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致郁系電影,越黑暗越好
致郁:感化院,萬能鑰匙,再生門,迷霧,伊甸湖,活埋,隔絕,火柴人,狩獵,趣味游戲,晨曦中的女孩,黑暗面,黑天鵝
治癒: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普羅旺斯的夏天,蝴蝶,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奇跡,月升王國,小男孩,海蒂和爺爺,我們天上見。河童之夏,秒速五厘米,給桃子的信,穿越時空的少女,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言葉之庭,翡翠森林,懸崖上的金魚姬
㈡ 十大催淚虐心致郁動漫
十大催淚虐心致郁動漫:
1、四月是你的謊言
導演:石黑恭平
《四月是你的謊言》是日本一部看哭了非常多人的動漫,這部動漫根據日本漫畫家新川直司所著漫畫改編而成,男主角是一位天才鋼琴家,而女主角則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小提琴手,兩人的最後合奏場面感動了許多人。
㈢ 有沒有什麼夢想最終被現實打敗的這種致郁系的電影
電影《百萬美元寶貝》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夢想最終被現實打敗。我覺得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就差一點點,如果女主沒有一剎那的心軟,她不會終身癱瘓,然而現實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改變的。
㈣ 《超脫》一部致郁而又治癒的電影
影片的開頭以一棵樹的枯寂凋零,終化成片片蕭索的落葉,動態的落葉不斷變幻出阿爾伯特加繆的這句名言。
而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電影灰色抑鬱,壓力無力,痛苦掙扎的基調。
Detachment在詞典中,意為脫離、分離。中文片名譯為"超脫"一詞,指一個人不受傳統的約束,敢於追求自我價值。
而對於電影《超脫》中的人們,他們所面對和承受的僅僅只是傳統的約束嗎?電影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自我救贖,自我追求嗎?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對於這樣一部關於揭示人性社會復雜性,擁有致郁與治癒雙重性的現象級電影,文筆匱乏的我,醞釀了好長時間才敢落筆抒發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經典的電影,是有鮮活生命力的。 它不僅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電影票,收益多少億元的電影了。
電影的正式敘述是由男主的獨白開始,亨利在一間色調陰沉而又灰暗的屋子裡,面部特寫對准鏡頭,不緊不慢的做著陳述。
他介於旁白與獨白之間的陳述貫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極其復雜混亂的影片中尋到的唯一的一絲線索。
但諷刺的是,本以為他在做采訪但最後才知道他的陳述只是自己孤獨的囈語,其實並沒有一個人在對面聆聽。
整部影片彌漫著失落,傷感的情緒,讓人感到莫名的無助與惆悵。故事的敘述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欲哭卻無淚,這都歸功於導演大膽而又精妙的影片設計: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點,回憶模糊的膠片絮段
色彩鮮艷而又昏暗的鏡頭,寫意而又詩意的台詞
樂器悲鳴混奏的背景音樂以及,無力改變的殘忍事實。
有人說經典的作品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發現世界的極美,另一種是挖掘人間的極苦,這部電影則屬於後者。
電影的視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師范生,將來也會走上教書育人的這條路。因為所學教育專業的原因,但凡事觸及教育,我都會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對這部電影也就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說明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超脫》則或多或少的正視和揭露了許多現實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問題。
我想問你,在這里,在此刻,當你在讀完"教育問題"這四個字後,你的第一反應,最先想到的是"學校"? "社會"?"家庭"? 還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只要提到"教育問題",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學校!
認為只有學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職責和功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么理所當然!一語中的!
所有的"教育問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學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們與其同樣擁有的職責和功能。
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鬱無助基調最重要的悲劇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愛的天使邁克爾·傑克遜曾說過: 孩子是上帝賜予人間最純潔的天使,最美好的禮物。
父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幫助他們成長為更美好的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他們的身體,孕育他們的靈魂。
對於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體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許多問題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和義務只有,甚至僅有:生!
也就是說只負責把他們生下來,"育",是什麼?怎麼樣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問這些被孩子稱為"爸爸媽媽"的父母:你們只負責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不負責教育他們長大,你們為什麼還要將他們生下來呢? 為什麼? 讓他們孤獨而又痛苦的去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說過這樣一句話引人深省: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老師曾提到過的一個瘋狂設想:家長在成為父母之前,應先去專業的父母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倘若領到了"合格證書",畢業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現在看來這一設想並不瘋狂,因為做父母的人,必須得擔起"父母"一詞的重量。
我本以為,而且揪心期待著,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這部電影的名字《超脫》一般,最終都得到超脫,但是直到影片結束,電影中的任何人都沒能獲得自身的超脫。
正如亨利說的:
影片中人們都是孤獨無助的隱形人,他們沒法在現實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嘗試著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過是茫然無措的心理活動,和未知的恐懼。
影片的最後,亨利在最後的一次的課堂上,面對著一片事實上和精神上的荒蕪狼藉,用低沉憂郁的嗓音誦讀了艾倫坡灰暗慘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霧靄沉沉的結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時也是治癒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溫暖夕陽下的擁抱,即便只有一分鍾的時長,也足以使一部極度致郁失衡的電影在愛的懷抱里找到了治癒的平衡。
《超脫》既冷漠又溫暖,既致郁又治癒,是一部不可多得經典之作,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