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❷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6篇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1
日日夜夜盼他歸來,可你卻不知他一直在你身邊。你在盼望他的歸來,也在忘記他歸來的痕跡。
你說你忘了,因為頭上的創傷和你心底的傷痕,你不想再記起那個混亂的年代和那些更加混亂的人。你恨他們,所以對你來說忘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可你真的忘得掉嗎?
如果真能忘掉,為何就不願原諒你深愛的,卻奪走你所愛的女兒呢?每當丹丹來到你身旁的時候,你都不願直視她。也從不願接受她對你的歉意。你只是冷冷的說「我不會原諒你的,丹丹,不會的」為何你連自己的女兒都不願接受?我想,是因為你對那個男人愛的深沉。
可你真的愛他嗎?
如果真的愛他,為何你只記得奪你所愛的女兒,卻再也記不起你的深愛的人?是失億的緣故嗎?還是你被他傷的太深?陸陸續續地再想到那些痛的記憶,就使你忘記,連他也被忘記。
可你真的願意忘記他嗎?
為何你想要忘記,卻仍記得他歸來的日期?5號,你重復的念著,期盼著,你說「5號我愛人就回來了,我得去接他。」每個月的5號,也都能見到你孤獨的身影。你獨自舉著牌子,在寒風中佇立。然後10年,20年過去了,你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你的臉上已爬滿了皺紋,但唯有你期盼的目光,一如往常。
可這畢竟不是時光列車,你已等不到那個過去的他。
但不意味這,他已不在了。相反,他一直就在那裡。難道你就看不出那個送你去火車站的同志眼裡的無奈嗎?難道你就聽不去那個念信的同志聲里的悲哀嗎?可你卻從未發現,也從未想起,那個陌生的同志的熟悉的臉和那段難忘的回憶。
這就是《歸來》故事,一段望歸不歸,已歸忘歸的半生思念。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2
對於《歸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後不久,那時只當看了個「熱鬧」,還不太懂影片所要表達什麼,很快也忘了這部電影。有緣在這學期影視鑒賞課上再次看到《歸來》,結合兩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似乎我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理解也歸來了。
先不得不說下這位我個人也挺喜歡的導演。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導是攝影出身,而攝影在電影創作中,地位非凡,不僅涉及美學,涉及技術,還涉及鏡頭和調度,涉及表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真正的好攝影幾乎控制著每個鏡頭的質量,所以張導的大多電影中唯美的畫面感十足,讓欣賞者百看不厭。當然,《歸來》是張大師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歸來吧!
電影主要說: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仿純。由於時代因素,被女兒阻止了他回家與妻子見面,一隔又是多年。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雖然有人評價說,張導自信地對文學骨架大刀闊斧改造而建立劇本時,戲劇和文學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覽無余,覺得《歸來》絲毫沒有沖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認為,就算這部電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對觀看者的敘述中,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傷感與深思,以藝術反觀生活,讓我們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閱歷里長了些智慧。
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等惡劣環境,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思,更讓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並且在回憶里她成為他完美的歸宿。他歸來了,而記憶中的馮婉瑜又成了什缺大稿么樣呢?《歸來》里的一句話——「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瑜終於伏孝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二十多年的人生況味,近乎半生的孤獨心酸,似乎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或許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做的,只有在車站舉著寫著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特別被電影最後的場景打動了:雪天的車站,陸焉識拿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陪著馮婉瑜一起望向車站里走出的人群。有人說,「真正的愛並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不知這里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但是我想他們早就將愛情修煉成了最完美的親情。其實在我們每個旁觀者的心裡都會構造一個自己希望的好的結局,然而這在影片里沒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毀滅,這便是悲劇吧。
張導在悲愴與無奈中描繪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那個讓人無奈的時代。最後一幕的平靜也可能真不是心靈的平靜,而是無奈的接受現狀。此時這不僅是個愛情悲劇,更是個時代悲劇,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合不合適,只是覺得我們之前在對近代史的反思中,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恆的回答。不過,對於一段過往,我們確實得靜下來認真反思,是人們遷就了時代,還是時代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總要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坦盪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說,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他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我們在這種中國式的愛情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中,雖平平淡淡的,但心裡怎麼說,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靜吧。
(胡性能影評中的一段:「一個人在精神深處期待著陸焉識能夠回到她的過去;另外一個人在現實里守候馮婉瑜能夠回到他的當下和未來。彼此的堅持恰恰讓兩人無法在清醒的現實中重逢,這是兩條鐵軌相互守望的愛情,感人卻又無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玫瑰花,也沒有卿卿我我的境頭,刪繁就簡的情感呈現是那樣的含蓄內斂,中國式的愛情以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讓簡約的劇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我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3
歡陳道明演的《圍城》中的方鴻漸,那麼不溫不火,人前不敢昂首闊步,時時半躬著腰身,低著頭又忍不住斜眼的一瞥,與老婆生氣時又毅然決然地摔門而出。總之,那個時代中有一點閱歷卻又無能,既羨慕別人的成功自己又不能完全泯滅良心去騙人的不太壞的知識分子,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看完小說,我就覺得方鴻漸的形象應該就是陳所演的那個樣子。
以至於陳道明的新作(應該是老謀子的)一出來,就忍不住要看看。依然是知識分子,只是頭發花白了,鬍子拉碴的,還有一段渾身散落著煤渣的逃亂時的形象,但是,骨子裡還是那個幾分軟弱幾分清高的知識分子。只是這個比方鴻漸外表更謙恭,內心卻更平靜更堅毅。
電影沒有宏大的敘事,基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文革中,陸焉識(陳道明扮演)從監獄里逃跑後不同人的不同反應。監獄指導員找他的妻子(馮婉瑜)女兒丹丹談話,讓她們與陸劃清界限,並日夜監視他們家。當陸深夜偷偷冒著大雨,裹挾得嚴嚴實實,潛逃回家時,妻子在門內暗暗抹淚而不敢開門。樓道中遇到自己的女兒,丹丹稱呼他:「陸焉識?」當陸要求丹丹告訴她媽讓她第二天八點在火車站等他,丹丹堅定地反對,並且報告了指導員。而陸又用自己家門框對聯上的一角紅紙寫一張便條遞進自己家後,他妻子不管不顧地為他蒸饅頭,打點行裝。第二天,那慘烈的一幕,震撼人心。不同的人,在擁擠的、嘈雜的、簡陋的火車天橋上奔走時,馮看見了天橋底下陸向她招手,也看到了那些穿著制服的人飛奔來抓他。她只好拼盡嘶啞的嗓子喊「快跑,跑……」他丈夫,不僅沒有逃跑,反而向著她跑過來。是的,對於黑暗中的人,那是他唯一的光。
而他們的女兒,守著房門一夜,醒來卻發現她媽媽不見了,也飛奔向火車站。想追上媽媽,不讓她見爸爸,好保證她能獲得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的女主角吳清華的機會?還是不忍心看到媽媽受到傷害?但是,最終,陸馮在還有咫尺之遙的地方被抓住了,馮的頭磕地流了很多血。
第二部分,便是平淡的以無數意像組建而成的鋪敘,寫著「陸焉識」的紙牌子,火車站古老的天橋,兩扇大鐵門,變了的是推門的兩個小夥子穿著不同時代的服裝…….一箱子的信,念信的人…..陸平反,從監獄回來,馮把他當成了傷害過她的方師傅,把他趕了出來。因為馮得了「心因性」記憶障礙。陸為了喚起她的記憶,寫信告訴馮「五號回來」。從此,馮每月五號准時去車站舉著牌子接人,而即使陸從車站走出來,馮也不認他。陸以熟悉的鋼琴聲,也只是短暫地讓她得到依靠。最後,陸只好將自己在監獄中十多年的未能寄出寫在各種亂七八糟的紙上的信寄給了馮,從而借機可以每天陪伴她,讓她生活在他的世界裡,也適時補充一些新的信件,給她一些建議。
陸除了當了馮的念信的人,也當她接車的人。每月五日,用一輛專制的三輪車,送她到車站,直等到最後一個旅客出站,工作人員將鐵門關上。從他們的頭發花白一直到全白,從腳步矯健一直到老態龍鍾,最後定格在陸拿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輕輕拂掉馮身上的雪花,無限深情,又似乎無奈……
這部片子,很多人認為是《山楂樹之戀》第二。這里描寫了愛情故事不假,可是如此凄涼;更多的是一種親人的守候,對歷史傷害的縫補,也是對一種信念的堅持。陸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有傷心又無奈卻,毫無怨言,堅定而執著。這種近乎信仰的感情令人感動。正如陳道明自己說,「還有一種東西叫癒合,叫感動。明明知道一個東西壞了,一點一點在粘接它,在癒合它。這個也會產生感動,也是眼淚。我覺得這個社會需要它。」
恰恰就是這些細節,這平淡的鋪敘的方式,將一個在平常不過的家庭,再普通不過的愛情置於這歷史之中,便有了沉重的意味。一個平常的家庭,卻不能共處一室,即使是人回來了,政治待遇也獲得了,工作也有了,可是,他們的愛情沒法匯聚了,他們的心靈滿是傷痕,馮永遠只是認同過去歲月中那些信紙中的陸焉識,那個有見識有學問的大學教授,而現實中的那個鬍子拉碴的人卻因為方師傅的侵害而無法接近她的世界。陸也只好在生活中充當她的念信人,一個時時在深夜抬頭遙望她窗戶的人。
而他們的女兒,在幼小的年紀,就將她置於選擇自己的政治前途還是拋棄親情的泯滅人性的殘忍境地中,而且她被灌輸的觀點是他的父親是壞人。她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被我們今天無數人所痛恨的。然而,我覺得她在忍受著最深沉的痛,和最無辜的傷害。在一個最應該接受真理公平文明思想的年歲,卻被拉到道德與人性的斷頭台上,將自己的良心、親情拋棄,然而,最後蠱惑的人四散,她卻在默默承受著煎熬。不僅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喜愛的舞蹈角色,而且連舞也跳不成了,當一個毛紡廠的女工。更難過的是,被媽媽趕出來,不許她住在家裡。一個孩子,在追求「進步」的年代,選擇了「進步」的方式,卻失去了所有,也使她的良心一直在責難她,即使她最後向父親坦白自己告狀,即使她的母親讓她回家住了,可是,他們家依然無法團聚。我相信,她的一輩子將是在懺悔中度過,那是何其沉重的枷鎖!……當然,那個加害於馮的方師傅也抓進了監獄,這一點也沒讓陸有快感,也沒讓我獲得一點快感。在那個時代,沒有贏家,都是受害者。讓我想起覆巢之下無完卵,豈不痛哉?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4
今天,我們觀賞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觸怒了如來佛祖,被封印在五指山下,並且被封上了法印五百年後,人間被妖怪鬧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一個叫江流兒的小孩兒,為了躲避山妖的追擊,誤打誤撞地解開了孫悟空的封印,孫悟空護送江流兒回家。一路上,一行人歷經了許多風風雨雨,江流兒也為了幫助孫悟空犧牲了。孫悟空被江流兒的善良及淳樸所感動,最終掙脫了封印,打敗了山妖王。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的眼眶濕潤了。江流兒,他,只是一個小孩兒啊!力量、權利、金錢何必去顧慮這些呢?江流兒,在西遊記中明顯是唐僧的縮影,但他不像唐僧,動不動就要念緊箍咒,而是吧孫悟空當做一個朋友、一個偶像來看待。豬八戒,本劇中純屬打醬油的角色,但他的心胸和他的肚子一樣大。當年被孫悟空一把扔下了天庭,落到人間變成了只豬,但他見到孫悟空後只是貧了他幾句嘴,便把仇恨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最令我佩服的便是本片中最璀璨的亮點——孫悟空了。孫悟空,當年的齊天大聖,被剝奪了力量後,幾度思考人生,但都無果,直到最後那一刻:江流兒為幫助他而被妖王殺害。他才終於明白了:力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親情。最終,他沖破了法印,打敗了妖王。
?大聖歸來》這部影片使我懂得了很多: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有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但只要始終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希望之光就會照亮前行之路。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5
走在去看電影的路上,心中熱血澎湃,一直與身邊的朋友議論這部電影,從電影的預告片與新聞媒體的大肆炒作中我知道了這是一部十分火熱的動畫大片,但是在電影院的僅僅一個半小時,我知道了這部電影不僅僅只是好,值回票價。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道理。
這部電影的四個主要角色分別是孫悟空,江流兒,豬八戒,還有混沌。孫悟空疾惡如仇,武功高強。江流兒天真無邪,勇敢無畏,崇拜齊天大聖。豬八戒好吃懶做,卻懂得道理,勸醒了孫悟空。混沌是在五行山上的妖怪王。嫉妒孫悟空,最後被齊天大聖打敗。影片講述了已於五行山下寂寞陳潛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電影的最後一刻,大聖歸來的亮相,我的眼眶濕濕的。歷經磨難,英雄不死,終於法力無邊,有能力保護江流小師傅,戰勝邪惡!維護正義是需要足夠的力量的,是需要勇氣的,江流兒去救丫頭,明明知道是送死,他還是去救丫頭,江流去救大聖的時候,何嘗不是去送死?大聖右手的法印封住了大聖的法術,去救江流,去救童男童女時,他又何嘗不是去送死呢!他們的勇氣,不怕犧牲的精神讓我敬佩,他們正義的表現,胸懷中的正能量更值得我去學習。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有不足的地方,但這只是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它為我講述了正義,勇敢的道理,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正能量,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正能量,它讓我懂得了邪不勝正的道理,我要像孫悟空一樣疾惡如仇,勇敢,像江流一樣心中充滿著信念,我要像電影中的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讓我自己變得更好!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6
他們在似曾相識中清醒和混沌著,清醒著本能的堅貞美好,混沌著無法言說的記憶傷痛。
那夜,她沒有打開那扇門,從此,她終生再不鎖門,她終生再不鎖門,卻終於關閉了心門。他痛苦於她不再認識他,卻在她的不認識中終生體味她,認識她,明白她。
人最記憶之深在於最痛苦與最感動。她一生在幸福地追憶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閉風雨交加中「迷失」的那個夜晚,「焉識」,於她於他焉能不識。這個問號沒有留給馮琬瑜,卻留給了叫「焉識」的那個人,她用忘記在告訴他「我的心裡只有你!」
那段鉤沉的歲月,他成為她唯一的牽掛,她成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識」在她心中焉能不識,「琬瑜」在他心中豈止宛如美玉,而他們的女兒「丹丹」,淹沒於紅彤彤的世界,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經淬煉的父愛並未阻止幼稚的紅心。
一紙凄涼的離箋壓在玻璃下,一滴濁淚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斷腸,清冷的淚隔著玻璃卻擁抱不了看得見、摸不著的溫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鋼琴曲,喚醒了一顆被歲月苦痛浸透的心靈,那顆心流著血,那個人卻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著淚,不能忘卻的記憶里,他們相互著唯一,偎依,;一筐凌亂的信,是他們二十年謀心不謀面的生活,清輕的誦讀卻又是謀面不謀心的溫暖悲傷。
用半生的「無好」去迎接曾經的不好,終於明白那個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飛舞的日子,他們去共同迎接一個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難真情」的客人,那個「客人」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爐火上冒著的熱氣,書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鋼琴曲,一抹會心的笑語……
歸來,是一個人,是一顆心,是一種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歲月,那段歲月,那段「老方」的歲月,再不歸來。
❸ 智商驗證!有沒有哪部電影是你看過最燒腦的
在如今這個電影產業飛速發達的時代,不同類型的電影層出不窮,而作為一個懸疑電影控,我對燒腦電影是十分熱愛的,並且對燒腦程度的要求也十分高,《蝴蝶效應》三部曲、《恐怖游輪》、《致命ID》都是非常不錯的懸疑燒腦電影,我也在內心中給予了他們很高的評價,甚至可以說是燒腦電影里的經典和鼻祖,我曾以為這些電影都是無法超越的燒腦片直到去年我看到了一部西班牙的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
綜上所述,當一層一層表象被言語的漏洞推翻,真相讓人恍然大悟又大吃一驚,最終的結果又令人想要拍手叫枝扒絕,《看不見的客人》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懸疑電影最佳了,燒腦指數五顆星。
❹ 求好看的懸疑電影
好看的懸疑電影有:
1、《罪與罰》(港名《殺人犯》)是一部由周顯揚執導,郭富城、張兆輝、張鈞甯、譚真一主演的罪案片,於2009年11月1號上映。影片講述了總督察凌光在對香港歷史上最詭異的連環兇殺案的偵查中,遭遇失憶、被懷疑成殺人犯的離奇經歷。
2、《維多利亞壹號》是一部以香港樓市為題材的倫常慘劇式恐怖片。由身兼投資者和演員的何超儀構思和主演,彭浩翔擔任導演,並有陳奕迅、周俊偉等人參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被香港樓市逼瘋的女人的殺人實錄。本片於2010年5月13日在香港上映,在西班牙第43屆錫切斯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特效化妝獎。
5、《愛你長久》是菲利浦·克洛代爾執導的劇情電影,由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艾爾莎·澤貝斯坦、塞爾奇·哈賽納維奇聯袂主演。影片講述了因殺死親生兒子而入獄15年的朱莉特,出獄後開始新生活卻被揭發入獄真相的故事。該片於2008年3月19日在法國上映。
❺ 微電影爸爸快回來觀後感
今天在短片吧看了一個微電影——《時間門》。這部電影比常見的微電影精製很多,台灣知名導演陳奕先執導、法國著名攝影師dylan掌鏡、視帝羅嘉良擔綱主演,製作品質、演員選擇、幕後班底等各方面都呈現高標准規格。在片中羅嘉良這種「事業型」男人的字典里,事業和家庭是一對不可調和、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其實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的確有著不錯的事業,但卻是以犧牲家庭幸福、放棄家庭責任作為代價和前提的。結束時羅嘉良最終保存記憶,選擇了承諾一生的家庭,讓人回味,片子拍的也是緊張又溫暖感人。
當一位即將失去記憶的病者,推開那一扇扇幸福與遺憾交融的回憶之門時,那些青澀浪漫、溫馨美好、失落怨恨、疏忽怠慢的畫面,頓時激起情上腺,不由得熱淚盈眶。這是真實的感動,每一記憶碎片的閃回都不僅是在供予主人公選擇,更是在用回憶中的畫面擊打觀者的良心。而在片子的結尾處,凱選擇抹掉那段段沒有家人的日子,留下與妻子和孩兒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溫暖感人且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拚命、認真、嚴謹、疏忽、失落、懊悔、滿足……情節中凱的這些生活過程關鍵詞在視帝羅嘉良的精準演繹之下,自然而生動。
央視的「神采訪」——「你幸福嗎?」曾熱遍大江南北。面對這個簡單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萬變不離其中的是,在每一個答案中都能發現一個基本共同點——幸福就是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家人健康、孩子快樂…如此看來,幸福並不復雜,只要你努力去做,認真對待。《時間門》為我們詮釋了,一個成熟的男人不僅會關心和照顧好身邊的同事,更重要的是關心和照顧好自己的家庭,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家庭的責任上,男人重要的是經營事業和經營家庭兩手都要抓,都要硬,忽視哪一方都無完整的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