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祖秀蓮的資料
作為沂蒙紅嫂的代表,祖秀蓮的事跡被各大媒體紛紛報道
㈡ 沂蒙紅嫂的祖秀蓮
(1891.81977.7)原名祖玉蘭。沂蒙山區著名「紅嫂」之一。山東省沂南縣杏墩子村人。漢族。女。出身貧農。後與沂水縣桃棵子村張志新結婚。1939年初,年近50歲的祖秀蓮參加了本村婦女救國聯合會,她和青年婦女一起,磨軍糧、做軍鞋,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1年冬,日本侵略軍調集5萬多人,對沂蒙山區進行大「掃盪」。11月6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在執行偵察任務途中,突與一隊日軍遭遇,被敵擊中數彈倒地,後日軍又趨前連擊兩槍,並用刺刀亂刺其腹部,認定郭已死後離去。郭伍士蘇醒後,被祖秀蓮發現,立即扶回家中搶救。先用溫水擦凈郭全身血跡,又對其身上7處傷口予以清洗和包紮。為防日偽軍搜捕,祖秀蓮又將郭伍士轉移到附近的一個山洞裡,每天送水送飯,為其擦洗傷口。因缺醫無葯,加之山洞潮濕、悶熱,數天後,郭伍士傷口化膿,全身發燒,處於半昏迷狀態,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祖秀蓮十分焦急,到處打聽葯方,並採集中草葯,天天為郭擦洗傷口。為了使郭早日痊癒。祖秀蓮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紡線賣的錢買回米、面做給郭吃。
經過1個多月的精心救治,郭伍士的傷口一天天好轉,後轉部隊醫院治療,痊癒後重返前線。1942年10月,日偽軍1.2萬餘人再次對沂蒙山區進行「掃盪」。祖秀蓮不顧個人安危,幫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資,並同婦救會其他人員一起積極救護和疏散八路軍傷員。
1947年,郭伍士復員,沒回原籍山西省輝同縣,而在沂蒙山區安家落戶。1958年,他正式認祖透蓮為母親,並帶愛人和兩個孩子遷至桃棵子村,同祖秀蓮住在一起,以照顧老人。1970年底,祖秀蓮不顧80歲高齡,仍到南牆峪水庫工地勞動。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㈢ 明德英祖秀蓮為代表的沂蒙什麼
您好,是以明德英、祖秀蓮為代表的「沂蒙紅嫂」。
㈣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㈤ 三下鄉感悟:感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薪火
蒙山向日魯衿喉,翠黛長連紫氣浮。鐵鎖萬年懸鳥道,石樑千仞惹猿愁。沂蒙山作為紅色革命的故土,不僅風光旎麗,而且誕生了許許多多的革命英雄事跡。為追尋前輩革命精神,講好紅色故事,7月16日開始,「學思享」社會實踐團走進沂水縣院東頭鎮,開始了屬於新時代新青年的征程。
暑期三下鄉是為了更好的讓當代大學生去了解當今社會、適應社會,進而為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真正的投身其中,我們才能夠真真切切地領略到其中的道理。同時,希望通過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充分展現出了我們薪火青年實踐隊里的每一位隊員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喜悅的心情。在實踐過程中,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保持冷靜,以平常心來對待。
抗日堡壘村——西牆裕。
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村頭映入眼簾的是一面英雄紀念牆,裡面講述了抗戰年間村民們救助傷員,幫助八路軍戰士重返戰場的故事。雖然地處山區,當地勞動人民運用自己的智慧,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把西牆裕村建設成為赫赫有名的紅色教育模範村。通過對村主任的采訪,村莊下一步將繼續加快紅色景區環境建設,把保護環境和美麗鄉村向融合,將西牆裕村打造成為具有歷史記憶和地域特色的沂蒙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
通過參觀走訪,除了當地的紅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我也深刻的感悟到國家政策的優越性,原本貧瘠的村莊,在政策的扶持下,一批批大學生走入基層,帶領當地百姓因地制宜發展生薑業,果樹業,不僅當地的環境有了極大改善,居民的生活也變的蒸蒸日上。未來,我們這一代青年學子又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紮根祖國大江南北,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沂蒙頌曲英雄譜——沂蒙山革命根據地
沂蒙山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在1926年的時候沂蒙就開始建立了黨的組織,並且八路軍115師挺近沂蒙山區,創建了沂蒙革命根據地。在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戰爭時期的無數英雄兒女的動人篇章,人們吧這些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概括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指「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沂蒙山素有「兩戰聖地、紅色沂蒙」之稱。通過參觀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革命根據地廣場等紅色舊址,我們感受到黨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畫面,在一件件珍貴的史實資料面前,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沂蒙人民積極投入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畫面。
這里有太多讓我們動容的抗戰事跡,沒一件都深深的扎在心裡,感動在心裡。走進沂蒙,參觀紅色景區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回顧革命歷史,了解革命歷史,牢記先烈們當年為了國家與人民的解放,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才能在今後的學習或者工作中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進去,才能增強我們的社會榮辱感和使命感。
濃濃軍民魚水情——沂蒙紅嫂祖秀蓮紀念館
跟隨講解員的講解,我們了解到祖秀蓮與抗日英雄郭伍士之間感人故事,在紀念館展廳中,陳列著珍貴的資料和文物,實踐團成員通過觀看電影,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軍民魚水深情。走出展廳,大家滿含淚水,祖秀蓮不顧個人安危藏人、殺雞救人的行為和郭伍士感恩回報的事跡是令人動容的。
通過參觀紅嫂紀念館,成員們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重新領悟了新時代青年應該擔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革命的勝利,祖國的成立,離不開這些老百姓的支持,正是千千萬萬個紅嫂的無私奉獻和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憶往昔,崢嶸歲月,革命先輩精神永垂不朽;看今朝,改革變遷,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促發展;展未來,民族復興,吾輩青年應當勵精圖治。社會實踐結束後,我們會將所學、所思、所想通過新媒體技術分享給更多的人,傳承紅色薪火,講好紅色故事,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高舉紅色文化大旗讓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綻放時代光芒。
㈥ 祖秀蓮的介紹
祖秀蓮(1891~1977),女。原名祖玉蘭。沂蒙山區著名「紅嫂」之一。沂水縣院東頭鎮桃棵子村人。
㈦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