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電影《乾爹》真好啊,這部微電影是我看過的的繼《老男孩》後最火的電影了,不知道導演是誰啊
80後新銳導演何自強,網上有媒體對他的采訪,這部電影拍得很不錯,我也看了。
⑵ 范偉演殺豬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答案是《手機》
范偉演的磚頭哥。劇中有這樣的場景:
於文海:磚頭哥,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你在嚴家莊具體是干什麼產業。
磚頭哥:啊,具體?我名下有養殖業。
於文海:多大規模?
磚頭哥:豬,有七八頭。是七頭還是八頭,我忘了。
……
嚴守一從包里拿出一疊錢,推過去:磚頭哥,這是五千,你都拿著吧。
磚頭哥馬上急了:你惡心誰呢?她是你奶,不是俺奶?你爹和俺爹,不是伙一個媽?
這時磚頭哥腰裡的手機響了。他從皮套里拔出手機,拔出天線,看了嚴守一一眼,擺好姿式,鄭重其事地接電話。
磚頭哥:靠娘,誰呀……沒空……別打了,費錢。
接著學著城裡人的姿式,用桌沿將手機的天線頂回去,又將手機裝到皮套里,按上按扣。
磚頭哥的一連串動作,讓嚴守一看得有些發呆,他愣愣地問:誰呀?
磚頭哥:路之信,叫我去殺豬。靠娘,看我買了個手機,他也買一個,他北京沒人啊!
嚴守一笑:兩燒包,一條街上的,喊一嗓子,比撥號碼都快。
除此以外,范偉演的角色沒有跟殺豬有關系的。
⑶ 看了電影俺爹俺娘的感悟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俺爹俺娘》看完了以後,我只想說我感動了。朴實的圖片,朴實的人物,朴實的場景。但是有著不朴實的內容,有著深刻厚重的的感情。父母子女之間濃濃的思念每次離別的鄉愁,老夫老妻之間幾十年的相濡以沫的感情。這個紀錄片飽含著人之為人的感情。
焦波說「上年紀以後,覺得父母慢慢變老,而且有種時不我待的感覺,總想著來搶時間,怎麼能留住父母?我覺得可能就是相機。用相機把他們的喜怒哀樂留下,把他們的面容和一天的身軀留住。」焦波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父母的生活,真實,感動,生活的點點滴滴全部都記錄在一張張相片裡面。中國最最普通的農民,最最普通的父母,但是相片裡面刻畫的每一個平平凡凡的生活卻溢滿了深深的感情。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生命還有感情,還有那無止無盡的愛。 焦波說:「我每一次回來我母親總有跟我聊不完的話,每天晚上我躺下以後,她就坐在我床邊上,東家長西家短,其實是母親想他,他也想母親。」焦波相片的解說詞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他的每一話都深入人心的,每一個母親都是一樣的,想跟自己的孩子說說話,有的時候人大了父母覺得不像小時候那麼親了,有時候總是吵吵鬧鬧的,其實等到自己也有子女的時候,就會明白父母的感情,雖然平凡,但是深厚。
在焦波講述母親送孩子的片段中,有很多拉鏡頭的畫面。在一條狹窄的山間小路中,承載了太多兒子的背影,在背影後母親遠遠的拿著手電筒一直照射著孩子走的路。導演用拉鏡頭的方式,把母親居於畫面中央,瘦弱的母親在寒風中佇立著,焦波以為母親已經走了,但每次回頭看,都會有一束微光在陪伴著他,正如焦波所說的:「光的後面就是俺娘」在這組畫面中都是用拉鏡頭的方式,這樣看似簡單的畫面,都是焦波真情的流露,正是母愛的體現。 看完這個我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婆,每一次看他們的時候,外婆也是像作者母親一樣出門送別,就算走遠了,外婆也在那遠遠的望著。我媽說:「她每次看到外婆送我們的時候眼睛都是淚汪汪的。」
這個片子讓我們感觸良多,同時我們也想到了很多,相似的眼神,相似行為,相似的種種2 0 年的成長飽含這父母的期望和心血,想到很多父母的不易。影片中,在那種還是貧困的時代,父親在57歲的時候為他買了一輛自行車,價值300元。而父親在煤礦打了十年的工。其實中國人一直對感情表達的都很含蓄,愛這個字承載著太多的能量和感情,深知對父母的愛但都不願意表達,父母也是辛勤的工作為兒女創造好的生活條件,多少年來,多少代人都是這樣表達的。在親情、友情、愛情裡面,只有親情是與生俱來的,同時也是不在乎付出的多少,只願兒女幸福快樂。
其實時間過的很快,等我們長大的時候父母都老了,誰都無法阻擋時間的流逝,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時間里給他們無限的
⑷ 我的爸爸是城管微電影觀後感350
最初看義父是在一年多以前了。初讀時心緒就十分復雜,讀完也未記下。現在時隔一年再去回顧,好多情節都已不甚清晰,但當時自己所思所想卻還歷歷在目。近來看了貼吧一些相關的帖子,覺得有些想法還是不吐不快,不如寫下,如有錯漏還請包涵。
本片主要講述父子兩輩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分歧沖突和青年人成長故事:曾經在監獄服刑的曾榮光,經過艱苦創業,後來成為社會成功人士。曾榮光受昔日好友臨終囑托,代為照顧接近成年的兒子古小輝。在義父鍥而不舍的努力教育下,古小輝從反感到理解,也實現自身從古惑仔到奮進青年的轉變。
⑸ 京東的《我和老爸》微電影對消費者的情緒記憶產生了哪些影響
【微電影·我和老爸】
在經歷了行業爭霸之後,阿里淘寶系、京東騰訊系已坐定電商第一梯隊的江湖地位。與此同時,在「男人節」、「撒嬌節」等電商節日的狂轟濫炸之下,消費者已日趨麻木、回歸理性,對傳統營銷方式不再買單。 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下,如何玩得更高級、玩得更抓人心,是京東著重思考、嘗試的。關注的朋友們可能還記得,其實早在今年年初京東就過了一把微電影的癮,可能是嘗到了親情牌的甜頭,這一次更是「以父之名」將感情牌更加深入地進行到底。最後,推出一部融合導演、出品人、許巍、觀眾在內的訪談,以問答的方式,講出和父親有關的點點滴滴。既藉助了明星的號召力,也通過普羅大眾的視角喚起人們的共鳴,將網路UGC推向最高潮。 一組數據證明了《我和老爸》的成功:在微電影上線7天後,話題#我和老爸#位列微博綜合熱門話題排行榜第4,話題閱讀數超過2億,討論人數超10萬。衡量一部微電影優劣的另一個准繩是觀眾反響。影片上映後,觀眾紛紛發出諸如「跟爸爸交流得太少,真的該反省」,「看完好想回到爸爸身邊」的感言,還有大批網友自發上傳了與父親的合影。這從側面說明《我和老爸》微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既引發了觀眾群體的共鳴,又調動起受眾參與話題的積極性。 在這一輪由《我和老爸》掀起的傳播熱潮中,京東收獲的不僅是超高的關注度,更在浮躁的互聯網上,通過傳播「促進兩代人和諧相處」的內容,傳遞出可貴的正能量。可以說,京東將整個電商的營銷環境帶動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擺脫了以往的純功利的價格比拼,將競爭提升到更為高級的情感比拼階段:不僅要感動你,更讓你在「愛」的名義下心甘情願地選擇京東。
⑹ 電影親愛的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嗎
電影原來是根據發生在深圳的真實故事改編。正是這種真實的元素,給予了電影震撼人的力量。這些電影人物的原型其實都有見諸報端,但他們的現狀如何,卻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而引發人們的關注。深晚記者上周采訪了所有主要演出人物的原型,為你講述這部催淚故事背後更真實的故事。
原型:彭高峰 電影人物:田文君 演員:黃渤
原型:高永俠 電影人物:李紅琴 演員:趙薇
原型:彭高峰妻子 電影人物:魯曉娟 演員:郝蕾
彭高峰:看到她,我恨不起來
2011年2月8日,彭高峰見到彭文樂那一刻,大聲嚎哭,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這個七尺男兒,在見到自己的小孩時,禁不住淚如奔涌,和電影中的場景沒有兩樣。
「我還記得我小孩臉上的幾顆黑痣,一模一樣,和他一模一樣,我自己的小孩我認得!」當他把彭文樂緊緊抱在懷里時,似乎父子倆再也不會分開了。可就在下一刻,他看到和自己一樣痛苦的高永俠,他是喜極而泣,釋放所有負擔和悲傷,她則幾近崩潰,要和小孩分開了。
3年後見到自己小孩
2011年2月5日,當在深圳坐上飛往邳州的飛機時,彭高峰心裡七上八上。他不停翻看手機發過來的那張照片,覺得跟自己小孩真的太像了,他抱著很大的希望和期待。到邳州後雖然只有短短的3天,警方在走訪查證,他卻如坐針氈,非常著急,恨不得一下子看到那個照片中的小孩。對於抱走小孩的人,他幾次說過,很想拿把刀從錄像的那個背影刺下去。
在尋子的3年時間里,他做過好多次見面的夢,還跟著警方找過不下20次。北京、長沙、合肥、潮汕等地,他都奔走過,每一次都是筋疲力盡,最後見面後非常失落非常沮喪。「那時,每一次的尋找,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折磨!」有一段時間里,彭高峰瘦得剩下55公斤,他妻子也在憂慮和掛念中,瘦得只剩35公斤多。
幾次想手刃「仇人」的彭高峰,在見到小孩那一刻,他忘記了所有的仇恨。彭文樂被他抱在懷里,卻明顯有些躲避,對他很陌生,一直嚷著要見高永俠,當時他一直喊「媽媽」,對她非常依賴。看到高永俠那張臉開始,彭高峰再也恨不起來了。「我感覺她和我一樣很痛苦,我小孩對她也很依賴,她對我小孩有很真誠的感情,誰都會感受得到!」
2012年,彭高峰還帶著禮物回到江蘇邳州,看了高永俠一次,他很想知道彭文樂之前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很想了解他的學校和生活圈子。因為彭文樂回到深圳一年了,可看起來還是很認生,教育他讓他非常頭疼。
兒子回來後很不適應深圳生活
回到深圳後,家裡還有一個2歲多的弟弟。可能是習慣了有個妹妹,他對這個弟弟很不待見,有時弟弟調皮起來打了一下他,他一定得打回去。看到彭高峰抱弟弟時,他也蹭在一邊,嚷著要抱他。
有一次,彭高峰不讓他上網,他發了很大脾氣,用凳子砸彭高峰。在學校里跟班上同學們也相處不好,除了愛亂扔垃圾,有時同學碰了他一下,他也得打回去一下。「他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沒有安全感,對我不是很信任,這讓我感覺較難受。我後來想回去看看他在邳州的生活圈子,就是想更好地教育他,他在那邊也是算單親家庭,養父很早過世了,很依賴他養母,家裡還有個妹妹。」
彭高峰的妻子現在也在石岩打工,她把彭文樂放在父母家裡養。「彭文樂10歲了,現在上5年級,我感覺他性格很開朗,挺好相處,就是喜歡和弟弟爭寵,不聽我們教育,他其實很少講他在養母那邊的事。我們問,他才答。他心裡感覺那邊是不對的,但他不記得當時被抱走的情況了。我問他怎麼知道我們是他爸爸媽媽呀,他說是警察叔叔告訴他的,他相信警察!」
彭高峰說,現在事情過去3年多了,他一切感覺都沒有了,但回想起自己的艱難尋子路,他想感謝所有支持他的人。
原型:小粵粵
電影人物:吉芳
原型:彭文樂
電影人物:田鵬
小粵粵:已經有了完整的家
李紅琴爬在空調主機上與吉芳對話的場景,是電影中最催淚的段落之一,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原名小粵粵。因為生父母難尋,她暫住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就像電影里演的那樣,她不愛笑,思念著遠在江蘇邳州的高永俠。
三年前經過媒體報道後,不少深圳市民為她的去處揪心。是將她送到愛心家庭寄養,還是送回養母高永俠農村的家?法與情如何傾斜在當時引起巨大爭議。《親愛的》上映後,人們更對小粵粵的現況充滿關心:小粵粵在何處?過得如何?開心嗎?
昨日,深晚記者在深圳市福利中心得知,今年年初小粵粵已被寄住的愛心家庭正式收養,家裡有爸爸、媽媽、與她年紀相仿的小姐姐,生活溫馨而平靜。
書香家庭收養小粵粵
「今年春天,小粵粵寄住三年的愛心家庭正式收養了她。」福利院工作人員告訴深晚記者,經過三年的相處,小粵粵已經完全融入了新家庭。養母是深圳某高校教師,養父經商,二人有一女兒,比小粵粵稍大一點。養父母脾氣溫和,全家氣氛很好。
「我們當初選擇愛心家庭時正是看中了這點,家庭關系融洽,家境殷實,可以給小粵粵一個良好的充滿愛的成長環境。」2011年5月,小粵粵被送到這戶書香家庭寄養,福利院工作人員定期回訪,發現小粵粵變得愛笑了、開朗了。
彭高峰一家和小粵粵的緣分不淺。2011年尋子三年的彭高峰得到線索,他的兒子被拐到了江蘇邳州一戶農家。警方趕到邳州韓忠青家時,找到了失蹤三年的彭文樂,更意外的發現,這家三歲的小女孩也非親生,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被拐麥,警方暫時接管了小粵粵。
彭文樂回到深圳與父母團聚,而小粵粵的生父母遍尋不到,無奈只能暫住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從襁褓時期小粵粵便在韓忠青夫婦身邊長大,視韓忠青的妻子高永俠為生母。在福利中心,小粵粵很少笑,吃糖果或零食時會懂事的抓一點放到口袋裡,說留給「媽媽吃。」
在福利中心住了五個月,關於小粵粵的去處令工作人員為難。當時福利中心有一個想法,小粵粵與養母高永俠的感情如此深厚,若讓小粵粵去愛心家庭寄住,無異於告訴孩子她是一個棄嬰。
「我們想讓高永俠繼續撫養小粵粵,於情合理,卻於法不合。」小粵粵何去何從也引起了輿論的爭議,不少市民反對將孩子還給高永俠,稱「這是對犯罪的縱容」。
最終,福利中心綜合各方建議,決定將小粵粵送往愛心家庭寄住。「對愛心家庭我們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允許養母高永俠看孩子或者和孩子聯系。」2011年5月,這戶愛心家庭已和小粵粵在福利中心玩耍過幾次,將小粵粵帶回了家,也是這戶家庭,三年後收養了小粵粵。
患難兄妹感情依舊親密
「小粵粵剛被寄養半年時,我帶著樂樂去看了她。」距離找到兒子已過去三年,彭高峰一家生活已步上正軌。當年他的兒子樂樂與小粵粵被韓忠青拐到家中,原本沒有交集的兩個孩子,有了三年的兄妹親情。
彭高峰告訴深晚記者,回家後兒子樂樂很思念養母高永俠,也思念「妹妹」小粵粵。由於經濟條件有限,當時彭高峰未能收養粵粵,但他經常帶著樂樂去見妹妹。
「我們去到小粵粵的寄養家庭家裡,那家布置得很溫馨,小粵粵和家裡的小姐姐相處得很好,還和小姐姐一起上鋼琴課、興趣班。」彭高峰帶著樂樂和小粵粵去公園遊玩,樂樂拽著哥哥的手,還頑皮地爬到哥哥背上。
一次拐賣事件,讓小孩間產生了難以割捨的親情。彭文樂現在也經常和小粵粵的養父母電話聯系,聽聽小粵粵的近況。「兄妹之間也經常聯系,現在通訊發達,我們沒有約束小孩,這也是一種緣分,他們長大後會更珍惜的。」小小的患難兄妹感情依然親密,養母高永俠也沒有停止關心孩子們。今年暑假,高永俠打電話給樂樂和小粵粵,細細詢問他們的近況。她現在獨身一人,在老家的一間超市工作,定期給兩個孩子打電話,樂樂媽媽現在也會「吃醋」。
「她並不知道孩子是丈夫拐來的,在農村那麼不好的環境,也細心照顧小孩子。」彭高峰說,多一個人關心孩子也是好事。
時間過去了三年,孩子的傷疤會被時間逐漸沖淡。福利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粵粵現在過得很好,成績在班級也名列前茅,希望媒體不要過多的去打擾她,讓她健康快樂的成長。
原型:孫海洋
電影人物:韓德忠
演員:張譯
孫海洋:只想知道孩子過得好不好
深圳晚報訊(見習記者 崔曉丹) 沒有電影中的豪宅名車,但就像電影中表示的那樣,孫海洋聯絡了一幫痛失子女的父母,相互幫扶一起尋子。
在白石洲街頭,有這樣一個招牌吸引著路人的目光,黃底紅字寫到:懸賞二十萬,尋兒子店。孫海洋的兒子孫卓七年前在這里被人拐走,至今杳無音訊。如今孫海洋已搬離白石洲,但他請求房東保留這塊招牌,他希望有一天找到兒子時,告訴他「爸爸媽媽一直在這里等你回家」。
尋子七年,他幾乎跑遍大半個中國,耗光20多萬積蓄,皺紋深深地刻上了他的臉龐。孫海洋說,他堅信兒子還活著,他會繼續尋找下去。
4歲被拐走,兒子孫卓今年已經11歲了,到了懂事的年紀。如果孩子找回來不認他們怎麼辦?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現在孫海洋只想知道孩子的下落,過得好不好,有在讀書嗎,冬天穿得暖不暖。「如果他不願離開養父母,我們只要能知道他在哪就滿足了。
為了找孩子,他利用網路建立起一個全國尋子聯盟。「以前很多假線索,我們找費時費力,成本很高。現在接到線索,群里的家長會先幫我們核實。」孫海洋說的群是「QQ尋子群」,他建了四五個尋子群,群里是來自全國各地尋子的家長。「有人說在安徽見到我的小孩,群里安徽的家長先去尋找,如果線索屬實,我再趕去,節省了很多費用。」
尋子聯盟讓很多的家長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小孫卓的下落卻依舊渺茫。「懸賞20萬元的條件依然有效,只要人販子和買家提前提供線索,我們絕不追究責任。」孫海洋的聲音沉重,卻透著堅定,他們一家都在等待兒子回家團聚。」
兩年前,孫卓的弟弟孫輝誕生,給這個滿是創傷的家庭帶來了一絲快樂。二兒子取名「輝」,諧音「回」,意為望哥哥能早日回家。現在孫輝由他的父母帶回老家撫養,經歷了一次丟子痛苦的爺爺奶奶,一刻也不敢疏忽對小孫子的照看。
「早在幾年前,我和廣東被拐兒童家長全國各地浩浩盪盪尋子時,我就在想:這要是有大明星大導演將我們真實故事演成一部電影片,讓社會大人小孩都能看到,讓悲劇不再重復,該多好。」這是孫海洋在微博中的一段話,隨著電影《親愛的》上映,他也希望藉助電影的力量,幫助自己找到孩子,圓一家人團聚的夢想。
原型:徐永勝
電影人物:打拐民警
演員:余皚磊
徐永勝: 真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在電影里,打拐民警是一個外表冷漠內心火熱的角色,他的戲份不多,以至於影片中田文君對他說「你也是孩子的爸爸」的時候,讓人感覺有些突兀。
事實上,來自深圳是公安局光明分局的刑警徐永勝和他的同事們,在彭高峰三年尋子的過程中,出動了近30次,在一次次失望而歸之後,徐永勝在邳州成功解救了彭文樂。
對於當年解救彭文樂的經過,徐永勝記憶猶新。
在2011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彭高峰收到一個大學生發過來的一張手機照片,上面的小孩眉眼酷似彭文樂,他立即報給光明公安分局。「主要是到了當地,要如何分析營救風險系數。大過年的,親戚朋友都集中在一起,發生群體事件的影響大不大,還有如何判定要聯系省廳的技術處幫忙驗DNA等問題。」在彭高峰尋子的3年裡,光明公安分局也派出大量民警,幫他一次次出外尋子,總共近30次,每一次都是失落而歸。
徐永勝是屬於最幸運的一次,這次,他們找對了彭文樂。許永勝說,當時他們進到江蘇邳州高永俠所在的村莊時,感覺像是走進了三國演義的拍攝現場。
「那裡太窮了,太落後了,到處看到芳草萋萋,都是泥土房子。我是在深圳長大的,從來沒見過這么落後的地方,總感覺進入了三國演義那個邳州拍攝現場!」徐永勝是在2011年的2月3日接到分局電話的,那時正好是大年初一,他覺還沒睡醒,起來就趕到分局開會研究彭文樂的案情。
彭文樂當時正在「外婆」家玩,他在這里被賦予了一個新名字,他從來沒有意識到那天是他人生中的轉折點。當他被帶到當地的分局大院,看到一個流淚的爸爸時,他用江蘇口音對當地警方說,「俺記得他是俺爹!」
徐永勝告訴深晚記者,當時他從深圳帶著彭高峰,找到邳州當地的派出所,請求協助幫忙。在沒有亮身份之前,他們和提供線索的大學生見了一面,大學生表示孩子照片是在村裡拍攝的。當地警方帶著他們走訪村委,還查了村裡的戶口本。在找到孩子前這三天時間里,彭高峰特別著急,恨不得趕緊找到小孩。他則做了很多工作,走訪,查看村子的外圍情況等等,當第四天他和當地警員進村,走到高永俠家裡時,卻見不到彭文樂,他去了「外婆」家。於是他們又火速奔到隔壁村莊,很擔心小孩被轉移了。
「見到孩子後,我們亮明身份後就立即抱走,很擔心等會兒人一多就有事情,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都聚集在一起。」
當時高永俠也被一起帶到了當地的分局。她整個人都蒙了。她告訴警方,彭文樂是她死去的老公和別的女人的私生子,幾年前讓她老公抱過來養。當民警告訴她實情時,她大哭起來,感覺自己要失去孩子了,所有的悲痛都寫在臉上。「她看起來很慘很可憐,當我們說彭文樂有可能是彭高峰的兒子時,她的臉一下子就變了。聽到我們說DNA出來了,要帶彭文樂走,她幾近崩潰了。她就是那種很淳樸的農村婦女,逆來順受的,沒什麼文化,但對孩子的感情很真,一心一意地撫養,那種真誠你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徐永勝回憶說。
盡管回到深圳後徐永勝作為解救小孩的英雄民警,被眾多媒體采訪包圍,他說的最多的話仍然是,「這是我的工作而已。」現在他回憶這段經歷,仍然覺得很平淡,「我們和彭高峰不同,我們作為警察,很多方方面面的問題要考慮到,不可能有太多的感情外露,但當在分局大院現場看到彭高峰大哭時,心裡還是被觸動了一下,不過那時DNA還沒驗呢,當時想著不知道這次是否又找對了?真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但有些情節並沒有真實發生,是為了電影情節的需要,大部分還是尊重事實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⑺ 急!求紀錄片《俺爹俺娘》的影評在1000字左右,要原創,謝謝!
首先說我對這片的感受,兩個字,感動。看過後很想為自己的父母做點什麼事,父母養育自己這么多年,不是一句話就可以回報的,但是往往自己一句貼心的話就可以讓父母覺得足矣,父母的要求很簡單,只要孩子過得好,只要還記回家看看得自己,打個電話問一聲就好……表示愛的方式有很多種,用照片留住自己的父母。想想小時候爸媽不也是想用相片留住孩子美好的童年時光嗎?於是我有了那麼多的相片,有了那麼多的記憶,想摸又不敢摸貓的可愛表情,騎在假老虎背上張大嘴和老虎比嘴大的樣子,拿著麵包傻傻看著鏡頭的,和哥哥姐姐在江畔的,哭的,笑的……很想從現在開始回家的時候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每一天都拍下來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有想留住的最親愛的人吧。《俺爹俺娘》就是這樣用最真摯的感情,最淳樸的民風感動著,影響著觀眾。
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思路並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為剛開始的字幕很短,隱約知道是一個攝影師,熟悉的人或者說是看過他攝影作品的人可能會知道這是在說什麼,但是一般的觀眾呢,不注意的觀眾呢?大家會被後面具有震撼力的畫面和內容吸引,而忘記了剛開始那短短的介紹性的字幕。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是我的第一印象,當我再看第二遍的時候就能體會出其中的脈絡了,但是如果剛開始焦波的有關介紹稍多一點的話可能就會更好了。
再說片頭,「俺爹俺娘」的兩張臉出現時的效果很好,有一種歲月刻畫的痕跡,有那種為了兒女操勞一輩子的感動。正文開始,景色陪著民族的歌聲,既交待了環境,地點,又從側面給人一種農民淳樸的感覺。覺得整個片子都透著家鄉的氣息,鄉土的氣息。
上面說過了看第一次的時候覺得脈絡不清晰,但是當我看第二遍的時候明白了,這里就是在說自己的爸媽,是用另外一種手法替代乾巴巴的訪談。所以從總體上感覺是沒有思路的,而細細品來,他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講述自己最愛的爸媽的一些事情,講述著他拍攝時的一些故事,從他講述的事情中,觀眾又體會著這種深深的愛。篇章是從60歲前沒有照過相,開始的,原因是窮,此處點出了小時候的生活,父母的辛勞,也為後文作鋪墊。
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飽滿的感情,是因為它是通過一個個的細節來表現的,像第一次照相的情景;15年後第一次拍電視;小腳的細節;村民的表情……後面開始了介紹爹的情況,他以前讀過書,但是沒有讀完,就很想讓家裡有個讀書人。而焦波在去上學的時候家裡也許是動用了全部積蓄給他置辦的三件行頭,從中可以看出家人的開心。此後57歲的父親又出去打工了。從製作的角度看受傷那一段的處理很好,因為現在是不可能拍到老人受傷的畫面的,所以就用了一些配合音效的畫面,像是煤礦,低矮的房間,這樣過渡很自然,而此時的背景聲音是焦波的講述,很形象,是一種樸素的感人。
又回到了現在,老人背詩的聲音想起,陪著夕陽的畫面,讓人想到夕陽無限好這樣一句話,有很深的寓意,也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和重外孫女一起背詩,這里可以感覺老人懷有著小時候的願望,跟孩子賽背詩,除了前面表現出的嚴肅,勤懇以外還有可愛的一面。這是自然過渡到想要把父母留下來。「總想用照相機留住一天天變老的爹娘」,我想焦波的這一句話是這整部記錄片的中心,重心了。
生活好了,分地了,豐收了,開心了,嚴肅的父親要求拍照了,這里真的是透過窗口看全中國淳樸的農民,透過窗口看全世界愛孩子,為孩子付出的父母。其實整部片可以用的當時拍的素材並不多,很多東西不能讓老人再去演一遍,這樣就失去了真是的感情。於是就用了很多的照片,經過各種處理,加上配音——拍照的「咔咔」聲,整個片子更加飽滿了。像講到自己回家,母親很想兒子,沒話說也要找點事做,呆在兒子身邊。這里用的畫面是夜裡農家的院子,窗子里透出來的光線。還有靜夜思,無處不體現出思鄉,想念的心情,這里的想念是兩方的想念。兒子走的時候用的也是用照片,回頭,母親就在身邊,讓我想起沒次從家回學校的時候,爸爸送我出門,媽媽總是在涼台的窗子向外看,跟我招手,每年回家的時候也是做好了我愛吃的飯,爸爸在院門口接我,提行李,媽媽就在樓上的窗子里看著。這些事情是所有的母親都會做的事情,只有看孩子有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深情……
過年了,過年吃好點,包餃子。這好像是沒經歷過苦日子的人體會不到的,但這不是重點,父母養育了那麼多年,老了不求孩子在身邊,只求能過一個團圓年,可是團圓年並不常有,這時候就就整理整理照片,不知道那些很多年只知道錢的人,看了這是什麼樣的感覺呢?這個章節以「這就是俺年,俺的親娘」為終結。接下去就是老頭老太太去了北京,此時的景物和之前的大不一樣了,氛圍,感覺的不一樣了。可是故事還是重復著。直到爹娘都住院了,爹要過世了,可是卻不敢跟娘說。而那經過門口的永訣,我看到班上很多同學都在抹眼淚。
也許影像的魅力就在於此吧,一個動作一句話語就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