一部甜甜的喜劇電影,融合了記憶科學與幻想,確實腦洞大開,也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主題非常簡單且主流,通過五個情緒小人的具象和樂樂、憂憂的大冒險,展現了萊利的成長過程,告訴觀眾,愛可以挽回一切。而愛本身,其實就是各種情緒的融合,無論快樂還是悲傷,所有情緒都有他存在的意義。
《馬男波傑克》
當生活糟糕透頂的時候,就含著眼淚向前奔跑吧
被譽為“史上最喪的動畫片”,故事主人公是一個過氣好萊塢明星,住在山頂的豪宅,一邊用成功學給自己打雞血,一邊卻又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迷茫而又痛苦。在這部劇里,有兩類人,Zelda陽光風趣性格外向,Zoe聰明尖酸性格內向。劇中的馬男的好友花生醬先生是個典型的Zelda,卻對女友戴安說出了“幸福的關鍵不是尋找意義,而是讓自己在一致不重要的事情中忙碌度日,直到死去”。也許Zelda和Zoe的區別,也許就是看清現實後,選擇如何去生活吧,那麼你,想成為Zoe,還是Zelda?
《浮生一日》
該片是由凱文·麥克唐納執導,雷德利·斯科特則擔任監制的紀錄片,製作方透過平台YouTube號召全球網民以鏡頭捕捉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的生活點滴,要求希望大家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懼怕什麼;第二個問題是,你喜歡什麼;第三個問題是,什麼讓你開懷大笑。這部影片無關光影技巧,片中的各個視頻看似無序,卻在平凡的點點滴滴當中飽含人們的各種情緒,傳達著生活這門藝術的意義。每個人都渴望偉大,但我們都不是超級英雄,無法一直活在轟轟烈烈的大事件當中,生活難免會有平淡的時候。但是誰又說,這種平淡中流露的情感,不令人更加感動呢?
;❸ 要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有哪些心理電影適合給大家看
1. 大象Elephant (2003)— 教育 / 犯罪心理學
2. 靈異第六感 / The Six Sense (1999) — 兒童心理
3. 歌西卡 / Gothika (2003) — 失憶
4. 失憶/Memento (2000) — 短時記憶缺失
5. 心靈捕手 / Good Will Hunting (1997) — 精神分析
6. 失眠 / Insomni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