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生於1947微電影

生於1947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3-01-01 02:45:35

A. 1947年上海大劇院上映電影叫什麼

歌劇《一江春水》改編自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於1947年拍攝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B. 電影 我記得劇情 忘記了名字 可以告訴我它的名字嗎謝謝

第一部大名鼎鼎,叫《肖申克的救贖》 ,要不是碰上了《阿甘正傳》,95年的奧斯卡肯定就是這個片的了。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導演: 弗蘭克·德拉邦特
主演: 蒂姆·羅賓斯 摩根·弗里曼 鮑勃·岡頓
類型: 劇情
上映日期: 1994年9月23日 美國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劇情
片長:142 min
分級: USA:R
對白語言: 英語 / 義大利語
發行公司: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劇情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因此他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徙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恩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阿瑞1927年因謀殺罪被判無期徙刑,數次假釋都未獲成功。他現在已經成為肖恩克監獄中的「權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錢,他幾乎有辦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香煙,糖果,酒,甚至是大麻。每當有新囚犯來的時候,大家就賭誰會在第一個夜晚哭泣。阿瑞認為弱不禁風、書生氣時足的安迪一定會哭,結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輸掉了兩包煙。但同時也使阿瑞對他另眼相看。
好長時間以來,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觸,在大家報怨的同時,他在院子里很悠閑地散步,就象在公園里一樣。一個月後,安迪請阿瑞幫他搞的第一件東西是一把小的鶴嘴鋤,他的解釋是他想雕刻一些小東西以消磨時光,並說他自己想辦法逃過獄方的例行檢查。不久,阿瑞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國際象棋。之後,安迪又搞了一幅麗塔.海華絲的巨幅海報貼在了牢房的牆上。
一次,安迪和另幾個犯人外出勞動,他無意間聽到監獄官在講有關上稅的事。安迪說他有辦法可以使監獄官合法地免去這一大筆稅金,做為交換,他為十幾個犯人朋友每人爭得了兩瓶Tiger啤酒。喝著啤酒,阿瑞說多年來,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由於安迪精通財務制度方面的的知識,很快使他擺脫了獄中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其它變態囚犯的騷擾。不久,聲名遠揚的安迪開始為越來越多的獄警處理稅務問題,甚至孩子的升學問題也來向他請教。同時安迪也逐步成為肖恩克監獄長沃登洗黑錢的重要工具。由於安迪不停地寫信給州長,終於為監獄申請到了一小筆錢用於監獄圖書館的建設。監獄生活非常平談,總要自己找一些事情來做。安迪聽說阿瑞原來很喜歡吹口琴,就買了一把送給他。夜深人靜之後,可以聽到悠揚而輕微的口琴聲回盪在監獄里。
一個年輕犯人的到來打破了安迪平靜的獄中生活:這個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監獄服刑時聽到過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誰是真凶!但當安迪向監獄長提出要求重新審理此案時,卻遭到了斷然拒絕,並受到了單獨禁閉兩個月的嚴重懲罰。為了防止安迪獲釋,監獄不惜設計害死了知情人!
面對殘酷的現實,安迪變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對阿瑞說:「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獲得假釋,一定要到某個地方替我完成一個心願。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約會的地方,把那裡一棵大橡樹下的一個盒子挖出來。到時個你就知道是什麼了。」當天夜裡,風雨交加,雷聲大作,已得到靈魂救贖的安迪越獄成功。
原來二十年來,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鶴嘴鋤挖洞,然後用海報將洞口遮住。安迪出獄後,領走了部分監獄長存的黑錢,並告發了監獄長貪污受賄的真相。監獄長在自己存小賬本的保險櫃里見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聖經,里邊挖空的部分放這一把幾乎磨成圓頭的鶴嘴鋤。
阿瑞獲釋了,他在橡樹下找到了一盒現金,兩個老朋友終於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濱重逢了。

第二部估計是尚格雲頓主演的《地獄醒龍》
地獄醒龍The Savage (2003)
導演: 林嶺東
主演: 尚格·雲頓 Lawrence Taylor Lloyd Battista
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片長:USA:96 min / Argentina:100 min / UK:93 min
分級: USA:R
對白語言: 英語
發行公司: Califórnia Home Vídeo
簡短劇情:
在歐洲東部街區極其腐敗的監獄中,監獄長為了利益,使犯人們互相爭得你死我活,參可得監獄生活使這里的犯人變得令人恐怖至極,凱利因為殺了殺其妻的人而被判入獄,面對殘酷的現實,凱利逐漸改變成他曾輕視的野蠻人,而這狂飈的戰爭慾望,可能會拯救他的生命。

C. 有什麼電影是介紹九一八事變的

1、《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由蔡楚生、鄭君里導演並編劇,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47年在中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抗日戰爭巨變之時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2、《八千里路雲和月》

《八千里路雲和月》是由聯華影藝社拍攝,史東山執導,陶金、白楊等主演,於1947年2月上映的劇情片。該片以抗戰時期的抗敵演劇隊四、九兩隊的生活為藍本,紀實性地描寫了演劇隊員們戰時和戰後的遭遇。

3、《地道戰》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4、《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由王新民執導,李世明編劇,趙恆煊、史蘭芽、劉長純、張立主演的抗戰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魯南地區的鐵道游擊隊員和八路軍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日寇白區,機智勇敢地開展對敵斗爭的傳奇故事。

5、《平原游擊隊》

該片根據邢野舞台劇《游擊隊長》改編。講述了在1943年秋,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到牽制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部隊的任務,與敵人機智、巧妙的周旋,並最終克敵制勝的故事。

D. 分析1947年電影版《一江春水向東流》現實主義表現上的成就與不足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一、歷史的暗合 在中華文化長河中,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千古流傳: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透過憂懷傷國的情愫,我們能夠感受到亡國心未亡的李氏後主面對春花秋月的懊悔與無奈,在「何時了」的吟嘆包含著無盡哀愁與懷念,相比「樂不思蜀」的阿斗,自然能夠贏得更多的同情。歷史不斷地輪回,無數次的政權更迭,無數次的幕起幕落,當榮華富貴化為黃士青冢,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過眼煙雲,我們卻發現在二十世紀的黑白光影中凝固著許多的歷史真諦,兩位文化精英於那個世紀的四十年代,獻上了一出與李氏後主情懷暗合的傳世經典:《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一顆臣服之心 五月的長假引起一輪經濟消費的熱浪,我也不惜自己微薄的薪水給火熱的消費市場澆上一滴油,一次性淘碟三十一張,其中有一張便是封面印著「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電影,曾牽動幾億中國人的心」字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以前聞此片大名,但以「笑傲世界影壇」這般氣勢面對世人,心中難免有所懷疑。為了消除疑惑,將此碟放進小小光碟機,沒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銀幕展現出最大的內容,我居然在190分鍾內沒有離開坐椅,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第一時間給遠方的網友發去簡訊:《一江春水向東流》,一部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影片,一部絕對具有當時世界一流水準的影片!很快得到朋友和氣地回復:錯,你抬高了這部影片的地位。我沒有爭辯,只是在心底留下屬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空間。兩個月中,觀影百餘部,其中不乏經典,但直到近日觀《阿拉伯的勞倫斯》才有類似的感覺。 出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表達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贊美之情,總覺得有些虧欠,以至近日食宿不寧。於是,在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風行大屏幕的日子,我靜下心來,用方塊字表達自己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臣服之心。 三、大時代的民族情懷與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一江春水向東流》由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和鄭君里於1947年共同編導,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詩架構的影片,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影片人物眾多,情節豐富,結構嚴密,把國家命運和家庭命運成功地融為一體,成為一部「政治批判和倫理道德批判高度結合的中國史詩正劇的典範」,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商業上也獲得大豐收。史料顯示:影片從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連映了三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 是什麼讓影片在中國引得如此之大的反響呢?在尋找答案中,我想到了韓國電影票房的兩大霸主:《太極旗飄揚》和《實尾島》。《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這兩部影片有類似的特質,即將小人物與大時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夠使觀眾在審視、回顧歷史大事件的同時,體驗個人世界的點點滴滴,從而引發共鳴。以如今的眼光審視,影片的故事無非講述一段「痴心女子負心漢」的辛酸悲劇,這樣的故事在中華文化洪流中並不鮮見,猶以陳世美和秦香蓮流傳最廣,在京劇及各種地方戲曲中被人反復吟唱。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編導並沒有單純地講故事,在歷史大背景上同樣不惜「筆墨」,還原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 我非常喜歡影片對歷史大背景的營造與渲染,甚至認為可以將此片看作是一部嚴肅的抗日戰爭電影。隨著故事進程,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九.一八」事變後 上海;「七.七」 盧溝橋 抗戰爆發;「八.一三」 上海我軍繼續抗戰;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軍投降;等等。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發生在抗戰時期,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在《地道戰》、《小兵張嘎》等抗戰影視中類似的場景。日本鬼子轟炸祖國河山,槍殺華夏同胞,掠奪農民牛羊,燒毀百姓家園,弔死張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殘無人道的法西斯本質。導演以濃厚的民族情懷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血淋淋的控訴,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兩年公映無疑能夠引起飽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鳴。日本電影學校校長佐藤忠男在其《中國電影百年》一書中介紹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部以日軍侵略下的家庭離散這一民族主義題材為中心的悲劇影片,其情節悲壯而富有感染力,在當時的中國反響很大。今日,面對小日本不敢正視歷史的丑惡嘴臉,我們觀看此片,也會在悲痛與憤慨中產生民族自強感與使命感。 面對侵略,有志之士帶領廣大華夏兒女奮起反抗,張忠良在抗戰前線參加志願隊,素芬在難民收容所照看孤兒,張忠民參加敵後游擊隊,將「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滅。這些自然也是抗戰影片的必備元素。在宣揚抗戰的同時,編導也沒有迴避某些中國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張忠良蛻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重慶的官僚資本公司里,上班閑聊無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錢人照常舉辦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張忠良為此也不禁感嘆:這里沒有一絲的抗戰氛圍。這種對國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備了反思的力量。 與大背景對照的是對小人物生活與情感的描繪,這也是影片重點所在。不管是後來靠大資本家爆發的張忠良,還是集中國傳統婦女優秀品德於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節飽滿,線索可以歸納為兩條主線。一條以張忠良為核心,描述其從一個有志的「抗日英雄」脫變為寄富人門下、喪盡良知與尊嚴的豪門快婿;另一條以素芬為核心,描述其與家人艱辛、苦難的生活,對愛人的期盼和希望破滅後的悲慘故事。兩前線索首尾相交,開頭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愛、成家的情景,對於夫妻間恩愛的戲劇化刻畫,讓觀眾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溫馨的愛戀之中,淳樸而又真切;結尾描繪兩人重逢後的恩恩怨怨,面對背叛、負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尾強烈的反差,猶如義大利導演貝尼尼的《美麗人生》,讓我有種從天堂到地獄的沉重之感,也讓我想到了霍建起的《暖》,人性的復雜與人情的冷暖使得我心緒難安,傷感而又深思。 雖然是背叛,雖然是悲劇,但影片溫情的片段還是讓我為之動容。面對兒子的遠行,蒼老的母親在油燈下拿起了針線。她害怕兒子路上冷,縫一件絲棉背心寄託偉大的母愛,銀幕上出現熟悉的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相信所有的遊子看到這一幕時會想起遠方的親人,讓親情在心中盪漾。我也看到了一位賢慧的女子,為人媳婦,受盡千辛萬苦支撐著一家苦難的家庭,詮釋著孝道的真諦;為人母親,細心照料抗生,於一言一行中表現著母愛。 四、於對比敘事之中見精良製作 在敘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比。不僅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間糾葛的反差,而且將對比貫穿在兩條主線之中,尤其是在張忠良蛻變之後更為突出。從大的格局來看,一邊是國家政局動盪、烽煙彌漫,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一邊是上流社會生活糜爛、紙醉金迷,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從小事件來說,當素芬在難民收容所做活維持一家生活時,張忠良卻在重慶的公司里無所事事;當祖孫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時,張忠良卻與業界的巨頭、權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談風生;當芬素為別人做洗衣工,小抗生賣報被人撞傷時,張忠良卻在兩個富家女人之間風流快活.....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才給觀眾揪心的痛楚,在對比中展示對當時倫理道理的關注與質問。 影片在製作方面精益求精,相當精良。影片的史詩氣質並非僅僅來自故事時間的跨度,也來自影片對大場面的營造。影片的大場面絕對稱得上世界級水準,很多場面顯得大氣、壯觀,猶以在抗戰時期大街上慌亂、擁擠的人流為代表,這一幕不比同時代《亂世佳人》中斯嘉麗在火車站看到的滿眼死傷人員的場景遜色。空襲、傷員、兩軍對抗、燃燒的房屋、倒踏的牆壁等戰爭場景,表現出兵慌馬亂、生靈塗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代特點。 在盧卡斯《星球大戰:西斯復仇》中,不少觀眾感覺阿納金棄明投暗缺少說服力,但我想很少會有人對《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張忠良的蛻變而感到突兀。導演用獨到和有力的鏡頭對張忠良的轉變進行處理,從沒有工作流浪街頭到寄宿人下上班無所事事再到混混噩噩的晚到早退再到最後的背妻投依富豪,整個過程完整合理。特別是對張忠良轉變時的心理斗爭進行了重點刻畫,從畫漫畫自嘲自己是「狗熊」、「變廢了」,到酒後評價自己成為家庭、父親、兄弟、妻兒、希望、前途、奮斗一切付之東流後的「活死人」,將一個有志青年的悲酸、無奈和迷惘展現在屏幕上,最終他斗不過環境,被一個「比鬼子更厲害」的東西所收服。我覺得這一段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至少在我看過的影片中)對人物轉變刻畫最為成功的例子,是當今一些鍾情於粗製爛造商業片的導演應該好好學習的最佳標本。

E. N年前看過的一個片子。

明星連環殺手——Edward Gein

姓名:Edward Theodore Gein
出生日期:1906 年 8 月 27 日
現況:死亡,於 1984 年 7 月 26日於 Mendota 精神復康病院自然死亡
殺人數目:最少 2 人,實際數字不詳,估計該有接近 20 人
殺人方法:槍殺並肢解剝皮,製成手工藝品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 Plainfield,Wisconsin
殺人時間:1954 年 12 月 8 日至 1957 年 11 月 16 日
定罪日期:從未經法庭定罪,但在1958年1月6日被判終生囚禁於國家精神病院。
有關電影:《觸目驚心》(Psycho)、《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慘無人道》和《Ed Gein》。

惡行實錄:連環殺手的經歷曲折離奇,確是非常適合作為電影的題材,因此亦經常被搬上大銀幕,但多數只是 B 級恐怖電影,能同時成為兩部荷里活一級大作參考對象的連環殺手,就只有 Edward Gein 一人。他的生平跟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在《觸目驚心》內對主角 Norman Bates 所描述的非常相似,他和哥哥 Henry 和媽媽 Augusta 住在 Plainfield,Wisconsin 郊外一個非常偏僻的獨立平房。他和哥哥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留在這楝建築物內,沒有朋友和正常的社交圈子,更不知異性為何物,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就一直被那位佔有欲強、憎恨女性的母親所佔據,形成了他孤僻和不知常理世情的性格。在他的兄長和母親相繼去世後,他開始顯露他潛在變歪了的性格。他先是把母親的屍體保留在家中,好像她從未死去。接著為了滿足對女性的慾望而去掘墓起屍,最初只是觀看她們或觸摸她們,但後來變本加厲,把屍體剝皮並縫製成人偶。但他第一次親手把活人殺死,卻要等到 1954 年的 12 月 8 日,他把附近酒吧的店主 Mary Hogan 殺死並剝皮。他的惡行要直至 3 年後才被發現,在警方找尋工具店店主 Bernice Worden 的時候,Bernice 的兒子想起他在案發前曾經來買防雪劑而起疑,結果在他的家中發現了大量惡心的「人類手工製品」,包括用人皮造的燈罩、由人頭骨所造的湯碗、頭骨床頭布置和由乳頭造的皮帶等,死者面部的皮膚連頭發則成為了面具。雖然聽起來如此令人發指,但他也有值得可憐的地方,因為與世隔絕令他根本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毫不知情。據說後來他重投社會後行為變回正常,更在精神病院內成為一位慈祥的老者!

不舉俄羅斯殺人狂——Andrei Chikatilo

姓名:Andrei Chikatilo
外號:「羅斯托屠夫」(The Rostov Ripper)
出生日期:1936 年 現況:死亡,於 1994 年 2 月 14 日在獄中被槍斃處決
殺人數目:最少 53 人
殺人方法:折磨至死、虐殺並烹屍吃掉
犯案地點:橫跨整個俄羅斯,主要在羅斯托 (Rostor)、莫斯科 (Moscow) 和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
殺人時期:1978 年 12 月至 1992 年 定罪日期:1992 年 10 月 15 日 有關電影:《Citizen X》

惡行實錄:Andrei Chikatilo 曾經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師,在家人眼中更是一個慈祥和藹的祖父,在鄰居眼中則是一個快樂的已婚男人,他是那一種在「可能是連環殺手」的嫌疑名單中排名最低的人,偏偏他正是俄羅斯一連串虐殺和食人案件的元兇。根據他的妻子 Fayina 在後來所講,導致他丈夫連環殺人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他無法正常地勃起與女性性交,他只有在對方死了之後,才能進行性行為。
他最喜歡在巴士站或火車站留連,遇上適合的獵物便跟蹤,偶然也在街上找。對象以離家出走的小孩子和妓女居多,性別和年齡對他而言也不重要,例如他第一位殺害的就是一個只有 9 歲的女孩,也殺過 20 多歲的男性。另外他殺人時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會把被害者的眼睛除去,因為他害怕死者眼中那份欠缺生命的空洞。他也喜歡把獵物帶到森林裡去,有時甚至先和他們行幾哩路才下手。但比起他令人齒冷的殺人行為,他的被捕過程卻相對地平淡得很,只是警行憑不斷努力進行偵查,證明他是真凶並拘捕他

姓名:Richard Ramirez
外號:「夜間狙擊者」(The Night Stalker)、「惡魔的門徒」(Devil\'s Disciple)
出生日期:1960 年 2 月 28 日
現況:生存,在 San Quentin 監獄等候執行死刑
殺人數目:最少 19 人,真實數目不詳
殺人方法:沒有特定
犯案地點:美國西岸洛杉磯 (Los Angeles) 和三藩市 (San Fransisco)
殺人時期:1984 年 6 月至 1985 年 8 月 31日
定罪日期:1989 年

惡行實錄:在 1984 年至 1985 年的一年裡,洛杉磯和三藩市都被一片恐怖的氣氛所籠罩,一切也是因為一名神秘的連環殺手所致。他喜歡偷偷在晚上潛入別人的家中,然後把成年的男性射殺或扼死,再把女性和小孩暴力強奸、殺害再肢解,在完事後則下他的標志——一個倒轉的五角星,在牆上、在鏡子上,甚至在死者身上。由於他跟其他連環殺手不同,既無特定的殺手方式(射殺、用棒打死、割喉、赤手空拳打死和扼死等都試過),亦非針對某一特別類型的人(被害者年齡由幾歲到 70 歲,各行各業都有),毫無線索下令警方對這名無差別殺人犯束手無策,有些市民更相信他有惡魔的超能力。案件的轉捩點在於警方找到一輛相信是這個殺手用來載獵物到郊外的車子(他也喜歡把小孩帶到郊外再獵殺),並在車上找到屬於一名少年積犯——Richard Ramirez 的指紋。雖然警方立即把他的照片發放給傳媒,但這名囂張兇殘、目空一切的殺人狂,卻要等到 1985 年 8 月才被捕,當時他正在洛杉磯的郊外,試圖把一個女人拉出車外,卻被她的丈夫反擊阻止,接著更遭圍觀的人認出他就是那殺人魔,慘被痛毆一頓才交到警方手上。他到了被判死刑那一刻還維持一貫的自大跋扈,「死刑?好可怕呢!想嚇死我嗎?人終歸一死。各位迪士尼樂園再見!」

姓名:John Wayne Gacy
外號:「胖子」(The Fat Man)、「殺人小丑」(Killer Clown)
出生日期:1942 年 3 月 17 日
現況:死亡,於 1994 年 5 月 10 日被注射毒針處決
殺人數目:33 人
殺人方法:絞殺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芝加哥 (Chicago)
殺人時期:1972 年至 1978 年 12 月
定罪日期:1980 年 3 月 12 日
有關電影:《Gacy》

惡行實錄:小丑該是令人快樂和引人歡笑的,但遇上由 John Wayne Gacy 所扮演的小丑,你只會驚慌尖叫。出生於芝加哥的他,以優異的成績於商學院畢業,之後結了婚並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銷售員。他非常受所居住的社區的鄰居所喜愛,特別是小孩子,因為他會扮演名叫「Pogo」的小丑去娛樂他們。但是他年青時也曾因為性騷擾男同事和意圖強奸男孩而留下案底,只是他之後一直表現得循規蹈矩,掩飾了他潛在的獸性,令人一時未能察覺得到。直至 1978 年 12 月 11 日,一名叫 Robert Piest 的男孩在出外工作面試後一去不返,他當天所約見的建築營造商正是 John Wayne Gacy。警方開始針對他來調查,但他對事件一概否認,最終警方決定搜查這位好好先生的大宅。結果他們並沒有找到 Robert Piest,卻在一道隱藏門下的地庫找到 7 具腐爛了的屍體,那一刻他們才驚覺找到了美國其中一名冷血連環殺手,之後在屋內和後花園再掘起 28 具屍體,包括 Robert Piest 在內的其餘 5 名被害者,則因為家中再沒空位而被拋入河中棄屍。
身型肥胖的他,在以瘦為主的連環殺手界確是較為罕見的。至於殺人的原因,他自稱是出於對同性戀的憎恨,但其實被害者中大部分也是異性戀者。對於這種指控,他並不認同。「當我強奸了他們,一切便已足夠。他們要為進行過同性戀的性行為而死!」

震驚世界的連環殺手:如霧般消失的元祖連環殺手——Jack The Ripper

姓名∶不詳
外號∶「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
出生日期∶不詳
現況∶死亡,具體資料不詳
殺人數目:5 人
殺人方法:割喉,接著肢解
犯案地點∶英國倫敦東部白教堂區 (Whitechapel)
殺人時期:1888 年 8 月 31 日至 11 月 9 日
定罪日期∶從未被拘捕
有關電影∶《屠出地獄》(From Hell)、《狙擊風月殺手》(The Ripper)

惡行實錄:就時間而言,「開膛手傑克」並不是史上第一個連環殺手,在他出現之前已經有連續殺人犯存在過,但他肯定是將「連環殺手」四個字發揚光大的人。他殘忍的虐殺方法令當時的倫敦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人都懼怕他的名號。其實他的犯案時期並不長,只有短短的 3 個月,但他所帶來的震撼卻相反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除了因為他殺了 5 名妓女,手法一次比一次殘忍外(「開膛手」並非只是虛銜,第 4 名死者就是被剖開身體,發現時腸臟都掛在肩膊上,最後一名更是面目全非,面孔被剁得再無法辨認,身體器官有些不見了,有些則四散在案發現場),更重要是他曾多次親筆寫信到警署公然挑戰警方,甚至送上死者的耳朵、腎臟和兇刀,警方卻一直捉不到他,可見他的膽量不輕。為他再添傳奇性的是他在第 5 宗案件後,忽然像人間蒸發般消失,從此再沒出現,只留下一個到現在也未解開的問題——他究竟是誰?

曼森名字的由來就是他:姓名:Charles Manson
出生日期:1934 年
現況:生存,在 San Quentin 監獄終生監禁
殺人數目:7 人,但他自稱殺了 35 人
殺人方法:虐殺 犯案地點:美國西岸加州 (California)
殺人時間:1969 年 定罪日期:1971 年 3 月 29 日 有關電影:《Helter Skelter》

惡行實錄:在「披頭四」(Beatles) 熱潮堀起的 60 年代,Charles Manson 和當時很多的青少年一樣,極度迷戀披頭四的音樂,但是在結他以外,他亦迷上了另外一樣非常流行的東西——毒品。他本身是一名妓女的兒子,在美國非法出生,年少時已經犯案累累,檔案被標明「危險」和「永不可信任」。在保釋外出期間,他曾兩度結婚,如一個正常的普通人般組織家庭,但兩次婚姻也以失敗告終。不過兇殘的殺人組織 Manson Family 並不是真的指一家人,而是一群仰慕他的追隨者(多數為年青富有的中產女性)所組成的殺人集團。到了 1969 年,這個組織已經有 25 個主要會員和 60 個一般黨員。有一天,身為首領的他宣布進行終極計劃「Helter Skelter」(披頭四其中一張大碟名),發動末日的種族和階級戰爭,並揚言只有他的信徒才可以存活下來。首個受害的單位是著名導演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的大宅,除了波蘭斯基外出拍片避過一劫之外,包括他有身孕的妻子 Sharon Tate 在內的 5 人都被虐殺,接著則是一間超級市場的東主 LaBianca 夫婦。但這場戰爭在這里就停住了,原因是其中一名中堅分子 Susan Atkins 因另一椿謀殺案被拘捕後,不知為何滔滔不絕的把所有罪行招供,惡名昭彰的 Manson Family 就此

姓名:Jeffery Dahmer
外號:「密爾沃基怪物」(The Milwaukee Monster)
出生日期:1960 年 現況:死亡,在獄中被另一名囚犯所殺
殺人數目:17 人
殺人方法:沒有特定,但會先奸屍,再烹屍吃掉
犯案地點:美國東岸密爾沃基 (Milwaukee) 和俄亥俄 (Ohio)
殺人時期:1988 年 1 月至 1991 年 7 月
定罪日期:1992 年 6 月
有關電影:《Dahmer》

惡行實錄:Jeffery Dahmer 可能是犯罪史上最冷血、最令人發指的連環殺手。他的外表就有如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孩子,即使你在街上遇見他,你也不會特別注意他,但他卻做出如惡魔般的罪行。本身是同性戀者的他,堪稱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博士 Hannibal the Cannibal 的真人版本。他會把他有興趣的獵物綁架,然後殺害、強奸,最終吃掉。和 Andrei Chikatilo 一樣,他只有透過奸屍才能獲得性滿足和高潮,偶然也會望著犯案的寶麗萊自瀆。在食方面,他也非常講究,只會選擇想吃的部位貯放於雪櫃,其餘的全放到他於廚房特製的硫酸池處理掉。在 10 多件案件當中,他曾經試過先後殺害兩兄弟,最恐怖的一次試過把被害者的頭蓋骨鑿開,並灌入水銀。他最終被捕可說是一場意外。在 1991 年 7 月的晚上,兩名警探 Patrolmen Routh 和 Rolf Mueller 在巡邏時遇上一名黑人青年 Tracy Edwards,他告訴警察他附近的一名鄰居揚言要剖開他的心並吃掉。三人一起來到調查事件真偽,起初找錯了另一人,但最終也來到 Jeffery Dahmer 的家,並在內發現大量人頭和殘肢,雪櫃里更有切好的人肉和一個人頭!他最終被判有罪並要坐牢 1070 年,在獄中也如電影中的 Hannibal 一樣被單獨、高度監視下隔離。但他還是死在獄中,因為另一名在獄中的囚犯聲稱受上天感召,要殺死他替天行道,他的一生就此完結。

姓名:Theodore Robert Bundy
外號:「校園殺手」(The Campus Killer)
出生日期:1947 年
現況:死亡,於 1989 年 1 月 24 日在科羅拉多州 Skarke 監獄被電椅處決
殺人數目:最少 19 人,但有可能高達 40 人
殺人方法:絞殺 犯案地點:遍布全美國各省份
殺人時間:1974 年 1 月 31 日至 1977 年 2 月 15 日
定罪日期:1979 年 7 月 24 日
有關電影:《Ted Bundy》

惡行實錄:每個人都應該曾經遇上過一個這樣的人物——他品學兼優,樣貌英俊,從來不憂心沒有約會對象,曾經是男童軍,運動方面也十分優秀,之後進入一間著名的大學,同樣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跟著在政府內工作,高薪厚職且社會地位崇高。Ted Bundy 就是這樣的一個模範生,但在他心底的深處,卻住了一頭惡魔。他最喜歡潛入校園殺掉女學生,又或者以他的魅力邀請女學生出外遊玩,再加以殺害。最喜歡以「Hi! I am Ted!」向獵物自我介紹的他,自 1974 年 1 月 31 日第一宗案件發生之後,一直沒有被警方懷疑,直至 1975 年的夏天他因為違反交通規則而被拘捕,整個真相便開始成形。先是一個險遭他殺害的倖存者 Carol Da Ronch 出庭指證他,被判綁架罪成立的他,之後原本要出席科羅拉多州另一項謀殺指控的他,卻忽然逃走,之後一直以不同的身分和樣貌四處逃避追捕。在 1977 年 2 月 15 日他終於落網,並憑著一名被害者身上的牙印定了他的罪,在電椅上終結其罪惡的一生...

F. misery的同名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DKO9CUT2RIxuefNjPTVAQA

提取碼:2c9e

《危情十日》是由羅伯·萊納執導,詹姆斯·凱恩、凱西·貝茨主演的心理驚悚片。電影於1990年11月30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史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該片講述作家保羅帶著他的新作,駕車前往紐約交稿,結果途中汽車失控,被他的狂熱書迷綁架的故事。

G. 有個電影叫什麼街少年殺人案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中文片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英文片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
國家/地區
香港、台灣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滬語 台語
色彩
彩色
級別
Sweden:11(未分級)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楊德昌 Edward Yang
編劇
賴銘堂 Lai Mingtang
楊德昌 Edward Yang
楊順清 Alex Yang
閻鴻亞(鴻鴻) Hung Hung
演員
張震 Zhen Zhang .....小四兒(張震) Xiao Si'r (Zhang Zhen) (as Zhen Zhang)
張國柱 Guozhu Zhang .....父親 Father
楊靜怡 Lisa Yang .....小明 Ming (Liu Zhiming)
金燕玲 Elaine Jin .....母親(金老師) Mother
王琄 Wang Juan .....大姐 Eldest Sister
張翰 Zhang Han .....老二 Elder Brother
姜秀瓊 Jiang Xiuqiong .....二姐(張瓊) Middle Sister
賴梵耘 Lai Fanyun .....小妹 Youngest Sister
楊順清 Alex Yang .....山東 Shandong
倪淑君 Suk Kwan Ni .....小神經 Crazy (Shenjing)
馮國強 Guoqiang Feng .....Piggy
徐明 Ming Xu .....Wang
陳湘琪 Xiangqi Chen .....Little Doctor's fiancé (as Xiangqi Chen)
吳庄 Zhuang Wu .....Officer
王啟贊 Wong Chi Zan .....小貓王(王茂) Cat (Wang Mao) (as Wang Qizan)
柯宇綸 Yue-Lin Ko .....飛機 Airplane (Ji Fei) (as Ke Yulun)
譚志剛 Tan Zhigang .....小馬 Ma
張明新 Zhang Mingxin .....三角褲 Underpants (Mingxin)
林鴻銘
製作人
詹宏志 Zhan Hong .....executive procer
Yu Weiyan Yang .....procer (as Yu Weiyan)
剪輯
陳博文
攝影 Cinematography:
Huigong Li
Longyu Zhang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出品
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ICA
Jane Balfour Films Limited [英國]
Yang & His Gang Filmmakers
發行公司
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 (Japan)
上映日期
台灣
1991年7月2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1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1992年2月2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2年4月22日
瑞典
Sweden
1992年12月25日
英國
UK
1993年3月12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60年代初的台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里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隨軍逃到台灣的家眷們形成了一個個被人們稱為「眷村」的小村落,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小四、小明、小馬、老二、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他們成長著,並且拉幫結派地出來混,「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
在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1949年從大陸遷來台北。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與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小明父親早逝,母親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她過早地成熟,同時周旋於幾個男生之間。數學考試,因滑頭抄襲,小四被記大過。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於幫派之間的紛爭,哈尼一個人去對抗「眷村幫」,結果被對方的老大山東推到了火車輪下。小四參與了圍剿「眷村幫」替哈尼復仇的行動,山東被殺。
小四父親涉嫌政治被迫寫交待材料並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被免掉了教職。小四因為沖撞校方被勒令退學,轉學日間部。
小明的母親到馬司令家幫佣,馬司令的兒子小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個早熟但夠義氣的少年,小明因母親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學校所發生的事件讓小四難以承受,他覺得小明變了,而小明與小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中,他與小馬吵翻。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跡,而小明卻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審被判死刑,由於此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各界紛爭後,高等法院更審為15年徒刑。
小貓王錄了他唱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日》送給小四,卻被警員隨手丟進垃圾桶。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青春是個無理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創作緣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 而我已飛過 天是紅河岸
青春殘酷物語
自「台灣新電影」始,一些年輕的創作者可說是用影像註解了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如此,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亦然。前者以一個家族的興衰,敦厚舒緩地刻畫出台灣人歷史宿命的悲哀;而後者則是藉由一件社會案件,精確冷靜地呈現出蒼白壓抑的上世紀60年代的台灣。楊德昌從個人經驗的角度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時代,人人得以回到從前,並且深刻地咀嚼「光陰」和「記憶」的味道,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作為失敗成長的祭禮,正是獻給難以忘懷的殘酷青春。
早歲孤寂感影響其電影觀念
楊德昌生於1947年的上海,一歲多隨父母到台。楊德昌經常提到他父母親這一代外省人皆因戰亂而離開家鄉,毫無祖產,楊德昌認為他們「都有非常獨立的性格」。
楊德昌認為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常特殊的一代。」其實不單只歷經戰亂,性格獨立,更重要的是這些來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沒有親戚,完全沒有中國人最嚴密的組織,所以跟社會的關系一直很獨立,沒有中國傳統社會那些結構,當然也沒有那種束縛;所以我現在和別人交往,基本上保持著一種很簡單的關系;譬如應對,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很熟練地和長輩應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因為家庭組織太簡單。」楊德昌的電影對於現代社會的疏離經驗,或許與其簡單得近乎孤寂的早歲人際關系有較大關系。
電影經驗源自漫畫經驗
楊德昌最初的電影經驗和靈感應該源自漫畫經驗。他曾表示「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是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里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這段話印證於《指望》或《牯嶺街》的少年們,落寞與不被了解的私隱世界,夾雜著對某些嗜好的鍾情、入迷,有著同樣的單純夢想存在。他表示自己在後來創作漫畫時,「覺得對故事感動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會以比較悲劇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較想不通的事情,會傾向於感傷,都是些較不公開的感情。」
用電影憑吊青春
楊德昌堅信「年輕是一種品質,而不是數量,一旦擁有就不會失去」。「小四」的故事根據楊德昌學生時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實事件改編,茅武是建國中學夜間部初二的學生,因女友拒絕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與女友來到牯嶺街談判,談判不成,他將她連刺七刀,致使女友當場斃命。事件發生後,轟動台灣,報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殺」來概括這件事件。
與茅武同校的楊德昌對這一概括「耿耿於懷」,多年後當他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憑吊」那起案件時表示:「對我來講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為什麼殺人,而是那個環境很可能發生這種事,我的出發點基本上還是那段時間,它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這一代在那個時候念初中,命中註定到現在就是社會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環境也許會增強你的個性,也許會削弱你的志氣,那個年代有很多線索可以讓我們看清楚現在這個時代,這是我做這個片子的最大動力。」在楊德昌看來196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奇異」的時候,也是一個「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時代」(引自該片宣傳資料),所以殺人事件不單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為集體的悲劇了。
以虔誠心支撐巨片拍攝
從之前的《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現代都會三部曲」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楊德昌停了五年的時間,對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切身的素材,楊德昌有一層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著比以前作品更復雜的情感關系,全片92個需要修改、重建的場景,片中定妝的演員有90人,資金預算從1300萬擴充到2700萬。
在楊德昌的創作生涯中,鮮有如此龐大的製作架構,尤其是對年代寫實性的努力加工,應該說沒有創作者們自身的成長經驗以及虔誠的感情是無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後參展28屆台灣「金馬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力克當年香港的兩部同樣優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飛正傳》脫穎而出,奪走最佳影片大獎。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經典評述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為載體的影片,它所蘊涵的少年的罪惡是有邊緣性的,自覺的;裡面沒有毒品,沒有性,沒有體驗,但卻有著不成熟卻要做出成熟的樣子來的愛;裡面沒有足夠酷足夠性感的故事與鏡頭,它甚至不是一個關於「成長」或者「墮落」哪怕是「變化」的電影。導演楊德昌只是從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這不疾不徐的敘述中,一切都隨著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結束,小四最終走向了極端,他的青春也結束在牯嶺街上。
在影片里,楊德昌設計的是一種現實的殘酷,一種針刺破氣球的瞬間的停頓,一種把懸在半空的理想剝個一絲不掛的血淋淋。所以當他把這幅60年代台灣的社會圖卷以另一種方式展開的時候,人人都震驚於那灰暗絕望的年代。
楊德昌也許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但那畢竟是他成長過的年代和他深受影響的氛圍,於是透過光影的魔術,他重新去檢視回顧,那政治的、文化的、兩性的、同儕之間的各種壓抑與亟欲突破的掙扎,都在片中重構的世界裡彷彿活了過來。
媒體評論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著楊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對60年代的台灣社會的觀點正好代表了楊德昌本人的觀點,小四父親所經歷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楊德昌本人要傳達的一點政治訊息。本片中不時出現的坦克車,就正有上述的暗喻,電影里的美國流行曲,少年幫派舉辦的舞會,顯示了60年代台灣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節都在夜間發生,主角好比身處於一個蒙昧不明的黑暗時代,身處於一個黑暗的社會。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本片的話,導演的用心也許更見明顯吧。
——香港《明報周刊》
楊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離處理全面物化社會下的人際冷漠感,但在這部影片中卻出現一大批純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著逝去的60年代,楊德昌投射出對過往不可復見的純潔性的追懷,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與純真夢想都一再為邁向利益世故的社會所摧毀,成為時代的祭品。「少年殺人」此時已演變為「時代殺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題於是再現,小四隻是被推向暴力極端的犧牲品而已。
——著名影評人 焦雄屏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述手法嚴峻而含蓄,電影語言豐富深邃,以復雜的結構和開放式的結局展現了濃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現強度。導演楊德昌以熟練巧妙、似散實密的技法把性格各異、來自不同社會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聯在影片中,縱橫交錯而達到內容和結構上的平衡。影片疏離而壓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態的內核,與之前幾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網友 黃小邪
楊德昌的「青春」是也許一種哲學,似乎其也不隨著60年代的遠去而消失,在楊其後的電影《一一》中,雖是成年的故事,但又有少年為女友刺人入獄的橋段。也許楊是想說六十年代一些純真的孩子已經長大,但成熟過後,在今天的世界,青春的故事仍總是會不斷上演。作為少年,到底是身體入世而靈魂自省,還是
完全全與不合理的世俗世界抗爭,是楊德昌的命題,無論時代抑或個人也許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評論人 於哈雷
[編輯本段]人物解構
不是偶然
「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框架。小四作為故事的主要敘述對象,一開始徘徊在各種爭斗的邊緣,基本上處於旁觀狀態,在各種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動地捲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為最後的殺人者。這個故事講起來其實也就幾句話:建中夜間部初二的學生小四愛上了「小公園」老大Honey的女友小明,而Honey並不阻止,反而與他單獨暢談,甚為投機。不久Honey被「217」眷村幫老大山東暗算,喪生於車輪下。小四因頂撞校醫被開除,其父也由於所謂的「政治問題」遭隔離審查之苦。而唯一能帶給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卻又轉與他的鐵哥們兒小馬相好,憤怒的小四一時沖動用刀殺死了小明。但楊德昌是位極有野心的藝術家,他並不滿足於線性地描寫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為借口一刀捅入社會的心臟,鮮血淋漓地刻劃六十年代台灣轉型期的社會風貌,由此構成了影片的另一主體框架,即以小四一家為代表的自大陸撤退到台灣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長的下一代台灣人。有能力表現這一母題的台灣影人不止楊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楊德昌能拍出既熱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慘烈味道,放到侯孝賢的鏡頭下肯定深沉有餘而血腥不足,因為侯孝賢的電影是鄉土化和成人化的,一如楊德昌「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即使是小四父親這樣的中年知識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氣的執拗與率真。
小四的兄弟姐妹
總覺得楊德昌不是在用膠片拍電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鏡冷靜觀察,所有細節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卻仍舊躲在暗處不動聲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寫和背景音樂,對少年人的愛情和青春也幾乎沒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靜靜填在一個個零碎的鏡頭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長裙,流利的英語,戴手錶的姿勢,還有教訓弟妹的家長口氣,就像是她媽媽留在上海的韶華。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壓抑,在家裡永遠處於被忽視被責罰的位置,流連於彈子房也可解釋為內心中被接納被承認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獻給了上帝,她的聲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靜的,但最後得知小四殺人時歇斯底里的尖叫卻充滿了對神的憤怒和絕望。小妹衣服上的鈕扣總是掉,裙子總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長的青春。
小四
對於小四來講,周圍的一切都是殘酷的。家庭,本來奉公守法的父親卻突遭橫禍,一個完好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學校,官僚的訓導處長(那個最讓人惡心的老頭)不公正的對待;朋友,最鐵桿的朋友之一小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這一切不是哪個少年人承受得了的,於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對抗這個世界。小明很聰明,她死之前最後一句話說得很
好:「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你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你不改變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於是,小四一頭撞向了這個世界充滿各種游戲規則的銅牆鐵壁,或者說這些銅牆鐵壁擠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間,把他活活地壓死了。
十年前的張震還沒長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龍》里的帥哥模樣,但那張純凈的臉龐在我看來更加飽滿,富於表現力。他用不多的語言把小四沉默、倔強、在現實中不斷碰壁直至絕望的性格發展特徵展現得含蓄而深刻。小四這一形象並不因其寡言而顯懦弱,相反是堅強有力的,他始終不肯放棄自我的信念,寧願被學校記大過、開除也不認錯,寧願毀了自己也不允許小明這樣「沒出息」。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殺小明這個中心情節上,但不應忽視的還有另外兩個人物對他的影響——父親和Honey。同小四一樣,父親在大環境中的性格發展也是非常飽滿的,在幾乎相同的學校訓導處場景中,觀眾清晰地看到了導演刻意安排的強對比,由影片開始的據理力爭到後來的唯唯諾諾,這個保有年輕人朝氣的知識分子終於被殘酷的現實徹底擊垮。曾鼓勵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父親在小四的精神世界裡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愛的究竟是小明還是Honey?這聽起來有點兒荒謬,他遠在認識Honey之前就喜歡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曇花一現無疑給了他巨大的沖擊。整部片子的基調是非常寫實的,唯獨對戲分不多的Honey調入了理想主義的色彩。藍色海軍服下的「小公園」老大英俊而孤獨,他近乎傻氣地單槍匹馬去談判,結果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只是為了像《戰爭與和平》里那個「獨自去堵拿破崙的老頭」一樣去抗爭那些不能抗爭的事。正是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發了小四強烈的生機,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愛的姑娘表白,「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發出了「現在,我就是Honey」的聲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醜陋的現實世界爭奪小明。
小明
被殺者小明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楊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遠遠超出十幾歲少女的負荷。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對殘酷現實的體會遠比小四透徹,貧窮、動盪、寄人籬下,時刻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不穩定狀態中,這使得小明身上體現著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純羞澀,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你可以罵她水性楊花,跟身邊每一個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第二遍後,我為她難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小四。如果說,在小四由明轉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後的亮色;那麼,在小明早已暗淡無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這唯一一星光亮,還是被她自己掐滅的。同小四家熱鬧溫馨而相對穩定的氣氛相比,小明和母親總是在為明天的落腳點擔心。她母親曾憂傷地說,「你一定要快快長大。」這沉重的期待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剝奪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權利,她在最單純的年紀就迅速地被這個世界同化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她甚至比小四父親還要成熟和衰老。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間還閃爍著純真的光芒,她其實是那樣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靈上最貼近她也最溫暖她的人。但是最終,她還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為強大的現實世界妥協了。
青春?青春!
小四終於用匕首殺了小明,被判入獄十五年。小貓拿了自己錄制的音帶去看他,卻被看守隨手丟進垃圾箱。空氣中傳來小貓細聲細氣模仿貓王的歌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聲稚嫩,是他們單純而認真的青春。我怎能不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楊德昌鮮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誰能夠不失聲痛哭?
[編輯本段]獲獎記錄
·第二十八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獎
·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三十八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第四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H. 尋找一部電影...急...

艾爾頓強 監制的《女男變錯身》
《女男變錯身》

It』s a Boy Girl Thing

女變男、男變女
乖乖女耍man 運動猛男裝氣質

2月23日 把身體還給我

導演:尼克休倫
監制:艾爾頓強
演員:凱文席格斯、莎蜜拉阿姆斯壯

關於電影

男變女、女變男,現在最新的冤家復仇方式:就是和你的死對頭互換身體,進行破壞大作戰!

一對毗鄰而居卻互看不順眼的高中男女生伍迪和妮兒,彼此是校園里不共戴天的死對頭。某天他們一早醒來,竟發現自己換成了對方的身體!這下可好,這對冤家剛好趁此機會報仇,盡情利用對方的身份為所欲為,努力破壞對方在學校的名聲與形象,真是沒完沒了…。但事情發展的結果,遠遠超過他們想像,到底還有什麼比靈魂出竅更猛的經驗在後頭等著他們呢?.

青春浪漫性別喜劇《女男變錯身》,幕後編導陣容集合了一群優秀的影人共同參與製作。更特別的是,這部片的幕後監制,是頂頂大名的流行樂壇教父級巨星「強叔」艾爾頓強,並參與了電影原聲帶的製作。在他的獨到慧眼與深厚音樂功力之下,打造出一部從影片到音樂都洋溢著年輕氣息的浪漫兩性校園喜劇,鐵定要觀眾笑到流淚又大呼過癮。

劇情介紹

伍迪和妮兒雖然住在彼此隔壁,又上同一所高中,但兩人個性天差地別,彼此互看不順眼,是不共戴天的死對頭。

伍迪是西達高中足球隊里最閃亮的四分衛,他人長得帥、個性親切大方、極富運動細胞又十足超人氣,是學校里的運動明星風雲人物,眼看校友日足球友誼賽即將到來,伍迪非常期待能代表學校出賽。而住在他家隔壁也跟他同校的,是功課名列前矛但社交笨拙的書獃子女生妮兒。對她來說,人生最重要的意義與目的就是要好好用功念書,然後進入夢寐以求的長春藤聯盟中的耶魯大學,才有光明未來。

某次校外教學他們又爆發激烈爭執,並且互相嗆聲,沒想到這次惹來淘氣的阿茲特克大神想要插手管管這對冤家。於是第二天他們一早醒來,竟發現自己被換成了對方的身體!

伍迪在妮兒的床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女生,讓他只想大呼歐買尬!他得住在那個整潔乾凈、無聊到爆、秀氣兮兮,還養了貓咪的女生房間里。當女生他唯一想得到的最大福利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跟一群美女開整晚的睡衣派對。然而伍迪擔心著即將到來的足球賽,但如果以現在這付樣子上場,他鐵定就要失去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了。

妮兒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她醒來後發現自己變成臭男生,並躺在伍迪那個臟亂不堪的房間,耳邊傳來伍迪他媽催促吃早餐的隆隆吼叫聲時,她心想怎有人能待在這種鬼地方?雖然當男生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騎車上學不用再趕校巴。只是當她想到再過一星期就是耶魯大學的入學面試,如果她還不能變回自己的話,什麼學業大計、美好人生就都要泡湯了啦!

當他們發現可以把握機會利用這個「新身份」為所欲為,竭盡所能破壞對方名聲與形象以藉機報復時,真是件爽快的事!不過對方的生活其實與自己最初想像有所不同…。而當伍迪和妮兒學會互相合作行事之後,發現彼此來電似乎是比靈魂出竅更猛的經驗……

電影幕後

《女男變錯身》集合一群影壇極具創意的幕後工作團隊,合作拍出一部關於青少年的性別喜劇片。在高中校園中到處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小團體:很酷的人、很不起眼的人、運動健將、內向乖僻的人、終日恍神的人……大家都混雜在一起。高中生與小團體之間的互動與轉換過程其實十分微妙。

本片由跨足電影與電視界擅長撰寫喜劇故事的編劇喬夫迪恩,創作這部別具新意的劇本。製片漢彌頓蕭表示:「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在『交換身體』這個重點,工作人員試著為這部電影注入不同元素,讓它更添浪漫喜感。以往有很多以交換身體為題的喜劇電影,但是並不深刻動人,而我們兩者都想兼顧,這是項挑戰!」導演尼克休倫說他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就笑得超誇張,但是真正打動他的還是在的浪漫喜劇情節。「他們被放在錯置的身體里,但故事本質依然是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我真的認為這個劇本非常非常有趣,我認為好的故事是成功的一半,這個劇本不只好笑而且還夠嗆辣。」身為幕後監制的艾爾頓強如此表示。

而除了擔任電影監制之外,同時也是歌壇流行音樂天王人物的強叔,這次主掌《女男變錯身》原聲帶的製作方向,並與音樂總監里茲蓋拉契共同合作。「我們想要製作一張以年輕樂團、年輕歌手並帶有一點嘻哈風為主的電影原聲帶」艾爾頓強說「我只是原聲帶的中間協調者,我愛這個工作因為新的音樂總讓我感到振奮,我一直認為一張好的原聲帶能真正將影片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強叔的音樂作品曾被不少影片選為電影歌曲,包括最為膾炙人口的《獅子王》,而他也曾為《第六感女神》等片擔任電影配樂工作。這次他從影像到音樂的製作過程都親力親為,相信其成果都足以讓所有人引頸期盼。

演員介紹

凱文席格斯Kevin Zegers (飾 伍迪)

出生於加拿大,雖然年紀輕輕才二十多歲,但他累積所演出過的電影、電視影集及廣告數量已經相當豐富。童星出身的他,最早以演出《神犬也瘋狂》系列電影中的可愛小男孩而廣為大眾所知,2004年參與舊片新拍的恐怖片《活人生吃》演出後開始展露頭角。2005年他在電影《窈窕老爸》中,飾演一位一心想尋找未曾蒙面的生父的嗑葯青年,與影後級演員費莉希蒂霍夫曼演出對手戲卻不見青澀,表現相當搶眼成熟。

他近期參與過的影集包括有《The Incredible Mrs. Ritchie》,與好萊塢資深演員吉娜羅蘭及詹姆斯肯恩飆戲;也曾於《House M.D.》、《X檔案》等影集里軋上一角。

莎蜜拉阿姆斯壯Samaire Armstrong (飾 妮兒)

出生在東京,在日本待到5歲,並學習了柔道及武術。在她3歲時就懂得對著鏡頭說:「我想當明星!」就讀亞歷桑納大學期間她開始接觸各項演出機會,並決定要以表演做為事業。畢業之後她搬到洛杉磯以尋找更多機會。

近幾年來以電視演出為主,近來較有名的角色是HBO影集《我家也有大明星》中的艾蜜莉一角,並以此演出獲美國娛樂周刊選為「2004年度最具爆炸突破性潛力新人」之一。另外也曾參與過演出的電視影集包括有《玩酷世代》、《五口之家》、《急診室的春天》、《X檔案》等。電影作品有《非常男女》、《生存游戲》,以及近期由琳賽蘿涵主演的《幸運之吻》等影片。

而平常除了忙碌的拍戲行程中,她還得抽空打點她所創立的服裝品牌「NARU」,該品牌在LA當地頗受年輕族群的歡迎,並曾獲雜志如Vogue、Elle、W、Elle girl的特別推薦。

艾爾頓強Elton John (監制)

194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近郊,四歲開始學鋼琴,11歲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他從70年代出道至今,創作出多首成功的音樂作品,縱橫樂壇近40年仍屹立不搖,堪稱流行音樂傳奇人物。他和創作搭檔伯尼陶本的合作也超過30年,成為史上最多產的音樂搭檔。
他的音樂生涯橫跨70至90年代,至今仍然不停創造新的暢銷歌曲及紀錄。他40張專輯全美唱片賣座逾六千萬、全球銷售創1億5千萬。1972至1996連續數年蟬聯告示排雜志Top 100專輯中的Top 40,也成為唯一能夠連續23年蟬聯Top 30專輯的藝人。

1994年《獅子王》電影歌曲的創作共為他贏得了五項葛萊美獎的提名、金像獎三項最佳歌曲提名。片中主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為他贏得了葛萊美獎最佳流行男演唱人獎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艾爾頓強從事的首部電影配樂為喜劇片《第六感女神》,純粹是作電影配樂,多以管弦樂的方式呈現,跟為《獅子王》寫歌有著極大的不同。

艾爾頓強為樂壇公開承認同志身分的藝人之一,1993年他和男友大衛開始交往,兩人並於2005年底英國同志婚姻法律生效第一天正式結為連理。艾爾頓強自1992年起分別於美國及英國成立了「艾爾頓強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持續推動愛滋防治及爭取同志人權,多年來從事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

I. 推薦幾部能感悟人生的電影

1、《追風箏的人》

第一次接觸,《追風箏的人》是以小說的形式,那時候總感覺不太懂他表達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很喜歡他講述故事的方式和心率的文字。後來看了這個電影,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訴說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現實世界人性百態的折射,我們會感慨哈桑的勇氣和善良,也會對阿米爾懦弱膽小而感到悲憤,會感慨阿米爾的父親士兵侮辱婦女時挺身而出的勇氣,也會對他不肯承認哈桑身份的無奈,「為你千千萬萬遍」或許是哈桑和阿米爾之間的約定,是他們各自人性的救贖,是那翱翔藍天的風箏,是那日余暉下追逐風箏的兩個男孩兒。

這部電影講了許多有關於友情,關於愛情,關於親情,每看一遍,都讓我感到收獲頗多。如果不曾認真生活過,那裡么永遠不懂生活,不懂生活,意味著不懂生存法則,不懂生存法則,自然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如果往今來生存法則只有一條善良,請認真的人生育你想要的人生,這樣的人也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而他正是阿甘。

J. ,七八十年代的一部電影《一向春水向東流》的男主角是誰

男主角:張忠良
演員:陶金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部由蔡楚生、鄭君里導演和編劇,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綉文、吳茵主演,昆侖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47年的劇情片。該片代表了20世紀30、40年代中國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巔峰之作,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一部史詩般的影片。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將傳統故事《鍘美案》置放於抗日戰爭的背景之下拍攝的一部典型的家庭倫理片。共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影片把抗戰前後將近十年間的復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難關頭,整個社會處於紛繁動亂之中,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正義吶喊。

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的表現技巧,融匯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

閱讀全文

與生於1947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