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仙翁山下行醫人
杜彩霞
陽城縣城北有一座名山——仙翁山,相傳三國時吳國方士、醫學家葛玄曾在這里修煉丹術、治病救人,山下就是「十山九回頭,萬泉涓涓流」的寺頭鄉。如今,又有一位老中醫在這里四十餘年治病救人,他就是寺頭鄉北下庄村人董顯輝。
(小標)14歲起學醫,立志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
1971年,董顯輝只有14歲,物質生活的匱乏讓他個子矮小、面黃肌瘦,父母為他長大後干什麼而憂心忡忡。幾經商榷,他被姨夫——當地有名的老中醫劉培林領回家中當學徒,但其真正對學醫產生興趣,還是在一年之後。
那年秋天的一個中午,一對中年夫妻攙扶著一個年輕人來到姨夫家裡就診。年輕人彎著腰,臉色蒼白,滿頭大汗,口中不住地喊疼。姨夫迅速打開葯箱,取出一個小布包,抽出兩根白線和一根比縫衣針略微粗些的銀針,拉住年輕人的右手,在他的中指和無名指纏上白線,用銀針在扎著白線的兩根手指頭前段扎了幾下,年輕人的手指立刻冒出了兩股黑血。眨眼間,年輕人站直了腰,說不疼了。幼小的董顯輝親眼目睹了治療的全過程,扎幾針放一點血,竟然就治好了肚子疼,神奇的中醫之術霎時間震撼了他的心靈。那時起,他便立志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這也成為他一輩子孜孜不倦的追求。
1973年,董顯輝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赤腳醫生,當時,恰好公社醫院缺人手,他受群眾推薦,被抽調回公社衛生院,正式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
在那個經濟不發達的年代,不該逝去的生命深深震撼著董顯輝敏感的神經,如何在缺醫少葯的農村,給鄉親們帶來生命的希望?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然而面對貧窮也無能為力。從此,他一方面撲進晦澀難懂的中醫典籍里,從基礎的《脈訣》《葯性》《湯頭》,到《黃帝內經》《傷寒論》《針炙甲乙經》……一本一本慢慢啃;另一方面更加發奮學習按摩推拿技術,用心地收集最廉價的治病救人的方法。 1976年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董顯輝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運城焦順發醫生用針灸給廣大患者治病的消息,他大為振奮,第二天就拿上報紙去了運城,二次拜師。幸運的是,焦大夫感動於他勇於求學的精神,欣然收下了這個徒弟。董顯輝對著穴點陣圖在自己身上嘗試、揣摩,終於學得了過硬的針灸技術返回故里,那小小的銀針自此就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
(小標)作為一名鄉村醫生,一堅持就是40多年
「中醫不是萬能的」,這是董顯輝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雖然幾十年來,他的銀針給無數的偏頭痛、腰腿疼、偏癱患者帶去了福音,但是,他從不隨便誇大中醫的功效,也不惡意貶損西醫的長處,始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病患。 從1988年參加華北地區第四屆中醫針灸交流會至今,董顯輝得到的榮譽數不勝數。僅在2012年6月,《當代中國醫學研究》編撰委員會就為他的《說古道今測血壓》和《就「化瘀通腑法」對於腦中風的治療》頒發了兩個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他的名字也被《尋醫問葯》、《中國名醫名葯大詞典》等辭書收錄。榮譽面前,董顯輝依然不驕不躁,他始終認為「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踏踏實實為老百姓看病,才不負當年發奮學醫的初衷。至於診金,鄉親們有時只是帶一點小米、核桃,他也絲毫不以為意。
多年的行醫生涯,發生在董顯輝身邊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80年代初,他的師弟劉培鋒去沁水當村醫,因為年紀輕有點底氣不足,特邀請他同去一段時間,在一個叫做三神廟的村子裡,有個老太婆有隻胳膊已經很多年都抬不起來,也沒錢外出求醫,便在自己家的房頂建了一個神龕每天求神拜佛,董醫生去後,她的家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求診,5天過後,一天早上,老家人起床梳頭,居然發現兩只胳膊都能抬起來了,一時間還有點納悶,把梳子放在兩只手裡來回試了半天才相信了眼前的奇跡,一家人高興萬分,連連稱贊他「神醫啊神醫」,並且表示今後再也不供神了。不長時間,相鄰的鄭村、郎壁村好多村民都慕名來找董醫生看病,他的名字在沁河沿岸家喻戶曉。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 ,董醫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在寺頭老百姓的心目中,他就是他們的救命菩薩。有個叫陳來勝的村幹部,家庭條件很好,得了腦梗塞一側肢體癱瘓,在董醫生的診治下大有好轉,他大為興奮,硬拉著他去不遠的馬寨飯店慶賀,誰知道樂極生悲,他的老婆突發腦溢血生命垂危,面對著縣級醫院的病危通知書,老陳乾脆把老婆拉回家裡,他把壽衣做好放在床底,告訴董醫生,你大膽治吧,治不好我認命。面對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董醫生7天7夜守護在病人家裡,和他們一家人同吃同住,中西醫結合,終於把他老婆從死亡線拉了回來,事後,他們家人感激萬分,包了一個2000塊錢的大紅包送給董醫生,卻被董醫生微笑地拒絕了。
治病救人是一個醫生分內的事,可是董顯輝管起閑事來也是毫不含糊。胡凹溝村民郝來地家境貧寒,董醫生發動身邊的人捐款捐物,還囑托他老婆親自做好飯菜送過醫院,一個同事受他的影響,也給病人手工織了一件過冬的毛衣。一個年輕人騎摩托車半夜在他家門口出了車禍,他一邊積極組織鄰居報案,一邊把傷者送往醫院,因為黑燈瞎火不知道傷者身份,他毫不猶豫墊付了醫葯費先期搶救。在交通還很不方便的年代,遇到急診患者需要轉院到城裡,他硬著頭皮找到鄉政府,纏著領導把唯一一輛吉普車派給他,總之,為了病人,他舍錢,舍臉,一切在所不惜,大家親切地叫他「寺頭第二派出所」。
(小標)花甲之年,為傳承醫術發揮余熱
2012年,黨的十九大閉幕之後,各種改革方案相聚出台,已經在醫療事業這個崗位辛勤耕耘了近40年的董顯輝盡管不夠55歲,還是被圈定在內退的名單上,他服從組織安排,毫無怨言從副院長、內科主任的崗位上退了下來, 本想回家睡幾天安穩覺,卻沒想到當天下午就被醫院返聘回去坐門診,繼續著他的行醫生涯。
如今的董顯輝是位名副其實的花甲老人,一雙兒女都事業有成,他本來可以安享晚年、含飴弄孫,可是他卻更加忙碌了,其中的原因,要從他的多重社會身份說起。
從當初董顯輝學醫開始,他就堅持不懈用毛筆小楷書寫葯方,書法技藝的造詣功底深厚,不僅在陽城本地的比賽中獲得不少獎項,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夕陽紅書法大賽中也獲得銀獎。寺頭中心小學的領導得知此事後,登門請求他到校給孩子們教授書法課,他毫不猶豫答應了,於是他又成為了孩子們的書法校外輔導員。
董顯輝還有一個詩人的身份,這也緣於他從小對文學的熱愛,最近幾年,他的詩歌散文頻頻在各種媒體發表,《杏林春色》、《山西日報》、《太行晚報》,還有本土文學《靈泉》雜志,很多很多。2011年,他把自小就在心底萌發的情感匯諸筆端,收集當地有關史料和傳說,寫出了《寺頭鄉地名和典故詩》21首,其內容包括一嶺(官道嶺)、兩河(萬泉河、蘆葦河)、三山(仙翁山、牛頭山、龍架山)、四寺(甘國寺、金頂寺、滴谷寺、紅梅寺)及十幾個村子,並用5000餘言加以注釋。2017年7月,他作為當地的民史顧問,為《靈毓寺頭》一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微電影《仙居福地 蠶韻寺頭》也是他親自撰稿。他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所寫的議案《全域旅遊怎樣與農民利益相結合》和《不要讓華北蠶桑第一縣的優勢失去》都被大會作為重點建議 。為了美麗鄉村建設,他真是嘔心瀝血、不辭勞苦,由此又戴上了一頂陽城新鄉賢的特殊桂冠。
當然,行醫看病還是董顯輝的生命主流,今年5月,他經過慎重思考,辭去寺頭衛生院的工作,受聘於陽城縣最大的葯房同仁堂坐診看病 。在這里,他依然不是墨守成規,他推出的冬病夏治三伏貼精選同仁堂地道葯材,因病取穴、辯證選葯,為顧客私人訂制貼敷方案,確保療效,真正做到個性化服務。他精湛的醫術讓新的患者折服稱贊,一對夫妻慕名而來,良好的預後讓他們激動不已,特意訂制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醫德高尚,巧手除病」,表達他們深深的謝意。
是葯三分毒,如何把老祖先千年不朽的岐黃之術在自己手中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是董顯輝最大的夢想。從 2017 年開始,在空閑時間,他在宣紙上著手抄寫《黃帝內經》,計劃有生之年一定抄寫完畢並加上自己的注釋,這必將給後輩兒孫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什麼支撐著這位老人在醫學道路上走得堅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精彩?從董顯輝手書的那副對聯也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仰以察古俯以觀今,虛可引和靜可生悟」。
董顯輝13753626949
2. 網友重溫吳孟超原型電影《我是醫生》,這部電影都講述了什麼
由趙有亮主演,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6月6日在京觀摩研討。這部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一上映電通影視文化傳播公司承製的傳記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觀摩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認為,《我是醫生》 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台,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
3. 《中國醫生》的情感感動了你嗎
感動了我。《中國醫生》里的張競予院長與妻子之間的愛情,便是這樣的患難真情。
在影片中,張競予患有漸凍症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不僅沒辦法回家,甚至在妻子感染時都不能陪伴在她身邊。可在責任面前,他別無選擇。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妻子卻從未埋怨過他。作為妻子,她亦懂得、理解他的責任,所以甘願無怨無悔地支持他。
這樣的愛情,真摯而朴實,不知感動了很多人。看到他們互相理解、不離不棄的樣子,許多觀眾忍不住直呼:「這樣的愛情真美!」除了張院長與妻子之間的愛情,張小楓用一個鏡頭演繹的親情,也同樣感人至深。雖然她的戲份並不多,但是眼睛裡的流露出來的真情,太有感染力了,讓人忍不住心疼起她來。
4.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5. 看了中醫微電影歸來,請問中醫有效么
當然是有效的,中醫傳承那麼多年,對於中國人的身體保養和治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部片的主演就是一個知名中醫
6. 神針的相關報道
浙江在線:美麗浙江城市微電影大賽揭曉 《神針》獲最佳故事獎
浙江在線2月11日訊 「講好浙江故事,展示兩美浙江」。2月11日晚,微力無窮—美麗浙江城市形象微電影大賽的最終獲獎名單在杭州揭曉。
由衢州市衢江區委宣傳部、杭州晴天廣告策劃有限公司選送的作品《神針》,獲得本次微電影大賽最佳故事獎。
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繼洲針灸」為題材的微電影《神針》,通過一個年輕人尋針、學針的故事,將豐富厚重的針灸文化與年輕人的成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行走之間尋找醫者初心,美景之中品讀傳統文化,耐人尋味。
國家旅遊局官網:國內首部針灸題材旅遊微電影《神針》在葯王山景區開拍
日前,國內首部針灸題材、也是衢江區首部旅遊文化微電影《神針》在衢江區葯王山景區隆重開機,衢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汪群,副區長袁亞平,區旅遊局局長程佳華,區衛生局、黃壇口鄉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開機儀式。影片講述了一個醫學生葉開和患病的母親相依為命,為治療母親中風重症,來衢江尋找針灸傳承人楊繼洲學習針灸的故事。 楊繼洲,衢江區廿里鎮六都楊人,是明代著名針灸醫家,棄儒學醫,仁心仁術40餘載,尤精針灸。其《針灸大成》一書,成為針灸圭臬,流傳至今。據了解,該片除在葯王山景區拍攝外,還將到天脊龍門景區、九龍湖景區、楊繼洲故里、烏溪江畔等景點取景。《神針》的拍攝將進一步弘揚楊繼洲 「中華第一神針」文化,打響五養衢江的生態品牌,更好地宣傳衢江秀美的山川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浙江在線:中國首部針灸微電影《神針》在衢江開拍啦!
由衢州市衢江區與浙江在線、浙江新互動網路電視有限公司、杭州晴天廣告策劃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國內首部以國家非遺項目楊繼洲針灸為主題的微電影《神針》,日前在楊繼洲故里衢州市衢江區開機攝制。
該劇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繼洲針灸為題材,通過一位名叫葉開的青年因母親中風癱瘓遠道而來衢江尋針,由此被楊繼洲針灸傳承人楊善宇的高超技藝和天人合一、寧靜致遠的楊繼洲針灸文化精髓深深吸引並立志學針灸紓民病的劇情發展,把衢江區秀美宜人的自然生態景觀與放心農產品用唯美畫面與感人的劇情加以呈現。
衢江區是明代針灸大師楊繼洲的故里,楊繼洲行醫40多年,臨床經驗豐富,尤其精通針灸,治病時常常針葯並重,由其編著的《針灸大成》是我國針灸學承前啟後的經典巨著,堪稱中國古代醫學古籍瑰寶,受到國際醫學界的廣泛稱道,衢江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針灸發祥地。時至今日,楊繼洲「三針而愈」的神針故事依舊流傳在衢州的大街小巷。2013年1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專家、國醫大師石學敏來衢考察,題詞楊繼洲為「中華第一神針」,並設立院士工作站。
微電影,大製作。本次參與《神針》的演職人員陣容可謂是「精裝豪華版」:攝影師出身的台灣導演粘瑞溫,曾製作了《冷槍》《半生緣》《逆水寒》等觀眾耳熟能詳的電視作品;製片人應曉強有作品《幸福的片兒川》《大偵探西門》《隋唐英雄》等,是圈內老牌的製片人;製片主任張天嘯曾參與製作《新少林寺》、《天地良心》、《歡喜縣令》等劇目,有著豐富的經驗。演員方面,啟用了老戲骨李華老師和杭州話劇團青年演員楊晉,仙風道骨的神醫和鍥而不舍的年輕醫生形象通過他們的演繹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部影片還融入了衢江區的多處名勝旅遊點,多個場景在國家4A級景區葯王山、天脊龍門及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黃壇口鄉茶坪村、湖南鎮破石村等古村落完成。該劇的成功投拍,得到了衢州民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浙江千葉印刷有限公司的投資支持,由衢江區委宣傳部、區衛生局、區旅遊局、區廣電台及廿里鎮政府合作拍攝。據介紹,近年來,衢江區十分重視楊繼洲針灸文化的弘揚、傳承和保護,2013年,全區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評選活動中,楊繼洲被評為衢江區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該區還在廿里鎮六都楊村建起了楊繼洲針灸文化館,並正在規劃建設衢州市針灸醫院,啟動六都楊村楊繼洲照壁修繕工程。
《今日衢江》:為全國人民獻上一道充滿「衢江味兒」的文化大餐——微電影《神針》開機
本報訊10月16日上午,微電影《神針》劇組在風光秀美的葯王山舉行開機儀式,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汪群出席並致辭,副區長袁亞平出席。微電影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在傳播文明、弘揚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功效。衢江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拍攝微電影《神針》,能讓更多的人們認識衢江、了解衢江,提升衢江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深入推介衢江故事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為建設田園城市和美麗鄉村、打造生態屏障和秀美衢江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神針》是國內首部針灸題材微電影,由浙江新互動網路電視有限公司、衢江區委宣傳部、杭州晴天廣告策劃有限公司合作拍攝。該劇通過講述一個年輕人因母親中風癱瘓而到衢江尋針,被楊繼洲傳人楊善宇的針灸文化精髓深深吸引,立志學針救人的劇情,展現中華針灸的神奇魅力。楊繼洲,字濟時,廿里鎮六都楊人,是我國明代針灸學之集大成者,素有「中華第一神針」的美稱。其所著《針灸大成》是對針灸學做了又一次的重要總結,歷代醫家皆尊為針灸經典。開機儀式上,投資人代表和劇組代表分別進行了發言,他們表示將竭盡全力,為電影的順利拍攝貢獻策獻力。《神針》劇組將在我區開展為期三天的拍攝工作,為全國人民獻上一道充滿「衢江味兒」的文化大餐。
7. 有什麼電視劇、電影是醫生題材的
1、《都是天使惹的禍》
是由夢繼執導,李小璐、任泉、張延、郭濤、佟大為、周笑莉等聯袂主演的青春偶像劇。該劇講述了林小如面對坎坷與挫折並成為一名正式護士的故事
2、《愛的婦產科》
是湖南經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醫療懸疑劇,由馬德林編劇,蔣家駿執導,朱丹、何晟銘、孫堅等主演。
3、《無限生機》
是由徐慶東執導的32集電視連續劇,由王茜,劉鈞,王挺,隋蘭等主演。
該劇主要講述了劇中6位形象各異、性格不同的醫生和護士,在生活中各自有一本難念的經,但面對病人,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勇於承擔一切危難的勇氣和責任,實踐著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故事。
4、《柳葉刀》
該劇講述了女醫生許曼突聞妹妹的離奇死訊,因而追蹤線索,發現其妹死因與醫院內幕有關,繼而潛入醫院查明真相,從此抽絲剝繭層層揭開黑幕。
5、《白色陷阱》
是由北京市中北電視藝術公司出品,尤小剛執導,楊童舒、王亞楠、廖京生、何琳主演的懸疑劇。
該劇講述的是在東南亞某國醫院里,因為一起醫療事故而引發出的一系列故事。
《都是天使惹的禍》劇情:
一個青春靚麗的都市女孩,走進了南方第五醫院,她即將成為一名白衣天使。然而她根本沒料到在邁進醫院的大門之後,等待著她的將是怎樣的坎坷和挫折。
林小如生性活潑頑皮,卻有些傻氣,在護校時是一名成績非常差的學生,勉強畢業後被媽媽托門路送進第五醫院,因此她遭到同事的嘲笑和捉弄,在醫院里也遇到了精靈古怪的事情,弄得她狼狽不堪。
小如渴望成為一名正式的護士,無奈遇見強勁的對手,她的希望渺茫。小如對新分進來的研究生邵劍波一見「煩心」,兩人吵吵鬧鬧中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不料半路卻殺出一高貴、美麗、才能出眾的女孩——留學歸來的外科醫生蔡美雲,更要命的是她還是第五醫院院長的千金。
小如在愛情和事業這兩條戰線上都遭遇了強勁的對手,無論怎麼看,她取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