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趣 反應當代社會現象的大學生微電影劇本
開放的性關系,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小三話題,明星緋聞引起的延展思考,
取巧的建議就就上網搜最近最熱話題,然後從中選取出適合的能引起共鳴的,但最好是能引起爭議的話題來進行再創作。最好是與校園生活或者剛走進社會的大學生為籃本。反映當代大學生的想法和對外界的視角。
如果不是非得貼合你們毛概的課程的話,那可寫的就多了。
大學生面臨什麼?就業!
大學生面臨什麼?愛情!校園愛情還能不能接著走,接著怎麼走?兩人能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兩地分居怎麼辦?如果分手,是很容易還是很不舍?
可以拍大學生創業(如受騙,吃苦等等,最終失敗總結經驗。也可以歷盡萬難,最終成功),也可以拍大學生勤工儉學,(如遇到惡劣家長或者惡劣學生,被誤解,被接受)還可以寫走入社會,看到一些不良現象,(或抨擊或接受,或一開始的抨擊到慢慢接受,或一開始同流後來無法忍受而反彈)。
純手打,如有疑問可追問,望採納。
⑵ 毛概試題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革命的性質
近代中國社會的革命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
毛澤蠢念亮東關於中國革命性質的分析:
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革命的任務是國民革命和民主革命。革命有時也涉及資產階級。革命不是反對國家資本主義和私有財產。因此,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的革命。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兩個階段:
舊的民主革命,即舊式的資產階級普通民主的革命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即新的特殊資產階級民主的帶寬革命階段。
(2)五四毛概微電影擴展閱讀
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不僅要進行反對自己的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而且要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民族革命,以維護民族獨立。
民族民主革命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資產階級領導下的民族民主革命,往往是半推半就,或者以各種形式的妥協而告終。高正
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民族民主革命,才能取得完全勝利。
⑶ 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主題的微電影,毛概作業,要怎麼做,到底是什麼
正確.鄧小平曾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 所謂「不夠格」,也就是不夠馬克思所講的「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的「資格」.這種「不夠格」,主要是在物質技術基礎方面不夠格,也表現在社會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築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⑷ 2017年毛概論文2000字範文
《毛概》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毛概對於完善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2017年毛概論文2000字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熱門的毛概內容,歡迎大家點擊?? ??~~大 ??~~大 ??~~毛 ??~~毛▼更多熱局散雀門的毛概內容,歡迎大家點擊?? ☆☆毛 ☆☆毛 ☆☆毛 2017年毛概論文2000字範文篇一:《試談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
摘要:長征的精神就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精神力量。當代的大學生更要具備這樣的精神來面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難,從而使自己走向成功。從而更好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因此我們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培養艱苦奮斗精神,要有組織紀律性。做到以上四點就是對長征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備武器。
關鍵詞:長征 艱苦奮斗 集體主義價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話,突破時代和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史無前例、雄偉壯麗的史詩。「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盡管,紅軍長征已經過去了七十年,但它的豐功偉績,驚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冊,萬古流芳,長征精神萬歲!所以身為社會主義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是自己獲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養艱苦奮斗精神
不然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著偉大的事業。歷史 經驗 證明:一切偉業的成功,任何奇跡的創造,沒有崇高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3]長征途中,戰士們沒有衣服穿,就將獸皮披在身上,沒有鞋子穿,自己動手編制草鞋,沒有吃的,就用野菜、樹皮充飢。沒有房子宿營,他們就抱成一團,靠彼此的體溫禦寒……,艱苦奮斗精神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也是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光輝典範。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在大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首先是繼承革命傳統的需要。當代大學生作為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樹立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終生受用的戰略意義。大學生只有把艱苦創業的接力棒接過來,才能不辜負老一輩的期望。其次,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無論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 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貫穿其中的紅線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是高掘純素質的人桐早才,也可能僅僅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第三,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是實現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一個人年輕時受一些挫折、磨難並不一定是壞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上世紀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經常被稱之為「抱大的一代」,由於是在風平浪靜的社會環境中,在父母老師的層層呵護中長大的,我們得到的是太多的寵愛與溫暖,使這一代人自立能力較差,心理上比較脆弱,缺乏的正是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和心理准備。正是因為如此,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為迫切。
二、 要有組織紀律性
嚴明戰斗紀律、群眾紀律和組織紀律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又一重要法寶。長征途中的紅軍,在戰斗中,爭當先鋒、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和群眾的關繫上,更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親民之歌」。
嚴明的組織紀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正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加強的。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還不同程度 的存在著以下現象。如部分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與大學生形象不符,不講社會公德,行為粗野,談吐庸俗,個別人還走上搶劫殺人等犯罪的道路;戀愛方式上,責任意識低,少有真實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虛榮;消費行為上,不考慮自身的消費實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隨潮流;把紀律當做束縛人的咒語,把個人無原則的行為當做准繩,行為習慣充滿一種反理性的因素。紀律觀念薄弱,組織形式渙散,行為習慣隨意使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撐和保證。大學生時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覺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當代大學生要通過認真學習校紀校規、《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行為規范,通過學習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 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
長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全局利益高於局部利益的精神。長征譜寫出了一首紅軍戰士精誠團結,顧全大局,共同奮斗的集體主義英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在黨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團體利益、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士兵,都無不表現出顧全大局,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的精神品質。
當代大學生在培養自身集體主義價值觀時要注意,1、正確認識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劃清正當的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的界限。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集體主義在強調集體利益時,並不抹殺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強調集體利益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強調個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在貫徹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時,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維護個人的尊嚴、價值和權利,並努力促進個人的進步和發展。
四、堅定理想信念
長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紅軍將士才有了精神支撐和動力,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勇往直前。
在復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只有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事業追求,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不被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所擊中,不被社會的丑惡現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打倒,堅定自己的價值追求,奮發成才,奉獻社會。在社會主義中國,當代大學生就是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所在,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庄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017年毛概論文2000字範文篇二:《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把中國的實際情況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結合在一起,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問題以及以後去向,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使中國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使革命走向成功,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對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啟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近代國情 新民主義革命 革命道路及經驗
新民主主義的形成——近代國情的需要,歷史的使命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割占和強行借租土地,劃分勢力范圍,駐扎軍隊,不斷干涉我國的行政和司法權,而當時的清政府昏庸無能,使中國喪失了許多主權和政治上的獨立性。一方面,各國列強還通過控制關稅,傾銷商品,索取戰爭賠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賠款2100萬元(以一元折銀七錢計,合銀1470萬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賠款1600萬兩;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賠款2億3000萬兩(賠日本軍費2億兩,退還遼東半島償款3?000萬兩);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軍賠款4億5000萬兩。等。以此來壟斷金融,操控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逐漸喪失經濟上的獨立而不得不依賴和受制於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並沒有使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因為中國仍然存在著剝削階級,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剝削,買辦資本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相結合,在中國經濟中佔有很大優勢。再加上民族資本的先天不足,重工業的比重不高,技術、設備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賴於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在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的組織擠壓下,中國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也沒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變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是落後的農業國。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革命根本任務,即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上層建築,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當家做主掃清障礙,創造必要前提。
從1914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產生了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
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由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但正如鄧小平指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這個任務就等於真正懂得什麼叫反帝反封建嗎?不!因為制定和執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確戰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這個革命階段中,應當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麼力量,團結什麼力量,打擊什麼力量,這些問題,我們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解決,沒有搞清楚。」
事實證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經過了一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如: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黨的三大提出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但未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指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艱辛探索做出 總結 並總結大革命的失敗,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過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也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遵義會議後,中國民主革命開始再次走向新的勝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2017年毛
⑸ <毛概>讀後感
今天巧遇
[風神] 一,毛概讀書筆記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作者: maggie 發表日期: 2007-02-12 且聽風吟 發表於 2005-11-20 21:22:00
毛澤東同志於1927年3月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當時黨內外對農民革命斗爭有很多爭議。毛澤東同志為此專門到湖南考察了32天,並寫了這篇報告。
湖南農民運動當時組織起來分為幾個時期,第一個為組織時期,最開始秘密活動,後來就公開活動了;第二個為革命時期,此時農會會員的人數猛增,群眾基礎擴大。
農民運動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成立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地主權利一倒,農會便成了唯一的機關,一切權利歸農會。在全國搞的轟轟烈烈的農民與動,卻被社會中層以上至國民黨右派形容為「糟得很」。但是這是革命,是推翻幾千年的封建勢力,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
有人說,農民運動中,農會的權利無上,不允鄭銷枝許地主說話,把地主的威風都掃光了,農民運動過分了。對於這一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農民革命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殲擊的權利的革命,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
毛澤東同志對湖南幾個月的農民運動作了一個總結,共做了14件大事1.將農民組織在農會里;2.政治上打擊地主;3.經濟上打擊地主;4.推翻土豪劣紳的封建統治——打倒督團;5.推翻地主武裝,建立農民武裝;6.推翻縣官老爺衙門差役的政權;7.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8.普及政治宣傳;9.農民諸禁;10.清匪;11.廢苛捐;12.文化運動;13.合作社運動;14.修道路,修塘壩。
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我懂得了,當時湖南農民運動在全國的影響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糾正了某些人對農民運動錯誤的看法,還稱贊湖南農民運動「好的很」。
二,探索$發現 發現一篇不錯的毛概讀後感
分類:讀書筆記
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有感
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文獻,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的經典文獻,它對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地影響。正確認識《講話》的歷史合理性及其局限性,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評價毛澤東文藝思想、發展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澄清人們在文藝觀念上存在的一些糊塗認識,具有極為迫切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從文學理論學科發展的角度,闡述《講話》作為一個意義蘊含豐富的文本,在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的地位、合理性與局限性。
一、科學文藝學體系的確立
在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發展史上,《講話》第一次對中國文學理論的性質特徵進行了系統深入地說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走向科學形態的標志,也是科學文藝學體系的雛形。說它具有體系性,是因為它涉及了文學藝術中許多最基本的問題,並對其間的內在關聯進行了描述和說明。說它具有科學性,是因為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總結和概括了中國新文學發展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學觀念,對文學和社會生活及社會生活中文學以外的其它上層建築因素之間的關系做出了合理的說明,在文學基本理論方面也提出了重要的見解。以理論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而言,是那個時代任何一個理論家都無法企及的。
首先,《講話》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給予了總結和解決。「五四」文學革命以來,在新文學陣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文學中的「人性論」問題、文學藝術的大眾化問題、革命文學陣營內部一直存在著的左傾機械論和文學教條主義問題,抗戰時期在國統區和解放區都沒有得到解決的「歌頌」與「暴露」問題等,《講話》對之一一做出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在「五四」文學革命中,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曾經是啟蒙思想家在向封建文學思想展開攻擊時祭起的一面有喊敏力的旗幟。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人道主義思想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局限性,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異常激烈的40年代,它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麻痹人們思想認識和斗爭意志的作用。《講話》指出,「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人性難免打上階級的烙印,即「斗者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一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鼓吹的人性」,「實質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1]。《講話》的這一認識,從根本上指出了抽象「人性論」的實質所在,對於清除文藝家認識上的霧障,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文藝大眾化的問題,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是一個文學價值論的問題,也是一個文學接受論的問題。從「五四」時期文學革命先驅提倡「平民文學」,中經1930年革命文學陣營內發起的文學大眾化運動、1932年的文學語言的「中國普通話」和「拉丁化」之爭、1934年的大眾語論戰、抗戰後再次掀起的文藝大眾化及繼之而起的「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都是圍繞著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這一中心而進行的。由於此前的文藝家包括左翼文藝家在內,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動力等根本問題認識不清,理解不到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首先是一個階級立場和階級感情的問題,因而對問題的討論也就止於文學形式問題的層面上,難以從實質上加以解決。《講話》在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動力、對象和任務的基礎上,明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大眾」的范圍,就是革命的工農兵群眾。指出「大眾化」不僅僅是一個文學語言或文學形式的問題,而是「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的問題[2]。文藝大眾化問題之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是因為文藝工作者「的心靈深處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王國」,文藝要真正做到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服務,那就首先要求文藝工作者在立場和感情上站在人民大眾一邊,即「把立足點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3]。「歌頌和暴露」的問題,最初是由茅盾的一篇文章而起。茅盾在1937年7月《抗戰文藝》第2卷第1期上發表了《論加強批評工作》一文,針對當時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表現抗日軍民的斗爭熱情、對現實生活缺乏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因而造成文學題材單一化的傾向,指出文學作品不能只是歌頌光明,同時也要暴露黑暗,即對那些借抗戰之名而行搜刮、魚肉百姓之實的腐敗分子,給予大膽的暴露和諷刺。國統區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一直持續到1940年下半年,並波及到延安解放區。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了諸如「從來的文藝作品都是寫光明和黑暗並重,一半對一半」以及「從來文藝的任務就在於暴露」這樣一些糊塗的觀念。按理說,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包括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不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由「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一文學命題下文學的特徵所在。但是,文學創作的目標不是為暴露而暴露,更不是不分對象的亂加暴露一氣。《講話》對此指出,「從來的文藝並不單在於暴露」,對於進步的文學家來說,「暴露的對象,只能是侵略者、剝削者、壓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遺留的惡劣影響,而不能是人民大眾。人民大眾也是有缺點的,這些缺點應當用人民內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來克服」,簡言之,「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黑暗勢力必須暴露之,一切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必須歌頌之」[4]。
《講話》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文學論斷,也進行了相應的解釋和發揮。從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對當時文學界的影響來看,當以恩格斯的現實主義文學論斷和列寧的有關文學思想為大。在對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方法的理解上,《講話》提出了「典型化」的概念,並把它的精神實質解釋為對「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虛構和想像,「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5]。《講話》在列寧兩種民族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學遺產的繼承問題,「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那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6]《講話》批評那種在文藝創作中「對於古人和外國人的毫無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沒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7]。不僅要繼承本民族的文學遺產,還要繼承外來民族的文學遺產,在此方面,《講話》體現了一種較為寬廣的兼容意識,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強者特有的自信心態的表現,也顯示了日益走向強大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博大胸襟。對於列寧提出的文學的黨性原則,《講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並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8]。《講話》還引用列寧在文學的黨性原則中所說的黨的文學事業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的比喻,強調「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黨的文藝工作,在黨的整個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確定了的,擺好了的;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9]。《講話》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提出了「文藝是從屬於政治的」這一命題[10]。
《講話》對於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定位與認識,是最容易引起世人誤會之處。尤其是「文學是從屬於政治的」這一文學命題,在建國後的文學發展中為少數人所利用,確實給文學事業帶來了災難性後果。在此我們有必要給予相應的清理和分析。
《講話》對於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定位與認識,是在文學的黨性原則這一前提下,在這樣一個范圍內進行的,即「一個黨內關系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問題,和另一個黨外關系問題,黨的文藝工作和非黨的文藝工作的關系問題——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11]。因此,《講話》所謂的「文藝服從於政治」,主要是對黨內作家提出的要求,並非讓所有的作家無條件地把它奉為創作中所必須遵從的金科玉律。對於政治的含義,《講話》的界定是,「我們所說的文藝服從於政治,這政治是指階級的政治,群眾的政治,不是所謂少數政治家的政治」[12]。顯然,《講話》所說的「文藝服從於政治」,是指作家和藝術家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服從革命路線、方針總體上和方向上的要求,對社會發展的大勢和革命的總體任務加以藝術地描繪,而不是要作家和藝術家服從於一時一地的具體的政治任務,更非要作家和藝術家聽命於某些人的長官意志。此外,《講話》還從文藝創造的審美特徵出發,揭示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特殊性,「政治並不等於藝術,一般的宇宙觀也並不等於藝術創作」,「缺乏藝術性的作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13]。這也表明,《講話》所說的「文藝服從於政治」的含義,是指文藝要及時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動向和特點,作家要根據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審美視點和創作目標,而不是要作家做圖解政治方針和政策的應聲蟲。
建國後文藝界出現的概念化的創作傾向,與當時文藝界給作家規定創作題材乃至強加某些政策觀念的極左傾向有關,此種情形無疑是對《講話》精神的背離。後來出籠的「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這一對創作極其有害的提法,更遠遠偏離了《講話》的精神實質,是唯心主義觀念論在創作領域的極端表現。
《講話》對最為基本的文學理論問題也做出了概括。它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哲學基礎,對文學反映論的特質做出了通俗化的說明。《講話》認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以人民大眾為基礎的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14]。《講話》還從文藝創作典型化的要求出發,論述了文藝創作的假定性,即文學作品中的生活應當是一種比作為創作的原始材料的現實社會生活更高,更具有理想性的生活。這一規定就把馬克思主義的能動的文學反映觀同機械唯物論的文學反映論區別了開來。《講話》所論證的馬克思主義文學反映論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社會生活是文藝的源泉這一認識,從根本上斬斷了「為藝術而藝術」這一唯美主義文學觀的退路,掃除了唯心主義文學觀念的最後一個避難所,對文學藝術領域里的奧吉亞斯牛圈進行了徹底的清理。二、社會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的文學觀,給作家指出了創作的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也給「五四」文學革命以來始終未能得到解決的文藝大眾化問題找到了理論上的出路。因為,人民大眾的
人民大眾的現實生活既然是作家創作原料的產地,那麼,作家要想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人民,就不能不深入工農兵大眾,不能不熟悉他們的生活,不能不轉變自己的世界觀和立場,否則就難以對他們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做出正確的反映和描繪。三、這一能動的文學反映觀揭示了繼承和發揚古代和外來遺產應有的正確態度,為文學走向正確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講話》指出,過去的文學作品,無論其多麼偉大,無論其藝術上有多少值得肯定的成就,它們都只能是後來文學發展的參照,是文學發展的「流」而「不是源」[15],因為這些作品本身也不過是它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的反映。這就向人們表明,無論是對文學動力的尋找還是對文學規律的解釋,最終只能以社會生活作為最終的依據,而不能主次顛倒。
二、政治批評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講話》是毛澤東在集中了當時共產黨人和一般文藝家文學思想的基礎上,對當時中國文學發展規律的一種全面的總結,它在中國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之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科學的文學理論體系的產生,並非共產黨人單純為研究文學藝術的發展規律而做的一種學術探索。實際上,《講話》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決當時的政治和軍事革命問題、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務,為了使文藝能夠更好地配合當時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需要,而在文藝路線和方針方面所做出的重大決策。換言之,它是科學與政治研究對接的產物,它既要尊重和照顧到文藝的審美特徵,又要強調政治對文藝的統帥和領導作用。
《講話》在引言部分開宗明義地指出,召開這個「座談會,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換意見,研究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藉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16]。再具體一點,「就是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17]。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18],而非專門解決研究文藝自身的內部問題。這就決定了《講話》在研究的視點和切入問題的途徑上是由「外」入「內」,即由文藝以外的因素來對文藝做出解釋和說明,而不是由「內」向「外」,即由文藝自身的規律和特徵出發,以文藝來對文藝以外的事物乃至整個社會做出解釋和說明。換言之,《講話》雖然針對文藝問題而發,但其出發點卻是社會本體論而非文藝本體論。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講話》在總結文學批評工作時,何以提出政治性和藝術性的二重標准,並把「政治標准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准放在第二位」[19
把政治標准放在第一位,並非共產黨人不懂藝術,《講話》對文學藝術基本理論的概括,表明共產黨比任何一個黨派都熟稔文藝的規律和特徵。而在當時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中,國統區的執政者國民黨和淪陷區的日偽統治者雖然也都出台了相應的文藝政策,卻沒有一方能夠像共產黨那樣,對文學藝術的本質和特徵加以恰如其分的解釋和說明。強調政治對文學藝術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正是因為共產黨看到了文學藝術在當時政治和軍事斗爭中具有強有力的宣傳、鼓動和感召作用,是其他種類的意識形態所無法代替的。這說明共產黨比任何一個黨派都更明白文藝和政治在上層建築之間各自所處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關系。
從現實的層面看,強調政治對文學藝術發展的領導作用,甚至視文藝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主要是戰爭年代那個特殊的生存環境所不得不然。在你死我活的生存關頭,任何一個階級都會把功利性的目標放在第一位,在文藝和政治之間發生齟齬之時,自然要求文藝為政治做出犧牲,當時一般文藝家也能理解和贊同這一點。[20]共產黨把文學的發展和政治的發展結合起來考察,並把文藝工作看成是廣義的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正是從具體情況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斗爭實踐中的表現,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的靈活運用。敢於承認文學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並且不迴避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文藝工作應當服從政治工作的需要,正是共產黨的光明磊落之處,也是共產黨在政治品格上高於其他政治黨派的地方。
就是一般的文藝家,在當時也承認政治對於文學所具有的優先地位。歐陽凡海在《論文藝動員的成果缺點及其任務》中說,「中國今天的文藝價值主要的不是用文藝本身的尺量去去估量(但我們決不取消這一尺量,只是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是須要『夾雜』著民族解放的思潮。這種思潮……是中國今天客觀的需要和反映」[21]。在淪陷區,唯美主義文藝觀也為文藝家們所詬病。以上官箏的筆名聞名於東北淪陷區的文論家張無恙以吳公汗之名,在《新文壇的危機》中批判當時的文壇頹風時說,「逃避現實,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也可說是新文壇的『危機』」,作品「一上來就是『小擺設』,今日談茶壺,明天說茶碗,這個的味內味,那個的味外味,或憶某人如何喝酒,或憶某人怎樣品茶,嚕哩嚕蘇,一味向空虛處落筆,於是『性靈』也就變成『空靈』,歸為扯淡」[22]。以倡導「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為名、藉以鼓吹國民黨文藝政策的右翼文人陳銓也宣稱,「文學和政治常常是分不開的」,民族主義文學運動「不單是」「一個文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23]。左、中、右三派文人雖然各自所持的政見和意識形態取向大不相同,但在堅持功利主義的政治文學觀方面卻是如出一轍,可見政治需要成為戰爭年代壓倒一切的需要,是當時人們的共識,並非共產黨一派所重視。
從學理的原因考察,這種情形是以價值論為中心的中國文學傳統自然延續的結果,是「儒性表裡,道一貫之」[24]的「載道」觀在現代社會的特殊體現,只是文學所載之「道」,由於戰爭環境的特殊需要,由道德理性置換為政治理性。在此情形下,文學的意識形態本性凸顯,審美屬性降居第二位的因素,正在情理之中;就像朱自清所說的,「要文學來載這種道,倒也是『勢有必至,理有固然』」[25]。所以,「政治標准第一」的提法,是戰爭年代那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後來者在評價這一觀點時,不能苛求前人,以變化和發展了的社會現實去衡量過去的事實,更不能以此否定「講話」當年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一切歷史的東西,我們都應當從歷史的觀點看,這是歷史唯物觀的基本要求。
無庸諱言,文學與政治對接的結果,自然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局限性。
首先,文學藝術是審美意識形態,畢竟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它可以起到宣傳作用,但很少優秀作品能直接作為政治動員的宣傳品,否則,文學藝術作品和政治標語口號就沒有什麼分別了。恰如魯迅所言,文藝可以用作宣傳,但宣傳永遠不會是文藝。強調「文藝從屬於政治」、「文藝服從於政治」,並把政治標准作為評價文學藝術的「第一位」標准,在一定條件下會誇大政治在文藝中的作用和影響,導致輕視乃至忽視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徵的不良傾向,從而以政治形態的單一性取代審美實踐形態的豐富多樣性、以價值規范取代審美特性,這必然會造成庸俗社會學的泛濫。這種情形,在40年代後期就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26]
其次,過分強調政治的指導作用而忽視文藝的審美特徵,會在創作中形成圖解政治概念和政策、再等而下之的圖解某些領導者意圖的公式主義傾向,削弱乃至消解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更難免在特定的時候,為某些鑽進革命領導階層的少數陰謀家所利用,他們會以「文藝從屬於政治」為借口,把文藝作為他們行使自己政治意圖的一個便利工具。所謂「文藝為政治服務」或「文藝從屬於政治」一變而為「文藝為少數政治家服務」或「文藝從屬於少數政治家的長官意志」。凡此種種,都會阻礙文學藝術的發展,最終導致文藝的蛻化乃至取消文藝自身,「文革」時期所造成的文藝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的慘痛局面,就是對文藝政治化乃至以政治取代文藝所帶來的惡果之最好的注腳。在政治統帥和駕馭文藝的情況下,《講話》所謂「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27]的美好願望,到頭來也只能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作品中所剩下的很可能只是「革命的政治內容」,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即使後來所謂的「百花齊放」,結果同樣是一句空話。實際出現的倒可能是「一花獨放」,即政治這脫韁之馬在文藝的園地中縱橫馳騁、肆意踐踏藝術之花的悖亂局面。
再次,《講話》是從政策性層面對新文藝發展史和文藝基本規律所做的總結和概括,並在此基礎上對文藝家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要求,因此,它沒有也不可能對文藝的具體特徵和規律進行探索和研究。《講話》本身也沒有迴避這一點。毛澤東在《講話》的最後部分說,「今天我所講的,只是我們文藝運動中的一些根本方向問題,還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今後繼續研究。」[28]的確,《講話》對文藝基本規律中許多具體的方面的東西,沒有給予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它雖然提出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這種反映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其特點是什麼,這種反映和其他種類的精神活動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有什麼不同,《講話》對此沒有解釋。對於涉及文藝創作重要特徵的「形象思維」的規律及特點、各類藝術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講話》根本就沒有提。《講話》也提到文藝創作需要「典型化」,但典型化的手段是什麼,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具體內容,則又是《講話》所忽略的。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越是具體的,越是真實的,越是具有說服力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告訴了人們的。《講話》由於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缺乏相應的分析,難免給人一種「大而化之」的印象,也難免給人造成這樣一種錯覺:看起來「無所不包」,實際上卻「一無所有」。
創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精神創造過程,作家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包含了情感、心理、思想等在內的深邃幽渺的「小宇宙」,因此,對文藝基本問題的探討就不能忽略作家和藝術家的主體性一極。《講話》雖然也談到了主體世界觀的改造,注意到了文藝家情感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它只是從政治立場的角度出發來對文藝家提出了創作上的要求,而沒有提及作家創作時的深層心理動機即隱性的無意識力量,更沒有予之以相應的分析。不觸及文藝家內心的深層因素,僅僅從政治立場和觀點來要求文藝家進行思想改造,這種改造的有限性是可以想見的。在實際情況下,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作家或藝術家也許會對他本人並不贊同的文藝乃至政治觀念表示口頭上的贊同,但是心理怎麼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建國後實行的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雖然收到了一些表面上的效果,但是,他們內心深處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王國」並沒有從根本上清除,即這種改造無法從根本上讓知識分子放棄他們在文藝上的觀念和信仰,個中原因就在這里。再則,作家的世界觀問題與創作的關系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政治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也未必能在實踐中創造出真正符合工農兵大眾審美需求的作品。思想上落後的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未必就是「毒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解讀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作品時,早就指出了這一點。
三、四十年代,外來文藝思想的傳播非常活躍,歐美的一些審美心理學流派,如立普斯的「移情說」、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在文藝界都已廣為人知,可《講話》對這些思想卻沒有任何反映。《講話》主要把中國傳統文藝思想和蘇聯文藝思想作為自身的思想資源,忽略了歐美文藝理論中的合理因素,從思想繼承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夠全面的。從實踐的角度講,《講話》並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提出的「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
⑹ 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劇本,用來演一部微電影
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拍成一部微電影,當然很不錯了。我建議你把他拍成功。大家都可以受到教育。
⑺ 毛概作業要求拍一個微電影,我們小組想的劇本是講一個在社會上過得各種不好的青年穿越回大學認真學習,屌
友情、親情、愛情吧。可以寫和室友與基友的別扭、江湖義氣、打得不可開交卻離不開對方,明白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珍惜不是吃吃喝喝就能替代的哥們兒情誼;和父母來往的家事,繁瑣到延誤,卻在其中發現了親情的值得珍惜,回想起了社會青年時的背信棄義、不忠不孝有些後悔;在剪不斷理還亂而又單純無比的愛情中找回了溫暖,找回了青春。屌絲在大學里明白了人生的目標,不僅是學習,做什麼事情都很拼很努力了。因為他明白了人生中有太多的東西是社會上混不來的,那就是青春和真情。
⑻ 毛概觀後感看什麼電影好
我記得我們當時看的是記錄片《大國崛起》
⑼ 大一毛概課程的重點
重點知識梳理】
(一)總體上來把握毛概這門課程涵蓋的時間段:
宏觀時間把握: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物者顫中國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國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戰(1937~1945)解放戰爭(1945~1949);
2.過渡時期(1953~1956);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
(二)重點記憶毛概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
1.毛概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兩次結合:
(1)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並建立了新中國。
(2)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提出了社會主義矛盾理論(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及如何解決),以及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主要是發展中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問題)等等探索。
2.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構成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⑴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⑵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 1.從根本上說,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嫌謹結果。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4.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的條件(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第一,經濟上,辛亥革命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四,國際環境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
5.毛澤東思想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
(1)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運動的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現實需要。
(2)新的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
(3)馬列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文化來源。
(4)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偉大實踐,是毛澤東思想的實踐基礎。
(5)十月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國際背景。
(6)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1948年毛在晉綏幹部會議上提出來的):
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革命直接目標是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後者則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並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聯系,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嚴重阻礙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就是人民大眾,包括無產階罩敗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無產階級最有力的同盟軍;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具有兩面性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最基本動力:無產階級。最廣大動力:農民中的貧農。
【注】農民以外的個體勞動者即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
毛澤東指出:決定革命性質的力量是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兩方面。
由於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此,中國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運動後開始的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
8.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
(1)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2)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
⑽ 中國歷史新起點是什麼啊毛概課程的問題,老師就沒頭沒尾的問了一句。。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新起點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由於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主要是: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五,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五四運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
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宴瞎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培塌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民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第三點是最晌中空關鍵的,從此「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物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