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看過一部叫美麗人生的電影嗎
羅伯特.貝尼尼~~~義大利著名演員、導演。獲得一屆金熊獎影帝,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一屆金棕櫚最佳導演獎。
《美麗人生》在影視帝國(www.cnxp.com)可以下的到,www.TK4479.com也可以下到啊~~很多電影網站都有~~在網路搜索一下可以找到很多~~
他有另一部非常非常著名的黑色喜劇片《獵艷者》也很不錯啊~~
㈡ 關於見網友的問題,有些難以啟齒
第一,男的跟女的第一次見面,就抱著你親的,一般來說是男的太過於追求性了。不過也有可能是你倆當時的氣氛已經到那地步了。不好說,不過至少勸你還是有點戒心。雖然他不及那些披著羊皮的狼,不過直接做狼也不太好是吧。
第二,至於他抱著你吻你的時候勃起,是自然反應。因為基本男的跟第一次擁抱接吻的女性都會這樣吧,或者說至少他最近一陣並沒有跟別的女人一樣持續著親密的關系。
第三,這些表現跟他出不出軌基本沒什麼太多關系吧。那個是要看人的。從你對他的了解以及感覺應該可以很好的分析出他的性格。從而斷定他是不是那種人。
值不值得你去交往就要你自己來觀察了。別人不了解他,給不了你確切的答案。當你倆發生那些狀況的時候你基本就等於沒反抗,你可以試驗一下,你如果堅決拒絕他的舉動,日後你倆又會發展成什麼樣。有了答案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說實話,從字面來看我認為你不要跟他交往佔7成,但是也不能否認你倆的感情。所以還得看你自己。多了解對方,自然而然所有問題就都有答案了。
還有一點忠告。如果真的彼此都喜歡對方,完全可以去交往,但是分手的時候不要太過於難過,處對象都是要經歷的,基本很少有從學校開始處對象到結婚的吧,分手只是時間問題。對於自己的付出要有底線,在你心裡能夠接受的限度,不然到時候你會很難過。那就不好了。處對象總是開心的經歷,悲傷的結局。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時間長了發現不太適合對方。(僅對於大部分正常人)
如果有幫助,想要詢問可以給我留言。
希望你可以幸福
㈢ 獵艷者的劇情簡介
微電影《獵艷者》是由郭翔導演的新媒體網路微電影。主要講述:剛與丈夫離婚的文斐是一家電視台的欄目編導,她結識了英俊瀟灑的園林設計師大衛。雖然大衛過分主動和自信的態度讓文斐感到不安,但她卻不能完全抵抗大衛的誘惑。沒有辦法不愛這個男人,浪漫,神秘,眼神專注。即使這浪漫不著邊際,這神秘令人心慌,這專注卻沒有溫度。她深陷,不由自主,隨他起舞,誘人的光澤逐漸顯露。她以為這就是愛了。可是愛沒有給她安全和信任,他出人意料甚至帶有一些瘋狂的戀愛方式讓她感到新奇和刺激,文斐發現已無法控制住自己被大衛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方式激發起的情慾。兩人在狂野的作愛,直到發現大衛是一個獵艷者,文斐的忍受力終於到達極限,她看清愛情的真相,走出他的公寓。
㈣ 誰知道哪裡有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的免費下載
rtsp://222.184.251.154/歐洲/劇情片/美麗人生/美麗人生1.wmv
rtsp://61.177.205.78/歐洲/劇情片/美麗人生/美麗人生1.wmv
rtsp://222.184.251.154/歐洲/劇情片/美麗人生/美麗人生2.wmv
㈤ 獵艷者的介紹
《獵艷者》是一部由導演郭翔執導,檀冰編劇,知名演員王子、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女神田靜依,親情出演的於2014年上映的網路微電影。故事講述的是:大衛遭遇愛情背叛後,傷痛的選擇了,游戲愛情,在錯開軌道的途中,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未來呢?大衛輕輕粘上鬍子,鏡頭里出現了另一個美麗的熟女,當然還有一個迷人的男人,他們邂逅,纏繞,浪漫和淪陷,她在他新鮮刺激、絢麗多姿的愛情里飛舞與綻放,直到一個意外出現。。。
㈥ 《有種你愛我》這部電影怎麼樣
電影講述了一個女人在男權社會下,生育前是一個男人婆,認為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例如她練成跆拳道黑帶,能自我保護;她小有成就,不缺金;甚至是短發,除了身體的線條,她看起來就是一男人的特徵:理性、果敢、嚴謹、有攻擊性、甚至專橫……然而,生育後,孩子讓她回歸女性的社會角色,她是一位母親,她留起長發,她為了孩子有正常的社會性別特徵(如陽剛氣),嚴格遵照科學標准,找到兒子父親來抱兒子三個小時,她說話輕聲細語,她的生活因為孩子變得忙亂不堪……
她只是需要一個孩子,不需要男人。但是社會不是這么判定孩子的撫養權。當法院把孩子從她身邊奪走後,她面對的不僅是查家霸佔了孩子,更是直面社會對「家庭」的定義。有誰規定孩子一定要在父母俱全的家庭長大?有誰規定一個女人不能只要有孩子不要丈夫?其實這些問題早有先行者給了否定答案:例如同性家庭也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例如某些少數民族依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走婚傳統,孩子跟著媽媽和舅舅生活等。
當然,這部電影沒有很辛辣地批評以上問題,而是拐了個彎,揭示一個類似於「人的性格來自於童年早期」的道理,而「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童年缺陷的坑掉進又爬出的循環,有一種想要彌補童年缺陷的沖動。左小欣旁觀了查義對鬆鬆的父愛,填補了她對父愛的幻想與渴望;又因為查義對她發起種種男性對女性的追求,使她回歸了自己的女性社會角色。因為左小欣對自己生育前的男人婆性格是抱有疑慮的,她說「我是女性世界最後一朵奇葩」,在內心深處她渴望為自己的社會性別正名。最後左小欣成為查義的妻子,便給了左小欣在男權社會的一個明確的身份——一個有丈夫的、她的孩子有雙親的、符合男權社會道德標準的女性,她已經過由內而外的改造,被完全納入男權社會。
這部電影里還有幾個性別錯位的人物:外表猛男內心娘炮的健身教練謝東平、酒吧里有女朋友的嬌滴滴的媽寶男、婚禮上中性打扮的女歌手、看肥皂劇看到痛哭的查義的爸爸查躍進等。另外還有有合法但夫妻關系緊張的家庭形象,例如左小欣的閨蜜白雪,老公出軌好幾次她還照樣為他生孩子,還想整容來吸引丈夫等。電影里不乏多種「家庭」形象,這些是現代人各異的家庭形態,也反映了現代都市人經濟發達、觀念落後的問題。
㈦ PUA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他真的有網上傳聞中那麼可怕嗎
PUA,是「Pick-up Artist」的簡稱。「Pick-up「,是約會的意思;「Artist「,是藝術家的意思;放在一起意譯就是「約會專家」。
這個「Artist」體現了這門「學問」開創時的願景——約會是一門藝術。然而,大多數人尤其是男性,別說掌握,就連主動了解的興趣都沒有。
談戀愛這件事,有的人天賦異稟,周旋於人群之中游刃有餘,讓每個人都如沐春風;有的人連正常交談都難,一句話能把自己憋得臉紅,自己難堪對方尷尬。
因而,PUA誕生之初,是為了幫助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可以與心儀的對象正常溝通,表達好感,甚至修成正果。
20世紀60、70年代 「性革命」運動席捲全美,追求自由和性成為當時的潮流,PUA應勢而生,與此同時也惹來了許多爭議。
困擾當代單身男女(尤其是單身男性)的問題太多了,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結婚,而是不能結婚。
即便愛情修成正果,擺在面前的還有四座大山:房價、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還有結婚彩禮。
PUA本可以扮演一個調節兩性關系,培養戀愛雙方正確愛情觀的愛情與婚姻導師的角色,如今卻在作惡的路上越走越遠。
㈧ 有誰知道這部電影名稱是一部外國喜劇片!
羅伯特-貝尼尼的《獵艷者》(獵艷狂魔),央視6套和一些地方台以前放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網上找不到下載地址~
㈨ 哈維·韋恩斯坦丑聞與《紐約時報》敗筆
作者 傑羅姆
開始的時候,這是一出百分百的充滿道德勇氣的正劇。
2017年10月5日,《紐約時報》兩位女性調查記者喬迪·坎特( Jodi Kantor)、梅根·圖伊(Megan Twohey)頂著巨大的壓力獨家搶發了一個驚人的故事:名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好萊塢影業大亨,三十年來,魚肉眾多好萊塢名媛,劣跡斑斑。許多人三十年來敢怒不敢言,這段不堪回首的美國往事,終於被美國報業的旗艦勇敢地揭露了。
這個丑聞三十來年,反復地出現在美國各大媒體的辦公桌上,只有《紐約時報》,只有其現任總編輯輯(注一)迪恩·巴奎特,勇敢地把這個故事搬上了檯面。
那位威風八面的粗野的獵艷高手哈維·韋恩斯坦瞬間在好萊塢落花流水,被無情地放逐。為了突顯本文的學術性,具體的驚悚而俗套的黃段子被傑羅姆全部忽略,以「哈維·韋恩斯坦」為關鍵詞網路一下吧,如果嫌惡心的細節還不夠豐富,可以再用英文谷歌。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也可以稍等一下,已經有人要把韋恩斯坦的故事改變成影視劇了,那會更加栩栩如生。
零貳 紐約時報:媒體保護傘?
第二天,2017年10月6日,《紐約時報》媒體專欄作家吉姆·盧騰伯格(Jim Rutenberg) 寫了一篇相當扎實的專欄文章《大人物性侵事件:好萊塢的悲哀現實與詭異沉默》。這是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的中文譯題,坦率地說,遠遠沒有其英文原題來得深刻、深入,直奔主題。英文原題十分簡略,是這樣的:《 Harvey Weinstein』s Media Enablers 》。那個中文標題八卦氣息濃重,恰好缺失了最重要的關鍵詞「媒體」,《好萊塢的悲哀現實與「媒體」的詭異沉默》才夠得上信達,吉姆·盧騰伯格說的標的是「媒體」,不是好萊塢。作為利益相關者,好萊塢對這等破事沉默十分正常,不正常的是美國媒體沉默了30年。傑羅姆的意譯可能比較忠實於吉姆·盧騰伯格:《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
《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提出了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好萊塢惡霸,可以橫行數十年,是什麼力量在撐他、縱容他,為其賦能,並最終毀了他 ?吉姆·盧騰伯格的這個問題擲地有聲。當然,吉姆·盧騰伯格潛台詞中也少不了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傾向,那種橫刀立馬非我《紐約時報》莫屬的道德優越感躍然紙上:所有的媒體都在可怕而詭異地沉默,只有《紐約時報》替天行道。
吉姆·盧騰伯格的原話是這樣的:「此前,任何一家新聞機構都沒能——或許是不願意——挖掘並曝光相關細節。」(註:這里引用的是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官方譯文。)
且慢,其中,包括《紐約時報》嗎?
在輕佻地寫下這句話之前,吉姆·盧騰伯格可能文思泉湧,沒有時間推敲一下。他不僅把幾乎所有的媒體打入了另冊,還想當然地把《紐約時報》排除在外了。他可能沒有這樣問一下:為什麼具有道德擔當的《紐約時報》幾十年來面對好萊塢的悲哀現實也一直詭異地沉默著,直到2017年10月才突然揭竿而起?
這符合哪種邏輯?
這三十年間,《紐約時報》難道就從來沒有聽到過有關哈維·韋恩斯坦的劣跡?按照《紐約時報》調查記者喬迪·坎特的現身說法,那些破事在好萊塢可是公開的秘密。紐約時報難道就沒有一次,哪怕是一次起心動念,要來趟一下這灘渾水?
至少從邏輯上講,是完全不可能的。
事實顯然也並非如此。
吉姆·盧騰伯格雖然是紐約時報的資深員工,但成為紐約時報媒體專欄作家的時間不長。他是在紐約時報一代名記、傑羅姆十分推崇的戴維·卡爾2015年初突然倒在辦公室之後,接續成為媒體專欄作家的。寫《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那篇文章時,他可能真不知道,戴維·卡爾是那位好萊塢惡霸在新聞界的死敵,他曾經至少兩次試圖摸老虎屁股,而且,幾乎摸成了。據2004年時的紐約時報總編輯比爾凱勒 (Bill Keller) 公開的記錄在案的回憶,哈維·韋恩斯坦與戴維·卡爾之間有過纏斗。韋恩斯坦和他的御用大律師大衛博伊斯甚至還專門來找比爾凱勒抱怨過。戴維·卡爾這樣任性的大牌都無可奈何的角色,誰敢染指?
長話短說。
到此為止,一切肯定沒有出乎紐約時報總編輯迪恩·巴奎特的意料。紐約時報收獲了無數的贊賞與肯定,包括自己手下的媒體專欄作家的贊美。事情鬧大了,好萊塢還在進行人人表態大力揭批的獵巫戲碼,更多的相關不相關的娛樂圈、傳媒業、科技界原先貌似德高望重的「性惡霸」被牽出水面,一張令人望而生畏的美國獵艷者黑名單仍在不斷推出加長版。
如果事情就這么一直發展下去,《紐約時報》的這個獨家報道在來年的普利策新聞獎評選中勝算可以與特朗普報道比肩。眾媒體有關特朗普的獨家太多了,審美疲勞,而哈維·韋恩斯坦題材過於特殊,充滿了荷爾蒙。
但是,迪恩·巴奎特很快發現,有些事情,並不在他的掌握之中。而導火索就是吉姆·盧騰伯格的那篇專欄文章《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
兩天後,2017年10月8日,有人看不慣那篇文章的腔調,拍案而起。她高度贊賞《紐約時報》揭露韋恩斯坦的義舉,為兩位女性記者的努力喝彩,同時毫不猶豫地撰文直截了當地指控《紐約時報》就是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之一,就曾經撐過那個性惡霸。在標題上,她直接了當地點了《紐約時報》的大名:《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紐約時報就是其中之一》。
她指控的依據是她自己13年前的親身經歷。《紐約時報》作為報料者,在這里成了被前《紐約時報》記者報料的被報料者。
這個怒懟《紐約時報》的人名叫莎朗·韋克斯曼( Sharon Waxman),前《紐約時報》影視口記者、著名的好萊塢娛樂新聞網站 Wrap 創始人兼總編輯。
莎朗·韋克斯曼講述的故事讓人瞠目結舌:2004年,作為紐約時報記者,她不僅象許多好萊塢記者那樣聽到了哈維·韋恩斯坦的公開的秘密,而且獲得報社批准以紐約時報記者的身份專門追到歐洲的義大利與英國采訪相關當事人。她當時掌握的信息顯示,韋恩斯坦的性騷擾活動多發生在歐洲的電影節及其歐洲的商業旅行途中。她在倫敦面對面采訪了一位受害者,這位受害者與韋恩斯坦簽訂了私了的保密協議,因此,只願意匿名指證。
莎朗·韋克斯曼的突破口是一位毫無影視從業經驗且根本不參與影視業務,但迪斯尼公司工資單上顯示坐擁40多萬美元年薪的義大利人法布里齊奧隆巴多(Fabrizio Lombardo)。他是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義大利分公司的負責人。
韋恩斯坦兄弟創辦的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1993年被迪斯尼收購,成為其子公司,韋恩斯坦兄弟直到2005年才離開米拉麥克斯,聯手創辦韋恩斯坦兄弟影業公司。
法布里齊奧隆巴多是哈維韋恩斯坦的多年朋友,是韋恩斯坦冒著米拉麥克斯公司眾高管的強烈反對而僱傭的。
迪斯尼以及米拉麥克斯公司有許多人看不慣隆巴多,其中有幾位悄悄地向《紐約時報》影視記者莎朗·韋克斯曼打小報告。憑借《紐約時報》的江湖地位,《紐約時報》的影視記者常常被餵食各種猛料。有可靠信源告訴莎朗·韋克斯曼,隆巴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滿足哈維·韋恩斯坦對於女人的似乎永無止境的需求。莎朗·韋克斯曼文章中用的定性的詞彙是淫媒、皮條客,就是這么直接。
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丑聞是娛樂圈內的公開秘密,莎朗·韋克斯曼象所有的影視記者一樣早有耳聞。現在,證據找上門來了。
莎朗·韋克斯曼在2017年10月8日的文章中講述,2004年,哈維·韋恩斯坦聽說她在撰寫相關報道後動用各方面力量進行壓制,除了親自到《紐約時報》施壓,還請著名影星馬特·達蒙等人給莎朗·韋克斯曼打電話「說明情況」。
結果,《紐約時報》展現了自己的「抗壓性」,莎朗·韋克斯曼的文章並沒有被槍斃,只是被「gutted」(掏心掏肺)了,並最後在紐約時報上刊發。但是,那已經並不是莎朗·韋克斯曼所要做的揭秘報道了,已經是「潔本」,所有指向哈維·韋恩斯坦、指向淫媒的信息完全被過濾了不說,那篇文章還幾乎成了影視業門外漢義大利人法布里齊奧隆巴多的專業頌歌。
那篇怪怪的文章不知所雲,被藏在當天一大迭報紙的內頁,當然沒有激起任何浪花。傑羅姆找到了那篇文章,是不是有意思,你可以自己讀一下。肯定有意思的是,在那篇文章中,有哈維·韋恩斯坦這個今天網紅的名字,有馬特達蒙、羅素克洛的名字,當然,只有他們對於法布里齊奧隆巴多的贊語,沒有任何香艷的故事。
莎朗·韋克斯曼在13年後指控,當時的《紐約時報》文藝編輯(culture editor,相當於文藝部主任吧)、後來出任紐約時報副總編輯(deputy managing editor)的喬納森蘭德曼( Jonathan Landman)認為韋恩斯坦沒有報道價值。喬納森蘭德曼對莎朗·韋克斯曼說:「他不是民選官員。」喬納森蘭德曼於2013年離開紐約時報,前往彭博任職。
莎朗·韋克斯曼署名的但她認為被「gutted」的2004年那篇文章的標題是《米拉麥克斯公司起訴前義大利主管,他有兩份職業》。就常識而言,「一個人兩份職業」這點破事,需要、值得《紐約時報》從紐約本部派出記者不遠萬里跑去羅馬、倫敦采訪?這點破事,居然需要哈維韋恩斯坦、馬特達蒙、羅素克洛等一線大牌來為這個被解僱的義大利人背書?紐約時報的高管們在給莎朗·韋克斯曼簽字報銷大額差旅費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皺一下眉頭?
這個話題稍後會有十分精彩的發展。
這也許是一個特別的故事,只是,被特別處理了。
莎朗·韋克斯曼順便說了一下,哈維·韋恩斯坦是當時《紐約時報》的重要廣告主。傑羅姆接觸到的數據顯示,直到今天,韋恩斯坦仍欠紐約時報廣告款26萬多美元,紐約時報仍在追討。
顯然不知道有《米拉麥克斯公司起訴前義大利主管,他有兩份職業》這篇文章及其背景故事存在的媒體專欄作家吉姆·盧騰伯格當然不應該被責備無所顧忌地唱高調,但他顯然也不知道自己的高調會觸怒莎朗·韋克斯曼,觸發《紐約時報》的絕對隱私。
莎朗·韋克斯曼指控《紐約時報》13年前閹割了她的獨家揭露哈維·韋恩斯坦的報道,在紐約時報13年後獨家揭露哈維·韋恩斯坦丑聞的當口。
更讓人尷尬的是,紐約時報的媒體專欄作家還在貶損保持沉默的「每一家媒體」,在責問,誰是哈維·韋恩斯坦的媒體保護傘,而根據莎朗·韋克斯曼的敘述,《紐約時報》恰好可能就是保持沉默媒體中的一家,紐約時報記者曾經反復地試圖打破這種沉默(反復,沒錯,反復。下回分解)。這個穿越13年的蒙太奇充滿了隱喻。
對被稱為美國報業旗艦的《紐約時報》滿懷敬畏的美國媒體,無論身處政治光譜的哪一端,哪一個位置,都十分興奮,似乎抓到了「灰貴婦」的小辯子,冷嘲熱諷四起。
如果紐約時報的著名媒體專欄作家戴衛卡爾還活著,他會對這樣的蒙太奇說點什麼呢?他不可能再站起來說點什麼了,但是,後面將呈現的他與韋恩斯坦之間的纏斗,將會告訴我們,他可能真的會說點什麼。這個卓越的紐約時報記者、紐約時報的代言人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可歌可泣,但並不能為紐約時報增光添彩。
無論如何,迪恩巴奎特支持記者編輯們獨家揭批好萊塢獵艷惡霸,展現了無上的道德勇氣。但是,莎朗·韋克斯曼講述的紐約時報13年前的那個故事投下的巨大陰影,從此開始揮之不去。
莎朗·韋克斯曼說的究竟是不是實話?整個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紐約時報》。
(待續。我們很快可以看到劇情反轉。然後,再次反轉。來自四面八方的事證,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讓故事反復峰迴路轉。你的想像力,在現實面前,可能會顯得十分蒼白。比如,我們很快可以看到,《紐約時報》與韋恩斯坦之間有著不解之緣。韋恩斯坦的長年御用律師,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代表律師,多年來一直在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打壓《紐約時報》的韋恩斯坦揭秘報道。本文數萬字,讀完可能比較辛苦,將分若干次連載。)
注一 : 紐約時報沒有總編輯崗位,執行總編輯就是一把手,就是總編輯。美國報紙對總編輯的稱呼有很多種,與中文最對位的是EIC,Editor In Chief, 有的乾脆就叫 Editor ,叫執行編輯的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