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微電影《特殊交易》影評1500字,謝謝
劇情上簡單的不得了。 因為畢竟是短片。 無非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因為一面之緣。 把一個陪酒女幻想成媽媽。 然後陪酒女感動。 喚醒了自己的母愛雲雲。 其實主題超簡單。 只是告訴人們。 無論什麼身份的人。 內心都是充滿愛的。 只不過什麼時候被喚醒。 卻沒法說。 婊子也有情。 陪喝陪唱不陪睡的小姐也到處都是。 總比那些用模特身份出賣肉體的外圍........看到有朋友說這是一部描述簡單的愛的微電影,對於一個現實悲觀主義的我來說,實在不能苟同。
片頭出現的陪酒女不屑一顧的表情和言辭//片尾陪酒女的痛哭流涕
陪酒女一開始對小波拿錢僱傭她的蔑視/後來卻萌生同情而不願要小波的錢
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更是一個明知道別人騙他也不願說穿的孩子//一個家庭優越的孩子卻是一個成績一般孩子更是一個愛數落他人說壞話孩子
一個夜夜笙歌的陪酒女變成了假冒的好孩子媽媽//一個尋花問柳的男人卻是一個真實的熊孩子父親
寫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我很無聊,只不過是在復述劇情,請不要急,接著來看情感的反差。
為什麼陪酒女會有不屑一顧的表情和言辭呢?因為現實告訴她天下沒有不要錢的午餐,做什麼事錢才是硬道理。(她說100,50塊錢就不是錢了,甚至不願回家,要多賺一,。當然也可能是她已經沒有家了。這些足見她過得也不是很好。)//為什麼後來她卻又痛哭流涕了呢?有朋友說因為她被感動了,因為她明白了小波為什麼拉著她要她聽作文朗讀,因為作文是寫給她的,或者她被小波所做的事打動了。但我不認為是這樣。因為一個32歲的女人,也許她尚且可以保持青春但在時間的面前還能有多久呢?她雖然這樣能賺一些錢,可是卻再也沒有可能去體會一個適齡媽媽養育孩子成長的情感(片尾放出了幾幕母親與孩子和畫面,我想是為了突出這層意思,「看第一遍沒注意最後還有個小女孩的聲音,這樣就感覺像是她在感慨自己沒能陪在自己的孩子身邊,小波的痛苦就好比她自己孩子的痛苦,因此而傷感,而原意幫助小波,可是這樣後面她看作文時哭的就奇怪了點」,下面的內容是假設最後沒有小女孩的聲音,我覺得更好些),她甚至於羨慕為什麼小波不是她的孩子(從她在教室里看到小波成績和她客人孩子成績時的得意表情可以看出她的虛榮心)。其實她痛哭流涕更多的是因為自的人生。
為什麼陪酒女一開始嫌棄小波給的錢少而後來又偷偷把錢塞回小波的書包,有朋友說也是因為感動,我也不那麼認為。在真摯的情感面前,金錢究竟能佔多少比重呢。舉個例子:相信朋友么都聽說過親生兄弟姐妹為了房產、遺產而對峙公堂的無情無義。而反過來也有不是親生子女卻願意贍養送終的善良美德。所以陪酒女偷偷把錢塞回小波的書包是因為拿著那些錢讓她自覺羞愧而並非感動。
現實就是那麼殘忍,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日夜思念母親,願意用錢僱傭陪酒女扮母親而最終卻又不得不接受沒有母親的事實(要寫一篇關於媽媽的作文,可是沒有媽媽怎麼辦呢,只好找了一個他身邊看得到的相對來看算是善良的人來寫,可是他心裡明白,那不是他媽媽,所以他說「再見,媽媽」)//一個沒有孩子的陪酒女只想著她的拜金生活從沒想過孩子的問題而最終卻不得不接受自己沒能適齡生養,已經失去可能會擁有一個想小波一樣的好孩子的機會。
寫到這里有朋友會說如果陪酒女放棄現在的生活成為小波的母親應該是一個美麗的結局。是啊,一個沒有孩子的陪酒女改過自新後成為一個好媽媽//一個擁有孩子的父親卻是一個尋花問柳的嫖客,這樣看似有可比性,不過這樣一來就沒完沒了啦。因為現實可不是盡如人意的,誰能知道陪酒女做了小波媽媽不會後悔,誰知道小波在未來的生活中還能保持優越。現實可不像童話故事裡說的王子與灰姑娘擺脫了巫婆就可以永遠幸福了,巫婆的女兒還會來的,況且誰知道王子的母親不是另一個巫婆呢
❷ 如何評價微電影《口吃》
明明心裡有千萬句想說的話卻無法通過言語來准確表達的他,也因沒有辦法與別人正常交流而在現實生活中過的異常的壓抑與封閉,被問路時以手語裝作殘障人士迴避,想勸架卻還沒開口就被打了。不過交流的障礙並不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評頭論足,他習慣通過觀察陌生人的外貌言行,來推斷他們的職業、性格、經歷。
❸ 關於微電影車四十四,求分析問題
車四十四 本身就是一個象徵意味,車上的乘客是一類人。代表人性的惡,冷漠是車四十四路主題。劫匪不是屬於這輛車,青年人也是中途上的車,女司機又是模世代班。他們都不屬於這著冷漠的代表。劫匪是暴力,女司機漂亮,談旦嫌肢吐大方,心地善良(從她沒有讓青年人上車可以看出),她是人性善良美的代表。當美被毀滅的時候,車四十四承載的冷漠完全的展現,青年人不屬於車四十四,最總他也沒能上車。這是對冷漠的批判。有者賀時候暴力直接的侵犯遠沒有冷漠來的更讓人心寒和恐懼。
❹ 求一篇好的原創影評,一千字左右
我剛寫的 《讓子彈飛》影評,老師贊揚不錯,送你了。 《讓子彈飛》公映前便熱評如洪。潮浪之洶排山倒海。 明線與暗線 憑《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後,姜文又在《鬼子來了》中批判了中國人的農民性,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批判了中國社會的性壓抑。《讓子彈飛》同樣有著諸多隱喻和謎語。這讓這部影片再度從文化上高了一截。倘若不明白故事中的諸多暗示,權當是個搞笑的動作片看雖然不失樂趣,但如果懂了原著小說中的隱喻,便會多掘改上一層帶草莓香味的顆粒狀快樂。 這部影片里埋的暗線不止一條。片中麻子、湯師爺和黃四郎看似三個不相乾的人,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幾位主人公都曾提到20年前,17歲和辛亥革命。這三頭蒜17歲的時候都曾投身革命。而後張牧之成了馬匪,老湯成了官騙,黃四郎成了惡霸。20年前,這幾個革命者為了不同利益走到了一起。20年後,他們再度聚首,為的還是既得之利。 影片暗示出,不論留著半條辮子的老騙子,還是滿口英文的土豪鄉紳都過於看重眼前利益,註定無法成就大業。真正可以得江山的,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以「公平」旗號鼓動老百姓助威奪權的高智商土匪。麻子從革命者到土匪,再到革命者。革命盜火者身份的變換令人感慨萬千。影片片尾,麻子剩下的手下去了上海。故事發生在1920年,而中國某黨便是於1920年8月在上海組建的。影片諷刺和挖苦了什麼,不言自明。 至於影片結尾,明明一開始對麻子頗有好感的花姐卻跟了老三讓許多觀眾感覺意外。實際影片埋了不少伏筆。老二和老三在窗外往花姐房裡扔銀子,扮人肉自行車,並不惜冒生命危險英雄救美。老三更尊重女性,所以他更有機會搞定花姐。對兄弟和女人的公器性使用最終使得麻子的親信四散。白馬和分道揚鑣的兄弟暗示著他終將成為一個孤獨的暴君。 總之,這些隱喻並不深刻。因而本片並非精英獨享的電影。 角色與表演 人物角色塑造上,三位主人公都相當成功。姜文電影有種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在裡面,因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演員表情誇張,時不時一臉大便。這種表演風格極大程度構成了影片的幽默。葛優扮演的騙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葛優誇張的表情和聲音讓這個人物成了影片中最大的亮點。有觀眾期待周潤發在這部影片中手持雙槍滿天飛。但周潤發真正令人嘆服的是表演,而非動作。影片中,周潤發扮演了兩個角色。他演的黃四郎老辣兇殘,功於心計。周潤發演的替身走的卻是他許久不見的喜劇路線。周潤發的霸氣與姜文的匪氣形成強烈張力。三位主演中,唯一表情不夠誇張的便是姜文自己。但同周星馳導演的電影一樣,姜文與其他演員的形成的反差恰恰構成了其角色張麻子的傳奇色彩。 《讓子彈飛》的配角角色同樣有戲。張麻子的隊伍里不乏型男帥哥。但一個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姜武等配角演員的表演同樣搶眼,很有可看性。唯一不很搭調便是陳坤。本身這個角色是狠毒的走狗胡萬。陳坤的表演沒棚爛有讓人看到人物內心。他的表演放不太開,跟影片整體基調也不太搭。 形式與風格 導演上,姜文依舊發揚自己的Cult片風格。葛優、馮小剛和劉嘉玲在馬拉火車里吃著火鍋唱著歌的戲奠定了影片的荒誕風格。頭戴麻將面具的匪徒也讓人想起了特里·吉列姆的電影。火車是姜文每部電影里必須出現的道具。這次的馬拉火車看似荒誕不羈卻意味深長。先進的工業產物卻需要最原始的牲畜牽引,這一筆便生動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 反應延時的子彈更是片中一大亮點。這個橋段不單增加了影片的傳奇判和判魅力,還給了影片一個很商業的片名。曾有人說多一「讓」字削弱了片名的力度。但恰恰一個「讓」字顯示出了麻子的深謀遠慮和決勝千里。 姜文的電影里,人物長篇的對白戲也相當出彩。這點他絲毫不啻於昆汀·塔倫蒂諾。麻子、師爺和黃四郎圍坐在一起商討剿匪大計時的戲相當精彩。幾個人各有各的算盤,簾子後卻是黃四郎三個手下的生與死。而麻子問湯師爺「什麼是驚喜」的橋段,看似好像一句話來來回回地問,卻將麻子和黃四郎的對弈不斷推進升級,很是精彩!快速的剪輯下要求演員能夠對著鏡頭迅速做出反應。因而不少戲看點十足,相當過癮! 同姜文以往電影相比,這部影片明顯多了很多血腥和情色。盡管《陽關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的板兒磚兇猛,《讓子彈飛》卻有更多鮮血淋漓的畫面。六爺剖腹,孫守義被扎死,子彈爆頭,師爺被炸成兩截,黃四郎替身被砍頭等等,都有濃重的暴力色彩。片中暴力橋段較科恩兄弟、昆汀和馬丁·西科塞斯的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人評價姜文的電影充滿男權主義。事實卻是如此。劉嘉玲扮演的縣長夫人是一窯姐兒,風騷嫵媚,提升了影片荷爾蒙。姜文摸著劉嘉玲胸說「我不能趁人之危」的時候笑翻全場。然而縣長夫人被打死的過程卻連個畫面都沒有交代。隨後便轉入麻子對縣長夫人屍體的功能性使用。而侍女因過跪地險些被砍,人妻被黃四郎的人強奸等戲,也顯示出女人在姜文電影里的被動地位。即便周韻扮演的妓女花姐在馬匪中間爭取到了地位,也是靠拿自己性命相逼爭取來的。 姜文在《讓子彈飛》的風格里借鑒了不少話劇和舞台劇風格。像人物頭戴面具,開平碉樓的廣場戲,以及悉數光著上身的老百姓等等。不再一味追求真實宏大的場面,會在極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這種做法也最為冒險。因為一旦搞不好,很容易被人指責草台。但形式和細節上,姜文控製得很好。因而影片並未給人粗糙的感覺,反倒呈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大師風格。片中甚至還出現了向《巴頓將軍》致敬的橋段。幾個心懷鬼胎的人背後是殷紅一片。 影片最後,姜文不忘繼續批判群眾的盲從性。「鵝城」,以及跟著馬匪一起來到黃四郎宅前的大鵝分明是在批判百姓的無知與盲從。他們並不關心城頭旗姓什麼。只要有口糧食,能瓜分勝利果實,老百姓就樂意跟著走。陳凱歌在《無極》里也做了類似批判。但缺乏調侃精神,沒有得到太多認同。《讓子彈飛》里寥寥幾筆批判,卻很說明問題。
❺ 影評怎麼寫一千五字
1、先看劇本或者劇情梗概,了解電影拍攝幕後的故事,欣賞電影時能夠更深入了解人物及劇情。
2、寫斗旅影評的時候要把握每個人物每個細節的描寫,讓自己領悟到了什麼,評價一個電影主要是四個方面。
3、思想評論包括評主題,力求獨到見解,評現實意義,更側空脊凳重於現實作用;人物評論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
4、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包括藝術樣式評論、藝術風格評論;電影特性評論,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等方面的評論。
5、寫影評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使用書信體,要求緊扣電影與評論,總體把握細節突破,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野跡統一,注重思辨,講究文采。
❻ 《有的人》微電影影評
小A 2015-12-27 09:34:50
沙漠導演的作品看上去實在不像出自一個25歲的青年導演之手。《有的人》導演手法甚至比現今活躍在電視劇界的很多導演都要更老練。
我覺得一部戲看上去是否成熟有質量,很難用「每一鏡應該拍幾秒鍾」「下一個鏡頭的機位應該怎麼接」這種具體的問題來解釋。沙導演的作品裡該到突出演員表演的張力的時候,他所使用的節奏和鏡頭組合能順應情緒的需要,這就是對藝術表現力的掌控力。
男主角胡老師和校長吵架,校長說「我親自讓她轉學行不行」,此時觀眾很關注胡老師的反應,沙導演給胡老師安排了一個長鏡頭,沒有對白,只有一張怒氣的側臉。不敢說這個時點用一個長鏡頭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沙導演的手法把情緒傳達到了一個起碼的程度,能做到這一點的當今這些導演能有幾個?
沙導演的作品屬於個人風格強烈的類型片風格,這恰恰是我們的院線片最需要的。身邊的電影學院的朋友無論是喜歡東歐新浪潮的、還是自己拍片拍成伯格曼風格的,都對沙漠導演贊賞有加,可見沙導演將來很有希望成為一位雅俗共賞的類型片高手。
我以前對於電影學院的印象就是推崇歐洲藝術片的聖地,沙導演的出現稍微扭轉了一點我的印象。短片的評論別寫太多,留著給沙導演的長片寫。
簡單介紹片中音樂:
亨德爾《薩拉班德》;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arabande from Keyboard suite in D minor (HWV 437)
舒伯特《即興曲》;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B-Flat Major
《歌》,作詞: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翻譯:徐志摩,作曲:羅大佑,演唱:李文琦。
❼ 微電影霾沒了影評人物分析
作為首部心靈環保微電影,《霾沒了》直面社會敏感話題,深挖現代都市強人的內心脆弱,用觸人心扉的聖誕故事,呼喚純真的心。
從物質層面上看,我國尤其是北京這類大城市,已經被環境污染折磨得遍體鱗傷。尤其是近兩年最肆虐的霧霾,已經讓人們達到了談之色變的程度。從精神層面上看,許多都市強人們,都像周迅在片中飾演的女高管錢雪漫一樣,表面強勢內心空虛,由於對身邊人缺乏足夠的信任,所以下意識用自私和冷漠保護著自己。物質的霧霾和精神上的霧霾,讓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出現了匪夷所思的離場。比如那個本是公益的捐衣物活動,從另一個立場看過去,就是陰險狡詐的騙局。
面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霧霾,大眾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在個人面前,霾是如此之強大。把一個個人放在霾中,比之大海中的一滴水都顯不足。對抗霾的侵襲,我們就究竟該做些什麼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這種「無從下手」的窘境,消磨了人們的鬥志。絕大部分人在霾中,都處於繳槍投降的心態。「霾沒了」,真的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寄望么?抗擊霧霾,真的是只有國家那樣的「大」才有責任有能力去完成么?
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整個氣候的霾化,源於成百上千的工廠煙囪、成千上萬的汽車尾氣、成萬上億的「不注意」。正是這百千萬億的匯聚,才形成了如今強大無比的霾。那麼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奉獻一點一滴的好,理論上就可以實現物理變化的逆運行。《霾沒了》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人們明白這個道理。
周迅飾演的錢雪漫面對如今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霧霾,心態和大眾一樣,都有著無從下手的感覺。可是「惡境之南」要剝奪她美貌的威脅,是她不得不比其他人先行動一步。由於上文所述的心態阻礙,她的這一步走得極為艱難----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無從下手」。然而,就在她依然為無從下手而苦惱的時候,她之前不經意間付出的一點一滴,在經過了數個人一點一滴的加持後,匯聚成了足以掃除一個人精神層之霾的力量。看到了這個連鎖反應,眾人在聖誕鍾聲敲響的時刻,看到了以小個體解決大難題的希望。
當一點一滴的光芒匯聚在一起的時候,別說是霾了,連徹夜的黑暗都能照亮啊!
❽ 微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豎岩舉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棗姿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於思想內容,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後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後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餘碧,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後感寫好。
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後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❾ 老爸微電影影評,800字以上,急要,各位大神!!!
我們同學們觀看了《父親》這部微電影,分別是父女和父子之間關系的,從這兩部電影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之美。哪怕是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的外表可能醜陋,但是心靈都是美好的。我認為人的外表或者說是衣著並不是品評一個人的關鍵,關鍵的是一個人的心靈一定要美好,哪怕心裡並不完美,但是一定要美好,不能有歪風邪念,這樣的心靈就是純凈的、純潔的,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我有資格談談的當然只有父子篇了,片中的父親本來是一個負傷的退伍軍人,本來雖是痛苦,但也是榮譽非凡的一件事,我想這對於這個家庭已經經受了一次打擊。父親的兒子在童年是非常聰明的,經過藝術渲染之後,居然可以證明出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的,這一切都讓人大跌眼鏡,在父親和全家人眼裡,這是一個只會非凡的孩子。全家人引以為榮的孩子,父親決定為這樣一個優秀的額自拍一張照片作為記憶。然而這個兒子長大之後確實令人失望的,抽煙打架,做一切不正當的活動,沒有了童年時候的天真和智慧。
父親在被請到辦公室後打了自己的兒子,他抽打的並不是兒子,是自己的心,是他那輝煌的過去和落魄的現在,是他那過去爭氣要強,現在卻不務正業,敗壞自己名譽的兒子。一怒之下,兒子出門了,自我奮斗的歷程當然是艱苦的,但是還好他有吉他為伴,音樂是他的夢想,他出現在大街小巷,在海鮮大排檔以賣藝為生,漸漸的成熟起來,有了愛待他藝術的人。但是好景不長,因為惹上了社會上的混混,又變得一無所有。父親也在漸漸衰老中,丟失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工作,沒人知道這個落寞的家庭,將來還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人說物極必反,回想世間之事,大致如此。
兒子遇到了貴人,有貴人相助,兒子得以在歌廳以及酒吧漸漸火了起來,然而賴以為生的正是他的音樂。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兒子在某些方面過去年幼無知,但是它的本質不是壞的,他真心對待朋友,才能有之後朋友的相助,他真心對待觀眾,才能贏得觀眾的好感,他書法的是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讓世界聽到他的聲音。兒子已經成名,自然在物質生活上也有大的飛……這一切讓家裡人都是非常興奮的。終於,父親母親在電視上看見了自己的兒子,看見了那個小時候的神童,少年時的叛逆,成年後穩重、事業有成的兒子。父親決心去看他,他老淚縱橫,再次因為有這樣一個兒子而驕傲。
在迷亂之重,父親倒下了,在這樣一個孤獨的世界,只有兒子一個人唱著那首與孤獨的歌曲「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再變老了,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一生要強的爸爸,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微不足道的關心收下吧。」這個時候,我也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在這個世界,真正愛我們的只有父母,我們常說母愛何其偉大,卻總是忽視父親的愛,父親的愛是偉大的愛,父親的淚是無聲的淚。我們應該對這種偉大的愛致敬,這種志願付出,不求索取的愛,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仔細想想,我們曾經是否與父親爭吵過,是否傷過他的心。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傷害他,讓自己變成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他們已經老了,我們卻還很年輕,珍惜每一刻與他們相處的時間。
我們在回家的時候,多與他們說說話,因為除了你,沒有人可以近距離的給他溫暖了。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通常是很高的,不要辜負了他對你的期望,讓你變得像小時候一樣,可以在別人面前炫耀一下,讓他提起你來會感到自豪這是對她養育你並默默付出之後,你給他最好的回報。他總說自己的光明世紀,實際上是希望你可以超過他,希望你在某一階段可以變得比他更強。他的目的是單純的,在你比他更厲害之後,他會憨厚的在幕後為你鼓掌,還會不斷地向別人解釋:「這是我兒子。」
只有你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重要,父親才會對你滿意,沒有一個父親會甘心自己的兒子不如別人,你現在應該做些什麼都是你自己的選擇,為了和父親度過最美好的時刻,現在就開始行動起來吧。
❿ 致父親電影影評350字
《致父親》:親情似水,父愛如山!
父親節這個洋節日中國人這幾年才算剛開始過,電影市場還沒有專門針對父親節的電影作品,但製作形態更為靈活的微電影,已經開始專門為這個節日打造作品了,本片就是如此。雖然是某汽車品牌的定製微電影,但整部影片絲毫沒有其他同類微電影濃重的廣告氣息和過於露骨的產品展示,而更加註重品牌理念與影片內涵的融合,讓這個波瀾不驚的故事產生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情感張力。
知名演員李晨在片中扮演一個小有成就的攝影師,一日被父親叫回家給街坊拍照,意外得知開照相館的父親的視力出現嚴重問題,而此時一個出國工作的機會擺在面前,需要他立刻返回。李晨走到半路,想起父親的病情,毅然決定放棄出國機會去問清父親的病情,在與父親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重新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從而一舉消除了內心同父親的隔閡,人生也彷彿豁然開朗。
雖然影片主打父愛和親情,但走的是溫情和生活化路線,絕沒有那種刻意吸引眼球的撕心裂肺和矛盾沖突的戲劇化情節,而是通過李晨和街坊女兒這兩條情感線,表現兩代人的代溝和父愛母愛的偉大。街坊女兒處於叛逆期,總是嫌母親管得太多,讓自己不得自由,而李晨幫她回憶小時候母親跑幾站路為她買棉花糖的往事,讓她認識到了母親一直以來無微不至的關懷,從而摘下叛逆的面具,重新做回母親的乖女兒。而這這一番開導似乎讓李晨自身也有所領悟,回到家中追問父親眼疾原因,沒想到問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結——開個人攝影展時父親未到場,這並非父親對他表示不認同而不去捧場,而是去的時候突遭眼疾,目不能視,只能困於家中,等到視力恢復已然錯過展覽。這番話語讓李晨的心結徹底解開,深切感受到了那份平淡如水而又沉甸甸的父愛,反思了自己因為工作而疏遠父親的冷漠態度,最後用街坊母女合影以及父子合影兩張照片,向親情致敬、向父親致敬。影片所表現的兩代人的隔閡與誤解,以及因為繁忙的都市生活而淡漠了親情,無疑是讓大部分年輕人都會感同身受並自我反思的話題,本片能以如此不動聲色的故事講述,達到令人怦然心動的情感張力,導演對影片整體把控的功力還是相當穩健扎實的。
雖然本片是汽車品牌的定製微電影,但汽車品牌在片中的展示恰到好處,絕沒有喧賓奪主而拍成廣告片。車只在前中後三個場景出現,分別對應李晨回家,掛記父親眼疾而臨時決定從半路返回,以及同父親冰釋前嫌之後,帶著滿足的笑容駕車駛上回城的路,使得該汽車品牌也同片中的親情一樣,成為一種舒適自在、溫和貼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