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成語故事合集5篇
成語 故事 包涵著我國從古代到現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過描寫生活的一些簡單的事,讓我們感覺到有趣從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幼兒成語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幼兒成語故事1
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幼兒成語故事2
【舉足輕重】
竇融世代在河西擔任要職。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波水將軍,統率重兵。後來更始帝劉玄滅了王莽,他又歸順更始帝,當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敗後,他無主可依,就聯合酒泉、敦煌等五個郡在河西形成割據勢力,自任五郡大將軍。
河西民風比較淳樸,竇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較寬和,所以境內官民相安,糧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紛紛歸順竇融。一時間,河西五郡兵強馬壯,天下聞名。
後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他就是漢光武帝。竇融總覺得自己割據一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很想歸順光武帝,做個青史留名的漢室忠臣。於是他派長史劉鈞向光武帝上書並獻上馬匹。
劉秀得知竇融有歸順的想法,高興得不得了,當下就封他為涼州牧,賞賜黃金二百斤,並讓劉鈞帶一道詔書給竇融。
在詔書中,劉秀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表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些都應當歸功於竇融的治理之功。他還表示,自己知道竇融功勞很大,所以對他非常思慕。
劉秀特意指出,在他與竇融之間,還有蜀地的公孫述和天水的隗囂,他們占據土地,一個想爭奪天下,一個則想從戰爭中漁利。在蜀漢相攻的形勢下,竇融歸順何人,對全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舉足移動一步,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幼兒成語故事3
【舉棋不定】
春秋時,衛國國君衛獻公驕橫粗暴,人們對他懷恨在心。後來,衛國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衛獻公的統治。衛獻公失掉君位,只得帶著母親和弟弟逃到齊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孫文子和寧惠子趕走國君後,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國君,就是衛殤公。寧惠子做了犯上作亂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覺得驅逐國君是自己的一個污點,為了贖罪,他囑咐兒子寧悼子迎回衛獻公。
沒過多久,衛獻公聽到有利於自己的風聲,就派人與寧悼子聯系,要他幫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還向寧悼子許諾,復國之後,他只掌管宗廟、祭祀等事務,朝廷的政務全交給寧悼子辦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對讓獻公復位。
一位大夫叔儀警告寧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後一致,你們寧家一會兒把國君趕到外國,一會兒又要迎他回來,變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難測。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失敗,更何況您面對的是國君廢立的大問題。您要是非要輕率地處理國事,一定會有滅族之禍,到那時後悔也晚了。」
可是寧悼子打著「遵守先父遺命」的旗號,一心想廢新君,立舊君,好獨攬朝政大權。後來他滅了孫氏,將衛殤公殺死,迎回了獻公。不料,衛獻公是個記仇之人,他剛一回國,就把寧悼子滿門殺了個干凈,報了自己當年被寧氏驅逐之仇。
幼兒成語故事4
【太公釣魚】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見紂王荒淫無道,便棄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恥笑,所以暫時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里,以待時機。
一天,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樵夫武吉擔柴路過,,見他竟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香餌,便問長者貴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號正熊。"
武吉嘆了口氣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象你這樣愚拙的人,還自號正熊,實不相稱!"
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釣魚是假待機進取是真。然而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
說罷,就擔起柴擔進城去了。不料武吉進城失手打死了守門的軍士招來殺身大禍,巧逢西伯姬昌路過,得知武吉是個孝子,家中有老母無人奉養,便贈與黃金十兩,命他回去安頓好老母再來領罪。
老母絕望,便帶武吉來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教他如此這般,從此武吉只在鄉中幹活,不再進城去了。
光陰似箭,不覺又是一個春天。一日,西伯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忽聽有人唱道:"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污。龍興雲出虎生風,世人慢惜尋賢路……"姬昌命人將歌者找來,見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來領罪,反在此 唱歌 ?"
武吉便照實說了,並說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認為姜尚必是賢者,便當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帶路來河邊尋訪姜尚。姜尚為試姬昌的誠心,未理采而避入蘆葦叢中。
姬昌求賢心切,三日後,又封武吉為武德將軍,再次帶路,親率百官一同再訪姜尚,封為太公。後來太公輔佐文王,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幼兒成語故事5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 面相 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幼兒成語故事合集5篇相關 文章 :
★ 幼兒必學成語故事精選5篇
★ 幼兒必學成語故事5篇
★ 幼兒必讀成語故事5篇
★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最新5篇
★ 兒童成長必讀成語故事5篇
★ 6歲兒童的成語故事5篇
★ 幼年必讀成語故事5篇
★ 親子成語故事5篇
★ 5歲兒童的成語故事精選5篇
★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合集大全
『貳』 幼兒簡單成語故事
幼兒簡單成語故事篇一:杞人憂天
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塌下來,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覺也不敢睡,飯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擔憂,倒替他擔憂起來,跑去跟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大氣。你整天呼吸行動,都在大氣里,干嗎要擔心它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聽了可更加擔憂了,說:「照你這么說,天是很厚的大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來嗎?」
朋友說:「這怕什麼呢,太陽月亮和星星不過是大氣中一些發光的東西,即使落下來也打不著人。」
那個人想了一會兒,覺得朋友說得有點兒道理,看來天真的不會塌。可是他仍舊不放心,又問:「那麼地垮了怎麼辦呢?」
朋友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東西南北,哪兒沒有泥土。你整天在泥土上走來走去,干嗎要擔心它會垮下去呢?」
那個人聽說地也不會垮,總算放下了心。
「杞人憂天」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用不著擔憂的事情擔憂,可以說他是「杞人憂天」。多餘的擔憂也可以說是「杞憂」。
幼兒簡單成語故事篇二:閉門思過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
有一次,他到高陵縣巡視,碰到兄弟倆向他告狀。
其中一個說:「我弟弟佔了我的耕地。」
另一個說:「這地本來就是爹媽在世時分給我的,哥哥不講理,硬說是分給他的。」
這件事,對韓延壽觸動很大。他十分慚愧地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眾間發生骨肉爭訟。這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恥。其責任在我身上,我應退職讓賢。」
這天,韓延壽推脫有病,不再處理公務,獨自一人呆在館舍的一間房間里,閉上門,思考自己的過錯(閉門思過)。
那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壽的上述舉動後,深為之感化。他們倆痛心疾首地流著淚,赤身前往館舍向韓延壽請罪。
韓延壽見他兄弟倆已覺醒,並決心痛改前非,這才稍有喜悅之色;但他從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為太守而未能盡到責任的過失,也不禁仰天垂淚。
閉門思過,比喻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
幼兒簡單成語故事篇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關於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傳說。
據說老子的母親理氏有一天正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
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來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
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對母親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後來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這是一個管理藏書的官職,因為這個緣故,老子知識淵博,在當時名聲很大。孔子年輕時曾經專門拜訪過老子,向他請教周朝的禮儀。
老子寫過一本只有五千字的書,名字是《道德經》。書中講了很多能啟發人的道理。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說,雙臂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芽開始長成的;很多層的高台,是從第一筐泥土開始壘起來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才能走完的。在這里,老子用生動的事例,說明事物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變化的。
後人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成語,比喻事情總是從頭開始,逐步發展的。
『叄』 幼兒園成語故事《盲人摸象》幼兒表演台詞
「盲人摸象」是大家熟悉的寓言,說的是四個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齒、腿和尾巴為依據,說大象的形狀像牆,像棍子,像柱子和繩子等,他們都自以為是,爭個不休。這則寓言使人們在忍俊不禁之時,得到啟示:識物、知人,應當力戒「以偏概全」。以後經常用「盲人摸象」來諷諭主觀片面的人。這個成語經常為人引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認識本課的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盲人摸象」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內涵。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過程與方法: 1. 反復誦讀,在充分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課文。 2. 展開小組討論,對故事的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況之後再下結論。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妄下結論,要全面觀察,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重難點分析: 1. 學會本課生字詞,分角色朗讀課文。 2. 懂得「盲人摸象」這個成語的意思。 課前准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與設計說明: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象嗎?能不能說一說它們是什麼樣的? 2. 課件展示大象的圖片。 3.學生認真觀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 過渡:可是有幾位盲人,他們沒見過大象,也很想知道大象長得什麼樣?於是,他們就用手去摸大象,他們摸到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 教師出示學習要求,學生自讀課文。 (1)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順。 (2)盲人們摸到的大象分別是什麼樣子的? (3)和同學交流你讀文後得到的啟示。 2. 認讀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讀一讀,再集體朗讀,教師要強調要點。 (2)同桌互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3. 指名分段讀文,檢查學生讀通、讀准課文的情況。 4. 學生互相評議。 5. 出示帶生字的重點句子。 一個盲人摸著了象的身子,就說:「我知道了,象原來像一堵牆。」一個盲人摸著了象的牙齒,就說:「象跟又圓又光滑的棍子一樣。」第三個盲人摸著了象的腿,就說:「你們倆說得多不對,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後一個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來:「你們都錯了!象跟繩子一個樣!」 (1)讀句子。 (2)讀句中的生字。 (3)去掉生字的讀音再讀。 6. 出示課件,用「與小象交朋友」的方式,檢查學生生字的認讀情況。 在本環節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 課件播放課文范讀錄音,學生邊聽邊把四個盲人認為象的樣子的句子在文中勾畫出來。 2. 朗讀第二自然段 (1)填表:課件展示表格 人物摸的部位得出結論 第一個盲人 第二個盲人 第三個盲人 第四個盲人 (2)練慣用「大象的……像……」來說話。 3. 課件展示學習提示。 小組讀第三自然段。 畫出牽象人說的話,讀一讀。 討論、交流:盲人說的對不對?為什麼?他們錯在哪兒里?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故事中的哲理。 4. 配樂分角色朗讀。 四、拓展練習 如果你面對那幾個盲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出示課件。 五、課下練習表演課本劇。 在學生練習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編演。 第二課時 一、表演課本劇。 要求:課前充分准備,有角色分工,能補充部分台詞,表情生動,形象。最好能結合課文內容和個人理解,加入自己再創作的內容。 1. 在小組中進行分工,練習合作表演。 2. 以小組在班上進行表演。 3. 同學互評。 對於這一環節,教師要關注前期准備,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做好充分的准備,既要有故事情節,又要表現出人物特點,突出人物性格,進而彰顯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不要讓表演泛化,流於形式。 二、指導生字書寫。 本課生字筆畫較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在書寫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字形、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試說筆畫筆順。重點指導「象」的第六筆撇;「錯」的金字旁;「爭」的哪一筆最長。 2. 認真描紅、試寫。提醒學生寫字姿勢及握筆姿勢。 3. 實物投影學生寫字作品,師生共同評價,爭當「未來書法家」。 教師要關注學生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筆畫和間架結構不好的及時進行修改。 4. 給生字組詞或用生字說一句話。 5. 練習:邊讀邊寫。 三、總結:學完這課讓我們明白了,(出示課件)——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片面了解, 就輕易的下結論。
『肆』 幼兒園成語小故事
幼兒講的成語故事篇一: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幼兒講的成語故事篇二: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裡,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號稱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吃其它動物。
一天,它碰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剛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見自己無法逃脫,就耍了一個花招。它一本正經地斥責老虎說:「你怎麼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來管理所有的野獸的,你要吃了我,就是違抗天帝的命。」老虎一聽愣住了。狐狸馬上接著說:「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後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趕快逃命。」老虎聽狐狸說話的口氣很大,態度也很強硬,有幾分相信了,決定跟著狐狸去看看。
森林裡大大小小的野獸們,看見狐狸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後面跟著一隻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四處奔逃。老虎看著,不知道野獸們怕得是自己,以為真是被狐狸的威風嚇跑的,徹底相信了狐狸的話。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動,於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幼兒講的'成語故事篇三: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伍』 最短最簡單適合小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走馬看花的故事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詩人孟郊。他出身貧苦,從小勤奮好學,很有才華。但是,他的仕途卻一直很不順利,從青年到壯年,好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落了第。他雖然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的家屬都養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權貴之門。他決心刻苦攻讀,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叩開仕途的大門。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這次,他進士及第了,孟郊高興極了。他穿上嶄新的衣服,紮上綵帶紅花,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城裡盡情地游覽。京城美麗的景色使他贊嘆,高中進士的喜悅又使他萬分得意,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把詩人中了進士後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名句。
2、拭目以待的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勢力強大,嚴重威脅著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備。孫權和劉備准備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於是,諸葛亮帶著劉備聯合孫權的使命來到了東吳。
當時曹操給孫權發來了檄文,對東吳以武力相威脅。孫權就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並且邀請諸葛亮一同參加。孫權的謀士張昭主張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來向諸葛亮發難。張昭說:「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治國有方,稱霸於諸侯;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劉備在沒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時候,尚且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後,卻見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如今失地無數,連安身的處所也將沒有了。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現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隱士,對你幫助劉備復興漢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諸葛亮聽了,笑笑說:「大鵬一飛沖天,哪裡是燕雀之類的小鳥所能了解的。軍事上的事,就如同給一個人治病一樣,開始時只能用稀粥調養,用溫和的葯治療;等到他身體好些的時候,才能用肉食進補,同時下猛葯治療。目前劉備雖然還不夠強大,卻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驚膽戰。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
3、聲東擊西的故事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4、煢煢孑立的故事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幾十年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一統,採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廣攬賢能」,著重於西蜀與東吳的遺老故臣,凡有聲望的、有本事的,都極力籠絡;籠絡不成,就設法除去,以達到不為我用也不許為我害的目的。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為其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恤孤寡。
5、舉一反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6、貪得無厭
貪得無厭,漢語詞語,原意:貪婪得到從不厭煩。今意:貪圖名利或金錢之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分崩離析,各諸侯紛紛獨立,割據一方。晉國是其中實力較強的一個諸侯國。
晉國有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個上卿。
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計地想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先聯合韓、趙、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強佔了中行氏的土地。
過了幾年,他又強迫韓康子割讓了一塊有一萬戶人家的封地。接著,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
獲得這三位上卿的土地後,智伯得意忘形,以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趙襄子割讓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
趙襄子堅決不肯答應。智伯惱羞成怒,脅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討伐趙襄子,雙方在晉陽對峙了三年。
趙襄子採納謀士張孟談的計策,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自己聯合起來,乘夜出兵偷襲智伯,將他殺死。
智伯因為十分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終於落了個亡命的下場。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後人將它引申成「貪得無厭」這句成語,用來訓誡人不要貪求多得,以免引起別人的反感,而落得身敗名裂。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利益和性命都沒有了.
7、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商紂期間,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路狹窄,將柴擔換肩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武吉被抓起來見文王。
文王說:「武吉打死了軍士,理當抵命。」於是下令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
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
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就怕要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就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意思是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或做指定范圍內的事,不得逾越。
『陸』 幼兒園的成語故事
幼兒園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拒諫飾非》
兒童成語故事《鞠躬盡瘁》
兒童成語故事《橘化為枳》
兒童成語故事《舉案齊眉》
兒童成語故事《舉措失當》
兒童成語故事《舉一反三》
兒童成語故事《井底之蛙》
兒童成語故事《九牛一毛》
兒童成語故事
『柒』 適合幼兒看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幼兒版篇一:舉一反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教學時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
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那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東西上。
舉一反三,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他許多事情。比喻從懂得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就比如從我們的生活說,如果我們看到枯葉從樹上落下,從而類推得出秋天到了,天氣會轉涼,早晚要加衣服之類的一個過程就算是舉一反三。
成語故事幼兒版篇二:貪得無厭
貪得無厭,漢語詞語,原意:貪婪得到從不厭煩。今意:貪圖名利或金錢之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分崩離析,各諸侯紛紛獨立,割據一方。晉國是其中實力較強的一個諸侯國。
晉國有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個上卿。
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計地想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先聯合韓、趙、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強佔了中行氏的土地。
過了幾年,他又強迫韓康子割讓了一塊有一萬戶人家的封地。接著,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
獲得這三位上卿的土地後,智伯得意忘形,以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趙襄子割讓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
趙襄子堅決不肯答應。智伯惱羞成怒,脅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討伐趙襄子,雙方在晉陽對峙了三年。
趙襄子採納謀士張孟談的計策,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自己聯合起來,乘夜出兵偷襲智伯,將他殺死。
智伯因為十分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終於落了個亡命的下場。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後人將它引申成「貪得無厭」這句成語,用來訓誡人不要貪求多得,以免引起別人的反感,而落得身敗名裂。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利益和性命都沒有了.
成語故事幼兒版篇三: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商紂期間,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路狹窄,將柴擔換肩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武吉被抓起來見文王。
文王說:「武吉打死了軍士,理當抵命。」於是下令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
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
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就怕要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就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意思是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或做指定范圍內的事,不得逾越。
『捌』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八篇
成語一《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一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故事:在東漢末年,朝政的大權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這個人驕橫跋扈,出入宮廷敢用皇帝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為列侯。他還征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著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玖』 幼兒園成語故事簡短
簡短的幼兒園成語故事如下:
1、雪中送炭
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臉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收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戶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畫餅充飢
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後急於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並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飢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3、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它吞棗。
8、收買人心
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9、聲東擊西
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0、大公無私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拾』 適合幼兒講的成語故事100篇
適合幼兒講的成語故事如下:
1、雪中送炭
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朴,也很能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狸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裡還覺得冷。
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道:「現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裡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
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