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吧友知道《河西走廊》紀錄片在那看
《河西走廊》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eObOJZ1WktLikiL1jD6wA
㈡ 良心製作的紀錄片《河西走廊》,你非常值得一看
給大家推薦一部純良心精工創作的記錄片,該紀錄片B站評分9.9,豆瓣評分9.6,知乎上被很多人列為「最值得推薦的紀錄片」之一,它就是由中央電視台和甘肅省委宣傳部於2015年聯合出品的大型人文類紀錄片《河西走廊》。
該紀錄片一共10集,梳理再現了從西漢到新中國這兩千多年來河西走廊的歷史。在內容上,它採用編年體史詩的形式展現了各個時期在河西走廊上發生的故事。
從漢武帝為了開疆拓土命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對西域進行探索到一代名將霍去病掃盪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國版圖;從河西走廊作為中央與西域交流互通的驛站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到「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四分五裂時期,河西走廊成為中華文明延續的根脈;從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國最終在此發揚光大到隋煬帝西征在張掖舉行會盟重新暢通絲路;從盛唐時期敦煌藝術高光呈現到涼州會盟使西藏歸入中國版圖;從明清閉關鎖國使河西走廊歸於沉寂到帝國晚期列強入侵重新喚醒人們對此的重視;從新中國成立後在此發現並開發了玉門油田、嘉峪關鐵礦和金昌有色金屬到新時代「一帶一路」的構想將給這條古絲綢之路重新帶來繁華等,跨越漢、魏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再現了河西走廊的悲壯、蒼涼和厚重。
這真的是一部良心之作。其創作團隊都是各個領域的精英,從製片、導演、攝像到撰稿、作曲、學術顧問,無不抱著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集全力製作這部紀錄片。
首先說製作手法,《河西走廊》一反一般紀錄片運用大量的專家學者采訪的方式陳述,而是採用情景化故事再現和電影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不易使觀者產生疲勞感,而是隨著情景的再現和故事的深入不斷激發興趣,引人入勝。
再說文案,該紀錄片的文案是從43萬字的學術報告中抽絲剝繭提取出來的,每一段故事的陳述都盡量尊重歷史,內容嚴謹且豐富,語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加上娓娓道來又鏗鏘有力地解說,讓人聽起來既感到振奮又是一種享受。
再說攝影,此片的攝影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團隊,他們親赴河西走廊進行長達數月的拍攝,並對照片進行認真篩選,挑出最美最震撼的呈現給觀者。我們可以發現紀錄片展現的河西走廊的風景、地理、地貌畫面是多麼的美,多麼的富有詩意。似乎隨意截取的畫面,無論是高山、沙漠還是盆地、草原,哪一張都可以當作壁紙。而且,這樣的美景也極易勾起人們對那片土地的嚮往,讓人真的想去親自走一走那個狹長的「走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賞令人沉醉的美景美色。
再說音樂,此片的作曲由希臘作曲家雅尼花費一年多時間創作完成。優美動聽又富有異域色彩和哀怨韻味的配樂,讓人彷彿置身於時光機器,隨著悠揚的樂聲穿梭在一個又一個朝代之間,感受歲月變遷,體味滄海桑田。
除此之外,該紀錄片不是全把王侯將相、歷史名人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它還集中體現了一些小人物、普通民眾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所發生的故事,所留下的印記。比如第三集《驛站》中駐守河西的懸泉置,第七集《敦煌》中創作莫高窟翟家窟壁畫的李工,等等。這是要讓後人知道,在河西走廊這片神聖土地上留下豐功偉績的除了那些彪炳史冊的大人物,還有許許多多不曾被歷史銘記的普通人。他們的付出值得肯定,他們的價值值得被後人一一稱頌。
有生之年要去趟甘肅,去踏足一下河西走廊,去飽覽敦煌壁畫,欣賞敦煌藝術,去追蹤「儒佛」鏡像,浸浴思想源泉,去瞻仰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去登一登明長城,去撫摸一下歷史殘存的斷壁頹垣……只為親眼見證一下她的美,她的珍貴,感受一下她帶給人的歷史厚重感,追念她曾經的輝煌和落寞,體味她跨越千年的雄壯、激情與蒼涼。
㈢ 如何評價《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的成功之處是很多地方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鳴。
鏈接:https://pan..com/s/1my7LIiByFbaNNZdoDwSGhA?pwd=tw66 提取碼:tw66
第六集《絲路》的後面有這樣一段台詞寫得很平實,居然讓我熱淚盈眶:「這熟悉的音律,讓裴矩的思緒飄回了二十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張掖之前的雄心壯志,想起了編撰《西域圖記》時的艱辛,更想起了大業五年,焉支山下,他為隋煬帝安排的貿易盛會......
當時的宮廷樂師,似乎也演奏了這曲《西涼》......細弱的絲弦撥動了裴矩蒼老的心,曲終人散,已是夕陽西下......
《河西走廊》改變了以往再現絲綢之路的傳統思維方式,它不再是單純的歷史紀錄,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
該片對絲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現,實際上是用現代視聽媒體的手段來重塑和表現歷史,也就是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傳達歷史及人們對歷史的見解。
㈣ 紀錄片《河西走廊》承現歷史視角(上篇)
2015年央視拍的大型記錄片《河西走廊》共10集,( 使者、通道、驛站、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 )為主題演繹。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這個春節疫情的漫長假期,無疑是帶給我驚喜的一部記錄影片。紀錄片的真實觀一直是紀錄片研究的重要問題, 也在持續的爭議中不停地演變。這也是我喜歡看紀錄片的原因,因為它以最真實歷史觀承現給我們。
這部影片突破了以往的文字講述和專家訪談模式,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以及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對絲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現,用現代視聽媒體的手段來重塑和表現歷史,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每集約50分鍾,像看一部部有意思的電影,超級有趣。
甘肅省形狀猶如一隻「如意」,通道全長1200里,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人們稱作「河西走廊」,形成數以億年地殼劇變,它是通向中亞西亞地區的必經之路。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對於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不變的夢想。
這個夢想的開端源於兩千年前一個帝國的開拓——西漢,此時的漢帝國已經運行了64年,年輕的漢武帝劉徹,躊躇滿志的開始就謀劃,一名匈奴軍官被漢軍俘獲,得知河西走廊形勢混亂,聯合月氏人形成東西向聯合夾擊,27歲的陝西城固人張騫,官職侍從官(朝延侍衛,政事務見習官)和向導翻譯堂邑父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虜軟禁9年,逼娶匈奴女子為妻,同是也給提供一個了解匈奴王朝的機會,後逃出到月氏留1年多,深入了解西域的風土人情等,未果返回時,再次成為匈奴的俘虜軟禁,再次出逃東歸,13年來沓無音信的張騫歷盡艱難險阻神奇歸來,京城驚嘆,帶回來西域地圖和從未見過的植物種子,以及他未曾泯滅的夢想。
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有「鑿空」之功,他的所見所聞讓漢帝國視野大開,這將是漢帝國隨後在西域開展軍事和外交功勢的基礎,也是漢武帝堅定打敗匈奴的的信心。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張騫完成的他的歷史使命,河西走廊也因此記住了這個堅忍不拔的探路者。
年僅17歲的霍去病首次戰役中率領八百騎兵孤軍深入立下戰功,被封為「冠軍候」,他不按常理出牌,輕騎兵快速突襲的戰術,用小部分精銳部隊連續掃盪匈奴5個部落,越過天然草場焉支山,連續疾進500公里,最後追擊到敦煌大敗匈奴,大獲全勝。後制定漠北之戰,三路軍隊全線進攻,圍殲匈奴。
焉支山天然草場——山丹軍馬場 ,飼養良種戰馬,今天這里仍然是亞洲最大、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第二大軍馬場,河西之戰後,霍去病的大軍接收這片匈奴人飼養戰馬的夢幻之地,從此漢帝國有了理想的軍馬養殖基地,高原環境培養出的馬匹質量遠超於中原。被擊潰的匈奴唱著悲痛的歌退出祁連山脈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表彰霍去病的戰功,並為他建造一座豪華府第,他卻上奏漢武帝說: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司馬遷記錄了這句話,並成為流傳千古的鏗鏘名言。19歲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銳部隊縱橫馳騁,歷經三次河西大戰後,終於全線打通了河西走廊,首次設置武威、酒泉兩郡,河西走廊並入中原版圖。
北撤匈奴並未屈服,為鞏固河西戰果,衛青和22歲的霍去病各帶大軍發起「漠北大戰」 ,直擊匈奴北部 , 一路直擊到被匈奴視為聖地的狼居胥山,並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儀式, 史稱「封狼居胥」。
此時漢帝國國力強盛,繼續開疆拓土,在漢武帝心中,強烈渴望建立一個「 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的國家,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促進了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奠定了對新疆的開發基礎。
年僅23歲的霍去病突然去世,短暫而光輝煌的一生,猶如一顆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劃過天宇,又匆匆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漢帝為紀念這位愛將,將墓修成祁連山的樣子,還塑有 馬踏匈奴雕塑 ,在河西走廊東面蘭州市依舊塑有霍去病巨大雕像,人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征戰河西的英雄。
漢帝國反擊匈奴勝利河西走廊並入中國版圖後,漢帝開始設置行政機構 武威 、 張掖 、 酒泉 、 敦煌 ,河西四郡相即設立。郵驛系統開始向西延展,中國是最早的有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被視為「國之血脈」。
1982年相即發郵驛工作真實形象郵票《驛使圖》,國家郵驛機構被稱為「置『,它不僅是傳遞公文也是物資轉運站還是公務往來的休息站。
" 懸泉置 "隸屬漢帝國河西重鎮敦煌郡屬政府機構,「嗇夫」是秦帝國與漢帝國時代,縣級以下官員的稱謂,「置嗇夫」就是這個郵驛機構的行政長官管理日常工作,由敦煌太守監督管理,並有官徒卒御37人、傳車15輛、傳馬40匹、還有官牛官車。
故事通過懸泉置來展開, 常惠 祖籍山西,是橫跨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曾和蘇武出使匈奴,緩合匈漢沖突,被匈奴扣留19年未曾妥協,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幹被釋放回家,再次回到長安,他5次經過懸泉置所發生的故事。為加強和西域各國的交流,武帝採取和親政策,積極響應烏孫國派楚王的孫女解憂公主和親,從此女子也在為帝國的發展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漢帝國經過409年的統治之後,最終崩潰了,中原歷經三國時期的混戰,西晉王朝的短暫統一,司馬氏王朝家族內部為爭奪中央政權爆發混戰。
西晉末年,張軌主動調入武威任刺史,姑臧縣,張軌家族世代轉攻儒學著名,採取中原注教化,招收500弟子開辦學。流傳著首歌謠:「 秦中川、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 。
中原 「永嘉之亂 」,中原限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混亂的格局中,河西走廊因為地處偏遠沒有受到太多沖擊,大量人口遷徙而至。後有大儒 郭荷 (今天甘肅秦安人,出身儒學世家)遷徙過來, 除了追隨他的弟子還有極為珍貴的數代家傳的經史典籍。
張軌家族在河西割劇一方建立」前涼「的政權,後代曾孫前涼王」張祚「明面廣泛徵求儒學名士支持,並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尊崇學問,而是給太子授課。被請的郭荷和宋纖(敦煌效穀人,在酒泉南山鑽研儒學開館講學,學生多達3千人 規模堪比孔子)被逼出山後,最終選擇以絕食自盡的方式保全學者的自由和聲名,84歲的郭荷辭世。
弟子 郭瑀 傳承,寫下了《春秋墨書》《孝經錯緯》,希望著作為後世所用,招收弟子講學,學習之餘在馬蹄山開鑿石窟,這座只為安身而建的馬蹄山石窟在並不遙遠的未來成為中國重要折佛教造像聖地,開鑿 馬蹄寺石窟群 後來成為佛教文明的一大聖地,同時也成為儒家與佛教兩大文化交匯的見證。
前涼被滅近80年的統治結束,河西走廊歸前秦國君主 苻fu堅 統治,為完善前秦國的禮儀制度,崇尚儒學的 苻堅 讓當地選派300名學子在郭瑀門下求學禮制,傳播聖人思想,是儒家門生的責任和義務,匯集弟子子幾千人。之後一大批大家紛紛開館收徒,河西儒學教育蔚然而起。
氐族貴族呂光割劇涼州,建立政權史稱」後涼「,郭瑀弟子 劉昞 (敦煌人)成為河西士林的領袖,時任敦煌太守 李暠hao (隴西成紀人—天水秦安人」李廣十六世孫「)在敦煌自立,建立」西涼「政權,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僅保留了中原傳統儒家文化,也造就了大批著名學者,李暠通曉經學,擅長文藝,他的《 述志賦 》流傳至今,文章里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留下一個政治家力圖統一河西,恢復中原的胸懷抱負,同時也留下了內心的糾結與選擇。
李暠請劉昞出任西涼主管文教 」 儒林祭酒「。後被」北涼「所滅 , 在酒泉發現」 西涼王李暠墓「是河西走廊規模最大的墓葬 。 劉昞一生著述不下120卷,是五涼時期學術著作最多的學者。 此的河西走廊學術文化空前繁榮,並形成了與中原地區相對應的地域文化系統,學術、散文、詩歌、詞賦為主的」 五涼文學 「。
失傳已久的西晉以前的古籍和劉昞等河西本士學者的著作貢獻給東晉朝廷進獻了154卷典籍,其中《人物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來並傳回江南。
北魏拓跋氏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河西走廊結束長達140年統治首次統一,推行漢文化,儒學受推崇,漢文化隨之東遷,大興儒風,積極參與北魏鮮卑政權文化轉型和政治改革,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河西文化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並列,成為隋唐文化的淵源。 武威文廟是儒學傳播繁衍的印證。
河西走廊百年風雲被劉昞記錄在十卷本的《敦煌實錄》與十卷本的《涼書》中,後被 北魏孝文帝譽為」德冠前世 蔚為儒宗「。
鳩摩羅什生於西域龜茲國,父親是從印度遷徙到西域的貴族後裔,母親是龜茲國王的妹妹。鳩摩羅什天資聰慧七歲時出家,他十二歲時可以開壇講法,名聲大震西域各國。呂光建立後涼,迎接鳩摩羅什被軟禁17年,後秦高祖姚興推崇佛教和儒學君主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城,年紀58歲,姚興在長安城組織了譯經場,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經」,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鳩摩羅什翻譯的《心經》 ,鳩摩羅什,意譯為「童壽」,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後世尊稱為「千古一僧」,也是第一個走過河西之人,他與真諦、玄奘、義凈和不空被稱為漢傳佛教五大譯師。年終70歲在長安圓寂。
而後所描述的曇無讖(tán wú chèn)涼州城講法、曇曜(tán yào)造像、劉薩訶(liú sà hē) 瑞像寺 (今為 聖容寺 )-是一座唯一自然形成的大佛的傳奇故事。 曇曜,一個傑出的佛教徒,一個出色的寺廟建築工程師和一個富有熱情的幻想家,天梯山在武威城南,是祁連山東線的一條支脈, 天梯山石窟是中國歷史開鑿最早的石窟。
歷經數百年的動盪,隋煬帝楊廣重新統一天下,他也是唯一一個親自踏入河西走廓的中原帝王,站在走廓城牆上看到這條走廓的重大意義,河西走廓也迎來了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