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文化小論文,跪求,1000字左右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同時在成長中,不斷剖析自我個體的生命存在,這已是我們見證深刻的必修課,而且勢必仍將持續下去,成為我們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永恆。有人說:魯迅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存在,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是相當困難的,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使得後人在接近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表述的尷尬。但對於我們而言,從學者抑或評論家的角度去品味、體會,實在是被置入另一種無地的尷尬中,我只能記下那些在我的成長中慢慢風化卻又自信彌堅的感想,來告慰先生的偉大,以及見證一些……
田園牧歌中的現實主義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這種以孩童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故鄉》里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自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自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話般的文字,也使之成為兒童教育中的經典讀物。百草園中的草木鳥獸、三味書屋裡的搖頭晃腦,都以一種幽默的筆調來調節給人的目不暇接的緊張感,這些都在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的感慨中結束,給人一種回憶的階段性與模糊感,帶著無法挽回的憂傷繼續行走,在回望與現實中,反而更突顯了生命存在悲哀,這種悲哀正是魯迅思想中有關「中間物」的體現,他是一個「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博大的詩人,不承認歷史發展,社會形態,他拒絕了永恆,否定了歷史社會生命的「凝固」與「不朽」,製造了空前的現實感與孤立姿態,這種「中間」的論調使對於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回憶與現實產生一種巨大的隔膜,把人置於虛無的境界,推向絕望的極致。
《吶喊》小說之一《故鄉》將虛構作者與現實結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統一性,濃郁、強烈的抒情性,使這首「還鄉詩」塑造了童話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謂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建構模式中,田園牧歌的情感也在閏土的一聲」老爺」中徹底破滅,「我」的再次離去與閏土的離去是相互見證與背離的。魯迅是真正透徹了解農民的心靈的作家,這種隱含在文字中的對農民個體生命意識的描寫正是於悄無聲息中洞穿,而這又是於平靜中對現實的毀滅性的認識,在人們被鄉村美麗深深打動的同時,不得不直視現實。《故鄉》比起古典文學構築的童話世界更富於現代性,它是描寫無暇的童話世界中被毀滅的悲哀,他「描寫現實世界與童年經歷的分裂對立,表現在現實世界中童年的純粹而美麗的童話般世界的崩壞與墮落,以及那個為『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想像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尋」,實際上是引導人們的目光投入更深沉與痛苦的現實。鄉村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與《祝福》、《社戲》中的「我」一樣,魯迅卻正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發現、觀察「陌生化」的「故鄉」的,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永恆的拯救,關照現實對立的想像,以田園牧歌的筆調上位於這種自己身處其間卻又終是孤獨的陌生,極其高超的寄託了自己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不同於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話般的想像世界加深了現實的深重性。「幻景」與」現實」混沌一片,從「離鄉」到「作懷鄉夢」,「我現在的故事」始終在「心理的回鄉」與「現實的回鄉」所構成的張力中展開,而且必然是一個「幻景」與」現實」相互剝離的過程,剝離的痛苦與「金黃的圓月」相映成輝,是折射後更為苦痛的現實。
中學語文課本里的《社戲》並非原文的全部,而這種刪節或許正引導和規定了更多的人對小說原作的理解,它在我們的記憶中展現的只是一幅精妙絕倫的江南小鎮風物圖,秀美的景緻、豆麥的清香、淳樸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質朴的孩子,足以讓人產生某種幻覺。但一聯系前文「我」兩次看京戲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種印象了。戲院里「咚咚惶惶之災」,由板凳「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帶著這些小說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來重讀我們早已讀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覺感受,新的發現及新的眼光。再回憶魯迅寫在趙庄的看戲,竟至於如此的煩悶,其意並不在「戲」或「看戲」本身,而是來折射自己內心的世界,通過這些「看戲」過程中不同尋常的感覺感受,使人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擴張、霸佔,對個體生命的擠兌、迫壓使人產生甚至於生命的威脅感,實在是與後面的清閑不可比擬的。然而這種同現,正是產生了無法超越、剝離的負罪感與現實體驗,以兒童視角描繪的魯鎮的田園牧歌的生活,在此時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是心中無盡的傷痕與莫名的惋惜,魯迅同樣是以陌生化的視角來建構整篇小說的,前面刪節的部分是於現實中的陌生,無法融入現實的體驗,而後面則是一直以一種靦腆的姿態來回報當地不同人的相同熱情,同樣沒能沉於「故鄉」中,於是魯迅思想的「中間物」的意象躍然紙上,這種回望與展現都不能完成的中間性,是作品中的「我」與作者的再度結合,從而在更深沉次上體現了現實主義。
錢理群在剖析魯迅的思想時曾指出魯迅作為現實主義者,最根本的含義,在於他徹底地屏棄了一切關於絕對,關於至善至美,對於全面而無弊端,關於永恆的烏托邦的神話與幻覺世界,杜絕一切精神逃藪,只給人們留下唯一的選擇——正視現實、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並從這種正視中,殺出一條生路。對於故鄉的回憶,無論是真實的散文的語言,抑或自敘式的小說筆調,魯迅都帶有原鄉情調似的追述展示絕對澄澈的世界,這種童話般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烏托邦的幻覺於不真實中表現無法企及的現實的悲哀。陌生化的視角,不是簡單的懷鄉和描述,而是更突顯了屹立於「故鄉」中的外鄉人形象,這種無家可歸的絕望的蒼涼,構成了魯迅極其作品「荒涼感」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田園牧歌實際上是現實的墳墓中葬送了現實,田園牧歌對於魯迅自我只是回憶中愛的體驗,卻又背道而馳。魯迅自己曾說「愛之轉而畏懼於愛,最終逃避愛」,這些有關愛的回憶,造成一種距離感,可以使他擺脫愛的重壓,更投入的反對現實。
「愛是奢侈品,在這樣的人間」,先生正是於這樣的彷徨的無地中以最深刻憂患的靈魂建構起一座豐碑,在田園牧歌中踐行現實主義。
絕望與希望中的啟蒙者
很久以前讀《傷逝》,讀魯迅,不懂。記憶中只有子君走過紫藤棚與涓生談易卜生、談泰戈爾的風景,子君瞥見雪萊半身像的羞澀,還為著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別丟掉》:「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迴音」,以此來祭奠子君,祭奠那些為了愛奮力拍翅飛出圍城卻又在無可奈何中走向墳墓的女子。《傷逝》是先生少有的溫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關於愛的回憶,有對封建社會的現實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驅者無法迴避的歷史命運。子君的無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代表著眾多蒙受西方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夢的破滅中,對於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聲嘆息。這之中,有魯迅對個體生命存在與社會歷史群體關系的探討,深入觸痛的,更是於絕望與希望中他都無法忘懷的啟蒙,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交織中斗爭的空白,留給他只一點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獨。
《傷逝》作於五四落潮時期,正如魯迅在顯示中所體會的各樣人生情態,高升的高升,沉淪的沉淪,這些個體所表達的都是先驅者對於寂寞中選擇的不同的歷史命運。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縛後自我選擇的結果,它具有不可迴避性,這不僅來自五四偏執錯誤的啟蒙思想,更有對自我認識的絕望與希望的模糊體驗。《傷逝》是以涓生手記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對會館的敗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寫都帶有回憶的性質,而這種回憶,終於沒能落入烏托邦神話的幻想,最後還是回到現實,重新面對新的痛苦與寂寞,咬著牙關選擇了歷史。子君和涓生對自我個體解放中蘊涵的有魯迅前期的浪漫主義和個性主義的思想,他的以「個人」為本位的個性主義思想與封建傳統思想以封建「社會」為本位的思想構成了尖銳的對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對個人生存權利的漠視和對思想的摧毀中,魯迅把西方浪漫主義的某些觀點也寄託在這里。子君和涓生一起讀泰戈爾、雪萊的詩,一同散步,探討未來,於無畏中將自我從封建牢籠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實現了自我的啟蒙,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是徘徊在希望邊緣中漸而升起的絕望,這種絕望來自於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對的是現實的危機,經濟的拮據、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與涓生對這種生活產生懷疑,於是一個開始沉溺於與官太太的勾心鬥角中,一個開始在內心中反思現實,這種背道具有歷史性的選擇意義,個性解放後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與整個社會歷史相結合、相協調,而這種結合與協調又不至於喪失自我。這之中,魯迅提出的,是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對個性啟蒙的懷疑已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體驗,更升華為對人的自覺的懷疑。人的獨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覺都應是與人相協發展的。
當魯迅著力於個體生命體驗時,他感到的是極大的孤獨,這種孤獨,在《傷逝》中的體現,不僅有世人對涓生和子君的不理解,更有他們之間的無法溝通,於是個性主義在此淪落為對於「啟蒙夢」的深刻懷疑與絕望,這種深層意識與潛在心理使得溫情的文字背後浮現的是更為深刻的思考。個性精神的解放,脫離了變革社會制度的斗爭,是無法得到結果的,然而魯迅又從根本上否定了為了「愛」而犧牲個人意志和個性的人道主義,涓生也說「愛必須有所附麗」,而這種「附麗」不僅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經濟需求,更應有雙方自我生命存在的把握,這種希望似乎又於一瞬中陷入虛妄中,悲劇主人公自身本就是與周圍環境相對的,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在魯迅看來是無法調和的,在這種絕望與希望的交織中,魯迅認為應使其並存對立,擇其能用者而用之,愛則愛之深,恨則恨之切,魯迅不是「泛愛眾」,提倡「人皆兄弟」的人道主義,他也不是純粹浪漫的個性主義者,他既否定脫離開個性主義的的人道主義,也否定脫離人道主義的個性主義。正是在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相交織的此消彼長中,魯迅在絕望與希望的中間,依然孜孜不倦的實現著對自我與社會的啟蒙。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在現在看來,也是啟蒙者們不可迴避的歷史命運的選擇,具有必然的孤立性與矛盾性。
作為處於絕望與希望之間的啟蒙者,魯迅也咬著牙關選擇了歷史,他從來不否定或掩飾自身思想的矛盾與破碎,將慈愛與悲愴互為表裡,使「愛」與「死」成為對立永恆的存在,又一次把自我放進了歷史的荒原中,孤獨的承擔啟蒙的責任。《頭發的故事》中N先生的憤激,《孤獨者》里魏連殳的痛苦以及《在酒樓上》呂緯甫的感喟,都表現出先驅者對社會歷史的背離與逆轉,但這種背離又並非完全的復歸,這種陷入極端孤立的狀態中的先驅者,面對這種寂寞,或在絕望中死亡,或於希望中沉淪,辯不清真正的方向。這種深刻的歷史使命感,在魯迅一直默默進行的啟蒙工作中,是由自我來背負的,這種孤獨與寂寞之於絕望與希望,是置於之中的艱難。他曾在《<吶喊>自序》中提到:「我在年青時候也曾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然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歷史給予先驅者的饋贈,全由自我一力承擔。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先生拒絕了完美與圓滿,對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更、人生道路的極境,他都抱有懷疑,他同時拒絕了個性與人道的調和,在更深沉的痛苦與孤獨中踐行自我與社會的啟蒙,於絕望與希望中實現真理的探索。「斯失子與之德,而留者為空無」。
黑暗靈魂的舞者
很簡單的一個故事,最初讀起只是語言晦澀頗有些古怪的神話,眉間尺與楚王還有「黑的人」的頭之戰,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許多奇異的幻彩。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說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後終沉溺於歷史的洪流中,不復聽說。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辜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後的眾多作家。
簡單的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隨著「黑的人」的出現逐步步入復雜的旋渦中。魯迅花大筆墨寫了眉間尺的優柔寡斷,這就決定了復仇於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務,在現實世界的這種兩難境地與復仇命運的必然性里,就決定了宴之敖出場的順理成章,他的種種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種復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類生命個體的靈魂深處的自我復仇。再來看看楚王,殘忍、無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擺脫現實的兩難,鑄莫邪劍,為的是消除戾氣,增加的卻是新一輪的殺戮有復仇。這種荒誕性的敘述,是通過細膩的筆法表現的,莫邪劍的誕生、充滿血腥的頭與頭式的復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這個奇怪個黑衣人,他的言談、舉止都帶有對於世俗的生死、個人肉體擯棄與冷酷的決絕,魯迅在他身上貫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萬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跡,然而終也抓不住。他的冷酷與神秘在作品的荒誕敘述中只能置於理念的范疇,這實質上是頓入虛無的表現,對於人性的關注與探討一直是魯迅思想的重點,也使之成為他最具先鋒性價值的內涵。
人類個體的靈魂自我必定如《鑄劍》里的眉間尺與楚王,存在著兩個極端,愛與恨、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然而這極端也終是無法調和的,復仇的必然性帶有古希臘神話的命運悲劇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性格悲劇,雙重式的復仇使人的關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體驗中,靈魂的兩極,存在於同一生命個體,也必然會有斗爭,人類就是在這種自我復仇中不斷成長與繼續生活著的。魯迅把關注投入到整個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通過一種荒誕性的敘事緯語,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極具現代性與先鋒意義的。同時這種對自我的復仇、對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過絕對的神化將其置入一種虛無的境界來把握的,這就更深入了魯迅自我的一種虛無主義精神。宴之敖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干凈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鑄劍》在這里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現實主義,正如康德所說:「在此岸的社會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純粹,而純粹的動機是來自彼岸的承諾」,他認為有限的生命個體不可能認識無限的世界,對「復仇」崇高趕的認同是來自此岸與彼岸間不可能建立的橋梁,這樣就給復仇打上了虛無主義的旗幟,自我的復仇來自虛無的認識,而虛無主義也正是源自對自我靈魂拷問,這種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識,是魯迅比之同代人對自我在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認識,他所闡述的這種虛無與孤獨的荒原感不是一個階級一個時代的,而是整個人類從古自今的悲哀。
這種虛無主義不僅在《鑄劍》里表現突出,在魯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詩集《野草》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影的告別》中的影顯示了三種本質特徵,其中對自身本質的反省和懷疑都表明了來自人內心深處的恐慌與荒誕。主人公自我與社會和個人存在之間的邏輯兩難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虛無,而對於「無間」的復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體現,《孤獨者》里的魏連殳的復仇是以自我毀滅與扭曲為代價的,《野草》中《復仇》與《復仇之二》中充斥著荒誕感,也必會受到一番靈魂與心靈的掙扎。在追求世俗完美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應是來自自我,在理念上的聲討,於現實是虛無的,但魯迅正是以這對自我的深刻復仇及虛無的剖析,創造了那個時代不應有的偉大認識。復仇與虛無帶給他的,是更為絕對的孤獨。
「他曾把自己看作由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的『過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間人物」,「他努力把自己從異己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使自己不再類屬於非人道的意志王國,而是具有自由意識與善良意志的獨立的主體」,這種具有歷史使命感的意識使先生創造了非同一般的藝術成就,同時他將自己置於更為黑暗、孤獨的世界裡,在自我的虛無與復仇中尋找光明。
殘雪說:藝術,就是黑暗靈魂的舞蹈。從復仇到虛無,魯迅先生揭示了整個人類靈魂的存在狀態,具有深刻的內涵與哲理,這種對人性的孤獨者的守望,恰似黑暗裡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將藝術留給後人。
那些關於愛與恨,黑暗與光明、藝術與人生的思想隨著我們的閱歷漸漸成熟、改變,在少時讀魯迅先生,那是一首略帶憂傷的兒歌,淳美中卻又另帶別質;很久前讀先生,那時一首激進高昂的愛國歌曲深沉卻又另蘊他意;現在讀先生,是一幕幕輪番上演的對心靈與現實拷問的話劇,痛苦而又深涵哲意,就彷彿是廣袤的沙漠里野草的鳴動,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成色才依稀可見,而我只能在此寫下此刻的認識與見解,或許短暫,或許膚淺,但正如先生對歷史承擔的決絕,虛無中也自有那一份真意。
『貳』 一個女人用死人屍體提煉香水勾引男人是什麼電影,電影好像是由幾個故
鬼債
《鬼債》是由彭順、Pisut Praesangeam執導的恐怖片,Pimsiree、Pimsee參加演出。《鬼債》講述了由三個摩登夜女郎在咖啡室內輪流講出了三段鬼故事。
『叄』 《鬼債(2003)》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鬼債(2003)》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xGNn210MrskY7NGp4Pvog
『肆』 電影頻道放過的最恐怖的是哪一部電影
十大恐怖電影排行
10《七重罪》看個熱鬧
9 《沉默羔羊》就是有點惡心
8 《黑色星期5》挺刺激
7 《吸血鬼驚情四百年》吸血鬼我最喜歡看,也覺得最恐怖。
6 《終結者》情節緊張,而且想想,構思有點真實,著實恐怖。
5 《office有鬼》全身雞皮疙瘩
4 《第六感》想想讓你不敢面對周圍的環境
3 《驅魔人》頭轉180度的小女孩,這個場面記憶猶新。
2 《午夜凶鈴》誰家沒電視啊,誰家沒電話阿....
1 《咒怨系列》日本人真變態!~
還有<咒怨>.<午夜凶靈>.<死亡來電>.<女高怪談>.<死神來了>.老師的恩惠
灰姑娘
阿娘
假發
死魂曲
水靈
紅眼 <女巫布萊爾> 我看過的經典鬼片~~片名:《鬼鈴》
簡介:女記者金惠因為揭發了一宗丑聞而遭到跟蹤和恐嚇,歹徒還強迫她更換了手機號碼,事件也隨即發生。一天,金惠在好友家裡接到了一個奇怪的簡訊「如果愛我,請聽電話」,而手機也突然響起,正在金惠猶豫該不該接聽這個電話,好友年僅7歲的女兒美研拿起了電話.... 頓時,美研猶如鬼上身,性情大變,更企圖殺死母親。金惠經過追查,發現所有使用過這個電話號碼的人都逐一慘死,金惠無法相信,究竟電話是誰撥出的?有等誰來接聽?
感受:深夜看的,被那刺耳的鈴聲騷擾到不行~~~後遺症是看完以後不敢接電話 。
片名:《咒願2》
簡介:美麗的女子原瀨京子(酒井法子 飾)返回家途中。車失去了控制,撞到了路邊的山上。並且流掉了腹中的胎兒。但是,數日之後,她的婦產科主治醫生告訴她,腹中的胎兒仍然完好地活著……每天晚上的12時27分總是傳來某人叩門的奇怪聲音。咚…咚…咚…
感受:咒願到現在為止共出了3集,我覺得這部比較第3部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順便提及,咒願系列是**推出的小成本影片,我認為做到這么成功還是很不錯的。
片名:《午夜凶鈴》
簡介: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學共同看了一盤來歷不明的錄象帶,七天後,她和她的同學相繼死去,這引起了女記者淺川的關注,她決定調查這個事件的原由。淺川了解到友子死前曾看過一盤錄象帶因過分恐怖而住了院,於是她找到了他們看錄象帶的那家旅店,果真看到有一盤沒有名字的錄象帶。淺川於是打開了錄象機,神秘的連續死亡由此開始……
感受:我不說了,這部片太經典,大家都看過。
片名:《三更之回家》
簡介:此系列奇特的一點是,三位導演執導的三個故事不僅在類型都屬於恐怖鬼片或者靈異類,而且三個故事各自都有自己的傳說做背景,因此更顯得恐怖。
感受:我比較喜歡這種一個一個故事拼湊起來的鬼片,很值得一看。
片名:《office有鬼》
簡介:本片講述了在香港的一幢寫字樓里發生的三個鬼故事: 阿潘剛到這幢樓的一家證券公司工作,因為那裡「不幹凈」,阿潘剛開始不明白其中含義,後來聽說今年先後有兩
名女子用此廁格後離奇自殺死去…………
感受:我很喜歡這部本土的片子,拍得很不錯~~~看過兩遍,同學都反映不錯~~~~
片名:《鬼債》
簡介:三個獨立但相關連的故事:「舊鼓藏靈」阿芝從事古董生意,某天收到一個來歷不明的古董鼓後,奇怪的事開始發生,每晚都被同一個惡夢纏繞,因為一把女聲而驚醒,隱約感覺到屋內還多了一個「人」,是芝認識的嗎?一個電話告訴我,真相竟然相連於前世今生……「屍油」的一個廿五歲女子偶然得到一瓶神秘的「神香精」,塗上了據說可以吸引任何一個她看上的男人。只是「神香精」的來歷不明,轉眼間竟成為萬人迷的感覺委實是好。但究竟「神香油」是如何提煉出來,無從稽考。它的副作用,似乎還慢慢在她的生命中植根…「復仇」中,探員亞陸因為不相信案件中的女子是死於自殺,於是作出深入調查,過程中似乎冥冥中有所安排,他發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線索,最後更把「兇手」逐一繩之於法。亞陸以為案件已經終結,並替死者沉冤得雪,其實背後還有真相…
感受: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一個獨立又有聯系的鬼片,第一個故事我覺得沒意思,但後兩個確實很不錯。推薦。
片名:《沉默的羔羊》
簡介:剛剛受訓結束,被分配到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的見習特工克拉麗斯.斯塔林看上去蒼白、柔弱、秀麗,有著如羔羊一般純潔可愛的性格。她待人和善,不論對上司、同事甚至是犯人都是如此。但實際上,她訓練有素,工作起來干練潑辣,令人佩服。受到偏愛的克拉麗斯接受了上司傑克.克勞福德交給的一項任務:緝拿一個殺人成性的性變態狂罪犯。這個外號"野牛比爾"的罪犯,強奸並殺死了一連串年輕女子,並將她們碎屍、剝皮。
偵破這個案子的難度是相當大的。鑒於兇犯手段奇特而又老練,為了盡快了解兇犯的特殊心理,以便伺機逮捕他,克拉麗斯不得不去獄中訪問一位曾名噪一時,但卻有殺人嗜好的精神病理學家--漢尼巴爾.勒克泰博士。
片名:《異度空間》
簡介:香港知名藝人張國榮在香港跳樓自殺,靈異驚悚片《異度空間》,他就飾演要跳樓自殺的心理醫生,如今傳出他跳樓身亡的噩耗,令人不禁感嘆造化弄人。
張國榮驚傳跳樓身亡,震驚港台演藝圈。他生前的新作《異度空間》今年初才在台灣上映,他並以此片入圍去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不過他沒有出席金馬獎典禮,也沒有去台灣宣傳。
據傳,他在拍完《異度空間》後傳出中邪情形,以後鮮少公開露面,外界則是有諸多揣測。
《異度空間》導演為羅志良,張國榮、林嘉欣主演。描述林嘉欣因經常看到靈異幻象,求助心理醫師張國榮,但張國榮獻上真愛,幫助她離開置身其中的可怕世界。但張國榮自己卻勾起記憶--他在中學時,因提出分手導致女友自殺身亡,後來他彷彿走上林嘉欣以前的道路。
感受:沒什麼意思的一部片子,不過懷念張國榮。
片名:《魔法樓梯》
簡介:在一間女高中學校通往宿舍的通道上,有一條被稱為著了魔法的樓梯,當大家以為這條樓梯只得二十八級時,第二十九級會突然出現。
感受:自己看吧。
片名:《姊妹情深》
簡介:
一對如花似玉的富家姐妹薔花和紅蓮,在父親結識繼母不久後,即遭逢生母在自家衣櫥自縊身亡的變故,導致精神遭受極大的打擊,一起住進了精神病院。
不久,繼母將兩姐妹從醫院接回家,長女薔花對繼母甚為抵觸,而紅蓮則在夜晚見到了生母的鬼魂。此後,怪事接二連三地發生,繼母飼養的鵲鳥中毒而死,使得三人間的關系更加惡劣。最終,外出的父親回到家中,而兩姐妹卻發覺繼母的房間滲出大片的血漬……
感受: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很沒意思,不過後來……也很一般。很老套的嚇唬人的方法。
片名:《回魂夜》
簡介:這部影片之所以還有一點回憶的餘地,全因為是由周星馳主演,至於影片情節實在不堪一顧。如果這部片中沒有了星哥,那就將和十足的港產爛片沒什麼分別了。
影片中的很多細節摹仿了當年轟動世界的法國動作槍戰影片《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只不過把情節換成了「捉鬼敢死隊」。不過片中還真死了不少人,這對於一部喜劇片來說未免有點煞風景。星哥頭戴棒球帽和黑墨鏡,身穿暗色風衣,還做到長了一點絡腮鬍子這么有突破的扮相,難免令人覺得「有點冷」。至於文蔚姐實在是比《殺手萊昂》中的小女孩老很多,而且剛一出場時還陷在《墮落天使》里沒出來,甩著一頭黃毛亂蹦。法國原片中那盆著名的花,在這部影片里成了「整鬼專家」探測惡鬼的左膀右臂。另外,影片中星哥在精神病院的情節實在令人想到俄國文學大師布爾加科夫的驚世名作《大師和瑪格麗特》。扯上這部名著並非是為星哥抬身價,只是又是精神病院又是大師的,難免會讓人聯想到那部輝煌巨著。
感受:到現在我唯一記得的片斷就是星星的大爆牙~~~
片名:《咒樂園》
簡介:雜志社記者倫意外發現多年前一則遭火燒游樂園的消息,並踏上傳說中被邪靈盤據的游樂園,從此音訊全無,懂得利用相機攝魂的的母親(如)深信兒子倫已遭不測;倫妹昕自幼便對以通靈術為生的母親反感,她深信兄長仍然在生,昕遂前赴荒廢了的游樂場,決心把失蹤的兄長帶回家。 Ken、Pinky、山、Dan、YY、家豪及昕,一行七人進入游樂場,一名面頰乾枯,行動不便的年老看更,惡言把眾人趕走,並警告他們不要再闖入上址,因為游樂場已成猛鬼聚集之地雲雲。
眾人認為看更所說只是危言聳聽,入夜後決定再次偷入游樂場,怪事亦隨即發生;拿著DV機拍攝現場環境的家豪,當發現有類似鬼火的物體出現畫面內,他被嚇得不斷逃跑,不知不覺的來到鬼屋內。 一小時後,眾人回到集合地點,發現家豪不知所蹤,昕與其餘五人分成兩小隊,追查家豪下落,恐布的怪異事件就此展開,他們各自分別遇上小孩憂靈於游樂場內遊玩外,依付在小丑像內的惡靈甚至取去他們性命,昕的朋友一個一個相繼地消失於游樂場中。
多名朋友相繼離奇先後死去,昕想起家豪曾說過游樂場前身是墳場的傳聞,她深信藏身游樂場的凶靈決心致他們於死地,此時,手持斧頭的老看更,舉頭便向昕劈去,如出現並把斧頭格開,昕慶幸如及時出現,如告知昕凶靈已進駐看更體內,必需以「攝魂」方式才可把凶靈收下。
如施法與凶靈抗衡,卻被凶靈上身,為怕未能控制體內凶靈,如命令昕拿起相機為她攝魂,惜從未試過攝魂的昕,恐怕一並把靈魂攝去而遲豫未決,凶靈正逐漸征服如元神,昕與如生命同樣受到威脅。
感受:這部片子只看了一點點,有機會會把它看完,前面還不錯,推薦。
片名:《9個女仔1隻鬼》
簡介:陳建偉生於貧苦家庭,自幼己知為求改善生活而勤奮讀書,故成績極為優異,開始持才傲物,看不起身邊同學。大學經濟二年級己被摩根士丹尼賞識,提供獎學金。畢業後旋即加入工作,三年間便跳升成為最年輕高層要員。為人變得更為冷傲苛刻,朋友同事紛紛背離。一次與秘書Elaine往開會途中,因超速導致交通意外,英年早逝之餘亦連累Elaine失明。中學女子籃球隊(Cookies)己連續多次戰敗而回,藍球隊隊長嘉嘉生於大富之家,為人頗為刁蠻任性並且疏懶學業。死要面子的她賽後購買獎牌瞞騙父親。父親為獎勵她送上其心儀己久的MiniCooper作為禮物,是夜未考獲車牌的嘉嘉偷偷駕車,誰知車輛途中開始不受控制,令她又驚恐之餘亦大感疑惑。嘉嘉之兄Evans懷疑車輛有問題而翻查資料,竟發現前手車主——偉在交通意外中身亡。Evans立即告知嘉嘉,嘉嘉頓感愕然。原來偉自意外後,靈魂便一直依附在車內,可是卻對自己生前毫無記憶。偉請求嘉嘉助尋回記憶,亦同意助嘉嘉一把作為交換條件。嘉嘉得到偉的幫助有如脫胎換骨,為球隊帶來領先優勢。嘉嘉告知眾隊員其實是得到偉之幫助,在神婆協助下,偉與籃球隊眾女生漸漸熟絡,與嘉嘉的感情亦突飛猛進,就在此時偉卻被道士陳所收……
感受:無聊的片子。
片名:《魂魄不齊》
片中飾演三○年代著名粵劇名伶,她反串扮相深深吸引台下女觀眾,走到那裡都有女 fans 嚷著非君不嫁,可是派頭足。
男主角陳奕迅則飾演坐冷板凳的現代戲班人員,連開腔機會也很少,偏偏他是容祖兒投胎轉世的,讓前世魂魄看不過去而來到現世幫助他。陳奕迅在影片里粉墨登場的女裝扮相分嬌媚,他和容祖兒經常要同一扮相上台,容祖兒笑說自己扮女人沒有陳奕迅美呢,但男裝扮相可是比陳奕迅更帥氣。
感受:沒有鬼氣的一部片子,很沒意思。不過飾演陳奕迅追的那個女孩的演員很漂亮。
片名:《浮宮魅影》
簡介:千禧年前夕的某個深夜,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內突然出現了一具被邪惡幽靈貝菲戈附身的古代木乃伊,它身穿黑色的外套,時常於夜色中出沒在盧浮宮附近,原本平靜的盧浮宮內一時之間鬼影幢幢,怪事不斷,大量埃及古文物也告失蹤。一名特派專員和蘇菲·瑪索飾演的記者麗莎一起到盧浮宮進行調查,試圖去挫敗幽靈險惡的詭計,卻意外遭到惡靈糾纏和阻撓。到底幽靈是誰?它為什麼現形?劇中的蘇菲·瑪索這部被再度重拍的故事片,最吸引觀眾眼球的,當屬女主角——艷光四射的蘇菲·瑪素。蘇菲·瑪索一直有一種隱藏的妖異氣質,使她具有非常靈性的美感。只是限於貞淑的外表,在她的影視作品中能完全體現這一面的並不多。而《浮宮魅影》卻填補了這個空白。在以羅浮宮為背景的暗麗色彩下,蘇菲富於東方氣質的眼睛和黑發將驚悚的氣息散布在整部影片中。初時的驚惶與後來的堅毅,正是她最擅演繹的角色。不過最令人應象深刻的還是她那雙驚恐的雙眸和血紅的唇,是絕對經典的心理型恐怖片造型。蘇菲瑪索的「貝菲葛」面具據說依照蘇菲瑪索的臉,絲毫不差的一個戲面具。據稱是先把蘇菲·瑪索的臉作掃瞄,然後依照她的眼神來調整面具,讓蘇菲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來表現貝菲葛。盡管如此,蘇菲還是累壞了。她說演鬼是一種體能的考驗。而導演沙洛梅對蘇菲演繹的貝菲葛非常滿意,他說:「這個鬼美極了,儀態優雅,姿勢棒,蘇菲瑪索連扮鬼都那麼迷人!」
感受:這是我在電視里看的一部片子,一般,主要是為了看蘇菲瑪索。
就先到這兒吧,還有很多片子比如:古鏡怪談,山村老屍,陰陽路,大頭怪嬰,枕邊凶靈等等,找不到資料了。
《鬼債》《咒願》《魂魄不齊》《回魂夜》《山村老屍4》《山村老屍5》《2002》《13猛鬼》《搖滾狂人》《加勒比海盜》《生化僵屍》。想看得可以跟我聯系。當然只限北京。
再提供幾個地址(這里有在線和下載的,請打開後自行選擇》:
《沉默的羔羊》http://www.movie4.com/all_movies/11041.html
《鬼債》http://www.movie4.com/all_movies/11046.html
《異度空間》http://www.movie4.com/all_movies/11800.html
《咒怨3》http://www.movie4.com/online_movie_vote/anathema.htm
《幽靈人間》http://www.ftpok.com/show.asp?id=15884
《三更之回家》http://www.movie4.com/online_movie_vote/three_go_home.htm
《魂魄不齊》http://www.ftpok.com/show.asp?id=15762
《午夜凶靈3》http://vod.nc.jx.cn/show.asp?id=283&typeid=6
《山村老屍2》http://vod.nc.jx.cn/show.asp?id=255&typeid=6
《咒怨2》http://www.cnmov.com/MovieDetail.Asp?RequestID=1403
《鬼鈴》http://www.chinasee.com/view.asp?id=1980
『伍』 經典泰國鬼片有哪些~~~
恐怖的電影我認為不在於加入電影的特技,血腥,而是故事懸疑,音效好,好的導演,當然還有出色的演員.個人喜歡日韓,泰國的電影。歐美無非靠電腦特技撐場面,有的很血腥,用不著看到底,就知道結局了,無懸念。而且對於鬼魂描述很模糊,不像日韓電影那樣清晰,他們更注重心理上的恐懼,這樣看起來很刺激,咒怨,薔薇紅蓮,紅鞋,感染就是很好的例子。說真的,有些日韓電影,由於故事情節復雜,比較深奧,看幾遍才看懂, 可想而知導演在上面花了不少功夫。以下是我總結的一些好電影,有些也許你看過,但我覺得很經典,在此要提一下,還有一些最新電影推薦。the Grudge1,2(清水崇)還有美國版咒怨1,2(清水崇)也很刺激哦姐妹情深(韓國)強力推薦 主演:林秀晶紅鞋(韓國)推薦猛鬼套房(泰國)雖恐怖,更多還是難過,遺憾鬼女魔咒(清水崇)推薦筆仙(韓國)鬼水凶林(日本)午夜凶鈴1,2(3,4是瞎拍,不值得看)香頌鬼屋(泰國)恐怖護理站(泰國)突然某天之黑暗森林突然某天之D-12天突然某天之第四層突然某天之2月29號鬼來電 123惡魔在身後(韓國)劇情非常棒推薦卸屍宴(韓國)大提琴(韓國)猙獰(韓國)大逃殺1,2遺失物(日本)推薦靈魂密碼(泰國)推薦棺木(多國合拍)死神的精度(日本) 阿娘(韓國)血的期中考試(韓國最新)頂真奈的詛咒(日本)希人(日本獲獎影片)(清水崇)推薦鬼影(日本和美國合拍)傳染歌(日本)交換日記(韓國)迷霧(美國)結局讓人很難過,推薦公寓(韓國)推薦假面(韓國)紅眼(韓國)奇談(韓國)推薦怪談(日本)變蜥人魔(泰國)推薦1303大廈(日本)推薦美發屍(日本)黑暗侵襲(美國)推薦鬼娃回魂2鬼鼓(泰國)愛情故事哨崗506(韓國)推薦寂靜嶺(美國)推薦感染(日本)推薦假發(韓國)推薦傳說的故鄉(韓國)槐樹(韓國)推薦 邪降3鬼影隨行(泰國)2008最新死神的十字路口 (泰國)2008最新(推薦)黑夜(香港,日本,泰國)活鬼胎(泰國)真實事件改編灰姑娘(韓國) 鬼肢解(泰國)鬼樣少年少女 (日本)屍魂落魄(泰國)2008最新姑獲鳥之夏(日本)東瀛鬼咒(日本)輪回(日本)死亡教室3狐狸梯(韓國)鬼家怪談(日本)人形師(韓國)照出冤靈(韓國)惡魔的藝術 II(邪降2)(泰國)惡魔的藝術 (邪降)(泰國)最後的晚餐(日本)鬼營(又稱生還者)(泰國)(推薦) 無形海浪 Invisible Waves 導演: 彭力雲旦拿域安 主演: 淺野忠信 姜蕙貞 曾志偉 瑪利亞康赫勇 光石研 (韓國)壟斷者 Monopoly 導演: 李航裴 類型: 犯罪 恐怖 血之淚 Blood Rain 導演: 金大勝Kim Dae-Seung 主演: 車承元 朴勇宇 池城 13駭人游戲 13 game sayawng (泰國)強烈推薦卡到陰 (泰國) 鬼妻2 Ghost of Mae Nak (泰國)2005最後推薦電影網站 www.tudou.com www.youku.com裡面恐怖電影資源很齊全
『陸』 尼古拉斯凱奇尋找兒子查理的電影叫什麼
樓主,這是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動作片《勇闖奪命島》,英文名《the
rock》,這是介紹:
http://ke..com/view/19419.htm,這是在線觀看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yc8fgez95s
『柒』 電影----鬼媽媽 鬼債 怪物 深牢鬼冤都講什麼的
1、鬼媽媽
《鬼媽媽》
內容提要:
一扇緊鎖的門被打開了,這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鬼魅之門。女孩考羅琳一走進去,就發現了潛伏在門後面的秘密:在這個房子里,她有另外一個「媽媽」,這個親切的「媽媽」有一雙黑紐扣眼睛,她要把她永遠地留下來,在鏡子後邊,她還看到了三個迷失的靈魂,那都是被困在這里許多年的孩子了。為了逃出魔爪,為了拯救自己,逃回到門那邊真正的媽媽身邊,她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了......
這是一部既寫給孩子、又是寫給大人看的風格詭民間的幻想小說。作者尼爾·蓋曼自己說:「我原本打算為我的女兒寫一個5-10頁的短故事,但是故事自己有了生命......孩子們會把它當成一個有趣的冒險,大人看了卻會做噩夢」
作者簡介:
尼爾·蓋曼(Neil Caiman)是一名移居美國的英國作家。
相貌英俊的他也以稱得上是一位當代奇才,其創作的領域橫跨了幻想小說、科幻小說、恐怖小說、兒童小說、漫畫以及歌詞。他的作品不但部部暢銷,更是獲獎無數。恐怖小部大師作家斯蒂芬·金稱贊他是一個「裝滿了故事的寶庫」。他還被《文學傳詞詞典》列為當今世界的十大後現代作家。他與多位畫家合作的漫畫系列《睡魔》(Sandman),以獨特的黑色幽默風格風靡世界,是許多歐美漫畫迷的最愛。他的小說《星塵》(Starst)獲創神獎、《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更是獲得過星雲獎、雨果獎等多項榮譽。
譯者簡介:
楊玲玲,譯有《彼得·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英國幻想小說大家艾倫·迦納的《寶石少女》《蘇姍的月亮手鐲》《獨角獸之歌》(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等作品。
2、鬼債
導演:
彭順 Oxide Pang Chun / Pisut Praesangeam
主演:
Pimsiree Pimsee
Pramote Seangsorn
類型:恐怖 / 懸疑
更多中文片名:
魂飛曼谷
片長:UK:130 min / Spain:124 min (DVD edition)
國家/地區:泰國
對白語言:泰語
上映日期:2003年7月16日 菲律賓
官方網站:
劇情梗概:這是三段體的鬼故事,由三個摩登夜女郎在咖啡室內輪流講出。
《舊鼓藏靈》
我叫芝,從事古董生意。一天我收到一個來歷不明的古董鼓,其後的每個晚上,我被同一個惡夢纏繞,並被一把女聲驚醒。我隱約感覺到屋內多了一個「人」,真相相連於前世今生……
《屍油》
對於一個廿五歲的女子來說,愛情便是全部,但我竟然還是孤零零一個。我很驚訝我的「豬扒」鄰居竟然換了一個又一個的男人,後來她遞了一瓶香油給我,說有了它,男人就逃不出我的手指縫。我一直也沒有想過它的副作用……
《復仇》
有沒有看過死屍自己上吊?面對眼前這條女屍,探員阿陸絕不相信這女人是自殺的。調查的過程中,似乎冥冥中有所安排,他發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線索,最後阿陸以為案件已經終結,並替死者沉冤得雪,其實背後還有真相……
本片由三段故事組成,第一段《舊鼓藏靈》由泰國導演Pisut Praesangeam執導,通過一個神秘的鼓,連接了前世與今生的故事。前世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歌舞戲班的女孩,因為戀情使得自己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局令人惋惜。今生的故事講的是女孩阿芝以買賣古董為生,一天收到一個來歷不明的古董鼓後,從此奇怪的事發生了,每晚她都做同一個惡夢,一個女人的聲音經常把她從夢中驚醒,她隱約感覺到自己的房間似乎與以前不同了。第二段《屍油》也是由Pisut Praesangeam執導,講的是一個25歲的單身女子偶然得到一瓶神秘的香油,據說塗上了可以吸引任何一個她看上的男人,她不知道香油是怎麼做出來的,也不知道香油原來會有副作用,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第三段《復仇》由彭順導演,警察亞陸因為不相信自己所辦的案子中的死者是死於自殺,於是他決定自己單獨調查這個案子,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線索,最終他把「兇手」逐一繩之於法。亞陸以為案子已經完結,但他發現原來真相還在後面。
3、怪物有好幾個,不知道是哪個
《怪物》
(Monster)
日文名 モンスター
監督 小島正幸
製作·發行 Madhouse Studios
出品年份 2005
官方網站 http://www.ntv.co.jp/monster/index.html
總共集數 74
由日本累計銷量2000萬本的驚悚漫畫《MONSTER》改編製作的TV版動畫,於2004年4月6日正式推出。原著漫畫已完結,共十八卷,原作者浦澤直樹,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德國為舞台背景,整體基調灰暗,突出描寫了人心的灰暗面,整個故事呈現一種抑鬱,緊張的恐怖氣氛。故事的情節緊湊,伏筆一流,在人性的描寫和心理的剖析上十分出彩。往往一兩句對白,或是一段心理,人物的個性就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製作班底非比尋常,特別請來《千里千尋》的作畫監督高板希太郎來擔任人物設計原案。十分適合在夜深人靜時觀看,可以好好體驗那種冷汗直流的驚悚感覺。
劇情簡介:
天馬賢三被稱為天才醫生,在西德留學研習醫術。因為他卓越的醫術而被愛斯勒醫院院長和同事賞識,更是被院長千金愛娃所愛慕。就在他春風得意之際,因為一次違抗院長的命令救了一名生命垂危的小男孩約翰,之後他的生活完全發生了變化。他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拯救了那位男孩,卻沒想到自己親手復活了殺人怪物— 『MONSTER』……
角色 - 聲優表
天馬賢三 木內秀信
愛瑪 小山茉美
院長 池田勝
安娜·李貝特 能登麻美子
約翰·利貝爾德 佐佐木望
貝克醫生 原康義
外科部長 福田信昭
魯凱警官 天田益男
[《怪物》]
製作人員名單
原作: 浦澤直樹
企畫: 大澤雅彥 大島滿 久保雅一
總作畫監督: 騰田しげる
角色原案: 高坂希太郎
系列構成: 浦田達彥
美術監督: 池田佑二
音樂: 蓜島邦明
音樂監督: 本田保則
監督: 小島正幸
Shrek
Directed by
Andrew Adamson
Vicky Jenson
Writing credits
William Steig (book)
Ted Elliott (written by)
Genre: Animation / Adventure / Comedy / Family / Fantasy / Romance (more)
Tagline: The greatest fairy tale never told. (more)
Plot Outline: A reclusive ogre and a chatterbox donkey go on a quest to rescue a princess for a tyrannical midget lord. (more) (view trailer)
User Comments: A new Green Giant for a new millenium (more)
User Rating: 8.0/10 (72,225 votes)
Trivia: In the intro, Shrek brushes his teeth and looks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which then breaks. The same thing happens in Mike Myers' Austin Powers: The Spy Who Shagged Me (1999). (more)
Goofs: Continuity: Shrek and Donkey could not have made jokes about Lord Farquaad's height since they never saw him anywhere before except on a balcony. Shrek has never heard of him before, so cannot have known. (The procers acknowledge this oversight in the DVD commentary.) (more)
Quotes:
[first lines]
[Shrek is reading a book in the outside toilet]
Shrek: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ovely princess. But she had an enchantment upon her of a fearful sort which could only be broken by love's first kiss. She was locked away in a castle guarded by a terrible fire-breathing dragon. Many brave knights had attempted to free her from this dreadful prison, but none prevailed. She waited in the dragon's keep, in the highest room of the tallest tower, for her true love, and true love's first kiss.
[tears out a page and laughs]
Finding Nemo (2003)
Directed by
Andrew Stanton
Lee Unkrich (co-director)
Writing credits
Andrew Stanton (story)
Andrew Stanton (screenplay)
Genre: Animation / Adventure / Comedy / Drama / Family (more)
Tagline: Grab shell de! (more)
Plot Outline: A father-son underwater adventure featuring Nemo, a boy clownfish, stolen from his coral reef home. His timid father must then search the ocean to find him
4、就沒見到了
『捌』 鬼債最後結局什麼意思
電影鬼債的結局是麥克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救被綁架的兒子,否則,他的兒子就將永遠迷失在黑暗之中。《鬼債》是MidnightKitchenProctions和VoltageFilms聯合製作的驚悚恐怖片,由烏利·艾德執導,尼古拉斯·凱奇、維羅尼卡·費瑞爾和莎拉·韋恩·卡麗絲等主演。於2015年09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麥克兒子在一年前的萬聖節夜晚意外失蹤,一年後麥克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揭開了一連串可怕線索的故事。
『玖』 「斯失子與之德,而留者為空無」出自哪個版本
是魯迅的文章 !接下來有一些介紹幫你整理了,你看一下: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同時在成長中,不斷剖析我個體的生命存在,這已是我們見證深刻的必修課,而且勢必仍將持續下去,成為我們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永恆。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
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
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思想的影響。
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
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序)。
1905—1907年,參加革命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
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
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
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
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
」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但我想:時間就是命。
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裡,後來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裡寄居。
安橋頭、黃甫庄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
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裡看作是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
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由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劃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每逢村子裡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裡的戲台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
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
他們在臉上塗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桿桿鋼叉躍上台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這由的天地里,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朴的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
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念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
」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並不一樣」。
魯迅的父親因為生病被庸醫治死了,後來魯迅就想要去學習醫術(西醫)他覺得只有西醫才比較科學。
在日本留學因為看到中國人被斬但其他人表情麻木就決定棄醫從文。
後來就有了很大的成就。
我想是因為對於中國那是社會的高度諷刺。
有人說:魯迅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存在,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是相當困難的,魯迅思想的深刻和復雜,使得後人在接近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表述的尷尬。
但對於我們而言從學者的角度去品味、體會,實在是被置入另一種無地的尷尬中,我只能記下那些在我的成長中慢慢風化卻又信彌堅的感想,來告先生的偉大,以及見證一些……田園牧歌中的現實主義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
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
這種以孩童的眼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
《故鄉》里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
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中學語文課本里的《社戲》並非原文的全部,而這種刪節或許正引導和規定了更多的人對小說原作的理解,它在我們的記憶中展現的只是一幅精妙絕倫的江南小鎮風物圖,秀美的景緻、豆麥的清香、淳樸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質朴的孩子,足以讓人產生某種幻覺。
但一聯系前文「我」兩次看京戲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種印象了。
戲院里「咚咚惶惶之災」,由板凳「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帶著這些小說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來重讀我們早已讀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覺感受,新的發現及新的眼。
再回憶魯迅寫在趙庄的看戲,竟至於如此的煩悶,其意並不在「戲」或「看戲」本身,而是來折射己內心的世界,通過這些「看戲」過程中不同尋常的感覺感受,使人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擴張、霸佔,對個體生命的擠兌、迫壓使人產生甚至於生命的威脅感,實在是與後面的清閑不可比擬的。
然而這種同現,正是產生了無法超越、剝離的負罪感與現實體驗,以兒童視角描繪的魯鎮的田園牧歌的生活,在此時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是心中無盡的傷痕與莫名的惋惜,魯迅同樣是以陌生化的視角來建構整篇小說的,前面刪節的部分是於現實中的陌生,無法融入現實的體驗,而後面則是一直以一種靦腆的姿態來回報當地不同人的相同熱情,同樣沒能沉於「故鄉」中,於是魯迅思想的「中間物」的意象躍然紙上,這種回望與展現都不能完成的中間,是作品中的「我」與作者的再度結合,從而在更深沉次上體現了現實主義。
錢理群在剖析魯迅的思想時曾指出魯迅作為現實主義者,最根本的含義,在於他徹底地屏棄了一切關於絕對,關於至善至美,對於全面而無弊端,關於永恆的烏托邦的神話與幻覺世界,杜絕一切精神逃藪,只給人們留下唯一的選擇——正視現實、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並從這種正視中,出一條生路。
對於故鄉的回憶,無論是真實的散文的語言,抑或敘式的小說筆調,魯迅都帶有原鄉情調似的追述展示絕對澄澈的世界,這種童話般的生活作為永恆的烏托邦的幻覺於不真實中表現無法企及的現實的悲哀。
陌生化的視角,不是簡單的懷鄉和描述,而是更突顯了屹立於「故鄉」中的外鄉人形象,這種無家可歸的絕望的蒼涼,構成了魯迅極其作品「荒涼感」的另一個側面,那些田園牧歌實際上是現實的墳墓中葬送了現實,田園牧歌對於魯迅我只是回憶中的體驗,卻又背道而馳。
魯迅己曾說「之轉而畏懼於,最終逃避」,這些有關的回憶,造成一種距離感,可以使他擺脫的重壓,更投入的反對現實。
「是奢侈品,在這樣的人間」,先生正是於這樣的彷徨的無地中以最深刻憂患的靈魂建構起一座豐碑,在田園牧歌中踐行現實主義。
絕望與希望中的啟蒙者作為處於絕望與希望之間的啟蒙者,魯迅也咬著牙關選擇了歷史,他從來不否定或掩飾身思想的矛盾與破碎,將慈與悲愴互為表裡,使「」與「死」成為對立永恆的存在,又一次把我放進了歷史的荒原中,孤獨的承擔啟蒙的責任。
《頭發的故事》中n先生的憤,《孤獨者》里魏連殳的痛苦以及《在酒樓上》呂緯甫的感喟,都表現出先驅者對社會歷史的背離與逆轉,但這種背離又並非完全的復歸,這種陷入極端孤立的狀態中的先驅者,面對這種寂寞,或在絕望中死亡,或於希望中沉淪,辯不清真正的方向。
這種深刻的歷史使命感,在魯迅一直默默進行的啟蒙工作中,是由我來背負的,這種孤獨與寂寞之於絕望與希望,是置於之中的艱難。
他曾在《<吶喊&t序》中提到:「我在年青時候也曾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己也不以為可惜。
所謂回憶者,雖然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歷史給予先驅者的饋贈,全由我一力承擔。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先生拒絕了完美與圓滿,對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更、人生道路的極境,他都抱有懷疑,他同時拒絕了個與人道的調和,在更深沉的痛苦與孤獨中踐行我與社會的啟蒙,於絕望與希望中實現真理的探索。
「斯失子與之德,而留者為空無」。
黑暗靈魂的舞者很簡單的一個故事,最初讀起只是語言晦澀頗有些古怪的神話,眉間尺與楚王還有「黑的人」的頭之戰,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許多奇異的幻彩。
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說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後終沉溺於歷史的洪流中,不復聽說。
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辜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後的眾多作家。
簡單的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隨著「黑的人」的出現逐步步入復雜的旋渦中。
魯迅花大筆墨寫了眉間尺的優柔寡斷,這就決定了復仇於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務,在現實世界的這種兩難境地與復仇命運的必然里,就決定了宴之敖出場的順理成章,他的種種神秘,把人引入另一種復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類生命個體的靈魂深處的我復仇。
再來看看楚王,殘忍、無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擺脫現實的兩難,鑄莫邪劍,為的是消除戾氣,增加的卻是新一輪的戮有復仇。
這種荒誕的敘述,是通過細膩的筆法表現的,莫邪劍的誕生、充滿血腥的頭與頭式的復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投向這個奇怪個黑衣人,他的言談、舉止都帶有對於世俗的生死、個人肉體擯棄與冷酷的決絕,魯迅在他身上貫注了他「理想的人」,「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萬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跡,然而終也抓不住。
他的冷酷與神秘在作品的荒誕敘述中只能置於理念的范疇,這實質上是頓入虛無的表現,對於人的關注與探討一直是魯迅思想的重點,也使之成為他最具先鋒價值的內涵。
人類個體的靈魂我必定如《鑄劍》里的眉間尺與楚王,存在著兩個極端,與恨、善良與邪惡、明與黑暗,然而這極端也終是無法調和的,復仇的必然帶有古希臘神話的命運悲劇,而人物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格悲劇,雙重式的復仇使人的關注更深沉的投入我的體驗中,靈魂的兩極,存在於同一生命個體,也必然會有斗爭,人類就是在這種我復仇中不斷成長與繼續生活著的。
魯迅把關注投入到整個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通過一種荒誕的敘事緯語,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極具現代與先鋒意義的。
同時這種對我的復仇、對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過絕對的神化將其置入一種虛無的境界來把握的,這就更深入了魯迅我的一種虛無主義精神。
宴之敖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干凈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
我的心裡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鑄劍》在這里提出的超目的的現實主義,正如康德所說:「在此岸的社會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純粹,而純粹的動機是來彼岸的承諾」,他認為有限的生命個體不可能認識無限的世界,對「復仇」崇高趕的認同是來此岸與彼岸間不可能建立的橋梁,這樣就給復仇打上了虛無主義的旗幟,我的復仇來虛無的認識,而虛無主義也正是源對我靈魂拷問,這種非凡的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識,是魯迅比之同代人對我在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認識,他所闡述的這種虛無與孤獨的荒原感不是一個階級一個時代的,而是整個人類從古今的悲哀。
這種虛無主義不僅在《鑄劍》里表現突出,在魯迅最具代表的散文詩集《野草》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影的告別》中的影顯示了三種本質特徵,其中對身本質的反省和懷疑都表明了來人內心深處的恐慌與荒誕。
主人公我與社會和個人存在之間的邏輯兩難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虛無,而對於「無間」的復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體現,《孤獨者》里的魏連殳的復仇是以我毀滅與扭曲為代價的,《野草》中《復仇》與《復仇之二》中充斥著荒誕感,也必會受到一番靈魂與心靈的掙扎。
在追求世俗完美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應是來我,在理念上的聲討,於現實是虛無的,但魯迅正是以這對我的深刻復仇及虛無的剖析,創造了那個時代不應有的偉大認識。
復仇與虛無帶給他的,是更為絕對的孤獨。
「他曾把己看作由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的『過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間人物」,「他努力把己從異己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使己不再類屬於非人道的意志王國,而是具有由意識與善良意志的獨立的主體」,這種具有歷史使命感的意識使先生創造了非同一般的藝術成就,同時他將己置於更為黑暗、孤獨的世界裡,在我的虛無與復仇中尋找明。
殘雪說:藝術,就是黑暗靈魂的舞蹈。
從復仇到虛無,魯迅先生揭示了整個人類靈魂的存在狀態,具有深刻的內涵與哲理,這種對人的孤獨者的守望,恰似黑暗裡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將藝術留給後人。
那些關於與恨,黑暗與明、藝術與人生的思想隨著我們的閱歷漸漸成熟、改變,在少時讀魯迅先生,那是一首略帶憂傷的兒歌,淳美中卻又另帶別質;很久前讀先生,那時一首進高昂的國歌曲深沉卻又另蘊他意;現在讀先生,是一幕幕輪番上演的對心靈與現實拷問的話劇,痛苦而又深涵哲意,就彷彿是廣袤的沙漠里野草的鳴動,華美的葉落盡,生命的成色才依稀可見,而我只能在此寫下此刻的認識與見解,或許短暫,或許膚淺,但正如先生對歷史承擔的決絕,虛無中也有那一份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