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值得反復看的20部電影
值得反復看的20部電影:
1、《風雨哈佛路》,一個最貧困的哈佛女孩從不退縮的奮斗歷程。
2、《奔騰年代》,由真實故事改編,一個中年喪子富翁,一個不得志的賽馬教練,一個從未獲得成功的騎師以及一匹瘸馬共同創造的奇跡。
3、《鐵拳男人》,講述的是一個過氣拳擊手在拳台上為生存為榮譽而戰。
4、《聽見天堂》,一個熱愛電影的盲童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
5、《洛奇》,史泰龍的經典勵志片。
6、《卡特教練》,一個籃球教練率領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們為夢想作戰。
7、《荒島餘生》,湯姆·漢克斯主演,在我最低谷的時候給了我巨大的力量。
8、《追夢女孩》,3個黑人女孩踏上充滿未知的星途,最後獲得成功的故事。
9、《陽光小美女》,充滿親情溫暖的勵志片。
10、《聞香識女人》,裡面的一曲《一步之遙》探戈舞曲奏響生命的熱情。
11、《放牛班的春天》,即使是被社會遺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綻放生命的光芒。
12、《荒野生存》,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以堅韌的毅力,實踐著尋找自我的夢想。
13、《側耳傾聽》,動畫片,一個少女初戀和成長的故事。
14、《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難得的非商業電影,和兒子一起出演,很有噱頭,而且很勵志,很好看。
15、《黑暗中的舞者》,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
16、《心靈捕手》,一個天才少年的非典型成長片。
17、《永不妥協》,茱莉亞·羅伯茨藉此片獲得影後,十分真誠的勵志電影。
18、《死亡詩社》,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表現一個春風化雨的老師的經典勵志電影。
19、《百萬寶貝》,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個女子拳擊手的奮斗歷程。
20、《跳出我天地》,講述一個11歲小男孩破除重重阻礙追求夢想的芭蕾之路。
Ⅱ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有哪些令你難忘的細節
電影一上映就去看了,一共五個故事,最打動我的我覺得是沈騰跟馬麗共同演繹的片段《神筆馬亮》,電影中秋霞(馬麗)一直希望自己老公馬亮(沈騰)可以去重點美術院校,可是出生在農村的馬亮希望可以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為家鄉,為農村做點什麼。於是在繼續進修和扶貧之間,選擇了並不簡單的扶貧之路。可是當一切被妻子知道後,原本生氣的怒氣沖天的秋霞,在轉了村子看到牆壁上的塗鴉,一幕幕發生在眼前,她好像懂得了馬亮一直在做的事。在觀望台上兩個人互相理解,深情擁抱。我也忍不住留下了眼淚,可能是因為自己在二十多歲這個正適合談戀愛的年紀,看到這樣的感情心中總會動容。為這樣偉大而又平凡的戀愛心動!
Ⅲ 電影《烏海》想表達什麼
電影以超現實的方式表現荒誕,比如恐龍雕塑、沙漠里做瑜伽的村婦、奇形怪狀的文旅項目。這些超現實意象融合進電影故事中,讓觀眾多了一份思考和追問。
電影《烏海》以中小城市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在短短三天內,楊華(黃軒 飾)和苗唯(楊子姍 飾)這對年輕夫妻經歷著情感、家庭、事業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原本恩愛平靜的生活漸漸失控的故事。
評價:
電影中的烏海,地處荒涼的大漠,蕭條的邊城。光禿禿的石山、灰撲撲的小城、山坳中貧瘠的村落、沙漠中爛尾的恐龍樂園,表明著這個地方的荒涼和貧困。這些地域元素統統成為影片傳達表意的符號。
一方面,烏海的荒山、荒漠和湖泊交織在一起,這一特有的城市景觀具有一種凝滯性的蒼涼氣質;另一方面,沙漠與湖交織在一起,帶來一種超現實的意味,一定程度上成為人物群像內心世界的空間化表達。作為一部講述都市中情感困境與慾望掙扎的反類型片,也刻畫出了楊華的「成長」歷程,這種「成長」爾後也成為其走上自我覺醒之路、自我救贖之路的關鍵。
最後楊華得知妻子還有生命體征,內心一下輕松,甚至出現了笑容,而此時出現的角色弧,看似失控,實則是心理癥候的闡釋和赦免。
Ⅳ 電影《十八洞村》(摘抄)
《十八洞村》主要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
具體劇情: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影片《十八洞村》取材於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通過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以及楊家的幾位堂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為了正式拍攝《十八洞村》,苗月在2016年8月就開始了她的走訪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在電影開機後的四個月里,劇組為拍攝好當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走訪了很多湘西村寨,整個劇組都進行了「沉浸式」的體驗。
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後對十八洞村都非常好奇,對影片裡面的自然風景以及苗家特色文化產生嚮往,那麼真實的十八洞村是什麼樣的呢?
十八洞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的湘西花垣縣。全村由4個自然寨組成,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這里是苗族的聚居地,風情濃郁,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
十八洞村的自然風景非常優美,有烏龍一線天、蓮台山林場、背兒山、黃馬岩、擎天柱等景點,特別是十八溶洞,洞與洞之間相互串聯,洞內景觀奇特,怪石嶙峋,神態各異,素有「亞洲第一奇洞」之稱,十八洞村因此而得名。村內瀑布縱橫,枯藤老樹,鳥語花香,高山與峽谷之間遙相呼應,時而傳出苗家妹子優美的歌,
影片《十八洞村》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故事背景,通過展現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引發人們對於如何脫貧和怎樣才是真正脫貧的深度思考。片中的幾位主人公,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對於改變命運的期盼卻時刻共鳴。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他們在追求物質脫貧的同時,用雙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與致富。
這是一部讓人意外的作品,因為平心而論,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這部《十八洞村》真的跟想像的不一樣。一部農村題材的作品,湘西的風土人情,祖輩大山裡村落家族的鄉土性和民族性,世俗與傳統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描寫的非常自然,且接地氣。
十八洞村,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開場航拍鏡頭和宏觀外景的展示,層疊的梯田,望不到邊的綠色,已被湘西美景所震撼,在這里能看到那最原汁原味的苗寨風土,在這里,幾乎看不到任何現代化氣息,因為這是幾乎就是一座與世隔絕的村落,村中不同路,車進不去,好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就是這樣一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的地區,也如電影中所說「這里是四個自然村寨合並而成」的地方,如今所要面對的,就是貧困。沒錯,年輕人都出去務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這個資源短缺的地方,依舊用著最古老的耕作方式,經營著祖祖輩輩的故事。
這里,並不是我們你所想的「桃花源」。電影的所表現的內容很明確,就是表現十八洞村民致富的故事,聽上去很「主旋律」,但故事卻並非這樣。政策引導是作為線索,但故事發展卻絕非如此,因為電影的主角是一位拒絕接受「扶貧」的貧困戶。
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是一位退伍老兵,骨子裡面就有那軍人的硬氣,他始終不相信,憑借著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作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苗寨人,為什麼能夠成為貧困戶。而且電影用循序漸進描述,並通過閃回的方式,旁敲側擊的點出了王學圻為什麼當初復員沒有跟隨戰友出去打拚打工,因為自己呆傻的孫女,因為守護著自己的一方水土,因為那苗歌的餘音縈繞。
他必須到故鄉,守護著傳統。同時也描述了楊家其餘幾位重要角色,陳瑾飾演的妻子朴實無華,啞巴哥哥整日因思念女兒夜間哭泣,養了四個女兒的街坊,還有曾經的找礦好手如今整日酗酒的本家弟弟楊懶。
這幾位角色,構成了本片的百態圖,雖然苗族風情獨一無二,但貧困卻是共性的。同時也帶出來本片的所要反映的主題:依靠傳統的務農,真的無法致富嗎?這是本片關於傳統與世俗之間的命題討論,從沖突到融合,朴實無華舒緩如詩,細膩的故事和角色又讓人印象深刻,所以這部電影讓人想起了霍建起那部《那山那人那狗》。
同時,電影中所展示的那塊「飛地」,來自於廢棄礦脈,又對環境問題帶來反思。當楊懶看到自己昔日依靠找礦發財的營生所帶來的之後,趴在地上痛苦無比,又是那樣令人沉重。
電影節奏張弛有度,寫實且細膩,通過真實故事與藝術加工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對角色刻畫的飽滿讓朴實的鏡頭中充滿了情感,以王學圻為首的村民,從插秧到填土的環節,真實細節寫照,再加上抽幀的表現方式,為這部電影帶來了完美的情緒鋪陳,是勞動人民雄壯的戰歌。
同時這也是一部真摯的作品,電影《十八洞村》擯棄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利用情節與事件,層層推進,政策是引導,村民依靠傳統的生存方式,最終也能與時俱進,與現實世界做到無縫連接。
美味的禾花魚、漫山遍野的老稻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這兩種只能依靠傳統務農而來的農作物在如今市面上的價值,誰說種田不能成為「大土豪」?從開場的各種鋪墊到後期,借用楊英俊小孫女的身影展示,到來情緒上的突破點。這一切都讓影片真實可信,在如今浮華的電影市場上,本片猶如一道清流,沁人心脾。原來,桃花源一直都存在,存在於我們心中,也會存在於現實中。看完本片之後,真想去一趟,那古樸而又美麗的地方。
Ⅳ 電影《我不是葯神》講述啥
我不是葯神劇情講述了一位葯店店主從印度代購開始販葯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
具體情節:
2002年,上海,保健品小店的老闆程勇在為生計發愁,為了多賺些錢,他幾次往返印度走私神油當鎮店之寶,程勇經營的保健品店生意每況愈下,交房租的日期逼近,程勇只能東躲西藏跟房東玩躲貓貓,能拖一天房租是一天。
程勇前妻嫁了個有錢的主,鬧著帶兒子小澎移民,為了逼程勇同意,程勇前妻打電話到養老院做前公公的思想工作,老爺子思想保守,豈容前媳婦帶走程家的後人,責令兒子程勇想辦法留住兒子。
小澎跟父親程勇很親近,平時花錢從不向後爸要錢,只向父親程勇要錢,這讓程勇對生活有了一絲盼頭。
為了留住兒子,程勇與前妻產生了沖突,被警方傳訊。辦案民警曹斌是程勇前妻的弟弟,程勇到了警局險被曹斌暴揍了一頓,在他的干擾下,前妻出了國,留下兒子由弟弟曹斌照顧。
程勇經營的保健品店生意始終沒有起色,隔壁的旅店老闆帶了一個患了慢粒白血病的患者給程勇認識。
這個患者叫呂受益,需終身服食價格高達三萬七一瓶的格列寧葯物,呂受益打起了印度仿製葯的主意,印度仿製的格列寧一瓶只要兩千元,遠遠低於國內三萬七一瓶正品格列寧的價格。旅店老闆知道程勇多次去過印度,故而引薦程勇與呂受益認識。
程勇本來對仿製葯不感興趣,由於父親患了腦部血管瘤,需要十幾萬手術費,程勇只得去印度,根據呂受益提供的葯廠地址,見到了葯廠老闆,從葯廠老闆手裡以原價每瓶五百的價格進購了一百瓶格列寧。
程勇帶著一百瓶葯回國,在呂受益的陪同下到各大醫院推銷格列寧,但患者們都持觀望態度,沒人敢以身試葯。
呂受益想到了一個病友群的群主女兒患了慢粒白血病,於是聯繫到了群主推廣仿製格列寧,很快被患病的群員們搶購一空,程勇賣光了一百瓶葯賺了不少的錢,獲病患們尊稱為「勇哥」。
程勇嘗到了甜頭,在呂受益的推薦下招收白血病患者劉牧師為手下員工,群主思慧負責銷售渠道,呂受益負責推銷,幾個人組成了一個草台班子,摩拳擦掌准備大幹一場。
呂受益在街上發葯的時候被一個黃毛小子搶走了葯,程勇
與呂受益抓到了搶葯送給貧困病友的黃毛小子,思慧認識黃毛小子,此人叫彭浩。
程勇賞識做事講義氣的彭浩,招彭浩打下手,負責搬貨卸貨。
第二批貨很快運回國內,程勇賣光了貨帶著呂受益幾人到舞廳喝酒慶祝,舞廳管事對思慧動了歪心思,程勇財大氣粗砸錢給舞廳管事,逼舞廳管事上台表演鋼管舞,為思慧出了一口惡氣。
市面上出現了假冒的格列寧葯,價格是兩千元一瓶。有病人服了假葯身體產生不適被送外醫院搶救,程勇幾人卧底蹲點觀看騙子張長林推銷假葯,雙方大打出手,警方趕了過來,帶走了程勇幾人,騙子張長林卻狡幸逃走了。
逃走的張長林主動找程勇,提出花兩百萬元買下印度葯仿製渠道,為了逼程勇交出渠道,張長林打電話報警,警方搜查了程勇的保健品小店,程勇擔心惹上麻煩,召集呂受益幾人吃散夥飯,接受張長林的要求。
一年後,程勇靠張長林給的兩百萬發家致富,把制衣廠辦得紅紅火火。
張長林拿到仿製葯代理權後把每瓶葯價抬高到兩萬,導致許多病患沒有能力買葯。呂受益更是因為無力買葯自殺未遂。
由於自己的病情進入了急變期,呂受益心灰意冷跳樓自殺。程勇深受感觸召集原班人馬,再次經營地下仿製葯,每瓶五百元只賣給老病友,免得惹上麻煩。
跑路的張長林上門找程勇,索要二十萬跑路費,程勇豪爽地送了三十萬跑路費給張長林。
半年後,曹斌在上級的命令下追蹤仿製葯源頭。在碼頭門衛的舉服下,曹斌查獲了碼頭上正在轉移的仿製葯。彭浩為了引開警察,駕車急行出了車禍,死在了醫院裡面。
印度政府因為正品格列寧葯品公司施壓,關閉了仿製葯工廠。程勇自掏腰包從印度以兩千元的價格進購格列寧,在國內以五百元每瓶價格賣給病人。
警方逮捕了私賣仿製葯的程勇,三年後,政府酌情釋放程勇,推動醫療改革,為大批慢粒白血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幫助。
(5)微電影貧困之路介紹擴展閱讀:
電影上映時間及獲獎情況:
《我不是葯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制的劇情片,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1]。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
2018年9月,該片獲得第42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
參考資料:網路——我不是葯神
Ⅵ 哪部電影讓你受益匪淺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不管是喜劇類,還是倫理類,科幻類.....歡樂過後是對人生的思考的.....
每一部電影講述著不同的人生,電影是基於現實的,但是又是高於現實的
「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而好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斯蒂芬.金
《當幸福來敲門》
Ⅶ 七夕電影上映都有哪些2022
2022年七夕上映的電影:
1、《黎鄉遇見你》
《我們遇見松花湖》是由何緯豐執導的愛情片,於2022年8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以宏大的抗日戰爭為敘事背景,以東北人民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為經典橋段,以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為情節線索,反映吉林市乃至東北地區跨越80年的歷史變遷。
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
現在想起《一個都不能少》裡面的情節,心中還是有些泛酸。記得這部影片在小學時候曾被巡迴放映過,當時自己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對裡面故事情節所反映的社會教育問題還不大了解。那感人、催人淚下的情節還是深深地埋我的腦海中,“張慧科,你在那裡?我已經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來吧!”這是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電視檯面對鏡頭含著淚珠說的一句話,而此時在電視機前,她的學生張慧科也是淚流滿面,當我看到這一段鏡頭時禁不住潸然淚下,現在也是如此。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切合現實,從側面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會發展等問題,其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農村經濟落後,教育設施差,輟學兒童流入社會各個階層。說真的,看後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這部電影講述了發生在一個貧困山區學校里的故事,故事情節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學生張慧科之間的各種情節展開,影片的主旨也是圍繞這逐步表現出來的。
該片的主要劇情就是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四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人海里的尋找……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雖然是一個普通的代課教師,但她從每個情節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借鑒,去學習。片中最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裡找學生張慧科。她沒有忘記高老師臨走時對她的叮囑,為了不使學生少一個,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尋找張慧科,在車站待過,在街上睡過,為了充飢喝水龍頭流出的涼水,那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的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呼喚——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難,只要堅定心中那永恆的信念,便只顧風雨兼程。她那種執著,那種堅持,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那股犟勁,把自己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極致來實現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所沒有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一個都不能少,多麼簡單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誰能堅持比這還小的信念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告訴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虛得人的借口,他們每天過著物質高於一切的生活,將精神建設拋之腦後,卻不知道自己有了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悲哀頭腦,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采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才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裡有什麼好的?”“城裡有擺這擺那的,比這里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采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著笑容。“城裡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裡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裡停留多久?同樣作為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台台上、電視台接待員、飯店老闆……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科碰不到飯店老闆,魏敏芝遇不到那麼好的電視台台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www.fwsIr.com)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干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干著最臟最重的活,拿著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台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裡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裡,在城裡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Ⅸ 關於珍愛生命自強不息的電影有哪些
《三傻大鬧寶萊塢》 09年上映的片子 很勵志滴~~
Ⅹ 張中臣憑借影片《最後的告別》獲獎,這位導演有著怎樣的勵志人生
青年導演張中臣憑借電影《最後的告別》獲得了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獎,這位新銳導演的電影創作才華終於被大家看到了,其實張中臣本身的成長經歷也可以被拍成一部小人物的勵志片了,他是如何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北京電影學院的保安、再到北京電影學院中學習、最後成為了導演,下面我將一一分析:
第四,張中臣選擇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書,他選擇了導演系,真的成為了一名導演。
最後,張中臣報名了繼教學院,然後通過專升本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本科,他報了導演專業,開始專心學習導演方面的知識,他在北電遇到了欣賞他的老師和朋友,在這些貴人的幫助下,張中臣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總之,導演張中臣是代表小人物的勵志人生,他的經歷也會鼓勵很多人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