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片「百花深處」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作為從業xx年相關人員,這個我太有發言權了。
先看看我給大家整理的推薦表格,裡麵包含了一些關鍵參數:
我將從以下x方面分別為大家講解:
一、
影片講述了一位老北京馮先生請搬家工人幫忙「搬家」的故事。縱觀全片,電影的核心情節並不復雜,卻十分耐人尋味,因為馮先生所要搬的那個「家」——百花深處胡同里那兩進的四合院——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一個是瘋癲的堅持搬家,升鄭一群是「只要給錢啥都干」的做戲配合,兩相所需,一出模擬搬家的荒誕喜劇就此上演。
二、
影片將時間定位在世紀之交的新中國,經濟飛速發展,2001年的申奧成功讓北京綿延著無限興奮的情緒,一片歡騰。如今的北京是21世紀的新北京,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鏡頭通過仰拍的角度,將高樓的面積誇張放大,這樣現代化的大都市,宏偉壯觀,卻也讓人自感渺小,無形的壓抑也隨之而來。
三、開場在熱鬧喧囂的鞭炮聲里,一戶人家喬遷新居,中近景結合跟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有了自然的參與感。與老一代人生活在自然、朴實無華的平房中不同,21世紀的新生命從小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教育,孩童一句「爸爸,我的電腦呢?」標志著互此笑清聯網的普及已經深入家家戶戶,在這樣快節奏的步伐下,人人步履匆匆。新城區建立,老城區拆遷,居住方式的改變讓人們自覺自發的住進了水泥森林之中,而對比至百花深處胡同,所到之處皆為斷壁殘垣,牆上那一個個「拆」字彷彿正預示著百花深處胡同就在這森前樣的時代變遷中被無聲無息的淹沒、遺忘。
四、
緊接著,主人公馮先生出場:一頂黃色帽子,一身紅色運動衣衫搭配成套運動褲,外穿一件灰色(卡其色)夾克外套,標準的中老年人打扮。「黃色」和「紅色」作為中國傳統的代表色,在本片中,正寓意著中國傳統文化,象徵著馮先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配合電影整體的昏黃色調,深究其意,馮先生內心滿懷熱情,而外套代表現實處境,一腔熱血被現實緊緊包裹著,他在外人眼裡終究只是個活在過去的「馮瘋子(『馮』正諧音為『瘋』)」。
五、
馮先生與搬家工人初次交流,導演採用框架式構圖的正反打鏡頭,來回拉鋸七次,一方面是自然走位,體現出雙方初見時的防備與疏遠,另一方面,車門正如一堵無形的牆,隔閡著新舊兩代人,看似不起眼的一窗之隔,但在時代的洪流中,實則恍如隔世。
台詞上,耿樂飾演的搬家工人:「行啊,給錢的活都干」,直接將現代消費主義環境下,社會底層小人物唯利是圖的性格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透露出導演對於這一群體的暗諷。
因此,總體來說,我的推薦順序是:
大家點點關注,後續有疑問可直接評論區問我,有空的話會給大家整理更詳細的信息~
㈡ 在這15分鍾里,陳凱歌又進入了他的最佳狀態
文丨唐令
如果要在陳凱歌導演的作品中,選出一部最喜歡的,每個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答案。
《霸王別姬》的票數應該是沒有懸念的高,《黃土地》和《孩子王》,應該也是很多人的心頭好,也有朋友很喜歡《搜索》,那是陳凱歌導演拍的為數不多的現代戲。《妖貓傳》是把盛唐拍活了的電影,這點應該沒有異議。
不過,在陳凱歌導演的這么多作品中,我倒是對他的那部短片,《百花深處》印象非常深。
陳凱歌在裡面對那種即將進入新時代的北京城樣貌的捕捉,荒誕中又有一些悲涼。這可能也跟他的成長年代有關,那個在老北京城裡長大的「少年凱歌」,總是能在影像的吉光片羽中,還原這個空間最迷人的一面。
所以我也總是覺得,陳凱歌導演應該再拍一部關於北京城的電影。
可以肯定的是,他如果拍,拍的也絕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一個空間,而是這個城市背後的,那些文化和生活哲學。
終於,他拍了一部微電影,《淑貞》,用十五分鍾的時間,來講那個他長大的北京,以及那背後的國人哲學。
可能,也恰好因為是短片,陳凱歌導演也得以拋下了長片作品的那些束縛,有了一次完整釋放的個人表達,進入了自己最佳的創作狀態。
在我看來,它甚至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部短片所能承載的體量,也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貫穿了陳凱歌導演自始至終,對時代的觀察。
讓我們來慢慢說。
《淑貞》的故事很簡單,你可以說它是一家人的故事,也可以說它是祖奶奶的故事。
故事從一座四合院開始,一個簡單的定場鏡頭,四合院的院子,前廳的立柱,晾著白床單的院落,通往後廂房的門扉,在這個簡練的鏡頭里,就呈現出了復雜的縱深空間關系。
我們好像不僅僅是「看了」這一個鏡頭,而是「身處」在了四合院這個一方天地的空間里。
影片從孫子齊馬的敘述展開,四合院、四世同堂,一家人都住在一起,這種以傳統空間為聯結的中國家庭關系,放到現在其實已經不多了,但它剛好構成了胡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故事的主角,祖奶奶淑貞,她年紀快九十了,卻還非常有活力。
她會背著家人,偷偷喝涼牛奶,誰說年紀大的人就不能喝冷的,她非要,還偷偷做,頗有些老頑童的可愛。
她喝涼牛奶,也品熱茶,還只喝茶葉末,喝茶的聲音特別大,立馬就讓你想起來那些北京胡同里,一邊下棋一邊捧著茶缸子的大爺們,有種享受生活的暢快通透。
祖奶奶,和我們通常認知中的那些九旬老人很不一樣,她就像影片第一個鏡頭里那隨風晃動的床單一樣,有一種超越她年齡的動態和活力。
這種動態和活力,也貫穿在整部影片里,比如總是在奔跑著的曾孫子齊馬。
又或者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祖奶奶還能和孫子比賽打掃院落,要不是搶下掃帚,估計沒人掃得過她。
祖奶奶不僅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還能成為整個家庭、家庭關系的黏合劑。
你能藉由祖奶奶的視角,看到彌漫在這個四合院空間里的中國式家庭氣息。
當爸爸和媽媽吵架的時候,祖奶奶就會包一頓餃子,當齊馬說自己要幫忙時,祖奶奶的回應也特別微妙。
她說:「你們擀不圓。」
這個「圓」的背後,其實就是陳凱歌導演想要講述的中國式家庭關系哲學。
四合院是四面合圍的方方正正,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某種規矩,也是傳統式中國家庭那種尊長式的家庭理念。
但在某些時候,這種方方正正,也是需要圓融的。
比如在孫子夫妻吵架的時候,包一頓有著圓皮兒還放了花生的餃子,讓一家人圍坐圓桌吃飯,矛盾自然化解,那就是中國式的家庭哲學了。
雖然是一部十幾分鍾的短片,但你也能在其中看到陳凱歌導演構建起來的那種美學系統。
這種古典美學,曾經是中國電影美學中的一脈。
但現在,還在作品中堅持著這種傳統美學的導演,確實不多了。
還好陳凱歌導演,還在延續著這一點,也和《妖貓傳》中的那場夜宴,一脈相承。
回到《淑貞》這里來,這個四合院的空間,是非常中國化的建築,隱於現代都市之中,卻又保留了那種古典的氛圍。
你能在其中看到很多借景的空間處理,挖掘出了這個有限的四合院空間的那種復雜層次感。
在祖奶奶喝茶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充滿綠意的縱深空間——
比如像這樣,透過窗戶取景,祖奶奶坐的炕是第一重空間。
窗戶後的院落,是第二重空間,相當於第二個銀幕畫框——
鏡子,也會成為畫框中的畫框——
這種大家圍坐吃飯的場景,也會在飯桌的「圓」後面,利用上門扉的「方」,讓我們看到院落里的景緻。
這就是典型的借景美學,一種中國化園林式的古典美學。
你也能在這種靜景中,看到動景,一家人身後從魚缸上跳下來的大白貓,迅速就幫我們建立起了那種胡同生活情趣,一切都是跟自然相連的。
這種美感,是單元樓、商品房裡,絕對不可能擁有的。
院子里有樹,洗衣服時有風,抬頭有天光,腳下是土地。
金魚和肥貓,就是四合院生活的吉光片羽,也剛好和中國式家庭的方圓哲學,扣作了「天人合一」的主題。
在這些時刻,你也會由衷地贊嘆,陳凱歌「詩人導演」的稱謂,都滲透在了他拍下的每一幀畫面里。
回想一下他早期的《黃土地》《孩子王》,其實都有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片中,祖奶奶對於自己過去年代的回憶。
當祖奶奶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的生活,那種青春的活力與動人,並不會讓你覺得斷裂,而是和祖奶奶如今的活力,構成了一種呼應和對照。
這也是《淑貞》這部影片,最動人的地方之一。
在大多數的時候,祖奶奶都是很有活力的,甚至還會跟著孫子學打字,說自己要吃漢堡。
一個從不拒絕、甚至擁抱新時代的人。
但在她回憶起過去,給自己梳頭,想起少女時期也叫做「淑貞」的夥伴時,她就會變得安靜。
影片也因此,從當下這個時代,延展到了過去。
在祖奶奶的那個年代,表達 情感 的方式是內斂的。
兩個少女喜歡上了同一個男孩子,卻沒有爭搶,多年後回憶起來,也只有惆悵的懷念。
但有時候,你又會覺得,是不是另一個淑貞,也就是祖奶奶自己。
當她把祖爺爺寫給自己的信敲到電腦里存起來,也就像是自己在給另一個淑貞,另一個自己寫信。
陳凱歌導演在這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象徵對比,信是過去,電腦打字是現代,祖奶奶把紙質的信件轉化為電子版本,是從過去通往現代的融合。
在淑貞這里,傳統和現代並非對立,它們在這樣一位代表著過去的老人手中,得到了融合。祖奶奶珍視過去,但也明白過去的吹彈可破和脆弱,擁抱現代,反而成為了保存過去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知道祖奶奶得了阿茲海默症的時候,也就會更加理解她為什麼總是一次次地說起這些故事。
因為那是她不想忘卻的、最重要的回憶。
在祖奶奶這里,遺忘並不可怕。因為她非常清楚地知道,遺忘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必然,她坦然地接受了這種遺忘,並以開放的、全新的自我,從容地、接納地去對待未來。
而這,也就像四合院中的四季更替,是自然流動,時間車輪往前的生命哲學。
在這種消逝和淡去的無奈下,祖奶奶身上的那種活力,也就更加動人了。
她就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發光體,不僅把家庭中的每個成員牽連在了一起,也把過去和未來牽連在了一起。
影片結尾處的瑞雪兆豐年,就像一個新的開始,通過祖奶奶把過去、當下和未來連接成了有機體。
而祖奶奶,也用圓融對待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把這種來自過去的生活哲學,送給了自己年輕的家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其實也跟那些正在逝去的胡同時代一樣。
那個時代雖然離我們遠去,甚至可能已經消失在現代的都市文明中,卻依舊會以某種形式,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它就像祖奶奶喝熱茶也喝涼牛奶,吃餃子也吃漢堡,堅持手洗衣服也默許洗衣機的存在一樣,提供給我們某種能量,讓我們在懷念傳統的同時,也擁抱現代。
這種開放性,太動人了。
這種動人或許來自陳凱歌導演的過去,他曾經提到過,這個祖奶奶的形象,有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童年回憶里,對帶大他的阿姨的印象。
當聽到導演談起那些過去,再看看片中的祖奶奶,你甚至會覺得穿越到了他的過去,也穿越到了那些過去的時代里。
不是每一個創作者,都會這么赤誠、毫無防備地把自己打開,把自己的過往經驗都獻給作品的。
所以,看完《淑貞》以後,我也就更期待陳凱歌導演的下一部長片作品,《塵埃里開花》了,那或許是一個更加「陳凱歌」的故事。
大家都說,年輕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其實大多數都是在講自己的故事。但陳凱歌不是,看看早年的《黃土地》《孩子王》,那更多是 歷史 表達。
有意思的是,現在的陳凱歌導演,不僅依然還保持著那時候的少年氣性,開始在《淑貞》這樣的作品裡,講自己的一些體驗;在這個同時,也在這種私人體驗里,整合了他走過這些年的創作路之後,更厚重的 歷史 與時代積淀。
所以,你甚至可以說,我們在《淑貞》里,同時擁有了最年輕的陳凱歌,和最成熟的陳凱歌。
這對於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難得、也可遇不可求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一開始說,陳凱歌進入了他的最佳狀態。
《淑貞》,不僅有他的童年回憶,有他倚重的北京文化,更有他想傳達給我們的那種,屬於他自己的個人終極表達。他拍出了那種屬於老北京的,流動在幾代國人之間的那種生活哲學。那是即便在一方院落里,也要活得擁抱天地的通透。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凱歌導演,就是那種已經把生命和創作,鑲嵌到了一起的導演。
㈢ 有哪些大導演拍過高清短片短片叫什麼名字
樓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現如今拍短片的大導演恐怕不多了吧。他們現在有用不完的錢,誰還會拍這些,除非就是接拍一些廣告或者是有一些電影節而已。
下面我就說說我所知道的一些大導演拍的廣告短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陳凱歌、馮小剛、張紀中他們三給雅虎拍過廣告;
吳宇森給寶馬拍過一個廣告;
寧浩給《奇跡世界》和佳能做過廣告,貌似叫《迷失》;
這些您在網路上一搜索就有了,這些廣告都拍的挺好的,有點微電影的意思。
當然他們在一些電影節上還有拍過,比如:
法國戛納電影節60周年,戛納已經向全球28位重量級導演發出邀請,為戛納拍攝一部三分鍾的短片。侯孝賢、陳凱歌、王家衛與蔡明亮都在該名單之上;
陳凱歌「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中有一個《百花深處》。
這些在網上也可以找到,拍的也都挺有內涵的。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了。
㈣ 有哪些深刻的或讓你感動的訪談類短片或微電影
我是一個單親,從小就沒有父愛,所以當我看到《父與女》的塵頃時候短短的8分鍾,讓帆橡我知道了我這一生是不態兄旁完整的。
㈤ 十分鍾年華老去中的《百花深處》的主旨是什麼
《百花深處》是一個寓言,講述了一個分離的故事,主旨是緬懷四合院和胡同文化。
《百花深處》以「瘋子」(馮遠征)為代言人,搬家工人(耿樂)目睹了這一逼迫性的文明侵略造成的結果,最終瘋子找到了大鈴鐺,工人們也看到了曾經的胡同。
老北京在迷失中苦尋自己的根,也只能在陳凱歌的電腦特技畫面里重現。如果傳統繼續被推土機盪平,百花深處也只能是虛擬的幻覺。
《百花深處》的意義
生命轉瞬即逝,在時間面前我們總是顯得那樣渺小、無助、脆弱、甚至不堪一擊。然而也正是這種確定的有限才使我們不確定的人生呈現出一種令人沉醉的絢爛和悲壯。
《十分鍾年華老去》的意義或許不在電影本身,而是通過對於這樣一個命題的影像化展示引起我們自身對於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勇氣和力量。於我而言,喜歡《十分鍾年華老去》還有一個私人化的理由,因為它的名字與我的網名有著某種不謀而合的相同含義。
㈥ 我躲在記憶的深處不願離去 ——電影《百花深處》影評
《百花深處》是《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上半部的壓軸片,是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作品。《百花深處》是《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華人之手的影片, 短短十分鍾內,它不僅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精煉的故事,更引起了我們對社會進步與文明變遷的深刻反思。可以說,短短十分鍾內,《百花深處》將生命的意義燃放殆盡。有評價說,宏襲這是陳導最有名的一部微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荒誕不經的滑稽故事。一位馮(瘋)先生請人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個「家」——百花深處胡同里那兩進的四合院實際上確實不存在的。在馮先生類似於瘋癲的堅持之下,一出模擬搬家的荒誕喜劇在那片被拆遷的廢墟之上上演了。
影片一開始,是在熱鬧喧囂的鞭炮聲里,又一戶人家喬遷新居。
近景跟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影者有了參跡鉛與感;一個仰視鏡頭順勢繼續向上,以一種讓人壓抑的速度,緩慢呈現這幢高聳入雲的公寓。
開篇除了展現現代化城市發展外,同時也體現著事物由舊到新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在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期中,一方面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開篇即為整個片子的主題打下了伏筆。
寬大的西裝衫配一條紅色運動褲、黃色帽子,語言誇張,神情怪異,這便是馮先生――一個生活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卻又沉迷於故土、對現代文明強烈抵觸的「瘋子」。
當汽車穿過斷壁殘垣,一路駛向廢墟場時,馮先生表現得異常興奮。而相反,幾位搬家工人,他們似乎已經適應了新的社會。
「如今就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了」。這句經典台詞展現了以搬家工人為代表的現代人群的漠視,他們對於傳統建築並沒有特殊感情,所以他們對於新生事物的發展,看起來有很強的適應性。
當汽車穿過一條條喧囂的柏油馬路,最終停靠在一片廢墟地時,眾人明白了,馮先生所謂的家,不過是一堆斷壁殘垣。但是,為了錢,一場滑稽的搬家活動最終還是上演了。
整個片子的高潮就是四個小夥子真的裝模作樣的給馮先生搬家這段戲。紫檀衣櫃,金魚缸,前清的花瓶。虛空的東西卻活生生存在在馮先生的眼裡。小夥子姿絕好們像在給皇帝織新衣的裁縫,煞有介事的表演讓馮先生心安,也讓觀眾啞然失笑。尤其是導演還特別安排了一個騎自行車誤闖的路人,耿樂說,誒誒,當心點,沒看見這大衣櫃嘛。惱火的認認真真,讓人已經分不出到底誰是瘋子誰不是,所以路人以一臉撞見鬼的表情落荒而逃時。而這一切在馮先生看來卻是這么認真這么莊重。特別是其中一個小夥子給他搬前清花瓶的時候,他一路叮囑著,小心著點兒,您別給我碎了。
馮先生是一個典型的活在過去的人,他永遠活在自己的夢中。
電影最後一幕,導演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體構圖,進而又幻化成一幅雖然有些粗糙但卻不失寧靜和諧的中國水墨畫,而那土坡中曾經掩埋著的破碎鈴鐺的美妙樂聲也在夕陽的廢墟中變得清晰而溫暖,不論是音樂方面,還是象徵著「歷史遺物」的「鐺兒」,還是殘垣廢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樹,影片都表現出陳凱歌一貫的對歷史的關注,以及在歷史和現實對照中所表現的隔離與傳接。《百花深處》也在短短的十分鍾里表現了虛與實的交錯、歷史與現實的傳承、以及對於過往細膩而繁雜的懷戀。
朱紅牆,琉璃瓦,百花深處,伊人何時歸。電影內容看似荒誕,卻在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了,但也請不要忘記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㈦ 怎麼評價《百花深處》
小故事電影《百花深處》只有十多分鍾的時間,卻講述了一個瘋狂老人在十分鍾內搬家的荒誕故事,反映了現代文明和舊文明交替過程中的沖突和矛盾,以及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代溝。
這部電影的關鍵情節是搬家,影片的本身就是搬家的新舊交替。電影開始時,搬家公司為一名中年男子搬了一個新家,新房子在一棟新的高樓上,這與百花深處胡同要拆除的老房子形成對比和呼應——老房子被拆除了,年輕人們都對新樓趨附者眾,場面可謂是非常的壯觀。
他們中的一些人得到政府補貼,過著舒適的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然而,不願向時代屈服的馮先生選擇了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與時代抗爭——他瘋了。
現代文明的快車載著活在舊時代的老人飛奔,而且老人跟不上現代社會的腳步,迷失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這種鮮明的對比也充分地諷刺了這個社會時代的背景和這個社會時代的腳步。
雖然這個故事很短,但看完之後,它會讓人傷心落淚。這是一部含淚的荒謬喜劇。在這部電影中,導演沒有展示他更支持新舊社會中的哪一個,只是表達了他對新舊文明交替的想法和對那些不能融入新社會的老人的同情。有時候你走得太快,不要忘記回頭看看你來的路。
㈧ 《百花深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如何評價
《百花深處》是陳凱歌在2002年拍攝的一部微電影,屬於《十分鍾年華老去》中的一部分。《十分鍾年華老去》由世界范圍內15個導演分別拍攝的10分鍾短片組成,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時間」,因此陳凱歌這部短片的內核也是「時間」。影片在世紀之交,用一種奇幻的方式講述了時間的矛盾,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影片雖然是一時間為主題,但並沒有跟隨時間的步伐向未來走去。而是以「時間」為名,講了一個現代與傳統、現實與記憶、工業文明和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短短幾分鍾,藉由一個「瘋」(馮)先生的口,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虛實交錯、新舊交替、回憶與重生的北京城。
㈨ 百花深處 運用了哪些蒙太奇手法
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陳凱歌十分鍾短片《百花深處》在體現其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時著實反映了陳凱歌式電影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這部以寓言展現的帶有強烈感情的片子講述的是一個老北京人——馮先生(確切的說是個瘋子)在自己住了大半輩子的房子被拆了以後仍心存過去,將自己埋藏在那顆家族的大樹下不能自拔。影片中,搬家工人裝模作樣的搬著只存在於老先生視野里的傢具,再加上那一口老北京方言,大有給人一種聽相聲的感覺。然而,當我們看完這部十分鍾的短片時,不管你是意猶未盡於短暫卻又富於表現力的情節還是極力揣摩個中寓意,隱藏在人物對話里的某種深沉情愫相信早已先行一步將你的心滲透。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十分鍾的短片所承載的思想內涵、人生哲理在某個角度可以是你十年所有感悟的濃縮。
與美國大片注意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的好萊塢式戲劇風格相比,《百花深處》採用傳統的紀實風格,將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得淋漓盡致。蒙太奇和長鏡頭的電影表現手段也應用得恰到好處,片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剪輯的作用,用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長鏡頭的應用在保持運動著的畫面的整體性時強調了生活的真實性。
影片中,場景的設計也是片中的一大亮點,夷為平地的空曠工地,為演員的表演和氣氛的渲染預留了最大的空間,劇情的發展,主題的凸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這片面目全非的工地上完成。片中服裝的設計非常貼近時代氣息,符合他們的階級特性,顏色的掌握也最能烘托影片的主題。
影片中的道具雖然單調(一輛托運車、幾把鐵鍬),但最簡朴的道具卻最大程度地表現了影片的主題,陳凱歌導演把表演的載體完全嫁接到幾個裝模做樣搬運傢具的演員身上,看似滑稽的肢體動作、表情演示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演員的化妝,進一步陪襯、強化了其表演效果。
總體來說,本片不論是在語言、構圖、節奏、音響、色彩、細節、表演還是音樂上都處理得合理恰當,為影片打造了一幅「昨日瓊樓玉宇今日黃花辛酸」!的凄涼景象。十分鍾的短片,可以引發我們諸多思索,從廣義上講,假如把我們人生的無數個十分鍾連貫理順,或許就是我們的一生;從狹義上講,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十分鍾,我們是把握它、體驗它,還是隨波而逝呢?
有人說,看完《十分鍾年華老去》留給他最強的是讓-呂克·戈達爾的《在時間的黑暗中》。而當他在回憶起十五部短片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陳凱歌的《百花深處》。的確,作為《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之一的中國元素電影,它獨特的表現手法真正觸動了中國人那根敏感的神經,讓人經久難忘。
㈩ 影片「百花深處」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影片主要是通過「回憶」和「想像」來表現時間這一主題。
百花深處陳凱歌導演在影片中以一個小人物對往昔生活的惦念,以一種「含淚的微笑」的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了時間更替,年華流逝,歷史變更這樣一個大的主題,通過一個富有荒誕色彩的故事表現了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與碰撞,彰顯了北京胡同文化生存的尷尬境地,讓人們在焦慮、迷茫中去反思如何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百花深處陳凱歌導演有這么幾個鏡頭和場景,值得細細品味。
框中風景:當汽車剛剛駛入一片廢墟時,有一個透過窗戶拍攝雜亂景象的鏡頭,單純從畫面構圖來說,這種利用畫框的拍攝方式,更能凸顯畫面的層次感,能巧妙的實現對環境的藝術表現,而非客觀的再現。
百花深處陳凱歌,另外此鏡頭具有隱喻蒙太奇的效果,它喻示著北京胡同文化就像一副畫一樣,而這幅畫的內容就是殘垣斷壁和焦土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