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 電影:《血戰長津湖》 百度雲資源,謝謝
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⑵ 長津湖電影時長
《長津湖》電影時長176分鍾。
近3小時,這是《長津湖》的時長。這樣的片長在我國的院線國產片中十分罕見。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這是由長津湖戰役的體量所決定的,「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關鍵一戰。」
從內容看,影片前半段用超過30分鍾的篇幅,介紹了長津湖戰役的背景、意義,主要人物漸次登場,給了觀眾充分的時間進入到影片的情緒當中。
隨後,在兩個多小時高強度的視聽語言中,影片對長津湖戰役進行了全方位展現,伴隨故事情節的推進,將情緒不斷推向高潮。不少觀眾在觀看後表示,「三個小時並不覺得長」「意猶未盡」。
《長津湖》是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監制並執導,吳京、易烊千璽領銜主演,段奕宏特別出演,朱亞文、李晨、胡軍、韓東君主演的抗美援朝電影。該片於2021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
《長津湖》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志願軍連隊在極度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
《長津湖》以史詩般的電影藝術呈現長津湖戰役這一戰爭史詩,讓觀眾在大氣磅礴、悲壯深情的敘事中,深刻體悟當年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重大決策的高瞻遠矚,深刻感受志願軍指戰員扛在肩膀上沉甸甸的家國責任。
⑶ 為了無法忘卻的記憶——《血戰長津湖》
《血戰長津湖》大概是這個冬天最熱血的電影了,朋友約我一起去看,猶豫再三,卻還是拒絕。已經看了不少宣傳片和各種影評,暗自覺得看現場自己心裡會承受不了。
年紀日增,淚點越來越低,熱血雖然仍在在心底,傷心眼淚卻不想再流。
只是歷史不應該被忘記。電影已是經過了煽情的藝術加工,不想哭得稀里嘩啦就折衷一下,看書吧。
故事並不長,卻讀得斷斷續續。讀到有些情節時,需要掩書舒緩一下情緒才能繼續。那一段歷史的慘烈,那一場戰役的嚴酷,的確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樣的戰斗,放眼世界,或者也只有我們英雄的革命前輩才能完成吧。
這一本《血戰長津湖》是何楚舞、鳳鳴和陸宏宇三位作者,根據親自參戰的老志願軍和美國軍人的回憶資料整理而成的一本書,其中如實記錄了血戰長津湖的戰況。因為真實,特別震撼。
作者文字樸素,記錄詳實,將那場中美雙方王牌部隊改變歷史進程的決斗細細講述出來。這場發生在朝鮮的中美雙方軍隊歷時28天的大戰,其殘酷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也成為兩國軍人永遠無法忘懷的慘烈記憶,更是戰爭史上引起諸多唏噓感慨的經典戰役。
看完這本書,最心疼的深刻感受有三點。
一、 冷,徹骨的冷。
長津湖戰役發生那一年,正趕上朝鮮長津湖地區的氣溫達到歷史低點,那是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而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為了爭奪戰場先機,身上只穿著單薄的適合中國南方過冬的棉衣,就急匆匆地跨過了鴨綠江。
沒有自己的飛機,美軍完全掌握著制空權,志願軍的後援補給跟不上。冰天雪地里,志願軍戰士衣著單薄。更糟糕的是,為了躲避白天的美軍飛機轟炸,也為了更好地隱藏我軍的行蹤,戰士們只能晝伏夜行。
凍傷是志願軍非戰斗減員的主要原因。很多沒有見識過如此嚴寒的戰士在急行軍一天後發現鞋凍在腳上脫不下來,就直接伸到火邊烤,結果鞋化了,腳也化了…
全員犧牲的「冰雕連」有許多…埋伏下去,戰士們就再也沒有起來…但被凍成雕塑的所有戰士的臉都沖著敵人要來的方向,沒有一個向後退縮。
戰場上負傷流血基本就等同於死亡。急救醫葯匱乏,更沒有足夠的保暖措施。很多傷員犧牲的根本原因是嚴寒。
戰斗的最後,美軍潰退時阻截的志願軍很少,一是沒有快捷的追擊工具,二是人員基本都已經打光了。
對比美軍的羊毛衣褲鴨絨睡袋,志願軍的禦寒裝備簡直不能直視。這是一場貧苦農民和地主老財的對陣。
二、 餓,極度的餓。
很難想像,在那樣的嚴寒中,志願軍竟然是餓著肚子在戰斗。
因為緊急出兵,對戰爭境況了解不充分,志願軍戰士們隨身攜帶的口糧嚴重不足。七天的炒麵餅干饅頭片,之後,就只有一天一隻冰涼冷硬的煮土豆。再然後,就是空著肚子打仗。
簡陋的裝備,惡劣的天氣以及險峻的地形都導致志願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戰士們一邊晝伏夜出艱難行軍,一邊沖鋒陷陣打擊美軍,一邊忍飢挨餓尋找食物。
對面的美軍除了壓縮干糧巧克力這些隨時補充體力的食品,平時的戰地伙食供應也是充足豐富,並且是熱氣騰騰的大餐。
在美軍補給飛機空投物資的時候,戰士們想方設法干擾飛機讓物資投放到自己的陣地上來。即使這樣,能否拿物資,能拿多少,也是請求上級之後才行動。
更多的時候是少得可憐的糧食被戰士們轉給領導,領導們又拿去給傷員。
最後一場大戰之前領導問戰士們還有什麼想法,戰士們說想吃一頓飽飯。當領導含著眼淚道歉時,戰士們只是默默地拿起槍奔赴戰場。
曾有人批評有些戰士沖進美軍陣地後不對敵人窮追猛打,而是四處翻找吃的。當人連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快失去的時候,找到食物吃飽活下去,這是人的原始生存本能啊!
沒有在那樣的戰場上戰斗生存過的人,沒有任何指手劃腳的資格!
日本防衛戰史《朝鮮戰爭》曾這樣評價:麥克阿瑟試圖征服北朝鮮的攻勢以失敗告終。日本軍事研究者在戰後試圖分析,志願軍在完全沒有制空權,極度缺乏裝備、彈葯、食物和防寒用具的情況下,依舊忠實地執行對敵人進攻的任務。我們至今難以想像,這些一個月內空著肚子,彈匣內只有幾顆子彈的士兵,為何只要沒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那日漸絕望的漫長追擊?日本學者認為,這就是毛澤東提倡的「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的精神。
三、 酷,無法言喻的冷酷殘忍。
這是一場武器裝備懸殊太大的戰爭,一開始就註定了志願軍戰士要用血肉之軀去抵擋美軍的飛機坦克。
對抗戰中美軍總是先派遣飛機把我們的陣地炸得遍布彈坑,以至於轟炸過後美軍大搖大擺地向前進攻,因為他們認為在這樣的密集轟炸下不會再有人生存。
美軍飛機投下的燃燒彈沾上衣物就會劇烈燃燒,如果不及時丟棄衣物,全身就會大面積燒傷。而丟棄衣物在那樣的嚴寒天氣里同樣意味著九死一生。
美軍的每一輛坦克都需要志願軍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去截停。針對美軍的坦克,志願軍中有專門的反坦克小組。
有一次一位名叫盧慧山的戰士在阻擊坦克時被機槍打中,五發子彈全打在前胸。盧慧山沒有倒地,而是瞪著眼睛挺立在美軍的坦克前面,把美軍都嚇住了,還以為這名戰士身上帶著什麼神秘武器。
敵人退卻後,戰友們才發現盧慧山之所以屹立不倒,正是因為零下四十度的極冷天氣。盧慧山的腿插在一米深的積雪中,身後又正好頂著塊石頭。惡劣的天氣讓身中五發子彈的他一滴血都沒流出來,整個身體也被快速凍僵了。
有觀眾說看電影時看到心裡絕望,因為打完飛機來坦克,打完坦克來大兵,一波又一波,沒有間斷,沒完沒了…那感覺幾乎讓人神經綳斷,抓狂窒息…
難以想像身處其中的革命先烈們是憑著怎樣的鋼鐵意志打下這場戰役的……
這支被美軍稱為農民武裝的中國軍隊,軍中有成千上萬個像盧慧山一樣的戰士,他們拿著簡陋的戰斗裝備,憑著誓死不屈的頑強戰斗精神,讓美軍乃至全世界都感到震驚。
這是一場永載史冊的經典戰役。我們的志願軍戰士與嚴酷的天地斗,與強大的敵人斗,甚至與自己的意志斗,才完成了這一場偉大的戰役。
那些親身經歷記述的文字,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帶給我們徹骨的心痛,也帶給我們滿腔的驕傲!
感恩我們生於華夏,擁有這樣的華夏英烈!他們用自己的熱血犧牲,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安寧!感恩他們承擔了這世上最難最大的苦,為我們換來今日的甜!
歷史不會被忘記,犧牲更不會被忘記!我們通過銘記歷史,感恩先烈,也更明白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當下!
這是一場令人不堪回首心痛不已的戰役。先烈們用超人般的意志打贏了這場戰斗,而今天的我們要保證這樣的戰役絕不能再重現!
為什麼美軍敢橫跨半個地球到我們國家大門口耀武揚威虎視眈眈?因為當時新中國經濟落後,國力薄弱。而當你弱小的時候,你身邊的惡人就會特別多!
電影中那些深深震撼我們心靈的殘酷場景,書中那些深深灼痛我們心靈的真實文字,無一不提醒我們「落後就會挨打」的弱肉強食的現實。
所以今天的我們,必須不斷努力,讓我們的祖國不斷強大,更加強大,才不會讓慘痛的歷史重演,更不會讓先烈的熱血白流。
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昌盛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責任和擔當,唯其如此,才能告慰天上的英靈。也唯其如此,才能讓被列強欺辱的日子不會再有,弱小挨打的歲月一去不回!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啊,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要保護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應負的家國責任。
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擁有代代傳承,奔涌不息的熱血,更有寧折不彎頑強不屈的脊樑!
這還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據統計,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比例是4.5:1,在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死亡人數為197653人。
犧牲在戰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的父親,兒子,家人…每一個人的離開,都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碎。
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朝鮮,都因為這場戰爭破碎了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戰爭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戰爭的殘酷警醒著每一個人:和平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佛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讓我們銘記歷史,也以史為鑒,感恩過去,珍惜當下,全力保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安寧。
這也應該是當年浴血奮戰的每一位戰士的心願吧!
⑷ 血戰長津湖的簡介
血戰長津湖是在第二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猖狂北犯,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志願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曉志願軍包圍新興里之敵,美國則兇猛地反撲,其中80師傷亡及凍餓減員十分嚴重,每團僅余數百人!故81師加入新興里戰斗,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美軍突圍一次比一次瘋狂。當晚氣溫繼續下降,美國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沖擊,其中241團3營8連戰斗到僅剩最後一人,美軍僥幸得以突圍,志願軍只好分路截擊,南逃美軍在1221高地受至阻擊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軍逃入柳潭裡,至此美軍31團,32團1營及第57炮兵營被27軍基本被殲滅。二次戰役中西線的長津之戰以美陸1師的成建制撤退而告終,未能達到志司全殲美1師的設想。據美軍戰後統計,美陸1師戰斗減員4418人,其中604人在戰斗中陣亡,114人死於戰傷,192人在戰斗中失蹤,3508人在作戰中負傷,凍傷減員7313人,減員數達到了全師兵力的40%。加上美陸7師和其他部隊的損失,美軍戰斗死傷達萬餘人。反觀九兵團的損失,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九兵團戰斗減員19202人,凍傷28954人,減員48156人,整個長津作戰損失兵力達兵團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⑸ 讀後感 | 《血戰長津湖》
國慶帶著全家老小去看了電影,看完後內心餘熱不減,於是又讀了這本《血戰長津湖》,如果說電影帶給人的是震撼,那麼書中的各種細節,讓人更能體會這場戰役的殘酷與艱苦。
為什麼很少人知道這場戰役,就像書里所說:中美軍人都不願回憶長津湖之戰,因為這一場血戰過於殘酷。
看完書, 最大的感受就是 有些現實是影片和文字都難以描述的。
看電影的時候,每一根神經都很緊張:志願軍裝死躲避敵機的那段,真希望飛機飛過就沒事了,可是該死的美軍還要飛回來比賽掃射死屍。這一段讓我想起南京大屠殺中,日本人同樣比賽殺人的那一段,是人性之惡毒,還是戰爭讓人變成屠夫?
每次以為要勝利了,結果飛機和坦克輪著來轟炸,盼著槍林彈雨快些結束,但是哪有那麼容易?
電影中的畫面帶給人不一般的沖擊感,英雄色彩及主角光環,也是緊抓人心。而書中的細節描述,讓人看到更多的殘酷的一面。在長津湖接近零下40℃的嚴寒中,長達28天的決戰,武器和裝備懸殊之差,豈止是一個鏡頭就能完全體現的,現實超乎了戰士們的預期,更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
很多志願軍受傷,原本可以被救活的,卻活活的被凍死。有人被機槍掃射不倒,把敵人都嚇跑了,因為身子全部凍僵直直地僵立著。有的人走著停一會就沒了,即便有一絲氣,也是沒得救也沒法救。
而美軍有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襪、皮靴和鴨絨睡袋。連隊裝備棉帳篷、火爐等。每班、每輛車除配備小汽油爐外,陣地上還有專門供熱的電爐。由於彈葯、汽油充足,為防止裝備受凍損壞、汽車不能發動,規定隔一段時間射擊一次,汽車發動一次。有肉、豆製成的熟食罐頭(C種野戰口糧),甚至有肉、奶製品、蔬菜、水果罐頭(B種野戰口糧)供應,還有聖誕大餐各種補己。
更不要提武器的差別,美軍飛機大炮坦克,而我們的志願軍只有炸葯包,手榴彈加步槍,手榴彈在冰天雪地中,拉都拉不動,不會像影片中那樣,一拉一個響。
美軍並非紙老虎,但是志願軍的意志就是看不見的鋼槍與大炮,生生的把裝備精良的敵人打敗。
看看那冰雕連的戰士的那幾段描述,讓人眼睛都濕潤了。
現實也許比文字描述的還要殘酷百倍,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讓我們看到勝利背後的代價。
如果布兵時不那麼操之過急,而是糧草先行,准備充足?如果軍官之間的溝通能夠徹底些,明白些;如果國家的通訊能發達些,而這些如果在解放初期的中國,並沒有那麼容易做到。千萬個如果,也無法挽回戰死沙場,還有那些凍死的戰士。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史詩般的戰斗 ,不管勝負如何, 吾輩當常常緬懷前輩,更當汲取經驗教訓,珍惜眼前的和平,而不是因為戰役的殘酷,和現世的安穩,就將他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⑹ 據說美國大片血戰長津湖出來了有人看過嗎
米軍老兵:因為刺刀一刺進對方體內,就無法拔出來,只好用腳踩著對方的身體往外拔…… 不知道這些缺乏拼刺經驗的米軍倖存者注意到沒有,他們的對手從來不會這么做。 志願軍拼刺刀是有傳統的,老兵李全有在唐滿洋手下當過班長,李也是戰斗英雄,不免對唐有點兒傲上。結果老唐一句話就把他給收拾伏貼了。那是在拼刺訓練的時候,老唐倒背著手看李全有教新兵拼刺刀,忽然搖搖頭,讓全班稍息。他把李全有叫到一邊說,你這個教法不對。李很不高興,說出槍,突刺,格擋,你說我哪一招不對?唐滿洋說你這幾個動作都對,收槍的時候不對。李全有說收槍有啥不對?老唐說,你一槍刺進去,不能直著往外拔,要橫著轉半圈再拔出來……你,沒在戰場上拼過刺刀吧? 老李臊了個大紅臉,他是機槍手,還真沒跟人在戰場上拼過刺刀。 可老唐回憶,他早年有一次指揮全排練拼刺,政委蔡長元看見,也是下令全體稍息,把老唐拉到一邊,說你這個教法不對阿。老唐說怎麼不對?蔡長元一句話,又讓唐滿洋心悅誠服。 蔡政委說:你練出刀的時候讓戰士們喊什麼殺殺的?不出聲地練! 189師老傳統練刺殺不出聲。這是因為喊殺的時候氣要向下走,出刀的力量因此減弱,不出聲,氣是要向上走的,出刀更有力。沒練過功夫的人,是不知道的。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啊。 ——《鐵在燒》
⑺ 電影:《血戰長津湖》上映時間
21年10月1日。
《長津湖》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執導,吳京、易烊千璽領銜主演,段奕宏特別出演,朱亞文、李晨、胡軍、韓東君等主演的抗美援朝電影,該片於2021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極寒嚴酷環境下,東線作戰部隊憑著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扭轉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交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將美軍1個多師分割包圍於長津湖地區,殲敵1.3萬餘人,扭轉了戰場態勢。
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也付出了慘痛的犧牲,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中,很多先烈是以端著槍的姿勢被凍僵,體現了志願軍戰士服從命令視死如歸、凍成冰雕也不退縮的革命精神。
⑻ 血戰長津湖的介紹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公元1950年11月中美兩支王牌軍在這里展開的一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斗。當時志願軍的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聯合國軍」雖遭志願軍迎頭阻擊,但仍然認為中國是「象徵性出兵」,「並不是不可悔的勢力」。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隊兵力,發動一次能「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企圖將志願軍趕過鴨綠江,佔領全朝鮮,並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結束朝鮮戰爭。